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130课.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4796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5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130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130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130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130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130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130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130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130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130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130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130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130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130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130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130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130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130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130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130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130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130课.docx

《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130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130课.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130课.docx

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130课

第21课、伟大的悲剧

茨威格

教学目标

1、感受人物崇高精神品质;

2、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3、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多角度、多层次生动的细节描述。

难点:

感受斯科特探险队崇高精神品质。

教学用时:

2课时

教学类型:

讲读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由学生对南极的了解及阿蒙森-斯科特科学实验站的命名导入。

二、介绍作者: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

奥地利作家,他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

传记文学代表作有《三位大师》《罗曼·罗兰》《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精神疗法》等。

中短篇小说有《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等,唯一的长篇小说是《焦躁的心》。

三、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填表复述故事。

本环节的设计是出于想让学生先通过自行阅读,对课文内容有大略的理解,在这一基础上再进行讲解会容易一些。

 

时间

地点

人物及事件

12.1.16

白色雪原

斯科特等发现自己晚到一月

12.1.18

南极点

斯科特等到达极点,伤心并要作证

12.2.17

屠宰场地

埃文斯死去

12.3.2

贮藏点

四人感到可怕的绝望

12.3.21

帐篷里

无法离开帐篷

12.3.29

帐篷里

等待死神来临并写书信

12.10.29

营地

一探险队出发寻找他们

12.11.12

帐篷

发现尸体并垒了石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通过复述课文故事的方式,相信大家对本文有一定的理解了,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篇文章。

二、课文探究:

①课文题为《伟大的悲剧》,悲剧就是以悲惨结局结束的故事,既然是“悲剧”的故事,又何来“伟大”呢?

这是否矛盾?

②你认为“悲剧”之所以“悲”,体现在斯科特一行南极之行的哪几个方面?

从文中哪些文字可以看出?

[他们认为:

“对于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什么也不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或者:

假如你是斯科特探险队中的一员,当你发现失败已经成为事实的时候,你的心情会如何?

他们当时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失败之悲

“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

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作证之悲

1.艾文斯精神失常,死了。

2.奥茨像一位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3.羸弱的三个人决定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

而且始终没向世界哀叹过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死亡之悲

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2002年,安妮公主登上南极,悼念斯科特他们南极探险90周年。

——世人之悲]

③你认为斯科特他们伟大吗?

说说你的理由。

1、诚信,具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

2、坚毅执著,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

3、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4、无私的爱。

④根据以上认识,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课文题目《伟大的悲剧》的?

用“悲在,而伟大”的句式表述。

悲在失败,而冒险精神伟大

悲在为胜利者作证,而诚信的绅士风度伟大

悲在生命的毁灭,而团结无私、献身科学的精神伟大

悲在世人悼念,而人们从中获得精神鼓舞伟大

⑤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给后人以精神鼓舞;认识自然;实现生命价值;挑战人类自己

⑥同样是南极探险,阿蒙森成功了,斯科特失败了。

可是茨威格这位著名的传记作家,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的斯科特写这悲壮的一幕?

在文中,你能找出体现作者对这一事件的态度的句子吗?

试着品读分析,谈谈你的看法。

这可以从课文的最后两句话中找到答案: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

按照这个价值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记会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

⑦哪些细节最让你激动难忘?

三、延伸训练:

根据你平时的阅读积累,整理你所知道的其他探险家的故事,向同学们讲讲。

例如张骞、玄奘、麦哲伦、阿蒙森、马可·波罗、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22、荒岛余生

笛福

教学目标

1、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人生态度;

2、理解鲁宾孙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3、学习心理描写。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鲁滨孙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培养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难点:

学习本文的心理描写。

 教学用时:

两课时

教学类型:

阅读、研讨课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本第251页“名著导读”的相关资料

2、早读课朗读课文三遍。

3、查工具书,看注解,给生字词注音、解释。

4、有条件者,课外阅读《鲁宾孙漂流记》(图书室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俗话说:

“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

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风平浪静,有时会遇到一些困难,有时突然发生的事情会使我们陷入十分危险的境地。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可让学生发言,如果没有发言,教师则适当举例)但这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它。

如果我们以积极的态度,理智的头脑,乐观的精神去对待它,就会战胜困难,走出困境。

(用讲故事的方法讲述)三百多年前,在英国,有一位传奇式的人物鲁宾孙,他从小就很顽皮,长大后,不听父亲劝阻,出海经商去贩卖黑奴,在海上,遭遇了狂风巨浪,同船的十一人中,十人被海浪吞没,仅剩下鲁宾孙一人,流落到了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在岛上,他与自然斗争,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还收留了一个野人,取名叫做星期五,把他训成了忠实的奴仆。

