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设计说明书单片机adμc834完整的数据采集系统芯片本科毕业论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7070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86 大小:1.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5设计说明书单片机adμc834完整的数据采集系统芯片本科毕业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5设计说明书单片机adμc834完整的数据采集系统芯片本科毕业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5设计说明书单片机adμc834完整的数据采集系统芯片本科毕业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5设计说明书单片机adμc834完整的数据采集系统芯片本科毕业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5设计说明书单片机adμc834完整的数据采集系统芯片本科毕业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5设计说明书单片机adμc834完整的数据采集系统芯片本科毕业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6页
5设计说明书单片机adμc834完整的数据采集系统芯片本科毕业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6页
5设计说明书单片机adμc834完整的数据采集系统芯片本科毕业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6页
5设计说明书单片机adμc834完整的数据采集系统芯片本科毕业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6页
5设计说明书单片机adμc834完整的数据采集系统芯片本科毕业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6页
5设计说明书单片机adμc834完整的数据采集系统芯片本科毕业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6页
5设计说明书单片机adμc834完整的数据采集系统芯片本科毕业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6页
5设计说明书单片机adμc834完整的数据采集系统芯片本科毕业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6页
5设计说明书单片机adμc834完整的数据采集系统芯片本科毕业论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6页
5设计说明书单片机adμc834完整的数据采集系统芯片本科毕业论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6页
5设计说明书单片机adμc834完整的数据采集系统芯片本科毕业论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6页
5设计说明书单片机adμc834完整的数据采集系统芯片本科毕业论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6页
5设计说明书单片机adμc834完整的数据采集系统芯片本科毕业论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6页
5设计说明书单片机adμc834完整的数据采集系统芯片本科毕业论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6页
5设计说明书单片机adμc834完整的数据采集系统芯片本科毕业论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6页
亲,该文档总共8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设计说明书单片机adμc834完整的数据采集系统芯片本科毕业论文.docx

《5设计说明书单片机adμc834完整的数据采集系统芯片本科毕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设计说明书单片机adμc834完整的数据采集系统芯片本科毕业论文.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5设计说明书单片机adμc834完整的数据采集系统芯片本科毕业论文.docx

5设计说明书单片机adμc834完整的数据采集系统芯片本科毕业论文

前言

ADμC834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数据采集系统芯片。

这种崭新的微处理转换器和先进的混合信号处理工艺显著提高了数据采集系统的性能,并大幅度减少了应用系统的开发时间和成本。

ADμC834是美国模拟器件(AD)公司最新(2003年前)投入市场的一款微处理转换器产品,它集成了双路∑—△型ADC、温度传感器、增益可程控放大器(PGA)、8位51MCU、62k的可编程程序EEPROM、4k的数据FlashMemory、2304字节的片内RAM、12位DAC以及定时器、I2C兼容的SPI和标准的串行I/O等。

由此可见,ADμC834本身就是一个内嵌MCU的高性能数据采集系统。

ADμC834内部集成了两路独立的∑—△ADC,其中主通道ADC为24位,辅助通道ADC为16位。

两个独立的ADC通道由于使用了数字滤波,因而可以实现宽动态范围的低频信号测量,非常适用于称重仪、张力应变仪、压力转换器和温度测量等方面的应用。

其中主通道的AD输入范围在±20mV~±2.56V之间分为8档,使用时可任选一档。

由于使用了∑—△转换技术,因此可以实现高达24位无丢失码性能,且辅助通道还可以作为温度传感器使用。

ADμC834利用32kHz晶振来驱动片内锁相环(PLL)以产生内部所需要的工作频率,它的微控制器内核与8051兼容。

片内外围设备包括一个与SPI和I2C兼容的串行端口、多路数字输入/输出端口、看门狗定时器、电源监视器以及时间间隔计数器。

同时片内还提供了62kB闪速/电擦除程序存储器以及2304字节的片内RAM。

ADμC834本身能提供程序串行下载,所以可以直接下载调试程序,非常方便于程序的开发和设计。

对于已经掌握了51系列单片机的用户,可以轻而易举的掌握ADμC834位转换器的开发应用技术,但要注意ADμC834微转换器与8051的若干不同之处。

而对于没有接触过单片机的用户,由于ADμC834微转换器所具有的在线下载/调试/编程的功能,把ADμC834作为学习单片机或微控制器的入门,是一种上佳选择。

本设计较为详细的介绍了ADμC834微转换器的内部结构和各功能模块的具体使用,目的在于让用户能够容易的学习使用ADμC834微转换器,进而学好单片机或微控制器。

但限于作者水平和时间仓促,设计中可能存在不妥甚至疏漏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作者不胜感激。

