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小说标题的含义.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4157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解小说标题的含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理解小说标题的含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理解小说标题的含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理解小说标题的含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理解小说标题的含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理解小说标题的含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理解小说标题的含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理解小说标题的含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理解小说标题的含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理解小说标题的含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理解小说标题的含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理解小说标题的含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理解小说标题的含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理解小说标题的含义.docx

《理解小说标题的含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解小说标题的含义.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理解小说标题的含义.docx

理解小说标题的含义

理解小说标题的含义

学习目标:

1、进一步赏析理解小说主旨内涵。

2、分析小说题目的内涵。

一、对标题中个别字词含义的理解

题型示例:

2010年湖南卷《一朵午荷》第16题:

纵观全文,谈谈标题“一朵午荷”中“午”的含义。

解题指津:

本题考查标题中“午”的含义,命题指向非常明显,是一道非常典型的“炼字型”题。

解答此类题要有全文意识,从全局考虑,绝大部分要求考查的字词都有深刻的含义,我们要从其本义和象征义入手来答,千万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意思。

从文中可以看出,“午”的本义指此朵荷花是在午后这个时间看到的,而其象征义则是这朵荷花像时间停留在午后,在“我”心中永远是“盛开的”。

破解了命题意图,这两个答案便容易拟出。

参考答案:

明指“我”欣赏池荷的时间;暗寓荷的生命状态,虽已由“喧哗”走向“寥落”,“将谢而未谢”,但它安静地等待来年再唱,在“我”心中永远是“盛开的”。

二、对标题含义的理解

题型示例:

2009年江西卷《木车的激情》第16题:

“木车的激情”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解题指津:

此类题型重在考查概述能力,考生首先要找到“木车的激情”于原文中所在的信息区间,再看看它前后的内容是否能够作为答案,然后对相关信息进行勾画、圈点、提炼。

为了使答案更加准确,考生应对标题作一详细的语法分析,如这个标题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是“木车”,一是“激情”,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很快地发现这些信息在文中主要体现在第二段和第三段,特别是第三段中“他们都是一些为思想而激动的不知疲倦者”,这句话更是重点,再结合全文的意思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不难拟出答案。

参考答案:

孔子及其弟子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思想而激动,为理念而不知疲倦,终其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往复奔走的精神。

再如2009年山东卷《记住回家的路》第21题: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记住回家的路”的理解。

解题指津:

根据上文所给出的分析法,我们可以将标题拆分为“回家的路”“记住路”两层语意,而在文中“家”是有特定含义的,从第一段“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可知其准确含义。

文章接着写作者希望年轻人“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闯荡一番”,又说“只有不忘外部生活且更关注内心生活的人,才能走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同时始终是走在他自己的路上”,我们要拟的答案需在此基础上总结,两方面都要顾及到,否则就会使答案要点遗漏而导致失分。

参考答案:

记住从社会回到自我的路,(或“记住从外部生活回到内心生活的路”)在社会的纷争、喧嚣中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获得充实的生活与宁静的心灵。

三、比较标题的优劣

题型示例:

2009年浙江卷《魔盒》第15题:

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

解题指津:

题好一半文,文章的标题,前人用“题者,额也”来概括其作用,因此考生在比较两个标题的优劣时,可从小说的主人公、写景状物散文的线索,或文章的主旨、象征意义等角度入手。

这类题一般是开放型试题,考生可以任选一说回答,但得能够自圆其说。

答题时,要注意紧扣文章,不可脱离文章空谈,特别是要结合文章的主题和构思。

参考答案:

看法一:

以“魔盒”为题更合适。

理由:

①制造悬念,吸引读者;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③形象生动,具有象征意味。

看法二:

以“贝格斯太太”为题更合适。

理由:

①贝格斯太太是全文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②小说中人物关系单纯,以此为题,更能紧扣中心;③外国经典作品常以人物姓名为题。

四、选择一个角度对标题进行赏析

题型示例:

2010年辽宁卷《洗澡》第11题:

“洗澡”作为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有主题思想、艺术结构、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

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作分析。

解题指津:

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艺术特色,要求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地解读。

这类题为探究题,考生可选择的余地很大,在做题时应选择自己能够把握的角度进行鉴赏,由于答案开放程度较高,不求面面俱到,要注意从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三个方面选择一个考虑,并且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切忌架空分析。

参考答案:

观点一:

使小说的主题思想深刻、丰厚。

①取材于“洗澡”这样的日常小事,表现当代市民的凡俗人生;②透过“洗澡”引发的故事,体现作者对社会和人际关系变化的敏感和思考;③“洗澡”触发的人物深层的心理波澜,深入揭示人性的微妙和复杂,表现作者对某种地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审视。