28年后,他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船长,回到英国。

然后又去巴西经营种植园,最后终于成了一位大富翁。

这个故事,就是英国小说家笛福写的《鲁滨孙漂流记》的主要内容。

笛福五十九岁才开始写小说,第一部小说就是《鲁宾孙漂流记》这部小说发表后,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总之,《鲁宾孙漂流记》成为人们喜爱的小说,也是中学生必读的世界名著之一。

希望同学们有机会自己去课外阅读,去领略鲁宾孙是如何在海上域狂风巨浪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情境,体验鲁宾孙在荒岛上顽强生存的28年生活。

(板书:

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小说中的一段《荒岛余生》(余生:

侥幸保全了性命)这篇课文,既没有节选鲁宾孙海上遇难、生死系于一发的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节选鲁宾孙在荒岛上如何历尽艰辛谋生的传奇故事,只是围绕鲁滨孙落难荒岛之初的心理活动展开叙述。

课文呈现给我们的是鲁滨孙在一段时间内的心态变化历程。

二、字词教学把还没有解决的生字词找出来,用以下三种办法求助:

1、工具书;2、同学帮助;3、站在讲台上的助手——老师帮助。

泅(qiú)   沮丧(jǔ)   搁浅(gē)  冻饿之虞(yú)   聊以自慰(liáo)

泅:

浮水。

  作践:

糟蹋。

沮丧:

灰心失望。

搁浅:

本文指(船只)进入水浅的地方,不能行驶。

 斫痕:

用刀斧砍的痕迹。

御:

抵挡。

孤立无援:

不能得到同情和援助。

冻饿之虞:

不用担心受冻受饿。

虞:

忧虑。

郑重其事:

对事情严肃认真。

闻所未闻:

听到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形容事物非常希罕。

知足安命:

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

不毛之地:

不长庄稼的土地或地带。

形容土地荒凉、贫瘠。

不可思议:

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聊以自慰:

姑且用来安慰自己。

三、整体感悟

1、鲁滨孙在海上遇难,被抛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身陷绝境,鲁滨孙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

鲁滨孙刚流落到荒岛上感到自己的前途很暗淡,但他还是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那就是,在海难中,同船的11个人中,死了10个,就他一人活着,这是上帝对他的特别关照;特别是从搁浅的船上获得了维持生活的大量必需品,这是上帝对他的格外恩赐。

而他的日记本上所列出的六大“好处”,最集中地体现了鲁滨孙要顽强活下去的理由。

2、鲁滨孙为什么要顽强地活下去?

他是否值得这样活着?

如果换一个人,在这样的绝境中,很可能就不想活了。

因为想到自己一个人在孤岛上,迟早都是死,与其饿死、病死或老死,不如自杀而死——当然这是一种因为精神完全崩溃后导致的自杀行为。

鲁滨孙却没有这样做,他说服自己顽强地活着,并打定主意在岛上独自生活一辈子。

这需要巨大的勇气。

从这里可以看出鲁滨孙十分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他活着,也许并非为了什么,而仅仅因为自己是一条生命,既然是生命就应该善待它。

况且他活得积极,活得主动,活得像个人,活出了人的尊严。

像他这样的人值得活着。

四、小结:

本文主要描写鲁滨孙被陷落荒岛之初所遇到的生存问题、物资问题和精神问题,鲁滨逊在前途暗淡的绝望中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并顽强地活下来,活得潇洒,活出了人格。

第二课时

一、提问、研讨、探究

1、课文第一部分写鲁滨孙流落到荒岛之初产生了怎样的心理,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伤心绝望、怨天尤人的心理。

“认为自己的前途很暗淡”“孤零零”孤独凄凉的情况下度过我的余生”“孤立无援”“沮丧无聊”“不幸”。

2、第2自然段中“另外一种力量出来阻止我的这种想法,责备我”,“另外一种力量”指什么?

  

指理智。

如果说第1自然段中鲁滨孙是凭感情用事的话,那么第2自然段,他开始用理智来思考问题。

3、第2自然段中“当我们遇到坏事的时候,我们应当考虑到其中所包含的好事,同时也应当考虑到更坏的情况”这句话用中国的一个成语来表达是什么?

