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最终版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3982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府工作报告最终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政府工作报告最终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政府工作报告最终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政府工作报告最终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政府工作报告最终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政府工作报告最终版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政府工作报告最终版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政府工作报告最终版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政府工作报告最终版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政府工作报告最终版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政府工作报告最终版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政府工作报告最终版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政府工作报告最终版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府工作报告最终版1.docx

《政府工作报告最终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府工作报告最终版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府工作报告最终版1.docx

政府工作报告最终版1

XXXXXX乡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材料之二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8月24日在XXXXXX乡

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8月24日在XXXXXX乡

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同志们:

我受XXXXXX乡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五年来政府工作的回顾

十八届乡人民政府任期的五年,是乡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全乡各项事业取得重大突破的五年。

五年来,乡人民政府在县委、县政府和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乡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有关会议精神,按照县委立足“四个定位”,做强“三大产业”,推进“五县建设”的战略部署,围绕“强基础、调结构、保稳定、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以农牧业产业化结构调整为主线,不断夯实农牧业发展基础,不断增强农牧业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农牧业发展水平。

全乡农牧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财政税收大幅提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农牧村面貌焕然一新,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全乡呈现出经济快速增长、群众实惠增多、社会和谐发展的蓬勃向上的良好局面。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五年来,全乡固定资产达到202.3万元,增长420%;财政收入达到172万元,增长230%;经济总收入达到640万元,增长36.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34元,增长45.9%。

政府立足实际,坚持以盘活农畜资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

科学谋划、准确定位全乡农业、畜牧业和旅游业发展方向,坚实地走出了一条符合本乡实际、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农牧民持续增收之路。

按照加强带动第一产业、优化提高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思路,大力引导农牧民群众调整产业结构,积极稳妥地推进设施畜牧业和设施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成立并充分发挥银丹红提葡萄种殖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引导作用,多措并举大力支持群众种植高效农作物,发展设施农业,新建设施红提葡萄大棚32座,拱棚25座,葡萄长廊150米,新西兰红梨150亩,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1061亩,农产品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年人均增收500元;不断加大畜种改良力度,扩大细毛羊养殖规模,积极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有序推进设施畜牧业的规模化发展,新建暖棚羊舍175座,引进优良种畜15只,完成畜种改良5009头(只),舍饲半舍饲养殖率达到了80%;立足境内旅游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民族旅游业快速发展。

将民族文化充分融入到旅游产业发展当中,投资220万元新建了蒙古大营,既成功地打造了又一处旅游新景观、推出了旅游新亮点,又促进了全乡旅游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大幅提升,与乡域内七彩丹霞地貌、大炼钢铁遗址、葡萄庄园等特色旅游景点自成体系、相得益彰,完成了XXX旅游从小到大,从单一到系统的发展变化,进一步强化了旅游业对农牧村经济的拉动作用。

随着二、三产的健康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群众积极投身到服务业的建设与发展当中,政府有序输转劳动力680多人次,实现劳务经济收入782万元。

五年来,全乡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一、二、三产业年均分别增长7.2%、25.5%、和5.8%,是“十五”末的1.5倍、4.1倍和2倍。

农牧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设施畜牧业和高效农作物初具规模,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增长,三次产业比重由“十五”末的26:

41:

25调整到15:

57:

17。

初步构建起了以畜牧、旅游、生态、劳务和设施农业为支撑的农牧村经济发展格局,实现了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富民的良性循环。

——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五年来,我们充分利用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等方面的利好政策,通过上争、内聚、外引等方式多措并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积极争引重点项目,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投资600多万元,新建农牧民集中定居住宅楼两栋48套,建筑面积4560平方米;二是修建大炼钢铁遗址景区游步道1570米及观景台1处,完成了彩色丘陵景区10.5公里油路路基建设任务;三是在建成高标准设施红提葡萄大棚32座和葡萄拱棚25座的基础上,投资9万元,敷设引水管道800米,投资4万元新打葡萄棚供水机井1座;四是投资80余万元,续建大瓷窑片及梨园河防洪坝7.4公里;五是投资284万元,开发平整饲草地2000多亩,敷设低压管道13公里;六是投资50万元,新建小瓷窑人畜饮水截引1处,敷设引水管道2.3公里;七是投资522万元,续建白红公路XXX段的铺油工程,投资257万元,新修通村油路1条9.2公里,投资600万元,新修大瓷窑河四级砂石路10公里;八是投资20万元,完成了采暖管线改造工程,硬化绿化定居点楼宇间地坪2000平米;九是建成远程教育站点3个,架设路灯25盏,新建文化体育广场2处1500平方米,新建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公共建设工程15项,完成农牧民危旧房改造、村级阵地建设等基础建设项目38项。