观点二:

使小说的结构艺术精巧、高明。

①以“洗澡”作为全文的结构线索,似拙实巧,俗中见雅,以小见大;②用“洗澡”穿针引线,使小说的两个人物不同的言路和思路联系自然,转换自如;③以“洗澡”作结,画龙点睛,一语双关,平中见奇,含蓄而有余味。

观点三:

使小说的象征意蕴含蓄、多元。

①以“洗澡”为纽带,通过对人物言行与心理错位冷静而有控制的叙述,使象征手法深藏不露,结尾一语双关,画龙点睛;②小说人物都没有姓名,有助于启发读者体悟“洗澡”的象征性;③象征意蕴立体多元,“洗澡”内含的反思层次丰富,针对面广。

相似的题目还有2010年全国卷Ⅲ《保护人》第11题(4)小题:

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五、根据文章内容拟写标题

题型示例:

2010年安徽卷第13题:

请为这篇小说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

解题指津:

拟写题目的方法有很多,如可以从情节内容的角度拟,要求能概括全部情节,或能点出核心的部分情节。

也可以从文中出现的人物这一角度拟,或是点明主要人物,或是以人物的情感为题。

也可以从物的角度拟,如果某物在文中反复出现,我们就可以拟为标题。

或者可以从表现主题的角度拟,或直接表明主旨,或含蓄表现主题。

还可以以故事发生的时间为题、地点为题。

还可以综合上述信息,使用修辞拟写有文采的标题或幽默的标题。

本文的情节包括订碑——看碑——运碑——立碑,假如我们根据情节取题,这几个过程可以用“碑”一词,该词是情节的线索,又能对读者强烈地提示文章的情节及核心情节内容。

参考答案:

(1)碑。

理由:

①“碑”是贯穿情节始终的线索;②“碑”“洗碑”暗示罗永才的心理及其转化(由“悲”到“洗悲”)过程。

(2)王石匠。

理由:

①王石匠是小说主要人物之一;②王石匠形象的塑造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

(3)转变。

理由:

①罗永才的心理转变是故事的主要内容;②以罗永才的心理转变来表现小说的主旨。

类似的题目在2010年浙江卷也出现了,该卷论述类文章阅读第11题,要求考生“根据全文内容,给本文拟一个提问式标题”。

当然,对文章标题的考查并没有加大试题的难度,也没有超过《考纲》的要求。

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我们在复习时依据各个考点进行系统全面地学习,无论命题人在出题形式上有什么新题型、新花样,我们也能准确地拟出答案。

题型示例:

2010年安徽卷第13题:

请为这篇小说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

解题指津:

拟写题目的方法有很多,如可以从情节内容的角度拟,要求能概括全部情节,或能点出核心的部分情节。

也可以从文中出现的人物这一角度拟,或是点明主要人物,或是以人物的情感为题。

也可以从物的角度拟,如果某物在文中反复出现,我们就可以拟为标题。

或者可以从表现主题的角度拟,或直接表明主旨,或含蓄表现主题。

还可以以故事发生的时间为题、地点为题。

还可以综合上述信息,使用修辞拟写有文采的标题或幽默的标题。

本文的情节包括订碑——看碑——运碑——立碑,假如我们根据情节取题,这几个过程可以用“碑”一词,该词是情节的线索,又能对读者强烈地提示文章的情节及核心情节内容。

参考答案:

(1)碑。

理由:

①“碑”是贯穿情节始终的线索;②“碑”“洗碑”暗示罗永才的心理及其转化(由“悲”到“洗悲”)过程。

(2)王石匠。

理由:

①王石匠是小说主要人物之一;②王石匠形象的塑造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

(3)转变。

理由:

①罗永才的心理转变是故事的主要内容;②以罗永才的心理转变来表现小说的主旨。

类似的题目在2010年浙江卷也出现了,该卷论述类文章阅读第11题,要求考生“根据全文内容,给本文拟一个提问式标题”。

当然,对文章标题的考查并没有加大试题的难度,也没有超过《考纲》的要求。

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我们在复习时依据各个考点进行系统全面地学习,无论命题人在出题形式上有什么新题型、新花样,我们也能准确地拟出答案。

