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园六纪 解说词.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4219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0.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园六纪 解说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苏园六纪 解说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苏园六纪 解说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苏园六纪 解说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苏园六纪 解说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苏园六纪 解说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苏园六纪 解说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苏园六纪 解说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苏园六纪 解说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苏园六纪 解说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苏园六纪 解说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苏园六纪 解说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苏园六纪 解说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苏园六纪 解说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苏园六纪 解说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苏园六纪 解说词.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苏园六纪 解说词.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苏园六纪 解说词.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苏园六纪 解说词.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苏园六纪 解说词.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园六纪 解说词.docx

《苏园六纪 解说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园六纪 解说词.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园六纪 解说词.docx

苏园六纪解说词

苏园六纪解说词:

  

   雕几块中国的花窗,框起这天人合一的融洽

  构一道东方的长廊,连接那历史文化的深邃

  是一曲绵延的姑苏咏唱,唱得这样风风雅雅

  是几幅简练的山林写意,却不乏那般细细微微

  采千块多姿的湖畔奇山,分一片迷蒙的吴门烟水

  取数帧流动的花光水影,记几个淡远的岁月章回

 

第一集《吴门烟水》

1997年12月4日,苏州的四座古典园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对于一个世界性组织向苏州投来的瞩目,苏州的平民百姓像迎接每一场如期而至的春雨一样,似乎并没有表现出不平常。

因为最了解那些古典园林价值的,毕竟是他们。

可以说,他们就住在园林里。

苏州,本就是一座园林城市。

假如园林都不是遗产,还有什么能是遗产呢。

苏州城是不是园林城市,只看一眼这些立在街头的路牌就清楚了。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所列入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就散落在苏州城的不同角落。

苏州人的园林情结暂且按下不表,园林已融入了自己的家乡情,三两句说不清。

外地人到苏州,更是必须到园林里看一看。

看一看是不是像一些介绍所说的,拙政园真是那般阔大,留园真是那般精致,网师园真是那般小巧,还有环秀山庄的叠山手段真是那般的高超。

门票虽然涨了点价钱,但园林还是一定要看的,不然这趟苏州就算白来了。

在许多人的眼里,没有园林,苏州便不是苏州

(一)

园林,又称“城市山林”。

城市山林一词,颇有意味。

“城市”是繁华的缩影,但好像又总和嘈杂分不开;而“山林”二字,却勾勒出一种自然环境,一种宇宙间本身的幽静与深邃。

苏州园林,恰巧是闹中取静的典型。

墙外长街,虽然是车水马龙,但在粉墙之中、黛瓦之下,却是鱼戏莲叶的悠闲,满地蕉荫的恬静。

其实,苏州园林对现代人来说,不仅可以在喧闹中获取幽静,而且可以从今日寻到昨天。

倘是沿着那一泓碧水而徜徉,你会不知不觉地融入宋代;如果迈过了那一道幽深的石库门的门坎,你就会一步迈进明朝。

苏州的园林,大致可分为王家园林、寺庙园林和私家园林三种,现存的园林,多是私家园林。

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建造的姑苏台,夫差建造的馆娃宫,当是苏州最早的王家园林。

晋唐之间,佛教大兴,寺院丛林的一时之胜,带出了寺庙园林的涌现。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便是一种形象的写照。

可惜,由于历史的久远,那些园林的飞檐翘角,早已隐入迷蒙的吴门烟水,淡淡地变成了一片遥远的梦。

历史的织锦织到了宋代,特别是织到了苏州这一段,便特别精细起来,因为它不仅织进了宋词的花草,织进了宋诗的田园,而且还织进了苏州的私家园林。

到了明代,苏州园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极盛时期。

著名的拙政园、留园、艺圃、天平山庄等园林,都建于这一时期。

这时,苏州文化艺术的天空,出现了一抹绚丽的霞光。

这就是与兴盛的昆曲、繁荣的话本所同时发展的吴门画派。

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与仇英的独特画风,也被直接或间接地运用到造园艺术之中。

文征明还亲自参与了拙政园的设计。

他手植的紫藤,历四百余载,如今老干盘根,阅历深厚,已亭亭如盖矣。

进入清代,苏州的园林建造达到了新的水平与规模。

怡园、耦园、环秀山庄、曲园、听枫园、鹤园、畅园等等,都是那时的作品。

经明清两代的发展与完善,苏州的园林艺术更臻于成熟,进而形成了精深的造园体系、丰富的园林内容、深湛的园林艺术,并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

