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小知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7246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乒乓球小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乒乓球小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乒乓球小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乒乓球小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乒乓球小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乒乓球小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乒乓球小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乒乓球小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乒乓球小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乒乓球小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乒乓球小知识.docx

《乒乓球小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乒乓球小知识.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乒乓球小知识.docx

乒乓球小知识

乒乓球小知识

1、打乒乓球的准备姿势

打乒乓球每次击球前必须集中全部注意力,判断清楚来球的落点、速度和旋转性质;然后迅速移动步法,选择合理的击球位置;采用相应的击球动作,将来球准确有效地回击过去。

这就要求在击球前保持较好的准备姿势。

较好的准备姿势应当是有利于快速起动,有利于照顾全台,有利于采用各种技术回击来球。

准备姿势包括身体姿势和站位两个部分。

(一)身体姿势

两脚开立与肩同宽或比肩稍宽,两膝微屈,前脚掌着地(主要以脚内侧蹬地),脚趾轻微用力压地,脚跟微离地面,重心置于两脚之间,上体略前倾、收腹,持拍手臂自然弯屈,直握拍的肘部略向外张,球拍置于腹部右前方,手腕自然放松,拍头指向右斜前方,横握拍的肘部向下,前臂自然平举,手腕自然放松,拍头指向上方,非持拍手臂自然弯屈于身体左侧。

两眼注视来球。

(二)站位

不同打法的人,其站位方式也不同.直拍左推右攻打法的站位,一般是左脚稍前于右脚,左脚位置基本处于球台左边线的延长线上。

身体与球台端线的距离约为40厘米左右。

直拍两面攻和横拍快攻打法的站位基本同上,但身体与球台端线的距离约为50厘米左右。

直拍弧圈打法的站位是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左脚基本位于球台左边线延长线外约25厘米处。

身体面向对方台面的左角,与球台左角的距离约60厘米左右。

横拍两面拉打法的站位,左脚可略前于右脚,或两脚基本平行,左脚位置基本处于球台左边线的延长线上。

身体与球台端线的距离约为65厘米左右。

防守型(包括削、攻结合打法)的站位是两脚基本平行,左脚位置处于球台左边线的延长线上。

身体与球台端线的距离约为1米左右。

2、打乒乓球的握拍法

乒乓球是一项具有多种类型打法的运动项目。

由于类型打法不同,其基本技术也有所不同。

基本技术一般分为单项技术和结合技术两种。

单项技术是指各种单个的技术动作,这是初学者必须认真掌握的,结合技术是指各种单项技术的结合运用,这是战术训练和运用的基础。

握拍方法与击球动作有密切关系。

每个击球动作,都是由手臂、手腕和手指相互配合用力来完成的。

因此,较好的握拍方法既要适合自己打法的特点,又要不影响手臂、手腕和手指的灵活运用。

握拍方法有直拍和横拍两种。

这两种握拍法又由于打法特点不同而在具体握法上有所差别。

一、直拍握拍法

(一)快攻类型握拍法

快攻类型(包括左推右攻和两面攻两种打法)常见的握拍方法有以下三种:

1.球拍柄右侧贴在食指的第三关节处,以食指的第二关节压住球拍的右肩,食指的第一关节自然向内弯屈,拇指的第一关节压住球拍的左肩(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距离要适中)。

其他三指自然弯屈斜重叠,以中指第一指节托于球拍背面,使球拍保持平稳。

这种握拍法,手腕比较灵活。

可以在发球时利用手腕动作,发出动作相似而旋转、落点不同的球;也可以很灵活地打出斜、直线球;对台内球的处理也较为有利,由反手位用反手击球后再打正手位的来球,以及由反手位用反手击球后进行侧身正手攻球时,有利于正、反手两个技术动作的协调结合。

对中路追身球,手腕可以自然下垂,通过手腕来调节拍形,对来球进行合理的回击。

用这种握拍法进行正手攻球时,拇指与中指协调用力,食指相对放松,无名指微离中指,指尖轻托球拍背面,以保持发力时球拍的稳定。

进行反手攻球或推挡球时,食指和中指协调用力,拇指相对放松。

用手腕发力时(包括正、反手击球).以中指发力为主,拇指和食指保持拍形的稳定,同时作辅助用力

2.握拍方法与第一种基本相同,但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距离较大(钳形较大)。

这种握拍法有利于上臂和前臂的集中发力。

因此,中、远台攻球,正手攻球,扣杀球都比较有力。

但由于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距离较大,握拍较深,对手腕的灵活性有一定的影响,对处理台内球、转球、推挡球和追身球差。

