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厚里调研.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7096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8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坤厚里调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坤厚里调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坤厚里调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坤厚里调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坤厚里调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坤厚里调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坤厚里调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坤厚里调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坤厚里调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坤厚里调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坤厚里调研.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坤厚里调研.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坤厚里调研.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坤厚里调研.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坤厚里调研.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坤厚里调研.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坤厚里调研.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坤厚里调研.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坤厚里调研.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坤厚里调研.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坤厚里调研.docx

《坤厚里调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坤厚里调研.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坤厚里调研.docx

坤厚里调研

坤厚里

 

专业班级:

建筑学1203

学  生:

杨声丹、杨卉雅、杨娟、肖嵩

指导教师:

徐语甦、陈李波

时  间:

2015年7月2日-7月22日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建筑系

前 言

●起讫时间:

2015年7月2日——7月22日

●测绘过程描述:

测绘人员一共四人,实测建筑为坤厚里第5.6栋,实地测绘(草图)历时5天,绘制CAD及建模历时14天,文本整理及展览制作2天。

●参与人员:

学生

学号

学生

学号

杨声丹

0121106220320

杨卉雅

0121206220318

杨娟

0121206220319

肖嵩

0121206220309

●人员分工:

测绘及绘图阶段:

杨声丹:

第六栋测绘:

西立面图草图绘制以及正图绘制;南侧一、二、三层平面图草图绘制以及正图绘制;南侧剖面图绘制;西立面门窗大样绘制、细部大样绘制;西立面sketchup制作;拍摄测绘照片。

西边沿街商铺测绘:

平面图以及立面图草图绘制;一、二、三层平面图正图绘制;拍摄测绘照片。

南边沿街商铺测绘:

立面图草图绘制;拍摄测绘照片。

 

杨卉雅:

第五栋测绘:

东立面图草图绘制以及正图绘制;南北两侧剖面图绘制;一、二、三层平面图正图绘制;东立面窗檐细部大样绘制、楼层隔断细部大样绘制、立面装饰细部大样绘制;东立面sketchup制作;拍摄测绘照片。

西边沿街商铺测绘:

平面图以及立面图草图绘制;拍摄测绘照片。

北边沿街商铺测绘:

立面图草图绘制;拍摄测绘照片。

 

杨娟:

第五栋测绘:

西立面图草图绘制以及正图绘制;一、二、三层平面图草图绘制以及正图绘制;西立面sketchup制作;拍摄测绘照片。

西边沿街商铺测绘:

平面图以及立面图草图绘制;拍摄测绘照片。

肖嵩:

西边沿街商铺测绘:

平面图以及立面图草图绘制;拍摄测绘照片。

北边沿街商铺测绘:

立面图草图及正图绘制;拍摄测绘照片。

整理阶段:

杨声丹:

CAD排版、门窗详图、细部大样的绘制整理

杨卉雅:

历史建筑测绘与调查--实习报告

杨娟:

展板

肖嵩:

SU模型lumion渲染

 

