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9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及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4956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6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开大学9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南开大学9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南开大学9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南开大学9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南开大学9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南开大学9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南开大学9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南开大学9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南开大学9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南开大学9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南开大学9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南开大学9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南开大学9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南开大学9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南开大学9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南开大学9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南开大学9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南开大学9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南开大学9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南开大学9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开大学9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及答案.docx

《南开大学9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开大学9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及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南开大学9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及答案.docx

南开大学9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及答案

南开大学2014-9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及答案

LT

过程。

(参看p165)

19.20世纪40年代开始,传播效果研究进入了第二个时期,“传播流”研究成为主要研究领域之一,所谓“传播流”,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参看p178)

(二)名词解释

1.“自我互动”理论(参看p66)

2.“三功能说”(参看p103)

4.IPP指数(参看p156)既有政治倾向指数

5.知晓权(参看p159)

在广义上来说,指的是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我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也是人的生存权的基本内容之一。

从狭义上来说,知晓权指的是公民对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所援用的知情或知察的权利,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也意味着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负有信息公开的责任和义务。

6.“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参看p184)

7.“主我与客我”理论(参看p65)

8.赖特的“四功能”说(参看p101)

10.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参看p136)

11.双重偶然性(参看p8)

12.象征性互动理论(参看p43)

14.媒介依存症(参看p22)

15.休眠效果(参看p184)

16.“上限效果”假说(参看p216)

二、主观部分(简答题、论述题)

(一)简答题1.简述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参看p66)

2.大众报纸(廉价报纸)的特点是什么?

(参看p104)

3.国家或政府对媒介的政治控制体现在那些方面?

(参看p130-131)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限制或禁止一些信息内容的传播;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或实行国家援助

4.简述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参看p118)

5.人际传播的动机是什么?

(参看p71)

6.简述流言及其特点。

答:

所谓流言,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话题。

流言的特点:

1。

流言总是以“传播真相”的形式出现的,其目的是让人们“确信”或“相信”所传播的言论或是消息是“事实”;2。

流言传播的渠道主要是人际的口头传播;3。

流言的内容往往涉及一些特殊的事件或第三的话题,这些事件或话题容易唤起一般的重视、关心或举;4。

流言是一些没有确切证据的信息,或者说至少在其流行期间缺少可靠的证据。

(参看p86)

7.试述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参看p172)

8.简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基本观点和主要特点。

(参看p194)

9.什么是大众传播,与其他类型的传播相比,简述大众传播有哪些特点。

(参看p99)

答: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

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

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

4。

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能具有文化属性。

5。

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特别是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6。

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10.意见领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参看p189)

11.简述卡茨曼“信息沟”理论的要点(参看p217)

(二)论述题

1.请结合实际谈谈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参看90-91页)

2.运用“沉默的螺旋”理论,结合社会现实问题,论述大众传播、社会心理和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

(220-222页)

一、客观部分(填空)

1.在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1948年,他在一篇题为《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的五种基本要素,后来人们称之为(“5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

2.(口语传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3.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根据群体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所起作用的直接和间接程度,将群体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4.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在1948年发表的《大众传播、通俗口味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一文中,特别强调了大众传播具有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以及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5.麦克卢汉的三个著名的观点是:

 “媒介即讯息”“媒介:

人的延伸”和“热媒介与冷媒介

6.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新闻学家(李普曼)就认为,大众媒介的报道活动是一种营造“拟态环境”活动,它形成人们头脑中(关于外部世界的影像),并由此影响人们的行为。

7.“沉默的螺旋”的重要理论前提之一是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优势”意见的趋同行为。

8.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包括两个方面,即(一是欧洲源流,二是美国源流)。

11.布鲁默在1969年出版的(《象征互动论》)一书中提出,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即自我互动。

12.群体意识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群体感情;群体归属意识.

