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地区武汉市东湖风景区规划文本.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5708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31 大小:90.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地区武汉市东湖风景区规划文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1页
湖北地区武汉市东湖风景区规划文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1页
湖北地区武汉市东湖风景区规划文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1页
湖北地区武汉市东湖风景区规划文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1页
湖北地区武汉市东湖风景区规划文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1页
湖北地区武汉市东湖风景区规划文本.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1页
湖北地区武汉市东湖风景区规划文本.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1页
湖北地区武汉市东湖风景区规划文本.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1页
湖北地区武汉市东湖风景区规划文本.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1页
湖北地区武汉市东湖风景区规划文本.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1页
湖北地区武汉市东湖风景区规划文本.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1页
湖北地区武汉市东湖风景区规划文本.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1页
湖北地区武汉市东湖风景区规划文本.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1页
湖北地区武汉市东湖风景区规划文本.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31页
湖北地区武汉市东湖风景区规划文本.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31页
湖北地区武汉市东湖风景区规划文本.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31页
湖北地区武汉市东湖风景区规划文本.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31页
湖北地区武汉市东湖风景区规划文本.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31页
湖北地区武汉市东湖风景区规划文本.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31页
湖北地区武汉市东湖风景区规划文本.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31页
亲,该文档总共1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地区武汉市东湖风景区规划文本.docx

《湖北地区武汉市东湖风景区规划文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地区武汉市东湖风景区规划文本.docx(1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地区武汉市东湖风景区规划文本.docx

湖北地区武汉市东湖风景区规划文本

规划文本:

规划图纸:

01:

区域分析图-东湖在全国交通优势

02:

区域分析图-东湖在湖北省的区位

03:

区域分析图-东湖在武汉的区位

04:

城市与风景区关系图

05:

卫星遥感现状图

06:

土地利用现状图

07:

综合现状图

08:

道路交通现状图

09: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图

10:

规划范围界定图

11:

风景资源评价图

12:

景区划分规划图

13:

规划总平面图

14:

功能布局规划图

15:

保护培育规划图——分类保护规划

16:

保护培育规划图——分级保护规划

17:

保护培育规划图——核心景区规划

18:

风景游赏规划图——游赏线路规划

19:

风景游赏规划图——游赏方式规划

20:

道路交通规划图

21:

居民社会调控图

22:

土地利用协调规划图

23:

旅游服务设施规划图

24:

竖向空间规划图

25:

植被现状图

26:

植被景观结构图

27:

植被景观规划图

28:

给水工程规划图

29:

雨水工程规划图

30:

电力通信邮政规划图

31:

环境保护工程规划图

32:

消防工程规划图

33:

燃气工程规划图

34:

近期规划图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编制目的

东湖风景名胜区上版总体规划编制于1993年,于1995年审批通过,为今日东湖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和风景旅游事业的发展,东湖已经从原来的城郊湖变成了城中湖,东湖风景名胜区遇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编制新一版的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势在必行。

根据《风景名胜区条例》和《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及其它相关法规,特编制《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规划适用于东湖风景名胜区范围内各地块的保护、利用、建设和管理工作。

第三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及宗教事务条例。

2、《风景名胜区条例》(2006)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办发[1995]23号)

4、《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

5、《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6、《湖北省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湖北省人民政府令第123号)

7、关于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问题的复函(建办城函[2006]663号)

8、关于转发建设部办公厅《关于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问题的复函》的通知(鄂建办公[2006]85号)

9、《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10、《湖北省水功能区划》(2003年)

11、《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条例》(2007年)

12、《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1993年)

13、作为参考的其他有关规划文件

14、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第四条规划指导思想

1、坚持“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风景名胜区工作方针,保障风景名胜区健康发展。

2、充分挖掘风景名胜区内各类风景资源的潜力,充实、完善并新增能展现风景名胜区特色的景点和风景旅游项目。

3、重视长远发展,强调风景名胜区的资源永续利用与近期建设之间的衔接,为管理提供合理有据、可操作性强的规划。

4、协调好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建设与周边城区、村庄发展的关系,协调好风景名胜区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关规划之间的关系,力争使整体效益达到最佳,使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达到统一。