目 录

一、坤厚里片区概况····················································5

1.坤厚里历史·························································5

2.坤厚里现状·························································5

3.坤厚里目前存在的问题··············································5

二、坤厚里分析···························································6

1.城市层面分析·····················································6

2.场地层面分析·····················································6

3.建筑层面分析·····················································6

三、坤厚里所代表的武汉里分的价值···································7

四、坤厚里更新保护设计的原则与策略································9

五、测绘照片·····························································13

六、模型照片····························································21

七、测绘手稿照片······················································27

八、访谈记录····························································36

九、后记·································································

十、鸣谢·································································

一、坤厚里片区概况

1.坤厚里历史

1903年,汉口的“和记洋行”正副买办杨坤山、黄厚卿在中山大道一元路与一元小路之间合资建造了一个里弄,用杨坤山的“坤”和黄厚卿的“厚”命名,定名为坤厚里。

它位于汉口德租界,面积约0.05km2,主要以居住为主,沿街为商铺。

建于里分住宅建设逐步走向繁荣时期的坤厚里,呈鱼骨形布局,由贯穿东西的一条主巷连接,前巷和后巷分置房屋两侧。

2.坤厚里现状

目前,整个坤厚里社区位于一元路社区中靠南的一侧,东起胜利街,南到一元路,西起中山大道,北至一元小路,区位关系如图1所示。

占地面积约14607m2,其中居住人口总户数约631户,总人口约2524人,共有房屋96栋,建筑密度87.5%,毛容积率1.5。

原先一家一户的住宅已被改造成多家一户。

由于居住环境较差,年轻人多选择搬出该片区,常住人群中以老年人和儿童最多。

此外,便捷的交通和相对低廉的租金也吸引着大批外来务工者居住在坤厚里。

片区临一元路和中山大道一侧为沿街商铺和商住混合体,将住宅区域包围在内,共有8个通往外部的出入口,使得住宅区与外界的联系十分便捷。

同时由于入口多、尺度小,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不熟悉住区的人员穿行(图2)。

建筑单体按开间的数目分类,可分为间半式、两开间式、三开间式三种(图3)。

3坤厚里目前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坤厚里的居住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原先设计的一户一栋的建筑格局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于是出现了如下问题:

①物理环境差,不满足基本的居住要求。

具体表现在:

自行搭建现象严重,加之每排建筑间距很小,房屋通风采光效果差。

一些部位,如楼梯、阁楼、墙面等,由于年久失修,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图4)。

②整个片区绿化率很低,缺乏绿化场地。

③除主巷外,缺少供人们进行公共活动的场所。

④局部空间尺度过于狭小,空间层次单一。

⑤使用功能过于单一,忽视了片区内部的商业需求。

仅有部分居民自建的小诊所、早餐铺等,缺乏整体、规范的设计和管理。

图1坤厚里区位关系图

图2坤厚里内部道路及出入口设置示意图

 

二、坤厚里分析

1.城市层面分析

汉口租界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经先后共形成五国租界,分别为英、俄、法、德、日五国,沿着长江从现今的江汉路向北一字排开。

坤厚里位于德租界内西南角,东起胜利街,南到一元路,西起中山大道,北至二曜路。

场地位于一元路与一元小路之间,毗邻中山大道,距沿江大道仅两个路口,因离汉口江滩较近,江滩可作为一个大的公共活动空间,但周边小范围内的公共空间较缺乏,建筑密度较大,绿地和活动区域较少,并且缺乏大型的购物中

心和广场,这些都不能较好的满足这个社区相对较高的人口密度的需要。

2.场地层面分析

场地内主要空间组成是“丰字形”组合结构。

由一条东西向的主巷串联,再由与主巷垂直布置的南北向的“前巷”延伸到每户的前门,形成场地的主要交通体系,与“前巷”平行的“后巷”连通到每户的后门,作为辅助的交通。

长条网格状的道路布局通过各个出入口与城市和街区道路联系起来。

里分内部住宅大部分为两层小楼联排布置,建筑密度非常大,巷道内部空间狭小,各种巷道形成的公共活动空间和单体住宅公共空间也较狭小,公共设施基本未能发挥作用。

绿化极度缺乏,只有零星的几个不太茂密的树不均匀的分布在狭窄的巷道内,而其他的绿化都为居民自家栽种的盆栽。

3.建筑层面分析

1)典型户型。

坤厚里的建筑户型跟其他的里分建筑一样,废除了传统的院落,将厢房和堂屋之间的院子压缩成天井,减少了住宅的幅面,并且与前巷连接,作为主要入口;将厨房等辅助用房和后天井居住部分隔离,后天井成为过渡性和通风的空间,与后巷连接,作为辅助生活入口。

大都为两层,局部设有过街楼,楼层高3m~4m,有利于搭建阁楼以增加建筑的使用面积。

通过调研与统计,坤厚里内的单体住宅按照开间分主要有三种形式,分别为一间半式、两间式、三间式。

三种开间又按照不同的内部空间组合方式,各自分成几小类,其中两开间式分为4种(typeB1B2B3B4),三开间式分为2种(typeCD),总共有7种主要的户型形式。

