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七县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5675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杭州市七县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浙江省杭州市七县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浙江省杭州市七县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浙江省杭州市七县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浙江省杭州市七县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浙江省杭州市七县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浙江省杭州市七县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浙江省杭州市七县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浙江省杭州市七县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浙江省杭州市七县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浙江省杭州市七县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浙江省杭州市七县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浙江省杭州市七县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杭州市七县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

《浙江省杭州市七县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杭州市七县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杭州市七县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

浙江省杭州市七县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

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上交答题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24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五四运动早已载(zài)入史册,后人对其进行纪念,从中汲取能量,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梦而奋斗。

B.倡导整本书阅读,是因为在互联网环境下,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正成为趋势,阅读容易走向浅尝辄(zé)止、断章取意的误区。

C.缂(gè)丝这种中国传统技艺采用“通经断纬”的织法,能自由变幻色彩,因而特别适宜制作书画作品;缂织彩纬的织工须有一定的艺术造诣。

D.黄家庄藏有美酒的消息不胫而走,据那些喝过的人说,那酒澄((chéng)清透亮,醇厚绵长,入口生香,实乃琼浆玉液,令人回味无穷。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导演郭帆说,我们的英雄未必是无所不为的超级英雄,每一个普通人在关键时刻的选择和行动都有可能使之成为英雄。

B.好的文艺作品应该用别开生面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C.元旦期间,漫步街头,只见不少大中型商厦为促销贴出这样的布告:

凡在本店购货满200元者,本店将热忱惠赠一份精美的礼品。

D.《左传》并不简单描写流亡者的不幸,而是通过血腥与动荡的非凡经历,让流亡者与众不同,产生了与一般士大夫迥然有别的思想锋芒和精神性格。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海藻的大小相差悬殊:

小的成体只有几厘米长,如小石花菜、小杉藻等;大的可长到数米,如海带、羊栖菜等;而巨藻竟可长到两三百米。

B.“中国智慧”丛书《18堂国学哲思课》、《18堂国学修身课》、《18堂国学文艺课》于近日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和知识出版社联合出版了。

C.为什么有的学生背诵能力很强,有的则完全不行?

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是我们的大脑所喜欢的?

这些问题日益成为科学家热衷探讨的话题。

D.苏东坡(1037-1101)在《题西林壁》中说: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如果我们的视野太受局限,就不能真正领悟自然的美。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消协近期对100款手机APP进行测评后,发现存在手机APP使用权限被滥用、隐私条款内容不达标,有可能造成用户隐私泄露。

B.19岁少年潘愚非,18岁少女宋懿龄,在法国图卢兹攀岩奥运资格赛上双双给我们带来惊喜,先后获得两张2020年东京奥运会攀岩项目的参赛资格。

C.脱口秀《吐槽大会》聚焦行业代表人物,用吐槽的方式,掀起人物背后鲜为人知的一面,让观众更深入了解一些行业“内幕”。

D.神光III原型装置的成功研制,全面奠定了我国设计、建设、维护和运行新一代高功率激光驱动器的科学技术与工程建设的基础。

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

(1)

(2)两小题。

(6分)

腾讯与故宫博物院在故宫端门数字馆举办“腾讯NEXTIDEA×故宫”发布会,宣布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开展长期合作。

据介绍,此次合作将以“NEXTIDEA腾讯创新大赛”为平台,以故宫博物院经典形象或相关传统文化内容为原型,围绕赛事主题、跨界合作和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探索传统文化的活化模式。

(1)为上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

(2分)

(2)请你对材料中的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要求观点明确,理由恰当,语言简洁。

(4分)

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只选三小题)(6分,每小题2分)

(1)乘彼境垣,以望复关。

,。

(《诗经·氓》)

(2),水击三千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逍遥游》)

(3)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司马迁《报任安书》)

(4),。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髙》)

(5)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王实甫《长亭送别》)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

(10分)

作画根本无中西之分,初学时如此,到最后达到最高境界也是如此。

虽然可能有点不同的地方,那是地域的、风俗习惯的以及工具的不同,在画面上才有了分别。

还有,用色的观点,西画是色与光不可分开来用的,色来衬光,光来显色,为表达物体的深度与立体,更用阴影来衬托。

中国画是光与色分开来用的,需要用光时就用光,不需用时便撤了不用,至于阴阳向背全靠线条的起伏转折来表现,而水墨与写意,又为我国独特的画法,不画阴影。

中国古代的艺术家,早认为阴影有妨画面的美,所以中国画传统下来,除以线条的起伏转折表现阴阳背向,又以色来衬光。

中国画常常被不了解画的人批评说,没有透视。

其实中国画何尝没有透视?

