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必背语句.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5096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申论必背语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申论必背语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申论必背语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申论必背语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申论必背语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申论必背语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申论必背语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申论必背语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申论必背语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申论必背语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申论必背语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申论必背语句.docx

《申论必背语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申论必背语句.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申论必背语句.docx

申论必背语句

1.治国

  天下犹人之体,腹心充实,四支虽病,终无大患——《三国志·魏书·杜畿传》

  构大厦者先择匠而后简材,治国家者先择佐而后定民——《意林》引《物理论》

  (**注——构:

架屋。

简:

通“柬”,选择。

佐:

辅助的人。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房玄龄语

  正其本者万事理,劳于永者逸于使——唐·张九龄《对嗣鲁王道坚所举道侔伊吕科·第一道》(**注——劳于永:

为长远利益而操劳。

逸:

安心。

使:

经常忙碌。

  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宋·苏轼《司马温公行状》:

“公上疏言,~。

其言切至。

 2.安危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注——居安:

处于安全的境况。

备:

事先有准备。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六十四章(**注——为wéi:

做,防止。

未有:

没有发生之时。

未乱:

尚未发生动乱。

  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管子·正世》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吴兢《贞观政要·君道》魏徽上疏(**注——浚:

开浚,疏通。

  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管子·版法》(**注——召远:

招徕远方的人。

修:

整治。

近:

指国内。

闭:

堵塞。

 3.民本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注——惟:

惟独,只有。

邦:

国。

本:

根本。

  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管子·君臣上》(**注——夫:

发语词,无实义。

别而听之:

分别听信个人之辞。

合而听之:

全面听取。

圣:

无所不通。

  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汉·王符《潜夫论·务本》(**注——为wéi:

治理。

正:

使正当。

  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三国志·吴书·骆统传》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天下兴行在民趋于正——明·王廷相《慎言·御民篇》(**注——兴行:

重德行。

 4.民心

  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三国志·魏书·袁涣传》(**注——安土重zhòng迁:

安居于本土,不愿轻易迁动。

卒cù:

同“猝”,突然。

顺:

顺其意。

逆:

背其意。

  可怀以德,难屈以力——《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注——怀:

怀柔,感化。

  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宋·苏辙《新论下》(**注——宽:

为政宽大。

信:

建立威信。

任:

信服。

达人无不可,忘己爱苍生——唐·王维《赠房卢氏琯》(**注——达人:

通达事理的人。

  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宋·欧阳修《偃虹堤记》:

“~,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

”(**注——意谓关心百姓的利益愈深,那就对各项设计措施考虑得十分周密。

  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宋·苏轼《赐新除中大夫守尚书右丞王存辞免恩不允诏》(**注——任:

承担。

患:

患难。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明·黄宗羲《原君》(**注——释:

解除。

 5.爱民

  达人无不可,忘己爱苍生——唐·王维《赠房卢氏琯》(**注——达人:

通达事理的人。

  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宋·欧阳修《偃虹堤记》:

“~,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

”(**注——意谓关心百姓的利益愈深,那就对各项设计措施考虑得十分周密。

  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宋·苏轼《赐新除中大夫守尚书右丞王存辞免恩不允诏》(**注——任:

承担。

患:

患难。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明·黄宗羲《原君》(**注——释:

解除。

6.群众

  积力之所举,即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即无不成也——《文子·下德》(**注——积力:

全成之力。

举:

举动,行动。

即:

就。

  莫三人而迷——《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引古语(**注——三人:

指多数人。

意谓没有多数人的意见就会迷惑。

 7.为政

  政贵有恒——《尚书·毕命》:

“~,辞尚体要,不惟好异。

”(**注——恒:

长久不变。

  有理而无益于治者,君子弗言;有能而无益于事者,君子弗为——《尹文子》卷上(**注——弗:

不。

为wéi:

做。

  居之以强力,发之以果敢,而成之以无私——宋·苏辙《新论中》(**注——居:

平时。

发:

发动。

果敢:

坚决勇敢。

意谓国家平时要有实力,发动一件事要坚决勇敢,取得成功必须无私。

  政纲虽举,必求益其所未至;德泽虽布,必思及其所未周——《宋史·薛极传》(**注——益:

增益,扩大。

未至:

没有达到的地方。

及:

及到。

未周:

没有覆盖的地方。

  上安下顺,弊绝风清——宋·周敦颐《拙赋》(**注——弊:

弊端。

绝:

绝迹。

风:

风气。

8.纳谏

  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诗经·大雅·板》(**注——先民:

古代贤人。

询:

询问,请教。

刍荛chúráo:

割草打柴的人。

  千夫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宋·苏轼《讲田友直字序》(**注——夫:

一般人。

诺诺:

连声答应,表示顺从不违。

士:

有识见的人。

谔è谔:

直言争论。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汉·王充《论衡·书解篇》(**注——宇:

屋檐。

失:

失误。

草野:

指民间。

经:

儒家经典。

诸子:

诸子百家。

 9.审时适变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淮南子·氾论训》(**注——苟:

如果。

法:

取法。

周:

合。

循:

遵循。

  治事不若治人,治人不若治法,治法不若治时——宋·苏轼《应制举上两制书》:

“~。

时者国之所以存亡,天下之所最重也。

”(**注——治:

治理,掌握。

不若:

不如。

时:

时机,时势。

 

1、完善制度保障 促进社会和谐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下大力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全党的共识,在全社会也日渐形成浓厚氛围。

这种态势很好,有了认识就有了自觉,有了自觉就会转化为行动。

这表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起点。

   但同时也需要进一步看到,要真正完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单单有认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保障认识付诸行动的制度安排。

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还是制度靠得住”。

我们要通过既科学规范又切实可行的体制创新与制度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

   完善制度保障,最为重要的就是除旧布新,消除阻碍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旧的制度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新的制度体制。

和谐社会的体制创新与制度建设,必须建立在对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全面把握和科学应对上。

   在经济建设方面,要有针对性地消除导致产业结构低度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体制性根源,形成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政治建设方面,紧紧围绕民主法治和充满活力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要求,积极稳妥地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通过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文化建设方面,既要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确立起良好的道德规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又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因此在制度建设方面,要区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特点,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

从而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我们目前的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所要求的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相对照,还有不小的差距。

经济社会转型导致的波动,利益群体分化引发的冲突,使得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面临着极大挑战。

我们要适应新情况、新变化、新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促进社会成员和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建立健全维护公共安全的有效机制,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

   此外,完善制度保障,还要注意各项制度体制之间的配套与协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

经济体制的单兵突进实现了经济发展一定程度的突破,但若持续深入,则有待于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的协同跟进。

我们目前遇到的很多问题,都与制度的不配套、不衔接、不协调有关。

   最后,完善制度保障,要选准突破口,抓住关节点,在人民群众最关注的问题上取得新进展。

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构建和谐社会,一定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在实现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这些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利益上下功夫。

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矛盾比较突出,以广大工人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是我们国家的主人,如果不能实现对改革发展成果共享,就谈不上社会和谐和进步。

通过政策导向和制度安排,遏制逐渐拉大的贫富差距,使相对低收入以及一般收入社会群体的生活水准同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准保持着一种大体同步的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公信力弱的政府,不能取得公众的足够信任,也就不可能有很强的执行力;而执行力弱的政府,一切规划和政策都难以落实,也就没有多少公信力可言

    对于政府来说,公信力和执行力就是生命力;对于不同地区的政府来说,公信力和执行力就是竞争力。

而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的强弱,则是党的执政能力高低的具体体现。

可见,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兹事体大。

    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历来相辅相成、相互制约。

公信力弱的政府,不能取得公众的足够信任,必定有令难行,也就不可能有很强的执行力;而执行力弱的政府,一切规划和政策都难以落实,也就没有多少公信力可言。

    我国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总体上是比较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政府推动下取得的。

但是,毋庸讳言,我国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离现代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特别是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违法违规、失信于民和政令不畅、执行不力等突出问题。

正如中央领导同志所指出,一些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不能依法行政,损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有的存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的问题;有的讲排场、比阔气,肆意挥霍国家资财,奢侈浪费严重。

有的地方和部门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有的只顾局部利益,不考虑全局利益,搞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有的工作有布置、无检查,工作不落实;有些政策和工作部署缺乏深入调研,不完全符合实际,影响执行效果。

中央为此强调,必须下决心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提高政府公信力 

    事实表明,政府的公信力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一点一滴长期积累起来的。

从我国当前实际出发,提高政府公信力,需要抓住以下重要环节:

    一是政府必须做到依法行政。

政府能否依法行政,是老百姓观察政府可信度的重要标准。

不依法行政的政府是无公信力可言的。

政府作为掌握和行使公共权力的机构,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活动,自觉接受法律约束和社会监督,并以此树立守规则、可信任的良好形象。

    二是必须做到诚信行政。

诚实守信是政府必须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是政府公信力的基础。

我们看到,老百姓对政府的不信任,多源于政府政策的朝令夕改或言行不一、言而无信。

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前提。

政府作出的承诺必须兑现,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由于客观条件限制一时做不到的,要向老百姓讲清楚原因。

    三是必须实行信息公开。

我们常常看到,在一些地方,重大事件发生后,本来应该向社会公开的信息,政府不及时通报,而是遮遮掩掩,甚至隐瞒事实、封锁消息。

其实,在信息手段发达的今天,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只会产生“狼来了”的效应,使政府公信力下降,为小道消息或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空间。

信息公开是政府提高公信力的正途。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于不久前正式公布,条例就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公开的方式和程序、监督和保障等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行政机关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

毫无疑问,信息公开有利于提高政府运作的透明度,增强政府的公信力。

人民了解越多,国家越有力量。

   提高政府执行力

    执行力是目标与结果直接的纽带。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过:

“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责,执行力是须臾不可或缺的要素。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政府的执行力更成为决定民族兴衰的重要因素。

然而,政府的执行力也不是一天炼成的,而是在严格制度的规范下逐步打造出来的。

  

    提高政府执行力,必须科学界定和规范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职能,形成有效的政府协调机制。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地区差异大的国家,需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着眼于提高执行力,中央应在强调大政策方针一致性的同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分类指导。

各地区、各部门则要在贯彻中央方针政策的过程中,从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在形成统一的决议之前,可以各抒己见,充分反映和表达各自的利益诉求。

但决议一经形成,就不能以任何借口阻滞政策的贯彻落实。

强调政令统一,并非要求盲从,更不意味着扼杀地方和部门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提高政府执行力,必须加强制度建设,特别是要建立健全政府官员问责制。

问责制是提高政府执行力的制度保障。

在一些地方,行政不作为已成为影响政府执行力的突出问题。

对政府工作人员,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要加强对行政过程的监督检查,对盲目决策、违法行政、执行不力和效能低下、疏于管理和处置不当等行为进行问责,强化行政过程的制度约束。

提高政府执行力,必须着力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素质。

人是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政府工作人员素质高低,决定着政府执行力的强弱。

应当承认,在我国的政府系统中有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缺乏服务意识,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素质势在必行。

开头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使人民内部矛盾得到大幅度的缓解,才能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倡导人与人和睦相处,增强社会和谐基础。

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1、2、3、畅通诉求渠道,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民生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看似琐碎的国民生活,却最直接、最真实地反映出国家的强与弱,社会治理的好与坏。

因为民生是国家的根基,是发展的根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很多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

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主持的2006年全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城乡居民遇到最多的生活问题是“家庭收入低,日常生活困难”,其次是“医疗支出大,难以承受”,再次是“住房条件差,建/买不起房”,遇到这三个问题的比例分别为51.3%、45.5%和45%。

这是几个沉重的比例。

    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如何在有限的政府资源的约束之内进一步强化、优化公共服务职能,跟上社会需求不断提高的步伐,是今后若干年中各级政府都将面对的一个严峻挑战。

我国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民生难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社会发展将受到很大影响。

 当前,诸如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等都是民生问题,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社会关注度极高,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社会矛盾。

因此,在改革中,在出台政策时,都必须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各级政府让利于民,让利于困难群众,而不是与民争利。

   

可喜的是,“让全体人民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和公共财政阳光”,“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已不仅仅是政府突出强调的理念,更成为落到实处的一系列举措。

据200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中央财政总支出将突破2.6万多亿元。

这一巨大的财政“蛋糕”里,将拿出3900多亿元,用于强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比去年增加了520亿元;850多亿元用于缓解“上学难、上学贵”问题,比去年增长41.7%;300多亿元用于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比去年增长86.8%;还有2000多亿元将用于安排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比去年增长了13.9%。

上有国家财政补贴下有地方政策措施,山东省济南市在旧城改造过程采取“拆1平方米旧房,补1平方米新房”的新举措,给拆迁户带来了大实惠,没有了昔日的剑拔弩张,少了往日的上访告状,拆迁户与开发商和谐相处。

事实上济南的做法并不复杂,就是政府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着想,自然受到群众欢迎。

   民生问题无小事,处处留心皆民生。

这些高含金量的惠民政策,让我们感受到和谐社会春天般的温暖,看到了国家走向科学发展轨道的春天的希望。

我们期待着2007年成为一个民生问题不断解决的执行年,一个让中国老百姓获得实惠的民生年。

节约

在“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看到一些可喜的现象:

一些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发和应用节约新技术;一些省市大力推进节约工程,建设节约型城市有了重大进展;许多市民自觉节约点滴资源,节约的意识不断增强。

节约,正日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先天脆弱的发展中大国。

尽管上世纪最后20年,我国每万元GDP能源消费量累计下降66%,远大于同期世界19%左右的平均降幅;我们以能源消费翻一番为支撑,实现了GDP翻两番的目标,但粗放型增长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

目前,钢铁、有色、电力、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40%以上。

生产、建设、流通、消费领域浪费资源的现象还相当严重。

这说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也表明,节约资源的潜力很大,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建设节约型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着力构建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

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到,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贯穿于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科技进步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体制创新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保障,全民动员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基础。

只有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节约资源,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建立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我们才能真正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到实处,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建设节约型社会,关键是行动。

节约,归根到底就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改革和建设的各项实践中,我们不仅要不断强化节约的意识,更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贯穿节约的理念,体现节约的要求。

针对当前的具体实际,我们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特别是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促进节约使用和合理利用资源。

要抓紧制定和完善各行业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标准,推进节能降耗重点项目建设。

要大力推动以节能降耗为重点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快淘汰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的工艺、设备和产品。

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的税收优惠政策。

要把节能降耗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统计、评价考核体系,在全社会广泛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活动,扎实推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开源与节流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就一定能够为人民群众创造清洁、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绿地、碧水青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