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第一学期苏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4426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第一学期苏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学年第一学期苏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学年第一学期苏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学年第一学期苏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学年第一学期苏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学年第一学期苏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学年第一学期苏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学年第一学期苏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学年第一学期苏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学年第一学期苏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学年第一学期苏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学年第一学期苏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学年第一学期苏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学年第一学期苏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学年第一学期苏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学年第一学期苏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学年第一学期苏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学年第一学期苏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学年第一学期苏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学年第一学期苏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第一学期苏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docx

《学年第一学期苏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第一学期苏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第一学期苏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docx

学年第一学期苏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初三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1)

(一)送董生序

燕赵①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董生②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③,怀抱利器④,郁郁适兹土⑤。

吾知其必有合也。

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疆⑥仁者皆爱惜焉。

矧⑦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

为我吊望诸君⑧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⑨乎?

为我谢曰:

“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选自《四部丛刊》本《昌黎先生集》)

【注释】①燕赵:

战国时,燕国位于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邵一带;赵国位于今山西北部、河北西部一带。

②董生:

指董邵南。

③有司: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

这里指主持进士考试的礼部官。

④利器:

比喻杰出的才能。

⑤兹土:

当时河朔三镇幽州(领州九,治所在今北京西南)、成德(领州四,治所在今河北正定)、魏博(领州七,治所在今河北大名),都自置官吏,割据而不受朝廷节制。

⑥彊(qiǎng):

同“强”,勉力。

⑦矧(shěn):

况且。

⑧望诸君:

即乐毅,战国时燕国名将,辅佐燕昭王击破齐国,成就霸业,后被诬陷,离燕归赵,赵封之于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南),称“望诸君”。

⑨屠狗者:

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高渐离曾以屠狗为业。

其友荆柯刺秦王未遂而被杀,高渐离替他报仇,也未遂而死。

这里泛指不得志的豪侠义士。

【阅读指津】

董邵南,寿州安丰(今安徽寿县)人,屡考进士未中。

当时正值藩镇招揽人才,于是董邵南打算去投奔藩镇势力—魏博节度使田季安。

韩愈一贯反对藩镇割据,他希望朝廷能够招揽

人才,但在这一点上朝廷使他大失所望。

所以他作此序赠送给董邵南,既同情他仕途的不遇,

又勉励他不要去为割据的藩镇做不义之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董生勉乎哉()

(2)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3)为我吊望诸君之墓()(4)为我谢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2)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3.根据文章,结合“望诸君”的经历,探究韩愈让董邵南“吊望诸君之墓”的用意。

(二)树上君子

某翁除夕过中庭,仰见树杪①有人,即止不进。

翁屏退家人,仰树呼曰:

“树上君子,此间已无外人,盍②下?

”其人乃下,叩首称死罪。

翁视之,邻人也。

相将入亭,先酌之三杯,曰:

“汝所需若干?

”邻人泣告曰:

“小人有母,遇年荒,无以卒岁,素谂③翁家富有,故行此不肖事。

今既不罪,尚敢他望耶?

”言已,声酸嘶。

翁曰:

“不能周济邻居,以至为非,老夫之过也。

今酒殽④尚温,汝其饱飡⑤,当以三十金畀⑥汝。

卒岁之余,小作贸易,可度日矣。

勿再为此,他人不汝恕也,且陷老母于不义。

”食已,乃予银,并布裹食物,送之墙下,曰:

“归遗尔母。

汝仍出此,勿使我家人知之,余亦终勿告人也。

(选自《语文网》)

【注释】①树杪(miǎo):

树梢。

②盍(hé):

何不。

③谂(shěn):

知道。

④殽:

同“肴”,菜肴。

⑤飡:

同“餐”,吃。

⑥畀(bì):

送给。

【阅读指津】

“与人为善,善莫大焉。

”这是智者心灵深处的一种沟通,是仁者个人内心世界一片广阔的视野,是我们和谐社会的润滑剂,更是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必备素质。

本文中的某翁见树上有人,本着宽恕的态度,把家人支开,在了解事情的缘由后,他在反思自己的不足后,不但赠食馈金,还保护他人的尊严——不告诉别人。

这确实是一种高贵的施舍。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其人乃下()

(2)素谂翁家富有()

(3)并布裹食物()(4)归遗尔母()

2.下列语句中的“以”与“无以卒岁”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B.当以三十金畀汝

C.策之不以其道D.皆以美于徐公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不能周济邻居,以至为非,老夫之过也。

(2)勿使我家人知之,余亦终勿告人也。

4.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谈本文的某翁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田忌亡齐

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

公孙闬①谓邹忌曰:

“公何不为王谋伐魏?

