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六年级下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6684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教案六年级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科学教案六年级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科学教案六年级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科学教案六年级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科学教案六年级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科学教案六年级下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科学教案六年级下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科学教案六年级下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科学教案六年级下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科学教案六年级下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科学教案六年级下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科学教案六年级下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科学教案六年级下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科学教案六年级下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科学教案六年级下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科学教案六年级下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科学教案六年级下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科学教案六年级下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科学教案六年级下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科学教案六年级下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教案六年级下册.docx

《科学教案六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教案六年级下册.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科学教案六年级下册.docx

科学教案六年级下册

1细胞

一、教学目标

1、在观察细胞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会查阅有关细胞的书刊及其他资料获取信息。

2、知道科学探究是永无止境的,培养科学探究的志趣。

3、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并用它观察细胞;知道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重点:

在观察细胞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难点:

会查阅有关细胞的书刊及其他资料获取信息。

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并用它观察细胞;知道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活动过程:

活动一:

我们来观察研究不同生物体的细胞。

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利用显微镜观察一些实物来研究认识不同生物体的细胞。

包括三个环节。

一是学生观察研究活动。

教科书展示了两幅学生观察研究情景图。

在左边图中,一生正在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旁边展现了洋葱表皮细胞放大图,其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对于用肉眼看不到的物体应当借助一定的仪器(如显微镜)来进行观察。

在右边图中,一生边观察边说:

“我观察到的洋葱表皮是由一个个的小格子组成的”,还展示了一生观察后用笔画图的情景,他边画图边说:

“我把细胞的样子画下来”,目的是启发学生用语言和图画将所观察到的细胞的样子描述出来。

两幅图仅是学生研究细胞的活动指向,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利用其他方式进行研究。

 二是得出研究结论:

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对于本结论,应在学生观察研究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而得出。

 三是出示一个资料卡。

教科书出示了一幅显微镜结构示意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显微镜各主要部分名称,具体使用方法可不要求学生掌握。

活动二:

把我们搜集的资料交流一下吧。

 包括两个环节。

 一是教科书提供了一幅学生交流情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学生搜集的材料有细胞的发现——我知道细胞是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发现的;有细胞的种类——我知道草履虫是由单细胞构成的;也有关于生物体生长发育过程与细胞的关系的资料——我知道生物体生长发育的过程就是细胞不断生长、繁殖、衰老、死亡的过程。

一名学生在打手势但没有出示提示语,是指学生搜集到的资料还有很多。

通过交流可以扩大学生认识的范围,激发学生研究细胞的兴趣,为学生的后续研究埋下伏笔。

 二是展示了几组细胞图谱。

展示的有动物细胞:

肌肉细胞、血细胞和口腔细胞;有植物细胞:

叶子的薄壁细胞、鸭跖草的下表皮细胞和水藻草细胞。

目的是通过展示这些图谱,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生物、不同部分的细胞是不同的,以扩大学生对细胞的认识范围。

自由活动:

教科书的自由活动指向是让学生制作细胞模型。

教材展示了一幅学生制作场景图。

图中一生说:

“把看到的洋葱表皮细胞制成模型吧”,目的是提示学生可根据自己用显微镜所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的样子来制作模型。

另一个学生说:

“我来制作一个……”意在是提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实际和兴趣,自主选择制作对象。

教科书没有展示某种成型的细胞模型,意图是给学生留有较大的空间,可以制成平面的,也可以制成立体的,可以制作某种动物器官的细胞模型,也可以制作植物某一部分的细胞模型等。

拓展活动:

 本活动设计了一项内容,即查阅资料研究细胞是怎样生长的。

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查阅资料或采用其他研究方法,把对细胞的研究引向深入。

 

 

2我从哪里来

  一、教学目标

1.能从“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能珍爱生命,通过体验妈妈的辛苦感悟亲情。

重点:

能从“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难点:

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能珍爱生命,通过体验妈妈的辛苦感悟亲情。

活动过程:

 活动一:

交流我们获得的信息。

 教科书中展示了一幅学生交流所获得信息的场景,图中的三位女同学分别在介绍自己获取的信息:

“医生阿姨说,每个人都是妈妈生的。

”“听妈妈说,我在妈妈肚子里时……”“我从《十万个为什么》中看到胎儿在妈妈肚子里是倒立着的……”引导学生将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生命科学知识。

如:

人是胎生的;胎儿在母体中是倒立的等。

学生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同,获取的信息也不同,这样,让他们在交流中学习,在交流中进步,利于培养他们乐于与人交流的态度。

活动二:

你知道吗?

