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4095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江苏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江苏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江苏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江苏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江苏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江苏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江苏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江苏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江苏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江苏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江苏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江苏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江苏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docx

《江苏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docx

江苏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

江苏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第三单元

《分米和毫米》

合肥市蜀山小学

李延好

2008年8月

 

单元教学设计

 

姓名:

李延好学科:

数学

序号

名称

内容

学科学段

江苏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课例名称

第三单元分米和毫米

1.认识分米和毫米;2.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测量、观察、估计、交流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

初步建立1分米和1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知道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

关系;会用分米、毫米作单位测量或描述物体的长度,会进行有关长度单

位的简单换算。

2.使学生联系对长度单位的已有认识以及自身的生活经验,学会根据物体

的长度特点或解决问题的需要,合理选择长度单位,并进行相应的测量、

估测和交流,不断丰富各长度单位的表象,发展实践能力与空间观念。

3.使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

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义和价值,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现象、解决生活

问题的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

体会发现的乐趣,体验成功的氛围。

形成实事求是,认真学习的态度以及

质疑,独立思考的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

使学生初步建立起长度观念,了解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以

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难点:

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步建立起1分米和1毫米的表象及估测能力。

关键

1.使学生初步感知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

2.注重实际测量,在测量活动中学习简单的单位换算,及学会选择合适的

长度单位,不断丰富各长度单位的表象。

3.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自觉估测的意识和能力。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二年级(上册)认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教学的。

本单元教

材分两段安排:

第一段,认识分米和毫米的含义,学习用分米和毫米作单

位测量或描述物体、线段的长度;第二段,学习相关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

进一步把握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

本单元内容的编排主要有以下

一些特点:

1、充分利用学生对厘米和米的已有认识,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由

此帮助他们明确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

教学分米的认识时,通过

讨论一个文具盒的长和宽,引出:

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

由此,进一步要求学生在直尺上看一看1分米有多长,明确1分米=10厘

米。

在此基础上,还通过让学生“在米尺上数一数1米有几分米”,启发

学生发现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毫米的认识时,则先让学生测量数学

书的厚度,并由“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这一现象引出对毫米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还通过让学生数一数1厘米中间小格的个数,明确“1厘米

=10毫米”。

这样的安排既体现了认识分米、毫米的必要性,又突出了相

关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并借助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

实际长度的表象,帮助他们逐步提高对物体长度的把握能力。

初步认识分

米的含义后,教材及时提出“你能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吗”“说一说那些

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等学习要求,让学生在操作以及找相应长度的过

程中进一步感知1分米的实际长度。

初步认识毫米的含义后,教材通过列

举一些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体,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知1毫米的实际长

度。

在此基础上,教材又通过“你知道量哪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

米作单位吗”这一问题,启发学生列举出更多熟悉的物体,以进一步丰富

对1毫米或几毫米实际长度的感知。

此外,教材还通过比画1分米、1毫

米大约有多长,选择合适的单位表示相关物体的长度,以及先估计几条线

段的长短,再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形成1分米、1毫米实际单位

的表象。

3、让学生借助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逐步学会用分米、毫

米作单位描述或测量物体的长度。

由于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时,对

学生操作测量工具以及准确度出测量结果的要求比较高,因而难度也就相

对较大;而用分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在实际生活中用得不多。

因此,

教材着重还是让学生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

逐步掌握用分米、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的方法。

学情分析

本班有58名学生,男生30人,女生28人,其中戴中平同学是学困生。

该班的学生相对比较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在探讨交流时教师要注意课堂

纪律。

由于学生有学过长度单位的知识背景,在本单元教学时,要注意知

识的联系和迁移,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

系,获得成功体验的乐趣。

媒体资源

每个学生准备1分硬币1个,电话卡或银行卡1张和学生用尺。

教师准备

米尺。

课件

学时分配

1.认识分米和毫米……1课时

2.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1课时

方法策略

1.充分利用学具,教具和电教手段,让学生充分理解所学的内容,培养学

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材内容,安排形式多样或有趣的练习

题和数学游戏。

作业活动

1.课后选择家中的物体,估一估它们大约有多长,大约有多高,并选择合

适的单位量一量,记录下测量结果。

2.蒜叶一周生长情况记录。

教案附后

《认识分米和毫米》

 

