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鉴赏方法论.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5479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艺鉴赏方法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文艺鉴赏方法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文艺鉴赏方法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文艺鉴赏方法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文艺鉴赏方法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文艺鉴赏方法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文艺鉴赏方法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文艺鉴赏方法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文艺鉴赏方法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文艺鉴赏方法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文艺鉴赏方法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艺鉴赏方法论.docx

《文艺鉴赏方法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艺鉴赏方法论.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艺鉴赏方法论.docx

文艺鉴赏方法论

文艺鉴赏方法论

文艺鉴赏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实践活动,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寻的。

学者们一般立足于作者、作品、读者以及三者的互动关系来探讨文艺鉴赏的方法论问题,而涉及到作品时,又从各门类艺术的本体论和创作论等方面阐述了文艺鉴赏的具体方法。

一文艺鉴赏的一般方法

(一)着眼于作者的鉴赏方法

传统的文艺接受观念,主要是以作者为中心的。

因为作品的意义是作者赋予的,作者是创造作品的上帝。

这是一种应用时空范围广泛的阐释方法。

阐释者“从历史环境出发来认识作者,从作者思想性格出发来理解作品”。

在中国古代,从孟子的“以意逆志”,到刘勰的“知音论”,强调的都是文艺接受者与作者的心会神通。

这种阐释方法,在西方也同样源远流长。

有学者指出直到本世纪初叶以前“作者论”的观念在欧洲一直占着统治地位,如许多文学评论从标题即可看出,雨果的《论司各特》、歌德的《说不尽的莎士比亚》、泰纳的《巴尔扎克论》等。

法国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强调对艺术家及其所属的时代精神的了解的观点,也是立足于作者的。

可见中、西方“作者论”的观念都要求读者和批评家必须走近作者并了解他们的生活、感情和思想。

作为一种批评方法,如果只停留在“作者”这个层次,显然有它的局限性。

但是这种批评思维中一些具体的解读、阐释方法还是可资借鉴的。

正因为这样,现代以来不少文艺家、文艺理论家在谈到文艺接受和鉴赏时,都接过前人的观点,不约而同地强调“作者”的重要性。

鲁迅早就指出:

论文要“知人论世,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

”。

周立波在30年代说,对于作品的孤立的了解是不够的,我们一定要对于作者的思想和生活,都有相当的系统了解,这样我们才不致把作家的意旨凭着自己的主观,予以歪曲和误会。

他还以阅读小说为例,谈到在读小说的时候,最好能够同时读一读那篇小说的作者的生平和思想的介绍文章。

茅盾从作家和时代的关系出发,认为要彻底了解一篇作品,就必须研究这个作家在他那时代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而研究一个作家,要从多方面去研究,要研究他的生平事迹和文学作品以外的著作,仅从作品自身去研究是不能彻底弄明白一个作家的思想的。

文随时移,“知人论世也不能用静止的眼光。

因此,有人强调读文学艺术作品,必须以发展的、历史的眼光去读,绝不能用我们今天的标准去要求古人,不能以静止不变的观点、孤立地去研究某个作家某部作品。

(二)着眼于作品的鉴赏方法

文艺鉴赏,当然应该把作品本身放到重要位置。

而对作品的重视,又不是像结构主义、新批评那样把”文本和外部世界隔绝开来,甚至弃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于不顾,只注重作品的潜在结构分析和技巧分析。

那么正确的鉴赏方法,是在“知人论世”的前提下对作品全方位、多视点地解读。

综合研究者的观点,着眼于作品的鉴赏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整体直观法。

鉴赏者要胸有全局,通观全篇,感受作品的整体形象,从而获得完整的审美经验。

整体直观不是简单地凭感觉对作品进行全面审察,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面面俱到,而是在正确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指引下,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作品进行宏观的整体把握;从分析的侧重面来看,整体直观注重的是作品的内涵和意蕴。

可见这种方法旨在对作品内在意义的发现和把握。

有的学者还从“艺术生命”的角度提出要对文艺作品进行”整体观照,因为文艺作品的内部要素、节奏、韵律、形象,作为艺术家个性的对象化,生命节律的涌动,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类似生命的动态结构;这就要求从作品的总的倾向上进行考察、鉴别、判断,并从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中去鉴赏。

