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4673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案.docx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案.docx

教案

2、雨说   

——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教学目标

    1.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2.理清诗人的创作思路和诗歌的结构,体会诗歌形象的逐层勾勒和作家情感的逐步展现。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4.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5.通过学习诗作,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第一课时)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

而诗人郑愁予的寸却获得了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

1作家简介

郑愁予是台湾诗人,本名郑文韬(tao),祖籍河北,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

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

  

    童年时他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抗战期间,他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

在逃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舛9年随家人去台湾,一面学习,一面写作,并受到纪弦的赏识,1955年他毕业于中兴大学法商学院,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提问学生“雨说”它在诗中出现了几次。

以此引导学生理出诗作结构,并和学生一起为诗作的四个部分命名。

a.第一部分:

(一至三节) 雨的到来

b.第二部分:

(四至五节) 雨的邀请

c.第三部分:

(六至八节) 雨的来意

d.第四部分:

(九节)     雨的祝福

4.提问:

诗作是第几人称写作?

是什么修辞手法?

 

是第一人称写作,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题目是“雨说”,因此全诗都是用雨的口吻直接叙述,直接抒情。

5.提问:

在第一节到第五节中出现过哪些景物?

    

合作讨论,找出第一节到第五节出现的景物:

田圃、牧场、鱼塘、小溪。

6.说明诗作开篇点题,雨在大地的期待中到来,第一节描绘了大地枯旱的景象:

田圃荒凉,种子禁锢;牧场枯黄,牛羊绝迹;鱼塘低浅,游鱼缺水;小溪干涸,水落石出。

在教师的讲解中,想象缺少雨水滋润的大地的景象,体会春雨来临所带来的生命气息。

7.概括出诗中雨到来之后大地的景象。

合作讨论,概括雨来临后大地复苏的景象:

田圃泥土润如油膏,牧场新苗添绿,池塘鱼儿欢腾,溪水叮咚流淌。

8、齐读第1-5节

 

    提问:

雨让大地生气勃勃,那么在诗人笔下,雨是什么样子的?

让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来描述。

 

可以结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和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内容。

 

回答提问:

视觉上,“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表现雨的细密;听觉上,“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的”,表现雨的淅沥;触觉上,“亲一亲”,表现雨的轻柔……

 

 

 

(第2课时) 教学步骤

1.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作,可选择集体、个别、自由朗读的方式。

要求:

字音要读准;停顿要恰当,句子的层次要分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倒字。

2.在大地的期待中,雨悄然来到,为万物带来了勃勃生机。

提问:

雨的家乡在哪里?

它是怎么长大的?

 

雨的家乡在遥远的地方,它是在“自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

认真听教师的讲解,领会“白云”和“笑着”的深刻含义。

(白云是自由的象征,雨在白云中孕育,自由、幸福地成长。

3.提问:

雨做了这一切,它的来意是什么?

 

它的来意是“教你们勇敢地笑”。

引导并点明寓意:

雨希望孩子们能够冲破束缚,自由自在、快乐地生活。

4.讲解并提问:

第三部分描写了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见到春雨后“笑”的场面,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柳条儿“笑弯了腰”,石狮子“笑出了泪”,小燕子“笑斜了翅膀”,旗子“哗啦啦地响”。

5.组织学生讨论:

如何理解“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这句话?

雨的到来给万物带来欢笑,雨是自由和快乐的代言人,因此,只要孩子们能够勇敢地用笑声表达出追求幸福、快乐的愿望,大地就有希望了。

6.提问:

最后一节诗中哪些词句暗示了雨的命运?

“不再回去”、“快乐地安息”都表明了雨的命运。

7.提问:

雨的祝福是什么?

如何理解?