它的透视是从四方上下各方面着取的,现在抽象画不过得其一斑。

如古人所说的下面几句话,就是十足的透视抽象的原理。

他说“远山无皴”。

远山为何无皴呢?

因为人的目力不能达到,就等于摄影过远,空气间有一种雾层,自然看不见山上的脉络,当然用不着皴了。

“远水无波”江河远远望去,那里还看得见波纹呢?

“远人无目”也是一样的;距离远了,五官当然辨不清楚了,这是自然的道理。

所谓透视就是自然,不是死板板的。

从前没有发明摄影,但是中国画早已发明这些极合摄影的原理。

何以见得呢?

譬如画远的景物,色调一定是浅的,同时也是轻轻淡淡,模模糊糊的;如果说画近景楼台殿阁,就一定画得清清楚楚,色调深浓,一看就如到了跟前一样。

石涛还有一种独特的技能,他有时反过来将近景画得模糊而虚,将远景画得清楚而实。

这等于摄影机的焦点,对在远处,近处就显得不清楚了,这是“最高”现代科学物理透视。

所以中国画的抽象,既合物理,而又要包含着美的因素。

讲到以美为基点,表现的时候就该利用不同的角度,画家可以从每种角度,或从流动地位的眼光下,产生灵感,几方面的角度下,集成美的构图。

这种理论,现代的人或已能够明白,但古人就有不懂这个道理的。

宋人沈存中就批评李成所画的楼阁都是掀屋角。

怎样叫掀屋角呢?

他说从上向下的角度看起来,看到屋顶,就不会看到屋檐,李成的画,既见屋脊又见斗拱颇不合理。

粗粗看来这个道理好象对的,仔细一想就知道不对了,因为画既以美为主点,李成用鸟瞰的方法,俯看到屋脊,并且以飞动的角度仰而看到屋檐斗拱,就一刹那间的印象,将脑中所留屋脊与屋檐的美感并合为一,于是就画出来了,况且中国建筑,屋脊的美和斗拱的美都很绝,非兼用俯仰的透视不能传其全貌。

(张大千《画说》节选)

7.下列对材料中中国画的“透视现象”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所说的“远山无皴”“远水无波”“远人无目”这几句话,其实恰是证明了中国画中透视抽象原理的运用。

B.画远的景物,色调一定是浅的,轻淡模糊;画近的亭台楼阁,色调深浓,清清楚楚,似在眼前:

这种透视现象在中国画中无一例外。

C.石涛独特的技法是将近景画得模糊而虚,将远景画得清楚而实,这可以说是画家不自觉地运用了现代科学物理透视原理。

D.中国画可以利用不同的角度,多角度集成美的构图,李成采用了俯仰兼用的透视方法,表现了中国建筑的美。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因为地域、风俗习惯以及工具的不同,中西绘画在画面上有所分别,达到最高境界的画作差别更大,但从根本上说作画无中西之分。

B.西方绘画中色与光是不可分开,互为映衬,兼用阴影衬托;中国画大都光与色分开,用线条的起伏转折表现阴阳向背,但水墨与写意则不然。

C.中国画的透视是从四方上下各个角度取景的,现在的抽象画只是从一个角度取景,在表现力上自然比不过中国画。

D.宋人沈存中批评李成所画的楼阁都是掀屋角,认为既见屋脊又见斗拱的构图颇不合理,其实是沈存中不懂得兼用俯仰的透视道理。

9.根据材料内容,概述中国画的主要特点。

(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13题。

(20分)