第五条规划原则

1、保护优先原则。

确保风景资源真实性和完整性不被破坏,以此为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基础和基本出发点,同时切实保护耕地资源,景区建设不得以牺牲耕地资源、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

2、综合协调原则。

依据资源的重要性、敏感性与适宜性,统筹考虑各种发展的需求,合理安排、协调发展。

3、环境承载力原则。

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利用必须在其允许的环境承载力之内,以保证资源环境的持续利用。

4、可操作性原则。

风景名胜区规划必须要从实际出发,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与实践指导意义,为管理服务,成为政府管理部门依法保护、建设和管理风景名胜区的依据。

5、前瞻性原则。

站在发展的高度,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妥善处理各个发展阶段的工作重心,立足现在,展望未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6、内外共享原则。

东湖是我国最大的城中湖,作为城中湖风景区,东湖风景区的旅游设施应当充分实现风景区内外的共享,深化东湖风景名胜区的社会效益,造福于民。

 

第二章风景名胜区范围与性质

第六条规划范围、面积

东湖风景名胜区范围为东至武广铁路,西至东湖路,北边以筲箕湖以北地区及中北路延长线为界,南边界至老武黄公路、喻家山、南望山一线山脉南麓区域,总面积约为61.86平方公里。

第七条规划性质

以大型自然湖泊为核心,湖光山色为特色,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科普教育为主要功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第八条特色文化定位

以城市文化立足,以湖泊文化立本,以本土文化立魂,以全球文化立新,形成以自然山水文化为基调,融合楚文化的独具特色的东湖文化。

 

第三章风景资源评价结论

第九条风景资源构成

本规划根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将风景区风景资源划分为二大类、八中类,计97个景源,含32个独立景物及65个景点,其中景点由18个自然景观单元和47个人文景观单元组成。

 

表3-1东湖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类型表

大类

中类

景源名称

景点数量

景物数量

自然景源

天景

先月亭(月色)、烟浪亭(日出)

2

2

地景

曲堤、落雁岛、浪淘石、湖中堤(亲水平台、鹅嘴)、团毕双峰、封都山

6

2

水景

小潭湖、汤菱湖、郭郑湖、团湖、庙湖、后湖

6

0

生景

古树林、鸟岛(栈道观鸟、晚霞)、水杉林、古树名木园

4

2

人文景源

园景

楚人狂欢岛(儿童乐园)、梨园、听涛轩(柳浪渡)、碧水潭、长天楼(落霞水榭)、濒湖画廊、小梅岭(陶铸楼、多景台)、苍柏园(寓言雕塑园)、楚才园(南国哲思园)、杜鹃园、盆景园、荷花园(水生园)、梅园、竹类园、樱花园、武汉植物园、茶园、紫薇园、梅林(恬逸园、鹰嘴藏林、部队靶场)

19

11

建筑

行吟阁(水云乡、沧浪亭)、屈原纪念馆、湖光阁、雁归桥、楚城、楚市、楚天台(凤标)、龙舟码头(水上栈道)、翠薇蕴谊园(友谊林)、清河桥、凤凰阁(松鸽坪、烧烤场)、临曦台(太渔桥)、凌霄阁、省博物馆

14

8

胜景

九女墩(可歌亭)、鲁迅广场、蛮王冢、离骚碑、楚辞轩、祝融观星台、芦洲古渡(索桥览胜)、雁落坪(赵氏花园、鹊桥相会)

8

4

风物

白马洲、朱碑亭(千帆亭、滑道)、东湖宾馆梅岭一号、化蝶并蒂、鸳鸯合欢、刘备郊天台(摩崖石刻)

6

3

总计

 

97

65

32

注:

1.括号内景源均为景物。

2.飞地景点包括北洋桥、珞洪景点。

(部分湖域水质较差,且被占用严重,故现状不作为景源纳入)

第一十条风景资源特征

本规划认为东湖风景名胜区自然景观优美,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科研教育价值。

其主要特征表现为:

1、湖泊广袤浩瀚,湖泊现状面积达32.5平方公里,是国内最大的城中湖。

湖水辽阔清幽,碧波万顷,岸线曲折,岬湾交错,湖岸景观丰富多姿。

2、平原丘岗起伏变幻无穷,沿湖有山峰34座,伸入湖中的半岛120多个,独立于水中的小岛屿10多个,还有随着湖水涨落而出没的“浪淘石”等,山势虽不甚大,却高低错落有致。

