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2分类二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6235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一年级数学2分类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一年级数学2分类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学一年级数学2分类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学一年级数学2分类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学一年级数学2分类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小学一年级数学2分类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小学一年级数学2分类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小学一年级数学2分类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小学一年级数学2分类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一年级数学2分类二教案.docx

《小学一年级数学2分类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一年级数学2分类二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一年级数学2分类二教案.docx

小学一年级数学2分类二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2分类

(二)教案

  详细介绍: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不同标准分类的意义。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判断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3.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9页。

教具、学具准备:

衣服、鞋子、篮子、书及作业本、瓶子、小熊。

教学设计

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每6人一组,围成半圆形坐好,并在中间乱七八糟地堆放着各种杂物(衣服、鞋子、篮子、书、瓶子、小熊各若干件)。

师:

同学们,在我们这间教室堆放了好多东西,你们瞧都有哪些东西?

生1:

有小熊、书、衣服。

生2:

还有鞋子、篮子、瓶子。

师:

这些东西这样放在教室里,好不好?

为什么?

生1:

不好,这些东西放得乱七八糟的。

生2:

把鞋子、饮料瓶、衣服放在一起不卫生。

师:

你能给老师一个好的建议吗?

生1:

应该把东西整理好。

生2:

把衣服放一起,瓶子放一起,鞋子放一起

师指出:

今天我们一起来当个小管家,把这些东西收拾、整理、分类摆放好。

板书:

小管家

学生读课题。

师:

你知道什么叫小管家吗?

生:

小管家就是把东西一样一样地放好。

师:

老师今天想看哪位小朋友最能干,能评上最佳小管家的称号。

新授

1.整理教室(复习单一分类)。

师:

同学们,这么多东西要收拾,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我们大家一起来分工合作好不好?

(渗透团体精神)

请你们讨论一下我们6个学习小组怎么分工才好?

生1:

我们组收拾小熊。

生2:

我们组收拾篮子。

生3:

我们组收拾瓶子。

(每组选择收拾一种物品)

师:

我们全班一哄而上来收拾东西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

生:

会挤来挤去,不安全。

师:

我们怎么样才能避免这种现象呢?

(渗透谦让精神及有序的思考方法)

生:

一组一组的来。

师让学生有序地上来捡走本组选中的物品。

师:

现在和刚才比,你们觉得有什么不同?

你喜欢什么样的教室?

生1:

这样收拾干净后,漂亮了许多。

生2:

我想拿语文书时就不用翻来翻去,一下子就能找到了。

(让学生感受到分类的好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整理桌面的物品(不同标准分类)。

师:

一大堆杂物经过大家的努力,已经分类放在了每组的桌面上了。

想想,这样算收拾好了吗?

生:

这样还不算,因为桌面上的东西太乱了。

师:

你们能把它们收拾得更整齐、更合理吗?

学生操作后,学习小组汇报。

师:

你们小组是怎么收拾的?

生1:

我们把蓝色小熊放一排,白色的放一排(即按颜色分)

生2:

我们小组把塑料篮子放一起,铁篮子放一起。

(按质地分)

生3:

我们把大的瓶子放一起,小的瓶子放一起。

(按大小分)

生4:

我们把书放一起,作业本放一起。

生5:

我们把皮鞋放在第一层,球鞋放在第二层,拖鞋放在第三层。

生6:

我们是把衬衣放在第一层,裤子放在第二层,裙子放在第三层。

师:

第5组和第6组这样放衣服、鞋子有什么用处?

生1:

想穿什么就去哪一层拿,比较好找。

生2:

比较整齐好看。

师:

同学们桌面上的东西经过这样一整理,既美观又便于我们找东西,真好。

对刚才同学们的整理,你们还有什么意见?

生1:

我觉得小熊那组分得最好,很整齐、漂亮。

生2:

我觉得第6组分得不好,他们没把衣服叠好就放在了架子上,太乱了。

师:

第6小组接受这个建议吗?

老师想请一位能干的同学帮助他们,谁来?

生3:

我觉得第3组的一个瓶子放错了,它应该放在下面小瓶子的那堆!

生4:

我不同意他的意见,这个瓶子比上面大瓶子要小,应该放在小的那边!

(注:

这个瓶子不大不小)

师:

你们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让学生课后讨论)

生5:

老师,我们已经把衣服叠好了。

师:

第6组的小朋友们已经把衣服叠好,真能干!

你们看看现在怎样?

生1:

漂亮多了。

生2:

叠好后衣服不会皱了。

师:

请大家想一想,你们手中的东西,除了像现在这样分,还能怎么分?

学生操作,老师指导。

学生在小组间观摩、交流中得到了启发,然后重新进行分类,又得出了几种分法。

生1(第1组):

这次我们把小熊按大小来分。

大的放在上面,小的放在下面。

有一个特大的没地方放了。

师:

你们讨论一下这特大号熊放哪儿才更整齐、更好看?

