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潼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6982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7.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潼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潼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潼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潼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潼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潼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潼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潼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潼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潼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潼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潼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潼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潼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潼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潼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潼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潼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潼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潼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潼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潼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潼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潼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潼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沭阳县潼阳中学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试卷

语文

(考试时间:

150分钟试卷总分:

160分)

2017.10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及运用(共27分)

一:

语文知识及其运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故不积跬步     跬:

guǐ,半步。

这里“跬”与“步”属同义复用

B.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驽:

nǔ,低劣

C.锲而不舍舍:

shě,遗弃

D.金石可镂镂:

lòu,雕刻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①中国人民正在    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②荧幕上   的杰西卡很难让人想到,她是一名糖尿病患者。

虽然她在9岁时就被诊断患有糖尿病,但这并没有妨碍她实现新闻梦想。

 

③中国海军第十六批护航编队日前到访南非维多利亚港。

   、军容严整的中国海军官兵在甲板上分区列队,向岸上的欢迎群众挥手致意。

 

A.神采飞扬 英姿飒爽 意气风发B.英姿飒爽 意气风发 神采飞扬

C.意气风发 神采飞扬 英姿飒爽D.意气风发 英姿飒爽 神采飞扬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

(3分)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方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登高而招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D.用心一也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3分)

A.童年时代小伙伴们快乐的歌声、活泼的身影,至今还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B.遭受挫折的人得到鼓励,眼里的天空会蔚蓝起来,干涸的心田会润泽起来。

C.通过参加沈从文作品研读会,使我对富含浓郁地方气息的文学作品兴趣更大了。

D.每天傍晚时分,身体瘦弱的张教授的父亲,总喜欢在这条幽静的小道上散步。

6.在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围墙的下面,_____,尽管它们的旁边是一棵高大的梧桐树。

①很引人注意②有五六株南天竹③在很可怜地颤动④瘦弱的枝干负着瘦弱的绿叶

A.①②④③    B.④②③①     C.②①④③    D.②④③①

7.请为曾饱经磨难的成功老者补写下联,上联是“经多风雨已无痛”,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3分)

A、历尽苦难犹有甜B、历尽沧桑却还伤

C、历尽霜雪犹有香D、尝遍苦难心已伤

8.综合性学习。

(6分)

【活动一】演讲比赛。

学校团委定于6月28日在报告厅举行举办“八礼伴我行”主题演讲比赛,准备约请德高望重的语言特级老师李墨担任点评嘉宾。

你以团委委员的身份前去邀请李老师,见面时怎么说?

(3分)

【活动二】根据情境,补全对话,做到语意连贯,表达得体。

(3分)

波波正在聚精会神地读书,妈妈走过来问:

“明天几点开家长会?

”波波不耐烦地答道:

“我哪知道?

难道你没看到老师发的短信通知吗?

”意识到自己口气不对,波波忙改口道:

“”妈妈笑道:

“哦!

老妈这就看。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及名篇名句(共35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19分)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

“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

“盲臣安敢戏其君!

臣闻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

“善哉!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

“学所至矣?

”孟子曰:

“自若也。

”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

孟母曰:

“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

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何以异于织绩所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

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

”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臣闻之  闻:

听说

B.年与时驰驰:

流逝

C.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衣:

衣服

D.男则堕于修德堕:

通“惰”,懈怠

10.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而B.以

C.之D.于

11.下列对三段选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一,通过晋平公与师旷的对话,阐述师旷对学习的见解,告诫人们学无止境,这正应合了《劝学》中所说的“学不可以已”。

B.选文二,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强调的是一个“静”字:

修身需要静,学习需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

C.选文三,讲述的是孟子小时候不喜欢学习,孟母通过剪断织丝来教诲孟子的故事。

D.在表达方式上,选文一运用比喻说理,选文二运用对比说理,选文三运用了类比说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蚓无爪牙之种,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分)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分)

(3)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4分)

三.诗歌鉴赏(6分)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

夕阳千万峰。

13.⑴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之情。

(2分)

⑵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4分)

四.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10分)

(1)书生意气,。

(2)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3)雄关漫道真如铁,。

(4) ,她在丛中笑。

(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6)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

(7)孔子曰: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_,。

(8)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共19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木鱼馄饨

林清玄

深夜到临沂街去访友,偶然在巷子里遇见多年前旧识的卖馄饨的老人,他开朗依旧,风趣依旧,虽然抵不过岁月风霜而有一点佝偻了。

四年多以前,我客居在临沂街,夜里时常工作到很晚,每天凌晨一点半左右,一阵清越的木鱼声,总是响进我临街的窗口。

那木鱼的声音非常准时,天天都在凌晨的时间敲响,即使在风雨来时也不间断。

刚开始的时候,木鱼声带给我一种神秘的感觉,往往令我停止工作,出神地望着窗外的长空,心里不断地想着:

这深夜的木鱼声,到底是谁敲起的?

