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岳麓版历史选修1 第4单元 第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5379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岳麓版历史选修1 第4单元 第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岳麓版历史选修1 第4单元 第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岳麓版历史选修1 第4单元 第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岳麓版历史选修1 第4单元 第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岳麓版历史选修1 第4单元 第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中岳麓版历史选修1 第4单元 第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中岳麓版历史选修1 第4单元 第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中岳麓版历史选修1 第4单元 第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中岳麓版历史选修1 第4单元 第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中岳麓版历史选修1 第4单元 第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中岳麓版历史选修1 第4单元 第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中岳麓版历史选修1 第4单元 第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中岳麓版历史选修1 第4单元 第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岳麓版历史选修1 第4单元 第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docx

《高中岳麓版历史选修1 第4单元 第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岳麓版历史选修1 第4单元 第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岳麓版历史选修1 第4单元 第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docx

高中岳麓版历史选修1第4单元第12课俄国农奴制改革

第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概述“解放”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1.重点: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和内容。

2.难点:

“二一九法令”对俄国历史的影响。

一、克里木战争与变革的呼声

1.克里木战争

原因

俄国与英、法瓜分和争夺土耳其

时间

1853—1856年

双方

俄国——英、法、土

性质

封建农奴制的俄国同工业发达的英法之间的战争

结果

俄国战败,签订了《巴黎和约》

影响

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当时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农奴制是导致这种落后局面的深刻根源

2.变革的呼声

(1)社会各阶层变革呼声日益高涨

①青年军官:

1825年,一些进步的贵族青年军官发动了反对沙皇专制和农奴制的“十二月党人”起义。

②知识分子:

19世纪中期,以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进步文学家、思想家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

(2)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力主变革

①亲自主持成立了“农民事务秘密委员会”,讨论如何按照地主的利益拟定解放农奴的方案,以防止革命。

②发起酝酿农奴制改革的“大讨论”,使得改革农奴制的呼声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

[课中思考] 

(1)你读过19世纪的俄国文学作品吗?

你对那些作品中所描述的俄国现实有什么感受?

【提示】 19世纪的俄国是个沙皇专制的农奴制国家。

反专制、争自由、对自由的歌颂、对民主的向往是俄国文学的主旋律。

如果戈理:

19世纪前半叶俄国最优秀的讽刺作家、讽刺文学流派的开拓者、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1831—1832年他的处女作短篇小说集《狄康卡近乡夜话》问世,书中赞扬乌克兰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善良,揭露封建主义和金钱势力的罪恶。

《米尔戈罗德》收入四篇小说,其中《塔拉斯·布尔巴》是历史题材,塑造了哥萨克英雄布尔巴的形象,歌颂了民族解放斗争和人民爱国主义精神。

1842年果戈理发表长篇小说《死魂灵》,作品以俄国“病态历史”震撼了整个俄罗斯。

它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对俄国封建农奴制度的无情揭露和批判,而其批判的深刻性在俄国长篇小说中,果戈理是第一人,所以《死魂灵》历来被认为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

(2)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为什么是自上而下进行的?

【提示】 ①俄国工业发展较晚;②封建性(农奴制度残余)和依赖性(外国资本)较明显;③生产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其他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④当时俄国没有形成足以推翻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的革命力量;⑤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改革成为大势所趋,亲自主持并强制在俄国发起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⑥它仅仅局限于经济基础而未涉及上层建筑领域,沙皇专制的封建政治体制没有变更。

所以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

二、“解放”法令、司法改革与地方自治

1.“解放”法令

(1)时间:

1861年3月3日(俄历2月19日)。

(2)核心:

废除农奴制。

(3)措施

政治

农民无条件地获得了法律上的人身自由,成为政府的臣民,不再隶属于他们的主人

经济

农民可以通过赎买获得一半土地,另外一半土地归地主所有,而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些地块

(4)局限性

①农民为了赎地背负了沉重的债务。

②摆脱了地主的奴役,却受到村社的束缚。

2.司法改革

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司法章程》,全面建立近代司法体系。

3.地方自治

在农村建立地方自治局,在城市建立城市杜马。

[课中思考] “解放”法令、司法改革与地方自治这三条改革措施之间有什么样的内在关系?

