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策略.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3998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策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策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策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策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策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策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策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策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策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策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策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策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策略.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策略.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策略.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策略.docx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策略.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策略.docx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策略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策略:

五个方面要把握

  高三第一轮复习以后同学们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查漏补缺,扫除了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

在第二轮复习中,应以专题复习为主,突出知识的横向联系与延伸、拓展,在解题方法和技巧上下工夫,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自己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学科素质得以明显提升。

  一、明确重点,主干知识网络化

在第二轮复习中,应打破章节限制,抓住知识系统的主线,对基础知识进行集中提炼、梳理和串联,将隐藏在纷繁内容中的最主要的概念、规律、原理以及知识间的联系整理出来,形成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结构,使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高度系统化、网络化,明确重点并且力争达到熟练记忆。

同学们可先将课本知识点在理解的前提下熟记,甚至要熟记课本中一些习题所涉及的二级推论,再把相关的知识构建成一定的结构体系存储起来,以便应用时可以顺利地提取出来。

形成了知识体系,则能提高正确提取知识的效率,有效地提高答题速度,变课本知识为自己的学问。

  高考中,对重点概念、规律的考查,特别强调其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

因此,对同一知识点的能力考查会不断翻新变化,比如今年以理解能力的形式考,明年可能以推理能力或综合分析能力的形式考,或以不同的情景或不同的角度设问考查。

例如:

质点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知识,不仅在力学中是主要内容,在热学和电磁学中也有广泛的应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功和能的关系贯穿了物理的始终,从力学到原子物理都要应用这个规律分析解决问题。

如有可能,同学们应把这些内容加以整理。

如果觉得单从理论上整理应用起来不方便的话,可根据手中现有的近几年高考试题及今年各地区模拟试题进行归类整理,从中发现共同的部分,总结规律。

从一定程度上讲,善于概括、归纳,并且认真去做整理工作的人,能够在二轮复习中学得更好,有较大的提高和突破。

  二、构造模型,以图或图像突破难点(例:

物理量变化复杂的过程问题)

  复习中有许多模型需要我们细心地揣摩。

例如常见理想化模型:

质点、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轻绳、轻杆、轻弹簧、点电荷、理想变压器、理想气体、单摆、弹簧振子、弹性碰撞、……复习时,同学们应着重理解各种理想化模型的特点,掌握规律。

图像在表述物理规律或现象时更是直接明了,而近年来高考对图像要求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高。

对于图像,同学们应从四个方面去细心揣摩:

(1)坐标轴的物理意义;

(2)斜率的物理意义;(3)截距的物理意义;(4)曲线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

另外,图像也包括分析某个物理问题画出的过程分析草图。

很多高考题若能画草图分析,方程就在图中。

可以将原来散见于力学、热学、电学、光学等章节的图像,如v-t图、p-v图、U-I图、F-S图、T2/4-L图、Ek-v图等进行对比分析,再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综合起来,从图像的纵轴、横轴的含义,截距,斜率,曲直,所围面积等诸多方面全方位认识图像的物理意义,这样对难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会有大幅度提高。

  在第二轮复习中,将历届高考中经常出现的考点和热点图像题,平时作业或考试中经常出错的图像题,以及带有普遍性的模型、图像知识疑点题,作为专题进行训练,仔细地揣摩,可做到有的放矢,强化高考热点,使自己的薄弱环节得到强化训练,同时也增强了触类旁通、知识迁移的能力。

同时,要学会画图,把作物理过程分析的图像作为建立关系、列方程的依据。

要注意画图、看图和建立方程之间的联系,争取最终能从静态图中联想到动态变化的过程,由动态图中能看到瞬时的状态图景。

  三、善于思维,把握内部联系

  把握知识的内部联系也是能力突破的需要。

例如:

复习力学知识时,要了解受力分析和运动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而运动定律则将原因(力)和效果(加速度)联系起来,为解决力学问题提供了完整的方法,曲线运动和振动部分属于运动定律的应用。