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

战不胜,田忌不进②;战而不死,曲桡③而诛。

”邹忌以为然,乃说④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⑤而往卜⑥于市,曰:

“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⑦天下,欲为大事⑧,亦吉否?

”卜者出,公孙闬因令人捕为人卜者⑨,亦验其辞于王前。

田忌遂走。

田忌亡齐而之楚,邹忌代之相齐。

恐田忌欲以楚权复于齐,杜赫⑩曰:

“臣请为君留楚。

”谓楚王曰:

“邹忌所以不善楚者,恐田忌之以楚权复于齐也。

王不如封田忌于江南,以示田忌之不返齐也,邹忌以齐厚事楚。

田忌亡人也,而得封,必德王。

若复于齐,必以齐事楚。

此用二忌之道也。

”楚果封之于江南。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注释】①闬:

念hàn。

②不进:

指不再威胁到邹忌。

③曲桡(náo):

这里指混淆视听、罗织罪名。

④说(shuì):

劝说,说服。

⑤十金:

当时齐国二十两为一金。

⑥卜(bǔ):

烧灼龟甲,看其裂纹以预测吉凶。

⑦威:

威慑,使恐惧而屈服。

⑧为大事:

这里指造反。

⑨为人卜者:

帮人占卜预测吉凶的人。

⑩杜赫:

人名,战国时谋士。

【阅读指津】

战功可以抹杀,事实可以歪曲,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又可以变成好事。

本文写了田忌在邹忌陷害下逃亡到楚国,在楚国因杜赫建议被封为王的故事。

公孙闬的

做法告诉我们:

人们生活在一个传播的世界中,传播决定了事实,事实本身是什么,在于那些有心计的人来设计了;杜赫的高明之处还在于指出了自己策略是个两全之策,既能满足当前的利益,又能利于今后的利益,如此为君主着想的上上之谋,楚王岂有不采纳之理。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2)声威天下()

(3)臣请为君留楚()

(4)必德王()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君可以有功可以为师矣

B.不敢出一言以复若复于齐

C.邹忌以为然以为且噬已也

D.邹忌代之相齐楚果封之于江南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2)邹忌所以不善楚者,恐田忌之以楚权复于齐也。

4.选文主要写了田忌、公孙闬、杜赫、楚工等四个人物,请选择其中一个,写出你对他的评价。

(四)泓水之战

宋公①及楚人战于泓②。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司马③曰: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

“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

“未可。

”既陈④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

“君子不重伤,不禽⑤二毛⑥。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

“君未知战。

勍⑦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

犹有俱焉!

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

虽及胡耇⑧,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

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⑨可也。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注释】①宋公:

宋襄公。

②泓:

泓水。

③司马:

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④陈:

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

⑤禽:

同“擒”。

捕捉,捉住。

⑥二毛:

头发斑白的人。

⑦勍

(qíng):

强而有力。

⑧胡耇:

年老的人。

⑨儳(chán):

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阅读指津】

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泓水边发生战争。

宋军已摆好了阵势,而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这时候对于宋国而言是最佳的攻击机会。

可是宋襄公却认为不可,还提出一堆大道理,从这个过程看,宋襄公的迂腐暴露无遗。

文章第一段主要描写战争的过程,因为宋襄公的迂腐而导致战败。

第二段因为国人责怪国君,宋襄公为自己辩护,提出了战争道德论。

和《曹刿论战》一样,作者介绍史实也带着感情倾向,对于宋襄公的做法,《左传》的作者持否定态度。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公伤股()

(2)国人皆咎公()

(3)阻而鼓之()(4)声盛致志()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2)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造成宋襄公战争失败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4.概括说明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回答两点即可)

(五)北辕适楚

魏王欲攻邯郸①,季梁②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③,头尘不去,往见王曰: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④,方北面而持其驾⑤,告臣曰:

‘我欲之楚。

’臣曰:

‘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曰:

‘吾马良。

’臣曰:

‘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

‘吾用多。

’臣曰:

‘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

‘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

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

犹至楚而北行也。

(选自《战国策·魏策》)

【注释】①邯郸:

赵国都城,此处代指赵国。

②季梁:

魏国的大臣。

③衣焦不申:

衣着憔悴,形容衣着不整。

焦,同“憔”。

申,同“伸”。

④大行:

即太行山。

亦解释为“大路”。

⑤驾:

马车。

【阅读指津】

季梁为了打动魏王,来了个现身说法,以自己的经历,带出了南辕北辙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魏王的行动与自己的目的背道而驰的道理。

其实这个故事并不一定就发生在季梁身上,他之所以与自己的亲身经历相联系,是为了让故事显得生动和真实,从而更具有说服力。

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以上史事,形成成语“北辕适楚”,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习惯说作“南辕北辙”。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中道而反()

(2)我欲之楚()

(3)吾用多()(4)犹至楚而北行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方北面而持其驾

B.溪深而鱼肥

C.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

(2)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

4.季梁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5.你觉得季梁的劝说能成功吗?

谈谈你的理由或看法。

(六)严母教读

记母教铨①时,组绣纺绩之具。

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

母手纺绩,口授句读②,咿唔③之声,与轧轧相间。

儿怠,则少加夏楚④,旋复持儿而泣曰:

“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

”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

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

“可以醒矣!

”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

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

诸姨尝谓母曰:

“妹一儿也,何苦乃尔⑤!

”对曰:

“子众,可矣;儿一,不肖,妹何托焉?

”铨终学有所成,蜚声文坛。

(选自《鸣机夜课图记》)

【注释】①铨:

蒋书铨,字心馀。

清代江西铅山人。

②句读:

这里泛指文章。

③咿唔:

读书的声调。

④夏(jiǎ)楚:

这里指责打的意思。

⑤乃尔:

这样。

【阅读指津】

本文写母亲教作者读书的方式。

这一部分紧扣题目“鸣机夜课”,可分三层。

“记母教铨

时……我何以见汝父”为第一层,写课读之“严”。

“至夜分,寒甚……鸡鸣卧焉”为第二层,写深夜课读。

“诸姨尝谓母曰……妹何托焉”为第三层,侧面描写何以“严”,殷殷希望,和盘托出。

简要概括:

母亲教读,呕心沥血,含辛茹苦;儿子不负母望,深夜苦读,鸡鸣才卧。

后来,蒋士铨学有所成,蜚声文坛。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毕陈左右()

(2)旋复持儿而泣曰()

(3)铨张目视母面()(4)妹何托焉()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

(2)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

3.文中母子两人流泪哭泣的原因各是什么?

4.文中母亲的教子方式,你是否认同?

谈谈你的看法。

(七)包拯为政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拯曰:

“第①归,杀而鬻②之。

”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

“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

”盗惊服。

徒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

京师为之语曰:

“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怒也。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尝曰: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③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选自《宋史·包拯传》)

【注释】①第:

只管。

②鬻(yù):

卖。

③茔(yíng):

墓地。

【阅读指津】

包拯的谥号是孝肃。

这是皇帝对他忠孝大义、不畏权贵、不询私情、清正廉洁的最好诠释。

民间把包拯称为“包青天”,你知道老百姓这样称呼他的原因吗?

读了本文,你会知道包拯是一个有智慧,有改革精神,爱百姓,为官廉洁、刚正,执法严峻,铁面无私,克己奉公的大清官。

老百姓以“青天”称之,表达了对他的敬仰之情。

本文除了正面描写,还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使包拯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2)恶吏苛刻()

(3)使得至前陈曲直()(4)不从吾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知天长县徙知端州

B.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C.京师为之语曰杀而鬻之

D.饮食如布衣时匠师如其言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

(2)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4.找出文中侧面描写包拯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八)蚂蚁与鳌

东海有鳌①焉,冠蓬莱②而浮游③于沧海,腾跃而上则干④云,没而下潜于重泉⑤。

有红蚁者闻而悦之,与群蚁相要乎海畔,欲观鳌焉。

月余日,鳌潜未出。

群蚁将反,遇长风激浪。

崇涛万仞⑥,海水沸,地雷震⑦。

群蚁曰:

“此将鳌之作也。

数日,风止雷默,海中隐如岳,其高槩⑧天,或游而东,或游而西。

群蚁曰:

“彼之冠山,何异我之戴粒,逍遥封壤⑨之巅,归伏乎窟穴之下也。

此乃物⑩我之适,自己而然,我何用数百里劳形而观之乎?

