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简答论述题汇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4745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聘考试简答论述题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教师招聘考试简答论述题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教师招聘考试简答论述题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教师招聘考试简答论述题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教师招聘考试简答论述题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教师招聘考试简答论述题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教师招聘考试简答论述题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教师招聘考试简答论述题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教师招聘考试简答论述题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教师招聘考试简答论述题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教师招聘考试简答论述题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教师招聘考试简答论述题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教师招聘考试简答论述题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教师招聘考试简答论述题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教师招聘考试简答论述题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教师招聘考试简答论述题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教师招聘考试简答论述题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教师招聘考试简答论述题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教师招聘考试简答论述题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教师招聘考试简答论述题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考试简答论述题汇总.docx

《教师招聘考试简答论述题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考试简答论述题汇总.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招聘考试简答论述题汇总.docx

教师招聘考试简答论述题汇总

  三、名词解释

  1.教育:

解释之一: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解释之二:

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改变人的身心素质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这是广义的教育;但广义的定义外延过大,在现代社会,学校教育构成现代教育的主要形式,而学校教育是由专职机构的专职人员承担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系统性社会活动。

  2.教育方针:

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3.德育:

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

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

  4.课外活动:

是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5.教育科学:

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四、简答题

  1.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科技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

(2)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3)科学技术改变了教育技术。

  2.为什么学校教育工作必须要坚持以教学为主

  

(1)以教学为主是由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

(2)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3)教学为主是由教学自身特点决定的;(4)历史经验已经表明学校工作必须要以教学为主,如我国建国以来教育实践能说明这一点。

  3.请说明教育目的同培养目标的关系。

  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而培养目标是根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其次,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实现。

  4.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五、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与具体内容。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它的意义是:

1、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

2、有利于强化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3、有利于净化教育行业风气,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2.如何理解教育的经济功能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

(2)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3)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它能够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

(4)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三、简答题

  19.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

(1)尊师爱生。

学生尊重教师是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表现,教师热爱学生应是一种热爱祖国教育事业,关心人类未来的深层次情感。

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地关心爱护。

(2)民主平等。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特点。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服从于对真理的探讨。

(3)教学相长。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20.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与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四、论述题

  21.美育能促进教育目的实现,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具体表现为:

  

(1)美育可以促进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它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具有特殊的功效。

  

(2)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3)美育具有怡情健身作用,可以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体育。

  6.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调整中等教育结构(B)

  A.大力加强普通高中教育B.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C.实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更好衔接D.进一步加强中等专业教育

  7.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B)A.主导地位B.主体地位C.被动地位D.辅助地位

  8.教学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哪一条基本规律中(D)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C.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D.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9.“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A)

  A.陶冶教育B.榜样示范C.实际锻炼D.品德评价

  10.在教育目的的问题上,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杜威所持的观点是(C)

  A.个人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教育无目的论D.国家利益论

  三、简答题

  19.教育学的发展历经了哪几个阶段?

标志着第二阶段起始的是哪位教育家的哪部著作?

  教育学的发展历经如下阶段:

萌芽阶段;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捷克教育家亨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

  20.课程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的知识?

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

  课程内容包括:

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关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关于对待世界和他人的态度的知识经验。

  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

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

  21.简述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①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②创办业余党校;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④建立教育基地。

  四、论述题

  22.为什么说教育和社会生产力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

试加以论述。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

①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教育目的的确定;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③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学校结构;④生产力水平还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

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③教育是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三、简答题

  19.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表面在哪些方面?

  ①教育具有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永恒的范畴。

  ②教育具有历史性。

这种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性。

  ③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具体表现在:

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不能将其独立性绝对化。

  20.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①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②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③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

  21.教学过程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1)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2)直视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四、论述题

  22.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领导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师是教育者,他要将国家社会规定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闻道在先,是已知者,而学生是未知者,所以,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文化知识要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智力才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实践活动,因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

  (4)我们既不能片面地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也不能主张儿童中心主义,而要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

  三、简答题

  19.试简述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实践经验之间的关系。

  A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

①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应反映客观的教育规律,但它不等于教育规律。

②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民族的教育方针政策是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之一。

  B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

①教育规律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升华和概括。

②教育实践经验是处于感性认识阶段的东西,它也可以作为教育学或教育科学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我们要善于把教育实践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

  20.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

  ①教师应具有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统率各科教学。

  ②教师应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未来等有精湛研究、独特的见解、深厚的功底。

  ③教师应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因为各学科知识并非孤立的。

  ④教师应具备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法的知识。

  21.德育过程和学生品德形成过程有何不同?

  德育过程和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不同表现在:

  ①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

  ②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

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

  ③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看,品德形成可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德育过程的结果,学生形成的思想品德则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四、论述题

  22.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1)德育过程的长期性是由人类认识规律决定的。

构成思想品德的因素比较复杂,知、情、意、行各因素本身和各因素之间要通过不断斗争,才能得到发展和统一。

  

(2)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时期,可塑性比较强,思想不成熟,其发展也具有双向性,某一阶段出现某些倒退是正常的,这使得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持续的过程。

  (3)德育过程中,学生除了接受学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正规教育影响外,还受到来自社会的、家庭的多种影响,这些影响中难免会有负向的,因而一个人思想品德提高过程中出现反复是正常的。

  (4)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中斗争的复杂性,也使得对学生社会主义品德的培养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5)据此规律,教育者必须树立“抓反复,反复抓”的德育思想。

  三、简答题

  19.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20.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结构?