雨的祝福是孩子们“吃着苹果擦着嘴”,意指享受到自由和幸福的生活。

8.讲解诗歌的寓意:

诗人借雨融入大地的现实,赋予雨以象征意义——牺牲自己的生命,为孩子们带来追求自由、幸福的信念和理想。

 本课总结

    本诗于1979年创作的自由体新诗。

全诗共九节,以题目“雨说”开篇,并通过“雨说”的反复,贯穿诗篇,形成前后呼应的结构。

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春雨以说话能力,采用第一人称与儿童对话,塑造了~个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的形象。

全诗洋溢着轻松愉快、清新活泼的气息。

通过这首诗作的学习,大家应该初步了解自由体新诗的特点,感受到诗人深厚的古文功底和对现代性创作技巧的把握。

作业:

1、  熟读并朗诵诗歌。

2、  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雨说

一、 导入:

 

“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

”我不但浇灌了禾苗,荡涤了灰尘,也浸润了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多情的心。

请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东西?

 

——雨。

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阅读郑愁予的诗《雨说》,看看这位天空的泪水是如何给田野带来微笑的?

 

二、 整体感知:

 

1、 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注意:

 

2、 标题为“雨说”,那么,雨说了些什么呢?

 

(雨说:

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万物的;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我来了就不再回去。

) 

三、 局部品味:

(逐一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 既然“雨说,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那么,“雨”为什么要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第一节诗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注:

齐读第一节诗后,讨论板书如下) 

田圃 禁锢 种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鱼塘 滞留 游鱼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大地枯旱的景象 

小溪 喑哑 调子 (暗示了社会生活的艰辛) 

2、 “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

“你们”是指什么?

说说“雨”怎样来亲近它们的?

作者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从中揭示了怎样的思想意义?

(重点探讨:

第5、7、8这三节诗。

) 

踩——田圃——润如油膏 

看——牧场——抽发新苗 

绕——池塘——说声好 

听——溪水——练习洗衣谣 物 

柳条——笑弯腰 

石狮子——笑出泪 

小燕子——笑斜翅膀 大地复苏的景象 

教 爱的使者和美好生活情景 

旗子——笑得哗啦啦响 人(儿童) 

注:

(1)、联系上面的内容,说清对比手法的运用。

 

(2)、联系写作背景以及雨的作用,揭示中心。

 

<提示:

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社会背景;雨的作用见板书。

(3)、认真体会第五节诗中采用拟人手法的运用并充分的联想,说说牧场是如何的抽发出怎样的新苗?

雨是如何对鱼儿说声好?

溪水是如何的练习怎样的洗衣谣?

 

<由学生说,教师评价。

(4)、想象第七节诗所描绘的画面。

 

(注:

采用读的形式来完成。

) 

(5)、第八节诗中的“旗子”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春天”仅指季节吗?

为什么?

 

<提示:

红旗——双关语意。

红旗是国家的象征。

春天——双关语意。

春天是万物的开始,是青少年的象征。

(6)、讨论以下的问题3。

 

3、 为什么说雨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

它所说的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

A、白云——自由的象征。

 

B、

(1)、雨具有返老还童之心;即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2)、雨是带给下一代人以自由、幸福的使者,是作者本人的化身;(3)、雨希望万物都像它一样,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生活,所以这句诗也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憧憬。

 

4、 雨为什么说“来了就不再回去”?

“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句中的“苹果”的含义是什么?

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注:

A、见书中句子;B、引导学生体验吃苹果时的感受以及“擦着嘴”的神态后。

点明:

“苹果”的深刻含义具有双关语意:

一是指真正的苹果;一是指作者带给少年儿童的自由、快乐、幸福就像甜美的“苹果”一样。

C、表明了“雨”的真正来意。

<点明中心,照应标题。

四、 作业:

 

1、 说出描写春雨的诗句。

(至少两句) 

《初春小雨》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五。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 

《春眠》孟浩然:

“春…处处…夜…花…” 

2、 以“雨的自述”为题,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三五百字的小散文。

提示:

“我是……” 

《星星变奏曲》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珍惜美好生活

重点难点:

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引入及讨论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导入

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

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

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

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

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

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

(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

如: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

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

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

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

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

“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

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提示:

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五、练习:

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总结:

诗中的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他对光明的渴望。

拓展延伸:

仿照这首诗:

“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期盼。

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温情浪漫———————————————寒冷、残酷

(对比)

 

《沁园春·雪》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2.质疑讨论,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壮志豪情。

3.赏析回味,明确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重点:

1.复诵读,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2.质疑讨论,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壮志豪情。

教学难点:

赏析回味,明确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设计:

2课时

板书: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写景:

北国风光长城内外

千里冰封望大河上下实写

万里雪飘山

看须晴日虚写

(总体写)(具体写)

抒情:

江山如此多娇!

