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4551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70.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

201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古代交通工具一般只有两类:

一类是陆路的车马,一类是水路的舟船。

正如南朝梁江淹在《别赋》中所写:

“船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

”古代送别诗词中出现的“长亭”和“南浦”意象,就与运用这两类交通工具出行密切相关。

秦汉时期,自两京始,在车马所行的官道两旁,已经开始设置邮亭与驿站。

邮、亭、驿的设置在功能上是有区别的。

唐代颜师古为《汉书》作注时说“邮,行书舍也”,可见邮是负责递送文书的机构;而《汉官旧仪》中记载“亭长持三尺板以劾贼,索绳以收执盗”之语,可见亭的职能是抓捕奸盗。

驿站的设置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个古代制度,驿的功能主要是递送朝廷文书或为朝廷任命的使者和官僚提供上任与出使的旅行服务。

邮、亭、驿三者有区别也是有联系的,功能上有太多的重合,故有邮亭、邮驿、驿亭等复称。

北周庾信在《哀江南赋》中说“十里五里,长亭短亭”,大多是文学家夸张之词,而非实录。

《汉官旧仪》所载“十里一亭”、“五里一邮”,并言邮亭相去“仅二里半”,汉代也未曾付之实施,这么密集的邮亭,得有多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朝廷与民间的负担又是多少,可想而知。

但长亭短驿,在中国古代交通体制中确实长期存在。

《说郛》中记载了宋人一首打油诗:

“白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驿甚分明。

如何只说临安路,不数中原有几程?

”这首打油诗就道出了中原地带有“长亭短驿”这样一个事实。

古代诗人们在南方写的诗词和在北方写的诗词,其所选用的意象形成的意象群显示出明显的差异。

在古代送别诗词中,这种差异同样存在。

南方作家所写的送别诗词,长亭、短亭、阳关、古道等意象,相对较少。

如《楚辞》中,“长亭”“短亭”等意象的用例几乎没有;相反,与河流相关的“浦”或“南浦”的意象却极为常见。

这种现象,与中国南北不同的地理特征紧密相连。

屈原是南方诗人的代表,其赋中多见“浦”字,《九歌》中有“望涔阳之极浦”之语,《离骚》中也有“送美人兮南浦”之句。

对于“浦”,《说文解字》解释说:

“浦,水滨也。

”《风土记》说:

“大水小口别通为浦。

”这里有大小河道分流处,理所当然成为舟船停泊之所。

“南浦”是什么时候开始演变为水路送别诗中比较固定的意象,据初步考察,或与屈原的“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言有很大关系。

但使“南浦”这一意象和送别情怀形成比较固定联系的,完全得力于南北朝诗人。

如江淹《别赋》中说“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谢朓《送远曲》诗中也有“北梁辞欢宴,南浦送佳人”的诗句。

唐诗宋词中,“南浦”意象俯拾皆是,王维《送别》诗曰“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李白《赠汉阳辅录事二首》诗曰“南浦登楼不见君,君今罢官在何处?

”,柳永《倾杯》词曰“离宴殷勤,兰舟凝滞,看看送行南浦”。

就这样,一代一代的诗人承继屈原这一手法,不断将离愁别绪的文化因子,添加到“南浦”之上,以致使“南浦”这一意象成为送别之地的代名词。

李贺《黄头郎》诗曰:

“黄头郎,捞拢去不归。

南浦芙蓉影,愁红独自垂。

”清人王琦注曰:

“南浦,送别之地。

”叶葱奇也注曰:

“古人送别之地多称南浦。

(节选自2015《古典文学常识》第1期)

1.下列关于原文一、二两段内容的理解与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送别诗中经常出现“长亭”和“南浦”意

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

B.邮、亭、驿功能有别,邮负责传递文书,亭主司奸盗,驿则兼有传递朝廷文书和保障官员出行之责。

C.汉制规定,十里一亭,五里一

邮,邮亭相距要近,实际上汉朝没有能力完成如此密集的交通设置,但文人在作品中对此多有夸大。

D.《说郛》中记载了一首宋代人写的打油诗,提及宋代在中原地区也设置了长亭短驿的事实,说明这种交通体制确实长期存在。

2.下列关于“南浦”这一意象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南方作家所写的送别诗中经常出现与河流有关的“浦”或“南浦”等意象,这与南方交通多走水路、多用舟船有关。

