数控钻铣床电气系统控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3951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1.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控钻铣床电气系统控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数控钻铣床电气系统控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数控钻铣床电气系统控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数控钻铣床电气系统控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数控钻铣床电气系统控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数控钻铣床电气系统控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3页
数控钻铣床电气系统控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3页
数控钻铣床电气系统控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3页
数控钻铣床电气系统控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3页
数控钻铣床电气系统控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3页
数控钻铣床电气系统控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3页
数控钻铣床电气系统控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3页
数控钻铣床电气系统控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3页
数控钻铣床电气系统控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3页
数控钻铣床电气系统控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3页
数控钻铣床电气系统控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3页
数控钻铣床电气系统控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3页
数控钻铣床电气系统控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3页
数控钻铣床电气系统控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3页
数控钻铣床电气系统控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控钻铣床电气系统控制.docx

《数控钻铣床电气系统控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控钻铣床电气系统控制.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数控钻铣床电气系统控制.docx

数控钻铣床电气系统控制

前言

随着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PLC技术正在不断地深入到各个领域并迅速地向前推进,特别是近几年来在机械加工领域引起了许多深刻的改革。

《双面钻孔组合机床在运用》就是运用了PLC技术与机床电气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实现了机电一体化的运用,这便使双面组合钻床操作更加方便,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目前,在机械制造业中已不再是仅仅要求单机自动化,而是要求实现一条生产线,一个车间、一个工厂甚至更大规模的全盘自动化,这便体现PLC技术的重要性。

在设计中,参考了机电一体化技术方面和PLC方面的教材和资料,在书后的参考文献中列出,这些宝贵的资料对我完成毕业设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设计中有许多不妥之处,敬请老师提出宝贵指正.

摘要

数控钻铣床是现代工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可以高速、精确的切削零件。

本文就对钻铣床的机械结构、电气控制和数控三部分进行了设计,基本可以满足钻铣床的运行。

本系统采用的数控装置集成进给轴接口、主轴接口、手持单元接口、内嵌式PLC接口、远程I/O板接口于一体,支持硬盘、电子盘等程序存储方式以及软驱、DNC、以太网等程序交换功能,具有高性能、配置灵活、结构紧凑、易于使用、可靠性高的特点。

详细给出了主/控制回路图及一些元件的选择。

关键字:

数控装置PLC主/控制回路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1数控机床的发展史………………………………………………………

1.2数控机床的现状…………………………………………………………

1.3数控机床的特点和用途…………………………………………………

1.4PLC相关技术的发展入应用领域………………………………………

1.4.1PLC技术简介…………………………………………………………

1.4.2PLC的基本结构………………………………………………………

1.4.3PLC应用领域…………………………………………………………

第二章电气系统控制设计…………………………………………………………

2.1可编程器的选择和可行性的论证………………………………………

2.1.1设计的内容及任务……………………………………………………

2.1.2可行性论证……………………………………………………………

2.2总体方案的拟订和论证…………………………………………………

2.2.1总体设计方案的拟订…………………………………………………

2.3电气部分设计……………………………………………………………

2.3.1选件……………………………………………………………………

2.3.2电源……………………………………………………………………

2.3.3数控装置与软驱单元的连接…………………………………………

2.3.4数控装置与外部计算机的连接………………………………………

2.3.5数控装置开关量的输入/输出…………………………………………

2.3.6数控装置与手持单元的连接…………………………………………

2.3.7数控装置与主轴装置的连接…………………………………………

2.3.8数控装置与进给驱动装置的连接……………………………………

2.3.9急停与超程解除的设计………………………………………………

2.3.10电磁兼容设计…………………………………………………………

2.3.11数控机床系统总体设计………………………………………………

第三章伺服电机的选择与计算………………………………………………………

3.1伺服电机的选择计算……………………………………………………

3.2惯量匹配计算……………………………………………………………

第四章数控部分设计………………………………………………………………

4.1基本结构与主要功能……………………………………………………

4.1.1基本配置………………………………………………………………

4.1.2主要技术规格…………………………………………………………

4.2操作装置…………………………………………………………………

4.2.1操作台结构……………………………………………………………

4.2.2显示器…………………………………………………………………

4.2.3NCP键盘………………………………………………………………

第五章外文翻译……………………………………………………………………

第六章参考文献……………………………………………………………………

 