明清以来,江南文士的心态、志趣、高度的文化修养,几乎都凝结在苏州园林之内,这是一个文化上富矿。

苏州的文化是属于世界的,也是属于每个人的!

(二)

枫桥,本不过是苏州城一座普通的桥梁,因张继的一首仅28字的诗篇,使一首不朽的姑苏咏唱跨越了无尽的时空,枫桥也成为一个天下闻名的去处。

横塘,一个普通的苏州小镇,却成了许多读者为之神往的地方。

800多年以前,宋代词人贺铸的一首《青玉案》,使横塘驿成了中国文学史上富有宋词色彩的景点。

贺铸是这样将离愁别绪融入到水乡风景的: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古韵悠悠的苏州城,是唐诗的故土,也是宋词的家乡。

更有众多的吴文化的中坚人物,生于斯,长于斯,终老于这一派软水温山。

其中的一些文人,除了留下丰厚的著述与作品,还和苏州的园林结下过不解之缘。

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便是诗人在石湖隐居期间的作品。

如果说作品是生活的拓片,那么,这些拓片则是含义悠长的。

它恰像诗人出于对家乡的无限眷恋,才在那乌黑的青丝之中,渐渐生出的根根白发。

正因为置身于吴门烟水,诗人的灵感之舟,才划入了中国诗歌的河流。

宋代的另一位诗人苏舜钦留给我们的,则不是拓片,而是一组立体的诗画,这便是苏州现存的年代最早的园林——沧浪亭。

沧浪亭的独到之处,在于它不像别的园林那样,在有限的范围内又控池又堆山,而是利用本来的地貌因景写意,以水环园。

现在的沧浪亭,虽已不是最初的面目,但形制照样是依旧的。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它的本意是愤世嫉俗的抒怀咏志,但到后来,那独钓寒江的渔父,那孤舟闲泊的笠翁,竟成了中国的官场文人归隐山林之后的一种代称。

网师,也就是撒网的渔翁啊。

(三)

许多学者说,苏州有一个隐逸文化市场,也就是说,苏州人状元多,才子多,但是政治上有特别大影响的人,倒不是太多。

因为苏州文人不愿做官,隐居,不是隐居在深山里,而是隐居在艺术里,追幕的是陶渊明、嵇康、阮籍这一类人的魏晋风度。

把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物化成一个精神绿洲,通过物质建构,把他自己的内心的审美理想、人格价值、宇宙观等等,包容在里面。

“沧浪渔父”作为符号意义,是没有别的概念可以替代的,这文化符号,就是代表隐逸的。

同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不同,苏州园林主人的住所外面是市井街衢。

“大隐隐于市,中隐隐于野,小隐隐于朝。

”苏州园林的主人,选中的正是前者。

唐宋以降,明清的富贵权要,和发达了的文人名士,将先秦时代哲人们对生命本义的发现,转化为享受生命的实践,并做到了生活地域、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的高度融合。

就其本质而言,园林,是下野的、有钱的、有文化的人物,与下层的、没钱的、有才智的工匠,所共同合作的结晶。

绵绵吴中大地,恰恰以物阜丰厚,以草本华滋,以文风鼎盛,以艺匠技巧,为培植苏州园林——这株华夏文明里的风雅之花,提供了温湿润润的良田沃土。

(四)

