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听课记录12篇最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6209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0.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听课记录12篇最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小学听课记录12篇最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小学听课记录12篇最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小学听课记录12篇最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小学听课记录12篇最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小学听课记录12篇最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小学听课记录12篇最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小学听课记录12篇最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小学听课记录12篇最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小学听课记录12篇最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小学听课记录12篇最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小学听课记录12篇最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小学听课记录12篇最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小学听课记录12篇最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小学听课记录12篇最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小学听课记录12篇最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小学听课记录12篇最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小学听课记录12篇最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小学听课记录12篇最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小学听课记录12篇最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听课记录12篇最新.docx

《小学听课记录12篇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听课记录12篇最新.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听课记录12篇最新.docx

小学听课记录12篇最新

  【范文大全】

  ?

  科目:

数学

  年级:

五年级

  授课者:

张尊敬

  课题:

方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

我们去菜市场买东西用什么称呢?

  学生:

秤、电子秤

  老师:

那你见过这样的秤吗?

出示天平

  二、介绍天平

  它有两个托盘,中间有刻度,两天刻度相等,中间刻度为0.这就是天平。

  三、探究新知,观看课件

  

(一)等式

  1、在天平的两边放入砝码,左盘:

20克和30克,右盘:

50克,中间刻度指向0,那么说明天平平衡了。

  提问:

你能根据此列出一个式子吗?

  学生:

20+30=50

  2、观看课件,列式子。

  30+X=80X+20=702X=100

  3、何为等式?

学生一起说:

表示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举例:

60+X=8070+20=9050-20=30

  4、总结:

我们刚刚说的都是等式,先找等量关系,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5、举反例:

5X>2930<70是等式吗?

学生:

不是。

6、齐说两遍等式的概念。

(二)方程1、像30+X=80、X+20=70、2X=100这样的式子又叫什么呢?

学生:

方程老师:

看来这位学生已经预习了本节内容,值得表扬。

2、对,就是方程,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反复读。

举方程的例子。

3、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三)板书20+30=50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30+X=50X+20=702X=100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四、练习1、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

为什么?

2、看图列方程,并说一说表达的意思。

五、总结:

何为等式?

方程?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听课意见:

  1、从生活中事物导入,来吸引学生们的眼球。

  2、在课堂安排上具有逻辑性:

等量关系——→等式——→方程

  3、在板书上,注重用彩笔区分,清晰的描绘出了概念。

  4、在课堂中照顾到了大部分学生,能做到一视同仁。

  5、在强调重点时,采用多读、多念的方法,加深学生们的印象。

  授课老师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安排合理效果良好。

给我的感受是备课充分讲解精辟重点突出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处理好智能培养与情感教育的关系,着眼于全面素质的落实。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出路,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在于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因为学生在课堂上除了接受知识,还带着自身的情感。

动机需要等一并投入了课堂,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

在课堂上,他们除了与教师交往以外,还有与同伴之间的相互交往。

因此,学生课堂学习远不只是学习知识,还有提高自己的能力学习审美情操培养个性等。

课堂活动开展的很有实际性,并且活动很有效果很成功,该老师先是让学生闭上眼然后老师来描述,然后学生再通过回忆老师说的话来话两条直线,这样的教学很有创意,学生的思维会很广,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不仅学的快乐同时也学到了知识。

要是授课老师的表情更丰富一点就更完美了。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及评析

  课堂是学习知识最多的地方,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是每一个小学生要学习的知识。

在这里呢,我们学大教育专家为同学们带来了,小学语文听课记录及评析。

希望你认真学习我们到来的知识。

  一、美丽的小兴安岭

  

(一)导入:

(8:

00)

  1、欣赏一幅小兴安岭森林的图片,请同学说一说“图上的树木多不多?

”(学生回答“千千万万”“数不清”“像绿色的海洋”)

  2、连续欣赏几幅图片说说怎么样板书美丽的小兴安岭。

  3、观看录象资料。

(8:

09)

  

(二)学习课文

  1、集体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并与同学交流。

(8:

13)

  

(2)投影出示文中的词语,检查朗读。

  (3)指名朗读描写春天的部分,其他同学画出所描写的景物。

  找出文中描写很美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指导理解“抽出”

  (4)总结本段的学习方法。

(8:

18)

  2、小组学习其余部分

  

(1)投影出示学习要求。

  

(2)分小组学习描写夏、秋、冬部分的内容。

(8:

20)

  3、交流讨论

  

(1)指名回答夏、秋、冬描写的景物。

(投影出示表格,添表)。

  

(2)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教师相机指导理解。

  (3)如果要去小兴安岭你会选择在什么季节?