教案设计:

认识分米和毫米

教学内容:

江苏版二年级数学(下册)P26-28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6题。

教材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二年级上册认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安排的。

教材通过学生对常见物体长度的测量,引出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然后通过看、画、说、数等操作活动丰富学生的感知,帮助学生建立起分米、毫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测量、观察、估计、交流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知道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分米、毫米作单位测量或描述物体的长度。

2、使学生联系对长度单位的已有认识和自身的生活经验,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能利用有关长度单位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地判断和思考,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3、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具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一次性水杯1个,1分硬币1枚,电话卡或银行卡1张和学生用尺。

教师准备1米长尺若干个,相关的插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回忆米和厘米

(1)谈话:

小朋友们,测量教室的门有多高用什么单位合适呢?

测量文具盒的长与宽用什么单位合适呢?

测量一次性水杯的高度用什么单位合适呢?

用手比画一下1厘米和1米大约有多长。

(2)介绍米和厘米的符号。

【板书:

米(m)、厘米(cm)】,教给学生读法。

2、揭示课题

当我们在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时,必然要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相关的知识,认识另两个长度单位——分米、毫米。

(板书课题)

二、认识分米

1、量一量。

学生独立测量文具盒的长与宽以及一次性水杯的高度大约是多少厘米,再同桌交流。

2、认识新朋友——长度单位“分米”。

谈话:

刚才我们测量出一次性水杯的高是10厘米,使学生明确10厘米是1分米;我们还测量出文具盒的长度大约是20厘米,那么20厘米是几分米呢?

【板书:

分米及其符号——分米(dm)】

3、认一认——沟通分米与厘米间的关系。

让每位学生在学生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是从哪里到哪里,认好后先指给同桌看一看,说一说1分米有多少厘米。

再指名回答。

(同时展示课件)【板书:

1分米=10厘米】

4、画一画。

每位学生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同桌相互检查看谁画得准确。

5、比一比——建立1分米实际长度的表象。

谈话:

伸出大拇指和食指,比画出1分米大约有多长,两人一组,一人比画,一人测量验证,多进行几次,积累经验。

6、找一找——体验1分米的实际长度。

四人小组相互说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部分物体让学生量一量。

(估计情况:

开关的边长、插座的边长、粉笔的长度、学具盒的宽……)

7、数一数,沟通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四人小组先共同利用米尺数一数1米有几分米,再指名回答。

【板书:

1米=10分米】

三、认识毫米

1、再认识新朋友——长度单位“毫米”。

让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其测量结果估计有以下4种情况:

大约1厘米、不到1厘米、6个小格、6毫米。

使学生感到要能比较精确地进行测量,需要有新的长度单位来解决,引导每个学生数一数数学书的厚度有几个小格。

告诉学生6小格就是6毫米。

(同时展示课件)【板书:

毫米及其符号——毫米(mm)】让学生在尺上找一找1毫米,明确尺上每一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

2、数一数,沟通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要求每个学生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毫米。

(同时展示课件)【板书:

1厘米=10毫米】

3、说一说,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

四人小组相互说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毫米,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部分物体(如:

1分硬币、电话卡、银行卡),让学生量一量它们的厚度。

再在书上数出10页,先用手捏一捏,再量一量这10张纸的厚度大约多少。

4、比一比——继续组织体验,建立1毫米的长度表象。

伸出大拇指和食指,比画出1毫米大约有多长,两人一组,一人比画,一人用硬币、银行卡、电话卡等物体插进两指间测量验证,多进行几次,积累经验。

5、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

四人小组学生自由讨论,汇报时可以让学生比画出这些物体的实际长度,以此引导学生判断用毫米作单位是否合适。

四、巩固练习

1、比一比,看谁又快又准!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课件出示)

⑴先让学生独立看图思考,教师同时可引导一些学困生。

⑵组织交流:

你有什么巧妙的方法,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看出它们的长度的?