分层深入法。

有的学者从鉴赏的思维活动的方式出发,将对作品鉴赏的分层深入表述为四种连贯、递进的方式:

一是选择出发点,即确定鉴赏的审美价值取向,为后续的思维分析定基调、定方向;二是接近和包抄,即逐渐接近鉴赏的具体对象,并揭示对象外部联系的含义和意义;三是深入理解,即从作品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方面挖掘作品的深刻内涵和丰富意蕴;四是剖析实质,即通过综合概括,引申出关于对象意义的更普遍、更深邃的见解。

这是依据人类认识规律作出的一种理论分析,在鉴赏实践中,种种思维方式和解读方法应该说是交织在一起,不可拆分的。

化分组合法。

有的学者在借鉴完形心理学、现象学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作品进行化分组合的鉴赏方法。

即对作品的各种要素进行分解和组合,并在分解的基础上进行组合,具体体现为鉴赏主体将作品中零碎的片断、单个的意象不断整合成新的整体意象的过程,从而达到对作品的准确理解。

审美比较法。

比较是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文艺作品鉴赏中的比较可以是多方面的,如题材、主题、人物、语言、风格等内容的比较,还可以跳出来进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等,在比较中求同见异,辨析优劣,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底蕴,揣摩其艺术创作方法上的借鉴与创新之处。

心理批评法。

有的学者在评介弗洛伊德的心理批评和荣格等的原型批评理论的同时,指出心理批评从心理的角度阐释文本的意义,把文学接受和批评引向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这种阐释模式有其他模式不能替代的作用。

心理批评在弗洛伊德等人那里有许多神秘的唯心的东西,但是对作品中人物潜意识、无意识的关注,无疑对文艺鉴赏也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

除此以外,研究者还提出了审美点评法、审美还原法、联想想象法、形神并观法等等。

(三)着眼于读者的鉴赏方法

中国古代的理论思维偏于经验和直感,所以在文艺接受活动中比较强调读者的感受和反应,于是出现了点评式、印象式等阅读、批评方法。

而西方接受美学诞生以后,读者在整个文艺接受活动的链环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

所以谈鉴赏方法,理应涉及到鉴赏者本身的审美态度、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以及鉴赏主体和鉴赏对象之间的关系,等等。

可惜在这方面成系统有创见的理论成果还不多见。

当然有一些观点还是值得重视并可以付诸实践操作的。

比如从前人那里拈来的“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鉴赏方法,就要求既要深入作品,精研细读,感悟作品的原汁原味,体验作品的艺术境界和思想感情,又要跳出作品,巧思妙想,对作品进行整体把握。

“出”“入”之间,使鉴赏既贴近作品本身,又打上了鉴赏者思想感情和个性气质的烙印。

既然强调“入乎其内”,所以就要注意把握初感,对获取的第一印象细细玩味和领悟。

有人指出,初读文本的第一印象,是非常有价值的,对接受者能否有个人独特的发现,起到关键的作用。

文艺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所以有人立足审美主体,强调“审美透视”,情感互动,在审美主体与艺术作品、创作主体情感交融的基础上,上升为对自我的情感体验。

还有人指出,鉴赏要把情感和理智结合起来,即既要动情,又要动脑,在获得精神和情感的愉悦和满足的同时,深刻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研究者还强调鉴赏主体要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对各类艺术都要有所涉猎,因为许多艺术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这样就能开拓艺术思维,丰富艺术感觉,提高鉴赏能力。

对文艺作品的鉴赏,其方法显然不是单面的、静止的。

所以有人指出,要对文艺作品发生稍有深度的理解,就需要作者、作品、读者三者的有效合作,也就是说,文艺作品的意义是作者、作品、读者三者之间网络关系的产物。

这就意味着在鉴赏中需要不断变换视点,运用多种方法。

在谈到鉴赏方法时,还有学者引进和阐述了西方一系列理论成果,比如以作者为核心的审美鉴赏,就有赫施、却尔等的作者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荣格的原型方法;以作品为核心的审美鉴赏,就有俄国形式主义方法,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方法;以读者为核心的审美鉴赏,就有迦达默尔的解释学方法,姚斯、伊塞尔的接受美学方法,费希等人的读者”反应批评”。