  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朗读课文。

(8:

35)

  一人朗读,配乐,其余同学观看动画。

  (四)深入理解课文

  1、板书花园、宝库

  2、思考:

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花园、宝库?

  (五)作业:

可以写写自己的家乡。

  点评:

  这节课老师通过图片、录像、课文等多种形式来使学生认识美丽的小兴安岭,使学生对小兴安岭的景色、物产有了深刻的印象。

老师先带领学生一块分析描写春天的部分,并总结出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分小组来学习课文的其余部分,这样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讲课过程中还设计了几处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语句,让学生选择会在什么季节去小兴安岭旅游等环节,都体现了老师重视学生的学习感悟,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

  导入部分的录像资料只是让学生看了一遍,看完就过去了。

我觉得这个地方应让学生根据预习的情况,联系录象资料来说说小兴安岭有哪些景物,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然后再去理解课文。

在第三个环节配乐朗读并让学生观看动画课件时,课件的内容并不能和课文完全相符,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

这里可只留背景音乐,让学生边听朗读边去想象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

  在最后对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和感悟上,还缺乏进一步的提升。

小兴安岭向人们奉献出了丰富的物产,作者对小兴安岭的热爱之情,没有引导学生去体会,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及评析,就是上面文章中为同学们带来了整理了。

希望你认真阅读我们带来的听课记录,这样才可以帮助你养成认真听课的习惯。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较好,从中可看出热爱上了这门功课,大多同学能围绕教师的提问动脑思考。

授课形式多样,通过讲授讨论朗读等方式,达到了示范课的目的。

教师能在组织旧知识的基础上讲新课,且从旧知到新知的过渡自然,学生积极性也高。

教师能很有耐心地进行个别指导,很有亲和力。

但示范效果不好,其实在这里分组学习会更好。

  【教学目标】:

  1.在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理解乘法意义,编制7的乘法口诀。

  2.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熟记7的乘法口诀,会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编口诀、用口诀中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

经历编制口诀的过程,感悟口诀编制方法,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熟记。

  【教学难点】:

熟记7的乘法口诀,应用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创设情境:

出示用七个三角形拼成的小船。

  师:

小朋友看小精灵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是用什么拼成的?

拼成这样一只小船需要几个三角形?

(师板书填表)师:

你是怎样知道的?

它表示几个几?

(1个7)(师板书)师:

拼二只小船需要多少个三角形呢?

(14个)你是怎样想的?

(7+7=14)师:

哦,是几个7相加?

(板书:

2个7相加)那拼3只小船需要几个三角形呢?

4只呢?

……7只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

  2、提出学习目标:

同学们想一想,7的乘法口诀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研究?

  出示学习目标:

  

(2)理解乘法意义,编制7的乘法口诀。

  (3)熟记7的乘法口诀,会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内个人展示

  根据表格,学生独立学习,把表格内的算式填写完整,并编出7的乘法口诀。

请在书上试着填一填,完成后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全班展示(以小组为单位)

  交流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口诀。

  

(1)编出7的乘法口诀

  师:

你编出哪些乘法口诀,能解决哪些乘法算式呢?

你想说那句就说那句?

  预设:

  生1:

一七得七,能解决3×7=或7×3=

  生2:

二七十四,能解决4×7=或7×4=

  

(2)验证7的乘法口诀

  “五七三十五”这句口决,你有什么方法验证?

  预设:

  生1:

五七三十五表示5个7相加,5个7相加等于35。

所以五七是三十五(板书1)7+7+7+7+7=35)

  生2:

五七三十五也表示7个5相加,所以五七是三十五(板书2)5+5+5+5+5+5+5=35)

  (3)、熟记7的乘法口诀

  a、发现规律,引导记忆

  师:

同学门,7的乘法口诀比较难记住,但只要我们掌握了它的特点、规律,我们就能牢牢把它记住,这些特点、规律你找到了吗?

  预设:

  生:

乘号左边的因数是1~7,从小到大,乘号右边的因数都是7,积也是从小到大。

  师:

你的发现很重要,当一个因数变化,另一个因数不变时,积也会随着变化,它变大,积也会变大,它变小,积也会变小(手指因数和积)

  师:

这些规律对记住口诀很有帮助,你们记住这这7句口决了吗?

让我们来试一试,有没有信心?

  (生背口诀)

  师:

在背口诀时,感觉哪句记,哪句难记一些?