它又象征了什么意义?

难道有人每天凌晨一时在我住处附近念经吗?

在民间,过去曾有敲木鱼为人报晓的僧侣,每日黎明将晓,他们就穿着袈裟草鞋,在街巷里穿梭,手里端着木鱼滴滴笃笃地敲出低沉雄长的声音,一来叫人省睡,珍惜光阴;二来叫人在心神最为清明的五更起来读经念佛,以求精神的净化;三来僧侣借木鱼报晓来布施化缘,得些斋衬钱。

我一直觉得这种敲木鱼报佛音的事情,是中国佛教与民间生活相契的一种极好的佐证。

但是,我对于这种失传于闾巷很久的传统,却出现在台北的临沂街感到迷惑。

因而每当夜里在小楼上听到木鱼敲响,我都有按捺不住去一探究竟的冲动。

冬季里有一天,天空中落着无力的飘闪的小雨,我正读着一册印刷极为精美的《金刚经》,读到最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段,木鱼声恰好从远处的巷口传来,格外使人觉得昊天无极,我披衣坐起,撑着一把伞,决心去找木鱼声音的来处。

那木鱼敲得十分沉重着力,从满天的雨丝里穿扬开来,它敲敲停停,忽远忽近,完全不像是寺庙里读经时急落的木鱼。

我追踪着声音的轨迹,匆匆地穿过巷子,远远的,看到一个披着宽大布衣,戴着毡帽的小老头子,他推着一辆老旧的摊车,正摇摇摆摆地从巷子那一头走来。

摊车上挂着一盏四十烛光的灯泡,随着道路的颠踬,在微雨的暗道里飘摇。

一直迷惑我的木鱼声,就是那位老头所敲出来的。

一走近,才知道那只不过是一个寻常卖馄饨的摊子,我问老人为什么选择了木鱼的敲奏,他的回答竟是十分简单,他说:

“喜欢吃我的馄饨的老顾客,一听到我的木鱼声,他们就会跑出来买馄饨了。

”我不禁哑然,原来木鱼在他,就像乡下卖豆花的人摇动的铃铛,或者是卖冰水的小贩手中吸引小孩的喇叭,只是一种再也简单不过的信号。

是我自己把木鱼联想得太远了,其实它有时候仅仅是一种劳苦生活的工具。

老人也看出了我的失望,他说:

“先生,你吃一碗我的馄饨吧,完全是用精肉做成的,不加一点葱菜,连大饭店的厨师都爱吃我的馄饨呢。

”我于是丢弃了自己对木鱼的魔障,撑着伞,站立在一座红门前,就着老人摊子上的小灯,吃了一碗馄饨。

在风雨中,我品出了老人的馄饨,确是人间的美味,不下于他手中敲的木鱼。

后来,我也慢慢成为老人忠实的顾客,每天工作到凌晨的段落,远远听到他的木鱼,就在巷口里候他,吃完一碗馄饨,才开始继续我一天未完的工作。

和老人熟了以后,才知道他选择木鱼作为馄饨的讯号有他独特的匠心。

他说因为他的生意在深夜,实在想不出一种可以让远近都听闻而不至于吵醒熟睡的人们的工具,而且深夜里像卖粽子的人大声叫嚷,是他觉得有失尊严而有所不为的,最后他选择了木鱼——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

木鱼总是木鱼,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它,它仍旧有它的可爱处,即使用在一个馄饨摊子上。

我吃老人的馄饨吃了一年多,直到后来迁居,才失去联系,但每当在静夜里工作,我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

老人是我们社会角落里一个平凡的人,他在临沂街一带卖了三十年馄饨,已经成为那一带夜生活里人尽皆知的人,他固然对自己亲手烹调后小心翼翼装在铁盒的馄饨很有信心,他用木鱼声传递的馄饨也成为那一带的金字招牌。

木鱼在他,在吃馄饨的人来说,都是生活里的一部分。

那一天遇到老人,他还是一袭布衣,还是敲着那个敲了三十年的木鱼,可是老人已经完全忘记我了,我想,岁月在他只是云淡风轻的一串声音吧。

我站在巷口,看他缓缓推走小小的摊车消失在巷子的转角,一直到很远了,我还可以听见木鱼声从黑夜的空中穿过,温暖着迟睡者的心灵。

木鱼在馄饨摊子里真是美,充满了生活的美,我离开的时候这样想着,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

14.结合散文内容,简要分析“老人”这一人物形象。

(5分)

15.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分)

(1)木鱼在他,在吃馄饨的人来说,都是生活里的一部分。

(2分)

(2)我离开的时候这样想着,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

(2分)

16.第4、5两段写僧侣敲木鱼为人报晓已经失传,有何作用?