教科书中出示了两个资料卡,规范学生对“人的生育方式”的认识。

 第一个资料卡是以图示的形式展示了胎儿的发育过程。

图中分别展示了1个月、3个月、5个月、7个月、9个月胎儿发育情形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掌握胎儿的发育过程。

第二个资料卡是以文字的形式详细地介绍了胎儿的形成——发育——出生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胎儿的形成及发育过程。

这样通过课前搜集——课上交流——规范认识的过程,学生就能很容易地解决自己的问题了,同时还培养了他们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三:

我还想知道……

 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

对于神奇的生命世界学生心中肯定会有很多个“为什么”,这一活动就是要让学生把这些问题说出来,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科书中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示了学生们提出问题的场景。

教科书中的两个问题:

“我想知道双胞胎是怎么回事?

”“什么是试管婴儿?

”,只是一种问题的提示,而并非“唯一”,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实际,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自由活动:

教科书设计了两个活动指向:

一是体验活动。

妈妈十月怀胎好辛苦!

让我们做个游戏体验一下吧。

这个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游戏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由此产生对母亲更加感激的情感。

教科书中出示了一幅学生“做怀孕妈妈”的游戏场景图,图中的小朋友腹前都系上了一个沙袋,他们有的在爬楼梯,有的走路,有的弯腰拾东西等,通过体验身体负重状态的行动感受,亲身体验到妈妈怀胎的辛苦,从而让他们产生一种感谢妈妈的情感。

  

 二是设计制作一份生命手册。

 让学生将通过搜集信息——交流信息——再度获取得到的科学知识以及经历游戏体验后的感悟,动手整理下来,形成一份生命手册,以记录自己的成长历程。

教科书中以图文的形式展示了一幅学生讨论制作生命手册的场景:

“我的生命手册要从胚胎的形成写起……”这句话只是一种提示,学生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生命手册的内容、图片、文字等。

启发学生对自己的生命手册要进行多方面的设计,如:

颜色、花边、图案等,让生命手册既美观又丰富。

这样在培养学生整理资料能力的基础上,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拓展活动:

教科书中设计的拓展活动是“进一步积累材料,丰富自己的生命手册”,目的是引导学生课外多方面去获取信息,将各种信息及时记录在自己的生命手册里,从而加深学生对生命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信息是学习科学的一种好方法。

 

 3人的一生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整理数据,通过绘制青春期生长发育条形图和曲线图,能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2、懂得青春期如何加强卫生保健。

3、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知道青少年身体发育的主要特点及变化。

重点:

学会整理数据,通过绘制青春期生长发育条形图和曲线图,能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难点:

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知道青少年身体发育的主要特点及变化。

活动过程:

活动一:

人的一生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

 一是教科书呈现一幅几名学生围坐讨论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学生在交流生活中发现的自己身体的变化情况和了解到的周围人的身体特征,如“我从7岁开始换牙”、“我爷爷脸上有皱纹了”,两个学生在比较自己不同时期的照片,一生在分析整理体检表。

学生交流语言和动作仅是一些提示,目的是启发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二是学生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结果的整理。

教科书上留出一段空白,可以让学生用文字描述,也可以用图表示。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发现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具有不同的身体特征,并把自己的发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

 三是进行小结:

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发育期(从出生到20岁)、成熟期(20——40岁)、渐衰期(40——60岁)和衰老期(60岁以后)四个发展阶段,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人的一生分期的一般方法,初步认识人的一生身体变化的规律。

活动二:

从上学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本活动展示了两名学生的活动情境图,图中一名学生说:

“我用条形图表示自己的身高变化情况”,另一名学生说:

“我能绘制自己的体重曲线图。

其意图让学生学会用图形表示人的身体发育变化情况,学会通过观察图形了解青少年身体变化的规律。

至于图形的选用可让学生自行确定,以体现自主和创新。

另外,教科书呈现的两个图是有区别的,第一个图标出的是数字和单位,而第二个图只画出了坐标的横轴和纵轴,而且两位学生的语言不同,前者说:

“我用条形图表示自己的身高变化情况”,后者说:

“我能绘制自己的体重变化曲线图”,这样编排体现了一个由“扶”到“放”的科学探究思路。

 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得出研究结果。

如学生会知道自己在身高、体重、胸围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教科书中没有出现表达与交流的文字,这正体现了本套教材空间大,开放性强的突出特点。

活动三:

青春期如何搞好卫生保健呢?