13.(流言)是集合行为中的主要信息形态。

14.媒介与社会、媒介与人的问题是媒介分析的核心问题。

15.《个人影响》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制约和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的概念

16.《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大众传播效果》和《创新的扩散》是“传播流”研究的三部曲。

17.对“第三人效果”产生制约的四个因素是:

1.信息的性质2.信源的性质3.社会距离4.个人因素。

P223

9.一般认为,(阿尔及尔宣言)是“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明朗化的开端。

10.(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是群体活动的一个基本原则。

18.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群体规范)。

19.美国学者席伯特指出,现代自由主义理论中的两个重要原则是“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这是从弥尔顿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21.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是:

(环境认知效果、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22.传播技巧包括(提示法、说理法和诉求法)。

23.意见领袖是拉扎斯菲尔德等最早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概念。

P189

24.传播学早期学术思想源流中,欧洲源流包括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和他的(模仿理论),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和他的(网络理论)。

25.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阿多诺、马尔库塞、本雅明和哈贝马斯等人)。

26.美国学者赖特在《大众传播:

功能的探讨》中围绕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问题,提出了“四功能说”,即(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P101

27经验学派的经验性方法是一种运用(可观察、可测定),可量化的经验材料来对社会现象或者社会行为进行实证考察的方法。

28.香农—韦弗模式为传播过程研究进一步提供了重要的启发,这个模式导入了(噪音)的概念。

29.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在奥斯古德观点的启发下,提出了一个新的过程模式,称为(循环模式)。

30.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是(1.环境认知效果、2。

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3。

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P172

31.传播学研究的五个领域是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

32.群体的成立、生存和发展需要一些条件,其中最进出的条件有三项:

(1共同的目标和关心事项.2成员之间的协作意愿.3.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

33.塔尔德认为报刊对社会的一个最主要的贡献,就是造就了现代舆论的主体:

(公众)。

35.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满足社会物质生活需求的物质生产,人们围绕这种生产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称为(物质交往关系),另一类是满足社会精神生活需求或信息需求的精神生产,围绕这种生产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称为(精神交往关系)。

36.H.布鲁默提出的(自我互动)理论也是对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和互动性的一个很好的说明。

37.传播效果研究的许多成果都表明,受众在大众传播面前不完全是被动的,他们对大众传播信息的反应受到(既有倾向、群体规范、社会关系网络、选择性接触)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这些因素也是受众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38.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有1.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2.社会责任理论3.民主参与理论。

P143

39.1948年威纳出版了《控制论》一书,使控制论和香农的(《信息论》)具有同等重要影响的20世纪新兴科学。

40.(施拉姆)主编了最早的一批传播学教材,包括《大众传播学》、《传播过程与效果》等。

1950年,世界上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在伊利诺伊大学获得通过,他也成为该校传播学系主任。

41.麦库姆斯和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了(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P194

42.在大众传播研究中,受众指的是大众传媒的信息接收者或传播对象。

目前几种主要的受众观有:

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2.作为市场的受众3.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P156

43.构成一个基本传播过程的要素分别是1.传播者2.受传者3.讯息4.媒介5.反馈。

43.米德在研究人的内省活动时发现,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方面,即一方面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

44.H.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将传播的社会功能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即1.环境监视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45.(人民的选择)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意向实证调查的研究报告。

他的这次调查被称之为(伊里调查)。

46.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认为,现代大众传播具有明显的负面功能。

他们把人们过渡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这种现象归因为大众传播的“(麻醉)作用”。

48.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P84

49.非正式渠道,指的是制度性组织关系以外的信息传播渠道。

其中的传播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组织内的人际传播和二是非正式小群体传播

50.美国学者F·S·席伯特支出,现代自由主义理论中两个重要原则——“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就是从弥尔顿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51.大众的主要特点是:

1.规模的巨大性2.分散性和异质性3.匿名性4.流通性5.无组织性6.同质性。

52.媒介接近权的核心内容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

二、客观部分(名词解释)

1.能指:

结构主义语言学奠基人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能指又叫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对象事物的概念联想。

2.象征性互动理论:

象征性互动理论的创始人是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

这一理论是将人看做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行为不仅对揭示人的本质,而且对理解显示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大众传播:

即专业化的媒体组织通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4.“休眠”效果:

由霍夫兰的等人提出。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会出现衰减,低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则有上升的趋势,人们对信源与内容联系的记忆逐渐淡漠下去,由信源居主导地位的可信性效果趋于减弱或消失,内容本身的说服力才能完全发挥出来。

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5.系统抽样:

基本做法是在随机排列的对象总表中随机选取第一个样本,其他样本按一定间隔加以抽出即可。

6.议程设置:

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

该理论认为,大众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传媒给予的强度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就越高。

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负于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7.所指:

结构主义语言学奠基人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所指又叫意指,即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事物的概念(意义)。

8.主我与客我:

米德认为,自我是主我与客我的同意,前者是个人的主体意识,后者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

“客我”意识只有通过与他人的意义交换才能得到,“客我”与“主我”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

9.人内传播:

也称内向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10.意见领袖: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提出的概念。

即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消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11.抽样调查:

指从调查对象总体中抽选出部分样本,以这部分样本作为对象实施的调查,其结果可用于推论对象总体。

12.沉默的螺旋:

该理论最早见于诺依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

该理论认为,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做“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散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13.“镜中我”理论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越是多方面的,个人的“镜中我”也就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越准确。

14.第三人效果理论美国学者戴维森在《公共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他认为,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对“我”和“你”未必有多大的影响,然而会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由于这种感知定势的作用,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通常不是在传媒指向的表面受众中直接发生,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的反应行为实现的。

15.分层抽样即将对象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照一定属性预先分成若干类别,分别进行随机抽取。

16.内容分析它是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

17.传播流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构成这项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人民的选择》、卡兹等人的《个人影响》、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以及克拉帕的《大众传播效果》。

18.拉斯韦尔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美国著名传播学者。

1927年,他出版了《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一书,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宣传策略及其效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1948年,他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最早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即环境监控,社会协调和文化传承,并提出了5W模式,对形成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20.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率先提出的。

他在《群体生活的渠道》(1947年)一文中,首先提出“把关”(gatekeeping)一词。

他指出:

“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

”“信息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

”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式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21.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能动性,突出受众的地位。

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22.“皮下注射论”传播学当中的“皮下注射论”,又称“子弹论”。

施拉姆曾对它做过如下概述“传播被视为魔弹,它可以毫无阻拦地传递观念、情感、知识和欲望。

”它是一种建立在大众社会论基础上的受众观。

用大众社会论的受众观看问题,我们眼前呈现的是一大群呈原子结构的、沙粒般的、分散的、无防护的个人,这些个人在大众传媒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播活动面前是被动的、缺乏抵抗力的。

从传播效果的角度来看,媒介本身被认为是根据媒介和媒介内容的控制者的意志,以强大的力量去形成舆论和信念、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并指导人们的行为。

23.基模理论基模(schema)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儿童成长和认知发展过程之际提出的一个概念,后来被广泛应用到教育学、信息处理和传播学研究当中。

所谓基模,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智结构、认知结构或者认知导引结构。

换言之,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信息或新事物、遇到一个新事件或者进入一个新的场所的时候,我们过去相关的经验和知识会导引我们迅速地对新的状况做出认识、推理和判断,并及时地做出态度或行为反应。

24.媒介素养媒介素养关注的是信息时代不同群体和个人的信息处理和传播“能力”的问题,包括媒介技术的基本技能、媒介信息的识度能力、媒介信息查询收集能力、媒介信息的选择能力、对信息内容的质疑批判能力、信息的加工制作和发布能力。

25.受众框架受众框架即受众个人接触和处理大众传播信息的认知结构和诠释规则,这种结构和规则来自于受众过去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既有的价值观和态度、行为取向,并导引着受众个人处理新的信息。

26.知识鸿沟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27.“信息环境的环境化”大众传媒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这样一种机制,不仅使得现代环境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越来越环境化。

也就是说,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成现实环境的趋势。

28.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包括了对传播过程中的讯息内容的各种特性进行整理、分类、概括、解释、推测以及评价的各种活动,但针对传播学调查研究来说,它作为一种实证方法,是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