无疑,推介这些研究成果,能拓宽我们的理论视野,补充和丰富文艺鉴赏的方法。

还有研究者立足文艺鉴赏过程,围绕文艺鉴赏诸阶段来谈鉴赏方法,从对艺术生命的直觉、对艺术生命的体验和对艺术形象的多层认识三个方面,列举和阐释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方法理论。

同样对文艺鉴赏提供了不少有益的视点和思维走向。

二各门类艺术的鉴赏方法

(一)音乐艺术的鉴赏

音乐是听觉艺术,也是时间艺术。

因此对音乐艺术的鉴赏,研究者一般认为应在感知、体验和理解的过程中提高对音乐艺术的感受力和领悟力。

有人把音乐的鉴赏分为三个阶段:

(1)直感的欣赏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聆听”,可以不做任何方式的思考,只要觉得好听,听多了,自然就会走进音乐鉴赏的门槛;

(2)情感欣赏阶段,这一阶段在对音乐作品的形象、意境和感情等方面的体验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欣赏者完全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去追随音乐的情感和情绪;

(3)理智的欣赏阶段,这一阶段把感觉与理解统一起来,深入音乐的内核,从而享受到音乐艺术的乐趣。

正是从这种对“欣赏”过程的理解出发,有的学者把音乐鉴赏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并强调高级阶段的重要作用,认为审美主体的理性认识和生活体验越丰富、越深刻,对音乐美的体验就越充分。

由于音乐美具有朦胧多义的特征,因此对音乐的鉴赏并非一个单一推进的过程,而是需要反复品味。

有人认为反复品味可以逐步揭示音乐美内涵与形式的丰富性、多层性和复杂性。

音乐的幻美和抽象与某些艺术有相通之处,因此有人认为欣赏诗歌和绘画可以帮助人更好地鉴赏音乐作品。

音乐欣赏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

有人从纯音乐式与综合体验式、侧重作品式与侧重表演式、刺激式和背景式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和评析:

纯音乐欣赏要求欣赏者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音乐的音响形式方面,综合体验式是既要倾听音乐的形式方面,又要把注意力放在对音乐内涵的体验上,并运用想象去追寻音乐所表现的形象和意境;侧重作品式是指专注于作品本身,侧重表演式是指对表演者的服饰外貌、舞台风度、表演技巧、音乐处理等方面加以品评和鉴赏;刺激式和背景式的欣赏,主要是把音乐作为刺激源和消遣品,从中寻求生理快感或者以娱乐休息为目的。

(二)舞蹈艺术的鉴赏

舞蹈的鉴赏,魏饴等人的观点比较具有代表性:

(1)“品味”动作是舞蹈鉴赏的基础,要了解“动作”的不同功能,以把握舞蹈的内涵美,比如表现性动作、再现性动作、装饰性动作等分别包含的意义或作用,要了解“动作”的不同风格,以把握舞蹈的形式美,比如动作形态的外放与内收、动作技巧的托举与对舞、动作体系的一元化与多元化等;

(2)解析画面是舞蹈欣赏的关键,要认识舞台“区位”、舞蹈移动线、舞蹈图案;(3)深入意境是舞蹈欣赏的“至境”,深入意境的心理过程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对舞蹈作品动态人体形象的感觉,第二层是由感觉所引起的体验、联想和想象,第三层是通过想象领悟作品的内蕴。

有人还就中国舞蹈和芭蕾舞剧的欣赏作了阐释:

中国舞蹈根据风格特点可分为民间舞、古典舞和现代舞,民间舞有一定的情节,形象鲜明,歌舞结合,古典舞有严谨的程式、规范的动作和较高的技巧,现代舞摒弃了以往单纯的叙事和抒情的手法,着重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在舞蹈形式上也具有现代意识和气息;芭蕾舞根据其特点可分为古典芭蕾舞、浪漫派芭蕾舞和现代芭蕾舞,欣赏芭蕾舞要了解剧情,了解舞蹈的功能和程序,还要懂得舞剧音乐。

(三)美术艺术的鉴赏

要鉴赏美术艺术,首先必须有相关知识的储备和拓展:

一是要具备一定的美术知识,要熟悉作品的类型,如什么是油画、国画等,对它们的内在关系和区别要有一定的感性经验;二是要对美术作品的风格流派、发展演变以及时代背景等有所了解;三是要”知人论世,即对美术家的出身、生活经历、思想态度、个性气质等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使欣赏从局部走向整体,从平面走向深层。

怎样具体鉴赏美术作品呢?

