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重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6836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3.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docx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微生物学重点.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docx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

医学微生物学

绪论

微生物:

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微生物的种类:

1)非细胞型微生物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特点:

1)体型微小、结构简单

2)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3)繁殖迅速、容易变异

病原微生物:

少数微生物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动物和植物的病害,这些微生物称为~

医学微生物学:

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特异性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等,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

细菌学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观察细菌最常用的仪器:

光学显微镜

细菌的大小:

一般以微米(um)为单位

形态:

按其外形区分主要有球菌、杆菌、螺旋菌三大类。

细菌的结构:

1)基本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2)特殊结构:

荚膜、鞭毛、菌毛、芽孢

(临床意义)G+和G-菌细胞壁结构显著不同,导致这两类细菌在染色性、抗原性、致病性及对某些药物的敏感性等方面有很大差异。

 

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细胞壁结构比较

细胞壁

革兰阳性菌

革兰阴性菌

强度

较坚韧

较疏松

厚度

厚,20~80nm

薄,10~15nm

肽聚糖层数

多,可达50层

少,占细胞壁

肽聚糖含量

多,占细胞壁干重的50%~80%

少,占细胞壁干重5%~20%

糖类含量

多,约45%

少,15%~20%

脂类含量

少,1~4%

多,11%~22%

磷壁酸

+

-

外膜

-

+

细胞壁的功能:

保护细菌和维持菌体形态使细菌能承受内部巨大的渗透压而不会破裂,并能在相对低渗的环境下生存。

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

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

特点:

1)营养要求高,需在高渗低琼脂含血清的培养基中生长。

细菌L型生长繁殖较原菌缓慢

2)细菌L型在高渗培养基上生长后形成三种类型的菌落

3)某些L型仍有一定的致病力,通常引起慢性感染,如尿路感染、骨髓炎、心内膜炎等

细胞膜的功能:

物质转运、呼吸和分泌、生物合成、参与细菌分裂

质粒:

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特点:

1)能独立自行复制

2)不是细菌生长所必不可少的

3)可以在细菌和细菌之间相互转移

胞质颗粒:

储存营养物质和其他物质的颗粒样结构

胞质中有一种主要成分是RNA和多偏磷酸盐的颗粒,其嗜碱性强,用亚甲蓝染色时着色较深呈紫色,称为异染颗粒。

荚膜的功能:

1)抗吞噬作用,抗宿主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与毒力(侵袭力)有关

2)黏附作用,参与生物被膜的形成

3)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保护菌体避免和减少受溶菌酶、补体、抗体和抗菌药物等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4)抗原性强,鉴别分型依据

鞭毛的作用:

1)运动功能,可作为鉴别指标;还与致病有关

2)抗原性强,常称为H抗原,鉴别、分型依据

芽孢的功能:

1)抵抗力强,对热力、干燥、辐射、化学消毒剂等理化因素均有强大的抵抗力

2)杀死细菌的芽孢是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革兰染色法:

1)步骤:

标本经固定后,先用碱性染料结晶紫初染,再加碘液媒染,使之生成结晶紫—碘复合物。

此时细菌均染成深紫色。

然后用95%乙醇脱色,有些细菌被脱色,有些不能。

最后用稀释复红或沙黄复染。

此法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

不被乙醇脱色仍保留紫色者为革兰阳性菌,被乙醇脱色后复染成红色者为革兰阴性菌。

2)意义:

革兰染色法在鉴别细菌、选择抗药细菌、研究细菌致病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

细菌的营养物质:

一般包括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等。

细菌生长繁殖的必备条件:

营养物质、氢离子浓度(pH)、温度、气体、渗透压。

细菌的分类:

根据细菌代谢时对氧分子的需要与否,可分为四类,

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

细菌的生长繁殖方式:

一般以简单的二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根据生长曲线,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可分为四期:

迟缓期、对数期(又称指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药物敏感试验等)应选用对数期的细菌。

细菌的生化反应实验:

各种细菌所具有的酶不完全相同,对营养物质的分解能力亦不同,各代谢产物可通过生化试验的方法检测,通常称为细菌的生化反应(可用于鉴别不同细菌)