农牧村基础设施实现了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从一般化到高标准的历史性跨越。

新农村建设基本实现了生产专业化、生活社区化、农民知识化、环境田园化的“四化”目标,人居及社会发展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全面落实生态治理政策,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五年来,我们不断加大森林和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全面贯彻落实国家退牧还草、退耕还林、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保护治理政策措施,积极组织实施和落实季节性休牧、禁牧和轮牧政策。

通过广泛深入宣传教育,有序实施草原围栏工程,积极发放退牧还草补助款等有效手段,保证了退牧还草政策的落实和项目的顺利实施。

牲畜混放、草场混用,超载过牧、掠夺式利用草原的现象有所遏制。

退牧还草政策深入人心,政策效应逐步显现。

五年累计完成退牧还草38万亩,补播改良2万亩;完成生态林建设100亩,森林覆盖面逐年扩大。

与此同时,不断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生态移民安置搬迁工作,逐年加大舍饲、半舍饲养殖业发展力度,基本遏制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实现了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建设双赢的目标。

——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大力推动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全面落实“三免两补”优惠政策,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

继续保持和巩固计划生育“创国优”成果,加强计生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年均出生6人,出生率为11.53%,计划生育率为100%,人口自增率为6.59‰。

建立健全了乡村两级文保管理组织,落实了属地管理责任制,确保了辖区内文物安全。

配备架设广播电视“村村通”设备72套,广播电视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并协调各方配套了乡文化中心基础设施设备。

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公共卫生防御体系,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

建立一专三员食品卫生检查机制,对辖区内的餐饮、销售场所进行了全方位的卫生监督与指导,五年来未发生一起食品药品安全事故。

在香港爱心人士的捐助下,完成西牛毛村150平方米卫生室建设,3个村的卫生室实现了规范化建设。

深入开展“五星文明户”评选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建精神文明示范点2个,评选“五星文明户”29户,“五星文明示范户”5户,“五星文明标兵户”2户,评选党员示范户6户,党员明星户3户。

认真做好妇女儿童工作,切实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圆满完成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任务。

与此同时,档案、林改、统计、国防教育等工作也取得新成效。

——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五年来,政府始终坚持“重民生、保民本”的发展理念,高度关注弱势群体生产生活。

通过深入宣讲政策,积极动员农牧民参加农牧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牧村合作医疗。

加大困难群体救助力度,认真落实农牧村低保、医疗救助等惠民政策,采取多种方式扩大参保参合覆盖范围,提高发放标准。

先后将全乡67户121人纳入了农牧村低保范围,共发放低保金13.18万元;积极落实农牧村大病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政策,报销大病救助金1万余元、临时救助6人0.6万元,报销合作医疗住院费21人4.48万元;对全乡6户特困户和25户因灾害天气受损的农牧户进行了临时救助。

全力推进农牧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落实,参合585人,参合率达到95.74%;扎实推进农牧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参保421人,参保率达到96.55%。

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五年共发放各项支农惠农资金10.7万元,落实退牧还草、生态林建设补助款325万元;继续实施计划生育“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积极落实孕产妇生育补助政策,共有6名孕产妇享受到了每人1000元的补助;落实家电下乡补助资金1.5万元;积极申请妇女小额担保贴息贷款91户380万元,已发放38户132万元。

救灾救济工作继续加强,积极开展节日期间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和老党员工作,累计慰问140人(次),发放慰问金3万多元。