一般认为内容分析有四个特点,即分析对象是明示的内容、程序上的客观性、系统性和定量性。

29.选择性接触20世纪40年代,P.F.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进行的IPP指数分析就已经证明了选择性接触。

人们的既有政治倾向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媒介接触行为。

受众不是不加区别的对待任何传播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

很明显,这种选择性接触活动的结果,更可能在加强原有态度的方向上起作用,而不是导致它的改变。

30.经验学派又称为传统学派,是西方传播学的主流学派,尤其是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

该传播学经验学派的思想发轫于20世纪40、50年代,一旦形成后就主宰西方学术将近三十年。

主要代表人物有拉扎斯菲尔德、拉斯维尔、霍夫兰、施拉姆等。

该派从经验事实出发,以经验性方法研究传播现象,并具有两个重要的特点:

a.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b.多元主义的社会观

31.“培养分析”关于大众传播潜移默化效果的一种理论,也称培养理论涵化理论。

该理论认为,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介所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

传播内容通常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的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形成人们的社会观、价值观于潜移默化中。

32.“数字鸿沟”源于1999年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发表的一篇题为《在网络中落伍:

定义数字鸿沟》的报告,后来的学者认为,这一鸿沟更多地体现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数字媒体接触和使用状况的四种差异,这些差异可以用“ABCD”来概括。

A指的是人们在互联网接触和使用方面的基础设施条件上的差异。

B指的是使用互联网处理信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差异。

C是指互联网内容的特点、信息的服务对象、话语体系更适合于哪些群体使用和受益。

D指的是上网的意愿、动机、目的和信息寻求模式的差异。

33.“拟态环境”美国学者李普曼提出。

拟态环境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李普曼认为,在大众传播产生之后,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人与他的环境插入了一个拟态环境,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对拟态环境的反应,而作用于行为实际发生的现实环境。

34.“第三人效果”1983年戴维森在《民意季刊》上发表《传播的第三人效果》,提出“第三人效果假说”。

该理论指受众倾向于过高估计(overestimate)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对其(others)在态度与行为方面的影响。

具体来说就是,当人们在接触到具有说服性意图的传播时,会预期该传播对别人的影响要比对自己大。

而不管人们是不是该讯息的目标对象,预期传播对他人产生作用的影响都会导致人们采取行动。

35.热媒介和冷媒介是麦克卢汉就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著名概念,对其分类标准,麦克卢汉本人并没有进行明确的界定,人们只能根据他的论述进行推测。

一种解释是: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进行“热身运动”,进而冷媒介则相反,他传达的信息含量比较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36.分众顾名思义,分众之的是受众并不是鼓励个人的结合,而是具备了社会多样性的人群。

分众观的和兴内容时:

(1)社会结构具有多样性,是多元利益的复合体;

(2)社会成员分属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其态度和行为受群体属性的约束;(3)分属于不同社会群体的受众个人,对大众传播有不同的需求和反应;(4)在大众传播面前,受众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存在,他们在媒体接触、内容选择、接触和理解上有着某种自主性和能动性。

37.群体意识群体意识就是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

(2)群体感情,这里不仅指由各成员的密切接触和协作而产生的成员间的个人情感,更指群体成员主观境界的融合所产生的“我们”感情;(3)群体归属意识,即群体成员因从群体活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需求满足而对群体所产生的认同感,这几个要素越具备,群体意识就越强,越欠缺则群体意识越薄弱。

38.技术决定论在技术决定论者看来,技术是一种按照自身逻辑发展的独立力量,它虽然产生于人的需求,但他一旦成为气候,便很容易脱离人的控制而成为脱缰野马,因而,技术的后果内在于技术而不取决于人的意志。

同时,技术塑造人类发展而不是服务于人类的目的。

一种技术产生后,任何社会在享受他提供的有限自由的同时,更多的是处处受到他的限制。

人必须被动地适应技术条件或技术环境的制约,按照技术的逻辑改变自己的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