江苏文化发达,文人荟萃。

清代112位状元中,江苏就占了49位,而苏州的状元又占了江苏的一半。

而获取进士功名的苏州读书人,那就更多了。

历尽了仕途风雨,经过了宦海沉浮,那些已感到身心疲惫的文人官宦们,这才想到要顺着回家的道路,去做泽畔渔翁,去领受清风明月了。

人生道长,路途漫漫,却往往走不出简单的轮回。

对于那些已经隐居到了园林之中的官场文人,写了一辈子的宏文策论、表章奏折,人生的文章最终写到了抒发灵性与真情实感的当口,这才发现,原来还有一颗属于自己的心。

这些人物的社会位置,使他们的生活与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以富足优裕、文学艺术和恬淡情调浑然一体的明清风雅。

这一种至明清臻于高度成熟的中国历史上特有的生活形态与类型,是诗书仕宦之族并以诗礼传家、强调传统教养的“书香门第”。

正是担纲这种生活形态的主角,为了把生活的质量推向极致,才在历史上写下了文人造园的点晴之笔。

园林,正是他们在苏州这座历史的博古架上,置放的一批放大的古玩。

明朝初年,苏州水镇周庄出过一位富翁沈万山。

说他富可敌国,亦不为过,因为朱洪武整修金陵城时,其中,三分之二的资财出自沈万山。

但遗憾的是,不知是什么原因,富甲一方的他没有给历史留下哪怕是一亩园林。

在中国的历史上,儒商,或许是有的,他们毕竟与文人型的仕宦不能划归一类,从根本上看来,两者向来具有显而易见的楚汉鸿沟。

虽有高墙阻隔,虽是园门紧闭,而园林里的生活,却与吴中风士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有苏州这根藕,才有园林这朵花。

这藕,这花,都生长于滋润温和的吴门烟水之中。

(五)

欣赏园林的好处,看它布置的这些大自然的风景,它要把大自然中最美的一环吸收进来。

所以这是个学问。

当然包括中国的文学,特别是中国的诗歌,中国的绘画,还有中国的哲学。

所以,要真正欣赏苏州园林,的确是不简单的。

它是一个综合的,最高层次的艺术。

苏州园林尽管是一个小小的天地,但中间的内涵,变化却很丰富。

这是中国的园林,特别是苏州园林的特点和优点。

苏州园林妙啊,这不是一厢情愿的标榜,这是客观存在的。

构成苏州园林的包括许多诗人、画家、高层次的工匠,以及许许多多的劳动人民,缺一不可。

苏州的古典园林中,设计了那一些富贵的亭台水榭,苏州的民居里,也曾有这一角简淡的闲情雅致,说不上谁受了谁的启发。

明四家的笔底有江南山水的流光,苏州的桃花坞,纸上有吴中风俗的艳丽,说不上谁取了谁的营养。

昆曲风行过勾栏,评弹悠扬于里巷,说不上哪一种形式更能代表苏州。

那时候,文玩器物并不仅仅属于那些园林主人,姑苏古城到处可见充满文化情趣的店铺。

明代有一首姑苏竹枝词是这样写的:

“外边开店内书房,茶具花盆小榻床;香盒炉瓶排竹几,单条半假董其昌。

”一条董其昌的书法,即使是赝品,也似乎毫不妨事,只要能代表风雅就好。

字,可以是假的,但苏州的风雅,却是真的。

苏州,本也是一座风雅之城。

风雅,向来是苏州的气脉。

这烟水迷蒙的城市,若仅仅是物产丰富,马可.波罗绝不会说:

“苏州,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

(六)

苏州园林,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的结晶,有着不可替代的个性。

有的发达国家的人士说,你们的园林,我们即使能把所有的东西都复制的一模一样,但那些古树却是是永远无法复制的。

其实,任何东西,离开了产生它的具体环境,都只能是一只断藤之瓜。

环境造就人,也造就物。

反过来说,有时候,具有魅力的事物,一半儿是环境的力量。

环境,特别是文化的环境,从本意上讲,是无法复制的。

苏州园林之所以有生命,原因就是在于它和吴文化的土壤、苏州人的生活长相厮守。

历史的颓垣早就埋没了吴宫花草,吴门烟水里,也不见了唐朝的渔火江枫,但范成大笔下的菜花,却依然是金灿灿地开着,石湖的蝴蝶,年年也都抒情地飞舞,飞舞在每一个苏州的春天!