课前预练

巧合郭学荣

  在距离九月初九还有一个月的时候,张老师就开始紧张而有条理地忙开了。

张老师并非为重阳节作准备。

登高饮酒,赏菊吟诗,那是古时候的事,那是诗词中的事,张老师不会烦那个臭神。

张老师在紧锣密鼓地筹办他父亲的七十大寿。

张老师的父亲给他起了个叫靖节的名字,培养他上了大学。

别人不一定知道这个名字的学问,作为语文老师的张老师还是知道的。

张老师像古代文人雅士准备过重阳佳节一样精心地准备着父亲的生日。

  离生日还有一个星期时,张老师就万事俱备,只等重阳了。

张老师甚至连祝寿辞都打好了腹稿,他要敬祝父亲大人身体健康,万寿无疆。

  并非没有一点难处。

比如请不请学校里的领导、同事就使张老师颇费了一番踌躇。

但一想到因自己个人私事让同事,尤其是让领导花钱花工夫,张老师还是觉得不请为好。

重阳不在星期天,要不要请假也让张老师动了一番脑筋。

请假吧,等于间接请客,不请吧,家人怎么交待。

即使如此,张老师还是很机智地解决了。

到那天,通过私交暗暗地把上午三四节课调到一二节上,下午去打个照面就行了。

  重阳如期而至,张老师依计而行。

下午四点多钟,张老师悄悄跟相处较密的王老师打了个招呼,说有点私事先走一步,如果有人问他,打一下马虎眼。

王老师表情怪怪地说,今天万事大吉,没有人会问你。

你准备搞什么惊人之举?

张老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等到好不容易摸着头脑的时候,张老师急得直抓头脑了。

原来九月初九亦即今天也是校长太太的四十岁生日。

全校老师都去,你能不去吗?

要是你父亲真的过生日,这么大的事,怎么之前没听你吭一声呢?

难怪校长太太叫秋香。

没有人出头收人情,找人代礼都困难。

  张老师随同大家来到了镇上的菊花饭店。

桌上已赫然陈列着一个硕大的生日蛋糕。

大家兴高采烈,只有张老师的笑容显得生碰硬撞。

在热闹的喧哗声中,校长的手机骤然响起,全场立即寂然。

校长的声音突然夸张地高了八度。

大家都听得出是镇党委书记兼镇长的电话。

校长哼了几声后便离座走到门外。

再进来的时候,校长招呼张老师走出了饭店。

  原来,九月初九亦即今天也是书记千金的二十岁生日。

书记在县城的爱陶居大酒店为掌上明珠大摆宴席。

母亲看女儿秀眉微皱,细问方知,来客全是陌生人。

女儿要求请几个同学,几个老师。

初中时代的老师代表就点了张老师,而张老师最难找。

书记要校长负责通知到位,送人到位。

张老师想起了名叫秋菊的文文静静的学生,曾经做过他的语文课代表。

心中一热,可眼下犯难。

张老师嗫嚅着,怎么去,这么迟了?

就算了吧!

校长打开了手机,一会儿,一辆私人面的轻轻地停在他们的身边。

  张老师的到来使小寿星更加高兴。

书记夫妇亲自下位,亲自给张老师敬酒。

紧跟着,各部门的一把手纷然有序地给张老师敬酒。

张老师平生没有近距离地接触如此众多的领导,受宠若惊得杯杯满,杯杯清,一杯接一杯。

  大家似乎只愿喝酒不想吃菜。

张老师越喝越觉得肚饿心慌,越喝越觉得头重脚轻,越喝越觉得如梦如幻。

突然,掌声四起,小寿星秋菊给父母敬酒了。

秋菊祝爸爸妈妈今年四十,明年三十八,越活越年轻。

大家正欢呼叫好,突然,张老师端着酒杯,摇摇晃晃地挤到了书记面前。

张老师大喊一声:

“我来迟了,我是不孝之子。

我敬祝父亲大人身体健康,万寿无疆!

”(有删改)

1.小说以“巧合”为题,有什么作用?

(4分)

2.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小说中的人物名字有什么特点和意味?

(4分)

3.试探究小说的深刻意蕴。

(6分)

课堂演练

半张纸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最后一辆搬运车离去了;那位帽子上戴着黑纱的年轻房客还在空房子里徘徊,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遗漏了。

没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

他走到走廊上,决定再也不去回想他在这寓所中所遭遇的一切。

但是在墙上,在电话机旁,有一张涂满字迹的小纸头。

上面所记的字是好多种笔迹写的:

有些很容易辨认,是用黑黑的墨水写的;有些是用黑、红和蓝铅笔草草写成的。

这里记录了短短两年间全部美丽的罗曼史。

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都记录在这张纸上——半张小纸上的一段人生事迹。

他取下这张小纸。

这是一张淡黄色有光泽的便条纸。

他将它铺平在起居室的壁炉架上,俯下身去,开始读起来。

首先是她的名字:

艾丽丝——他所知道的名字中最美丽的一个,因为这是他爱人的名字。

旁边是一个电话号码,15,11——看起来像是教堂唱诗牌上圣诗的号码。

下面潦草地写着:

银行。

这里是他工作的所在,对他说来这神圣的工作意味着面包、住所和家庭,——也就是生活的基础。

有条粗粗的黑线划去了那电话号码,因为银行倒闭了,他在短时期的焦虑之后,又找到了另一个工作。

接着是出租马车行和鲜花店,那时他们已订婚了,而且,他手头很宽裕。

家具行,室内装饰商——这些人布置了他们这寓所。

搬运车行——他们搬进来了。

歌剧院售票处,50,50——他们新婚,星期日夜晚常去看歌剧。

在那里度过的时光是最愉快的,他们静静地坐着,心灵沉醉在舞台上神话境域的美及和谐里。

接着是一个男子的名字(已经被划掉了),一个曾经飞黄腾达的朋友,但是由于事业兴隆冲昏了头脑,以致又潦倒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不得不远走他乡。

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

现在这对新婚夫妇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新东西。

一个女子的铅笔笔迹写的“修女”。

什么修女?

哦,那个穿着灰色长袍、有着亲切和蔼的面貌的人,她总是那么温柔地到来,不经过起居室,而直接从走廊进入卧室。

她的名字下面是L医生。

名单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位亲戚——母亲。

这是他的岳母。

她一直小心地躲开,不来打扰这新婚的一对。

但现在她受到他们的邀请,很快乐地来了,因为他们需要她。

以后是红蓝铅笔写的项目。

佣工介绍所,女仆走了,必须再找一个。

药房——哼,情况开始不妙了。

牛奶厂——订牛奶了,消毒牛奶。

杂货铺,肉铺等等,家务事都得用电话办理了。

是这家的女主人不在了吗?

不,她生产了。

下面的项目他已无法辨认,因为他眼前一切都模糊了,就像溺死的人透过海水看到的那样。

这里用清楚的黑体字记载着:

承办人。

在后面的括号里写着“埋葬事”。

这已足以说明一切!

——一个大的和一个小的棺材。

埋葬了,再也没有什么了。

一切都归于泥土,这是一切肉体的归宿。

他拿起这淡黄色的小纸,吻了吻,仔细地将它折好,放进胸前的衣袋里。

在这两分钟里,他重又度过了一生中的两年。

但是他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

相反地,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

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

有很多人,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

1.小说提到的是一整张涂满字迹的便条纸。

第一段却称之为“半张小纸”,标题也是“半张纸”,这有何意蕴?

(6分)

                                   

课后巩固

绝盗冯骥才

老城区和租界之间那块地,是天津卫最野的地界,人头极杂,邪事横生。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这里一处临街小屋,来了一对青年男女租房结婚。

新床新柜,红壶绿盆,漂漂亮亮装满一屋。

大门外两边墙垛子上还贴了一双红喜字。

结婚的第二天一早,小两口就出门上班。

邻居也不知他们姓甚名谁。

事过三天,小两口出门不久,忽然打东边飞也似的来了一辆拉货的平板三轮。

蹬车的是个老头子,骨瘦肉紧,皮黑牙黄,小腿肚子赛两个铁球,一望便知是个长年蹬车的车夫。

车板上蹲着两个小子,全是十七八岁,手拿木棍、板斧和麻绳。

这爷仨面色都凶,看似来捉冤家。

老头子把车直蹬到那新婚小两口的门前,猛一刹车,车上两小子蹦下来,奔到门前一看,扭头对那老头子说:

“爹,人不在家,门还锁着呢!

”门板上确是挂着一把大洋锁。

老头子登时火冒三丈,眼珠子瞪得全是眼白,脑袋脖子上的青筋直蹦,跳下车大骂起来:

“这不孝的禽兽,不管爹娘,跑到这儿造他妈宫殿来了。

小二、小三,给我把门砸开!

应声,那两个小子抡起板斧,把门锁砸散。

门儿大开,一屋子新房的物品全亮在眼前。

老头子一看更怒,手指空屋子,又跳又叫,声大吓人:

“好啊,没心没肺的东西!

从小疼你抱你喂你宠你,把你这白眼狼养活成人。

如今你娘一身病,请大夫吃药没钱,你一个子儿不给,弄个小妖精藏到这儿享福来。

你娘快死啦!

你享福?

我就叫你享福享福享福!

小二、小三!

站着干嘛!