【提示】 1861年“解放”法令废除农奴制度后,俄国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确立,这就要求政治体制方面也做出相应调整;“解放”法令实施后,地主的地方统治权和对农奴的司法权也随之逐渐消亡;沙皇政府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上层建筑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较重要的就是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

它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的社会规律的具体体现。

它们都是俄国通过改革向现代化迈出的重要步骤。

[深度点拨] 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两面性及其根本原因

①两面性:

农奴制改革具有资本主义性质和不彻底性。

②根本原因:

这次改革仅仅是封建统治者为挽救统治而进行的一场改良运动,始终代表着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三、日俄战争与1905年革命

1.日俄战争

(1)概况:

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是一场为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

(2)影响:

日俄战争的失败再一次动摇了沙皇政府的根基。

2.1905年革命

(1)概况

①1905年1月22日,圣彼得堡工人请愿游行,遭到沙皇政府镇压,导致“流血星期日”事件。

②“流血星期日”事件引发了全国民众的愤慨,各地城市罢工、罢课,甚至组织起工人阶级自治政府“苏维埃”。

③“波将金”号军舰水兵起义,但由于燃料和食品不足而失败。

(2)影响:

革命烽火燃遍全国,沙皇政府的统治基础被动摇了。

[课中思考] 在俄国历史上,对外战争与国内的变革之间有什么关系?

【提示】 列宁说过:

“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列宁的话说明,在国际战争中失败往往会引起国内的革命或改革运动,即“战争引起革命”。

俄国这方面的例证主要有:

克里木战争引起了1861年的改革、日俄战争促使1905年革命的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引起了二月革命等。

四、斯托雷平土地改革

1.目的

在农村建立稳定的社会基础,保护贵族地主的利益,扶持富农。

2.内容

农民可以带着份地退出村社,独立的农民可以购买超过定额的份地。

3.评价

(1)进步性:

改革促成了被称作“斯托雷平奇迹”的经济大发展。

(2)局限性

①改革根本不顾及贫苦农民的利益,使社会不公更加严重,导致社会矛盾愈发激烈。

②改革使占全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失去了对沙皇政府的信任。

沙皇俄国处于革命的前夜。

[课中思考] 有人说:

“斯托雷平是革命之父。

”你赞同这种说法吗?

【提示】 从斯托雷平改革的客观效果来看,可以赞同这一说法。

①斯托雷平改革的主观目的是为了保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和稳定沙皇政权,并没有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或者说主观上不想促进革命的爆发。

②但其改革“扶强抑弱”,富农愈富,贫农愈贫,社会矛盾愈演愈烈。

改革没有缓和俄国的社会矛盾,反而使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失去了对沙皇的信任,在客观上促进了革命的爆发。

[深度点拨] 斯托雷平改革与俄国现代化的关系

斯托雷平土地改革进一步把农民从村社的控制中解放出来,促进了农民分化和富农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俄国地主经济向农业资本主义的演进过程。

探究点一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史料

解读

史料一 19世纪中叶俄国与英国对比表

对比项

俄国

英国

比例

生铁产量

26万吨

385万吨

1∶15

铁路里程

1500俄里

15000俄里

1∶10

从史料一中表格数字对比可以看出俄国工业化落后于英国。

史料二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关于结束克里木战争的宣言:

“……为了加快和约条款的签订,并防止(甚至在将来)从朕方面产生任何贪功和侵略的思想,朕同意规定一些特别的预防办法,以免朕的军舰和土耳其的军舰在黑海中发生冲突,同意在比萨拉比亚南部,邻近多瑙河的地方划定新的国界线。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宣言表明在克里木战争中的失败。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一,分析农奴制对俄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提示】 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俄国工业化进程远远落后于英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2)根据史料二,分析克里木战争的结果。

对俄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提示】 结果:

俄国失败。

影响:

俄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大大动摇了其在欧洲的霸权地位;加剧了俄国农奴制危机,成为农奴制改革的外因。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1)19世纪上半期俄国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手工工场的迅速增加和雇佣关系的发展,同时已有极少数手工工场开始使用蒸汽机,工业革命开始。

(2)俄国的资本主义在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上都落后于西欧,根本原因就在于存在着封建农奴制,它已成为俄国历史进步和发展的最大障碍,主要表现在:

①封建农奴制的存在,导致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市场、原料、资金等无法解决。

②1853—1856年,俄国同英法为了争夺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利益,发动了克里木战争。

俄国战败,证明了农奴制度的落后。

③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日益恶化,俄国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阶级矛盾日趋尖锐激化。

(3)新思潮的推动

①1825年,俄国发生了企图推翻沙皇的封建专制和废除农奴制的“十二月党人”起义。

②19世纪四五十年代,俄国改革派提出必须解放农民。

③激进派要求无条件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

探究点二 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发展的影响

史料

解读

史料一 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甚至比美国历史上1863年的《解放宣言》更重大。

在美国,《解放宣言》仅关系到少数黑人,而在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涉及占压倒多数的人口。

解放农奴的影响是如此深远,以致其他一系列改革证明是不可避免的……这些发展意味着1914年的俄国比起1825年的十二月党人时的俄国更与欧洲相似得多。

然而,这些不断增长的相似之处正如斯拉夫派所警告的,引起了俄国社会中的某些分裂和冲突。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一把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法令”与美国《解放宣言》比较,旨在说明通过废除农奴制使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史料二 1861年改革使斗争空前激烈,俄罗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

它是把西方模式作为“现代化的普适道路”而遵循前进,还是找一条“俄罗斯特殊性”之路?

这就是此后半个世纪展现在俄罗斯大地上的基本事态……

——钱乘旦《现代化的特殊性道路》

“俄罗斯特殊性”指俄国农奴制改革保留农奴制残余和沙皇专制制度。

【史料应用】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料一中俄国与欧洲“相似”的表现,并阐释这种“相似”说明的问题。

【提示】 “相似”:

俄国通过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司法体制的建立促进了法治化进程;地方自治机构的建立促进了民主化。

阐释:

俄国是传导型现代化国家(或俄国通过学习西欧进行现代化)。

(2)农奴制改革是如何体现“俄罗斯特殊性”的?

这种“特殊性”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提示】 体现:

改革保留了农奴制残余和沙皇专制制度。

影响:

农奴制改革不彻底阻碍了俄国现代化进程;是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根源;十月革命开创了人类现代化的新模式——社会主义。

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1)进步性

①经济:

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有利于俄国工业化。

②政治:

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建立近代司法制度,有利于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

③军事:

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有利于军事近代化。

④教育:

扩大办学自主权,引进西方书籍,促进了教育近代化。

⑤思想:

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开始传入俄国,促进了思想观念的近代化。

(2)局限性

①由于这种自上而下变革的不彻底性,使得俄国无法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全面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形态。

②改革用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式,造成了人民购买力降低,国内市场不能充分活跃起来和广大农民对改革的不满。

③改革未从根本上触动沙皇专制制度,尤其是农奴制残余过于浓厚。

在这种情况下,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和传统农业的发展与政治的矛盾不断深化,使改革后俄国的近代化进程面临深刻的危机,俄国还面临着民主革命的任务。

[课堂小结]

知识网络

答题术语

1.农奴制的存在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新思潮的涌动、对外战争的失败,这正是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2.1861年农奴制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农业、工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近代化、政治民主化和军事、思想、教育、司法等的近代化。

3.1861年农奴制改革改变了俄国的社会性质,实现了社会转型,俄国从农奴制社会逐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4.农奴制的废除并没有能阻止1905年革命的爆发,1905年革命成为俄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重大转折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同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二 1861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

这次改革是按照农奴主利益进行的,因此,农奴制废除得很不彻底。

改革后,沙皇政权基本原封不动,大部分的土地还是掌握在贵族地主手里,保存了贵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俄国引起革命的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并且继续在发展。

——张兴仪《浅谈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材料一中“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是指哪些(民族)国家?