3、植物资源丰富,绿化覆盖面积占整个景区陆域面积的81.93%,生态环境良好。

且是中国著名的荷花、梅花研究基地。

4、鸟类较为丰富,涵盖了留鸟、夏候鸟、冬候鸟、季节性迁徙、旅鸟等五大类型。

雁、沙鸥、白鹭、野鸭等水鸟出没于芦苇间,盘旋湖面,形成“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奇妙画面。

5、历史文化灿烂悠久,楚文化、三国文化、近现代革命文化、名人文化、宗教文化、科教文化等代表了其不同的侧面。

其中以楚文化最为突出。

第一十一条风景资源评价

本规划采用《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的五级标准,对东湖风景名胜区中65个景观单元进行评价。

评出一级景源7个,占参评景源的10.77%;二级景源15个,占参评景源的23.08%;三级景源16个,占参评景源的24.62%;四级景源27个,占参评景源的41.53%。

表3-2东湖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分级评价表

景区

景源级别

景源名称

数量

合计

听涛景区

特级景源

0

21

一级景源

郭郑湖、东湖宾馆梅岭一号、省博物馆

3

二级景源

九女墩、屈原纪念馆、行吟阁、长天楼

4

三级景源

曲堤、湖光阁、碧水潭、濒湖画廊、楚人狂欢岛、听涛轩

6

四级景源

鲁迅广场、小梅岭、湖中堤、梨园、苍柏园、先月亭、浪淘石、雁归桥

8

磨山景区

特级景源

0

21

一级景源

武汉植物园、梅园、楚天台

3

二级景源

刘备郊天台、朱碑亭、樱花园、荷花园、楚城、楚市

6

三级景源

楚才园、离骚碑、蛮王冢

3

四级景源

庙湖、茶园、盆景园、竹类园、杜鹃园、翠薇蕴谊园、封都山、祝融观星台、楚辞轩

9

落雁景区

特级景源

0

10

一级景源

落雁岛

1

二级景源

鸟岛、雁落坪

2

三级景源

清河桥、古树林、团湖

3

四级景源

化蝶并蒂、鸳鸯合欢、龙舟码头、芦洲古渡

4

吹笛景区

特级景源

0

10

一级景源

 

0

二级景源

凌霄阁、凤凰阁

2

三级景源

团毕双峰、古树名木园、紫薇园

3

四级景源

后湖、临曦台、水杉林、梅林、烟浪亭

5

白马景区

特级景源

 

0

3

一级景源

 

0

二级景源

汤菱湖

1

三级景源

小潭湖

1

四级景源

白马洲

1

合计

 

 

65

听涛景区与磨山景区的景源数量均为21个,分别占总数的32.31%;落雁景区与吹笛景区的景源数量均为10个,占总数的15.38%,白马景区景源数量仅有3个,占总数的4.62%。

表3-3东湖风景名胜区各级景点所占比例表

表3-4东湖风景名胜区各景区景点所占比例表

景点级别

景源总数(个)

所占百分比(%)

景区名称

景源数量(个)

所占百分比(%)

特级景点

0

0

听涛景区

21

32.31

一级景点

7

10.77

磨山景区

21

32.31

二级景点

15

23.08

落雁景区

10

15.38

三级景点

16

24.62

吹笛景区

10

15.38

四级景点

27

41.53

白马景区

3

4.62

合计

65

100

合计

65

100

 

第四章规划目标与发展规模

第一十二条规划与管理总目标

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风景名胜区和城中自然湖泊型旅游胜地,国家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恢复、建设的重要示范基地和浓郁的楚文化特色游览胜地,强化水主题,突出东湖水域特色,创造生态东湖、文化东湖、欢乐东湖的新形象。

第一十三条资源及环境保护目标

1、对东湖风景名胜区独特的森林及湿地系统进行全面保护。

2、对东湖风景名胜区的文化资源进行全面而有效地保护和展示。

3、严格保护东湖风景名胜区现有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4、加快风景名胜区内违规违章建设治理整顿。