它表达了鲁滨孙的什么思想?

这个成语是“塞翁失马,安知祸福,”表现鲁滨孙能够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说明他已经很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坚定了活下去的勇气。

4、接下来鲁宾孙做了那些事,为自己生存做准备?

5、第4、5两个自然段写鲁滨孙怎样计算时间,一个人在孤岛上时间对他有什么用处?

他为什么要计算时间?

他观测到初入秋分线的太阳,差不多正在头顶上,测出他的位置在北纬9度22分。

用刀子在一个大柱子刻上上岛的时间并每天用刀子刻一个斫痕,每七天刻一个大一倍的斫痕,每一个月刻—个再大一倍的斫痕,用这种方法来计算年月日。

鲁滨孙既然决定活下去,则要清楚地跟上时间的脚步,即主动把握年、月、日,而不至于过得浑浑噩噩。

鲁滨孙来自文明社会,他必然要千方百计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主动掌握时间,按文明人的方式存在于时间之中。

丢失了时间,在某种程度上是丢失了自我,丢失了生存的意义。

总之,鲁滨孙记录时间,是为了清楚地了解自己是怎么活着的,可能活多长时间。

记录时间,也表明了鲁滨孙对生存下去充满信心。

(板书:

测定位置、计算时间)

6、第6自然段提到鲁滨孙从船上除了搬下许多东西外,还弄到一些价值不大而用处却不小的东西,这些东西指什么?

在鲁滨孙的海岛生活中有什么用处?

这些东西是指给他温饱以外的东西,这里再提那些小东西,表明鲁滨孙决定“细细地”活下去,较高质量地活下去。

因为文明社会创造的任何东西都可能对他极为有用。

(板书:

保留小物品)

7、鲁滨孙要生存下去,如何解决今后的衣、食、住、行问题?

   

(1)衣:

没有针线,至于内衣之类,虽然缺乏,不久便习惯了。

   

(2)吃:

除了船上搬下来的食物,还要岛上各处走走,寻找食物。

   (3)住:

差不多费了一整年的工夫,才把我的小小的木栅栏围墙做完。

   (4)行:

每天在岛上各处走走,寻找食物。

(板书:

安排衣食住行)

8、鲁滨孙为什么要写日记?

如何理解鲁滨孙写日记的行为?

[以对话的形式朗读鲁宾孙的日记,男生读坏处,女生读好处,要求女生把“我”改成“你”,以增加对话气氛。

]

鲁滨孙写日记为的不是留给后人看,只不过写出来给自己每天看看,减轻一点心中的苦闷罢了。

人们写日记往往是为了记录生活,抚慰心灵。

鲁滨孙写日记的行动,表明他作为一个文明人精神方面的需要,证明自己活得明白,在时间的长河里没有走失。

  (板书:

坚持记日记)

9、请简要概括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用自己的话概括为:

一个人在逆境中不要悲观绝望,而要努力看到积极的因素,从而改变自己被动的局面,

10、如何看待鲁滨孙的这种逆境中的自我安慰?

不能把鲁滨孙的这种逆境中的自我安慰看成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表现。

在那样的绝境中,任何人都必须首先解决心理问题,调整自己的心态,才能有下一步的行动。

鲁滨孙短时间内成功完成了心理调整,为他在荒岛上顺利地生存下去打好了心理基础。

他的这种自我安慰是值得肯定的。

11、作品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来写有什么好处?

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

二、总结

鲁滨孙是一个意志品质极为坚强,生存信念十分执著的人,并且务实肯于,勤于创造。

他克服了极端的孤独、恐惧、艰苦,经过反复动摇之后,终于调整好生活的心态,理智地鼓起勇气,孤身创业。

鲁滨孙身上拥有人类优秀品质的精华,我们应该学习这种“鲁滨孙精神”。

三、知识迁移与延伸

  1、你曾经遇到过或者正在遇到某种不幸或挫折,是仿照课文中“借方”和“贷方”的格式把好处和坏处排列出来。

(写在周记本上)

  2、你有过遇险的经历吗?

你是怎样度过来的?

请找时间与同学交流。

(培养说话能力)     

  3、假如你也像鲁滨孙一样被弃荒岛,你会怎样想?

你将怎样做?