第一章绪论

1.1数控机床的发展史:

1949年帕森斯公司正式接受美国空军委托,在麻省理工学院伺服机构实验室的协助下,开始从事数控机床的研制工作。

经过三年时间的研究,于1952年试制成功世界第一台数控机床试验性样机。

这是一台采用脉冲乘法器原理的直线插补三坐标连续控制铣床,这便是数控机床的第一代。

1953年,美国空军与麻省理工学院协作,开始从事计算机自动编程的研究。

这就是APT自动编程的开始。

1958年美国克耐·杜列克公司在世界上首先研制成功了带自动换刀装置的数控机床,称为“加工中心”。

1959年,计算机行业研制出晶体管元器件,因而数控装置中广泛采用晶体管和印制电路板,从而跨入第二代数控时代。

1965年,出现了小规模的集成电路。

由于它体积小、功耗低,使数控系统的可靠性得以进一步提高,标志数控系统发展到第三代。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小型计算机的价格急剧下降。

小型计算机开始取代专用数控计算机,数控的许多功能由软件程序实现。

这样组成的数控系统称为计算机数控系统(CNC)。

1970年,在美国芝加哥国际机床展览会上,首次展出了这种系统,称为第四代数控。

1974年美国、日本等国首先研制出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数控系统。

近20年来,微处理器数控系统的数控机床得到了飞速发展的广泛应用,这就是第五代数控系统。

1.2数控机床的现状:

数控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现代的CAD/CAM、FMS、CIMS等,都是建立在数控技术之上,离开了数控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就成了无本之木。

同时,数控技术关系到国家战略地位,是体现国家综合国力水平的重要基础性产业,其水平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现代化程度的核心标志,实现加工机床及生产过程数控化,已经成为当今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国产数控机床始终处于低档迅速膨胀,中档进展缓慢,高档依靠进口的局面,特别是国家重点工程需要的关键设备主要依靠进口,技术受制于人。

我国进口的数控系统基本为德国西门子(SIMENS)和日本法那克(FANUC)两家公司所垄断,这两家公司在世界市场的占有率超过80%。

1.3数控机床的特点和用途:

(1)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通用性

数控机床的加工对象改变时,只需要新编制相应的程序,输入计算机就可以自动地加工出新的工件。

同类工件系列中不同尺寸、不同精度的工件,只需要局部修改或增删零件程序的相应部分。

随着数控技术的迅速发展,数控机床的柔性也在不断扩展,逐步向多工序集中加工方向发展。

(2)获得更高的加工精度和稳定的加工质量

数控机床是按以数字形式给出的指令脉冲进行加工。

目前增量值普遍到达了0.001mm。

进给传动链的反向间隙与丝杠导程误差等均可由数控装置进行补偿,所以可获得较高的加工精度。

(3)具有较高的生产率

数控机床不需人工操作,四面都有防护罩,不用担心切削飞溅伤人,可以充分发挥刀具的切削性能。

因此,数控机床的功率的刚度都比普遍机床性能高,允许进行大切削用量的强力切削。

这有效地缩短了切削时间。

(4)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

应用数控机床时,工人不需直接操作机床,而是编好程序调整好机床后由数控系统来控制机床,免除了繁重的手工操作。

一人能管理几台机床,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当然,对工人的文化技术要求也提高了。