教科书首先展示了一幅学生讨论图:

一生说:

“应当加强体育锻炼”,是指体育锻炼方面;一生说:

“要和别人多交流”,是指心理素质方面;一生说:

“还应该注意……”,是指注意的方面还有很多,本活动的目的是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确认识应当注意的事项。

然后,教科书以资料卡的形式让学生知道人在青春期身体变化的主要特征及男、女生进入青春期的年龄差别等。

 自由活动

 教科书以“推测我的未来”为主题,展现了几个学生自由活动场景图:

一生边画图边说:

“这是20年以后的我”,一生对另一生说:

整理一下我们的照片吧,一生在模仿老年人走路。

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围绕自己未来的身体变化情况自由开展推测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各个年龄段的人在身体、心理和语言行为等方面的不同特点。

拓展活动:

教科书提出了让学生调查了解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人的外形特征的活动建议。

目的是拓宽学生对人的一生的身体特征认识的范围,知道人的生长发育变化是有差异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生活环境、从事的劳动等方面的不同会具有不同的特征。

4我像谁

一、教学目标

 1.能从“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能珍爱生命,通过体验妈妈的辛苦感悟亲情。

 3.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重点:

能从“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难点;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活动过程:

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活动一:

找找自己的身体特征与家人的异同点。

本活动包括两个环节。

一是教科书中呈现了一幅学生交流的情境图:

一个学生对着小镜子说:

“我的脸型像爸爸”,一个学生看着照片说:

“我的眼睛不像妈妈”,另一个学生指着耳朵但没有出现语言,其中隐含着多个指向,她可能说自己的耳朵和姐姐相同,还可能说自己的耳朵和爸爸相同,或着在说自己的耳朵和爷爷的不同等,当然除了耳朵之外,还可以比较其他的身体特征。

学生交流的既有关于遗传方面的现象,也有关于变异方面的现象。

既可以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也可以是隔代之间和同代之间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这是本套教材空间大、开放性强特点的又一突出体现。

图中的学生在利用小镜子、照片和自身(耳朵)交流,目的是启发学生在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二是记录研究活动的情况。

教科书先出示了四幅人的性状图,即:

有耳垂、无耳垂、

能卷舌、不能卷舌。

目的是让学生观察人常见的身体特征,初步认识遗传和变异的一些表现。

在人的性状图下面出示了一个研究记录表,比较项目是:

我与爸爸相似的特征,我与妈妈相似的特征。

后面的省略号具有开放性,表中所列项目仅是个活动提示,只列出和爸爸妈妈比,隐含着还可以和爷爷、奶奶、哥哥、姐姐等人比较,不仅比较相似的身体特征,还可以比较不同的身体特征。

 活动二:

动植物中有没有这样的现象呢?

 这一活动目的在于把人的遗传和变异现象扩展到植物和其他动物,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

这一活动有三个环节。

 一是教科书设计了一幅学生活动图。

通过图可以看出学生在交流个人对动植物的观察研究情况。

有对动物的研究——我家的小狗的毛色和它妈妈的一样;有对植物的研究——同一棵苹果树上结的苹果大小和形状各不相同;一生说:

“我还知道……”这一提示具有开放性,旨在让学生交流更多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另外,教科书隐含着研究方法的指导,即可以讨论交流,也可以用观察实验、分析比较等方法进行研究。

二是教科书提出了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并指出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其目的是在学生研究完人和动、植物之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进行总结。

 三是展示一个资料卡,题目是:

为什么我们长得很像自己的爸爸妈妈呢?

使学生初步了解人体遗传的原因。

自由活动:

以“比较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主题,展示了学生自由活动的两个场面:

一是出示几名同学在辨认一对双胞胎姐妹的场景图,二是几名学生在研究比较同一株植物的叶子。

两幅图也只是一种活动提示,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其他动物和植物作为研究对象开展活动。

拓展活动:

本活动共设计了两项内容:

1、举例说明遗传和变异在生活中有什么意义。

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遗传和变异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研究遗传和变异现象的兴趣。

 2、进一步整理并完善自己的生命手册。

通过本活动让学生自觉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不断提高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可以加深对生命现象的认识,懂得应该珍爱生命。

 

 

5让身体热起来

教学目标:

1、能体会到我们的身体能发出热

2、知道使身体发热的方式有那些。

3、养成乐于和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身体发热的方式有那些。

教学难点:

人体能量的吸收和消耗。

教学用具:

相关的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看几种人体发热的图片:

火锅、烤火炉、运动(参考问题:

这些热是从哪里来的?