 

第二集《分水裁山》

(一)

苏州古典园林既然被称做“文人山水之园”,那么,山水二类,在园林中的位置可想而知,“石是园之骨,水是园之脉”,古代造园家甚至明确地为它们做了定位。

在这里,石,又是山的代称。

烟波浩渺的太湖,向以盛产太湖石而名传遐迩。

这种石头,由于长期受风水冲刷,纹理纵横,形态奇巧,成为造园者的首选。

历代文人曾对太湖石的审美特征做过精辟的总结。

在这些总结中,宋代书画家米芾仅用四个字所做的概括,显然高人一等。

这四个字便是“瘦、漏、透、皱“。

瘦,显示挺拔的风骨;漏,显示畅通的血脉;透,显示剔透的意态;皱,显示多变的英姿。

欣赏石头有一种通常的趣味,就是专看那些石头与自然界的某种事物“像”还是“不像”。

而对太湖石的欣赏,却属于更高层次的审美,因为太湖石多以意态成形,是一种天然的雕塑,所以,它的形态给人留下了更为充分的想象。

那嶙峋的棱角,奇峭的造型,虽然十分写意,十分抽象,但是,它们在欣赏者的心目之中,却都已人格化。

那些归隐园林的仕宦文人们,就是从这些石头的形象里找到了自我,也找到了寄托。

石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是一类特殊的物什,又是一种别致的意象,它曾派生“女娲补天”的神话,也曾融入“精卫填海”的传说,齐天大圣的形象因石头而孕育,封建社会的挽歌因石头而低回——《红楼梦》的别称,便叫做《石头记》。

(二)

江南大地因水而充满生机,苏州园林因水而富于灵动。

园林的水,水面原本是寂静的,但造园家在水的处理上却有着丰富的变化。

对水的创作,又称“理水”。

江南,是个多水的地方。

苏州城的周边又有这么多水系,它便无法不是一座水城。

园林无水不活,苏州人造园林,竟得了多少天时地利。

然而,任何事物都得有一个量的控制。

雨季涨水,盛夏蒸发,水面溢出与水位下降都是得动动心思的事,苏州的造园家早就积累了理水的经验。

造园时,园内水体与墙外河道相连通,从而保持了水质,也便于雨水的排放。

近些年来,池里还放养了红鱼绿草;还继承了水底凿井的做法。

水下设井,可以使园林的地表水与流动的地下水相互沟通,从而改善了水的质量。

苏州园林的营造者们,对于山水的依存关系,设置得也相当得体。

为了适应池水涨落的变化,湖岸的叠石,往往处理为层层低下的阶梯形式。

这样,就可以做到:

水满,湖岸并不局促;水少,池塘也毫不尴尬。

至于那源头水尾,则多是藏于峰回路转之处,隐于水榭花墙之间,这不仅平添了花光水影的悠悠诗韵,而且拓展了一泓碧水的画外空间。

遍览苏州园林,像沧浪亭那样借高墙之外的古河葑溪之水来为园林增色的做法,并不多见。

更多的园林,都是将园中之水,当做了创作主体。

它模拟自然界的江河湖海、溪涧池潭,并与周围的亭台楼榭、四时花木相映而成趣。

东方艺术中以简代繁、以少胜多的道理,在苏州园林的理水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由于与周围的风物呼应得当,把握了水体风景的性格特征,网师园仅400平方米的水面,即造成了湖波荡漾的效果。