5、根据景区结构、游览方式和游客量分布,调整风景名胜区的交通组织系统。

6、严格控制风景名胜区人口规模,建立适合东湖风景名胜区特点的居民点体系。

7、减少并逐步消除不适宜的商业活动对风景名胜区整体游赏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8、协调风景名胜区与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9、创建国内一流的旅游环境,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风景名胜区的典范。

第一十四条旅游发展目标

1、经济指标:

游客接待总量持续增长,旅游收入大幅增加。

2、社会目标:

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经济社会统筹作用,扩大就业;实现风景区内旅游设施的内外共享,造福于民。

3、文化目标:

保护东湖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挖掘东湖文化旅游资源,形成和强化东湖的特色文化。

4、产业目标:

建立合理、高效、先进的旅游产业要素体系,形成比较完备的“食、住、行、游、购、娱”旅游产业链。

第一十五条发展规模预测

本规划综合采用面积法、线路法及卡口法,测算风景名胜区游人容量:

东湖风景名胜区的游人容量可按平均年游人总量1200万人次,瞬时容量20000人次,平均日游人量40000人次进行控制,考虑到假期高峰,瞬时游人容量可按日常平均3倍即60000人进行控制,则游人规模预测:

近期600万人次/年;远期900万人次/年。

社区居住人口规模预测:

远期2025年11960人。

 

第五章功能分区与规划布局

第一十六条规划理念

强调“生态为先,和谐为本”的规划理念,以“城湖共生,水绿交融”为整体空间格局,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城市与风景和谐,文化与生态和谐”的目标。

第一十七条布局结构

东湖风景名胜区在总体布局结构上突出“指状”结构形态,即形成以东湖核心湖面郭郑湖为“掌心”,以各景区和功能区为“手指”的放射状形态,并且从点、线、面、体四个层次反映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1、体——体系层次

东湖风景名胜区由风景游赏、旅游设施、居民社会等三个职能系统综合组成,并通过各职能系统的点、线、面等网点的有机结合,从而构成整个东湖风景名胜区的整体结构网络。

(1)风景游赏体系:

包括景区、景群、景点和景物。

(2)旅游设施体系:

包括旅游服务区、旅游服务点和旅游服务部。

(3)居民社会体系:

包括居民社区、村及居民点。

2、面——分区层次

规划将东湖风景名胜区划分为五大功能区域:

(1)风景游览区域:

包括落雁景区、后湖景区、喻家山景区的大部分地区,以游览、观赏为主要活动内容,可结合游览安排适当的参与性的旅游活动。

(2)休闲活动区域:

以听涛景区、渔光景区和白马景区为主,开展各类休闲娱乐活动,配置少量服务设施建设。

(3)自然景观区域:

包括风景名胜区内的山体和沼泽湿地,主要职能为通过对生态环境与景观的保护,营造赏心悦目、生态良好的游憩空间。

(4)旅游服务区域:

主要有八处,分布于各个景区,为风景名胜区旅游服务设施集中分布的区域。

(5)东湖水域:

是东湖风景名胜区的灵魂,以提供湖泊观光、水上运动等为主要活动内容。

3、线——游览层次

风景名胜区各种游览活动沿各级游览道路呈线状分布的特征,主要可概括为“八线”:

水岸游憩游览线:

水果湖-天鹅池-泽畔行吟-杉屏落霞-水上舞台-云梦岛-曲堤凌波

水上运动游览线:

凤来岛(水上运动基地)-云梦岛-汤菱湖-小潭湖

湖泊观光游览线:

东湖各子湖

生物科考游览线:

吹笛景区马鞍山-吹笛景区猴山-磨山景区磨山-芦洲落雁

科教修学游览线:

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保健养生游览线:

后湖景区(森林疗养、森林瑜珈)-落雁景区-白马景区(体检疗养基地)

名人文化游览线:

洪山宝塔-南望山(蛮王冢)-磨山-楚天台-刘备郊天台

劳作体验游览线:

磨山景区(农家乐一条街)-曲桥新荷-落雁景区(湖光农舍)