二、让我们身体热起来

1、当我们的身体感觉有些冷的时候,我们以常用哪些方法使自己热起来?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自己会怎样做?

)运动、吃火锅、烤火、晒太阳下等。

2、这些方法是怎样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呢?

太阳为我们带来了热、食物给我们提供了能量。

3、拓展:

人体吸收的能量到哪里去了?

(运动、工作等消耗了,或者转变成糖与脂肪储存了)

三、衣服能给我们带来热吗?

1、回忆自己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学习知识时与生活结全起来)

(1)晚上,当我们进被窝时,你的感觉是什么?

(2)而当我们早上起来时,你感觉又是怎样的呢?

同样晚上再次去睡时被窝还热吗?

这一连串的问题让你对你刚才的想法是不是参生了怀疑?

(3)衣服究竟能不能发热?

同组的思考并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的想法。

2、分级讨论制定实验方法,再在班上表述大家评论其可行性。

3、对设计合理有可行性的实验方案在班上推广,并开展实验。

4、对自己的实验作汇报。

(1)实验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2)衣服会自己产生热吗?

(3)多穿些衣服怎么会觉得热起来了?

5、问题:

北极熊为什么不怕冷?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教师作总结:

1、让人体热起来的办法,2、人体的能量的消耗,3、北极熊不怕冷的原因。

板书设计:

运动(摩擦、跑步等)

               热源(太阳、烤火、电热毯、泡温泉、拥挤的人群)

 热起来了:

   吃食物(菜、热饭、火锅)

发烧、紧张、害羞使人体产生热量等

北极熊不怕冷的原因:

细密的毛,厚厚的脂肪等。

6 摆的秘密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摆动,知道摆动的规律——摆线短的摆动得快。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让学生认识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

二、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

(1)支架:

在铁架台或木支架的横梁上安一个挂钩。

(2)单摆:

3个。

用细线和螺丝帽做成,细线一端在螺丝帽上系牢,另一端打一个结,使其成为一个套,能挂在支架的钩上。

在3个摆中,有2个摆摆线长短相同,摆锤轻重不同(用大小不同的螺丝帽);有2个摆摆锤轻重相同,摆线长短不同。

2.演示材料:

带摆的钟。

3.挂图或投影片:

摆钟、荡秋千等。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出示摆钟(或挂图、投影片)。

2.让学生观察,然后说出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出示实验装置——单摆。

我们用这样一个装置来实验。

在一根细线上栓一个重物——钩码,在线的上端系一个套,通过套把线挂在支架横梁的钩上;用手轻轻推动钩码,它就会像钟摆、吊灯一样摆动起来。

我们把这个实验装置叫做“摆”。

每个组有3个摆,各组任意选择一个摆,把它挂在支架上,观察它是怎样摆动的,摆动有什么规律。

(1)学生分组安装、观察。

(2)汇报观察结果。

2、讲述:

摆在摆动时,摆出去,再回来,叫摆动一次。

(1)学生分组观察:

通过变换钩码的数量和变换吊线的长度,记录摆的摆动次数。

(2)讨论:

通过以上观察、实验,你发现摆动有什么规律?

(钩码的数量不影响摆动次数;吊线的长度越短,摆动越快。

(3)学生分组实验-为什么摆会慢慢的停下来?

(4)指导学生认识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5)讨论:

①以上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为什么?

②现在你知道摆动快慢与什么有关系?

有什么关系?

(即什么样的摆摆动得快?

什么样的摆摆动得慢?

(6)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摆动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没有关系,与摆线的长短有关系,摆线短的摆动得快。

3、做一个听话的摆-通过改变摆线的长度,分别让学生做出一分钟摆动50次、90次的摆。

(三)巩固练习

1.讲述: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摆的秘密。

2.提问:

同一个摆的摆动有什么规律?

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系?

有什么样的关系?

3.讨论:

(1)钟摆有什么作用?

(由于同一摆在相同的时间里摆动的次数是一定的,这样就可以利用摆控制钟表内齿轮转动的快慢,使钟表匀速、平稳地走动。

(2)怎样调整有摆的钟“走”的快慢?

