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广元实践.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6467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广元实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广元实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广元实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广元实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广元实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广元实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广元实践.docx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广元实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广元实践.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广元实践.docx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广元实践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广元实践”

广元市统筹城乡工作委员会

广元市地处川陕甘三省结合部,是边远山区、革命老区、连片贫困地区和地震重灾区,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工业化程度低,城市发展相对滞后,是小城市带大农村的典型代表。

2007年以来,广元市紧紧抓住全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机遇,准确研判市情,大力探索实践,遵循“改革推动、开放带动,产业支撑、城乡互动,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尊重规律、依靠群众”的基本原则,按照“全域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梯次推进”的思路,深入推进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建设三园一区,做强城乡发展载体

做强新型工业园区,增强以工哺农能力。

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始终把工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产业支撑来抓。

按照“一县(区)一园、一园多区”的空间布局和“一园一主业、园园有特色”的产业布局要求,以资源条件、交通优势和要素保障能力为先导,大力构建以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为重要增长极,以省级经济开发区和市级工业园区为重要支撑点的“一极多点”发展格局。

大力推进重大项目、优势企业向园区集聚,打造以高端化、集群化、生态化为特征的能源化工、食品饮料等五大优势特色产业,纺织服装、生物医药两个特色潜力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构建“5+2+1”现代产业体系。

全市建成国家、省市级经开区和工业集中区9个,工业园40个,园区开发面积达88.21平方公里,入驻规模以上企业280户,带动就业7万余人,年实现劳务收入18亿元以上,带动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

2013年园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98.53亿元,工业集中度达到69.8%。

做特现代农业园区,夯实以城带乡基础。

坚持在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上求突破,巩固提升粮油、生猪、劳务三大百亿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红心猕猴桃、蔬菜(含食用菌)、木本油料、茶叶烟叶、土鸡等五大百亿产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按“沿路、沿河、沿城”布局规划产业,连点成线、带状发展,并向线、带两侧扩展,实现优势特色产业连片成带发展。

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7732家,引进278家龙头企业入驻园区,开展农产品基地建设以及产品加工、保鲜、储藏和营销,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7.9%。

朝天区被农业部列入国家蔬菜产业重点县、青川县三锅—乔庄现代农业示范区获第二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认定、苍溪县成为全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示范县。

全市共建成万亩亿元现代农业园区61个,各类农业园区覆盖面积达288万亩,带动农户面达65.4%,园区农民比全市农民平均收入高出2000元以上。

按照“产园配套、园村相融”的要求,建设农村居民聚居点,建成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幸福美丽新村为特色的各类生态小康新村1787个。

做优文化旅游园区,拓宽就业增收渠道。

深度挖掘蜀道、三国、红军等特色地域文化,整合昭化古城、皇泽寺等旅游资源,打造以剑门蜀道三国文化旅游产业园区为龙头,以女皇文化、生态养生文化等为支撑的十大重点文化旅游园区。

加大旅游配套要素建设,在城镇建设、设施配套、接待服务等全方位注入广元文化元素,建成25条特色街区,打造了青溪古城等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剑门关-翠云廊国家5A级景区基本建成。

全市共建成文化旅游园区36个,吸引社会资金达56亿元,占全市旅游产业投资80%以上,带动就业20余万人。

2013年旅游接待人数2414.9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12.6亿元。

做美城乡新型社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坚持“就地城镇化”理念,把社区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单位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载体,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健全社区居民自治机制,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在城镇,围绕产业园区,统筹建设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合理布局教育文化、医疗养老、购物网点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安置项目拆迁户、搬迁户,建成新型城镇社区273个。

在农村,按照“宜散则散、宜聚则聚、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原则,突出川北民居风格,彰显“前庭后院、瓜果菜园、鸡犬之声、鸟语花香”的农家情趣,建成“产村一体、园村相融”的新型农村社区(新农村综合体)354个,农民生活条件极大改善。

目前,全市城乡新型社区覆盖人口达到98万人,有效推动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人口合理流动、聚集,充分实现就近“入城”、就地就业。

坚持先行先试,示范带动稳步推进

建设三江新区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引领全市统筹城乡发展。

紧密结合山多地少的实际,主动顺应国家空间战略调整与产业转移趋势,把城市新区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的载体,选择资源相对集中、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较好的区域规划建设三江新区。

并将其与全市工业园区龙头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二为一”、整体推进,以“产城一体”、“园城一体”为着力点,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引领城乡一体化发展。

目前,新区培育发展启明星、长虹、娃哈哈等骨干龙头企业70余家,工业总产值达300亿元,建成国家新型工业化(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成为重要经济增长极之一。

各县区结合发展实际布局产城融合新区,苍溪县江南新城、剑阁县剑门新区、利州区081产业新城等一批新区产业规模和城市体量不断扩大,“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示范区的示范引领效应逐步显现。

建设统筹城乡示范点,带动幸福美丽乡村连片发展。

按照“产村一体”理念,突出产业特色,把村落的特色和风貌定位与主导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打破自然村界限,规模化发展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整体推进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实施山体、水面、湿地、森林等自然资源保护工程,推行社区化的基层治理模式,建成了苍溪县永宁镇兰池村、剑阁县汉阳镇剑坪村、利州区龙潭乡建设村等百余个产村一体示范点。

坚持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推进生态小康新村和特色产业良性互动、连片发展,逐步形成星火燎原的发展态势。

苍溪县结合良好的自然环境、生态新村和现代农业景观,着力打造川北民居风景、庭院文化情景、梨乡风情夜景为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片;旺苍县建成产业支撑强劲、设施配套完善、村落民居亮丽的现代城郊型新农村示范片;朝天区结合蔬菜产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在曾家山建成融合高山民居特色、生态农业观光、休闲旅游接待的百里高山川北民居型新农村示范片。