一间半式(typeA户型)位于场地的北部,建筑面积91m2,前后天井,共有4个家庭使用,80%的户内都有后期加建的阁楼。

户型比较狭长(12.45m×4.95m),中间楼梯狭窄、昏暗、潮湿,使用非常不便。

两开间式(typeB1,B2,B3,B4)是里分内的主体户型,占总户型数的85%。

其中户型B1位于场地的中部,建筑面积179.36m2;户型B2位于场地的东北侧,建筑面积130m2;户型B3。

位于场地的南侧沿街,建筑面积150m2;户型B4位于场地的北侧沿街,建筑面积50m2。

各个户型分为4户~6户供家庭使用,户型B1,B2为前后天井型,户型B3设前院和中间小天井,户型B4只设小天井。

户型B3,B4为沿街商铺,底层商铺上层居住型。

大部分户型内被分配的面积小的单间家庭都建造有阁楼,每层有公用厨房、公用卫生间,公共楼梯狭窄、昏暗、潮湿,而且破损严重。

户型C,D都为单栋公寓式的平面形式,围绕中庭布置各个户型,各个住户的使用面积比较合理,局部存在乱搭乱建设施,造成公共交通光线不足,需要清理。

2)结构、构造及装饰

其建筑结构多为纵砖墙承重砖木结构,后期有部分砖混结构的改造,墙厚为240mm~490mm,用砖多为土窑砖,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顺应了武汉地区夏热冬冷的气候特征。

原有建筑都为木楼板,部分后期改造的为木楼板和钢筋混凝土楼板的组合,内部装饰都采用木质雕花,样式精美,但是由于年久失修,局部存在严重的破损;户型D立面为清水砖墙处理,欧式的立面处理,细部装饰考究,保存较完整,其他的外立面都为水泥砂浆饰面,整体风格比较朴素协调。

三、坤厚里所代表的武汉里分的价值

武汉近代里分住宅经历了百年沧桑,其基础设施已不再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要,人口的发展使得建筑的承载量远远超出正常负荷:

原来独门独户的住宅开始被几户人家共同使用,变得十分拥挤。

这种高密度的居住也带来卫生、安全方面的诸多问题。

与此同时,风吹雨打带来的物理变化使得里分住宅在建筑结构、外墙、门窗、楼梯等多处出现问题,里分住宅的居住品质严重下降。

由于居住环境相对较差,里分内的原有居民构成也从最初的“大户人家”转为了老人、小孩、外来务工人员。

里分的居民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居民职业、背景各不相同,文化水平参差不齐,里分在愈显拥挤的同时,其安全隐患也日益凸显。

一方面是里分的居住现状已不容乐观;另一方面,对于里分的保护却少之又少。

目前对里分住宅的保护与更新所采取的微观措施主要为:

对于重点建筑,完整保留其原有建筑,并投以资金予以系统地修整与维护;对于其他次要建筑则鉴于社会经济、人力、技术等综合因素,或者仅做严格规定其所有者完整保持原貌而并不采取相应的措施,或者放任不管而任其发展。

国内关于类似于老里分保护的片区保护案例不在少数,如运作较为成功的上海新天地、田子坊,成都宽窄巷子等。

然而武汉对于里分这张城市名片的更新保护却开展缓慢,目前尚无已经成形的里分保护成果。

里分的未来令人担忧。

里分住宅作为一种中西合璧的特有的建筑形式,是一个时代城市发展、历史变迁的缩影。

里分住宅需要保护,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更新改造。

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里分住宅是城市历史变迁的载体

里分住宅经历了世纪沧桑,是武汉历史的标志之一和“那个时期”生活的载体,也是近代汉口商业繁盛的见证,具有无法磨灭的历史价值。

2.里分住宅具有建筑研究价值

里分住宅的形式类似于现代的联排别墅。

从现有的里分住宅中可看出,当时老汉口的建筑师们在接受西方近代建筑居住形式与结构的同时,结合武汉的地域、气候特点,灵活地用中国的建筑语言对其进行了重新诠释,形成丰富多彩而又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样式。