B.屈原的《九歌》和《离骚》中有关“浦”的诗句赋于“浦”以文学的内涵,

而《说文解字》和《风土记》则赋予它以地理的意义。

C.“南浦”与送别产生固定联系,源于屈原,得力于南北朝诗人,在唐诗宋词已经成为极其普遍的文学现象。

D.“南浦”从一个地理名称升华为文学意象,历代文人的文学创作活动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赋予它以离情别绪的文化因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朝梁江淹《别赋》中的文句,引发了人们对“长亭”和“南浦”等意象的文化联想,生发了与“别”相关的情愫。

B.诗人们在南方写的送别诗多选取“南浦”一类的意象,在北方写的送别诗则多选取“长亭”“短亭”等意象。

C.文中多处选取屈原的诗句,来论证“南浦”的文学内涵,缘于屈原是南方诗人的代表,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D.唐代李贺的《黄头郎》中的诗句“南浦芙蓉影”中的“南浦”意象已经定位为送别之地,后人对这种理解也多认同。

【答案】

1.A

2.C

3.A

【解析】

1.

试题分析:

解答此题,可在仔细阅读文本第一、二段的基础上,将各选项表述同其对照,以发现错误。

A项错误在于偷换因果,生产力低下的原因产生的结果是只有两种交通工具。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

解答此题,可将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较。

C项错误是,将文本的或然判断表述成肯定判断,文中是“或与屈原的—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言有很大关系。

考点:

筛选并整合

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

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

其中,A项错误在于,“别赋”中的“别”与这两个意象无关。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郑雍,字公肃,襄邑人。

进士甲科,调兖州推官。

韩琦上其文,召试秘阁校理、知太常礼院。

英宗之丧,论宗室不当嫁娶,与时相忤,通判峡州,知池州,复还太常礼院,历开封府判官。

  熙宁、元丰间,更制变令,士大夫多违己以求合,雍独静默自守。

改嘉王、岐王府记室参军。

神宗末年,二王既长犹居禁中雍献四箴规戒且讽使求出外邸。

凡在邸七年,用久次,以转运使秩留。

宣仁后知其贤,及临政,擢为起居郎,进中书舍人。

  邓润甫除翰林承旨,雍当制。

制未出,言事者五人交章攻之,换为侍读学士。

雍言:

“二职皆天下精选,以润甫之过薄,不当革前命;以为奸邪,不当在经幄。

今中外咸谓朝廷姑以是塞言者,如此则邪正何由可辨,善恶何由可明?

若每事必待言,是赏罚之柄,不得已而行,非所以示信天下之道。

”润甫仍为承旨。

周穜乞以王安石配享神宗庙,雍言:

“安石持国政,不能上副属任,非先帝神明,远而弗用,则其所败坏,可胜言哉!

今穜以小臣辄肆横议,愿正其罪。

”从之。

  使契丹还,徙右谏议大夫,言:

“朝廷重内轻外,选用牧伯,罕辍从班,以伐阅轻浅者充员,不复为来日虑。

愿自今稍积资望,以渐试之。

”吴中大饥,方议振恤,以民习欺诞,敕本部料检,家至户到。

雍言:

“此令一布,吏专料民而不救灾,民皆死于饥。

今富有四海,奈何谨圭撮之滥,而轻比屋之死乎?

”哲宗悟,追止之。

侍御史贾易沽激自喜,中丞赵彦若懦不自立,雍并论之,遂罢易,左转彦若,以雍为中丞。

雍辞曰:

“中丞以臣言去而身承其乏,非所以厚风俗也。

”不许。

  

刑部谳囚,宰执论杀之,有司以为可生,不奉诏,得罪。

雍言:

“是固可罪,然究其用心,在于广好生之德耳,若遽以为罪,臣恐邻于嗜杀。

今使有司欲杀而朝廷生之,犹恐仁恩德意不白于天下,而况反是者哉!