生2(第2组):

我们的篮子是按颜色分。

每一组学生重新汇报后,学生互评哪一组好,好在哪里。

活动

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想想:

你们组的人可以怎么分?

学生活动,老师指导。

学生汇报情况:

第1学习小组:

我们组是按男女分的,女同学站一边,男同学站一边。

师:

还有哪一组也是这样分的?

(4、6组也是按男女分)

师:

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样分吗?

1:

见过,男厕所、女厕所就是按男女分的。

生2:

男的不能进女厕所,女的不能进男厕所。

第2学习小组:

我们组按是不是少先队员来分,这一边的是带红领巾的少先队员,这一边的是还没有入队的小朋友。

师:

还没入队的小朋友要多努力,争取下一次光荣地加入少先队,好吗?

第3学习小组:

我们是按衣服的颜色分。

师:

这样分有什么用呢?

(渗透分类的好处)

生:

(略)

小结

师:

今天,你们学会了什么本领?

时,你们在什么地方看过、接触过分类?

生1:

有人说普通话、有人说英语、有人说法语

生2:

有哈巴狗、有猎狗

生3:

有白种人、黄种人、黑人。

生4:

有卖玩具的商店、有卖衣服的商店、有卖学习用具的商店。

师:

这样的分商店有什么好处?

生:

比较方便,想买铅笔就去学生用品商店。

布置课外活动

请同学们利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做一次小管家,把自己的书包、书柜、衣柜整理好。

教学设计说明

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

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

学生分类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儿童能够自己提出分类依据。

本节课重点是观察儿童能否独立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而不是教师提出分类依据。

依照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认知规律,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和设计本节课: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本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中介物。

它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

教材是外在的,教师只有把教材加工成学生可以感受到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才变得生动有味。

因此,我在教材提供素材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扩大了取材的范围,增加了学生熟悉的玩具、书本、衣物等,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思考空间。

同时向学生展示有着一大堆凌乱物品的场景,使学生自觉产生要收拾、整理的愿望。

从而引出课题,渗透分类的好处。

2.以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也有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和知识的积累。

特别是分类这一内容,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接触过。

因此,我在进行教学时,不是让学生被动地吸取、模仿、记忆和反复练习,而是创设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

通过把学生分成若干组,以评选最佳小管家作为奖励机制。

先让学生共同把教室的杂物按品种进行分类。

每组选取一样后,让每组学生把小组内的物品按照一定的标准,再一次地进行分类整理,尽量让物品摆放得有序、整齐和美观。

同时鼓励学生选取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和尝试。

通过这样,不断把分类过程进行细化,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感受到不同标准的分类有着不同的意义和用途。

在这样的设计中,没有教师生硬的讲解与演示,而是让学生在组内讨论交流,在组与组之间观摩学习,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和掌握知识。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3.力图体现分类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

我们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善于在教学中挖掘各种素材对学生进行教育。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我希望学生学习完后,能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

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有意识的在整节课中去渗透分类的意义,并适当地布置任务让学生收拾自己的学习、生活用具。

以评选最佳小管家正面向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达到我的教育目的。

总而言之,本节课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精心设计。

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学生不光学到了知识,其动手能力、交流合作技巧也势必得到发展。

专家评析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注意良好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基础。

从本节课教师设计的几个活动来看,均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课一开始,教师就把玩具、书、篮子、衣服、鞋子、饮料瓶等东西零乱地丢在教室中间,让学生亲自体验杂乱无章的生活,既不美观,又不卫生,自然而然产生收拾东西的欲望。

有了欲望,教师并不忙于让学生动手,而是让学生思考:

全班这么多学生如果都上来,会造成什么后果?

学生想像这样做的危险,这样做的混乱,自然产生了讲秩序的念头,体验秩序能使生活有条有理。

不显山不露水地渗透了做事要讲秩序,物品要按需要分类的思想。

如果我们老师每节课都能把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有意、有机地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想水平将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2.注意张扬学生的个性。

数学学习与其他学习一样,都是一种个体化行为。

由于每个人生活经验的不同,认识水平的差异,即使是面对同一个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

而教育目的不是统一思想,统一要求,而是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

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理念。

如,面对同样的东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分类、整理方法,教师不仅不框学生,反而积极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放,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自己的习惯去分类。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3.注意学生的感性认识。

这节课,无论是开课时对分类重要性的渗透,课中对分类方法的学习,还是课外对分类的应用,都注重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注重学生的感受。

如课一开始,杂乱的东西让学生感觉难受,经过整理,感觉不仅舒服,更重要的是方便学习、生活。

有了这样的体验,教师又通过布置课外活动,整理自己的书包、书柜、衣柜,将课内体验向课外延伸,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逐步形成。

4.注重教材的二次开发。

为了加强对分类的体验,教师对原有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把教材中分学具改为分日常用品,把教材分类的课题改为小管家。

通过这样修改,学生真真正正感受到数学就是生活,数学就在身边。

我能看得到、摸得到、想得到。

展示了数学较深层次特有的魅力及生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