议论: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导入:

毛主席在我们的印象里,他是我国杰出的军事家。

可你知道吗?

他还是一位

著名的诗人。

今天,我们就将一同学习他的诗词---《沁园春·雪》

二、结合注释,把握形象

三、聆听范读,感受形象

1.标题为“沁园春·雪”,词中究竟写出了怎样的雪呢?

请听配乐朗读《沁园春·雪》。

明确节奏、重音:

望/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惟余莽莽顿失滔滔

分外/妖娆

2.词中的雪形象如何?

讨论明确:

北国的雪景,壮阔、富有气势的。

3.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这里描写的北国的雪景?

讨论明确: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四、反复诵读,体会形象

五、质疑讨论,明确形象

1.北国的雪景特点如何?

讨论明确:

豪迈、壮阔、富有气势。

2.词中哪些语句,总体概括了北国雪景的特点?

讨论明确: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3.具体描写部分,北国的雪景,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山川、高原分别可以看到怎样的景象呢?

那些语句突出了北国雪景的总体特点呢?

这具体的景象均是诗人怎样观察的结果?

讨论明确:

望: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比喻修辞),舞银蛇;原(比喻修辞)驰蜡象。

齐读感受,要求:

注意重音,读出北国雪景豪迈的气势。

4.须晴日,雪景又当如何呢?

这景与上文诗人所见的景色有何不同?

讨论明确:

虚景: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5.如此美妙的北国雪景,你觉得如何?

讨论明确:

同学结合想象,畅所欲言自己的审美感受:

美丽、壮阔、娇艳、极具动感、生机与气势、“多娇”……

六.结合想象,再造形象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默写并背诵词的上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沁园春·雪》的上阕,感受到了北国之雪的风姿。

(生齐背回味)同时,同学也畅谈了自己的审美感受。

那作者对自己笔下的雪景又是如何评价的呢?

下面让我们一同在下阕中寻找答案。

二.反复诵读,感受情怀

三.质疑讨论,把握主旨

1.面对如此雪景,作者如何评价?

讨论明确:

面对祖国壮丽山河,作者发出了“江山如此多娇”的赞美。

2.由此景,作者联想到了哪些人?

如何评价他们?

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

讨论明确:

联想到无数竞折腰的英雄,如:

略疏文采的秦皇汉武、稍逊风骚的唐宗宋祖、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

人物共同点:

都是中国历史上曾建功立业、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作者对他们都作了委婉的批评,并以一“惜”字总领对他们的批评。

3.作者这样评价英雄,用意何在?

讨论明确:

以委婉的批评作铺垫,引出“今朝风流之人物”,这种写法类似杜牧的《赤壁》中贬周言志的写法。

4.结合背景,如何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风流人物”?

讨论明确:

本词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刚刚结束,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当时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正准备率领红一方面军渡黄河开赴河北抗日前线。

适逢一场大雪,雪后毛泽东挥毫写下了本词。

词中诗人抒写了作为革命家的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词中“风流人物”可理解为毛泽东本人,但更应理解成广大的人民群众。

四.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比较诗人同样写雪的词《减字木兰花》,谈谈与《沁园春雪》的异同。

讨论明确:

相同:

都写雪,都气势雄壮,风格豪迈。

不同:

《沁园春》,借景抒怀,抒写革命者的壮志豪情;《减字木兰花》,写景为叙事,衬托红军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沁园春》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减字木兰花》写景、叙事相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