永恒的海

〔日本〕东山魁夷

登上斜坡,立即吹来剧烈的风,我出现于断崖之上。

透过松林,俯视着水沫飞溅的海洋和黝黑的岩礁。

蓝色的波涛,汹涌奔腾,叩击着岩石,抛洒着银白的浪花,轰然作响。

岩石有的挺拔直立,有的在波谷中时隐时现,在海浪的冲刷下,个个呈现出坚强的姿态。

这里是山口县青海岛。

岛的南侧,和缓的绿色的山峦包围着仙崎湾,多么宁静的海景。

而北面却是岩石峭立的断崖,日本海波高浪险,形成了喧嚣雄奇的景观。

我从去年就开始到海滨旅行,寻觅波涛和岩石的绘画素材。

我想从相互搏击的海浪和岩石那里,发现海国日本的象征。

有一次,我听到台风将要通过铫子海面的消息,立即驱车赶到犬吠崎。

我在灯塔旁下了车,大风挟着飞沙,使我睁不开眼睛。

我冒着被刮走的危险,来到断崖的边缘。

遥远的海面上白沫飞溅,浪涛汹涌,灰黑的云朵低俯着水平线在流动。

海浪咆哮着袭来,接着又退去,粉碎了,扬起了水花。

在这一片混沌的海洋上,不时有阳光下射。

我从崖上下来一点找个风势较弱的地方站住,凝神眺望。

只见洋面上的狂涛巨澜,按照一定的节奏反复着。

这种大自然的脉搏,自太古以来从未停止。

然而,最豪壮的景观是北海道日高海岸南端的襟裳岬。

日高山脉入海处,其余脉形成一列大岩礁在水中绵延六七公里,海水袭来,荡起银白的浪花。

丘陵上有一片狭窄的草原,随处生长着矮矮的柏树,低伏在地面上。

这北国边陲的景观,和北端的鄂霍茨克海滨的能取岬,给人留下相同的印象。

密布着原始森林的半岛的尖端,立着一座涂着黑白花纹的灯塔,背衬着灰色的大海,孑然独立。

我面对着这片荒寂的风景,寒冷的雾气包裹着我。

我寻求的不是这种沉郁的海景。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初夏季节,我沿着海岸从宮津到了丹后半岛。

我经过宁静而碧绿的水湾里排列着船坞的伊根渔村,顺着半岛北侧的断崖,站在屏风般的巉岩上,眺望间人海滨。

我从少年时代起就留心观察自然,我悟出这样的道理: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顺着生长和衰亡的圈子永远循环往复。

这种规律正因为是运动着的,不是静止的,所以应当确信有一种基本的力量存在着,尽管这种力量的归结及意义尚不得而知。

我的整个青年时代都坚守着这样的信念:

对待一切现象,都要看作是某种力量作用的结果。

我虽曾陷入了那种失意和悲惨的深渊,但没灰心气馁,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有着上述这样的观点。

经受过那场战争带来的苦恼和悲哀,到了不得不抛弃自己一切的时候,就越发强烈感觉到某种力量的存在。

事情不是这样吗?

后来,我在心中回味着当时的情景,多多少少杜绝了精神上的安逸和松弛。

然而我回顾着战后至今所走过的道路,又不能不感到惭愧。

我一步个脚印坚持不懈走过来了,但我的艺术却不能认为是深刻的了,大凡艺术作品,只有摆脱创造它的作者的偏爱以及世间欢迎它的一切好意之后,才能获得这样的命运:

它将被评判是否具有真正的价值。

我有没有经得起这种严峻考验的作品呢?

我只能说那要等待将来了。

如果不这样想,那也就不能前进了。

如今,我聆听着波涛的声音,这是永恒的音响。

左右着水波搏击的力量是什么?

我仍然认为,这不过是受某种力量支配的缘故。

这种力量应该是什么,我也不知道。

10.概括文中“我”的形象特征。

(4分)

1l.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

12文章为什么多次描写海景?

(6分)

13.根据全文,探究标题“永恒的海”的深层意蕴。

(6分)

 

三、古诗文阅读(26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4-18题。

(18分)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

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节选,有删改)

且退之以为纪录者有刑祸,避不肯就,尤非也。

史以名为褒贬,犹且恐惧不敢为;设使退之为御史中丞大夫,其褒贬成败人愈益显,其宜恐惧尤大也,则又扬扬入台府,美食安坐,行呼唱于朝廷而已耶?

在御史犹尔,设使退之为宰相,生杀出入升黜天下士,其敌益众,则又将扬扬入政事堂,美食安坐,行呼唱于内庭外衢而已耶?

何以异不为史而荣其号、利其禄也?

又言“不有人祸,则有天刑”。

若以罪夫前古之为史者,然亦甚惑。

凡居其位,思直其道。

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如回之,莫若亟去其位。

孔子之困于鲁、卫、陈、宋、蔡、齐、楚者,其时暗,诸侯不能以也。

其不遇而死,不以作《春秋》故也。

当其时,虽不作《春秋》,孔子犹不遇而死也。

若周公、史佚,虽纪言书事,犹遇且显也。

又不得以《春秋》为孔子累。

是退之宜守中道不忘其直无以他事自恐退之之恐唯在不直不得中道刑祸非所恐也。

(柳宗元《与韩愈论史官书》①节选,有删改)

注:

①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夏,韩愈在长安任史官修撰。

期间他曾写信给柳宗元,表示自己担心招致刑祸而不愿意担任史官。

柳宗元此文就是对韩愈的答复。

1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素所自树立使然也立身于世

B.亦颇识去就之分矣界限

C.荣其号、利其禄也以……为荣

D.其不遇而死机遇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流俗之所轻也及其所之既倦

B.至激于义理者不然圣人不凝滞于物

C.其宜恐惧尤大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D.不以作《春秋》故也奉宜室以何年

1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出身卑微,自知世俗之人并不会在意自己的死,但他始终坚信,因追求的目的不同,死的价值也大不相同。