(培养正确对待挫折的品质,写在周记本上)

 

板书设计:

荒岛余生

笛福

笛福:

英国小说家。

代表作品《鲁宾孙漂流记》

起初                  后来             启发

 

前途很暗淡                     观测位置、记录时间       课

孤立无援    决定生存下去  保留小物品    文

沮丧无聊                     解决衣食住行中

记日记心

伤心绝望                   乐观对待      意志坚强 新年执著句

怨天尤人                   孤身创业      务实肯干 勤于创造

 

23、登上地球之巅

郭超人

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概述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为什么浓笔重彩描写刘连满;

3、探讨探险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提高复述课文的能力,学习叙述的详略和选材的典型性。

难点:

理解探险的意义。

教学用时:

2课时

教学类型:

自读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伟大的悲剧》中,我们曾为斯科特等勇敢者的悲壮之举感动不已。

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这样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探索者,今天,我们就来接触这样一批《登上地球之巅》的勇士们。

二、解题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文章先从题目读起。

2、板书课题——释“巅”。

3、怎么读——节奏、重音、语气——生读。

4、补题:

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8848.13米]

三、快速默读,概述文章内容

  1、不看材料在题目前加上一些信息来概括课文内容:

    中国登山队员王富洲、屈银华、贡布于1960年5月25日凌晨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

  2、快速默读课文,说说“登上”背后的故事,复述印象最为深刻,最令你感动的细节?

(五分钟准备)先同桌互述,再相互交流,推选代表复述(男女各一名,视情况)。

  [可能的过渡]——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刘连满,作者花了许多笔墨集中描写他。

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段落,有(6)(7)(11)(14)(15)(16)。

四、关于刘连满的对话

1、男女生读相关文字,作者的哪些语言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讨论]A、对比式写法;B、内心独白;C、其他。

2、刘连满最后并没有登上珠峰,作者为什么花大笔墨写他?

(作者是不是有点不知轻重?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

(1)他遇到的困难也就是其他队员遇到的困难如——寒冷、黑夜、缺氧;

(2)他身上体现着登山英雄们的精神风貌——意志、毅力、团结、牺牲等;(教师小结:

所以文章表现的不只是其他三人登山的胜利,或是他们四个人的胜利,也不只是这次登山活动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的胜利,而是集体的胜利和祖国的胜利,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3)使事件叙述有详有略,用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

(4)他在整个攀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等。

五、作业布置:

刘连满如何看待这次登山行动,他会不会后悔?

作者是怎么评价这次事件的?

你觉得这样的探险有没有意义?

第二课时

一、探讨探险的意义

材料:

2002年北京大学山鹰社登山队有五位大学生在攀登西藏希夏邦马西峰时遭遇雪崩,两人遇难,3人失踪。

山难发生之后就有很多人开始思考大学生登山的意义。

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大学生不具有登山运动员的专业素质,不应该参与这种专业性强的极限运动,他们这是拿生命开玩笑。

持赞同意见的人则认为登山运动体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探索精神,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锋应该用这种精神激励自己,参加登山也是未尝不可的。

1、你怎么看?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我们听一听别人怎么说:

别因为山难而丧失山鹰的精神

  我们不能因为这次事故的发生,就把山鹰社存在的必要性完全抹杀,更不能把他们挑战自然、挑战自我的行动归结为无谓的青春冲动,如果我们因噎废食,那么,我们不但失去了几个优秀的孩子,我们还会失去冒险的勇气、探索的精神和征服的渴望。

我们不能失去这些精神财富,就像我们不能失去那些雏鹰一样。

——蔡方华,《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珍惜生命

  现在在年轻人当中比较流行户外运动、探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么做,觉得是一种时尚,觉得很刺激,或者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一种承认。

但我希望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更加重视生命,爱惜生命,能够时时刻刻注意到这一点,否则会让你的亲人感到难过。

——王新宇,中央电视台记者

要懂得知难而退

  人们往往把登上某某峰顶之类的具体目标看得过分重要,当成了探险的目的本身,于是就和自己过不去了,在制定目标时但求危险最大化,在实现不了目标时也不肯知难而退。

探险的最高目的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其前提是要保存生命,因此,对于可预测的危险理应防备,以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牺牲。

——周国平,著名作家

登山要尽量避免危险

  登山本来就是危险系数很大的一项活动,任何看似细小的疏忽或错误,都可能酿成悲剧。

  热爱登山的人,一定都曾思考过危险甚至死亡的问题。

可是,真正的登山者,绝不是轻率对待自己生命的人,相反,他们会尽一切可能,避免危险发生的可能。

  ——次洛国家登山队教练

三、总结:

[如有时间请学生小结]

    探险既是人类对求知世界的探寻,也是人类对自身的挑战。

其间有成功的欣喜,也有失败的悲壮。

探险过程中的任何艰难险阻都遏制不住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阻挡不了人类迈向全新领域的脚步。

我们应不断武装自己,去探寻无穷的未知世界!