陈挺

2005-6-3

 

总体方案设计

第一章ADμC834概述

1.1ADμC834概述

ADμC834是一款非常灵活的器件,它集双路∑-△ADC、温度传感器、增益可编程放大器(PGA)、8位MCU、闪速/电擦除程序数据存储器于一身。

两个分离的ADC(主通道及辅助通道)包括一个温度传感器及一个增益可编程的放大器(可以直接测量微弱信号)。

ADC包含一个片内的数字滤波器用来测量宽动态范围的低频信号,例如在体重、形变、压力或者温度测量中的应用。

32kHz晶体驱动片内PLL产生一个12.58MHz的高频时钟用于设备的操作。

通过编程对该时钟分频就得到了所需要的MCU核心时钟的操作频率。

智能转换器使用的是8052内核,因此它兼容8051指令集。

智能转换器内核的机器周期由12个内核时钟周期组成,该时钟周期是通过被选定的内核工作频率所确定的。

另外MCU支持的功能包括看门狗定时器、电源监视器以及ADCPWM功能。

为多处理器接口和I/O扩展提供了26条可编程的I/O线、与I2C兼容的串行接口、SPI接口和标准UART串行接口I/O。

片内提供了62kB片内闪速/电擦除程序存储器、4k片内闪速/电擦除数据存储器、2304字节片内数据RAM。

并且程序存储器可被配置为数据存储器,从而为数据记录提供一个60kB的非易失数据存储器。

MCU内核和模拟转换器二者均有正常、空闲以及掉电工作模式,它提供了适合于低功率应用的、灵活的电源管理方案。

器件包括在工业温度范围内用3V和5V电压工作的两种规格,有52引脚、塑料四方形扁平封装形式(MQFT)可供使用。

片内工厂固件支持串行下载和调试方式(通过UART),以及通过/EA引脚实现单引脚仿真模式。

ADμC834通过QuickStartTM和QuickStartPlus开发系统可以使用低成本的软件和硬件开发工具。

1.2主要功能

高分辨率∑-△ADC

两个独立通道(16位和24位分辨率)

24位无丢失码(主ADC)

21位RMS(18.5位P-P)有效分辨率(在20Hz条件下)

失调漂移10nV/C,增益漂移0.5ppm/℃

存储器

62kB片内闪速/电擦除程序存储器

4kB片内闪速/电擦除数据存储器

可用100年,可重复擦写10万次以上

闪速/电擦除程序存储器3级安全

在线串行下载(不许外部硬件)

高速用户下载(5秒)

2304字节片内数据RAM

基于8051的内核

与8051兼容的指令集

32kHz外部晶体

可编程片内锁相环(最大12.58MHz)

3个16位定时器/计数器

26条可编程I/O线

11个中断源,2个优先级

双数据指针,扩展的11位-堆栈指针

片内外围设备

内部上电复位电路

12位电压输出DAC

双16位∑-△DAC/PWM

片内温度传感器

2个激励电流源

定时间隔计数器(唤醒/RTC定时器)

UART,I2C®和SPI®串行I/O

高速波特率发生器(包括115200)

看门狗定时器(WDT)

电源监视器(PSM)

电源

正常:

3.6V条件下最大为2.3mA(核心时钟=1.57MHz)

掉电:

最大为20μA,定时器运行于指定的3V和5V工作电压下

封装和温度范围

52引脚MQFP(14mm*14mm),-40℃至+125℃

56引脚LQFP(8mm*8mm),-40℃至+85℃

应用领域

智能传感器

称重仪

便携式设备,电池供电系统

4~20mA变送器

数据记录

机密系统监测

 

1.3ADμC834的功能方框图

图1

1.4引脚排列

引脚排列如图2:

图2

1.5引脚说明

表1

 

第二章存储器组织与扩展

如所有与8051兼容的器件一样,对于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ADμC834具有分开的地址空间。