如何理解这场战争对俄国来说是“绝望的搏斗。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1861年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

【规范解答】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1)问,第一小问注意限定词“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即回答参加克里米亚战争的国家;第二小问从俄国制度落后的角度回答。

(2)问,根据1861年改革的积极影响来说明“延缓了革命”,结合改革的局限性说明“不能消除革命”。

【答案】 

(1)英国、法国。

落后的农奴制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2)延缓:

废除农奴制,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沙皇统治。

不能消除:

农奴制改革不彻底;政治上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答三点即可)

1.恩格斯在论述克里木战争影响时指出:

“现在沙皇政府遭到了惨败……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面前给自己丢了丑。

前所未有过的觉醒时期开始了。

”“觉醒”是指人们认识到俄国(  )

A.军备落后   B.制度腐朽

C.经济凋敝D.吏治腐败

【解析】 沙俄在克里木战争中的失败充分暴露了俄国的落后,而造成俄国落后的根源在于腐朽的农奴制度和沙皇专制制度。

因此,部分受西方影响的先进人物产生了废除农奴制度、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想法。

【答案】 B

2.俄国作家恰达耶夫是十二月党人的杰出代表,他在1837年的著作中写道:

“热爱祖国是美好的,但还有更为美好的事业,这就是热爱真理。

”这里的“真理”是指(  )

A.歌颂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B.总结克里木战争失败原因

C.称赞工业革命带来财富

D.批判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

【解析】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与此题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克里木战争发生在19世纪50年代,与此题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世纪30年代工业革命在俄国尚未发生,故C项错误;根据这个阶段的阶段特征,此时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发展,结合材料中爱国但是更爱真理,可知D项正确。

【答案】 D

3.“我不愿农奴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

我认为,我们要农奴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

”为此,“我”能做的是(  )

A.解放农奴,不给土地B.解放农奴,分给份地

C.强化农奴制巩固统治D.效法西欧,发展工业

【解析】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的同时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出钱向地主赎买,故选B项。

【答案】 B

4.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

“自上而下地废除农奴制比坐等它被自下而上地废除要好得多。

”1863年,沙皇政府在报告中说:

“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

”两则材料对比说明(  )

A.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B.1861年改革具有革命性和不彻底性

C.1861年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农奴

D.农奴没有获得任何的人身自由

【解析】 两则材料对比,一方面反映农民的政治、经济处境有了很大变化,说明改革具有革命性;另一方面又保留了农民对地主的封建义务,农民未获得完全的人身自由,说明改革具有不彻底性。

【答案】 B

5.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们有理由推断,农民对解放宣言会无比感激,无比高兴。

可实际上,宣言在农民中间引起的与其说是欣喜,不如说是失望。

要理解这一奇特的事实,我们就必须努力置身于农民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

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到,所有那些含含糊糊、激情洋溢的有关自由劳动、人类尊严、民族进步一类的言辞,落到俄国农民耳朵里,犹如雨滴砸在花岗岩上一般。

他想要的不过是一座可以住的房子,有食物吃,有钱买衣服穿而已。

——华莱士《俄国》

材料二 克里木战争的失败逼迫沙皇政府展望未来并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因为如若不然,俄国就会永远不再是一个强国。

但是,沙皇政府则怀旧地回顾过去,希望改革能巩固俄国而无须削弱独裁统治。

政府对待贵族的态度反映了它最重要的艰难选择:

一方面,想要实施现代化的欲望促使它有时候采取与其需要相反的行动,例如,解放农奴。

另一方面,想要保持独裁专制制度和社会稳定性的愿望,又促使沙皇把贵族作为传统的基础来依靠。

——莫斯《俄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对“解放宣言”不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具有保守倾向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总结俄国农奴制改革“怀旧”保守致使改革不彻底的教训。

【答案】 

(1)农民缴纳高额赎金;地主割占好地;农民仍受村社限制(管理);农民的要求未得到满足。

(2)自上而下的改革(沙皇主持改革);专制制度的影响;维护贵族的利益。

(3)改革要关注人民的利益;改革要摆脱旧势力的束缚;改革要有展望未来敢于进取的勇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