(几厘米就是几十毫米,再加上多出来的几毫米,一共就是几十几毫米)

2、先商量,后测量!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⑴每人拿出一块橡皮和一枝铅笔。

⑵四人一组活动,先商量选定合适的长度单位,再一起动手测量,然后相互检查测量的方法和结果。

(估计情况:

①由于橡皮的厚度大部分不满1厘米,学生一般会选用毫米为单位。

②对于铅笔的长度可能存在以下两种情况:

有的学生用厘米为单位,也有学生用分米作单位,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由于铅笔有长有短,用厘米和分米作单位都可以,我们要根据铅笔的实际长度灵活选用合适的单位)

3、同桌合作,动手实践!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⑴让同桌学生对课桌和凳子的高度进行估测,并交流估测方法。

⑵同桌合作开展测量活动,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说说各接近几分米,并比一比刚才谁估计得最准确。

4、想一想,谁最合适!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课件出示)

(1)同桌比画一下图中几个物体的实际长度。

(2)在课本上给这些物体填上合适的单位。

铁钉长   床长  黄瓜长   大米宽

2( ) 2( ) 2( )  2( )

(3)指名汇报、交流。

(多给学困生一些机会)

5、比比谁的眼光好!

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课件出示)

⑴让学生凭自己的眼力判断哪条线段最长,哪条线段最短。

⑵集体反馈,用手势表示自己的判断结果。

(3)用尺子自己量一量,来验证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6、小结整理。

思考讨论:

度量较大物体的长度用什么作单位?

度量很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作单位?

度量较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作单位?

7、联系生活,趣味练习!

(课件出示)

小明的日记

2007年4月18日(星期四)天气:

小雨

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厘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

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毫米远,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

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

提问:

小明的这篇日记用错了很多长度单位,你能帮他改正过来吗?

五、教学歌谣:

边说边做动作(课件出示)

1米一张课桌长,1分米小八路(拇指与食指叉开的距离),

1厘米拇指宽,1毫米指甲厚。

六、小结延伸,体会运用

1、今天你又学习到了哪些新知识,和以前学习的哪些知识有关,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了这些知识该如何运用?

2、课后选择家中的物体,先估一估它们大约有多长、大约有多高,并选择合适的单位量一量,记录下测量结果。

家中物体长度(或高度)的测量记录

物体名称

估测长度(或高度)

实际测量结果

误差多少

板书设计:

认识分米和毫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分米

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

 

评析:

二年级(上册)已经教学了米和厘米,本单元继续教学分米和毫米。

这样,学生就认识了常用的各个长度单位,为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学习面积和体积的测量等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其它内容积累经验,打好基础。

教学分米和毫米要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知道它们有多长;要能应用分米和毫米,根据具体物体选用恰当的单位表达长度;要知道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结合测量教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全单元内容分三部分编排,先教学分米,再教学毫米,最后教学单位间的进率和换算。

本堂课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1毫米的概念,老师设计了一系列丰富的活动,首先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测量常见物体的长度,通过量学生熟悉的文具盒的长和一次性水杯的高引出“分米”的概念,再通过指一指、找一找、数一数、、画一画、同桌互相比划等方法,加深对分米的认识,了解1分米的长度,初步建立起1分米的表象。

同时列举生活中大约1分米长的物体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感知,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分米的概念。

通过量不到1厘米厚的数学书,来引出长度单位“毫米”,使学生体会到分米和毫米的建立是日常测量的需要,体验学习的价值,产生学习的需求。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对直尺的观察,沟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十进关系。

为了让学生牢固掌握1毫米、1分米的概念,建立分米、毫米的表象,老师设计了量一量一分硬币、银行卡、10张数学纸的厚度,以及摸一摸一分硬币,比划1毫米的活动,拉动学生的思维,形成毫米的概念。

练习设计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练习形式多样、生动、形象、趣味,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这一系列教学活动中,老师始终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充分展开活动,从初步认识新朋友——长度单位“分米”到进行实际测量,学生都是以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完成的。

老师放手让学生用眼观察、动口交流、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舞台,让学生充分体验分米和毫米的含义,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