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课后作业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6300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3.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地理课后作业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经济地理课后作业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经济地理课后作业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经济地理课后作业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经济地理课后作业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经济地理课后作业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经济地理课后作业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经济地理课后作业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经济地理课后作业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经济地理课后作业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经济地理课后作业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经济地理课后作业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经济地理课后作业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经济地理课后作业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经济地理课后作业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经济地理课后作业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经济地理课后作业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经济地理课后作业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经济地理课后作业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经济地理课后作业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地理课后作业答案.docx

《经济地理课后作业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课后作业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济地理课后作业答案.docx

经济地理课后作业答案

第五章

1.概念题:

(1)规模效益:

随着专业化生产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提高,这种最佳规模在不断扩展。

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即规模效益,或规模经济。

(2)范围经济:

企业进行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活动,要比这些活动分离地由多个企业进行更为有效率,从而实现范围经济

(3)横向一体化:

企业由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而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同类产品的规模化、多样化和扩大化)。

此为企业早期的增长战略。

(4)纵向一体化:

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相关但不同生产阶段产品的多样化),是企业增长到一定阶段的扩张战略。

(5)接触扩散:

又叫传染扩散,在企业空间扩张中较为常见。

尤其在各地社会经济条件差别不大的情况下,企业常常由近及远地进行扩张,新扩展区与原区域在空间上相连。

(6)等级扩散:

企业按市场的等级次序进行扩张,首先进入最大的市场(都市区),接着进入次大市场,以此类推,而不考虑市场的相邻性。

等级扩张是企业对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区域差别所采取的对策。

(7)跨国公司:

是指具有全球性经营动机和一体化的经营战略,在多个国家拥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分支机构,并将它们置于统一的全球性经营计划之下的大型企业。

(8)产品周期理论:

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然后分析每个阶段的区位要求,把这些阶段与企业的区位选择联系起来,揭示跨国公司进行跨国投资的内在原因及规律。

(9)折衷理论:

当一企业仅仅拥有所有权优势(如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市场垄断优势、品牌优势、融资能力优势等)时,它可将其优势转让给其它企业以获取收益;当一企业拥有所有权优势并在企业内部进行利用比转让这种优势更有利时,它可通过生产产品出口获取收益;当企业内部利用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并从全球利益考虑,将这些优势的利用与国外的生产要素优势(劳动力、自然资源等)相结合时,对外直接投资才会发生。

(10)生产链:

跨国投资企业与当地企业的生产联系以及与当地市场之间的联系状况,是跨国公司对投资地影响的重要标志。

广泛和高强度的生产经营联系,可产生较高的乘数效应,带动和刺激当地经济综合发展,反之,则对当地经济影响十分有限。

(11)组织链:

跨国投资建立的机构,是跨国公司组织的一部分,与公司内其它机构如公司总部、研发机构以及相关的生产机构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种联系,决定其经营管理能否正常运行,也决定其在跨国公司网络中的地位。

投资企业所掌握的技术状况成为其在公司中地位的决定因素。

2.简述企业增长的战略和方法。

答:

企业增长的战略主要有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多样化扩张三种方式。

(1)横向一体化的含义为企业由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而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同类产品的规模化、多样化和扩大化)。

此为企业早期的增长战略。

增长方式为扩大原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向与原产品有关的功能或技术方向扩展;与上述两个方向有关的向国际市场扩展或向新的客户类别扩展。

(2)纵向一体化是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相关但不同生产阶段产品的多样化),是企业增长到一定阶段的扩张战略。

该类扩张使企业通过内部的组织和交易方式将不同生产阶段联结起来,以实现交易内部化。

(3)多样化扩张是指企业向与原生产活动不相关的领域扩展(不相关产品的多样化)。

其主要动机为对市场风险和环境的不确定因素的防范,具有多样化经营的公司,可以减少某种不可预测因素的冲击;原生产产品市场需求的下降,会促使公司寻求多样化机会,以充分利用其生产能力;当某一产品出现旺盛市场需求时,也会诱发新的公司介入此类生产活动。

企业增长的方法有内部发展和外部发展。

内部发展是指企业通过新股票发放或自身资金积累而扩大现有生产规模或经营范围。

外部发展有合并、兼并与合资等形式。

合并是指一企业获取另一企业的资源且无人抗争的过程。

如果被合并的企业进行抗争,则称兼并。

3.试述企业的空间扩张过程及规律。

答:

企业的空间扩张过程:

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Ⅰ:

企业只有一个工厂,生产单一产品,组织功能单一,空间特征表现为单一区位。

阶段Ⅱ:

随着企业生产规模和地理分布范围的扩展,引起组织的劳动分工,一些承担特定功能的专业化部门建立起来(多功能结构),企业空间格局特点是不同功能专业化部门在空间上分工,成为多区位企业。

阶段Ⅲ:

随着企业的增大,企业生产活动走向多样化,组织结构上形成多分部结构。

每一个分部负责一种产品或一个地区的生产经营,存在于特定的市场、技术和政策环境条件之中,各分部自成系统,布局分散,彼此空间跨度大(跨国、洲)。

企业空间扩张的规律:

企业空间扩张受两种作用力共同作用:

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应该遵循社会经济现象理扩散的一般规律,呈现某些规律;作为一个组织行为,这种扩张又受制于组织的决策行内外部网络和发展战略,使其偏离这些规律。

4.根据产品周期理论分析不同产品阶段的区位特征。

答:

(1)新产品阶段条件要求:

重技术创新能力和消费水平。

区位选择:

新产品的发明与生产集中出现在主要发达工业国家的都市中心,产品通过出口供应它国市场。

(2)成熟产品阶段生产特点及要求:

产品及技术基本定型,重生产成本的降低。

区位选择:

变本国生产出口为向其他发达国家直接投资(降低产品运费,避免贸易壁垒)。

(3)、标准化生产阶段生产特点及要求:

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产品市场扩大化,重生产成本最低化。

区位选择:

倾向于投资在生产要素成本(劳动力、自然资源、土地等)很低的发展中国家,本国转而进口该产品(充分利用廉价生产要素以降低生产成本,避免贸易壁垒以扩大市场)。

5.简述跨国直接投资的原因。

答:

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然后分析每个阶段的区位要求,把这些阶段与企业的区位选择联系起来,揭示跨国公司进行跨国投资的内在原因及规律。

(1)新产品阶段:

条件要求:

重技术创新能力和消费水平。

区位选择:

新产品的发明与生产集中出现在主要发达工业国家的都市中心,产品通过出口供应它国市场。

(2)成熟产品阶段:

生产特点及要求:

产品及技术基本定型,重生产成本的降低。

区位选择:

变本国生产出口为向其他发达国家直接投资(降低产品运费,避免贸易壁垒)。

(3)标准化生产阶段:

生产特点及要求:

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产品市场扩大化,重生产成本最低化。

区位选择:

倾向于投资在生产要素成本(劳动力、自然资源、土地等)很低的发展中国家,本国转而进口该产品(充分利用廉价生产要素以降低生产成本,避免贸易壁垒以扩大市场)。

折衷理论:

当一企业仅仅拥有所有权优势(如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市场垄断优势、品牌优势、融资能力优势等)时,它可将其优势转让给其它企业以获取收益;当一企业拥有所有权优势并在企业内部进行利用比转让这种优势更有利时,它可通过生产产品出口获取收益;当企业内部利用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并从全球利益考虑,将这些优势的利用与国外的生产要素优势(劳动力、自然资源等)相结合时,对外直接投资才会发生。

6、分析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和微观区位特征。

 

答:

跨国公司投资的国别选择:

企业进行跨国投资,主要是受利益驱动。

因此,成本、市场和要素投入在决定其跨国投资国别选择上起重要作用。

(1)成本取向:

投资于生产成本(劳动力成本、原料成本、运输成本等)最低的国家。

(2)利润取向:

投资于预期利润(市场价格-生产成本-运输费用)较高的国家。

(3)市场取向:

投资于有较大潜在市场的国家。

(4)要素取向:

投资于拥有生产要素资源优势(如劳动力、原料资源等)的国家,以保证生产要素的供应并获得生产的低成本。

跨国公司投资的微观区位特征:

(1)集中于经济中心区或经济发达地区。

原因:

经济中心区经济文化发达,信息条件好,人力资源丰富,有利于生产经营;跨国投资者仿效东道国已有的投资格局,可以减少因对投资地情况不了解所带来的风险和成本。

(2)集中于边界地区。

区位选择原因:

A、边界地区相邻两国(地区)交往较多,彼此了解加深,投资者所掌握的相关信息较多。

B、政府在边界地区建立“经济特区”、“出口加工区”等,给予较优惠的政策吸引外资,加强了这种边界区位。

(3)集中于社会联系密切地区。

区位选择原因:

A、语言和文化习惯相同,可以减少对信息了解的障碍,加强投资者与当地各有关方面的沟通,了解当地的习惯、法律等,也利于避免劳资冲突;B、个人的亲属联系、文化认同等。

7.试比较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特点。

答:

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

公司总部、区域总部、研究与开发机构、生产经营机构。

(1)公司总部的区位特点:

①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

a便利的交通运输;b及时的信息获取;c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

②公司总部的实际区位——大都市区。

大都市区具有以下三种优势:

具有公司之间当面接触可能性;提供金融、法律、广告等方面服务的便捷性;具有与其它大都市高度接近性(交通、信息便捷)。

(2)研发与开发机构的区位特点:

公司的R&D区位应该趋于大都市区和大科研集中区。

R&D在空间上倾向于公司总部所在地。

母国市场型公司很少在海外建立R&D。

东道国市场型公司,在公司母国建立有R&D机构的同时,也趋于在海外市场建立较高层次的R&D机构。

世界市场型公司趋于在适宜区位建立国际性和相对独立的特定研究实验室(以适应产品本土化的要求)。

8、试述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域之间的联系。

答:

跨国投资包含着多种相互交错的联系,如跨国公司与对外投资企业之间的组织联系和所有权关系、跨国公司与投资地之间的生产和市场联系以及两者之间的综合联系等。

(1)生产经营联系:

跨国投资企业与当地企业的生产联系以及与当地市场之间的联系状况,是跨国公司对投资地影响的重要标志。

广泛和高强度的生产经营联系,可产生较高的乘数效应,带动和刺激当地经济综合发展,反之,则对当地经济影响十分有限。

(2)组织联系:

跨国投资建立的机构,是跨国公司组织的一部分,与公司内其它机构如公司总部、研发机构以及相关的生产机构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种联系,决定其经营管理能否正常运行,也决定其在跨国公司网络中的地位。

投资企业所掌握的技术状况成为其在公司中地位的决定因素。

(3)所有权关系:

资金投入状况决定着跨国投资的拥有关系(如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等),这些拥有关系可通过在公司董事会中的地位,影响投资企业的重大决策。

跨国公司总部控制着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设备,监控着所拥有的全部监控等级系统,位于投资地的分支机构处于受控地位,其决策权和经济活动范围均有一定限制

(4)跨国公司-区域综合联系:

跨国公司与区域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跨国公司通过投资企业与当地区域系统的联系,影响区域生产活动,最终达到获取最大效益的目的,而区域系统通过与跨国投资企业的联系,可介入国际或全球生产系统。

跨国公司的空间结构与区域等级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表现为跨国公司的高级决策机构趋向于集中在发达国家的主要城市,次一级管理功能集中于区域性中心,而将生产活动分布于外围地区(发展中国家).

9、简述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

答:

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有:

(1)广泛性:

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涉及多个方面,包括资本和金融;技术;贸易和产业联系;产业结构和企业家能力;就业;依赖和经济扭曲;经济体制和法律制度;基础设施;等等。

(2)层次性:

跨国投资企业对投资地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之分,投资企业本身对投资地带来的影响(如就业、税收、基础设施等)为直接影响,投资企业通过与当地相关企业在生产、技术、信息、市场等方面的联系而对投资地产生的影响为间接影响。

(3)区域性:

跨国投资常集中于某些特定区位(如主要经济中心、发达地区、经济特区、边界地区等),具有区域性,从而带来对投资地影响的区域性。

(4)多面性:

跨国公司投资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面性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负面影响。

积极影响——促进就业;增加税收;带动当地资源开发和生产发展;扩大出口等。

负面影响——取代就业机会;资金回流;转移价格避税;技术对外依赖;环境影响等。

(5)差异性:

跨国投资企业由于规模、投资战略、所属产业部门以及经济区位的差别,带来对投资地影响的差异。

一般而言,跨国投资企业的规模大、服务于全球市场、属于朝阳产业、位于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则其区域影响力就比较大,反之则较小。

(6)时间性:

随着时间的发展,跨国投资企业的区位会发生变化,在空间上逐渐扩展,带来区域影响范围的扩大。

  

10、分析跨国公司与投资地相互关系特点及影响因素。

答:

跨国公司与投资地相互关系特点:

(1)互补性:

跨国公司和区域各具一定优势,而这种优势又为对方所需,从而形成双方的互补关系,这正是其相互作用和建立联系的基础。

跨国公司拥有技术、管理、资金、市场营销能力等方面的优势,投资地拥有市场、自然资源、劳动力等优势,跨国公司力图通过建立投资企业,以获取投资地的资源并占领市场,而投资地需要通过跨国投资带来其所需要的跨国公司的优势。