里分住宅作为活生生的教科书,大量的住宅实体得到保存,而且很大一部分仍然延续着居住功能。

研究里分住宅建筑的成因、发展,以及它特有的建筑语言,对于中国近代民居建筑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3.里分住宅为解决当代城市发展问题提供借鉴

城市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人口的膨胀,而面对日益高涨的房价和逐步紧缺的土地,越来越多的人们付出昂贵的代价,住进一座座“水泥森林”。

高层高密度住宅的确是解决住宅问题的一种途径,但它在满足基本居住功能的同时,却远远无法满足人们对于生活便利、居住审美等方面的要求。

里分住宅采用了来源于西方的总体联排式平面布局方式,这种平面布置方式,减小了住宅间距,提高了建筑密度,在一个用地地段上最大限度地增加建筑面积,符合现代都市的生活节奏和价值规律。

而同时,它又有着小巧宜人的尺度感,住在其中的人们与住区外部环境“隔而不断”,既可便利地通往外部,又可享受内部安静、亲密的空间氛围。

“低层高密度”这种建筑设计布局方式,对于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居住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4更新设计可为老里分带来新的活力

老建筑、老街区需要保护的不仅仅是作为实体的躯壳,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这就需要在设计中加以适当的更新,使其符合现代城市生活的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四、坤厚里更新保护设计的原则与策略

根据前期对于坤厚里的调研和对调研结果的分析,拟对坤厚里更新设计提出以下几点原则:

1整体性更新保护原则

整体性保护可分为建筑的整体性保护与相应生活方式的整体性保护。

坤厚里由街巷、庭院、建筑、装饰构件、绿化及其他要素组成。

因此,必须完整地将历史信息保护并展示出来。

具体说来,可采用“街巷—院落—建筑—装饰”四位一体的全面保护。

在仅保护物质环境的基础上,更要保护非物质文化,即传统的生活方式、节奏、场景、内容,以及街区的各项历史信息,使得保护的结果更加富有人情味、更加完整。

2多样性更新保护原则

多样性保护分要素类别的多样性和历史价值的多样性两个层次。

要素类别的多样性体现在保护对象,如建筑空间形式、建筑材料、建筑构造方式、建筑装饰等方面的保护上。

历史价值的多样性则更多体现在对于各时期改造结果相互包容、共同存在的保护上。

坤厚里经历100年的沧桑,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居住环境各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虽然坤厚里中充斥着大量不合理的搭建扩建,但这其中也不乏一些值得借鉴的例子。

例如主巷两侧的建筑主体间在二层的部分搭建的过街楼,一方面扩大了建筑面积;另一方面也在一层的部分营造出一个灰空间。

这种搭建的复制,造就了十分有趣的光影效果。

参与本次中德联合设计项目的德国建筑与艺术史家佛罗里安·齐默曼把老建筑比作老人,他说,“老人应有老人的长相,把他化妆成年轻人抹掉岁月的痕迹会惹来嘲笑。

老建筑也一样,要让人们从建筑中感受到时代的变迁,而不是重建成伪古建筑。

”对于坤厚里,应当同时保护这些随着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变化,还原一个真实的坤厚里。

这种多样性保护是对通常意义上原真性保护的重要补充。

简单地说,就是保留旧的建筑,改造旧的建筑,在旧围墙后面建新建筑,让人看到历史是怎样前进的。

3分层次更新保护原则

坤厚里片区居住着大量市民,在保护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带来一些功能上的变化,抑或是保护过程中人员的必要迁徙等。

基于武汉市目前的发展状况和亟待更新的里分数量,建议对于坤厚里片区实行分层次的保护:

首先保护建筑的主体结构,再保护建筑的材料、装饰等。

在更新保护目标上,把改善既有的建筑内外环境、使之具备安全使用的条件作为首要目标。

在设计功能置换时,可采用居民生活方式变化“软着陆”的方式。

如需加入旅馆型商业功能时,可加入建成收效直观、居民参与度高的家庭旅馆,逐步改变该片区的功能。

坤厚里需要保护,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东西都要原原本本地保留下来。

建筑的活力来源于人们的参与。

在把握之前两项原则的基础上,更值得思考的是:

哪些是应当保留的?