热源质:

1)定义:

或称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称为~

2)特点:

耐高温,压力蒸汽灭菌(121℃、20分钟)亦不能被破坏,250℃高温干烤才能破坏热源质。

3)危害:

输液反应的原因

4)用吸附剂和特殊石棉滤板可除去液体中大部分热源质,蒸馏法效果最好,使用无热源质水制备生物制品或注射液,无菌操作。

(热源质的概念为1)、2)、3)和4)一起)

细菌合成特殊作用的产物:

热源质、毒素与侵袭性酶、色素(脂溶性或水溶性)、抗生素、细菌素、维生素

培养基按其营养组成和用途不同,分为:

基础培养基、增菌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厌氧培养基

根据培养基的物理状态的不同,分为:

液体、固体和半固体培养基三大类。

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状态:

大多数在液体培养基生长繁殖后呈现均匀混浊状态;少数链状的细菌则成沉淀生长;枯草芽孢杆菌、结核分枝杆菌等专性需氧菌呈表面生长,常兴成菌膜。

在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状态:

通过分离培养,细菌可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菌落,分为三型:

光滑型菌落、粗糙型菌落、黏液型菌落

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状态:

半固体培养基黏度低,有鞭毛的细菌在其中仍可自由游动,沿穿刺线呈羽毛状或云雾状混浊生长。

无鞭毛细菌只能沿穿刺线呈明显的线状生长。

灭菌:

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孢、病毒和真菌等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消毒:

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防腐:

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无菌:

是不存在活菌的意思,多是灭菌的结果。

无菌操作:

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

菌落:

由单个细菌生长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细菌团体。

物理消毒灭菌法:

1、热力灭菌法:

1)干热灭菌法:

焚烧

烧灼

干烤:

一般加热至171℃经1小时或160℃2小时或121℃16小时,适用于高温下不变质、不损坏、不蒸发的物品,例如玻璃器皿、瓷器等

红外线

2)湿热灭菌法:

巴氏消毒法:

用于消毒牛乳、酒类。

一种是加热到61.1~62.8℃30分钟,另一种是71.7℃经15~30秒。

煮沸法:

1个大气压下100℃,细菌繁殖体5分钟杀死、细菌芽孢1~2小时杀死。

常用于消毒食具、刀剪、注射器等。

流动蒸汽消毒法

间歇蒸汽灭菌法:

100℃加热15~30分钟杀死繁殖体,取出后放37℃孵箱过夜,使残存的芽孢发育成繁殖体,次日再蒸一次。

如此反复三次以上,可达灭菌效果。

适用于一些不耐高温的含糖、牛奶等培养基。

压力蒸汽灭菌法:

超过标准大气压103.4kPa(1.05kg/c㎡)蒸汽压下,温度达到121.3℃15~20分钟,可杀灭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

常用于一般培养基、生理盐水、手术敷料等耐高温耐湿物品的灭菌。

2、辐射灭菌法:

1)紫外线:

用于手术室传染病房、无菌实验室的空气消毒,或用于不耐热物品的表面消毒。

2)电离辐射:

主要包括B射线和Y射线,常用于大量的一次性医用塑料制品的消毒,亦可用于视频、药品和生物制品的消毒灭菌而不破坏其营养成分。

3)微波

3、滤过除菌法:

用物理阻流的方法除去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真菌,以达到无菌的目的,但不能除去病毒和支原体。

1)液体除菌用滤菌器,主要用于一些不耐高温的血清、毒素、抗生素的除菌。

2)空气除菌采用生物洁净技术。

4、干燥与低温抑菌法

 

常用化学消毒剂及其适用范围:

1)高效消毒剂:

可杀灭包括细菌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

消毒剂

常用

适用范围

含氯消毒剂

漂白粉

饮用水

次氯酸钠、二氯异氰酸尿酸钠

皮肤、物品表面、排泄物、污水

过氧化物消毒剂

过氧乙酸、过氧化氢

皮肤、物品表面、空气

醛类消毒剂

戊二醛、甲醛

医疗器械

2)中效灭菌剂:

不能杀灭细菌芽孢,但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包括结核分枝杆菌)、真菌和大多数病毒。

消毒剂

常用

适用范围

含碘消毒剂

碘酊、碘伏

皮肤、黏膜、物体表面

醇类消毒剂

乙醇、异丙醇

医疗器械、皮肤

3)低效消毒剂:

可杀灭多数细菌繁殖体,但不能杀灭细菌芽孢、结核分枝杆菌及某些抵抗力较强的真菌和病毒。

消毒剂

常用

适用范围

季铵盐类消毒剂

苯扎溴铵(新洁尔灭)

皮肤、黏膜、物体表面

氯己定(洗必泰)

高锰酸钾

皮肤、黏膜、食(饮)具、蔬菜、水果

第三章噬菌体

噬菌体:

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与细菌变异密切相关。

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只寄居于易感宿主菌体内,因其能使细菌裂解,故称为噬菌体。

第四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细菌的变异分为两类:

遗传变异和表型变异。

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1、基因突变:

细菌染色体在复制过程中核苷酸序列发生改变。

随机、不定向;可以是自发的、亦可通过理化因子诱导突变;回复突变

2、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基因片段从供者转移给受者,并与受者的基因发生重组。

转移:

供菌提供DNA,受菌接受DNA。

重组:

受菌获得供菌的DNA。

转化:

是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裂解游离的DNA片段日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

接合:

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从供体菌转给受体菌的方式称为~。

转导:

是由噬菌体介导,将供体菌的DNA片段转入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

溶原性转换:

宿主菌在温和噬菌体感染后,以前噬菌体形式与细菌基因组整合,使宿主菌成为溶源性细菌,从而获得由噬菌体基因编码的某些性状。

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实际意义:

1)细菌形态结构菌落的变异:

在进行细菌学检查时,不仅要熟悉细菌的典型性状,而且还要了解细菌的变异规律,才能较全面的正确的诊断。

2)细菌的耐药变异:

合理使用抗生素

3)细菌毒力变异:

减毒活疫苗——疾病预防

4)基因工程方面的应用

第五章细菌的耐药性

耐药性:

亦称抗药性,是指细菌对某抗菌药物(抗生素或消毒剂)的相对抵抗性。

耐药性的程度用某种药物对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表示。

临床上当某抗菌药物对某菌株的MIC小于该抗菌药物的治疗浓度,则为敏感;抗拒药物对某菌株的MIC大于该抗菌药物的治疗浓度,则为耐药。

第六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细菌的致病作用与细菌的毒力、侵入的数量、侵入的部位以及集体的免疫力密切相关。

毒力:

1)侵袭力:

是指致病菌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等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和和繁殖扩散的能力。

与侵袭力有关的物质主要有黏附素、荚膜、侵袭素、侵袭性酶类和细菌生物被膜。

2)毒素:

分为内毒素和外毒素。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特征区别:

区别要点

外毒素

内毒素

来源

革兰阳性菌与部分革兰阴性菌

革兰阴性菌

编码基因

质粒或前噬菌体或染色体基因

染色体基因

存在部位

从活菌分泌出,少数菌崩解后释出

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出

化学成分

蛋白质

脂多糖

稳定性

60~80℃,30分钟被破坏

160℃,2~4小时才被破坏

毒性作用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作用,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较弱,各菌的毒性效用大致相同,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微循环障碍、休克、DIC等全身反应。

抗原性

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甲醛液处理脱毒形成类毒素

弱,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作用弱;甲醛液处理不形成类毒素

根据感染源来源不同,感染可分为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感染源:

1)外源性感染:

患者、带菌者、病畜、及带菌动物。

    2)内源性感染

传播途径:

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黏膜损伤、经节肢动物媒介、性传播、多途径传播。

感染类型:

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带菌状态

隐性感染:

或称亚临床感染,当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的致病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称为~

显性感染:

当机体抗感染的免疫力较弱,或侵入的致病菌数量较多、毒力较强,以致机体的组织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生理功能也发生改变,并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与体征。