功和能则从空间的观念开辟了解决力学问题的更为简便的途径,有了这样的分析,整个力学知识就不再是孤立和零碎的,而是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有机整体。

  力和运动的关系、做功和能量变化的关系是物理学中的主干知识,可以考查的内容特别多,而且形式多变、深浅多变,是年年重点考查的内容。

要想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能自觉地运用这两种关系,则需要深刻地理解力决定的是物体的加速度,力和速度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做功过程是不同形式能量的转化过程:

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量;保守力做功等于相应的势能的减少量;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做功的代数和等于系统的动能与其他形式能量的转化量。

这两个关系一个是从矢量的角度分析物体的运动规律,一个是从标量的角度分析不同形式能量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

在复习中,应想到这些知识是如何应用在解题中的,解决具体问题时又用了哪些概念、公式和方法,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变通能力,并试想:

题目是否还有其他求解途径?

与其他题是否有相似之处?

此题还可做哪些变化?

即一题多解、多题同解及一题多变,让知识和能力结合起来。

第二轮复习时若能经常进行这类联想,就能更好地把握知识的内部联系。

四、善于总结,提炼解题方法

  在复习中,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掌握了某一类知识或某一种方法呢?

可拿出你以前做过的习题,尝试判断题目的类型、考点(知识背景)、常用解法及特殊解法、解法的具体步骤、关键步、易错处,以及此题常见的变化物理情景及其解决办法,以上设问如果能在两分钟内回答出来,说明真正掌握了此类知识。

在第二轮复习阶段,这样的“看题设问”训练远比单纯地做题来得重要。

  试题中所能提炼出的基本分析不外乎以下几种:

①受力分析;②运动分析;③过程分析;④状态分析;⑤力做功分析;⑥能量转化分析;⑦图像分析;⑧电路分析;⑨光路分析;⑩数据处理方法。

在复习时,对题型的选择不要浮躁和“赶时髦”,更不能盲目地强调热点问题,而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基本物理知识和基本物理规律上,要注意同一知识点所考查角度的变化、转换。

减少成套练习,多做一些自己薄弱点的练习题,有重点、有专题地做题。

此外,应以知识点为线索、以解题方法为导向,将错题归类进行针对性矫正,根据错误类型进行针对性的变式训练。

  五、准确审题,提高表述能力

  高考试题始终坚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物理试题十分注重考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而正确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

审题的认真、细致和对关键词的正确理解,对挖掘隐含条件、排除干扰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解题时,同学们首先要养成完整地看完题目后再做题的习惯。

为了抢时间边看、边选,或匆匆一看就下笔,往往会忽略后面可能出现的重要条件而造成失误,至于从题目中挖掘隐含条件、启发解题思路就更无从谈起了。

要耐心仔细地审题,准确地把握题目中的文字条件的关键词与数字条件的量(变量的取值范围、所给数字条件所反映物体的运动状态等),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以便迅速找准解题方向。

要将解题策略转化为得分点,主要靠准确完整的物理语言表述,这一点往往被一些考生所忽视,由于不善于把“文字语言”准确地转译为“方程语言”,造成较多失分。

只有既重视解题过程的“文字语言”表述,又重视关键“物理方程”的规范书写,把文字、图像转化为形象的物理过程,想象出研究对象运动变化的物理模型→定性判断变化的趋势→确定解题方向→选择适当的规律和公式→结合相关条件计算解答,才能避免会做的题不得分的情况。

因此,在第二轮复习中,解题训练要注意科学、规范,尽量采用题中所给出的文字说明、物理量符号。

自设符号一定要注明其所表示的物理量;解题过程中同一道题物理量正负号的规定前后要一致;列出的方程要与题意相联系;不要采用列一个大式子,一步得出最终结果的写法,这样即使得出了正确结果,但因中间过程不规范,遗漏了某些重要环节或缺少必要的说明,也不能获得满分,如果最终结果错误,这种列一个大式子的写法很可能一分不得。