数控机床的操作者,既是体力劳动者,也是脑力劳动者。

(5)能实现复杂零件的加工

普通机床难以实现或无法实现轨迹为二次以上的曲线或曲面的运动,如螺旋桨、气轮机叶片之类的空间曲面。

而数控机床由于采用了计算机插补技术和多坐标联动控制,可以实现几乎是任意轨迹的运动和加工任何形状的空间曲面,适用于各种复杂曲面的零件加工。

(6)便于现代化的生产管理

用计算机管理生产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数控机床的切削条件、切削时间等都是由预先编好的程序决定,都能实现数据化。

这就便于准确地编制生产计划,为计算机管理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数控机床适宜与计算机联系,目前已成为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和计算机管理一体化的基础。

1.4PLC相关技术的发展入应用领域

1.4.1PLC技术简介:

随着微处理器:

计算机和数字通信技术发展,计算机控制已经扩展到几乎所有领域。

当前用于工业控制的计算机可分为几类,例如,可编程序控制器,基于单片机的测控装置,用于模拟量闭环控制的可编程序调节器,集散控制系统。

PLC由于应用面广、功能强大、使用方便,所以成为当代工业自动化的主要设备之一,PLC已经广泛地应用在各种机械设备和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的控制系统中。

1.4.2PLC的基本结构

PLC主要由CPU模块、输入模块、输出模块和编程装置组成。

1、CPU模块:

CPU模块主要由微处理器(CPU芯片)和存储器组成,在PLC控制系统中,CPU模块相当于人的大脑和心脏,不断地采集输入信号执行用户程序,刷新系统的输出,存储器用来存储程序和数据。

2、I/0模块:

输入(input)模块和输出模块简称I/0模块,它是系统的眼、耳、手、脚是联系外部现场设备和CPU模块的桥梁,输入模块用来接收和采集输入信号,开关量输入模块用来接收按钮选择开关、限位开关等。

3、编程器:

编程器用来生成用户程序,并用它进行编程修改和监视用户程序的执行情况,使用编程软件可以在主算机上直接生成编辑梯形图或指令表程序,并可实现不同编程语言的相互转换,程序被编译后下载到PLC,也可以将PLC中的程序上传到计算机。

4、电源:

PLC一般使用AC220V电源或DC24V电源,内部的开关为各模块提供不同电压等直流电源,小型PLC可以为输入电路和外部的电子传感器提供DC24V电源驱动PLC负载的直流电源一般用户提供。

1.4.3PLC应用领域:

在发达的工业国家,PLC已经广泛地应用所有的工业部门,随着其性能价格比的不断提高,应有范围不断扩大,如1、运动控制、金属切削机床、金属成形机械、装配机械、机器人、电梯。

2、闭环控制如:

塑料挤压成形机、加热炉以及轻工化工机械冶金电力。

3、数据处理:

可用于通信功能传送到智能装置或者将他们打印制表。

4、通信联网:

PLC与其它智能控制设备一起可以组成集中管理、分散控制的分布式控制系统。

 

第二章电气系统控制设计

 

2.3.1选件:

2.3.1.1数控装置(选件):

选择华中“世纪星”HNC-21系列数控装置(HNC-21THNC-21M)

特点:

“世纪星”HNC-21系列数控装置(HNC-21T、HNC-21M)采用先进的开放式体系结构,内置嵌入式工业PC机、高性能32位中央处理器,配置7.5彩色液晶显示屏和标准机床工程面板,集成进给轴接口、主轴接口、手持单元接口、内嵌式PLC接口、远程I/O板接口于一体,支持硬盘、电子盘等程序存储方式以及软驱、DNC、以太网等程序交换功能,主要适用于数控车、铣床和加工中心的控制。

具有高性能、配置灵活、结构紧凑、易于使用、可靠性高的特点;

图1所示为NNC-21数控装置与其他装置、单元连接的总体框图。

注:

图中除电源接口外,其他接口都不是必须使用的。

图1总体框图

图2HNC-21数控装置接口图

 

XS1:

电源接口XS2:

外接PC键盘接口

XS3:

以太网接口XS4:

软驱接口

XS5:

RS232接口XS6:

远程I/O板接口

XS8:

手持单元接口XS9:

主轴控制接口

XS10、XS11:

输入开关量接口XS20、XS21:

输出开关量接口

XS30~XS33:

模拟式、脉冲式(含步进式)进给轴控制接口

XS40~XS43:

串行式NSV-11型伺服轴控制接口

若使用软驱单元则XS2、XS3、XS4、XS5为软驱单元的转接口。

2.3.1.2软驱单元(选件):

软驱单元为系统的数据交换单元,该单元可为系统扩展软盘数据交换、外接键盘、RS232、DNC和以太网接口等功能。

需要通过转接线与HNC-21数控装置连接使用。

软驱单元接口如图3所示:

图3软驱单元接口图

前视图接口用于和外部计算机连接,后视图接口用于和HNC-21连接。

2.3.1.3手持单元(选件):

手持单元提供急停按钮、使能按钮、工作指示灯、坐标选择(OFF、X、Y、Z、4)、倍率选择(X1、X10、X100)及手摇脉冲发生器。

手持单元仅有一个DB25的接口。

如图4所示:

图4手持单元接口图

手持接口插头连接但HNC-21数控装置的手持控制接口XS8上。

2.3.1.4I/O端子板(选件):

I/O端子板分输入端子板和输出端子板两种,通常作为HNC-21数控装置XS10、XS11、XS20、XS21接口的转接单元使用,以方便连接及提高可靠性。

输入端子板与输出端子板均提供NPN和PNP两种端子。

每块输入端子板含20位开关量输入端子;每块输出端子板含16位开关量输出端子及急停(两位)与超程(两位)端子。

图5输入端子板接口图

图6输出端子板接口图

2.3.1.5远程I/O端子板(选件):

远程I/O端子板分远程输入端子板与远程输出端子板两种,HNC-21数控装置通过XS6控制。

最多可连接4块远程输入端子板与4块远程输出端子板。

每块远程输入端子板提供32位输入开关量端子,并且支持NPN和PNP两种信号类型。

每块远程输出端子板提供32位NPN开关量输出端子。

图7远程输入端子板接口图

J1:

与数控装置或上级远程I/O端子板连接接口;

J2:

与下级远程I/O端子板连接接口;

J3:

输入开关量(NPN和PNP)和直流24V电源端子。

J1:

与数控装置或上级远程I/O端子板连接接口;

J2:

与下级远程I/O端子板连接接口;

J3:

输出开关量(NPN型)和直流24V电源端子。

2.3.2电源:

2.3.2.1供电要求

电源容量:

数控装置(外部电源1):

AC24V或DC24V100W。

PLC电路(外部电源2):

DC24V不低于50W。

电源线:

采用屏蔽电缆或双绞线。

外部电源1采用交流AC24V电源时(参见供电方式一),建议数控装置不与其他外部设备共用电源。

外部电源2建议采用直流DC24V/50W开关电源。

若开关量输出信号控制的直流24V继电器较多,可适当增加电源容量,或另外提供电源,但必须与外部电源2共地。

若Z轴抱闸和电磁阀也虚DC24V供电,尽量不要与外部电源2共用,以减少电磁阀等器件对数控装置的干扰。

外部电源1采用直流DC24V电源时,可以与外部电源2共用一个容量不低于150W的直流24V开关量(参见供电方式二)。

外部电源1,2经过数控装置内部电路,由XS8向手持单元上的开关元件及手摇脉冲发生器提供电源,如图11所示。

远程I/O端子板上的输入/输出开关量可在本地单独使用电源。

2.3.2.2供电方式一:

采用交流24V+直流24V供电:

图9供电方式一

2.3.2.3供电方式二:

采用直流24V供电:

图10供电方式二

2.3.2.4接地:

2.3.2.4.1接大地:

XS1的6脚在内部已与数控装置的机壳接地端子接通。

由于电源线电缆中的地线较细,因此,必须单独增加一根截面积不小于2.5平方毫米的黄绿铜导线作为地线与数控装置的机壳接地端子相连。

2.3.2.4.1接信号地:

XS1的4脚在数控装置内部已与XS10、XS11、XS20、XS21开关量接口的1、2、14、15脚连通。

但为了提高开关量信号的抗干扰能力,XS10、XS11、XS20、XS21开关量接口的1,2,14,15脚应采用单独的电线连接到外部DC24V电源地上,以减少流过XS1的4脚(24V地)的电流,如图11所示。

 

若某些输入/输出开关量控制或接收信号的电气元件(如继电器、按钮灯、接近开关、霍尔开关)的供电电源是单独的,则其供电电源必须与输入输出开关量的供电电源共地。

否则,数控装置不能通过输出开关量可靠地控制这些元器件,或从这些元器件接收信号。

2.3.3数控装置与软驱单元的连接

软驱单元含3.5软驱驱动器及标准PC键盘接口(小圆口)、RS232接口、以太网接口。

各接口的功能和引脚定义与HNC-21数控装置完全相同。

图12为软驱单元与数控装置的连接图。

图12与软驱单元的连接框图

图中连接软驱单元的四根扩展线接线方式,均以相应引脚一一对应焊接,如图13所示。

图13软驱单元的接线图

软驱单元与HNC-21数控装置之间的距离主要是受软驱连接电缆的长度限制,所以二者之间的电缆长度不宜超过1米。

2.3.4数控装置与外部计算机的连接:

HNC-21数控装置可以通过RS232或以太网与外部计算机连接,并进行数据交换与共享。

在硬件连接上,可以直接由HNC-21数控装置背面的XS3、XS5接口连接,也可以通过软驱单元上的串口接口进行转接。

2.3.4.1通过RS232口与外部计算机连接:

图15数控装置通过RS232口与PC计算机连接(有软驱单元的情况)

2.3.4.2连接以太网:

通过以太网与外部计算机连接是一种快捷、可靠的方式。

可以是与某台外部计算机直接电缆连接(见图16和图17),也可以是先连接到HUB(集线器),再经HUB连入局域网,与局域网上的其他任何计算机连接(见图18和图19)。

在硬件上,可以直接使用HNC-21背面的以太网连接,也可以通过软驱单元转接后,用软驱单元上的以太网口连接。

连接电缆请使用网络专用电缆。

以太网接口插头型号均为RJ45。

直接电缆连接:

图16数控装置通过以太网口与外部计算机直接电缆连接(没有软驱单元的情况)

图17数控装置通过以太网接口与外部计算机局域网连接(没有软驱单元的情况)

图18数控装置通过以太网口与外部计算机局域网连接(有软驱单元的情况)

2.3.5数控装置开关量的输入/输出

2.3.5.1开关量输入输出接口

世纪星HNC-21数控开关量输入/输出接口,有本机输入/输出(可通过输入/输出端子板转接)和远程输入输出两种,其中本机输入有40位,本机输出32位,远程输入/输出各128位(选件)。

2.3.5.1.1开关量输入接口特性

1.等效电路

NPN开关量输入:

图20输入开关量接口等效电路—NPN型

PNP开关量输入:

图21输入开关量接口等效电路—PNP型

注:

1.HNC-21本机输入为NPN开关量输入;

2.输入端子板可提供NPN和PNP两种开关量输入端子;

3.远程输入板可提供NPN和PNP两种开关量输入端子。

2.技术参数:

(1).采用光电耦合技术,最大隔离电压2500VRMS(一分钟)

(2).电源电压24V

(3).导通电流IF=5~9mA

(4).最大漏电流≤0.1mA

(5).滤波时间约2毫秒

注:

用有源开关器件(如无触点开关、霍尔开关等)时,必须采用DC24V规格。

2.3.5.1.2开关输入接口引脚定义:

1.HNC-21本机开关量输入接口:

图22HNC-21本机开关量输入接口图

2.输入端子板接口:

图23输入端子板接口图

图24

3.远程输入端子板接口:

图25远程输入端子板接口图

J1:

与数控装置或上级远程I/O端子板连接接口;

J2:

与下级远程I/O端子板连接接口;

J3:

输入开关量(NPN和PNP)和直流24V电源端子。

对于同一位,N型和P型不能同时使用。

图26

2.3.5.1.3开关量输出接口特性

1.等效电路

NPN开关量输出接口:

图27输出开关量接口等效电路—NPN型

PNP型开关量输出接口:

图28输出开关量接口等效电路—PNP型

注:

1.HNC-21本机输出为NPN型输出;

2.输出端子板可同时提供PNP和NPN型输出;

3.远程输出端子板分为两种,可分别提供NPN型和PNP型两种端子。

2.技术参数

(1).采用光电耦合技术,最大隔离电压2500VRMS(一分钟)

(2).电源电压24V

(3).最大输出电流100mA

2.3.5.1.4开关量输出接口引脚定义

1.HNC-21本机开关量输出接口:

图29HNC-21本机开关量输出接口图

2.输出端子板接口:

图30输出端子板接口图

图31

注:

对应于同一位,N型和P型不可同时使用。

3.远程输出端子板接口:

图32远程输出端子板接口图

J1:

与数控装置或上级远程I/O端子板连接接口;

J2:

与下级远程I/O端子板连接接口;

J3:

输出开关量(NPN型)和直流24V电源端子。

图33

注:

对于端子为PNP型的远程输出端子板,J3端子3~34脚的信号为P0~P31。

3.5.2直接连接到数控装置:

可将外部的输入/输出信号,直接连接到世纪星HNC-21装置上的X10、X11插座。

这种连接方式一般用于所需I/O点较少,数控装置与电气柜一体的情况。

具有成本低,连接简单的特点,缺点是不方便电缆拆装,没有PNP型输入、输出端子。

图34开关量输入接线图

图35开关量输出接线图

2.3.5.3通过I/O端子板连接:

如图36所示,分线电缆将HNC-21数控装置的XS10、XS11与输入端子板的J1、XS20、XS21与输出端子板的J1相连。

NPN或PNP型开关量输入/输出元器件连接杂端子板的J2上。

该连接方式适用于所需用的I/O点不多,且数控装置与强电控制电路分装在不同机柜内的情况;具有电路调试、维护方便的优点。

图36通过I/O端子板连接输入/输出开关量

 

输入端子板上J1与J2各信号的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

输出端子板上J1与J2个信号的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

端子板每位开关量都有NPN、PNP两种接线端子,以及发光二级管指示灯,便于系统的调试和故障检测。

输入/输出端子板的J1接口与HNC-21数控装置的XS10、XS11、XS20、XS21接口之间互连电缆的连接方式如图37所示。

图37输入/输出端子板与数控单元互联线缆图

 

2.3.5.4通过远程I/O端子板连接

采用通讯方式工作,通过HNC-21数控装置的XS6接口连接到各远程I/O端子板。

通讯电缆将HNC-21数控装置的XS6与远程I/O端子板的J1相连,再通过J2与下一块远程I/O端子板相连。

如图38所示。

该连接方式适用于需用的I/O点很多,需要扩展I/O点数的状况。

其优点是所有远程I/O端子板与HNC-21数控装置只需要一根通讯电缆串联连接,简化了系统结构,有效距离可以达到50米,且板上每位开关量都有发光二级管指示灯,便于系统的调试和故障检测。

最多可分别连接4块远程I/O输入端子板和4块远程I/O输出端子板。

图38通过远程端子板连接输入/输出开关量

远程I/O端子板上的输入/输出开关量,按板卡的连接顺序排列。

远程输入端子板的开关量从第六组即I48开始(HNC-21占用五组:

I0~I39,I40~I47保留)。

远程输出端子板的开关量,从第四组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