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4004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5.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docx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docx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计算机基础是本校所有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知识性、技能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任务是: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拓展视野,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基础理念

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着重使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在信息社会中的作用,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使用方法,具备在计算机的单机和网络操作环境中使用应用程序的能力,并对计算机安全维护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计算机基础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2、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将课程目标设定为三个级别,并以学生“能够做某事”具体描述各级别的要求,这种设计旨在体现学生能力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和后续计算机相关课程要求的有机衔接,保证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3、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学生的发展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计算机基础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4、倡导目标驱动,强调体验实践

本课程倡导目标驱动型的教学模式,强调问题解决和创新实践。

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设计,提供拓展内容,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潜力,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

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

5、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

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终结性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6、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计算机基础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和网络资源;要积极利用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生学习和运用计算机基础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能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熟练掌握Windows2000、Word2000、Excel2000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技巧,以及初步了解PowerPoint2000、多媒体信息处理、计算机网络和数据通信,具备计算机初步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它计算机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本课程标准将计算机基础课程目标按照能力水平设为三个级别。

该设计遵循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规律和不同专业学生发展方向的需求与特点,也适当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旨在体现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二、课程目标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总体目标是:

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该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

基本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能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简单的文字录入、文本编辑、电子表格计算、幻灯片制作、网络搜索等作业任务。

能利用网络进行文件传送、收发邮件、聊天联络等。

能较为合理的计划和安排学习任务。

能利用教育资源进行学习。

1、知道《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性质、地位和独立价值。

知道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学科进展和未来方向。

2、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应用领域,数的进位制和计算机中数的表示方法;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信息在计算机内的表示以及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防护。

3、全面掌握Windows2000操作系统的基本组成和操作、熟练掌握一至两种汉字输入方法,学会文件和文件夹的建立、复制、移动、删除等一系列操作,学会对磁盘的格式化等基本操作,学会使用回收站、剪贴板和控制面板,学会安装Windows2000操作系统。

4、全面掌握字处理软件Word2000的各项功能,菜单工具栏、常用工具栏和格式工具栏的使用。

掌握文档的录入、编辑、排版操作,表格的制作和图文混排,样式和模板的使用以及邮件合并的操作。

5、全面掌握电子表格软件Excel2000的各项功能,菜单工具栏、常用工具栏和格式工具栏的使用。

掌握数据的运算与输入,常用的工作表函数,公式的输入和公式中坐标的引用。

学会制作图表,掌握数据排序、筛选、分类汇总、建立数据透视表等操作,了解Excel在管理中的应用。

6、了解幻灯片软件PowerPoint2000的各项功能,演示文稿的制作、超链接技术和放映。

7、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组成和系统结构,INTERNET的基础知识,学会使用IE浏览器浏览网页,学会收发电子邮件,以及搜索信息、网络实时通讯、文件的下载等基本操作。

三、内容标准

计算机作为一个学科,有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有解决本学科相关问题的模型、技术和方法。

在这里,给学生提供哪些计算机知识,从而对他们开展相应的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的问题。

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应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同时也应适量地介绍些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基本方法和硬件知识。

考虑到不同专业、不同对象对计算机应用的不同需要,设置统一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已难能满足他们的不同需要。

为此,把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作为公共基础课层面上的计算机基础课内容;二是在开设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过程中加上体现所在专业特色或与所在专业教学相结合的内容。

其中,公共基础课内容的设置要满足众多专业的共同需要,是指在信息化社会中每个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

而加上的内容是为了满足不同专业学科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需要,以便在某一信息技术方向上作深入学习打下基础知识。

根据不同专业其教学内容标准应根据自身特点,采取(基础模块+主干模块+特色模块)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组成由模块组成,一共6个模块,约需110学时。

各模块的名称与建议学时如下:

序号

模 块

讲课

上机

总学时

1

计算机基础知识

8

2

10

2

Windows2000操作系统

10

10

20

3

字处理软件Word2000

10

16

26

4

电子表格软件Excel2000

12

16

28

5

幻灯片软件PowerPoint2000

8

10

18

6

计算机网络基础

4

4

8

合计

52

58

110

模块1计算机基础知识

参考学时

10学时

工作任务

1、计算机的概念、发展简史、类型、应用领域及前景;

2、计算机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存储程序原理);

3、计算机的硬件系统

(1)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

(2)硬件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4、计算机基本配件的选购与组装以及计算机的升级与维护;

5、计算机中的信息表示

(1)数制及其表示,不同进制数及其相互转换;

(2)计算机内采用的数制;

(3)逻辑值、数值、字符(ASCII码)、汉字及特殊符号(GB码、GBK码等)、声、图、视频等信息在计算机内的二进制表示(信息的数字化)等。

6、计算机的软件系统

(1)计算机语言(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等)的概念;

(2)系统软件(操作系统、语言编译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的概念;

(3)应用软件的概念。

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过程和发展前景;

2、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分类和应用领域;

3、熟悉计算机的软、硬件系统;

4、了解计算机及其基本配件的选购,初步掌握计算机的组装、升级与维护技术;