而如果分步写来,即使最终结果出现错误,按照分步骤给分的评卷办法,也可能得到一定的分数。

因此,只有学会用物理语言正确、简练地表述物理现象、实验过程和结论,才能提升“实战”能力。

第二轮复习的四个环节

 第二轮复习的每一个专题可按四步进行:

构建知识网络、经典例题解析、跟踪针对训练、专题达标测试.新课程有两个突出的主题:

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这不仅适用于新课程教学,在第二轮复习中也尤为重要.

构建知识网络

第二轮复习不是第一轮的浓缩,第二轮要站在较高的层面.首先思考这一专题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与社会生活实际有哪些联系和应用,只有将抽象的物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时,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深化、活化;只有有意义的学习内容,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先进的理念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学以致用的需要,也是提高应用能力的必要.其次要采用回忆的方式,按自己的思维方式构建知识网络,找出知识间的关联,学会对知识重组、整合、归类、总结,掌握物理思维方法,将知识结构化,将书读薄.结构化的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前提,只有经过自己的思维在大脑中重新排列的知识,理解才能深刻.一般来说,一个专题有一个核心的主体,其余的概念为这个主体做铺垫,要以点带面,即以主要知识带动基础知识.再次对知识回忆模糊的地方,要回扣课本.课本是高考命题之源,是高考复习的根本,不同阶段看课本会有不同层次的收获.在复习课中以解题代替复习,以解题取代看书会导致概念不清、误入题海.当然解题和掌握概念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做过一定数量的习题往往对概念的理解缺乏正反实例,但绝不能把看书和解题的关系颠倒,概念是核心、是基础,概念不变,而题目万变,要立足于教材,夯实基础.

 经典例题解析

加强独立审题训练,纠正题目靠老师点拨的习惯.很多同学看到题目,就匆忙进行答题,做不下去了,再去找条件,习题教学中存在的三个突出问题是:

审题不透,步骤不规范,缺乏题后总结和延伸.有一个解题口诀总结得好——“题意读三遍,题图画旁边;已知未知都标上,状态过程动画现;受力运动都分清,隐含临界是关键;选取规律分步求,换行书写诗一般;文字公式都要有,规范清楚并不慢;解出结果回头望,总结反思成习惯”.第二轮复习的基本要求是:

以研究的态度,探究的思想进行解析,从解题习惯到解题思路和方法都成为典范,通过习题加深对知识、规律的理解,对解题方法的指导,培养良好解题习惯,提高各种能力.习题教学在精而不在多,在质而不在量.习题教学要体现层次性和系列性,通过一系列的习题突破对某一问题的理解,通过一道综合题串接零散的知识点,努力做到以点带面、借题发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上联知识、下挂方法,第二轮复习要体现知识的整合、方法的总结.

.培养良好的物理思维,训练规范的解题习惯:

非选择题量可以侧重对思考和答题过程的考查,有利于考查考生的各种能力,如审题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

因此复习中要注重表达能力的培养,使之将对物理问题的分析、解决的思维过程展现在试卷上,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跟踪针对训练

解题能力只有在独立规范训练中才能提升,习题教学的落脚点是自己会做,而不仅仅是听懂.学生要独立完成课后训练,规范解题.许多考生做完高考题感觉不错,但考分并不理想.问题的关键是不会抓得分点,不能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解题思想.理综试题的题量少,单题分值高,使得解题的规范性更加重要.学生常说有不少题出现解题错误的原因是粗心,没有看清题意,考场上细心就行了,其实不然.平时做题没有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不重视解题的细节,总是在讲义上乱画,习惯一旦养成,很难改掉.考场上发挥出自己水平的80%就算正常发挥了.因此要做到练习适中,作业考试化,考试高考化,多研究评分标准,体会自己与标准答案间的距离.