设立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推动农村改革全面铺开。

根据农村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已从过去单兵突进转向合力攻坚、统筹联动的阶段性特征,按照“点面结合、以点促面,先行先试、探索创新,封闭运行、风险可控”的原则,把相关职能部门改革任务与综合试验区改革试点结合起来,确定利州区为全市深化农村改革试点县(区),赤化镇为全市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综合集成农村改革各项试点工作,成熟一项在全市推开一项。

同时,各县区分别选择一个有代表性、具备条件的乡镇作为各地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摸索区域性改革经验。

市、县(区)两级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把顶层设计与点上突破、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起来,创新突破,探索出产权确权“一审两检两验”、农村土地“两权分离”和“专业合作+土地合作”托管流转模式等大量农村改革的制度性成果,并在面上推开。

持续精准发力,重点改革深度突破

持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取得新成果。

在农村集体土地、承包地、林地等确权颁证基本完成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农村“七权”确权颁证,走在全省前列。

建立市、县区、乡镇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综合服务平台,完善流转监管服务,促进规范有序流转,全市流转承包土地经营权114.47万亩,林权189万亩、1112宗,仅流转租金一项就为农民增收15.3亿元。

随着我市农村产权制度的纵深推进,在一些关键环节上取得了大量实质性成果。

利州区创新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两权”分离,为土地经营主体颁发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证,充分保障了农民和经营主体双方的合法权益,为规范化、规模化、持续化土地流转创造了条件;剑阁县与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合作,建立全省首家联网的县级林权流转交易平台,为现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实现提供了保障;开展林权抵押贷款试点,实现林地(权)抵押55万亩、标的4.87亿元。

推进社会保险改革试点,取得新突破。

苍溪县2009年打破城乡界限,试点全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作,效果显著。

改革成果受到人社部、四川大学等社会保障专家的充分肯定。

打破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二元制度模式,将分属卫生部门管理的新农合与人社部门管理的城镇职工、居民医保制度进行整合,将新农合管理中心整体划转人社部门,实现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管理“两统一”,67万人参加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

打破城乡界限,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险制度,破除养老保险城乡户籍界限,将参保对象扩大到所有城乡居民,实现了养老保险全覆盖。

大力开展金融创新,形成新亮点。

发展普惠金融,推进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向乡镇发展,提高小微企业和农村金融服务的水平。

开展农村资金互助社、农村贫困社区滚动发展资金等金融创新,旺苍县农民互助资金、农村扶贫小额保险等试点工作有序推进,有效破解了农民资金难题和贫困地区低收入人群的保险问题。

其中,农民互助资金项目受到中部10省及“亚非拉”18国扶贫官员赞赏。

实施的“全国农村扶贫小额保险”试点项目被美国哈佛大学列为“解决贫困地区低收入人群保险保障”的成功案例进行研究,中央电视台、北京大学先后对此进行报道和专题研究。

主要体会

统筹城乡发展是贫困山区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

广元依靠改革试点,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在开展这项工作中,我们有如下体会: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要有清晰的发展思路,科学指导。

思路决定出路。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城乡经济社会的一场大变革,做好这项工作需要解放思想、不断厘清发展思路,科学指导发展。

广元把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经济发展的重大契机,不断深化认识,紧密联系实际,科学制定了广元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把“城乡统筹发展”确定为全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明晰了“全域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梯次推进”的改革试点思路,走出了引领贫困山区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子。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要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推进。

统筹城乡发展涉及城市和农村两大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个方面,抓好这项工作必须加强组织领导,整合各方力量,统筹推进。

广元把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委专职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部分市委常委、政府副市长任副组长,40个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

并成立市统筹城乡工作委员会,负责改革试点的指导协调工作。

各县区相继成立统筹委(办),市级有关部门明确专(兼)职人员,形成了全市上下“一盘棋”、多方积极参与、合力推动的良好格局。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要持续加大投入,强化保障。

资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保障。

广元统筹资金安排,打捆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动了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

建立财政资金支持统筹城乡发展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资金向农村倾斜,向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偏远乡村和困难群众倾斜。

2007年以来,全市共安排近3亿元财政资金用于编制规划,安排近2.3亿元财政资金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安排1.2亿元财政资金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从2014年开始,设立市级统筹城乡发展专项资金500万,以奖代补,支持改革试点。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坚持改革突破,创新驱动。

改革是永恒的动力,创新是持久的活力。

统筹城乡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建立符合实际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而打破体制障碍、修复制度缺陷,最根本的要靠改革创新。

广元始终坚持以综合配套改革为突破口,突出农村产权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农村金融创新等着力重点,率先实施农村“七权”确权颁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两权分离”,建立产权流转综合服务平台,开展林权、农房抵押贷款,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将进城务工人员纳入住房保障范围,创新建立“一办三中心”、“十大救助制度”、“十二户联动”等基层治理机制,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基本均衡,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健全,为城乡统筹发展释放出强大活力。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注重实效是改革试点的关键所在。

广元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始终发扬“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和“厚德行广、坚韧自强、创新开元”的新时期广元精神,真抓实干,砥砺奋进。

建立城乡统筹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重大困难和问题,整合部门资源,协同推进统筹城乡工作。

强化市级改革牵头部门对县区的指导督促,及时帮助解决改革推进中的现实难题,总结推广成功经验,联动推进改革试点。

健全目标绩效考评机制,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任务分解到县区和40个市级部门,并纳入县区和部门的年度综合目标考核,由市委督查室、市目标办和市统筹委联合督查、联合考核,强力推动工作落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