(4分)

17.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标题“木鱼馄饨”的好处。

(6分)

第四部分:

名著阅读及欣赏(共9分)

六:

文学常识及名著欣赏。

18.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是语录体散文,《左传》《战国策》《史记》分别是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史书,《水浒传》《西游记》都是章回体长篇小说。

B.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和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都侧重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景物的美好感受,处处洋溢着对大好春光的欣赏、赞美之情。

C.鲁迅说过,对比是认识事物的好法子。

小说《孔乙己》《故乡》和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让我们领略了对比艺术的高妙。

D.《威尼斯商人》中,鲍西娅这一形象,集干练、智慧、仁爱于一身;斯威夫特通过格列佛的奇遇,描述了英国统治阶层的斑斑劣迹;契诃夫的《变色龙》以辛辣的笔调刻画了奥楚蔑洛夫的奴才嘴脸。

19,下面这段文字出自《朝花夕拾》中的哪篇文章?

促使“我的意见”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分)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文章题目:

原因:

20.下面的诗句涉及了哪三个梁山英雄?

请依次写出他们的姓名。

(3分)

①只因义勇真男子,降伏凶顽母夜叉。

②天然美貌海棠花,一丈青当先出马。

姓名:

;;;

第五部分:

作文(共70分)

七:

(共70分,其中书写5分)作文见答题卡

沭阳县潼阳中学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试卷

语文

(考试时间:

150分钟试卷总分:

160分)

命题人:

蒋宁成核对人:

高一语文备课组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及运用(共27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故不积跬步跬:

guǐ,半步。

这里“跬”与“步”属同义复用

B.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驽:

nǔ,低劣

C.锲而不舍舍:

shě,遗弃

D.金石可镂镂:

lòu,雕刻

[答案]D(A读音应为kuǐ;B读音应为nú;C解释应为“放弃”)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中国人民正在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②荧幕上的杰西卡很难让人想到,她是一名糖尿病患者。

虽然她在9岁时就被诊断患有糖尿病,但这并没有妨碍她实现新闻梦想。

③中国海军第十六批护航编队日前到访南非维多利亚港。

、军容严整的中国海军官兵在甲板上分区列队,向岸上的欢迎群众挥手致意。

A.神采飞扬英姿飒爽意气风发

B.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神采飞扬

C.意气风发神采飞扬英姿飒爽

D.意气风发英姿飒爽神采飞扬

[答案]C(意气风发:

形容精神振奋,气概豪迈。

神采飞扬:

形容兴奋得意、精神焕发的样子。

英姿飒爽:

形容英俊威武、精神焕发的样子)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3分)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答案]C(A“受”通“授”;B“不”通“否”;D“生”通“性”)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方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登高而招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用心一也

[答案]B(例句中的“日”为名词作状语,“每天”;B“下”为名词作状语,“向下”;A形容词作名词,高处;C名词作动词,游泳;D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

A.童年时代小伙伴们快乐的歌声、活泼的身影,至今还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B.遭受挫折的人得到鼓励,眼里的天空会蔚蓝起来,干涸的心田会润泽起来。

C.通过参加沈从文作品研读会,使我对富含浓郁地方气息的文学作品兴趣更大了。

D.每天傍晚时分,身体瘦弱的张教授的父亲,总喜欢在这条幽静的小道上散步。

B。

A句中“歌声”与“浮现”搭配不当,可删去“的歌声”;C句成分残缺(缺主语),删去“通过”或“使”;D句歧义,可改为“张教授身体瘦弱的父亲”

6、在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围墙的下面,_____,尽管它们的旁边是一棵高大的梧桐树。

①很引人注意②有五六株南天竹③在很可怜地颤动④瘦弱的枝干负着瘦弱的绿叶

A.①②④③B.④②③①C.②①④③D.②④③①

D(简析:

题干开头一句说“围墙的下面”,下文就该说有什么事物,答案选项中只有第②句能表达此意,这就排除了A、B两项。

又,第④句紧接着具体描绘“南天竹”的“枝干”的外形,第③句又进一步描绘其如此外形中的枝干的表现——“可怜地颤动”。

然后,第①句总的说明:

由于以上三句所写的形状,南天竹“很引人注意”。

故答案选D)

7、请为一位曾饱经磨难的成功老者补写下联,上联是“经多风雨已无痛”,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3分)

A、历尽苦难犹有甜B、历尽沧桑却还伤

C、历尽霜雪犹有香D、尝遍苦难心已伤

解析:

C。

首先可以排除D项的对仗有错,“已无痛”难对“心已伤”。

A、B项对

仗工整,但缺少“雅”,而且“难”是仄声,而上联“雨”也是仄声。

另外,上下联的意义一定要有变化,或相关相承,或相辅相成,或相为因依,或互为表里。

D项意义不合语境。

8、综合性学习。

(6分)

【活动一】演讲比赛。

学校团委定于6月28日在报告厅举行举办“八礼伴我行”主题演讲比赛,准备约请德高望重的语言特级老师李墨担任点评嘉宾。

你以团委委员的身份前去邀请李老师,见面时怎么说?