专题达标测试

通过测试可以发现我们学习中的漏洞和不足,及时查漏补缺,并强化记忆.对试卷不仅从知识、方法、技巧方面总结,还要从应试心理、应试技巧、错误原因等方面总结.注意老师对试卷的分析,对基本题型要注意拓展和创新,掌握它们的特点和处理的基本思想及方法,把握其内涵和外延,在应用层面上理解其本质和规律,作出一份满分卷.总结物理规律在一定条件下适用的推论,以增强对题目的预见性,提高判断力和速度,并把错题标出,以备以后经常复习,逐渐消化,以致彻底消灭.

 

强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1.审题能力

   所谓“审题”,就是从题目的陈述中,正确地提取题中所包含的具体条件和要求的过程,是学生正确解答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掌握科学的审题方法,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顺利解题的关键。

   审题能力虽是一种阅读能力,实质上还是理解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

每次考试总是有人埋怨自己因看错了题而失分,

甚至还有一些人对某些题根本看不懂(主要是信息类题,因题干太长,无法从中获取有用信息,有些同学对这类题有一种恐惧感,并影响其他题的解答)。

这都是审题能力不强的表现,如何才能避免呢?

具体来说,在审题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分析过程要画好情景示意图,即画图绘意

画好分析图形,是审题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建立清晰有序的物理过程、确立物理量间的关系,使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分析图可以是运动过程图、受力分析图、状态变化图,也可以是投影法、等效法得到的示意图等。

例25.(20XX年全国Ⅰ卷T23)天空有近似等高的浓云层。

为了测量云层的高度,在水平地面上与观测者的距离为d=3.0km处进行一次爆炸,观测者听到由空气直接传来的爆炸声和由云层反射来的爆炸声时间上相差△t=6.Os。

试估算云层下表面的高度。

已知空气中的声速v= km/s。

分析与解答:

如图35所示,A表示爆炸处,O表示观测者所在处,h表示云层下表面的高度。

 用t1表示爆炸声直接传到O处所经时间,则有   d=vt1--------①

 用t2表示爆炸声经云层反射到达O处所经时间,因为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故有:

2 =vt2--------------------------------------------②

已知 t2-t1=△t-------------------------------------------③

联立①②③式,可得h=  ----------------------④ 

代人数值得h=2.0×103-------------------------------------⑤

(2)分析过程要抓住物理过程的要点

   ①阶段性——将题目涉及的整个过程合理划分为若干个阶段。

在审题过程中,该分则分,宜合则合,并将物理过程的分析与研究对象及规律的选用加以统筹考虑,以求最佳的解题思路。

   ②联系性——找出各个阶段之间是由什么物理量联系起来的,各量之间的关系如何,在临界点或极值点有何特殊性质

或条件。

   ③规律性——明确每个阶段遵循什么规律,利用哪些物理公式进行计算求解等。

2.理解题意的能力

(1)抓住关键词语。

正确理解题意

   物理题目的叙述中,总有一些“关键词语”,或是一些限制性语言,或是对题目涉及的物理变化方向的描述,对变化过程的界定等。

如果我们对这些视而不见,就可能会审题走样,有相当多的学生在审题时,只注意那些给出具体数值(包括字

母)的已知条件,而对另外一些叙述性语言,甚至是一些关键词语不太重视,忽略了它,往往使解题过程变得盲目,思维变

得混乱。

如:

题目中的“刚好不相碰”、“连在杆上或绳上的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刚好能通过最高点”等,“刚好”一类的词,不能正确理解其物理含义,就不能破译这一叙述中所隐含的物理过程和物体的运动状态。

另外在一些细节方面也不注意,如有时把竖直面的图与水平面的图混淆,以至于把问题复杂化(不需要考虑重力时而考虑了重力,该考虑重力的又疏忽了等),原因之一是因为思维定势所引起的,二是基础不扎实,对一些常见的运动及其受力情况、遵循的规律不清楚。