丰子恺强调“第一印象”,因为美术作为空间艺术,鉴赏时主要用的感觉是视觉,第一印象相当重要;第一印象之后,立刻发生材料、形式、内容三种感情。

有人从如下几方面概括了美术鉴赏方法:

(1)对美术形象美的观感,美术形象既是一种客观存在形式,又负载着艺术家的主观意识,这种主、客熔铸的美术形象带给欣赏者一种美化了的感知觉;

(2)对美术结构美的认知,美术的结构包括形象结构、形式结构和材料结构,是艺术家主观意象物化的过程,具有意味性和变异性,对结构的审美认知,就能更深刻地理解作品;(3)对美术内蕴美的领悟,美术作品传达的信息是极其丰富而又微妙的,对其涵义的揭示不是“直译”,而是一种“再创造”。

有人提出鉴赏美术有三条标准:

一看是否蕴含某种“特殊的情绪”;二看有没有完美的结构;三看能不能透露出新鲜的气息。

还有人认为如果能从作品中体味出“境界”,并使心灵受到“震撼”,继而得到审美快感,这就是相当高明的艺术鉴赏了。

(四)书法艺术鉴赏

有的学者提出欣赏书法艺术时,应用三把尺子来衡量:

一看写字的笔法,是否合乎规矩法度;二看文字的造型结构,是否优美生动,且富有变化,以及重心是否稳当;三看通篇的章法,是否讲究精神内涵,具有奕奕动人的风采。

这种鉴赏法涉及到形式和内容,但侧重于形式。

而有的学者强调要从“法度”和“意境”二者的统一中欣赏书法作品,特别是以欣赏作品的意境为紧要,因为对意境的欣赏,就能看出书法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否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实际上,对书法艺术的观照,是在“形”中会其“神”,在“韵”中览其“法”。

所以有的书论家用“理通、力遒、形美、韵胜”来概括鉴赏书法作品的要诀,就是说要在规矩法度中见出立意,在点画线条中感受生命的节奏和律动,在优美多姿的结构形态中体会生动的气韵、蕴藉的风神;亦即从大局着眼,对作品作整体“神观”:

观其总体格局参差错落、虚实照映等所形成的章法布白和意境的空间美,观其振动若生、活脱跳荡的点画线条所形成的变换多姿、顾盼有情的字体结构,观其浓纤间出、枯湿隐显所形成的特定氛围,而最后又要看这一切是否统一在“气韵生动”之中。

要鉴赏书法作品,就得具备一些相关的专门知识,如了解书法艺术的表现特点、书体法度等。

所以金开诚强调首先要识别各种书法形象的特征,而要识别其特征,就要了解篆、隶、正、草是书体的四个大类,并从笔画形状、结构、布局、墨法等方面去感受和识别。

书法和作者的人格心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欣赏中,就需要了解书法家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们的实际生活和立身处世的原则等。

(五)文学的鉴赏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一般的鉴赏方法还是有迹可寻的。

董学文等对“文本解读”方法的探讨具有代表性:

(1)符号辨识,一是辨识语音,即通过潜在声音感觉,去领会文本中通过声音规则建立起来的韵律、节奏、旋律等语言的形式美,二是辨识语义,即了解词语的普遍涵义和在特定语境中形成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三是辨识形象,即对语言形象性的充分感受,四是辨识情感,即在符号引导下的情感体验,这就要求鉴赏者必须养成富于情感的心灵状态,在文学接受中,上述四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

(2)文体把握,不同文体有不同的语言方式、结构方式、形象类型和表现手段等,因此就要做到用不同的文体方式去解读不同的文本。

由此看来,在文学鉴赏中涉及到具体的文体类型,文体不同,鉴赏方法也有别。

专家们对诗歌、散文、小说等文体的鉴赏多有论及。

关于诗歌鉴赏。

有人概括为“四重”,即重意象,获得入情入微的美感享受;重意境,步入广阔的审美空间;重神韵,达到超然入化的美感境界;重滋味,获得身心的愉悦。

有人提炼为“四取”,即“三维动态取势”(在读者、作品、作者三维动态关系中对诗歌整体取势);“把握脉搏取情”;“围绕中心”取境(发掘艺术意境);“因文而异”取向(寻找视点,扣住眼目,理顺思路)。