  

(1)必须具备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学,与家庭、社会配合等方面;

(2)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启发性,并善于结合姿态、表情、手势,使语言更具表现力;(3)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表现在善于组织和管理班集体,对学生和班级日常工作良好地组织管理方面;(4)具备自我调控能力,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教师能及时分析调整,使工作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21.简述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1)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以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4)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四、论述题

  22.论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想因素的德育原则。

  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

这一原则是对立统一规律在德育中的反映。

每一个学生思想品德内部都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矛盾斗争又可以转化,当积极因素居主导地位时,学生品德表现较好;反之,则较差。

教育者的责任,则是促使这种矛盾向积极方面转化。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①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找出学生思想品德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②善于创造条件使积极因素健康成长,并逐步使这一因素成为学生思想因素中的主导力量;③要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启发他们自我教育,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三、简答

1、布鲁纳的教学观(3.1)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原则:

⑴动机原则。

即学生有内在的学习愿望。

⑵结构原则。

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

⑶程序原则。

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的陈述一个问题或知识结构,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转化或迁移。

⑷强化原则。

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一环。

2、结合教学实际阐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1、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知识并不能精确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知识便用,一用便灵。

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情境进行再创造。

3、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

因而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3、先行组织者技术及其应用

1、先行组织者技术的目的。

奥苏伯尔认为,如果接受学习是意义学习的话,也同样可以发展智力。

而意义学习的产生依赖于学生对大脑中原来有某种特定的知识的同化作用。

如果学生大脑中没有这个知识,那么,就提前输入一个知识。

这个为了促进意义学习而提前输入的知识,便是“先行组织者”;这种教学方法就称先行组织者技术或策略。

2、先行组织者教学程序。

在呈现正式教学内容之前,利用三、五分钟时间,提前输入一个引导性的知识点,以同化后来学习的新的知识。

3、设计先行组织者知识的要求。

作为先行组织者的知识,一是抽象性、概括性较强的上位性知识或与新学习知识具有某种相似性的知识。

4、学习动机的种类

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5、动机的需要层次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的体现。

2、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依次从低向高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当较低层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之前,较高一层次的需要不会成为主导的需要。

在所有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之后,便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

6、成败归因理论

1、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2、同时又把成败原因主要归为六个因素:

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3、归因分析的策略十分重要。

如果学生把失败归因为无能这一不可控的稳定因素,今后就会不再努力;如果归因为努力不够这一可控的和不稳定的因素,下一次就可能加强努力。

7、学习迁移的种类(5.1)

1、正迁移与负迁移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4、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8、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学习材料内容的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9、促进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10、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6.1)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11、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

12、如何科学地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

即根据遗忘曲线的原理,在所学习的知识大面积遗忘之前进行复习。

2、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

如把一个材料分成若干小块材料。

3、反复阅读与尝试背颂相结合,如适当地考一考自己。

4、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如读、听、说、写等综合进行。

13、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7.1)

1、操作的定向2、操作的模仿3、操作的整合4、操作的熟练

14、操作技能培训的要求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地反馈4、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

15、学习策略的特征(8.1)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要的;

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16、常用的复述策略包括哪些方法?

1、自觉利用有意识记2、自觉排除互相干扰。

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4、多种感观参与识记过程

5、复习形式多样化

6、重点内容下面画线、注释等。

17、学习过程中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

1、使用记忆术,如谐音记忆法、位置记忆法等。

2、做笔记3、提问4、生成性学习,如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等。

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18、元认知策略的一般内容

1、计划学习的策略。

制定学习目标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案等。

2、自我监督的策略。

对认知过程进行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等。

3、自我调控的策略。

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19、资源管理策略的一般内容

1、学习时间管理2、学习环境的设置3、学习努力和心境的管理4、学习工具的利用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20、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1、指导教学模式2、程序化教学模式3、完形训练模式4、交互式教学模式5、合作学习模式

2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9.1)

1、问题的特征,如问题的类型、呈现方式等。

2、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

3、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的影响。

22、高创造者一般具有的个性特征

1、具有幽默感。

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4、喜欢幻想。

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6、具有独立性。

23、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

当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社会的观点或风气不一致时,内心就会产生不愉快或紧张,就会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达到新的平衡。

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

个人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3、道德认识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

实施道德教育时,不应只注意道德教育的形式,进行道德说教,而是应结合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体验的实际情况,晓之以理。

24、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0.1)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经过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量,使成员承担执

行的责任。

4、价值辨析。

鼓励学生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

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25、态度的结构

1、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对于某一对象而言,不同的个体的态度中所含的认知成分是没的,某些人的态度主要基于理智方面怕慎重考虑,而某些人的态度可能主要由于情感冲动;有些态度可能基于正确的观念和信念,而有些态度则可能基于错误的观念和信念。

2、态度的情感成份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但不同的态度的情感成分不尽相同,有的态度理智成分比较多,有的态度却是非理智的、情绪化的。

3、态度的行为成分:

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26、心理健康的标准(11.1)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有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的结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27、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对学样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28、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心理辅导。

29、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⑴强化法。

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⑵代币奖励法。

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用来做代币。

当学生做出教师所期待的良好行为以后,就发给相当数量的代币作为强化物。

学生用代币可以换取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

⑶行为塑造法。

行为塑造法是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当学生很少出现教师所期待的行为时,就依次强化那些渐趋目标的行为,直到合意的行为的出现。

⑷示范法。

观察教师呈现的范例(榜样)。

⑸惩罚法。

用处罚消除不良行为。

⑹自我控制法。

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

为。

30、指导教学包括六个主要活动(12.1)

1、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

2、呈现新材料。

3、提供有指导的练习。

4、提供反馈和纠正。

5、提供独立的练习。

6、每周或每月的复习。

这些活动并不是遵循某种顺序的一系列步骤,而是有效的教学因素。

31、发现教学经历的四个教学阶段

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2、促使学生利用教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

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

4、根据实验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基础上引出结论。

3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