(选自《师旷论学》)

【注释】①鳌(áo):

相传为海中大龟。

②蓬莱:

传说为古代仙山名,在渤海中。

③浮游:

没有目的地漫游。

④干:

动词,冲入。

⑤重泉:

深水。

⑥仞:

周制七尺(一说八尺)为仞。

这里的“万仞”为夸张写法,非实指。

⑦地雷震:

言波涛冲击海岸,就像打雷震动大地一样。

⑧槩(gài):

同“概”,平、齐。

⑨封壤:

蚂蚁洞外面的土堆,也叫蚁冢。

封是把土堆高的意思。

⑩物:

他物,这里指鳌。

【阅读指津】

蚂蚁们竟把大鳌惊天动地的壮举和它们微不足道的行为相提并论,实在是有眼不识泰山。

我们做人,需要多一份虚心,少一份骄傲;多一点不断努力的上进心,少一点盲目自满自足的惰性。

你要知道,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这篇文章也讽刺了自欺欺人、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目空无人的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崇涛万仞()

(2)此将鳌之作也()

(3)风止雷默()(4)逍遥封壤之巅()

2.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群蚁将反

A.有红蚁者闻而悦之石成金B.与群蚁相要乎海畔

C.此乃物我之适D.彼之冠山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其高槩天,或游而东,或游而西。

(2)我何用数百里劳形而观之乎?

4.这则寓言采用了夸张的笔法,写了东海里的大鳌,引发了人们的好奇心。

东海巨鳌的大体现在哪里?

作者极力渲染东海巨鳌的用意是什么?

(九)山川之美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②之仙都。

自康乐③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④。

北涉玄灞⑤,清月映郭。

夜登华子岗,辋水⑥沦涟,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冀,露湿青皋,麦陇朝雊⑦,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

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然是中有深趣也。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

【注释】①五色交辉:

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②欲界:

即指人间。

③康乐:

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被封为康乐公。

④故山殊可过:

旧居蓝田山很值得一游。

故山,旧居的山,指王维的“辋川别业”所在地的蓝田山。

⑤玄灞(bà):

深青色的溺水。

玄,黑色,指水深绿发黑。

⑥辋水:

即辋川,在蓝田南。

⑦朝雊(gòu):

早晨野鸡鸣叫。

雊,野鸡鸣叫。

【阅读指津】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一封书信。

作者把冬景写得诗情画意、生趣盎然,既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美景和美好生活的欣赏,与朋友分享美景真情,同时也暗含着对朋友的劝诱和邀请。

本文写景特别富有生活情趣,这也表现了作者期望闲适于山水之中、追求田园生活的心理。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古来共谈()

(2)晓雾将歇()

(3)复与疏钟相间()

(4)倘能从我游乎()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夜登华子岗”中的“夜”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上使外将兵

B.其一犬坐于前

C.腰白玉之环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2)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4.甲文中的“猿鸟乱鸣”和乙文中的“吠声如豹”都是写声音描写,其作用有何不同?

5.甲、乙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参考答案

(一)送董生序

1.

(1)努力

(2)姑且(3)凭吊(4)致意、告诉

2.

(1)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哪能料想现在比起古时候所说的没有什么两样呢?

(2)圣明天子在上执政,可以出来任职效忠了。

3.①借乐毅的经历安慰董邵南,有识之士不得志,古已有之,不要太在意自己的失意;

②借乐毅受封一事说明有才能的人终会得到别人的赏识。

(意思对即可)

【译文】自古就说燕、赵一带有很多慷慨激昂的豪侠义士。

董生考进士,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怀抱杰出的才能,心情抑郁地要到那个地方去。

我知道董生此行一定会有所遇合。

董生,努力吧!

像你这样不遇于时,如果是仰慕而勉力实行仁义的人,都会同情怜惜你的。

何况燕、赵一带的豪侠之士奉行仁义是出于他们的本性啊!

然而。

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哪能料想现在比起古时候所说的没有什么两样呢?

姑且以你此行去证实吧。

量生,努力吧!

我因为你的此行而产生了一些感想。

请你为我到望诸君乐毅的墓上去凭吊一番,并且到那里的街市上看看,还有过去的屠狗者一类的豪侠义士吗?

替我向他们殷勤致意:

“圣明天子在上执政,可以出来任职效忠了。

(二)树上君子

1.