”哲宗嘉纳,囚遂得生。

元符元年,提举崇福宫,归,未至而卒,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

4.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转运使秩留       秩:

官阶。

B.以润甫之过薄,不当革前命薄:

轻微。

C.以伐阅轻浅者充员,伐:

惩罚。

D.哲宗嘉纳,囚遂得生嘉:

赞赏。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王既长犹居禁中/雍献四箴/规戒且讽/使求出外邸

B.二王既长/犹居禁中/雍献四箴规戒/且讽使求出外邸

C.二王既长犹居禁中/雍献四箴/规戒且讽使/求出外邸

D.二王既长/犹居禁中/雍献四箴/规戒且讽/使求出外邸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雍任人唯贤。

在兖州推官的任上,曾上表推荐韩琦,韩琦官至试秘阁校理;在邓润甫的任免上,他力排众议,使邓润甫得以担任翰林承旨一职。

B.郑雍凡事从大局出发。

认为朝廷用人“重内轻外”,不利于国家长远利益,应该逐渐积累资质和威望;在救灾和清查户籍的问题上,主张把救灾放在首位。

C.郑雍忠直守正。

在国家法令多有变更的情况下,他不违心地去迎合,静默自守;他坚决反对王安石配享神宗庙;弹劾侍御史贾易和中丞赵彦若。

D.郑雍为政有好生之德。

在审理囚犯的时候,刑部与下属官吏产生分歧,刑部判定囚犯死罪。

郑雍支持下属官吏,主张要弘扬好生之德,最后囚犯得以活下来。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非先帝神明,远而弗用,则其所败坏,可胜言哉!

(2)雍辞曰:

“中丞以臣言去而身承其乏,非所以厚风俗也。

【答案】

4.C

5.B

6.A

7.

(1)如果不是先帝神明,疏远而不任用他,那么,他造成的损害,怎能说得尽呢!

(远、所败坏、胜,每点1分,句意2分)

(2)郑雍推辞说:

“中丞因为我的言论而失去职位,而我自己却填补他的空缺,这不是用来让风俗淳厚的办法。

”(以、厚、所以,每点1分,句意2分)

【解析】

4.

试题分析:

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

不难发现,C项对“伐”的解释不合语境。

应解释为“功劳,功绩”。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

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题中文段的大意是:

嘉王、岐王长大成人,还居住在宫中,郑雍献上四封规诫书,并且委婉劝导他们请求搬出皇宫住到诸王住宅。

因此可这样标点:

二王既长,犹居禁中,雍献四箴规戒,且讽使求出外邸。

考点: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6.

试题分析:

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

题中,A项错误在于,“曾上表推荐韩琦”的说法同文本不符。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

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

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中,第

(1)句中的“远”是使动用法,疏远。

“所败坏”,名词性短语,造成的损害。

“胜”,尽,(说的)尽。

(2)句中的“以”作介词,表原因,相当于“因为”“厚”,使动用法;“所以”表凭借。

考点: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郑雍,字公肃,是襄邑人。

考取进士后,调任兖州推官。

韩琦上表推荐郑雍的文章,朝廷征召郑雍任试秘阁校理、掌管太常礼院。

英宗去世,郑雍主张宗室不当嫁娶,和当时的主张不一致,任峡州通判,掌管池州事物,后来又回到太常礼院,任职开封府判官。

熙宁、元丰年间,法令有所变更,士大夫们大多改变初衷来迎合新法,郑雍独自沉静默然不肯改变。

之后改任嘉王、岐王府记室参军。

神宗末年,嘉王、岐王长大成人,还居住在宫中,郑雍献上四封规诫书,并且委婉劝导他们请求搬出皇宫住到诸王住宅。

郑雍一共在王府七年,按照年资长短,凭转运使的官阶留在王府。

宣仁皇后了解郑雍的贤能,待到临朝执政的时候,提拔郑雍为起居郎,进职中书舍人。

邓润甫被授予翰林承旨,郑雍负责起草任命诏书,诏书没有草就,有五个向皇帝进言的大臣交互上奏章攻击邓润甫,(朝廷只好)更改任命邓润甫为侍读学士。

郑雍说:

“这两个职位都是天下的重要职位,鉴于邓润甫错误轻微,不应该撤销前面的任命;(如果)认为他是奸邪小人,就不应该留在皇帝身边。

现在朝廷内外都说朝廷因为这个阻塞言路,像这样那么奸邪和端正从哪里可以区分,善良和邪恶从哪里可以明辨呢?