 

24、真正的英雄

里根

教学目标:

1、培养探索精神,学习宇航员的优秀品质和高贵精神;

2、加强朗读,把握文章内容,体味文章感情;

3、主动探究演讲词的主题及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加强朗读,把握文章内容,体味文章感情。

难点:

主动探究演讲词的主题及特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类型:

自读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船失事事件导入(展示图片)。

二、学习课文:

1、检查预习:

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哀悼(dào)锲而不舍(qiè)勋章(xūn)锤炼(chuí)阴霾(mái)

孜孜不倦(zī)企求(qĭ)凝聚(níng)战栗(lì)拓荒(tuó)

弥补(mí)不朽(xiŭ)

2、介绍遇难宇航员姓名年龄。

3、猜读、速读原文:

①在“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三天后,作为一个国家的总统,要对这件航天灾难讲话,他会讲些什么?

②速读原文,勾画关键句(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抒情议论句等),合并内容相近的段落。

③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并说说这篇文章动人心魄的力量来自哪里?

找出让你感动的语句或段落,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4、问题探究:

①演讲者提及女教师麦考利芙的时候,为什么说她“凝聚了整个国家的想像力”?

麦考利芙是全美选出来的教师代表,是世界上第一位“太空教师”。

她参加这次太空航行,其意义非同寻常。

原定由她在太空中向美国和加拿大250多万中小学生讲授两节太空课,还将在航天飞机上参加几项科学表演,孩子们没想到迎来的却是噩耗。

在这里,“整个国家的想像力”可以理解为代表着美国未来和希望的中小学生。

②宇航员们因为航天飞机的失事而牺牲,但为什么演讲者还说“这是诉说胜利和勇敢的故事”?

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本来就是一部冒险的历史,一部勇敢者的历史。

宇航员的每一次升空,都意味着危险,完全可能一去不返,但他们并不害怕,而是大义凛然,义无反顾,随时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成功还是失败,每一个升空的宇航员都是胜利者,都是勇敢的人,都值得人们学习。

③里根总统所宣扬的美国精神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怎样看待这种精神?

开拓精神、想像力、英雄主义、献身精神、巨大的勇气、令人信赖的声誉、刚毅不屈的品质等。

——美国精神

不要用狭隘的眼光来看待这种美国精神,而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把它看成是全人类的优秀品质和高贵精神的代表。

推而广之,只要是人类的精华,就不必分民族、种族、国家、意识形态,而都应当借鉴、学习、吸收。

④演讲词:

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它的基本特点是:

以某一种精神鼓舞人,以真切的感情打动人。

里根总统的演讲为何如此感人?

1、代表人民,与大家一起共同仰视英雄们,讲出大家的心声。

2、抓住英雄们令人感动的生活细节,一一展开深情的追忆,让人潸然泪下!

字句间浸透着悲痛、哀悼之情,句句发自内心,激起听众的强烈共鸣。

另外,排比的运用、人称的变化等。

三、课外延伸积累

完成课后练习三。

 

25、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能正确理解、翻译课文;

2、熟读课文,培养语感,背诵《夸父逐日》;

3、培养探究精神,能多角度理解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熟读课文,背诵《夸父逐日》。

难点:

多角度理解两篇文章的内涵。

教学准备

准备《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及相关资料。

教学设计

 文言文学习重在诵读和积累文言知识。

而这两个过程是枯燥的。

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特别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诵读方面,可以采取教师范读的方式,激起学生的读书兴趣;积累文言知识方面,则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进行讨论式自主学习。

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必字字落实,只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关键字、句式,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正确翻译和理解课文。

这两篇短文都反映了古人可贵的探索精神,因此教学可以采取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可以先听录音或由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再指名学生读,齐读。

总之学生可以采取多种诵读方式,目的是能够熟读成诵,最好能当堂背诵。

2、讨论法。

一个是理解课文内容的讨论,可以四人为一组,运用工具书,互相帮助,进行讨论,然后提出问题,全班在教师的点拨下共同解决疑难;另一个就是关于夸父人物形象的讨论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