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要点一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3511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要点一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要点一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要点一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要点一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要点一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要点一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要点一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要点一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要点一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要点一览.doc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要点一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要点一览.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要点一览.doc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要点一览

第一章绪论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

1、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分析。

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不完全等于政治工作或思想工作,它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和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的叠加、融合,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比思想政治教育更宽广些;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泛义是指人类所有阶级社会共有的从思想政治品德上培养教育人的活动,特指则是指无产阶级从思想政治品德上培养教育人的活动。

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含义。

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联系和区别。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研究人们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科学。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特殊领域及其矛盾。

(1)特殊领域:

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是人的社会属性方面,而且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即:

人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品质的形成、变化和发展;

(2)特殊矛盾:

一定的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根据,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

2、对象的确定。

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以及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和特点

1、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内容:

(1)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

(2)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和发展;(3)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理论;(4)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理论。

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

阶段性(反映了本阶级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实践性(来源实践,用于实践,接受实践检验),综合性(多角度分析,应用各种学科)。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1、方法:

文献法,观察法(参与和非参与),实验法(标准实验和自然实验),社会调查法(普遍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抽样调查,访问法和问卷法),总结经验法。

2、意义:

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1、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指导。

(1)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哲学的指导(基础),政治经济学的指导(物质利益),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方向);

(2)坚持列宁主义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指导:

社会主义必须灌输的原理;党的思想建设的理论;结合经济工作做好思想工作、宣传鼓动工作;开展共产主义教育,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2、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作指导。

(1)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A、思想来源于社会存在;B、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密切结合,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C、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D、党委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到议事日程,亲自抓思想问题,加强领导;

E、提高党性修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当化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党的基本路线服务;培育“四有”新人,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最主要的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主要理论依据

1、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论:

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思想;人的思想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人的思想发展依赖于社会存在(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2、关于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1)人的本质理论:

社会性(社会关系总和),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的统一体;

(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发展;人的才能的多方面发展;个人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和发展。

(3)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指导作用:

正确认识教育对象,科学实施教育活动;激发人的身心潜能,开发创造力,促使人的个性充分发展;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3、关于“灌输”的理论。

4、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分清人民与敌人的概念;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明确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提出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经济的主要任务。

5、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

三、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科学理论基础,反对错误的思想倾向

1、坚持唯物史观,反对精神万能论与精神无用论。

2、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反对空想与机械论。

3、坚持人的本质理论,反对人的本性自私论。

4、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对“左”与右的两种错误倾向。

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的继承与借鉴

一、正确处理继承、借鉴与发展、创新的关系

1、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发展是继承的目的和要求;

2、正确处理借鉴与创新的关系。

(2)借鉴是创新的基础,借鉴的含义是:

在理论构建上需要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上需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知识、研究成果等;

(2)借鉴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创新。

二、对剥削阶级社会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的借鉴和利用

1、对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的批判继承。

(1)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

A、在道德教育原则上,强调以育人为中心,德育至上(阶级烙印);B、在德育的内容上,注重目的性和针对性,“家齐而后国冶”,家庭教育为中心,重视社会教育、环境教育,重视立志教育,注重“修身为本、以身作则”,“正人必先正己”,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的整体主义思想,先人后己,助人为乐;C、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注重教化与修身的统一,政治上,实施“德政”,坚持以德冶国的“德冶”方略;对民众,以道德教化为本,“道之以德”;对家庭,教以人伦,讲究孝亲;对师长朋友和他人,讲敬重亲和,注重讲信修睦;对自己,以修身为本,强调克己与内省。

(2)正确分析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局限性:

A、单纯采取灌输式教育方法;B、公私德不分的倾向;C、“重规范、轻人格”的倾向。

(3)对古代传统道德教育资源“古为今用”的思考:

A、突出“德育首位”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根本保证;B、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C、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是实施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2、对资本主义国家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的批判借鉴。

(1)资本主义国家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

A、在目的上,强调个性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B、内容上,坚持以人道主义为基础;C、在过程中,注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D、在方法上,倡导情感和理性相结合,重视情感教育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并把它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

(2)资本主义国家思想道德教育的局限性:

A、以资产阶级的个主义思想体系为基础,来研究人们的需要、动机、目的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的,利己主义是人的本质;抽象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出发,其理论观点带有浓厚的历史唯心主义色彩;C、许多方法是形而上学的。

(3)对资本主义国家思想道德教育资源“洋为中用”的思考:

A、借鉴别国经验,重视道德教育;B、更新思想道德教育观念,丰富道德教育内容;C、发展道德思维,培养道德能力。

三、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创立和发展

1、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的正式形成即是标志。

2、马、恩、列、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贡献。

(1)基本原理、观点、立场、方法,是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肯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要为经济建设服务,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的本质和全面发展学说;

(2)关于青年的一系列论述,为我们做好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思想武器;(3)关于社会主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论述,对于我们今天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3、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

(1)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武装人们头脑的传统;

(2)实事求是传统;(3)平等待人的民主传统;(4)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5)以身作则的传统;(6)群众路线的传统;(7)全党动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齐抓共管的传统。

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

一、思想与行为

1、思想:

是主体对自身的社会存在及其与周围客观世界的关系的主观反映,是为了适应主体生活的需要,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大脑对输入的外界信息自觉进行整合后的产物,它属于精神、意识现象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2、思想的表现形式:

第一层次:

工具性形式;第二层次:

内容性形式——思想认识与思想意识。

(1)思想认识:

指人们对客观外界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真伪程度,是对事物的是非、真伪、善恶、美丑的知觉、辨别、分析和选择,形式主要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种。

(2)思想意识:

是人们在待人处事等社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观点、品质、意志、态度、情调等比较稳定的思想特性和倾向的总和,它是人们的世界观、特别是人生观和处世哲学的直接表现,与个人的性格特征相结合,主要形式有动机、理想、品质。

A、动机:

指引起人们去从事某种行为,指引行为去满足一定的需要的目标的愿望和意念,它是激励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其实质是需要;B、理想:

是主体要求超越现存和超越自身、实现预期目标的表现,其表现形式是信念;C、个人品质:

是个人通过行为、作风等表现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行的本质,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政治原则和道德规范对个人要求的体现,是在个人知识和生活经验、社会阅历不断增加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倾向和特征。

3、行为及其分类。

(1)行为:

指为满足需要而采取的一连串行动所组成的作为。

(2)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分类较多。

4、思想与行为的关系。

(1)思想支配行为;

(2)行为反映思想;(3)行为对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反作用。

思想转化为行为需要一定的内部(通过动机和态度等因素)和外部条件(环境支持因素),一般地说就是:

一定的文化观念、价值准则的作用;合适的行为方式选择。

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含义。

(1)教育者:

特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用:

设计和组织,疏导,激励,转变,示范作用。

(2)受教育者: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作用:

一是能动作用,以自己的特长去影响教育者,以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准则,有选择、有鉴别地接受教育者施加的影响,能动地把自己的思想转化为行为;二是检验作用;三是促进作用。

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

对立统一关系。

三、内化与外化

1、内化及其基本环节。

(1)内化:

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帮助下或在其他社会教育因素的作用下,接受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并转化为自己的个体意识也是个体不仅真正地相信、接受和遵守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而且自愿将这些要求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与行为依据的过程。

三个环节:

注意、理解和接受。

2、外化及其制约因素。

(1)外化:

受教育者将个体意识转化为良好行为,并多次重复良好行为使其成为习惯,产生良好的行为结果的过程。

(2)制约因素:

A、内部制约因素个体价值观对行为动机的评判及行为方式的选择作用;B、外部制因素(必要的时间、地点和条件)。

3、内化与外化的关系。

对立统一关系,对立性是:

不同阶段,作用不同,成果不同,方法不同;统一性是:

基础都是实践,目的相同,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四、疏通与引导

1、疏通与引导的基本含义。

疏通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让人们把各种意见和观点充分表达出来;引导是指在疏通的基础上,支持和弘扬正确的思想观点,反对和批评不正确的思想观点,并注意把其中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引导到正确轨道。

2、正确处理疏通与引导的关系。

(1)正面教育与反面批评,表现为表扬和批评;

(2)立(即注重建设)与破(批判错误)的关系,表现为建设与批判;(3)疏通与堵塞的关系;

五、教育与管理

1、教育与管理的基本含义。

2、正确处理教育与管理的关系。

鸟之双翼,车之两轮。

(1)教育与行政管理的关系;

(2)奖励与惩罚的关系(表扬与批评),奖励为主。

六、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

1、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的含义及主要形式。

物质奖励:

按劳分配为原则,以货币或实物的形式表现出来,激励人们积极地创造性地自觉地工作;精神奖励:

以表彰积极劳动与道德行为等形式表现出来,两类形式:

形式化精神化精神鼓励,实质性精神鼓励。

2、正确处理物质与精神鼓励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物质奖励是决定性因素,两者并进,原则是:

鼓励要及时,要奖人所需与鼓励行为动机相结合,有一定稳定性并因人因地因条件而有所调整。

第五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规律

一、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及规律

1、思想政治品德及其结构。

(1)含义:

人们在一定阶级的思想体系指导下,按照一定的广告规范行动时,集中表现在个体身上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

(2)结构:

构成要素及联结方式;心理(基础因素)、思想(核心因素)和行为(外显因素)及子系统构成。

2、形成发展过程。

(1)内在矛盾运动转化过程,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其基本问题是如何从不知转化为知,特别是知转化为行为,是在一定外界环境决定性的影响的条件下内在的知、情、信、意、行诸要素辩证运动、均衡发展的过程

(2)外部环境影响制约过程(人的社会性所决定),环境很多,主要指国际社会环境和国内社会环境(物质和精神)。

总归就是:

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是个体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经过社会实践,使思想政治品德诸要素不断平衡发展和协调适应,知与行从旧质到新质循环发展,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内在转化与外部制约有机统一的矛盾运动过程。

3、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客观外界条件的决定性影响与在这种影响下形成的主观内部因素的调节交互作用过程中,内外部因素相互平衡、相互协调的主体内在矛盾运动转化规律:

具体地说就是,它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主客观因素相互平衡、相互协调的结果;是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结果(内在矛盾一是自身知、情、信、意、行发展不平衡,二是社会道德要求与原有道德品质的矛盾)。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结构和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过程。

1、基本要素:

教育者(主体)、受教育者(客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介体)、社会环境及其所提供支撑条件(环体)。

2、阶段:

内化阶段,外化阶段,反馈调节和重新教育的阶段(是一种更高程度一的内化过程。

3、基本环节:

确定教育目标和制定教育计划;选择教育机制(集体教育、典型教育、教师示范、自我教育);指导受教育者践行社会要求(灌输社会要求,激发驱动因素,引导和转化;检查总结等。

4、特点:

社会性和可控性,集体性和实践性,严格要求与个性发展,教育和自我教育,长期性与反复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和规律

1、基本矛盾:

教育者掌握的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之间的矛盾。

具体地说就是:

A、教育要求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与周围人们观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及社会心理环境不一致;教育导向与社会的政策导向之间的差距;学校教育与家庭影响、社会影响的不同步);B、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本人思想行为之间的矛盾(与受教育者的个人发展需求之间的不一致;受教育者原先的个人经验与形成经验过程重新评价之间的矛盾;受教育者的内在精神世界发展要求与满足这些要求的方式之间的矛盾);C、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人际关系处理不妥,人格因素);D、教育者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

2、具体矛盾:

教育目的、任务、途径、方式方法与教育效果之间的矛盾关系及其内部矛盾。

3、规律。

(1)基本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诸要素的本质联系及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据此可认为为,适应超越规律,具体而言就是:

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既要适应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基础和发展要求,又要超越受教育者的原有基础,体现社会思想政治品德基础和发展需求。

(2)具体规律:

双向互动律,内化外化律,协调控制律。

第六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

1、思想政治教育被经济基础决定又为其服务。

人是生产力中能动的、主导的因素,是最具革命、最积极特征的根据。

2、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同社会制度相互区别的重要特征。

有无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是区别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以及其他剥削制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3、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作。

A、思想文化建设是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内宾和重要条件;B、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1、导向作用。

价值导向(内容是: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有利于的新思想、新观点;共产主义意识和观念;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目标导向,行为导向。

2、保证作用。

最基本的作用。

(1)在社会历史进行中的保证作用(维系阶级统治的精神支柱,打动社会改造的舆论力量);

(2)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保证作用(经济建设的坚强保证,民主政治建设的必备条件,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3)社会管理的有效手段(协调不同群体利益的矛盾,维持社会稳定)。

3、育人作用。

(1)确立人才成长的正确政治方向,促进个体的政治社会化;

(2)培育人才的新思想观念,推进社会创新和改革;(3)促进人才的人格完善;(4)培育人的能力,特别是精神生产力。

4、协调作用。

(1)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矛盾;

(2)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3)协调人们的心理状态。

5、激励作用。

第七章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与作用

1、特点:

广泛性,特定性,动态性,可创性。

2、作用:

(1)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促进作用;

(2)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具有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3)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具有重要的约束和规范作用。