至于面积阔大的拙政园,由于设置了岛屿桥梁之类,不仅再造了江南大地典型的湖泊风光,而且也放大了这座华夏名园的宽宏感。

水,是园林里美的符号;水,是园林里活的灵魂。

(三)

园林的血脉,因水而流动;园林的骨架,因山而峭拔。

这些奇巧的园林之山,大致分湖石和黄石两类,靠采集与堆叠而来。

在苏州园林中,大凡一峰独立,多为采集者,就像留园的冠云峰之类;而能体现千山万壑的山石,则多是堆叠之作。

将一件件石料叠加起来,并做到浑然一体,这就要求巧妙拼接,精心组合。

堆山叠石不仅是一项艰辛的体力劳动,而且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创造,叠石的工匠如果缺少艺术素养,则是很难胜任的。

渐成体系的造园理论,丰富与推进了造园的实践,同时,也造就了一批园林大家,涌现了一些叠石圣手。

文征明的曾孙文震亨是造园名著《长物志》的作者,该书共12卷,对造园建筑、花卉园艺、湖石运用、室内陈设都有论述。

“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便是其中的名句。

文震亨的兄长文震孟的园林艺圃,现在还保存在苏州的古巷之中,体现的或许就是《长物志》所阐发的造园理论。

艺圃原名药圃,在园林里种植花草,当寄托着园林主人热爱自然的精神向往,也隐含着济世救人的处世态度。

艺圃的设计和谐得体,一个面积不大的园林竟能给人开阔的感觉。

与一排水榭相呼应的乳鱼亭突出水面,正是喂鱼佳处。

有人曾这样形容艺圃:

这里的水,是太湖三万六千顷裁下的一角,这里的石,是太湖七十二峰剪来的一山。

张南垣与戈裕良是清代最为突出的两位叠山大师。

张南垣现存的作品是耦园的黄石假山,戈裕良现存的作品是矗立在环秀山庄的飞梁峭壁。

戈裕良在张南垣叠山艺术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新的手法,通过俯视、仰视和平视,产生了高远、深远、平远的艺术效果。

他把各处的名山洞府都融会于胸中,才能运石如笔,作成千古名作。

“真山如假方奇,假山似真始妙。

”中国园林假山自有佳构,而现存者,当推苏州环秀山庄为第一。

(四)

十分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发展的纵向延伸,与区域特色横向融合的结合物。

这种特征,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里,同样也可以找到鲜明的印记。

在北京的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这两座皇家园林中,依然可以让人看到江南园林,尤其是苏州园林的影子。

江南山水汇入北地,姑苏风貌迁入离宫,这固然起自于封建帝王对民间智慧的征调,但是,它也毕竟拓展了造园艺术中分水裁山的天地,丰富了传统文化中南北两地的交融。

不过,每一座山,每一片水,似乎都未曾忘记那一段段苏州旧梦。

这水的波光,像依然追忆着太湖上飘散的芦花,那山的身影,像照样倾听着寒山寺悠远的钟鸣……

(五)

人类文明的脚步,使自封为“万物之灵”的群体,渐渐疏离了大自然,也疏离了自己真正的故乡。

然而,当人类逐步陷入城市繁华的重围,这才开始感悟到自身的血液里,竟流动着如此强烈的眷恋自然的天性。

时下,登山涉水、泛舟垂钓,这些非生产目的的湖山活动,虽然出发时使用的是现代化的工具,但它的目的,却是去重温人类远古的童年。

而苏州园林,恰巧是大自然艺术的缩写。

那些十分智慧的文化人物与能工巧匠们,在这里倾注毕生的心血与资财,一代又一代地分水裁山。

 

第三集《深院幽庭》

(一)

苏州园林在平面布局上,一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分为住宅和庭园两部分。

住宅比较封闭,庭园则比较开放,然而它们之间,却是既独立又呼应,既区别又贯通的依存关系。

江南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族居方式的传统住宅风貌,在拙政园、留园和网师园中,还保留得相当完整。

由于那种一进二进式的排列组合,人们一进到这种宅第,便往往产生“庭院深深”的感觉。

而庭园建筑?