附加的4kB片内闪速/电擦除数据存储器可供用户使用。

通过一组映射在特殊功能寄存器(SFR)区的控制寄存器,可间接访问闪速/电擦除数据存储器区。

除了程序计数器和通用寄存器区外,所有的寄存器都驻留在特殊功能寄存器SFR区域内。

SFR寄存器包括控制、配置以及数据寄存器,它们在CPU和片内外围设备之间提供接口。

2.1非易失性闪速存储器

2.1.1概述

ADμC834包含片内闪速存储器技术,以便向用户提供非易失性、在线可重新编程的代码和数据存储器空间。

闪速存储器是最新型的非易失性存储器技术,它基于单个晶体管单元结构。

这种技术是在80年代后期开发的,基本上是EPROM技术的产物。

闪速存储器具有EEPROM灵活的在线可重新编程的特点,并包括EPROM空间有效性/高密度的特点,如图3所示。

图3flash/eeROM的发展

由于闪速技术基于单个晶体管单元的结构,所以闪速存储器阵列像EPROM一样可以达到给定设计所需的空间有效性或存储器密度。

与EEPROM一样,虽然闪速存储器在写入前要先擦除,但它在系统内可在字节级上编程,擦除在扇区块(sectorblock)内执行。

因此,闪速存储器常常且更为确切的被称为闪速/电擦除(Flash/EE)存储器。

总之,闪速/电擦除存储器朝着理想存储器更为接近了一步,这种理想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在线编程能力、高密度以及低价格。

包含在ADμC834内的闪速/电擦除存储器技术使用户可以在线更新程序代码空间,而无须在远处工作节点上替换一次性可编程(OTP)器件。

2.1.2闪速/电擦除存储器和ADμC834

ADμC834为用户的应用提供了2个闪速/电擦除存储器阵列。

片内提供62kB的闪速/电擦除程序空间,使代码的执行变得容易,无需任何外部分立的ROM器件。

程序存储器可以用常规的第3方提供的存储器编程器编程,此阵列也可使用所提供的串行下载模式在线编程。

片内还提供4kB的闪速/电擦除数据存储器空间。

这可以被用户用作通用非易失性高速暂存存储器区域,用户通过由6个SFR构成的组访问此区域。

虽然首先必须按4B的扇区擦除,但此空间可在字节级上编程。

2.1.3使用闪速/电擦除程序存储器

62kB的闪速/电擦除程序存储器阵列被映射到ADμC834可位寻址的程序空间中,在典型应用中用以存放用户代码。

程序存储器阵列可以按两种模式之一编程,即:

1、串行下载(在线编程)

作为工厂引导代码的一部分,ADμC834使经过标准UART串行接口实现串行代码下载变得容易。

如果外部引脚/PSEN通过外部电阻拉至低电平,那么上电时将自动进入串行下载模式。

一旦处于此模式,用户可以把代码下载到程序存储器阵列,同时器件仍位于其目标应用硬件中。

PC串行下载的可实行是作为ADμC834QuickStart开发系统的一部分而提供的。

串行下载协议在ADI公司出版的微转换器应用笔记中详述,它可从ADI公司的微转换器网站

2、并行编程

并行编程模式与常规的第3方闪速或EEPROM器件编程器完全兼容。

在此方式下,端口P0、P2用作外部数据和地址总线接口,ALE用作写使能选通,P3口作为适用配置端口,在并行编程期间内为各种编程和擦除操作配置器件。

闪速编程所需的高压(12V)电源用片内充电电泵产生,对高压编程线供电。

图4表示正常并行编程模式,它可由端口3的位来配置。

图4flash/eeROM并行编程

2.1.4闪速/电擦除数据存储器

用户闪速/电擦除数据存储器阵列包括4kB,如其它用户外围设备一样,通过映射在SFR空间的寄存器组与此存储器空间相接。

数据寄存器组用于保存刚访问的数据。

EADRL用于保存被访问数据的地址。

ECON是8位控制寄存器,可写入5个闪速/电擦除存储器访问命令之一,以便使能各种读、写、擦除和效验模式。

SFR寄存器与用户闪速/电擦除数据存储器阵列接口的方框图如图5所示:

图5用户flash/eedataROM控制和配置

第三章模拟接口

3.1概述

ADμC834中集成的A/D转换块包括一个主通道24位无丢失码∑-△ADC和一个辅助通道16位∑-△ADC。

此模块为用户提供多通道多路转换器和跟踪/保持、片内基准及校准特性。

此模块内的所有部件能方便地通过3个寄存器SFR接口来设置。

该ADC由基于电容DAC的常规逐次逼近转换器组成。

转换器接收的模拟输入范围为0V~VREF引脚电压。

片内提供高精度、低漂移并经工厂校准的2.5V基准电压。

内部基准可经外部VREF引脚驱动,外部基准可在2.3V~AVDD引脚电压的范围内。

ADμC834装有工厂编程的校准系数,它在上电时自动下载到ADC,以确保最佳的ADC性能。

ADC核包括内部失调和增益校准寄存器,所提供的软件校准子程序,可允许用户在需要时重写工厂编程的校准系数,以便使用户目标系统中端点误差的影响为最小。

来自片内温度传感器的电压输出正比于热力学温度。

它也可经前端ADC多路转换器传送(如图6所示),这方便了温度的测量。

图6模拟输入的等效电路

3.2ADC的转移函数

ADC的模拟输入范围是0V~VREF引脚电压。

在此范围内,设计的代码跳变发生在连续的整数LSB值的中间(即1/2LSB、3/2LSB、5/2LSB、…、FS-3/2LSB)。

当VREF引脚电压为2.5V时,输出码是直接的二进制数。

在0V~VREF引脚电压范围内理想的输入/输出转移特性如图7所示。

图7ADC转移函数

3.3ADC的内部基准

ADμC834的A/D转换器接收的模拟输入范围为0V~VREF引脚电压。

片内提供高精度、低漂移并经工厂校准的2.5V基准电压,通常工厂里把内部2.5V校准到2.5V±50mV的绝对精度。

也可以通过VREF引脚接入外部基准电源,如图8所示。

外部基准电源可在2.3V~AVDD引脚电压的范围内。

图8使用外部基准源

如果使用内部基准电源,那么在VREF和CREF引脚与AGND之间都应当连接0.1μF电容,以便去耦。

这些去耦电容应放在紧靠VREF和CREF引脚处。

如果把内部基准电源用到微转换器之外,那么应当在VREF引脚与AGND之间连接0.1μF电容,加以缓冲,如图9所示。

应该注意的是:

器件上电后,内部的VREF将保持掉电,直到DAC和ADC外围设备模块之一被它们各自的使能位上电为止。

图9外部电路使用内部基准源

3.4ADC校准

ADC模块组合了校准硬件,确保用户始终能从ADC获得最佳的性能。

基准模式用作ADμC834工厂内部最终例行测试的一部分。

工厂基准结果储存在闪速存储器中,由任何上电复位事件自动下载,以初始化ADC校准寄存器。

在许多应用中,这种自动校准下载功能已足够满足精度要求。

另一方面,可以由用户软件已开始器件的基准,来补偿工作条件(CLK频率,模拟输入范围,基准电压和电源电压)的明显变化。

这种在线软件校准特性使用户能修正各种与系统和基准(无论是内部基准还是外部基准)相关的误差,并确定系统的模拟输入范围,充分利用ADC的动态范围。

3.5ADC的工作模式

ADμC834的ADC有3种工作模式:

第一,用软件或通过把转换信号加至外部引脚,可以启动单步或连续转换模式;第二,用定时器2来产生用于A/D转换的重复触发信号;第三,配置ADC工作于DMA模式。

在DMA模式下,ADC块连续转换并把采样值捕获到RAM空间,而不需来自MCU核的任何干预。

这三种工作模式由3个特殊功能寄存器SFR来设置。

3.6DAC的原理与应用

ADμC834组合了一个12位电压输出DAC和一个双16位∑-△DAC/PWM。

它们采用电阻串网络,其等效电路如图10所示。

这种结构保证了电路的单调性和线性。

但由于缓冲器输出在靠近电源的幅度时,在DAC输出的两端点及其附近有一定的非线性,如图11所示。

如果负载电阻大于10kΩ和基准电源为AVDD,产生非线性的范围分别在靠近地和AVDD引脚电压的100mV以内,相应的数字量为0~48和3995~4095。

如果采用片内基准电源或远小于AVDD引脚电压的基准电源,则在高端不存在上述的非线性。

图10DAC等效电路

图11基准电源为AVDD时DAC的传递函数

DAC的缓冲器具有禁止功能。

在器件的缺省上电状态,两路DAC都被禁止,它们的输出都处于高阻状态。

它们保持缺省上电状态直到软件使能为止。

这就意味着,如果上电后要使DAC输出为0,必须在DAC的输出端加一个下拉电阻。

有了下拉电阻,只要DAC处于禁止状态,其输出就为低电平。

但是,每当器件上电时或软件使能DAC时,DAC都会输出一个脉冲。

必要时可采取适当的方法,避免这类脉冲对后续电路的影响。

第四章数字接口

4.1引言

ADμC834有4个I/O端口,每个都有不同特色的驱动/输入电路。

除P1口外,其余的端口都与标准的8051/8052以双向性功能为特色的驱动/输入电路相同,而P1口的操作是ADμC834所特有的。

P0和P2口可用来访问外部存储器。

当不接外部存储器的时候,P0和P2口可以用于通用输入/输出口,并且由特殊的功能寄存器控制。

访问不同类型的外部存储器时,P0和P2的作用与标准的I/O功能不同。

特别是MOVX@Ri,A命令仅需要8位地址,所以只需使用P0口,没有涉及P2口的SFR,P2口的引脚可以保持它们的通用I/O口状态。

不过,P0口的SFR的内容被改变。

P0口的SFR上电时的缺省值为FFH。

MOVX@DPTR或MOVC命令使用P0和P2口。

像上述的一样,执行这两条指令中的一条后,P0口的SFR的内容被改变,新的值为FFH。

不过,P2口的SFR的内容保持不变,并且,执行命令之后马上就恢复P2口所定义的状态。

(假定下一个命令周期不访问外部存储器。

执行外部存储器中的程序时,使用P0和P2口。

同样,P0口的SFR的内容被改变,新的值为FFH。

P2口的SFR的内容保持不变,并且,取指之后,如果第一个机器周期不访问外部存储器,P2口马上就恢复所定义的状态。

P3口的引脚都是多功能的。

表2列出了P3口的特殊功能。

引脚

功能

P3.0

RXD,UART的输入口(模式0时,作为串行数据I/O)

P3.1

TXD,UART的输出口(模式0时,作为串行时钟输出口)

P3.2

/INT0,外部中断0

P3.3

/INT1,外部中断1,MISO、SPI串行接口的主模式输入/从模式输出

P3.4

T0,定时器/计数器0的外部输入端

P3.5

T1,定时器/计数器1的外部输入端。

/CONVST,ADC的转换启动端

P3.6

/WR,外部数据存储器写选通信号

P3.7

/RD,外部数据存储器读选通信号

表2P3口的特殊功能

只有P3口SFR中相应的位置为1时,其特殊功能才被激活;否则,口线保持为0点平。

P3口引脚可以比别的端口引脚吸收更大的灌电流(可达8mA),可以直接驱动LED和光电耦合器件。

不过,要避免在A/D转换期间同时有多个引脚吸收大电流,以免影响ADC的性能。

P1口的基本功能是用作模拟输入口。

往P1口的SFR中的各位写入1,可以把P1口设置为模拟输入模式(这也是上电缺省模式);往P1口的SFR中的各位写入0,可以把P1口设置为数字输入模式。

但是,P1口不能用作数字输入模式。

P1口也是多功能口,除作为模拟输入和数字输入外,还有其它功能,如表3所示。

 

引脚

第二功能

P1.0

T2/PWM0

P1.1

T2EX/PWM1

P1.2

DAC/IEXC1

P1.3

AIN5/IEXC2

表3P1口的第二功能

4.2端口的位锁存器与I/O缓冲器

图12至图15所示为4个端口典型的位锁存器和I/O缓冲器的结构。

位锁存(在口SFR中的一位)是一个D触发器,在执行CPU的“写锁存器”指令时,从内部的总线上锁存一个值。

触发器的输出Q作为执行CPU的“写锁存器”指令时,放到内部总线上,口引脚本身的电平作为对于“读引脚”信号的响应,由CPU放到内部的总线上。

有些指令是“读锁存器”,有些指令是“读引脚”,要注意区别。

图12P0口的位锁存器和I/O缓冲器

图13P1口的位锁存器和I/O缓冲器

图14P2口的位锁存器和I/O缓冲器

图15P3口的位锁存器和I/O缓冲器

如图12和14所示,P0口和P2口的输出驱动在访问外部数据存储器时,可以由内部控制信号切换到内部地址和地址/数据总线。

在访问外部存储器期间里,P2口的SFR保持不变,但是,P0口的SFR各位都被写入1(即全部位锁存器都为1)。

在通用的I/O端口方式中,P0口的引脚特点都以“开漏”方式输出。

在图12中,只要CONTROL信号保持低电平,与门输出就保持高电平,结果是上端的FET管截止。

因此,如果要把P0口作为通用输出口,必须外加上拉电阻。

在访问外部数据寄存器时,CONTROL信号为高电平,使P0口的引脚可以在内部地址/数据总线(ADDR/DATA)的作用下上拉。

因此,在访问外部数据存储器时,不需要外加上拉电阻。

同样的,P2口在内核的控制信号(CONTROL)的作用下也有两种工作方式。

在通常的方式中(CONTROL=0),上端的FET管截止,但是,在外部存储器寻址方式中(CONTROL=1),P2口引脚在内部的地址总线(ADDR)控制下,实现上拉/下拉操作。