5、初步掌握计算机和信息安全基本知识。

实践技能

了解计算机及其基本配件的选购,初步掌握计算机的组装、升级与维护技术

知识要点

1、计算机的概念、发展简史、类型、应用领域及前景;

2、计算机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存储程序原理);3、计算机的硬件系统

4、计算机基本配件的选购与组装以及计算机的升级与维护;

5、计算机中的信息表示;

6、计算机的软件系。

考核要求

要求学生达到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过程和发展前景、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分类和应用领域、熟悉计算机的软、硬件系统、了解计算机及其基本配件的选购,初步掌握计算机的组装、升级与维护技术初步掌握计算机和信息安全基本知识的目的。

模块2Windows2000操作系统

参考学时

20学时

工作任务

1、操作系统的概念、功能、分类及发展概况;

2、软件操作环境:

计算机平台,计算机网络平台,字符用户界面,图形用户界面和多媒体用户界面。

3、计算机操作系统:

常见操作系统的演变、系统结构及环境;操作系统的功能及界面操作。

4、文件与文件系统

(1)文件的含义、命名、分类、属性等;

(2)文件系统;

(3)Windows2000操作系统的文件组织结构(文件夹、树形结构、路径等)概念。

5、Windows2000操作系统的功能和基本使用

(1)文件管理:

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新建、选择、打开、搜索、移动、复制、删除、恢复、更名、查看和属性设置等;回收站的管理与清理等。

(2)外部设备管理:

驱动程序的概念及新硬件的添加;设备管理器(控制面板)的作用和使用;键盘、鼠标、外存储器等硬件的使用、设置、维护和管理;打印机、显示器、扫描仪等硬件的添加、设置、维护和管理。

(3)任务(程序)管理:

程序启动(运行),多任务、多窗口的管理,任务的切换和关闭方法等。

6、Windows2000附件中常用工具的使用:

记事本、写字板、画图、计算器、通讯、系统工具等。

教学目标

1、了解Windows2000操作系统的概念、功能、分类及发展概况;

2、了解文件系统的概念,掌握文件概念及操作;

3、熟悉Windows2000操作系统的功能;

4、了解计算机工作环境设置和系统维护的基本知识;

5、掌握Windows2000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

6、掌握Windows2000操作系统附件中常用工具的使用。

实践技能

掌握Windows2000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掌握Windows2000操作系统附件中常用工具的使用。

知识要点

1、操作系统的概念、功能、分类及发展概况;

2、软件操作环境:

计算机平台,计算机网络平台,字符用户界面,图形用户界面和多媒体用户界面;

3、计算机操作系统:

常见操作系统的演变、系统结构及环境;操作系统的功能及界面操作;

4、文件与文件系统;

5、Windows2000操作系统的功能和基本使用。

考核要求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Windows2000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及Windows2000操作系统附件中常用工具的使用。

模块3字处理软件Word2000

参考学时

26学时

工作任务

1、工作界面、基本概念和“帮助”的使用;

2、文件基本操作:

文件的建立、保存、打开、打印等、文件的格式及格式转换;

3、文字的输入和编辑:

文字的输入方法(键盘、手写、扫描OCR识别、语音识别),文字的修改、查找、替换、字块的各种操作等;

4、格式设置和排版;

5、表格制作、处理及简单计算;

6、插入和链接对象(图片、艺术字、基本图形、图表等);

7、宏的概念与基本操作;

8、文字处理软件的高级操作:

交叉引用、建立索引和目录、邮件合并、文档修订与保护等;

9、文字处理软件在网页制作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掌握文字处理软件Word2000的常用功能和用法。

实践技能

掌握文字处理软件Word2000的常用功能和用法。

知识要点

1、工作界面、基本概念和“帮助”的使用;

2、文件基本操作:

文件的建立、保存、打开、打印等、文件的格式及格式转换;

3、文字的输入和编辑:

文字的输入方法(键盘、手写、扫描OCR识别、语音识别),文字的修改、查找、替换、字块的各种操作等;

4、格式设置和排版;

5、表格制作、处理及简单计算;

6、插入和链接对象(图片、艺术字、基本图形、图表等);

7、宏的概念与基本操作;

8、文字处理软件的高级操作:

交叉引用、建立索引和目录、邮件合并、文档修订与保护等;

9、文字处理软件在网页制作中的应用。

考核要求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文字处理软件Word2000的常用功能和用法。

模块4电子表格软件Excel2000

参考学时

28学时

工作任务

1、工作界面和基本概念;

2、电子表格文件基本操作:

文件的建立、保存、打开、格式、打印等;

3、数据的输入和编辑;

4、格式设置;

5、公式、函数的使用;

6、各种图表的制作;

7、数据处理:

查询、排序、筛选、合并计算、分类汇总、数据透视表等。

教学目标

掌握电子表格软件Excel2000的常用功能和用法。

实践技能

掌握电子表格软件Excel2000的常用功能和用法。

知识要点

1、工作界面和基本概念;

2、电子表格文件基本操作:

文件的建立、保存、打开、格式、打印等;

3、数据的输入和编辑;