3.拍柄右侧贴在食指第二、三关节之间,以拇指和食指的第一关节压住球拍的左,右两肩,两指间的距离适中(但比第一种握法要小一些),以中指的第一指节左侧将球拍背面托住,无名指和小指斜叠在中指之下,用无名指辅助中指托住球拍背面,使球拍保持平稳。

这种握拍法为部分两面攻的运动员所采用,其优点是进行反手攻球时,提起前臂后拍头朝上,有利于反手高压打球,使打出去的球快速有力。

这种握拍法,由于沉手时拍形下垂,因此在进攻中路迫身球时比较协调。

由于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距离较小,手腕比较灵活,因此易于处理台内球,对突击加转球也较好,其缺点是对正手离身球因拍形下垂而难以高压击球。

同时因手腕比较灵活,拍形不易固定。

(二)弧圈类型握拍法

直拍弧圈型的握拍有两种:

1.握拍与快攻型第一种握法相同。

它在正手拉弧圈球时,拇指、中指和无名指协调用力,中指和无名指略微伸直(不是完全伸直,仍有一些弯屈),以利于出手击球时较好地保持拍形的前倾。

这种握拍法的优点是手腕比较灵活,正、反手和推挡的结合比较容易,处理台内球也较好。

缺点是拍型不易固定,对正手大角度球和扣杀较高的球较难处理。

2.拇指贴在球拍左侧,食指轻轻扣住拍柄,形成一个小环状。

中指和无名指较直地以第一指节托住球拍背部,小指自然紧贴在无名指之下。

这种握拍法,很自然地将手臂、手腕和球拍联成—条线,拍呈横状,扩大了右半台的照顾范围。

在正手拉弧圈球和扣杀时,容易发挥手臂的力量。

正、反手结合运用时,主要靠前臂带动手腕作回旋动作。

缺点是手腕不灵活,处理快攻球、台内球,追身球及反手近台球比较困难。

(三)削球类型握拍法直拍削球型的握拍是拇指自然弯屈,紧贴拍柄左侧,第一指节用力下压,其余四指自然分开托住球拍背面.这种握拍法削球的照顾面较大,正,反手削球时以手臂的转动调节拍形。

削中转攻或推挡时,食指要迅速移到前面,第二指节压住球拍右肩;拍后三指则改为自然弯屈托住拍底.

二、横拍握拍法

横拍攻击型(包括快攻和弧圈两种)和防守型(包括削、攻结合)的握拍方法基本相同。

但可分为浅握和深握两种。

浅握以中指、无名指、小指自然地握住拍柄,拇指在球拍的正面轻贴在中指旁边,食指自然伸直斜放于球拍的背面,虎口轻微贴拍。

深握与浅握的握法基本相同,但虎口紧贴球拍。

这两种握法,正手攻球时食指要用点力,也可将食指往上移动一些帮助压拍。

反手攻球或快拨时,拇指要用点力,也可用拇指往上移动一些帮助压拍。

正、反手削球时,手指基本不动。

浅握的优点是握拍较松,手腕灵活,对台内球的处理方法较多,既可用拉,也可用“撇”、“摆短”等方法回击。

进攻时,对低球起板较容易。

左右结合较灵活协调。

削球、搓球,发球时,搞旋转变化动作小,对方不易判断,缺点是攻击时,上臂、前臂的力量较难全部集中到手腕上,因而发力略受影响。

削球时,因手腕较活,拍形不易固定,特别是削弧圈球较难控制。

深握的优点是握拍较紧,拍形比较固定。

进攻时上臂、前臂的力量能集中到手腕上,发力比较集中。

拉高吊、前冲弧圈球比较转、凶,扣杀球比较有力.弧圈球比较好控制,加转削球有力,旋转强。

缺点是由于握法紧,手腕不够灵活.对攻时左右结合的灵活性稍差一些.处理台内球比较困难.正手贴身球比较难打.削球时对中路靠右的短球比较难处理.削转与不转球动作差别较明显,易被对方识破.