(3分)

示例:

李老师,您好!

我是学校团委的XX,我们打算6月28日在学校报告厅举行“八礼伴我行”主题演讲比赛,想请您担任点评嘉宾。

如果您能抽空参加我们的活动,是对我们极大的支持。

【活动二】根据情境,补全对话,做到语意连贯,表达得体。

(3分)

波波正在聚精会神地读书,妈妈走过来问:

“明天几点开家长会?

”波波不耐烦地答道:

“我哪知道?

难道你没看到老师发的短信通知吗?

”意识到自己口气不对,波波忙改口道:

“▲”妈妈笑道:

“哦!

老妈这就看。

【示例一】我刚才正在看书。

老师发短信通知了,你自己去看一下,好吗?

【示例二】妈,对不起。

我也不清楚,你还是看一下老师发的短信通知吧。

【评分要点及说明】要讲明“让妈妈自己去看短信通知”的意思,与妈妈后面的话连贯,1分;语气要委婉,要把反问句改为具有商量口吻的陈述句或祈使句,2分。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及名篇名句(共35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19分)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

“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

“盲臣安敢戏其君!

臣闻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

“善哉!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

“学所至矣?

”孟子曰:

“自若也。

”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

孟母曰:

“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

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何以异于织绩所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

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

”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闻之闻:

听说

B.年与时驰驰:

流逝

C.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衣:

衣服

D.男则堕于修德堕:

通“惰”,懈怠

[答案]C(衣:

使……有衣服穿)

10.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B.

C.

D.

[答案]B(介词,用,拿。

A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

C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

D介词,与……比/介词,从)

11.下列对三段选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一,通过晋平公与师旷的对话,阐述师旷对学习的见解,告诫人们学无止境,这正应合了《劝学》中所说的“学不可以已”。

B.选文二,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强调的是一个“静”字:

修身需要静,学习需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

C.选文三,讲述的是孟子小时候不喜欢学习,孟母通过剪断织丝来教诲孟子的故事。

D.在表达方式上,选文一运用比喻说理,选文二运用对比说理,选文三运用了类比说理。

[答案]C(“孟子小时候不喜欢学习”错,原文中没有相关表述)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分)

译文: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分)

译文:

(3)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4分)

译文:

[答案]

(1)点燃蜡烛照明与摸黑走路相比,哪个更好呢?

(2)如果不学习就不能增长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成就学业。

(3)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好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居家才能安宁稳妥,外出才可以避开祸害。

【参考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

“我已经七十岁了,还想读书学习,恐怕已经太迟了。

”师旷回答说:

“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平公说:

“哪里有做臣子的戏弄国君的呢?

”师旷说:

“我这个眼盲的臣子怎敢开主上的玩笑!

我听说:

少年好学,好像日出时的阳光;壮年好学,如同中午时的阳光;老年好学,好像点燃蜡烛的光亮。

点燃蜡烛照明与摸黑走路相比,哪个更好呢?

”平公说:

“对极啦!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提高自己的修养,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宁静安稳就不能达到高尚的思想境界。

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必须学习才能增长。

如果不学习就不能增长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成就学业。

纵欲放荡,放纵懈怠就不能振作精神,冒险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着时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败叶般落魄,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只有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后悔也来不及了!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

“学习怎么样了?

”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

“跟过去一样。

”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

孟母说:

“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

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好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居家才能安宁稳妥,外出才可以避开祸害。

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这和依靠织布而生存有什么不一样,假如中途废弃不做,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子女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缺乏粮食呢?

女子若失去她赖以生存的技艺,男子若对修养德行懈怠,那么不是去做小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

”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作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

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三.诗歌鉴赏。

(6分)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

夕阳千万峰。

13.⑴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之情。

(2分)

⑵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4分)

⑴(2分)示例:

久别重逢(1分)的惊喜(1分)

【评分要点及说明】仅答“久别重逢”之类不得分;答“高兴”“喜悦”之类,得1分。

⑵(4分)示例:

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2分)),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1分)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1分)。

【评分要点及说明】适当扩展情景,2分;两层情感,各1分。

四.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10分)

(1)书生意气,。

(2)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3)雄关漫道真如铁,。

(4),她在丛中笑。

(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6)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

(7)孔子曰: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