和P0口不同,P2口和P3口都具有内部的上拉功能。

P3口的结构如图15所示。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P2口或P3口从低电平变为高电平,图16中的Q1管导通两个振荡周期,将引脚迅速的上拉到高电平。

此后,由Q3管保持微弱的上拉,因此,引脚保持逻辑高电平。

如果有外部信号把引脚拉到低电平,则Q3管截止,只有Q2管保持极微弱的上拉,以提供引脚一定的拉电流。

图16P2口和P3口的内部上拉电路

唯一不同的是14引脚,它作为串行接口SPI的MISO端,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工作在SPI方式,SPI的硬件便完全控制该引脚。

软件写操作给该引脚不起作用,既不能改变该引脚的状态,也不能读到该引脚的状态。

如前所述,ADμC834的P1口主要作为模拟输入口使用。

在P1口相应的SFR上写0可以把P1口设置为数字输入口。

图13给出了P1口的结构。

此外,作为串行接口SPI/I2C的引脚SCLOCK和SDATA/MOSI也有输入和输出功能。

它们的等效I/O结构分别如图17~图20所示。

两图中左边的方框代表了SPI和I2C的SFR(SPICON和I2CCON)中的位。

注意,在I2C模式(SPE=0)中,上边的FET管保持在开路状态,因此,两个引脚都像标准的I2C引脚一样,没有内部上拉的“开漏”输出。

对比之下,在SPI模式(SPE=1)中,上边的FET管直接由SPI的硬件控制,使引脚上拉或下拉。

另外在I2C模式中,有两只FET管并联地下拉,增加了约60%~70%的灌电流能力。

然而,在SPI模式中,下边两只FET管中有一只截止,每个引脚只有一只FET管在硬件的控制下下拉,其灌电流的能力与P0口和P2口的能力相当。

图17SPI模式下SCLOCK引脚的I/O功能结构

图18I2C模式下SCLOCK引脚的I/O功能结构

图19SPI模式下SDATA/MOSI引脚的I/O功能结构

图20I2C模式下SDATA/MOSI引脚的I/O功能结构

在SCLOCK和SDATA/MOSI的输入通道上,信号经过施密特触发器调理后到达SPI的硬件,这样可以防止比较慢的信号边沿误触发(重复触发)。

而对I2C信号,则有硬件滤波,以抑制持续时间小于50ns的振铃信号。

上面两个图中的“I2C硬件”和“SPI硬件”框图将在下一章详细介绍。

注意到SCLOCK和SDATA/MOSI的信号是通过I2C主模式的SFR来提供的,因此,在不使用I2C或SPI功能时,这两个引脚可以作为普通的I/O口使用。

SDATA/MOSI既可以作为输出,也可以作为输入,但在I2C模式中,SCLOCK引脚只能作为输出。

 

第五章串行接口

5.1引言

ADμC834配置了很强的串行接口。

共有三种串行接口:

UART串行接口、SPI串行接口和与I2C兼容的串行接口。

UART串行接口是全双工的,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它也是接收缓冲的,表示在从接收寄存器读出先前接收到的字节之前,可以开始接收第2个字节。

但如果在第2个字节接收完成时,第1个字节仍未被读出,那么字节之一将被丢失。

至串行网络的物理接口经过引脚RXD(P3.0)和TXD(P3.1),串行接口可以配置为4种工作模式之一。

SPI是工业标准的同步串行接口,它允许8位数据同时同步地被发送和接收。

系统可配置为主(master)或从(slave)操作。

ADμC834支持2线串行接口模式,它与I2C兼容。

此接口可配置为软件主(softwaremaster)或硬件从(hardwareslave)模式,且可与SPI串行接口多路复用。

下面分别介绍UART串行接口、SPI串行接口和与I2C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