   

(2)充分挖掘隐含条件

   有些题目的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必须将文字叙述仔细推敲,结合相关物理知识才能将其

挖掘出来,这常常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如:

“两接触物体脱离接触与不脱离接触的临界点是相互作用力为零”。

“追及问题中两物体相距最远时速度相等,相遇不相碰的临界条件为同一时刻到达同一地点时v1≤v2”。

“接触面光滑”,隐含摩擦力不计之意;“轻绳、轻杆、轻质弹簧”,隐含它们的质量不计。

“子弹刚好打穿木块”隐含着子弹射穿木块时二者速度刚好相等。

“小球速度达到最大时”隐含此刻小球的加速度为零。

以上都是一些常见的隐含条件,要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潜在的意识去确切理解这些叙述的含义。

   有时为了挖掘某些隐含条件,深刻领会题意,可以对题中关键性的词语用着重符号批注,还可以对题目中叙述的物理情

景、物理模型画一些必要的草图来展示完整的过程图景,使物理过程更为形象直观。

让更多的物理信息展示在你的面前,从而梳理出解题的头绪。

例26.在光滑水平地面上有两个相同的弹性小球A、B,质量都为m,B球静止,A球向B球运动,发生正碰.已知碰撞过程中总机械能守恒,两球压缩最紧时的弹性势能为E,则碰前A球的速度等于(C)

     A.        B.        C.2        D.2

本题中的关键词语是“总机械能守恒”和一两球压缩最紧时”,其中“两球压缩最紧时”告诉了我们两球的速度相等时的情况。

“总机械能守恒”说明了两小球减少的动能等于EP,考生只要清楚这样的过程特点,便可列出动量和机械能守恒

这两个方程进行解答。

正确答案为选项C.

例27.如图36所示,固定容器及可动活塞P都是绝热的,中间有一个导热的固定隔板B,

B的两边分别盛有气体甲和乙。

现将活塞P缓慢地向B移动一段距离,已知气体的温度随

其内能的增加而升高,则在移动P的过程中(C)

A.外力对乙做功,甲的内能不变

B.外力对乙做功,乙的内能不变

C.己传递热量给甲,乙的内能增加

D.乙的内能增加,甲的内能不变

本题中的关捷词语是对隔板的描述:

“导热”和“固定”。

由于隔板“固定”,所以外界一定只对气体乙做功,使乙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同时因隔板“导热”。

所以气体乙一定向气体甲传递热量。

所以选项C正确。

   ②隐含条件的挖掘。

有些题目的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文字描述之中,把这些隐含条件挖掘出来,往往就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例28.如图37所示,在光滑的水平轨道上有两个半径都是r的小球A和B。

质量分别为m和2m,当两球心间距离大于l(l比2r大得多)时,两球间无相互作用力,当两球心间距离等于或小于l时,两球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恒定斥力F。

设A球从远离B球处以速度vo沿两球心连线向原来静止的B球运动,欲使两球不发生接触,vo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本题要求“两球不发生接触”,但不发生接触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正是本题的隐含

条件,能正确地理解为“当vo最大,而且满足两球不发生接触的条件是两球心间的

距离为(l–2r)时,两球的速度大小相等”,则解答此题就不会感到有太大的困难。

(答案:

vo<  )

例29.如图38所示,质量分别为m、2m的小球A、B,中间用轻弹簧相连,连接球A的轻绳

悬于足够高的天花板上,现让球B自弹簧自然长度处由静止释放后,在竖直方向做振幅为xo 的简谐

运动。

当B球运动至最低点时剪断轻绳,经过时间t,A、B两球的加速度相同,球A的速度为vA,

重力加速度为g,求:

(1)此时B球的速度。

(2)球A下落的距离。

分析与解答:

当B球运动至最低点时剪断轻绳,此时B球速度为零,经过时间t,A、B两球的加速

度相同,说明弹簧处于自由长度,两球均由各自的重力提供的重力加速度g。

(1)A、B两球所组成的系统由动量定理可知:

3mgt=mvA+2mvB,解得vB= (3gt-vA)

(2)B球运动至最低点时弹簧所储存的弹性势能为EP=2mg×2xo=4mgxo。

在时间t内A、B两球的机械能守恒,故有:

4mgxo+mghA+2mg(hA-2xo)= mvA2+ ×2mvB2

∴有:

4mgxo+mghA+2mghA-4mgxo= mvA2+ ×2m[(3gt-vA)]2

解得hA= 

(3)排除干扰条件因素

   在一些信息题中,题目给出的诸多条件有些是有用的,有些是无关的条件,而这些无关条件常常就是命题者有意设置的

干扰因素,只要能找出这些干扰因素,并把它们排除,题目也就能迅速得到解决。

例30.长江三峡工程位于长江西陵峡中段,坝址在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三峡工程是一座具有防洪、发电、航运及养殖和供水等巨大综合利用效益的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其主要数据如下表所示:

坝 坝高(海拔)/m 185 

库 总库容/×1010m3 3.93

 最大蓄水位(海拔)/m 175  防洪库容/×1010m3 2.21

 水轮机位(海拔)/m 约100  平均年流量/×1012m3 1.2

 

站 总装机数/台 26 

航 万吨级双线5级航闸/座 1

 总装机容量/kw 1.820×107  3000吨级单线垂直升船机/座 1

 年平均发电量/kw•h 8.468×1010  年单向通航能力/t 5×107

根据上述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三峡工程建成后,平均年流量、年平均消耗水能及转化为电能的百分比各是多少?

(2)若26台发电机组全部建成并发电,按设计要求平均每台机组年发电时间为多少天?

   

本题中给出了众多的信息,这就需要考生能够抓住有效信息,排除干扰因素。

3.规范答题能力

所谓解题规范,就是指:

解题要按一定的格式进行,要求书写整洁、表达清晰、层次分明、逻辑严谨、语言规范、文字简洁、结论明确。

使人看后不但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要规范答题,需注意以下几点:

   

(1)解题过程中。

要有必要、简明的文字叙述。

   ①对非题设字母、符号的说明。

使字母、符号所代表的物理意义明确。

   ②对于物理关系的说明和判断,如“在光滑水平面上的两个物体用弹簧相连”,“在两物体速度相等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在弹簧为原长时物体的速度有极大值”。

以交待物理过程或运动状态变化的背景、前提条件等。

为建立相方程作铺垫。

   ③说明方程的研究对象或者所描述的过程,即说明某个方程是关于“谁”的,是关于“哪个过程”的。

阅卷时常见有的考生只列岀几个干巴巴的式子,把“对号入座”的工作留给阅卷老师。

这显然是不可能得高分的。

   ④说明作出判断或者列出方程的根据,这是展示考生思维逻辑严密性的重要步骤。

比如,先求出甲受乙物体施的某力

F,一定要用“牛顿第三定律”才能得出此处甲给乙施的力大小为F。

   ⑤说明计算结果中负号的物理意义,说明矢量的方向。

有时画图作辅助,说明某矢量方向如图所示。

   ⑥对于题目所求、所问的答复,结论或者结果的说明。

   

(2)方程式的书写要规范

   为叙述方便,以下面一个题为例:

   例31.物体质量m=3.Okg,置于水平地面上,在F=4.ON的水平恒力作用下,t=0时刻由静止开始运动,已知物体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O.10,求 t=5.Os时的速度和它离出发点的距离。

   ①要用字母表达的方程,不要掺有数字的方程。

   例如,要“F–Ff =ma”,不要“4.O-Ff =3.Oa”

   ②要用原始方程,不要用变形后的方程,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