如果每一件事情一定要人来挑毛病,这种赏罚的权利,是不得已才运用的,不是用来在天下人面前立信的方法。

”邓润甫还是担任了翰林承旨。

周穜请求把王安石的牌位立在神宗的庙宇里。

郑雍说“王安石主持国政,对上不能完成朝廷的委任,如果不是先帝神明,疏远而不任用他,那么,他造成的恶劣影响,怎能说得尽呢!

现在,周穜以一个小臣的身份妄加议论,希望皇帝治他的罪。

”皇帝听从了郑雍的意见。

郑雍出使契丹回来,调任右谏议大夫,说:

“朝廷用人重内轻外,选用州郡的长官,很少从朝廷里派人,总是以功劳阅历轻浅的充数量,不再为将来打算。

希望从现在起逐渐积累资质和威望,来逐渐的尝试着去做。

”吴中发生大的饥荒,正在商议赈救抚恤,却因为那里的百姓习惯欺诳,命令所属官员挨家挨户检查清理(户籍?

)。

郑雍进言说:

“这个命令一发布,官吏专门清查百姓而不去救灾,老百姓都被饿死。

现在朝廷富足拥有天下,为什么要计较这小小的贪欲,而轻视了到处饿死的百姓呢?

”哲宗醒悟,追令制止了错误的做法,侍御史贾易假装真情骗取名誉而自鸣得意,中丞赵彦若懦弱不能做好本职工作,郑雍一起弹劾了他们俩,(朝廷)于是罢免了贾易,贬降了赵彦若的官职,让郑雍担任中丞,郑雍推辞说“中丞因为我的话被免官,而我去担任这个空缺,不是风俗所提倡的事情”朝廷没有答应他。

刑部审理囚犯,宰执判定杀掉囚犯,有官吏认为可以不杀,没有执行诏令,获罪。

郑雍说:

“这件事本应该判他(有司)的罪,然而推究他的用意,还在于弘扬好生之德,如果立即把这个做法作为他的罪状,我恐怕(天下人)会认为我们嗜杀成性,现在假使有司想要杀囚犯,而朝廷要使他活下来,还恐怕恩德仁义不大白于天下呢,何况反过来呢!

”哲宗赞扬并采纳了他的意见。

囚犯于是得以活下来。

元符元年,掌管崇福宫,回来,没有到家就去世了,享年六十八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在金日作三首(其一)① 宇文虚中

满腹诗书漫古今,频年流落易伤心。

南冠终日囚军府,北雁何时到上林。

开口摧颓②空抱朴③,胁肩④奔走尚腰金。

莫邪利剑今安在,不斩奸邪恨最深。

【注】①金国陷汴京,掳徽、钦二帝。

宇文虚中因出使金国而被软禁,后因谋划南归而被杀。

②摧颓:

蹉跎失时。

③抱朴:

恪守质朴。

④胁肩:

谄媚讨好的样子。

8.诗歌首联有“伤心”一语,“伤心”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分)

9.诗歌的第二、三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艺术手法?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6分)

【答案】

8.主要有①频年流落之苦;②异国为囚之愁;③亡国思乡之痛;④奸佞当道之恨;⑤复国无望之憾。

(5分)

9.第2联,用典,(1分)“南冠楚囚”“北雁”“上林”运用了晋侯、苏武的典故。

(1分)委婉含蓄地(1分)表达了愁苦和思乡之情。

第3联,对比,(1分)自己“抱朴”(恪守质朴)与奸佞的“胁肩”(谄媚)形成对比。

(1分)突出(1分)表达了诗人高洁情操。

【解析】

8.

试题分析:

解答此题,需要读懂全诗大意,然后再筛选有关“伤心”的表现。

诗的首联就有“频年流落易伤心”一句,颔联又有“终日囚军府”一语写作者的处境,还有“北雁何时到上林”一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颈联有“胁肩奔走尚腰金”一句表达对奸佞的痛恨,尾联有“莫邪利剑今安在”表达对复国无望的遗憾。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试题分析:

解答此题,须注

意题干中“哪两种艺术手法”的提示。

一是用“南冠”“北雁”的典故,二是将自己的“抱朴”和奸佞的“胁肩”作对比。

答题时,既要指出所用的艺术手法,也要指出该种艺术手法的作用。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用“,”两句来表明对待“万钟”的标准与态度。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两句诗来描写琵琶女当年在京城演奏后大家争相打赏的情景。