加大住房建设力度,完成危旧房改造127套,农牧民集中定居率达98%。

加强农牧民科技培训,共举办农牧民科技培训班22期,培训农牧民1200多人(次),劳动力技能认定400多人。

通过努力,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基本实现了使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

——多措并举构建和谐社会。

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持以村为单位加强对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外来人口的登记管理,对重点管控对象实行“一盯一”的包案制度,对口进行帮教。

同时加大经费投入,不断充实乡村两级综治力量,切实加强综治维稳中心规范化建设。

狠抓对厂矿、企业、学校、道路交通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及时化解各类安全隐患和不稳定因素。

高度重视信访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乡村两级信访工作网络,每季度召开一次全乡矛盾纠纷排查列会,集中人力定期不定期深入村户摸排矛盾纠纷,及时掌握社会稳定动态。

不断完善矛盾纠纷预防、排查、调处等各项制度和长效机制,认真开展“矛盾纠纷积压化解年”活动,五年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59起,调节成功59起,调处调成率均达100%。

采取积极有效的工作措施,准确掌握信访动态,超前做好化解疏导工作,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提高信访工作实效,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全乡无一起因调解不及时或处置不当致使矛盾激化的纠纷和群体性事件发生。

切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加大安全隐患排查力度,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严防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宗教活动趋于规范化、法制化,形成了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精神文明建设显著加强。

五年来,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大力推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方针政策,认真开展以“三个离不开”为主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全乡各族干部群众始终团结一致,凝心聚力谋发展,为全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高乡村文明程度。

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在全乡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深入开展“文明单位”、“五星文明户”,等评选活动,积极倡导文明向上的新风尚。

巩固乡宣传文化站建设成果,加强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发挥“农家书屋”作用,继续壮大各村群众文化艺术队伍,连续成功举办了五届“那达慕”文化艺术节,开展了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极大的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

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对符合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的人员,做到应保尽保,全面落实各项优待政策。

——政府职能转变呈现新起色。

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行政复议和执法监督,有效提高了行政执法实效。

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积极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

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核心,使政府职能转变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动力性资源。

认真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大力营造促进发展的宽松环境。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改善民生、提高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着力解决了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提高了服务社会的能力。

强化监督检查,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群众的民主监督,进一步规范执政行为。

坚持向人大报告工作制度,五年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48件,落实率达91%。

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财政预算执行、重点项目建设资金、各类专项资金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市、县关于反腐倡廉的各项规定,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六进”活动,严肃查处违法违纪事件,党风廉政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各位代表、同志们,过去的五年,是乡党委、乡政府团结和带领全乡人民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五年;是全乡各族干部群众排除一切干扰,战胜各种困难,工作取得新进展、产业取得大发展的五年;是全乡各项改革不断深入,乡域经济加快发展的五年;是全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五年。

回顾过去五年所取得的成绩,得益于县委、县政府和乡党委的正确领导和乡人大的监督支持,更得益于全乡广大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和顽强拼搏。

在此,我代表XXXXXX乡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全乡各族人民和所有关心、支持XXX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五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要推动XXX乡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才能促进全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进一步深化对乡情的认识,积极调整工作思路,才能发挥自身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必须坚定不移的抓好项目建设,切实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等事关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才能以实施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必须着眼于人民群众得实惠,牢记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才能统筹兼顾推进和谐社会发展;必须切实转变服务职能,求真务实,狠抓落实,才能强势推进各项工作实现新突破。

回顾过去五年,全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与全县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所提出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谋求发展的热切期望,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具体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全乡综合经济实力还很薄弱,群众增收难度在加大,增收渠道还需进一步拓展;二是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合作化发展水平低,农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弱,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步伐缓慢;三是旅游业发展滞后,产业带动能力不强,没有形成旅游大品牌、旅游大市场,对农牧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还不明显;四是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对资源开发、招商引资、三产服务业的发展难以形成有效支撑,同时也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较大不便,制约了全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五是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任务十分艰巨,发展生产、开发资源与保护生态的矛盾仍然较为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与质量。

六是争引的大项目、好项目较少,尤其是缺乏对乡域经济起巨大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产业化项目。

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分析,采取有效措施,科学合理地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的主要工作及措施