急性感染:

发作突然,病程较短,一般是数日至数周。

病愈后,致病菌从宿主体内消失,胞外菌大多引起急性感染。

慢性感染:

病程缓慢,病程长,常持续数月至数年。

胞内菌往往引起慢性感染,例如结核分枝杆菌。

毒血症:

致病菌侵入宿主体内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液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

外毒素到达易感的组织和细胞,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

内毒素血症:

革兰阴性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释放出大量内毒素;也可由病灶内大量革兰阴性菌死亡、释放的内毒素入血所致。

菌血症:

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流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

败血症:

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例如高热、皮肤和黏膜瘀斑、肝脾肿大等。

脓毒血症:

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内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医院感染:

是指患者或医务人员在医院环境内发生的感染。

第七章细菌感染的检测方法与防治原则

细菌学诊断:

取材——分离培养(菌落特征)——形态、颜色,生化反应,血清学鉴定、动物试验——药理实验

最低抑菌浓度:

将抗生素在液体培养基或琼脂培养基中稀释,接种细菌进行培养,以抗菌药物的最高稀释度仍能抑制细菌生长为中点,该培养基含药浓度即为试验细菌的~

最低杀菌浓度:

将抗生素在液体培养基或琼脂培养基中稀释,接种细菌进行培养,以抗菌药物的最高稀释度仍能杀菌为中点,该培养基含药浓度即为试验细菌的~

第八章球菌

一、葡萄球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

1、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革兰阳性,球形,呈葡萄串状排列。

2)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中,37℃生长良好。

属内不同菌种可产生金黄色、白色或柠檬色等不同颜色的脂溶性色素并使菌落着色。

致病性的葡萄球菌菌落呈金黄色,于血琼脂平板上生长后,在菌落周围还可见完全透明溶血环(B溶血)。

3)根据色素、生化反应等表型分类,葡萄球菌属包括30多个种。

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三个种分别代表了致病性、正常菌群或机会致病性以及非致病性葡萄球菌。

三种葡萄球菌的主要形状比较:

性状

金黄色葡萄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

腐生葡萄球菌

菌落色素

金黄色

白色

白色或柠檬色

血浆凝固酶

+

-

-

甘露醇发酵

+

-

-

致病性

4)抵抗力:

葡萄球菌对外界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强。

在干燥的浓汁或痰液中可存活2~3个月;耐盐,于100~150g/LNaCl培养基中仍能繁殖。

对甲紫等某些染料较为敏感,对青霉素、金霉素、红霉素和庆大霉素高度敏感,对链霉素中度敏感,对磺胺、氯霉素敏感性差。

该菌易产生耐药性。

2、致病性:

1)致病物质:

凝固酶、肠毒素

2)所致疾病:

侵袭性疾病(化脓性感染):

皮肤化脓性感染,如毛囊炎、疖、痈伤口化脓及脓肿;各种器官的化脓性感染,如气管炎、肺炎、脓胸、中耳炎、骨髓炎等;全身感染,原发化脓灶受到外力挤压或机体抵抗力下降,则会引起败血症、脓毒血症等。

毒素性疾病:

食物中毒(肠毒素);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毒性休克综合征(TSS)

二、链球菌属

溶血现象分类,按溶血与否及其溶血现象分为三类: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丙型溶血性链球菌

抗原结构分类,按链球菌细胞壁中抗原结构(C多糖抗原)的不同,运用血清学方法可分为A~H、K~V20群

——A群链球菌

1、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球形或椭圆形,呈链状排列。

革兰阳性菌

2)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较高,在含血液、血清、葡萄糖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在血清肉汤中易形成长链,管底呈絮状沉淀。

在血琼脂平板上,形成灰白色、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的细小菌落,多数菌株的菌落周围形成较宽的透明溶血环(B溶血现象)

3)抵抗力:

一般链球菌均可在60℃被杀死,对常用消毒剂敏感。

乙型链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四环素、杆菌肽和磺胺类药物都很敏感。

2、致病性:

1)致病物质:

胞壁成分:

M蛋白

外毒素类:

致热外毒素、链球菌溶素

侵袭性酶:

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

2)所致疾病:

化脓性感染:

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如淋巴管炎、淋巴结炎、蜂窝织炎、丹毒;其他系统感染,如扁桃体炎、咽炎、咽峡炎、败血症

       中毒性疾病:

如猩红热

       超敏反应性疾病:

如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Ⅱ型超敏反应、Ⅲ型超敏反应

3、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血清学试验抗链球菌溶素O试验,简称抗O试验,常用于风湿热的辅助诊断。

1)原理:

中和试验。

一定量的SLO+不同稀释度的血清+5%RBC

2)结果:

不溶血,为阳性,患者血中含抗O抗体

溶血,为阴性,患者血中不含抗O抗体

3)效价:

完全不溶血的最高稀释度

第九章肠杆菌科

肠杆菌科细菌:

是一大群生物学性状相似的革兰阴性杆菌,常寄居在人及动物肠道内,亦存在于土壤、水和腐物中。

埃希菌属

1、生物学性状:

革兰阴性杆菌,IMViC试验(即吲哚、甲基红、VP、枸橼酸盐试验)结果为“++--”

2、致病性:

1)致病物质:

黏附素、外毒素

2)所致疾病:

肠道外感染:

以化脓性感染和泌尿道感染最常见;条件致病性大肠杆菌,化脓性炎症、败血症

胃肠炎(肠道内感染):

致病性大肠杆菌,腹泻

卫生细菌学以“大肠菌群数”作为饮水、食品等粪便污染的指标之一(以及细菌总数)

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规定,在100mL饮用水中不得检出大肠菌群。

第十二章厌氧性细菌

厌氧芽孢梭菌属——破伤风梭菌

1、生物学性状:

1)形状与染色:

菌体细长,革兰染色阳性。

芽孢呈正圆形,直径大于菌体,位于菌体顶端,使细菌呈鼓槌状,为该菌典型特征。

2)培养:

本菌为专性厌氧菌。

普通培养基,放在无氧环境,如厌氧袋、厌氧箱或厌氧罐;厌氧培养基,常用疱内培养基,在疱肉培养基培养,生长后肉汤变混浊,肉渣被笑话,微变黑,有腐败臭味。

3)抵抗力:

本菌繁殖体与其他菌差不多,芽孢对外界抵抗力强,在土壤中可存活几十年,能耐煮沸1小时,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芽孢,繁殖体对青霉素敏感。

2、致病性:

1)致病物质:

外毒素是破伤风梭菌的主要致病物质,主要致病物质是破伤风痉挛毒素。

毒性很强,不耐热,可被蛋白酶水破坏,故在胃肠道无致病作用。

2)所致疾病:

潜伏期:

1~2天或1~2月,平均7~14天,越短病情越严重,死亡越高。

早期:

前期症状为头痛、发热、全身酸痛

特殊表现(典型症状):

角弓反张、牙关紧闭、苦笑面容

还可出现呼吸困难、吞咽困难

2、防治原则:

1)预防:

针对不同人群,采用不同预防措施。

儿童:

采用含有百日咳疫苗、白喉类毒素和破伤风类毒素的百白破三联疫苗制剂,对3~6个月的儿童进行免疫,可同时获得对这三种常见病的免疫力。

易感者(军人、战士、狩猎工作者):

注射破伤风类毒素

已感者:

有基础免疫者,立即再接种一针类毒素;伤口污染严重而又未经基础免疫者,可立即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以获得被动免疫紧急防预,同时可给予类毒素作主动免疫

2)治疗原则:

早期足量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

伤口清创:

大量双氧水冲洗,破坏厌氧环境;

用抗生素,首选青霉素。

大剂量使用青霉素能抑制破伤风梭菌在创口中繁殖,也可抑制混合感染的需氧菌及兼性需氧菌生长;

注射类毒素。

 

第十三章分支杆菌属

结核分枝杆菌

1、主要特点:

1)细胞壁中含有大量脂质,与其染色性、抵抗力、致病性密切相关

2)引起人类疾病的主要是:

结合分支杆菌、牛分支杆菌、麻风分支杆菌

2、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结核分枝杆菌细长略弯曲,呈单个或分支状排列。

抗酸染色阳性,结核分枝杆菌染成红色

2)培养特性:

结核分枝杆菌为专性需氧菌,营养要求高。

在含有蛋黄、马铃薯、甘油和天门冬酰胺等的固体培养基上才能生长。

最适pH为6.5~6.8,最适温度为37℃,生长缓慢,约12~24小时繁殖一代,接种后培养3~4周才出现肉眼可见的菌落。

菌落为干燥、坚硬,表面呈颗粒状、乳酪色或黄色,形似菜花样。

在液体培养基中呈粗糙皱纹样菌膜生长。

3)主要菌体成分及其作用:

致病作用主要靠菌体成分,特别是胞壁中所含的大量脂质。

脂质:

能抑制吞噬细胞中的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使结核分枝杆菌在细胞内存活

蛋白质:

其中最重要的是结核菌素,能引起较强的迟发型超敏反应

4)抵抗力:

结核分枝杆菌的脂类含量高,对某些理化因子的抵抗力强。

在干痰中可存活6~8个月,但是其对湿热、紫外线、乙醇的抵抗力弱。

在液体中加热62~63℃15分钟或煮沸、直射日光下2~3小时、75%乙醇内数分钟即死亡。

5)变异性:

结核分枝杆菌对异烟肼、链霉素、利福平等抗结核药物较易产生耐药性

2、致病性:

1)传播途径:

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破损的皮肤黏膜进入机体

2)所致疾病:

肺部感染:

原发感染,首次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多见于儿童。

原发综合征。

X胸片显示哑铃状阴影

原发后感染,多见于成年人,大多为内源性感染。

特点是病灶局限、形成结核结节、发生纤维化或干酪样坏死

肺外感染:

可经血液、淋巴液扩散侵入肺外组织器官,引起相应脏器的结核,如脑、肾、骨、关节、生殖器官等结核;免疫力极度低下者,严重者可造成全身播散性结核;痰液被咽入消化道可引起肠结核、结核性腹膜炎等;通过破损皮肤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可导致皮肤结核

3、免疫性与超敏反应:

结果分析:

红肿硬结1)小于5mm者为阴性反应,阴性反应表明受试者可能未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未接种过卡介苗、原发感染早期超敏反应尚未产生或正患严重的结核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

2)超过5mm者为阳性,阳性反应表明机体已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卡介苗接种成功

3)≥15mm者为强阳性,强阳性反应则表明可能有活动性结核病,尤其是婴儿

4、抗结核治疗的原则:

早期、联合、足量、规范、全程用药

病毒学

第二十二章病毒的基本性状

特点:

体积极小

个体简单、无细胞结构

严格寄生性

大小:

病毒体大小的测量单位为纳米或毫微米(nm=1/1000um),绝大多数病毒体100nm左右

形态:

病毒呈球形或近似球形,少数为杆状、丝状、弹状和砖块状,噬菌体呈蝌蚪状

基本结构:

核衣壳

病毒的复制周期:

人和动物病毒的复制周期依次包括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及释放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1、物理因素:

1)温度:

大多数病毒耐冷不耐热,-20℃保藏数月,在干冰温度(-70℃)和液态氮温度(-196℃)下,可长期保存其感染性。

大多数病毒于50~60℃30分钟或100℃几秒钟即被灭活。

2)射线和紫外线:

y线、X线和紫外线都能使病毒灭活。

3)酸碱度

2、化学因素:

1)脂溶剂:

病毒包膜对其敏感,易被乙醚、三氯甲烷、去氧胆酸盐等脂溶剂溶解

2)消毒剂:

病毒对各种氧化消毒剂敏感,如次氯酸盐溶液、过氧乙酸

灭活:

病毒受理化因素作用后,失去感染性称为~

第二十三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水平传播、垂直传播

人类病毒的感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