B.司马迁摆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选择了一条隐忍苟活的荆棘之路,足见其作为史官的坚忍意志与无畏精神。

C.柳宗元认为,如果做史官尚且惧祸,那做御史、宰相就更要恐惧了,这里用逐层推论的方法,支持韩愈“纪录者有刑祸”这一说法。

D.柳宗元通过列举史实,说明古代修史者遭不幸并不是由于修史的缘故,很好地驳斥了做史官“不有人祸,则有天刑”的错误观点。

17.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

(3分)

是退之宜守中道不忘其直无以他事自恐退之之恐唯在不直不得中道刑祸非所恐也

18.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2)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如回之,莫若亟去其位。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9-20题。

(8分)

夜雨

(唐)白居易

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清江引·秋怀

(元)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9.从体裁上区分,甲是,乙是元曲。

两首诗(曲)都呈现出一种的意境。

(2分)

20.两首诗(曲)都提到了芭蕉,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6分)

四、作文(4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40分)

老子: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毛泽东: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争”与“不争”,“争什么”与“不争什么”,似乎都可以争论不休。

对此请你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

【注意】紧密结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24分)

1.D2.D3.B4.C

5.

(1)腾讯与故宫博物院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2分)

(2)例:

我很赞同这样的方式。

这是以创新的方式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推动青年人与传统文化的深度交流。

所以这样的做法值得鼓励和提倡。

(不赞同且言之成理也可)

(4分,观点明确1分,理由恰当2分,语言简洁1分)

6.

(1)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2)鹏之徙于南冥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5)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6分。

每小题2分,每空色阿差错均不给分)

二、(30分)

7.B8.D

9.

(1)光与色分开,以色来衬光,以线条的起伏转折来表现阴阳向背。

(2)不自觉地运用透视,从多角度集成美的构图。

(4分,答出一点给2分)

10.文中的“我”是一个画家,勤奋创作,坚强自信,谦虚富有反思精神。

(4分,答出点给1分。

意思接近即可给分)

11.

(1)运用拟人及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大海的浩大壮观;

(2)作者运用移步换景、远近结合等方式多层次多角度表现海的壮观;

(3)运用视听结合,通过声音和视觉画面展现海浩大的声势。

(4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

12.①作者多次描写海景,写出大海的魅力与永恒,表现“我”对大海对自然的

热爱。

②作者不断寻觅绘画素材,从侧面表现作家对艺术的不懈追求。

③由海景的描写引出下文对自然对艺术对人生的思考,呼应标题,有利于主

旨表达。

(6分,答出一点给2分)

13.①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顺着生长和衰亡的圈子永远循环往复,这种规律亘古不变。

②大海的永恒与神秘力量带来作者深刻启示,杜绝精神的安逸与松弛,坚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

③启迪人们对艺术对人生需要不停地反思,才能不断完善自我与艺术。

(6分,答出一点给2分)

3、(26分)

14.D15.B16.C

17.是退之宜守中道/不忘其直/无以他事自恐/退之之恐/唯在不直/不得中道/刑祸非所恐也(3分)

18.

(1)是因为我遗憾内心想做的事尚未完成,如果平庸地死了,我的文章著述

便不能彰明于后世。

(3分,注意恨、鄙陋、文采)

(2)如果坚持的原则是正确的,那么即使死也不能违背;如果要违背的话,不如赶快离开这个职位。

(3分,注意苟、回、亟)

19.(五言)绝句;幽静冷寂、凄清冷寂、凄凉冷寂(意思相近即可)

20.第一首诗中由雨打芭蕉声引岀夜雨,以声衬静,渲染岀环境的淒清,诗人的孤寂之情。

第二首诗通过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等意象构成了一幅深秋图景,形象地抒发了深沉的乡思与有家难归的羁愁。

(6分,艺术特点各1分,抒情效果各2分)

四、(40分)

21.分五等评分。

一等(40-36分):

立意较深,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通畅。

二等(35-31分):

中心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等(30-24分):

心尚明确,内容较具体,结构完整,语言基本通顺。

四等(23-16分):

中心欠明确,内容空泛,结构基本完整,语病较多。

五等(15分以下):

完全离题,或感情不健康,或文理混乱,或语病严重,或不足300字,不成篇。

说明:

①构思新颖有创造,或语言生动有文采,或书写美观端正、卷面整洁,酌加2—3分。

②错别字3个扣1分(重出不计)

③300字以上600字以下,降等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