3、类型:

(1)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3)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4、研究意义:

(1)是促进人的思想健康发展的需要;

(2)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需要;(3)优化教育环境的需要。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

1、宏观环境的影响。

(1)经济环境(经济、科技);

(2)政治环境(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民主法制,政治价值观);(3)文化环境。

2、微观环境的影响。

(1)家庭环境;

(2)学校环境(校园的物质环境,文化环境,人际环境);(3)工作环境(工作单位的业绩,风气,干部的素质,人际关系)。

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

1、原则:

(1)积极因素原则(选择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对受教育者影响);

(2)整体一致性的原则(营造微观环境与社会宏观环境要一致);(3)层次性的原则(区别对待,防止片面,加强针对性,增强有效性);(4)创造性原则(改变环境、创造环境)。

2、途径:

(1)加大经费投入,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

(2)加强组织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3)依靠政府行为和社会动员,优化社会宏观环境;(4)营造育人氛围,建设社会微观环境。

3、方法:

(1)舆论导向法;

(2)整合协调法(调节宏观和微观环境的关系);(3)比较鉴别法;(4)专家评优法。

第八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

一、正确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

1、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含义和特点。

(1)含义: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认识、教育、改造的对象,广义包括教育和受教育者,狭义特指受教育者。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从广义角度去研究。

(2)特点:

社会性,能动性(求知欲和学习理论的需求,共同实现教育目标的需要,教学相长的需要),层次性(年龄、文化、地域、思想道德素质),可变性(随环境而变)。

2、认识教育对象的意义。

(1)是制定教育目标的依据;

(2)是有效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3)增强教育效果的前提条件。

3、认识教育对象的主要方法。

唯物辩证法。

具体地说就是:

历史分析法,身心特征分析法,系统分析法(整体)。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

1、青少年。

(1)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A、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历史重任,要靠青少年去完成;B、社会主义合格建设人才,需要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3)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从思想道德上格外地关心与培养(因不成熟,幼稚)。

(2)方法和内容:

A、树立远大理想,培育优良品德(理论学习,法制责任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B、要积极组织青少年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劳动观点教育,社会实践教育);

(3)途径:

学校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德育的导向作用,动力作用,保证作用);家庭,社会(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等的作用,大众传媒的作用,高科技手段的作用,社区教育的作用,加强领导)。

2、领导干部。

(1)认识提高领导干部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A、新时期的伟大历史使命对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B、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新形势下面临新的考验;C、努力提高领导干部素质,是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2)方法和内容:

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加强党性锻炼。

(3)领导干部要自觉接受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第九章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1、确立的意义。

(1)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前提(制定内容、方法,明确教育任务,制定实施教育计划);

(2)是提高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参与教育活动自觉性的关键;(3)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依据。

2、目标的含义与确立的依据。

(1)目标含义:

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下,在预测的基础上,人们行为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结果。

简言之,目标上人们依据主、客观条件对未来的一种期望。

(目标、目的、任务的区别与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含义及作用。

含义:

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与人的发展要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作用:

导向,凝聚,纠偏,激励作用。

(2)确立依据:

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品德现状和发展需要;历史实践的依据;外部环境(影响)和内部条件(实现条件)。

3、目标的类型与特性。

(1)划分标准不同有不同类型。

(2)特性:

方向性,时代性,整体性,差异性,实践性。

4、目标的内容及实施。

(1)目标的内容。

A、总目标:

政治方向;理论素养;为人民服务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

B、细化目标(规格要求):

基本的政治要求;政治方向要求;社会主义法制观念;理论素质要求;思想道德要求;道德品质要求;更新思想观念的要求;培养能力素质要求;心理素质要求;审美素质要求。

(2)实施:

目标实施计划的制定(实施者,任务,措施,方法步骤,落实);执行和检查;实施中的调节;实施结果的评估(内容:

达成度,协作情况,均衡性,对策的有效性;方法:

分项记分,综合评定、自我评估)。

(3)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A、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B、处理好先进性与广泛性的关系;C、处理好原则性要求与规范性要求的关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1、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最基本的内容。

(1)世界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教育;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教育;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教育;科学方法论教育。

(2)人生观教育(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根本态度):

为人民服务人生观(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人生态度、人生道路教育)。

(3)价值观教育(人们在对周围事物能否满足个人或社会某种需要进行评判时所持的观点):

引导形成集体主义价值观;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教育(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艰苦创业和追求政治享受的统一,义与利)。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