3、新发球规则的操作技巧

国际乒联在国际正式比赛中采用新的发球规则,也就是人们关心的无遮挡发球。

其中的意思是,在运动员发球时,球与球拍接触的一瞬间,击球点与两侧网柱连线所形成的虚拟三角形之内和一定高度的上方不能有任何遮挡物,并且其中一个裁判员要能看清运动员的击球点。

通过对这一规则的字面理解,经过中国队一段时间的实践摸索,初步感到要能在对原有发球不破坏其结构的基础上,发出符合规则的球,在以下几方面要加以注意。

1、抛球手在击球点下方。

原来运动员的发球,击球点多在抛球手的上方或与抛球手基本上在同一个水平面上,造成抛球手挡住击球点,在前方和裁判员的位置根本无法看到击球状态。

对这一动作,要满足新规则的要求,在抛球后,抛球手要尽快离开击球点的前方。

实践中感到,抛球手放在击球点的下方比移到其它地方,发球要自然一些。

2、抛球路线不能过斜,过后。

目前,运动员发球往往容易向身体内侧斜后上方抛球。

这样,便于发力,发出高质量的旋转球,但是,这也造成身体对击球点的遮挡,特别是侧身发球。

在新规则要求的操作中,抛球则不能太往后,一般在身体垂直轴附近容易让人看清。

当然,像多数后手发球和下蹲发球,把击球点放在身体正面,那看得将是非常清楚的。

3、身体位置与球台端线夹角小于180度。

如果在发球时,两脚的站位与球台端线的夹角在180度附近,那么无论如何在现有常规发球的状态下,都是难以让人看得见击球点的。

最好是两脚站住在发球前就与球台端线保持一种锐角状态,这样在发球时,上身对击球点遮挡的概率就会小许多,保险系数也就大多了。

4、身体不要过于前倾。

发球时,身体前倾过大,甚至有的运动员的上身与台面几乎在一个水平面上,就特别容易造成肩部由于来不及移动,遮住击球点。

所以,在发球时,上身要直起来一些,略前倾,上身与下身的夹角至少要大于100度,才能较大限度地保证让人看清击球点。

5、击球点适当下移。

击球点靠上,容易使胸部由于转体不及时,挡住击球点。

发球时,击球点最好在腹部高度。

这样,由于受到转体对击球点清晰度的影响相对较小,发球时的击球点容易让人看得见。

4、为什么乒乓球拍上贴胶皮

1906年,英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乒乓球协会。

当时,由于乒乓球处在刚刚开始阶段,许多球员在梨形板上贴上软木片打球。

打出的球速度慢,也不旋转。

有个名叫古德的先生,用这种球拍上场比赛,结果在首轮比赛中连连败北,心情非常沉重。

在回家的路上,他突然感到头痛胸闷,便上一家药店买药。

付钱的时候,他看到帐台上铺着一块凸点胶皮垫子,感到十分奇怪。

他问药店老板:

“这块胶皮放在那儿有什么用呀?

”“哈,这是为了防止硬币在柜台口滚动滑落用的。

”老板满不在乎地回答。

古德心想:

如果把这块胶皮巾到球拍上,利用胶皮面对球的摩擦力和弹性,打出去的球不是更有力吗?

于是,他花高价向老板买下了这块胶皮。

回到家里,古德立即把球拍上的软木去掉,贴上那块胶皮。

第二天,古德拿着新的“秘密武器”上阵了。

许多球员问古德:

“喂,老兄,你手里的球拍怎么与我们不同啊?

”古德笑笑说:

“这是我发明的新式武器。

比赛开始,古德打出去的球又快又转,使对手防不胜防,溃不成军,结果他夺得了冠军。

古德的球拍,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胶皮球拍。

由于球拍贴上胶皮后增加了球的速度和旋转,所以得到许多乒乓球爱好者的赏识,从而,引起一场乒乓球拍贴胶皮和技术的“革命”。

5、乒乓球常用术语

一、比赛台面的区域

(一)左、右半区又称1/2区,其方向对击球者本身而言。

(二)近网区指距球网40厘米以内的区域

(三)底线区指距端线30厘米以内的区域

(四)中区指介于近网区和底线区之间的区域

二、球拍拍形 球拍拍形包括拍面角度和拍面方向。

(一)拍面角度拍面角度是指拍面与台面所形成的角度。

(1)拍面与台面成90为垂直。

(2)拍面与台面形成的角度小于90为前倾。

(3)拍面与台面形成的角度大于90为后仰。

(二)拍面方向拍面方向是指球拍左右偏转时,与球台端线所形成的角度。

三、击球部位 击球部位是指击球时球拍触球的具体位置,它基本上与拍形角度相吻合。

(一)上部

(二)上中部

(三)中上部

(四)中部

(五)中下部

(六)下中部

(七)下部

四、击球时间:

击球时间是指来球在本方台面弹起后至回落的那段时间。

(一)上升时期:

球从台面弹起刚上升的阶段。

(二)上升后期:

球弹起接近最高点的阶段。

(三)最高点期:

球弹起达到最高点的阶段。

(四)下降前期:

球从最高点开始下降的最初阶段。

(五)下降后期:

球下降到接近地面之前的这一阶段。

五、击球路线:

击球路线是指从击球点到落台点之间形成的线。

五条基本线路(以击球者为基准)为:

右方斜线、右方直线、左方斜线、左方直线、中路直线。

中路直线球在实际比赛中是随时以站位而定的,即追身球,也称中路追身路。

六、击球点:

击球点是指击球时,球拍与球接触瞬间的那一点所属空间的位置,这是对击球者所处的相对位置而言的,包含以下三个因素:

①球处于身体的前后位置②球与身体的远近距离③球的高、低位置。

6、乒乓球基本战术

一、发球抢攻战术

发球抢攻是我国直板快攻打法的“杀手锏”,是力争主动、先发制人的主要战术。

各种类型打法的运动员都普遍采用发球抢攻来抢占每个回合的上风。

发球战术运用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发球的质量和第三板进攻的能力。

发球抢攻战术因打法的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常用的发球抢攻战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1、正手发转与不转

2、侧身正手(高抛或低抛)发左侧上(下)旋球。

3、反手发右侧上(下)旋球。

4、反手发急球或急下旋球。

5、下蹲式发球。

二、接发球战术

接发球战术与发球抢攻战术同样重要,在某种意义上讲,接发球水平的高低可以反映运动员的实战能力以及各项基本技术的应用程度。

事实上,接发球者只是暂时处在被控制状态,如果你破坏了发球者的抢攻意图或者为他制造了障碍,减弱了对方抢攻的质量,也就意味着已经脱离被控制状态,变被动为主动了。

控制与反控制是辩证的统一。

常用的接发球战术:

1、稳健保守法

2、接发球抢攻

3、盯住对方的弱点处,寻找突破口。

4、控制接发球的落点

5、正手侧身接发球

三、搓攻战术

搓攻战术是进攻型打法的辅助战术之一,主要利用搓球旋转的变化和落点的变化为抢攻创造机会。

这一战术在基层比赛中被普遍采用。

搓攻战术也是削球型打法争取主动的主要战术之一。

常用的搓球战术有:

1、慢搓与快搓结合。

2、转与不转结合。

3、搓球变线

4、搓球控制落点

5、搓中突击

6、搓中变推或抢攻

四、对攻战术

对攻战术是进攻型打法在相持阶段常用的一项重要战术。

快攻类打法主要依靠反手推挡(或反手攻球)和正手攻球(或正手拉弧圈球)的技术,充分发挥快速多变的特点来调动对方。

常用的对攻战术有以下几种:

1、紧逼对方反手,伺机抢攻或侧身抢攻、抢拉。

2、压左突右

3、调右压左

4、攻两大角

5、攻追身球

6、变化击球节奏,加力推和减力挡结合,发力攻、拉与轻打轻拉结合,也可造成对手的被动局面。

7、改变球的旋转性质,如加力推后、推下旋;正手攻球后,退至中远台削一板对方往往来不及反应,可直接得分或创造机会球。

五、拉攻战术

拉攻战术是以攻为主的选手对付削球的主要战术。

为了发挥拉攻的战术效果,首先要具备连续拉的能力,并有线路、落点、旋转、轻重等变化,其次要有拉中突击和连续扣杀的能力。

常用的拉攻战术主要有:

1、拉反手后,侧身突击斜线或中路追身球。

2、拉中路杀两角或拉两角杀中路。

3、拉一角或杀另一角

4、拉吊结合,伺机突击。

5、拉搓结合。

6、稳拉为主,伺机突击。

六、削中反攻战术

我国乒坛名将陈新华以及第43届世乒赛男单冠丁松成功地运用削中反攻的战术创造了辉煌,令欧洲选手手足失措,无以应对。

这种战术主要靠稳健的削球,限制对方的进攻能力,为自己的反攻创造有利条件。

它不仅增强了削球技术的生命力,也促进了攻防之间的积极转化,常用的削中反攻战术主要有:

1、削转与不转球,伺机反攻。

2、削长短球,伺机反攻。

3、逼两大角,伺机反攻。

4、交叉削两大角,突击对方弱点

5、削、挡、攻结合,伺机强攻。

七、弧圈球战术

由于弧圈球战术把速度和旋转有效地结合起来,稳健性好,适应性强,许多著名选手已用它去替代攻球或扣杀,常用的战术如下:

1、发球抢攻。

2、接发球果断上手

3、相持中的战术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