却与住宅部分有着极大的不同。

它没有一处是讲究对称?

不对称、不整齐、不均衡、不规则,已成为园林创作中避免重复、力求变化、营造幽深的要领。

在庭园部分,这些建筑,或娶或散,或大或小,都是邻山近水,因地制宜。

在整个园林建筑中,它们是艺术的精华。

正因为一些建筑已成为典型的艺术品,它们便成了某座园林的象征。

如拙政园的远香堂,留园的明瑟楼,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与南侧的濯缨水阁,都已是自己的代表标志。

苏州园林的建筑,除了亭、廊、榭这三者具有较明确的含义以外,其余的建筑,大多没有固定的范本。

以厅堂斋馆等来命名,只是取一点古雅的意思。

这也正是苏州园林的建筑绝少重样的妙处。

可是,若要走近它们,其道路又是曲曲折折的。

它或许要经过各种式样的门户,经过不同名目的游廊,经过栽花种草的天井,经过粉壁无瑕的巷道,做一番明明暗暗、深深窄窄的体验。

恰恰是有了这种体验,才能够使人最终获得豁然开朗的感觉,并从不同的方位,领略那一座座精美建筑的多重形象。

(二)

清代著名作家李渔认为,园林讲究布局结构,要布置得曲折幽深,直露中要有迂回,舒缓处要有起伏。

他强调曲折之致的理论,恰道出了东方美学的特征之一。

按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曲,本寓有“曲则全”的哲学意味,但园林路线之曲,更多的是使人产生了一种幽曲之意。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原本也就是人生的况味。

不管进入哪一个苏州园林,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园林艺术的一些典型规律——它营造山水的手段,是“以小见大”,而游览路线的特点,便是“曲径通幽”。

这不仅指在园林里,池水、山径、游廊等等无一不曲,而且还蕴含着深深的园林美学思想。

通幽的曲径,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景观,它不仅增加了园林的景深,丰富了景物的层次,而且还让人在多变的景色中产生新奇的趣味。

若说园林的特点是曲径通幽,那么,幽隐的核心,便是一个“藏”字。

没有藏,则无所谓幽深。

进入拙政园的腰门,迎面却是一座黄石假山,犹如屏障,使全园的景观藏而不露。

这是园林艺术在手法上“欲扬先抑”的体现。

曹雪芹描写大观园,也正受了拙政园的影响。

狮子林中堆叠的假山,为我国古典园林中著名的假山群。

假山中有四条路线,时而穿洞,时而越桥,山道综错,互相缠绕,往往使初次来游的人难以辨别路径,极尽了曲折深邃之致。

(三)

在苏州园林的种种曲径之中,不能不说到构筑在山边水际的各式游廊,因为它们既是游园的路线,又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品,给所有来到这里的人,都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苏州园林的游廊,可以分为空廊、半廊、复廊和以藤萝等植物覆盖的花廊诸种,它们穿山渡水,迂回曲折,在炎热多雨的江南,不仅为烈日或雨雪中的游览提供了便利,而且在通行中助长了园林的趣味,并起到了似隔非隔的划分空间的作用。

游廊在园林创作中曾被大量应用并加以发挥。

拙政园西部的波形水廊,当是苏州园林里游廊中的杰构,它的曲折与起伏,构成了一道优雅而温和的曲线。

廊的艺术,水的韵致,在这里融合成一种轻柔、一种律动,形成了园林艺术曲径通幽的范例。

迂回曲折的游廊造成了园林的幽深。

但是,园林的幽深却不是完全封闭的,匠心独运的造园家们,为了使毕竟在城市中占地并不宏大的园林,具有更远的景深,便运用借景的手法,将远处的风光纳入自己的天地。

从拙政园远观北寺塔,那塔就好像是“为这所用”一样。

水影投于游廊,塔影响应高天,这真是一条“空中视线的走廊”啊!