有人归纳为“三美”,即感受虚实相生的“取境美”、意与境浑的“情性美”、深邃悠远的“情韵美”。

有人强调“感发,即“感发”生命的本质,引起心中美好的意念,体察诗歌的真正价值。

以上这些观点,都是从诗歌审美特点出发,且接受了中国古代诗论的影响。

关于散文鉴赏。

一是“求真”,真情是散文的精髓,因此对散文的鉴赏应讲求以真情对应真情,以平易之心、平易之感顺乎散文自然随意、有感而发、兴尽而收的文体态势[25]。

二是“摄神”,形散神聚作为散文的本体特征之一,为人们所认可。

因此一般人认为鉴赏散文要在众多的材料、自由挥洒的笔法中抓出作品的内在主旨,凝神观照其思想感情。

三是“理形”,要掌握散文选材和组织上的特点,并把“理形”和“摄神”密切结合起来。

四是“品美”,散文的美质美态,决定了鉴赏散文要品其形式的美、内容的美、风格的美。

在散文形式美中,语言美是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人们特别强调要细心品味散文的语言美。

小说的鉴赏。

根据小说的文体特征,人们普遍认为鉴赏小说要扣住人物性格及其思想内涵,解剖情节设计和结构安排,寻找表现技巧。

董学文等把人物性格和心灵置于鉴赏的中心,并指出要探究人物的性格和灵魂以及由此显现出来的价值意义,读者就必须对自我享乐天性进行限制。

曹明海还从形象体系分析、表现功能分析、审美视角分析等方面强调了小说鉴赏中探寻人物美的艺术魅力的重要性。

作为叙事文学,对小说主题的把握也是很重要的。

魏饴从作者背景、人物塑造、情节发展、语言的情感色彩、作品的整体倾向等方面探讨了小说主题鉴赏法。

(六)戏剧艺术的鉴赏。

鉴赏戏剧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把握戏剧冲突。

冲突是戏剧的灵魂,观赏戏剧应从外在的矛盾纠葛中抓住冲突的实质。

有人从戏剧冲突的表现形式入手谈论了这一问题:

(1)负面之力大于正面之力,结果是产生悲剧,鉴赏悲剧要保持一种理性分辨力,从中获得启迪和教益;

(2)正面之力大于负面之力,并且负面之力往往被弱化到不足以抗拒正义力量的地步,在强烈的反差中造成喜剧效果,接受喜剧需要保持夸张的心态和想象;(3)正剧,即正负力量势均力敌,最后在付出惨痛的甚至悲剧性的代价后,以正义获胜而告终,接受者必须以崇敬的心态为前提才能破译其端正庄严、正面引导的戏剧语汇。

二是解读人物。

人物在戏剧中负载着各种矛盾冲突,并进而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解读人物,首先要观赏戏剧动作,了解人物的地位和性格,窥视人物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领会人物之间的关系,把握戏剧冲突;其次要领略人物的对话和独白,在把握人物个性的同时,注意挖掘”潜台词,走进人物的心灵世界。

三是品评结构,一看是否具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因为变幻曲折的结构安排能够产生巨大的艺术魅力;二看是否形成了奇峰突起的戏剧高潮,因为高潮是矛盾的总爆发,是戏剧中最精彩的部分;三看是否设计了别具匠心的开头和结尾,因为好的开头可以预示戏剧线索的发展,产生悬念,营造气氛,好的结尾寓意深刻,余味深长[32]。

有些学者还分析了“开放式”、“锁闭式”、“展览式”等几种常见的戏剧结构形式,帮助鉴赏者熟悉“戏路”和“门道”。

四是玩赏表演。

作为综合艺术,戏剧最突出的特点是当众表演。

观赏表演,既要看又要听,从演员的唱、念、做、打中品味戏剧艺术的内在神韵。

(七)影视艺术的鉴赏

影视艺术的鉴赏方法,学者们进行了多维度的探讨。

有的从影视艺术自身的审美特点出发,认为影视鉴赏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把握视觉形象和时空感;