  学生各抒己见,并说出理由。

例如:

三七二十一,七七四十九比较好记。

难记的可以利用前一句或者后一句口诀帮助记忆。

  b、利用规律,有效记忆

  师:

记忆的方法有很多,只要我们多动脑,多动口,就能熟记口诀,老师给大家提个要求,不管三七二十一,每位同学都要熟记这些口诀,难道背这口诀还要七七四十九天吗?

  师:

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老师刚才的话中就包含了两句乘法口诀,还记得吗?

  生:

三七二十一和七七四十九

  生:

好的,现在就请同学们利用刚刚找出的规律自己来记一记7的乘法口诀。

  请学生集体背一背7的乘法口诀。

然后进行师生对口令的游戏。

  三、拓展延伸知识

  

(1)电脑出示:

请快速口算并说出它的口诀

  5×7=7×3=7×4=7×6=

  7×7=7×2=1×7=4×7=

  

(2)、应用练习

  出示古诗:

贺知章《回乡偶书》:

(诗略)

  师:

7是个奇特的数,我国古代与7结下了难解之缘。

下面我们来看一首古诗。

这首古诗是由唐代的贺知章写的,这首古诗的内容共有多少字呢?

你能用一句口诀算出来吗?

  生:

28,四七二十八

  师:

对,每句7个字,这样的诗又称7言诗。

  (3)出示

  每天上7节课,一周5天上几节课?

  爸爸到北京去了3个星期,去了多少天?

  一个人一天要喝6杯水,一个星期要喝多少水?

  (4)、你能用7的乘法口诀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吗?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放录像(介绍第一小学的校园),然后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课本的图)教师提问①:

“在图中你能看到什么?

”(让同桌互相交流)

  ②:

“你看到图形了吗?

  学生1:

我看到了正方形的蓝色地板砖

  学生2:

我看到了长方形的蓝色地砖….(接着请好几个学生回答)

  2、点明主题

  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有许多的图形。

其中像正方形、长方形、蓝色地砖的形状和推拉门的形状,都叫四边形。

  (引出主题:

四边形)

  二、探究交流,学习新知识

  

(1)、涂一涂(教师向每位学生发一张画有许多图形卡片)

  教师的问题:

在卡片上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把它涂上颜色。

学生都很认真地找和涂

  最后老师展示两张学生的结果,在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2)、四边形的特点

  教师投影出涂好的四边形,并问;“观察一下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四边形的特点是有四条边、四个角

  师生共同探究,进一步让学生发现和认识到四边形都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举例进一步深化

  请两个学生到电视前提出长方体的面是四边形

  (得出结论:

长方形的六个面是四边形)

  教师还让学生联系周围的东西有哪些是四边形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三、动手实践,取得新知识

  1、课前教师给每个小组一个信封(里有很多图形卡)教师要求每个小组按不同的分法把图形卡分组。

讨论后小组汇报分类结果:

  

(1)、按图形的相似来分

  

(2)、按图形的颜色来分…

  点评:

  利用录像引起学生的注意。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屏幕上随机出现各种图形,这加深学生对四形的认识,从而引出新课的主题(四边形)。

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够区分和正确辨认四边形,并以小礼物奖励的形式去表扬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小组讨论形式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师生共同探究问题的教学设计由浅入深,使学生容易接受知识教师循循善诱,使学生跟着一起动脑、动手,且让学生去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课堂气氛。

  2、游戏(准备工具:

橡皮根、钉子板)

  教师提问:

①“你围成什么四边形”

  学生答:

①“长方形”或“正方形”

  教师提问:

②“为什么围成的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为什么认为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先让学生讨论,然后请多个学生回答

  再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小组讨论,每组项基本原则找一至两个发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最后教师在屏幕上显示总结:

  ①长方形、正方形的角是直角

  ②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正方形的四边相等

  2、联系实际问题引入另一游戏:

  “我们镇是毛织重镇,用毛线编织出美丽的衣服”(回归生活)引出游戏,教师用彩色的橡皮根用手指编织多种四边形,这时学生自己动手编织出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转载于:

:

小学听课记录12篇)。

  四、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本,如果有不明的地方提出,教师解答,并总结整节课。

  五、板书:

  四边形

  但教师没有说出正确的分法

  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亲自动手,提高其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思维,并且让学生去总结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关注。

  反馈学生掌握的知识的程度

  板书简洁而明了,突出四边形的特

  总评

  这节课教师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知识点。

  通过多种游戏,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并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科目:

数学

  年级:

五年级

  授课者:

张尊敬

  课题:

方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

我们去菜市场买东西用什么称呢?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20篇

  学生:

秤、电子秤

  老师:

那你见过这样的秤吗?