4、点——景点层次

指风景名胜区内服务设施建设根据游览需要和资源条件限制,呈点状合理分布于游览路线之上,并且表现为由外至内建设强度逐步减弱的控制等级。

东湖风景名胜区内共计景点80个。

第一十八条功能分区

根据风景名胜区的使用要求,从完善风景名胜区的各项功能出发,统筹整合区内各类用地类型,并考虑其地理、自然条件,规划将景区规划分为风景游览区、休闲活动区、自然景观区、旅游服务区及东湖水域五大功能分区。

表5-1功能分区划分表

风景游览区

休闲活动区

自然景观区

旅游服务区

水域

面积

9.85K㎡

7.64K㎡

8.94K㎡

2.41K㎡

33.02K㎡

范围

主要包括落雁景区和后湖景区内落雁小路以西地区,磨山景区和喻家山景区中部平原地区

包括渔光景区及听涛、白马景区的环湖地区,风景名胜区南部两行山系之间的狭长平原地带

包括磨山六峰和风景名胜区南部两行雁形山系,以及落雁小路以东地区

包括梨园服务区,南望山服务区,喻家山服务区,教育服务区,以及白马服务区

郭郑湖、筲箕湖、小潭湖、汤菱湖、团湖、后湖、喻家湖、庙湖等

功能

风景游览区是以游览、观赏为主要活动内容,可结合游览安排适当的参与性的旅游活动

休闲活动区是指现状风景资源较少但景观环境优良,主要开展各类休闲娱乐活动、具有少量设施建设的区域

自然景观区是针对风景名胜区内有生态及景观观赏价值的植物种群及其环境划定的保护范围

旅游服务区是向游人提供住宿、餐饮、导游、购物的主要场所

适当开展各类水上观光游览活动

第一十九条景区划分和特色

根据风景区实际情况,将风景区重新划分为八大景区,分别为:

听涛景区、渔光景区、白马景区、落雁景区、后湖景区、吹笛景区、磨山景区、喻家山景区。

表5-2景区规划一览表

听涛景区

渔光景区

白马景区

落雁景区

后湖景区

吹笛景区

磨山景区

喻家山景区

规划

范围

东湖路以东、东湖南路以北、磨山以西、梨园广场及云梦岛以南地区,含郭郑湖

包括云梦岛,及梨园广场以北、筲箕湖以西全部陆地及水域

包括小潭湖、筲箕湖,汤菱湖的大部分水面,以及沿湖的陆域

包括团湖,及其北至汤菱湖、西至鹅咀、南抵磨山、东邻武广铁路的全部陆域

包括后湖及其东侧至武广铁路的区域

北至后湖南岸,南至老武黄公路,西至喻家湖西岸,东至青王公路的区域

包括北至磨山六峰,南至夹山与菱角湖,东、西至湖滨的区域

北至东湖东路及菱角湖北岸,东至喻家湖,西、南至规划边界内的区域

规划面积

13.30K㎡

3.24K㎡

9.72K㎡

8.16K㎡

6.33K㎡

6.79K㎡

6.28K㎡

8.04K㎡

其中

水域

10.56K㎡

1.48K㎡

7.59K㎡

4.70K㎡

5.07K㎡

0.85K㎡

0.10K㎡

2.67K㎡

陆地

2.74K㎡

1.76K㎡

2.13K㎡

3.46K㎡

1.26K㎡

5.94K㎡

6.18K㎡

5.37K㎡

景区内容

组景沿东湖西岸南北向轴线展开,长岸、柳廊串清塘,四面广湖,岸借各山之景

曲堤、水岛环内湖,主景云梦岛探入湖心,左右逢源

湖上长堤串湖岛,北岸绿野白马洲,主景白马洲

湖中绿岛连平野,曲堤团湖水,主景雁滩居湖中央

湿地延展,河湖港汊依傍后湖浩瀚水面

丘陵起伏,茂林竹海,东西主轴山景互对

位于风景名胜区的中心焦点,远对一围烟浪六十里,近靠山林十多景

低山连绵,前后交错横列展开

景观特色

荷塘绿廊

水天共长

曲堤云岛

风情港湾

白马行洲

春草怡然

雁滩秋月

田园农乐

河湖港汊

芳草湿地

自然野趣

森林天地

湖山相映

茂林胜迹

横山叠翠

花海芬芳

主要功能

水上观光

水上运动

文化活动

水上休闲

艺术展演

旅游接待

休闲度假

会议会展

田园观光

特色乡村度假

湿地公园观光

青少年运动

素质拓展

历史文化游览

特色植物观赏

园艺博览

第二十条生态原则及生态分区

1、生态原则

(1)制止对自然环境的人为消极作用;