各位代表,今后五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五年,也是全力推动全乡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对促进XXX乡长远发展、长足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按照乡第十九次党员大会提出的今后五年全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乡人民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保护生态做强舍饲畜牧业;输转劳力做大设施农业;彰显特色发展民族旅游业;”的发展思路,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发展生态经济为主导,以提高农牧民群众生活质量为重点,以发展现代畜牧业、高效农业和特色旅游业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把XXX建设成为和谐、文明、富裕的民族乡。

总体奋斗目标是:

——农牧村经济总收入年均增长8%,达到900万元。

——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10%,达到10500元。

——固定资产实现翻番,达到450万元。

——财政收入实现翻番,达到350万元。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和巩固率达到100%;

——巩固完善新型农牧村合作医疗制度;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

围绕上述思路和奋斗目标,今后五年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带动经济快速发展。

——继续加大项目争取力度。

立足重大民生改善、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等方面,牢牢把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导向,认真总结以往抓项目的好经验和好做法,把主要精力放在论证项目,储备项目,争取项目,落实项目上,超前谋划,筛选申报一批能够带动乡域经济社会发展,力争落实一批好的、实的项目,真正把项目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为广大农牧民群众争取到更多更大的实惠。

——切实加大项目实施力度。

进一步优化项目投资环境,加强项目组织管理,大力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基础设施条件改善、旅游产业化建设、民生保障等方面的重大重点项目;结合实际,精心筹划,科学规划,认真抓好XXX乡旅游文化商业街建设,推动旅游产业快发展、大发展;以蒙古大营为核心,辐射和带动周边丹霞、葡萄庄园、大炼钢铁遗址等景区(景点)的宣传促销和基础设施建设,使我乡旅游产业与民族文化的融合向着更深更广的层面发展,旅游业服务能力和水平逐步向规范化、品牌化迈进,努力把XXX乡打造成自治县重要的独具特色的民族旅游文化景区;进一步完善乡村道路、供排水、绿化、环卫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便民服务中心、文化体育广场、农家超市等服务设施,努力推动新农村“四化”目标的全面实现。

与此同时,围绕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妥善处理各村房屋拆迁补偿安置等工作。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持续增加群众收入。

——进一步调整优化畜牧业。

继续坚持把扩大细毛羊繁育作为全乡畜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把发展生态畜牧业作为根本出路和主攻方向,从抓饲草料基地建设,完善生产设施,推行标准化生产入手,不断扩大饲草料种植面积;严格贯彻执行禁牧、休牧制度,认真落实生态补偿奖励机制;继续抓好畜种改良和科技培训推广工作,进一步调整优化畜种结构,扩大优质细毛羊养殖范围和规模,提高畜种畜群质量,完成细毛羊改良1.2万头(只);围绕重点村、重点区域积极推进舍饲半舍饲养殖小区建设,力争舍饲半舍饲养殖比重达到85%以上;大力推行现代畜牧业养殖技术和畜产品规范化生产程序,大力引导、扶持和推进畜产品精深加工,继续扶持和推动农牧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坚持走农畜产品标准化生产、组织化经营、一体化服务、品牌化加工的路子,建立稳固高效的绿色畜牧业生产基地,努力实现草原围栏化、饲草生产基地化、牲畜品种优良化、畜群越冬暖棚化、舍饲养殖规模化、疫病防治科学化和畜牧产品标准化,基本确立现代畜牧业生产格局,为加快绿色畜牧名县建设进程做出积极的贡献。

——做强做大设施农业。

依托政策和资源优势,继续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引导广大农户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树立起新型农业发展观;继续将银丹葡萄、红梨栽培作为设施农业发展的重点来抓,制定政策,加强引导,进一步强化专业合作社的管理,继续推行科学种植栽培,注重品牌价值,规范产销路径,提升设施农业效益;继续有序组织农户赴外学习考察,开阔眼界,争取引进一批高产设施农业新品种在我乡扎根落户,为农民增收架好桥梁、拓宽路子。