(3)苏轼在《赤壁赋》中阐述了“盈虚”与“水月”关系,从“变者”的角度看,两者关系应是:

“,。

【答案】

(1)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五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解析】

试题分析:

要答好名句默写类试题,平时就要注意积累。

只有弄懂意思才有利于记住句子和记准字形,尤其是那些容易被写错的字,要加倍注意。

本题的重点字如:

辨、受、缠、绡、曾等。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25分)

刻碑名手聂鑫森

范玉成是古城的刻碑名手,已是古稀之年了。

他长得高大魁梧,浓眉大眼,但面白无须。

两只手掌伸开来,小蒲扇一样;指骨节很突出,只要轻轻一握,便咔吧吧一阵脆响,让人觉得那手非常有力气。

范玉成十四岁起拜师学艺,五十多个年头一眨眼就过去了。

一生中刻过多少碑?

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

他从刻石社退休十多年了,可一直没闲着。

儿子还在刻石社,一接下什么重要工程,总得请老爷子把把关。

他也乐意,

范家手艺一代代传承,绝不能让世人说闲话,否则就愧对列祖列宗了。

儿子范致远也到知天命之年了。

他对父亲说:

“邻市的望江楼重修一新,有块《重修望江楼记》碑要刻哩。

范玉成显得特别高兴。

他记得四十多年前,也就是1966年春节过后,那时他才三十来岁,与一些同行应邀到望江楼公园刻一条诗碑长廊。

一直刻到冬天,眼看就要完工了。

有一天傍晚,突然来了很多戴红袖章的学生和工人,把望江楼的台阶撬开了,把门窗卸了,把楼梯拆了,把里面的字画等文物烧了,一座清乾隆时的三层楼阁刹那间被当做“四旧”毁掉了。

他只能远远地看着,泪水纵横。

第二天,那些刻好的诗碑,也被一一砸碎,并把他们这些刻碑人驱赶回了老家。

他后来听说,在望江楼原址,竖起一座巨大的工农兵“造反有理”群雕像。

又过了些年,雕塑拆了,改建成了一个大花坛。

现在恐怕是拆了花坛,再在原地重建了望江楼。

范玉成渴望旧地重游,那楼可还是往日模样?

儿子说:

“现在正是炎夏,太热,您暂时别去。

等我在那里阅好了稿,选好了石,‘上墨’、‘过朱’、‘打样’后,准备刻碑了,您再来,一边指点我,一边看看风景,好吗?

范玉成答应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

范玉成在心里计算着:

儿子该阅稿了,那文章是谁撰写的呢?

又是哪个书法家书写的墨本呢?

字的大小、行距、结构,儿子是否都了然于心了?

选的是什么石头,汉白玉石还是大理石?

选好了石,先要用砂石打磨平整,再用细刀砖磨光,直至腻滑方可。

接下来,儿子该“上墨”了:

用磨浓研匀的上等墨汁刷在石上;墨汁干后,再用烙铁烫上白蜡,薄薄地在墨上覆盖一层。

下一道工序应是“过朱”:

把透明拷版纸覆在墨本上,双钩临描,然后再用银朱做红线双钩。

待做完这些,就该“打样”了:

把“过朱”的双钩拷版纸,平铺在上过蜡的碑石上,用木榔头垫着羊毛毡,敲击钩本字样,让双钩红线清晰地印下去。

范玉成乘车赶到邻市的望江楼公园,在一间工作室里,找到儿子时,儿子正好完成了“打样”。

“爹,我正准备打电话哩。

“爹知道你的功夫,该用多少时间,我心里有数。

儿子笑了:

“知子莫若父啊。

范玉成开始阅稿,文章是本市市长华声撰写的,还不错,情文并茂;墨本是请北京一位老书法家几个月前书写的,那老书法家写好寄来后因心肌梗塞竟鹤归道山了。

字真好,行书,有《兰亭序》帖的味道,可惜天不悯才啊。

再看一遍文章,范玉成头上冒出了一层热汗,文中说望江楼毁于1967年春,这就失实了,分明是1966年冬!