(摆锤下有螺丝,将螺丝沿顺时针方向拧,摆锤上升,相当摆线缩短,钟摆摆动变快,钟表便“走”得快;将螺丝沿逆时针方向拧,摆锤下降,相当摆线加长,钟摆摆动变慢,钟表便“走”得慢。

(3)钟摆的能量是哪里来的?

(发条或电池是钟摆的动力)

(四)布置作业

用一条一米左右的细绳悬吊一个沙漏,上端固定在高处,拉动沙漏在略低于上端悬挂点的位置放手,观察沙迹的路线,记录你的发现。

 

7钻木取火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钻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能利用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得相关信息。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

活动准备:

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代人用火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类,以备课堂上进行交流。

另外,还应让学生课前注意观察生活中摩擦生热现象,如玩滑梯、电锯、流星、飞机起飞、疾驰汽车的轮胎、火车道、划火柴等,并做好记录,为课堂上的交流作好铺垫。

在实验材料的准备上,要体现开放性的特点,如可以准备教科书提示的实验用的主体材料——手钻、木板、砂纸、钢条等,还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法准备实验材料。

只要学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

教师课前也应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准备有关古代人用火的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观看事先准备的音像资料。

2. 展示一些古代人钻木取火的图片或讲述相关的故事。

引出关于钻木取火的话题,导入新课。

二、认识钻木取火的道理

1. 提出问题:

“你知道钻木取火是怎么回事吗?

你能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在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后,组织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和展示。

引导学生利用获取的资料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用能量转化的观点尝试解释“钻木取火”的道理。

3. 设计实验验证。

4. 学生交流验证情况,展示验证成果。

四、生活中有哪些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

1. 提问:

“生活中有哪些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

”,让

2.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小组为单位针对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举出实例,阐述观点,做出合理解释。

五、自由活动:

摩擦生热现象有时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怎么办呢?

说一说,机械能还能转化成什么能?

拓展活动:

搜集古人取火的资料进行交流和汇总。

 

8—9 通电的线圈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电磁铁的特性作假设性的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会设计简单的实验记录表和试验报告。

2、知道电磁铁在通电条件下有磁性,电磁铁也有两极,它的两极是可以改变的。

3、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学会制作电磁铁的方法)、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4、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培养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态度。

教法建议:

1、本课通过课题直接引入新课,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

2、教师在组织制作电磁铁这一教学环节上,往往采取教师教,学生做这种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本课教学时,教师可课前组装好电磁铁,课上实验完毕后,让学生自己拆开电磁铁,观察结构,再组装好。

既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究电磁铁的特性,又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制作能力、探究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也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收集的用电磁铁做成的物品,交流收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及感受、体会、从而导入新课。

教学重点:

知道电磁铁的磁性。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自行发现问题:

1.出示课前收集的各种用电磁铁做成的物品(板书通电的线圈)

2.提问:

他们是怎样工作的?

(引导学生说出电磁铁是否有磁性和两极)

3.学生质疑。

学习新课,自行探究、解决问题:

二.研究电磁铁的性质。

1.演示实验:

(1)做个电磁铁,不接电源,用它接近大头针。

(2)将电磁铁连接电源,再用它接近大头针。

(3)将电磁铁电源切断,再用它接近大头针。

2.谈话:

刚才的实验你看到什么?

你有什么发现?

3.讨论:

这个装置有时有磁性,有时没有磁性。

你认为这与什么有关系?

4.谈话:

你想亲自动手验证自己的想法吗?

实验完毕后,请你拆开这个装置,看看它的结构是怎样的?

还要把它组装好。

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

学生自己动手做个电磁铁,(分有铁芯和无铁芯两种情况)

6.汇报结果:

(1)有铁芯的电磁铁磁力大。

(2)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切断电流后没有磁性。

(板书通电有磁性断电没磁性)

二.认识电磁铁也有两极

1.讨论:

(1)磁铁都有南、北两极,电磁铁是不是也有南、北两极呢?

(2)怎样弄清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呢?

2.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思考:

(1)你制作的电磁铁有南、北极吗?

(2)哪端是南极?

哪端是北极?

为什么?

4.分组实验:

用指南针检验电磁铁两端是否有南、北极。

5.汇报结果:

(1)钉帽一端是南极、钉尖一端是北极。

(2)钉帽一端是北极、钉尖一端是南极。

6.师生小结: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电磁铁也有南、北极之分。

(板书有两极)

三.认识电磁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