4、格式设置;

5、公式、函数的使用;

6、各种图表的制作;

7、数据处理:

查询、排序、筛选、合并计算、分类汇总、数据透视表等。

考核要求

要求学生达到掌握电子表格软件Excel2000的常用功能和用法的目的。

模块5幻灯片软件PowerPoint2000

参考学时

18学时

工作任务

1、建立一张简单的幻灯片:

(1)幻灯片的建立;

(2)幻灯片的修饰方法;

2、幻灯片的动画设计;

3、管理幻灯片;

4、演示文稿的放映、打包与发布:

(1)演示文稿的放映、

(2)演示文稿的打包、(3)演示文稿的发布;

5、PowerPoint2000的综合运用。

教学目标

1、了解幻灯片软件PowerPoint2000的各项功能;

2、掌握演示文稿的制作;

3、掌握超链接技术和幻灯片的放映。

实践技能

掌握幻灯片软件PowerPoint2000的各项常用功能。

知识要点

1、建立一张简单的幻灯片;

2、幻灯片的动画设计;

3、管理幻灯片;

4、演示文稿的放映、打包与发布;

5、PowerPoint2000的综合运用。

考核要求

要求学生达到掌握幻灯片软件PowerPoint2000的各项常用功能的目的。

模块6计算机网络基础

参考学时

8学时

工作任务

1、计算机网络概述:

(1)网络基本概念、

(2)网络形成与发展、(3)网络功能、(4)网络基本组成、(5)网络分类、(6)Internet基本工作原理:

TCP/IP协议,IP地址与城名系统;

2、Internet的信息服务:

(1)基本服务资源:

E-mail(电子邮件)、FTP(文件传送)、Telnet远程登录)、WWW(万维网)等、

(2)信息组服务:

MailingList(电子邮递名单),Usenet(新闻组),BBS(电子公告板系统)、(3)WWW(万维网:

WWW浏览器,冲浪万维网(选择网址、网上畅游……);

3、Internet的基本应用:

(1)信息浏览:

Web浏览器与URL(统一资源地址)、

(2)资料查询:

常用搜索引擎及使用方法、信息保存(保存整个网页、保存网页中的图形、保存网页中的部分文字、打印网页中的部分文字、打印网页)等、(3)文件传输:

文件的下载、文件的上传、(4)电子邮件:

POP3与SMTP服务器、电子信箱、新建帐户、电子邮件结构(邮件头、邮件体与附加文件)、电子邮件的创建、编辑和发送、电子邮件的转发、电子邮件的抄送、电子邮件隐名抄送与回复等。

教学目标

1、了解网络的基本知识;

2、掌握Internet基本服务;

3、掌握Internet基本使用;

4、了解网页概念,初步掌握网页制作的基础知识。

实践技能

掌握Internet基本使用

知识要点

1、计算机网络概述;

2、Internet的信息服务;

3、Internet的基本应用。

考核要求

学生能够达到掌握Internet基本使用。

四、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建议: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要在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下,实行多样化。

可以选用针对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编写的普通教材,也可以选用编写水平较高的其他教材或校本教材。

(二)教学建议:

1、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遵循学习的规律,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

(1)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计算机基础技术,对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

(2)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

(3)鼓励学生通过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计算机基础综合应用能力;

(4)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2、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计算机技术及其文化、对计算机基础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计算机基础学习的动力并取得好的成绩。

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计算机基础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

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要做到:

(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2)把计算机基础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发展合作精神;

(3)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计算机应用与实践的机会;

(4)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3、倡导“目标驱动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本《标准》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

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计算机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目标驱动型”的教学途径。

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

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应用计算机基础,完成学习任务。

在设计“目标驱动型”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

(2)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

(3)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4)活动应积极促进计算机基础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5)活动要能够促使学生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发展用计算机基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4、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

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计算机基础技术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

教师应做到:

(1)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制订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采用推测、查阅或询问等方法进行学习;

(3)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4)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

(5)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5、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促进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学习

计算机技术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计算机文化的现实体现。

教师应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的过程中了解国内外计算机文化,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发达国家的文化;帮助他们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计算机基础的能力,不断拓展文化视野。

教师要善于通过活动来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并诱导、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

6、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计算机基础的渠道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计算机基础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做到:

(1)利用音像和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个性化学习;

(3)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计算机技术报刊、图书馆和网络等多种资源,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

7、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要求

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要求。

为此,教师应该做到:

(1)准确把握本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规律。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选择和调整计算机基础教学策略;

(2)发展课堂教学的调控和组织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方法;

(3)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在自己的继续学习和实际教学之中加以运用;

(4)自觉加强计算机文化素养,拓宽知识面;

(5)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需要以及客观条件,积极地和有创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6)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

(二)评价建议:

评价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

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教师获取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使学校及时了解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改进教学管理,促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

评价应关注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1、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是教学还是评价都应以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发展为出发点。

评价应有益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应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不断发展。

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自我评价对于学习能力发展的意义,并学会自我评价的方法。

在各类评价活动中,学生都应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

评价应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评价使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与不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