(2)竞争性:

跨国公司和投资地所在的区域各自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展开竞争,达到双方都可接受的结果。

不同区域、不同跨国公司在竞争关系中的情况有所差异。

(3)变化性:

跨国公司与投资地的关系随时间而变化。

原因:

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生产系统和跨国公司组织结构的变化——国际化;投资时间的变化。

影响跨国公司与投资地间相互关系的因素:

(1)社会政治背景:

一方面,跨国公司所在国家的对外政治和经济战略影响跨国公司的投资去向以及与投资地之间的交易能力;另一方面,投资地所在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政治和社会的稳定程度,影响投资地对跨国投资的吸纳和投资地的交易能力。

(2)结构状况:

投资地经济和技术结构影响跨国投资企业与当地经济的联系。

一般而言,发达地区经济技术结构易于使跨国投资企业与其联为一体,而不发达地区则比较困难。

(3)相对地位:

跨国公司与投资区域在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上的大小,决定着两者之间的相对关系,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大的具有优势地位,起着控制作用。

第六章

1.概念题:

(1)区域:

从一般意义上讲,区域是指地球表面(层)上被某种特征(特别是具有社会经济学意义的特征)所固定的空间系统。

经济地理学中的区域是指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据的地理空间,其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并有一定的结构(经济结构、空间结构)和功能(组织区内的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对外表现为一个参与国民经济系统运行的有个性的经济实体)。

(2)集聚区域: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

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3)主导产业:

在全国或较大区域劳动地域分工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核心,主导着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并带动区域其他产业发展;

(4)关联产业:

是对主导产业的产品进行再加工或对其副产品和废料进行综合利用的产业(前向产业),以及为主导产业提供原料、半成品、零配件和其他服务的产业(后向产业),即是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并服务、配套于主导产业的部门;

(5)基础性产业:

是为发展生产和保证生产供应、方便居民生活而建设的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部门,包括交通、邮电、供水、公共动力、商业、金融保险、科研设计、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部门。

(6)支柱产业:

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与主导产业不同,其与其它区域的同类产业相比并不具备发展优势,不能发挥区际分工的作用。

潜导产业:

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代表未来产业进步方向,发展潜力大,将来有可能发展为新的主导产业。

(7)资源密集型产业:

指生产中需占用或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生产部门。

(8)劳动密集型产业:

指生产技术装备程度较低,需大量使用劳动力进行生产活动的生产部门。

(9)技术密集型产业:

指需要运用复杂先进的、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才能进行生产的生产部门。

(10)霍夫曼比例:

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之比,即轻重工业净产值之比。

(11)区域空间结构:

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产业)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及组合型式,其实质是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与“产业布局”的概念在内涵上有一致性。

(12)区位指向:

区位指向是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

向。

(13)城市化:

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如何选择主导产业?

答:

只有具备高比较优势系数、高产业关联度、高需求收入弹性、高生产率上升率、高产业创新能力五个特征的产业才能作为主导产业。

(1)、高比较优势系数

 理论依据:

主导产业是在区域间比较优势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区域比较优势可以用比较优势系数来测度。

指标:

由比较集中率系数、比较生产率系数、比较输出率系数和比较利税率系数等构成的一个综合指标。

比较优势系数是这四个系数的乘积。

比较集中率系数=a/A/b/B

式中:

a——区域某产业的产值;

   A——区域所有产业的产值;

   b——全国该产业的产值;

   B——全国所有产业的产值。

其值大于1,则该产业在产出规模上有比较优势。

比较生产率系数=x/X/y/Y

式中:

x——区域某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X——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

   y——全国该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Y——全国的全要素生产率。

其值大于1,则该产业具有生产率的比较优势。

比较输出率系数=m/M/n/N

式中:

m——区域某产业产品的输出量;

   M——区域该产业产品的生产量;

   n——全国该产业产品的区际交换量;

   N——全国该产业产品的生产量。

其值越大,则该产业的产品区际商品率越高。

主导产业的比较输出率系数应大于1。

比较利税率系数=t/T

式中:

t——区域某产业的产值利税率;

   T——全国该产业的产值利税率。

其值大于1,则区域该产业的经济效益与全国其它区域相同产业相比具有优势。

判断标准:

区域某产业的比较优势系数的值越大,其越具备成为主导产业的条件

(2)、高产业关联度

理论依据:

主导产业通过与相关产业的关联来组织、带动它们发展。

因此,一个产业若只是比较优势系数高,而产业关联度低,仍不能成为主导产业。

 衡量指标:

某产业的关联度可以利用投入-产出逆阵系数表,通过计算其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来判断。

感应度系数=a/A

式中:

a——某产业横向逆阵系数的平均值;

   A——全部产业横向逆阵系数的平均值的平均。

影响力系数=b/B

式中:

b——某产业纵列逆阵系数的平均值;

   B——全部产业纵列逆阵系数的平均

值的平均。

判断标准:

如果一个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都高,那么它就是主导产业的最佳选择;如果其两个系数中一个高,另一个低,表示它有可能成为主导产业;如果两个系数都低,则该产业不能作为主导产业。

(3)、高需求收入弹性

 理论依据:

产业的发展前景主要取决于所生产的产品的社会需求增长。

因此,主导产业的产品不仅要求当前的社会需求大,而且产品的未来社会需求要能够持续地、较快地增长。

也就是说,主导产业必须是高需求收入弹性的产业。

  需求收入弹性是指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产业产品的需求增加率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率之比。

一般用需求收入弹性系数进行测度。

需求收入弹性系数=x/s

式中:

x——某产业产品的需求增加率;

   s——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率。

判断标准:

如果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大于1,则表示富于弹性;反之,则是非弹性的(如农产品)。

主导产业的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必须大于1。

在此前提下,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越高的产业就越有条件成为主导产业。

(4)、高生产率上升率

理论依据:

主导产业是综合生产率上升率高的产业。

指标:

综合生产率,包含了资源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金生产率和技术生产率在内的综合生产率。

判断标准:

对各产业的各个生产率上升率进行综合权衡,其中综合生产率上升率最高的产业就可以作为主导产业。

(5)、高产业创新能力

理论依据:

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担负着组织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是推进区域产业发展的动力源。

因此,只有具有高创新能力的产业才能成为主导产业。

3.如何进行关联产业配套?

答:

关联产业的配套就是根据主导产业来合理规划、促进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使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之间形成紧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发展关系。

以主导产业为核心,依据前向联系、后向联系和侧向联系以及区域的具体情况,选择和发展为主导产业配套的各个关联产业,为主导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以主导产业发展为起点,尽量延长产业链条。

(延长链条)

根据所确定的主导产业发展规模,积极利用市场机制和科学的规划、计划、管理等手段,引导关联产业以适度的规模发展。

(规模协调)。

根据主导产业的空间布局状况,合理布局关联产业。

保证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而获得良好的集聚经济效益,避免因过度集中、布局无序而造成的集聚不经济,防止因布局不合理而致使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之间陷入相互限制的局面。

(合理布局)

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促成关联产业与主导产业之间建立起较紧密的企业组织联系,形成大、中、小不同层次和不同功能的企业的合理组合,同时,促成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之间形成较为稳定的经济技术联系,从而保障区域产业的顺利发展。

(生产协作)

4.如何进行基础性产业配套?

答:

基础性产业是主导产业和关联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基础性产业配套就是根据主导产业及关联产业发展的需要,合理引导和组织基础性产业发展,尽量为主导产业和关联产业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撑,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发展基础性产业并不仅仅是为主导产业和关联产业服务,还要为其它产业、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而且,基础性产业种类多、构成复杂,所以,基础性产业的发展要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合理发展。

5.如何发展支柱产业和潜导产业?

答:

潜导产业,在构建区域产业结构时,必须考虑如何根据世界技术进步的大趋势和全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走向,以及本区域的具体经济发展状况与条件,选择有巨大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作为潜导产业。

并且,在技术引进、资金供给、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扶植,创造条件促使其逐步发育、壮大。

支柱产业,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护。

同时,要积极采用新的技术改造支柱产业,使它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力,防止它过早地出现衰退而限制了区域经济增长。

6.试述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理论。

答: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理论有佩第-克拉克定律、库兹涅茨法则、霍夫曼定理、雁行形态说。

佩第-克拉克定律:

理论核心: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

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变化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逐渐减少,第二三产业劳动力逐渐增加。

产业结构演化原因:

在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收入相对差异,而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

推论:

一个区域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那么,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就越大。

反之,则相反。

库兹涅茨法则:

揭示了经济发展过程中三大产业占国民收入比重变化的规律。

理论核心:

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一般呈上升趋势,第三产业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持续上升。

霍夫曼定理:

出了霍夫曼系数(霍夫曼比例),用以反映重工业化程度。

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轻重工业净产值之比)。

理论核心:

霍夫曼认为,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即轻工业比重变小,重工业比重变大)。

在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