听说市长还年轻,不到五十岁,又不是本地人,恐怕没有细细考察,就轻率地作了结论。

范玉成说:

“这碑暂不能下刀,一定要改过来。

儿子急了:

“爹,我们只管刻就是了,这不是我们的错。

再说,人家市长会改吗?

再说书写的人都死了,谁能把墨稿改正过来,而且风格丝毫不差呢?

“若市长不肯改,这个活儿我们退了!

碑者,史也,是留给后人看的,不能以讹传讹。

儿子不做声了。

顿了一阵,儿子说:

“爹,您还没去望江楼吧,我陪您去。

范玉成一甩手,说:

“不去!

第二天一早,范玉成让儿子把公园的负责人找了来,当面说明了情况。

主任姓陈,很年轻,不到四十岁,大学中文系毕业。

听完范玉成的话,说:

“我就去找市长,谢谢范老的提醒。

中午快吃饭时,陈主任兴冲冲地回来了,说:

“华市长让我转达对您的敬意,而且交代一定要改!

范玉成呵呵地笑了。

“文章好改,只是这墨本上的字怎么改写过来呢?

”陈主任问。

“你放心。

这位老书法家的字,我熟悉,要改的字,我可以补写得和他分毫不差,这个功夫我还是有的。

一个月后,《重修望江楼记》碑刻好了,看过的人都啧啧称赞。

父子俩走之前,认认真真地登上了望江楼,看古色古香的横梁直柱、飞檐翘角,抚红漆栏杆、雕花门窗,品匾额、楹联的内容和书法,确实可称之为杰构。

他们登到顶楼,骋目远望:

湘江如带,白帆点点;远山似簇,村镇笼烟。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篇重点对范玉成的手进行了描绘,小蒲扇一样,骨节突出,轻轻一握咔吧吧作响,主要表现他作为刻碑人的身份特征。

B.小说写范玉成尽管年已古稀,而且已退休多年,但仍愿意为儿子把关,目的是为下文纠正《重修望江楼记》碑文的情节做铺垫。

C.儿子范致远在小说中是个线索人物,所有重点情节都是由儿子引出,但儿子的性格却没有在小说中明确表现。

D.小说中华声市长这个人物虽没有出场却栩栩如生,其撰写的碑文“情文并茂”,可见其才华,转达对范玉成的敬意并改正错误,可见其对劳动者的尊重和知错就改的工作作风。

E.小说娓娓道来,像讲述身边故事,详略处理得当,情节连贯顺畅,对儿子的工作程序通过范玉成的心理活动表现,既突出了主要人物,又使情节发展自然。

(2)简要分析小说中范玉成这一人物形象。

(6分)

(3)小说结尾处描写望江楼及周围风景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4)小说中写范玉成纠正了碑文中时间的错误,但碑文的墨稿却无法由书法家修改,而是由范玉成补写,这一情节是否合理?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8分)

【答案】

(1)A.E(答E,3分;答A,2分;答B,1分)

(2)范玉成是古城的年已古稀的刻碑名手。

①珍惜传统文化。

文革时古楼遭破坏,他“泪水纵横”;②雕刻技术娴熟,对儿子的工作程序了如指掌;③一丝不苟。

阅稿时从内容到墨迹都很详细;④尊重历史,对历史负责。

发现碑文错误要求改正;④性格耿直,

若市长不改要退活。

(写对3个要点即可)

(3)①渲染祥和、自然、和谐的气氛;②烘托范玉成父子坦然舒畅的心情;③突出主题,还原历史,才有和谐美景;④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余味无穷。

(写对3个要点即可)

(4))观点一:

合理。

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对文化的责任意识。

①把重修时间修改为1966年冬,符合历史事实,避免以讹传讹。

②华声市长决定一定要改,也尊重原作者。

③补写得和书法家分毫不差,体现范玉成雕刻技术高超,也能够给后人呈现一个完美的碑刻,得到了啧啧称赞。

观点二:

不合理。

违背了历史的真实,是小说情节设置的不严密。

①虽然把时间修正是尊重历史,但书法家的墨迹已经无法重写,由范玉成模仿,这也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即使模仿的分毫不差,也是对观赏者的欺骗。

②尽管情节上造成大的矛盾冲突,彰显了人物性格,但在表达主题上却缺少了严密性。

③范玉成是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