把屋里东西全给我弄回家去!

要敢偏向你们大哥,我就砸折你俩的腿!

那两个小子七手八脚,把屋里的箱子包袱、被褥衣服抱出来,往车上堆。

邻居们跑出来围观,听这老头子一通骂,才知道那新婚小两口的来历。

这种连快死的老娘都不管的白眼狼,自然没人出来管。

再说那老头子怒火正旺,人像过年放的火炮,一个劲儿往上蹿,谁拦他,他准和谁玩命!

东西搬得差不多了,那两个小子说:

“爹,大家伙抬不动,怎么办?

老头子一声惊雷落地说:

“砸!

”跟手一通乱响,最后玻璃杯子打屋里也扔了出来,这才罢手。

老头子依旧怒气难消,吼一句:

“明儿见面再说!

”便扬长而去。

门儿大敞开没人管,晾了一整天。

邻居们远远站着,没人上前,可谁也没离开。

等着那小两口回来有戏看。

下晌,新婚的小两口打西边有说有笑地回来。

到家门口一看,懵了。

过去问邻居,一直站在那里的邻居反而纷纷散开。

有位大爷出来说话,显然他对这不尽孝心的年轻人不满,朝新郎说道:

“早上,你爹和你兄弟们来了,是他们干的。

你回你爹妈那儿去看看吧!

新郎一听,更懵。

忽然禁不住大声叫道:

“我哪还有爹呀!

我三岁时爹就死了,我娘大前年也死了。

只一个姐姐嫁到关外去,哪来的兄弟?

“嘛!

”大爷一惊。

可早上的事真真切切,一时脑筋没转过来,还是说:

“那明明是你爹呀!

小两口赶紧去局子报案。

但案子往下足足查了十年,也没找到他们那个“爹”。

天津卫的盗案千奇百怪,这一桩却数第一。

偷盗的居然做了人家的“爹”;被盗的损失财物不说,反当了“儿子”,而且还叫人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来。

若是忍不住跟人说了,招不来同情,反叫人取笑,更倒霉。

多损,多辣,多绝——多邪!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2年第5期)

1.本文以“绝盗”为题目,根据全文简要分析“绝”在何处。

(4分)

2.这篇小说多处设置伏笔,请列举其中两处,并分析其作用。

(6分)

 

课前预练

1.小说以“巧合”为题,有什么作用?

(4分)

【答案】①表现情节特点。

张老师父亲七十大寿,校长夫人四十岁生日,书记千金二十岁生日都在同一天,情节巧合。

②突出主题思想。

文中的一系列巧合让张老师处于十分为难的矛盾中,最后只得舍弃父亲的生日到领导家去祝寿,从而突出在官本位的社会中人们没有自我的主题思想。

2.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小说中的人物名字有什么特点和意味?

(4分)

【答案】小说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小说中的人物名字都与重阳节有关。

重阳节在古代是高雅的日子,菊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气节、节操、高尚、清高,靖节就是陶渊明,更是高尚人格的典范。

在这样的环境(既是自然环境,也是社会环境)中,展开故事反衬现实,进一步深化主题。

3.试探究小说的深刻意蕴。

(6分)

【答案】①人性卑微,本能地讨好、取悦领导。

②人性懦弱,不敢得罪领导。

③领导意志决定一切的官本位的现实。

④揭示出人没有自主意识,依附性强,独立性弱,自我缺失的现实。

课堂演练

18.小说提到的是一整张涂满字迹的便条纸。

第一段却称之为“半张小纸”,标题也是“半张纸”,这有何意蕴?

(6分)

【答案】①称“半张”突出这张纸之小之轻,与其记载内容之大之重形成对比,给人深刻印象。

②“半张”给人以残缺、不完满的感觉,使人联想到主人公生活、家庭的残缺破损,增加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③主人公已往的生活并非人生的全部,作者和读者都希望他续写人生的篇章。

(每点2分,其他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课后巩固

1.本文以“绝盗”为题目,根据全文简要分析“绝”在何处。

(4分)

【答案】设计的“局”绝

(2)偷盗的人绝(3)案件始终未破,成为绝案(每点2分,答出两点并作合理分析即可;满分4分)

2.这篇小说多处设置伏笔,请列举其中两处,并分析其作用。

(6分)

【答案】开头写故事发生地“人头极杂,邪事横生”,暗示故事没有看到的那么简单;开头写青年男女刚刚搬来,“邻居也不知他们姓甚名谁”,为下文邻居们袖手旁观埋下了伏笔;老头子三人“面色都凶”为下文揭示三人身份埋下伏笔。

(6分,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