(2)保持和维护东湖风景名胜区原有生物种群、结构及其功能特征;

(3)提高东湖风景名胜区自然环境的生态修复能力。

2、生态分区

表5-3生态分区及其利用与保护措施

生态分区

景区

环境要素状况

利用与保护措施

大气

水域

土壤

植被

不利区

听涛景区

×

应限制过量开发,对不利状态的环境要素要减轻其人为压力,实施针对性的自然保护措施

渔光景区

×

白马景区

×

稳定区

磨山景区

要稳定对环境要素造成的人为压力,实施对其适用的自然保护措施

有利区

喻家山景区

需规定人为压力的限度,根据需要而确定自然保护措施

吹笛景区

后湖景区

落雁景区

注:

×不利;-稳定;+有利。

第二十一条城景过渡带及外围协调区

1、城景过渡带

鉴于东湖风景名胜区和武汉市区紧密相连,城市的建设要充分考虑东湖的自然景观特色,不能破坏东湖山水空间构架和尺度感,实现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和谐统一。

保护风景区的视觉环境,区内新建建筑物的高度、体量必须考虑东湖的特殊环境要求,规划在东湖风景名胜区与城市接壤处设置城景过渡带,宽度在80-150米之间。

过渡带中的小型湖泊,作为过渡到内部景区的外部屏障区域,起到警示和串联围合保护内部景区核心湖面的作用;过渡带中的陆地区域强化生态保护,起到隔离和景区内外景观对比的效果。

城景过渡带设置范围为,东:

武广高速铁路两侧;南:

东湖南路——八一路两侧;西:

东湖路两侧;北:

中北路延长线两侧。

表5-4城景过渡带建设控制表

外侧城市建设用地

内侧风景名胜区用地

性质

主要指与风景名胜区界线相接壤的城市范围

主要指风景名胜区范围内靠近城景界线的生态区域

控制宽度

城市建设用地范围控制宽度50-100米

风景名胜区用地范围控制30-50米

控制重点

提高绿地率,增加绿化环境

保持自然生态环境,配置良好的设施

2、外围协调区

在遵循上版总规,同时考虑东湖东拓的战略需求,在风景名胜区外划出了一定范围的控制地带,即外围协调区。

具体界线是:

北至杨春湖与武鄂高速,东至外环路,南至九峰森林公园北边界,西侧包括珞珈山。

外围协调区的总面积为68.85平方公里。

外围协调区的城镇建设区必须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有关要求执行,区内重点控制城市建设规模和环境污染,突出风景城市特色,大型建设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分析和评价。

农村范围内严禁砍伐树木和开山采石,加强水土保持,农村居民点建设风格必须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要求相协调,修建道路及其他一切建设活动不得损伤风景资源与山、水、地貌景观。

3、东湖对城市景观控制要求

(1)保护东湖同城市相融、精致和谐的景观特色,严格控制湖滨地区和嵌入城市内部的洪山、珞珈山过渡带内的建筑高度、体量、色彩,要求体量小巧,色彩清雅,与环湖景观相协调。

建筑物高出环湖树冠高度的部分应有良好的体量和造型,组成平缓、柔和的轮廓线,与对面的自然山际线相呼应;对现有高出树冠的大体量建筑,可通过加强垂直绿化等各种绿化手段来弥补,建筑色彩注意避免使用大面积实墙面和反光墙面。

加强湖滨地区绿化,注意绿化种植的多样性,尤其多种植高大乔木,使建筑与绿化相互渗透。

远期拆除不符合规划的建筑。

(2)外围保护地带内的建筑物的布局、设计不得有碍东湖风景名胜区的观瞻。

东湖南路以西,武珞路以北范围内,建筑高度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步增高,以避免与洪山宝塔争辉并相冲突。

珞喻路以北范围内,保持封都山、猴山、风筝山、毕家山、太渔山、吹笛山的山脊线,以及南望山、喻家山、马鞍山、团山的山脊线,背景不能有建筑物突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