(1)那,那个

(2)平时,一向(3)用布(4)给

2.A(A项与例句的“以”都翻译成连词“来,用来”;B项的“以”翻译成“拿”;C项的“以”翻译成“按照”;D项的“以”翻译成“认为”);

3.

(1)不能周济邻居,以至于你做坏事,这是我的过错。

(2)不要让我的家人知道这件事,我也始终不会告诉别人。

(意思符合即可)

4.知道家中有贼,把家人支开:

知道邻居生活贫困,不但送吃的,还送钱做买卖,并且不把事情告诉别人,足见其宽容、善良(富有同情心)。

(言之成理即可)

【译文】一个老翁在除夕夜经过自己家庭院的时候,抬头看见树上有人,于是就止步不进。

他屏退家人,抬头付着树说:

“树上的人,这里已经没有外人,为何不下来?

”于是那人下来了,磕头称自己是死罪。

老翁一看,原来是邻居。

于是把他引进亭子,先替他倒了三杯酒,说:

“你需要什么?

”邻人流着泪说:

“我有老母,现在遇到年荒,没有什么可以度日,向来知道你家富有,所以做这不肖的事情。

现在你不怪罪我,我还有什么其他要求呢?

”说完,声音哽咽。

老翁说:

“不能周济邻居,以至于你做坏事,这是我的过错。

现在酒菜还温着,你吃饱了,我再送你三十两银子。

用来生活的同时也可以做小生意,这就可以过日子了。

以后不要再做这样的事情了。

别人不会像我这样宽怒你,而且你这样也陷你母亲于不义。

”他吃完了,老翁给了他三十两银子,并把食物打包让他带走,送到墙下,说:

回去给你母亲。

你仍旧从这出去.不要让我的家人知道这件事,我也不会把这件事告诉其他的人。

(三)田忌亡齐

1.

(1)派,派遣

(2)震慑(3)请求(4)感激

2.B(A项都是:

介宾短语,“可以凭借”;B项分别是:

“回答”和“回归,复还”;C项都是:

动词,“认为”;D项都是:

代词指“田忌”)

3.

(1)邹忌认为他说得有理,于是劝说齐威王派田忌讨伐魏国。

(2)齐相邹忌之所以不愿意与楚交好,只是因为担心亡臣田忌借重楚国重返于齐。

4.示例:

杜赫能摸透田忌心思,分析形势,出使楚国,游说楚王,说明他聪明,思维缜密,思考问题全面,能替君主分忧解难。

(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译文】成侯邹忌是齐国的相国,田忌是齐国的大将,两人感情不睦,互相猜忌。

公孙闲献计给邹忌说:

“阁下何不策动大王,令田忌率兵伐魏。

打了胜仗,那是您策划得好,大可居功;一旦战败,田忌假如不死在战场,回国也必定枉死在军法之下。

”邹忌认为他说得有理,于是劝说齐威王派田忌讨伐魏国。

谁料田忌三战皆胜,邹忌赶紧找公孙闬商量对策。

公孙闬就派人带着二百两黄金招摇过市。

找人占卜,自我介绍道:

“我是田忌将军的臣属,如今将军三战三胜,名震天下,现在欲图大事。

麻烦你占卜一下,看看吉凶如何?

”卜卦的人刚走,公孙闬就派人逮捕卖卜的人,在齐王面前验证这番话。

田忌闻言大恐,出走避祸。

田忌从齐国逃跑到了楚国。

邹忌代替他在齐国当宰相,害怕田忌想要凭借在楚国的势力重回齐国掌权。

杜赫对他说:

“我请求为您把田忌留在楚国。

”杜赫于是对楚宣王说:

“齐相邹忌之所以不愿意与楚交好,只是因为担心亡臣田忌借重楚国重返于齐。

大王何不封田忌于江南。

以此向邹忌表明田忌不再返齐国。

邹忌感激大王一定会让齐国很好地对待楚国。

再者,田忌是个逃亡的人,能得到封地,已是意外之喜,定然对大王感激涕零。

他日假如能回到齐国,同样也会尽力促进两国交好。

这是充分利用邹忌、田忌的两全之策啊。

”楚王果然把田忌封在江南。

(四)泓水之战

1.

(1)大腿

(2)责备,归罪(3)击鼓进军(4)盛大,旺盛

2.

(1)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2)不忍心再去杀伤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