应当以怎样的方式进行保留?

可以更新的部分是什么?

经过联合设计过程中的不断探讨,得出了以下几点更新保护策略,并结合实际设计手法加以阐述:

(1)赋予里分住宅新的内涵

里分住宅更新保护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对里分住宅的定位。

原先里分住宅的功能是较为单一的,即居住,只在沿街部分有少许商业存在。

对此,在设计中可以打开思路,对坤厚里进行重新定位。

一元路沿街部分作为片区的沿街面,也是与城市联系最为紧密的界面,它的定位十分重要。

主要的更新思路有以下两种:

①提高现有居住水平,使其成为能容纳更多人的更为舒适的居住区。

通过调研发现,坤厚里老人与孩子同堂的情况比较普遍,因此设计思想就应是以人为出发点,创造出简洁经济的供几代人共同使用的空间。

②进行功能置换。

这种方式的益处在于,可通过功能置换,加入一些可供赢利的新功能。

其中,作为创意街道的设计是一个可供考虑的方向。

可以借鉴的成功案例,如上海田子坊,通过引进商业,为老的居住片区加入了新的功能,不失为良策。

(2)提取里分标志元素

①鱼骨型街巷布局

鱼骨型布局的街巷是坤厚里片区最为重要的机理,它使得整个片区与外部便捷地联系起来,而又同时保持了一定的围合感,避免内部空间过多受到外部干扰。

这种机理限定了内部巷道的公共等级,也就自然导致了沿巷道产生的活动种类。

在坤厚里的更新保护过程中,巷道机理是整个片区的骨骼,应予以延续和改善。

②主巷过街楼的布置方式

主巷上部空间的利用给坤厚里片区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空间的竖向分隔上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方式。

利用垂直空间尺度的变化,又进一步加强了主巷的核心地位。

这样的搭建方式可予以保留,并在其他适当的地方配以现代的材料和构造方式加以运用。

③成排富有韵律的完整建筑界面

坤厚里给人最直观的视觉特征就是它整齐而富有韵律的建筑界面,这同时也是武汉里分住宅所具有的一个共同特征。

具体表现在统一材质的立面、间隔出现的二层部分和阳台、坡度统一的坡屋顶和统一尺寸的门窗等。

更新保护的过程中,一些不具有保护价值的部分是可以予以拆除的,而拆除的限度,则应以不破坏建筑界面的连贯性为宗旨。

④以天井设计为特色的建筑单体

里分住宅是中西方建筑的结合体,其中式元素的体现,最直观的表示便是天井的设置。

天井在空间的过渡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可帮助建筑通风采光。

因此,建筑单体的更新保护可围绕“天井”而展开,将这一要素进行加强。

(3)整合空间尺度

坤厚里的空间尺度可把握两个关键点:

一是部分街巷尺度的不合理;二是建筑竖向空间的可利用性。

这同时也是武汉里分住宅空间尺度的共同点。

尺度不合理的街巷空间,如原先设计给佣人使用的后巷,过于狭小,甚至不到1m宽,不仅鲜有人用,也造成了拥挤、脏乱的空间印象,是更新保护中应当加以改造的部分。

根据芦原义信的《街道的美学》,当街道宽度D与建筑高度H比在1:

1时,街道空间给人稳定协调的感觉;当比例大于1:

1时,街道容易给人空旷的感觉,而比值越大,越容易给人空旷远离感;当比例介于1:

2~1:

1时围合性较好,而且处于街道内的人们不会感到恐惧感及空旷感。

坤厚里的街道空间尺度由两旁的建筑和院墙所界定。

宽约6m的主巷贯穿整个住区,是人们日常聚集的公共活动场所,其活动内容以休闲的棋牌游戏为主,且多沿巷开展。

前巷的宽度仅次于主巷,多为3~3.1m之间,人们多在此休憩、聊天。

后巷则是原本设计为佣人走的通道,极其窄小,仅0.75m,只能满足基本的通行要求。

房屋多为2层小楼,部分房屋之间有过街楼相连。

主巷、前巷的宽度与建筑高度比均集中在1:

2~1:

1,从街道尺度及比例来看,营造了舒适的围合空间,给人闲适的感觉,可加以延续。

后巷则过于窄小,无论是用于居住或是商业,都是不可取的。

对此,可采取打开局部天井的方式增大街道宽度(图6)。

建筑内部垂直空间的尺度很富余,但由于其楼层面积并不大,空间并未被充分利用。

若作为居住功能加以延续,考虑未来人口的增长和对居住空间需求的不断加大,可利用垂直方向设置skipfloor,即一种不改变房屋高度、将楼地板互相错开的设计方式(图7),从而最大限度为住户提供私密的居住环境。

同时充分利用空间,加入一些功能可变的设计元素(图8),从细节上改善居住条件。

若将建筑单体功能置换为商业,则可结合内部核心空间设置天井,从而重复“天井”这一设计母体,创造出内外交融的空间。

(4)丰富空间层次

坤厚里的空间由街到巷,再到门厅、天井,形成了一个由公共空间到半私密空间,再到私密空间的平缓过渡,丰富了空间的层次。

因此在更新保护设计中可充分利用这种过渡感,如对街道边缘化空间进行功能重构,利用檐下空间和实墙边缘空间划分层次等,充分发挥这些空间的作用。

对于前巷,除保证其通行的基本属性外,可沿墙设置座椅,利用盆栽植被等进行“软围合”,将整块巷道空间划分为不同层次,同时符合并延续原有的交流形式和需求。

同时在垂直方向上增设过街楼,限定下方的空间。

为区别于原有的搭建,可采用较为现代的建筑材料,让搭建的部分与原有部分强烈地对比,还原一个真实的坤厚里。

具体到建筑单体的后期设计中,对于作为居住功能的建筑,可充分利用天井作为通风采光之用,并使建筑内部与外部巷道良好过渡。

也可延续天井这一主题,将建筑单体进行合并后,营造一个更大的庭院空间,作为多户人家共同活动的场所。

对于作为商业功能的建筑,则可在整体布局上打开部分天井,用以增加街巷宽度,同时带来从线到面的空间变化。

或利用打开的天井设置部分小型休闲广场,同时配以绿化,解决社区原先绿化和活动空间不足的问题。

在建筑内部,则可利用天井做出垂直空间上的变化,从而营造出建筑内部的核心空间。

如结合天井设置楼梯,并种植植物,从而使店内空间更为灵动。

(5)营造并延续原有活动方式

整体性保护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原有活动方式的延续。

这种延续并非局限于居住的生活方式。

例如坤厚里片区的活动以主巷附近最为活跃,沿前巷则是公共等级低一级的较为亲密的面对面聊天等活动。

这种不同活动的产生与空间效果的不同是相配合的。

延续这种活动方式,首先应当延续产生这些方式的不同的空间效果,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类似的活动加以发展。

例如在靠近主巷的部分,可打开部分住宅的前天井,从而营造一个尺度相对大的公告空间,进一步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

在进行商业置换时,可沿前巷布置咖啡厅、酒吧等的座椅,从而延续原先沿墙坐下闲聊的活动模式。

利用这种活动题材上的延续,保护坤厚里的生活气息。

五、测绘照片

沿街立面:

 

细部:

六、模型照片

七、测绘手稿照片

八、访谈记录

九、后记

为期三周的坤厚里测绘结束了,在这段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作为坤厚里调研小组的成员之一,这次测绘是一次很好的对武汉里分了解和深入的机会。

通过这次建筑测绘,通过借助测绘工具的实地测量、观察、讨论、绘图,使我们较系统的学习了武汉里分的历史、房屋结构以及建筑价值。

我们了解到里分的称呼始于唐朝,并非近代独有。

“里”这一概念最初是指民户居处,古来便有“比户相连列里以居”之说。

乡里、故里、里闾、里巷由此源之。

之后,“里”成为一种行政组织与区划的概念。

“分”则出于武汉方言中对于小范围居住区域的定义。

当时的里分多集中于市场中心周边,且多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