(四)

明清时代的园林主人,大多曾经显赫过,当然也失落过。

他们归隐之时,也的确做过农夫梦、渔夫梦,但绝不是真的要去种豆南山、寒江独钧,而是要追求一种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两个生活层面集中在园林里,便是优雅、优闲、优美的园居生活。

曲径通幽之游,其实也正是“居”的一部分。

当年园林主人那种优裕风雅的生活,经过历史岁月,早已是“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

但是,它也毕竟留下了各种各样的印记。

厅堂楼馆里的陈设,便是其中的一种。

这些陈设,曾经是园林主人最实际的日常用品,因此,也能够最直接地映照出那种园居生活的侧影。

苏州园林中的建筑,很少有艳丽夺目的色彩,所有房屋几乎是是清一色的粉墙黛瓦,看似素淡简朴,但由于园林主人文化素养深厚,厅堂的构造及室内的陈设都很有讲究。

园林里现有的家具和各种陈设,除了一部分是今人仿制的以外,多是经过长期的征集并恢复起来的。

其中的一些,本就是造园时期的制品。

就是在这些来之不易、并已流传了数百年的故物中,还保留着那些当时的精神观念和古老的文化传统。

王世襄在《锦灰堆》一书中曾这样评价说:

“中国古代家具受到人们的重视,决不是偶然的。

就其中的精品而言,结构的简练、造型的朴质、线条的利落、雕饰的精美、木质的优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用这段话来形容苏州园林中的陈设,也当是恰如其分。

家具之美,陈设之美,恰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缩影。

一件经年的红木家具,看上去,还只是古雅,还只是隽永,但是,只要你稍加触摸,就会感觉到它的光洁与舒适,感到它的分量与格调。

其实,不止苏州园林,品尝任何艺术品,都是一种体味的过程,只有经过曲径通幽式的体味,才能理解它的真正价值。

真正的艺术价值,一定要经过历史时光的打磨。

(五)

许多人认识园林,是有一些传统的影视作品中。

多少年来,苏州的古典园林,像大家闺秀和小家碧玉的双重气质兼而有之的淑女,文文静静,养在深闺。

因为她不事张扬的内向,当文学、戏曲、书法、绘画等艺术门类争排座次的时候,不知怎的,她竟然缺席了。

也许,由于园林艺术的兼容性,使人们实在不好将它归到哪一类,几乎是在人们蓦然回首之间,才终于在那一片“灯火阑珊处”,发现在传统文化的座次中,本应有古典园林这样一个品类。

隐逸,也许对苏州的古典园林来说,本身就是一个最好的座次。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园林,而真正的园林艺术就是其中的一方小园。

它虽然不大,但可以通达传统文化的任何一个领域。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道幽深的长廊,而真正的园林艺术就是一方长廊里的漏窗。

它虽然精小,但可以窥见传统文化百亩方塘的全貌。

在古老的姑苏漫步,人们有时也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如果将构成小巷的民居比做一首首朴素的民谣,那么,那些曲径通幽的苏州园林,便是一首首高雅的诗词。

因为对照所有描写深院幽庭的古代名篇,你都会在苏州园林里,找到古人们描写的景物。

想必当年造园的时候,园林的主人和造园家们,就像是炼句一样,精心营造了这些精美的厅廊堂榭,而使之成为一首首诗词精品。

宋代的秦观曾写过这样一首《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这是宋词的意境,也是园林的意境。

在宁静、素雅、优闲、精致的深院幽庭里,人们最容易捡拾到一片片宋词的落花。

  

第四集《蕉窗听雨》

(一)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向有“花木移情”之说。

松、竹、梅、兰、菊等植物,以其幽雅、挺拔和傲寒的特点,成为文人雅士们自况的品格。

作为风雅之园的苏州园林,这几种植物自然成为园林主人的首。

但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