(2)掌握结构和节奏上的特点;(3)了解蒙太奇的性能及作用;(4)体会语言特色。

有的着眼于影视艺术表现手段,从声音、色彩、细节、语言、服装、长镜头、开头和结尾、照应、空镜头等多方面阐述了影视鉴赏的方法。

有的依据鉴赏的心理过程,指出影视鉴赏的方法应以银(屏)幕提供的形象为基础,对影视片的内容进行体会、感受、认识和评价,其中伴随着联想和想象,产生情感的共鸣,进而总体把握影视片的内在意蕴。

此外,还有人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探讨影视鉴赏的方法。

一方面是“察细处神韵”,即感受画面灵魂、探寻镜头意趣、体察选择与安排的艺术匠心;另一方面“观通体风华”,即对影视艺术进行深入体味和有机综合,不仅从“线、面、体”这些客观实在方面融会贯通,而且还要探求包括“画面的灵魂在内的作品的象征、立意和神韵”。

就电影方面,国产片比较容易接受,而外国影片鉴赏起来就困难一些。

有的学者指出,要鉴赏外国影片,首先要对外国影片的题材类别有所了解,如政治片、社会片、伦理爱情片、侦探推理片等等;其次要对影片所涉及的那个国家的历史、现状、风俗人情等知识有所了解;再次要对外国影片的编剧、导演的风格及体现出来的美学思想有所了解。

电视艺术是一种大众化的艺术,欣赏时层次有高、低之分。

这种分别除了智识等因素外,当然也还有方法上的问题。

有人指出要向着欣赏的高层次跃进,就不能只看情节和故事,停留在感性阶段,而要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全面欣赏,把艺术感受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王先霈.圆形批评与圆形思维[M].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林岗.符号∃心理∃文学[M].广州:

花城出版社,1986.

[3]周立波.周立波三十年代文学评论集[M].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

社,1984.

[4]茅盾.怎样阅读文艺作品[A].茅盾文艺评论集[C].北京:

文化艺

术出版社,1981.

[5]贺大绥,丁世洁等.文学鉴赏论纲[M].北京:

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6.

[6]吴俊忠.文学鉴赏论[M].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7]魏饴等.文艺鉴赏学[M].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8]周占忠.文学鉴赏与心理[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9]郭育新等.文艺学导论[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10]魏饴,刘海涛等.文艺鉴赏概论[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11]平黎明等.音乐鉴赏[M].北京:

航空工业出版社,1999.

[12]金元浦等.音乐舞蹈戏剧艺术鉴赏[M].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9.

[13]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9.

[14]叶纯之.怎样听音乐[A].文艺修养与鉴赏[C].上海:

上海人民出

版社,1982.

[15]张前等.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16]文学艺术欣赏入门[M].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9.

[17]王宏建,袁宝林等.美术概论[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8]张道一等.美术鉴赏[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9]丰子恺.艺术的鉴赏[A].丰子恺.艺术修养基础[C].文化供应

社,1948.

[20]美术欣赏[M].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21]钱沛云.怎样欣赏书法艺术[A].文艺修养与鉴赏[C].上海:

上海

人民出版社,1982.

[22]尹旭.试论书法美[A].书学论集[C].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

[23]茹桂.书法十讲[M].西安: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24]金开诚.艺文丛谈[M].北京:

北京出版社,1985.

[25]董学文,张永刚.文学原理[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6]张一之.论诗词鉴赏[A].张庆胜等.文学鉴赏集[C].百花洲文艺

出版社,1998.

[27]许定国等.文学鉴赏概论[M].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8]叶嘉莹.我的诗词道路[M].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29]廖安厚等.文美与鉴赏[M].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30]曹明海.文体鉴赏艺术论[M].济南:

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

[31]魏饴.小说鉴赏入门[M].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2]蔡赓生.文学评论与鉴赏教程[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33]林文和等.文学鉴赏导论[M].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

[34]彭吉象等.影视鉴赏[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5]金元浦等.影视艺术鉴赏[M].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6]倪祥保.影视艺术鉴赏基础[M].苏州:

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

[37]陈同艺.电影艺术鉴赏[M].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38]宋家玲.电视剧艺术论[M].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