——加强科技培训和服务体系建设。

围绕农牧产业化经营,以牧草加工、季节育肥、无公害生产、舍饲喂养和疫病防治等为主,大力推广和普及畜牧业实用技术,强化对农牧民群众的科技培训工作,力争五年内培训农牧民达到2000人(次)以上,努力提高广大农牧民科技素质;大力推广机械剪毛、饲草料加工、舍饲喂养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努力提高农牧业科技含量;切实加强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健全完善以县为依托,乡为主体,村为基础,个体和联户为补充的四级服务网络;充分利用政务办公、公共信息、农牧村党员远程教育和互联网等网络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立完善农畜产品市场价格信息工作机制,扩大信息技术应用范围,及时地为农牧民群众提供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

——进一步发展壮大劳务经济。

坚持政府推动、市场牵动、能人带动和有序流动,有针对性地对富余劳动力进行政策法规、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全面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发展劳务经纪人,多渠道组织劳务输转,促进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术型、季节型向常年型转变,以劳务经济带动农牧民增收。

3、加快新牧区建设步伐,夯实农牧业发展基础。

——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以完善水、电、暖、通讯、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继续推进三村绿化、亮化和硬化,进一步改善和优化乡村人居环境;争取高质量完成梨园河防洪坝建设;积极协调联系,加快推进农电线路及有线电视网络改造工程;认真组织实施定居楼供暖系统改扩建和自来水供水工程,进一步增强乡村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争取立项新建XXX乡干部职工公寓楼、综合服务大楼等项目。

——抓好乡村建设规划,改善群众生活条件。

坚持“统筹兼顾、适度超前,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全力抓好XXX市级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后续产业发展计划,确保市级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工作顺利推进,并辐射带动周边两村的建设规划;同时,抢抓国家实施游牧民定居、农牧村危旧房改造、易地搬迁和整村推进项目等政策机遇,坚持规划与建设并重,改造与新建并举,突出农牧民集中定居,带动小集镇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导农牧户采用地暖、太阳能、沼气等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改善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居住条件。

——加强水利和农牧业设施建设。

重点抓好各居民点自来水改扩建和供水工程配套设施建设,提高人饮安全供水能力;高质量、高标准实施大瓷窑防洪坝工程,维修或新修部分农田灌溉水渠、防洪堤坝和小型人畜饮水工程;加快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力争新建暖棚75座、配种站2座、药浴池2座,继续配套完善畜种改良、疫病防治、饲草料加工等设施,配套舍饲养殖、机械剪毛设备,做好饲草料加工存储,进一步增强农牧业的抗灾防灾能力。

——加强草原生态建设。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紧紧抓住贯彻“国办47条”、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等政策机遇,高举生态保护大旗,积极争取实施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祁连山生态补偿实验区等重大项目,加大森林、草原等生态资源的保护与治理力度,积极发展生态经济,突出解决发展生产与保护生态的矛盾,使脆弱的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进程做出积极的贡献。

四、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提升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

充分发挥优美的自然风光、浓郁民族风情、独特的民俗文化等特色资源优势,以举办旅游节会为载体,进一步拓展旅游观光空间,完善旅游服务网络,利用各种媒体、各种途径,加大对外宣传促销力度,切实提升XXXXXX乡旅游的知名度,吸引各地游客来XXX观光旅游;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快景区(景点)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抓好蒙古大营、葡萄广场、丹霞地貌、大炼钢铁遗址的旅游开发项目,拓宽融资渠道,加快旅游服务接待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以蒙古大营为中心的环境治理美化工程;积极扶持和引导群众,大力开发和生产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品、特色产品和纪念品等旅游商品,提高旅游经济效益,着力打造民族旅游文化精品;积极参与创“A”活动,整合包装旅游线路,积极挖掘民族文化精髓、民俗风情体验,开发游客参与性活动项目,丰富旅游活动内涵,加大旅游对外开放交流,带动三产服务业向纵深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加快推进旅游文化特色县建设进程做出积极的贡献。

五、统筹社会各项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繁荣文化事业。

全力抓好XXX宣传文化中心、远程教育站点、数字电视和网络入户工程,形成完备的农牧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有计划地开展以“那达慕文化艺术节暨农牧民运动会”为主的文化旅游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