出示天平

  二、介绍天平

  它有两个托盘,中间有刻度,两天刻度相等,中间刻度为0.这就是天平。

  三、探究新知,观看课件

  

(一)等式

  1、在天平的两边放入砝码,左盘:

20克和30克,右盘:

50克,中间刻度指向0,那么说明天平平衡了。

  提问:

你能根据此列出一个式子吗?

  学生:

20+30=50

  2、观看课件,列式子。

  30+X=80X+20=702X=100

  3、何为等式?

学生一起说:

表示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举例:

60+X=8070+20=9050-20=30小学数学听课记录20篇

  4、总结:

我们刚刚说的都是等式,先找等量关系,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5、举反例:

5X>2930<70是等式吗?

学生:

不是。

6、齐说两遍等式的概念。

(二)方程1、像30+X=80、X+20=70、2X=100这样的式子又叫什么呢?

学生:

方程老师:

看来这位学生已经预习了本节内容,值得表扬。

2、对,就是方程,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反复读。

举方程的例子。

3、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三)板书20+30=50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30+X=50X+20=702X=100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四、练习1、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

为什么?

2、看图列方程,并说一说表达的意思。

五、总结:

何为等式?

方程?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听课意见:

  1、从生活中事物导入,来吸引学生们的眼球。

  2、在课堂安排上具有逻辑性:

等量关系——→等式——→方程

  3、在板书上,注重用彩笔区分,清晰的描绘出了概念。

  4、在课堂中照顾到了大部分学生,能做到一视同仁。

  5、在强调重点时,采用多读、多念的方法,加深学生们的印象。

  课前谈话:

  1、组织学生整理学具。

  2、老师喜欢同学们眼睛看着我。

很好,都看着我啦。

还记得我吗?

记得我什么?

  来介绍一下自己?

“五一小学”这个校名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3、老师有个习惯,每堂课前都讲个小故事,叫做“小故事,大智慧”。

上课之前,讲个小故事。

曹冲称象的故事知道吗?

本来是想知道大象的重量,结果去称石头的重量,这是为什么呀?

干嘛不直接称大象啊?

大象的重量在当时的条件下很难称得出来,所以曹冲通过称同样重量的石头,就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了。

……

  评:

用小故事的形式,课前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后面学生的探究提供了思维基础。

如果说《圆的面积》一课,探索“圆的面积”相关知识是课堂的一条明线,那么体验、反思、改进“转化”这一思想方法便是一条贯穿整课的暗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认识圆面积。

  1、出示圆形纸片,这是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圆的面积。

板书课题。

  2、请大家想一想,什么是圆的面积?

  请生上台指出来。

揭示:

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

  评: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简洁清晰。

  二、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一)起

  1、启发思考:

怎么求圆的面积,在大脑中检索一下,咱以前要研究一种什么新的东西,都用的是哪些方法?

(把它变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以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为例说明)

  2、那么圆形能不能转变成其它图形?

小组合作商量商量,试试看。

  小组合作(估计每一小组发到的学具有:

8开铅画纸一张、蓝色圆形纸片若干、剪刀一把、双面胶一个、直尺等)

  3、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方法:

  

(1)组1:

我们把圆平均分成4个扇形。

这样,其中一个扇形的面积乘以4,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

  师:

有什么问题?

  生1:

扇形面积不会算。

  生2:

看成三角形。

  师:

行不行?

为什么?

但是还是比较接近的,对不对?

  评:

这种方法在以往《圆的面积》的教学设计中很少出现,后面的环节中经过学生的探索,也能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比较容易理解。

我们为什么没有注意到这种方法?

据麻老师课后讲,设计这节课之前,曾做过前测,发现学生在面对解决圆的面积这个问题时,脑子里不是一片空白的,有些孩子自然而然地就会把圆片进行对折(这是儿童生活经验作用下的原发思维),发现和三角形类似。

因此,麻老师对这种方法有了一些预设。

看来,要想克服我们教学设计中的一些盲点,一方面要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另一方面也要走近学生,尊重学生的一些原发的思维。

  

(2)组2:

我们把圆平均分成4个扇形,再剪下来,拼成一个类似于平行四边形的图形。

  师:

怎么样?

为什么说是类似于平行四边形?

还是有点接近的噢!

  评:

没注意到老师有否引导学生关注——面积是否发生变化。

转化的前提条件是问题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

如果没有提到,那么为什么不在这里点出。

  4、回顾小结:

  两种方法,一种折一折,折成三角形的方法;一种是剪一剪拼一拼,把图形变成平行四边形的方法。

  有什么共同特点啊?

(都是把圆形变成了其它的图形。

  

(二)承

  1、这两种方法变化后的图形尽管目前还不能直接看作学过的图形,不过还是很有价值的。

我们继续研究下去看看。

  2、小组合作选择上面的其中一种方法继续研究下去。

  3、小组代表上台展示研究成果:

  

(1)组1:

我们用第一种方法继续折,折成16份,每份就更像三角形啦。

  师:

为什么要折成16份?

  组1:

折得的份数越多,就越像三角形了。

  师:

那么怎么样折会更像三角形呢?

  生:

再折下去

  师:

好折吗?

那老师就用电脑帮大家折吧。

  课件演示16等分、32等分,并不断问:

分——像三角形吗?

能更像吗?

——再分

  从视觉上看,就更像三角形了。

把眼睛闭上,想像分的份数128份、256份,就……能想像到吗?

  师又重复演示从四等分到32等分的过程。

  引导观察:

这个三角形的底是——这条圆弧。

高是——圆的半径。

  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会求吗?

(底*高/2)那么这个圆的面积能求吗?

  评:

操作、演示、追问、想像、贯通,层次分明。

不过,为什么会越来越像三角形?

看着32等分的扇形,学生能理解为什么最后可以把得到的这个扇形看作三角形吗?

要知道这时候的圆弧弧度还是比较明显的。

我想,第一要引导学生注意随着等分的份数增加,得到的扇形的圆弧,逐渐在变直,所谓化曲为直;第二要点出,当等分的份数无限地多下去,那么最后得到的扇形也就无限地接近三角形。

  

(2)组2:

我们用第二种方法,把圆片平均分成八份,剪下来拼在一起就像平行四边形了。

  另一组展示平均分成16分,更象了。

  师将学生作品一起展示在黑板上。

问:

如果要比它还接近平行四边形,怎么办?

  师课件演示32等分,拼成平行四边形。

64份、128份。

  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来越像……。

按这样等分下去,会变成长方形。

  评:

不知是听课时没注意,还是麻老师没有点出。

按这样等分下去,最后还是平行四边形,只不过,如果把其中的一份再等分成两份,放在两头,整个拼成的图形才会变成长方形。

其次,为什么一定要变成长方形呢?

平行四边形不也挺好的吗?

高与圆半径的对应也不会太难嘛。

  4、回顾小结。

  (三)合

  1、我们已经把圆转化成了已经学过的图形,数学不仅仅只停留在操作上,你们能不能在刚才的基础上,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师提供给学生辅助用纸(纸上印有圆一个、转化后图形各一个),生尝试推导公式。

  2、反馈:

  生1:

讲述利用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推导圆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

  师在其讲完后问:

(1)长和圆的什么有关系

(2)宽呢?

(3)面积怎么计算?

  听明白了吗?

再指生讲,原生配合在屏幕上指。

  师:

把圆转换成长方形,面积是相等的。

这样求长方形的面积,也就求出了圆的面积。

  师再讲解圆的面积推导过程,板书过程,告诉学生面积的表示方法:

S。

  生2:

讲述折成三角形的方法,提出公式:

(C÷32×r÷2)×32。

  师:

除以32是什么意思?

  生2:

如果等分成32份,那么得到的三角形的底就是圆周长的32分之一。

所以用周长除以32。

  师:

为什么除以2?

  生2:

求的是三角形的面积。

  师:

乘32又是怎么回事?

  生2:

整个圆有32份。

  师表扬鼓励之后,问:

式子有点烦,能不能改进一下呢?

  生4:

C=2∏r,乘2除2抵消。

  师:

也得到∏r2。

那么如果是等分64份呢?

128份呢?

  生:

也是会抵消掉,结果也是∏r2。

  3、看来,不管是哪种方法,不管是几等分,圆的面积计算方法都是——∏r2。

  三、巩固练习

  1、那么求一个圆的面积得知道什么条件?

告知学生黑板上的圆片半径是10厘米,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计算。

反馈校对。

  2、如果知道圆的直径或周长,我们怎么计算面积呢?

时间关系,留到下节课去讨论。

  评:

有人说这节课练习量是不够的。

但为什么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