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中期报告育才小学修洁Word下载.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3728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课程中期报告育才小学修洁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微课程中期报告育才小学修洁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微课程中期报告育才小学修洁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微课程中期报告育才小学修洁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微课程中期报告育才小学修洁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微课程中期报告育才小学修洁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微课程中期报告育才小学修洁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课程中期报告育才小学修洁Word下载.docx

《微课程中期报告育才小学修洁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课程中期报告育才小学修洁Word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微课程中期报告育才小学修洁Word下载.docx

2014.11

课题组成员

确立课题实施方案

2014.12

根据课题方案,每个成员选取自己研究的点,制定个人课题研究计划

2015.3

对学生、教师现状调查分析

2015.4

结合个人研究的“点”学习有关理论

2015.5

进行微课程设计和录制技术培训

2015.6

交流展示微课的设计和制作的视频材料

2015.7

课题组成员上、听、评研究课

2015.9

邀请领导进行指导,与老师交流学习后的感受、体会、打算,相互取长补短

2015.10

提炼前阶段的策略

2015.11

进行阶段汇报

在具体实施研究过程中,我们不断对制定的计划进行反思,并在此计划的基础上进行优化。

我们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深入研究合适的微课程,寻找适合各个年级的有效教学策略。

另外,我们在研究的内容和实施的策略上也做了不断的改进。

在这一年多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拓展学习,提高理论水平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

“做课题,要顶天立地。

顶天,即要有理论依据;

立地,即要与课堂和教学内容相结合。

”为了使课题研究更为有效开展,同时也为了能取得相关的研究成果,我们组织实验教师学习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的智慧教育理论,共同研究探讨微课程教学法理念,借鉴学习李玉平老师《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联盟系列丛书:

微课程设计与案例赏析》中微课程素材的开发和实践,同时我们也借鉴了一些其它学科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我们组织教师查阅了近年来有关微课程应用的研究文章,这使我们对微课程教学应用的文献综述、研究意义、操作路径、研究方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二)集思广益,拓宽研究思路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针对小学数学中的易错题、重难点、课后作业的类型,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把小学数学知识分为概念与源知识、计算题、应用题、几何图形、实践操作与智力广场等类型,对每一类型的易错点、突破点及注意问题进行细致地讨论和研究,分析易错点的出错原因,讨论数学知识重难点的突破方向,研究课后作业因注意的问题。

对课题研究的目标框架和内容体系有了场域的了解,为后续研究的开展拓宽了思路。

我们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组会议,主要任务是集体学习和交流、整理并汇编课题研究成果、根据需要微调进度和计划。

通过课题组活动向本组教师介绍课题的研究方案推进情况,形成课题研究的舆论导向,引导本组教师重视此课题的研究,形成互动与合作的局面。

定期在不同的层面,对此课题进行科研理论、科研方法、案例等方面的学习交流活动。

在平时的课题研究中,能结合主课题进行研究,并及时进行反思。

同时与校本研修有机结合起来,使课题研究能充满合作,并重视对教学反思的积累和总结,撰写案例,重视专家引领。

(三)微课研发,夯实研究基础

我们问卷调查中发现:

76%的教师认为,在微课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微课的教学设计”;

34%的教师认为在微课制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没有掌握微课的设计方法”。

因此,夯实微课教学设计是提高微课质量的重要前提。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重视加强微课教学设计,从微课的特点出发,制订周密的工作计划,并组织精干的教学设计团队,围绕数学学科微课程知识点、典型例题、易错题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开展微课教学设计与研究。

例如,为了提高课后作业效率,他们将数学学科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解剖,提炼出核心知识点,并组织了以高级教师为主体、实验教师为骨干的30多人的精英团队,对每个核心知识点进行研究,集体进行微课教学设计,力求使每一节微课都成为精品资源。

实践告诉我们,要推进微课建设、提高教师的参与度和对学生的吸引力,首先必须坚持强化并不断优化微课的教学设计,从而为微课视频制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细化微课教学设计,必须重视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把信息化环境下微课教学设计的理论、理念、策略、方法和模式传授给全体教师,确保微课建设具备充足的人力支撑。

微课视频的制作是微课应用研究的核心内容。

在微课内容确定以后,如果没有与教学设计相匹配的微视频制作,再精彩的微课内容也难以呈现。

要在微课视频中实现文字、画面、解说、音乐的最佳组合和搭配,不仅需要制作人员熟练掌握制作技术,还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艺术修养、课堂教学经验等多方面素养。

我们在推动微课应用研究的过程中,始终把微课视频制作视为重要环节,不断优化提升微课视频质量。

我们依托学校年轻教师的技术和设备优势,一方面积极配齐配优微视频制作设备;

另一方面组建微视频制作团队并开展技术培训,培养制作骨干。

同时研究制定了《育才小学微视频评价标准》,从4个维度、10个方面对微视频逐一进行评价。

一级指标

观测点

权重

整体设计

1.选题符合课程标准;

2.教学目标明确、可达;

3.能够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和教学内容特点,通过“学习单”等方式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整体设计。

20

教学内容设计

1.只讲述一个知识点或技能点。

2.受众定位明确,不照本宣科,口语讲解,尽可能少地使用古板、枯燥的书面语,使讲解通俗易懂。

3.营造一对一的教学情境。

4.没有文字、语言、图片上的知识性错误或者没有误导性描述。

40

教学活动设计

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编排符合学习者的认知逻辑规律,过程主线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明了易懂。

2.教学方法有创意,形式与内容新颖;

教学过程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精彩有趣,启发引导性强。

3.活动形式灵活多样,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

4.活动方式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有效的反馈或共享交流。

媒体效果

1.设计风格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内容匹配度高。

2.画面设计美观大方,配色合理,图像和内容契合度高。

3.动画运用合理流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配音清晰,语速适中,有利于学生理解内容。

5.配乐能有效烘托气氛。

在制作方式上,一是广泛开展原创开发,即广大教师通过培训,自主完成微课视频的选题、设计、制作与合成,然后上传到教研平台;

二是集中开展精品攻关,即由教学设计团队研制若干节教学内容,然后集中优秀教师和制作骨干到录播室进行集中录制。

只有加大微课视频制作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微课视频的制作质量,微课才会产生旺盛而持久的生命力,否则只能掀起一股短期的“微课热”,难以形成常态。

我们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调动和鼓励更多的教师积极投身到微课教学实践中来,自觉主动地参与微课建设、使用微课资源、探索提高微课质量的新路径。

为做好这项工作,我们从微课应用研究之初就高度重视微课资源的推介与应用,一方面通过专家引领、专题培训提高广大教师对微课的兴趣和热情;

另一方面通过网络平台发布精打细磨的微课视频,吸引不同学段、不同层次的学生上网观看。

此外,我们还积极争取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借助教育行政力量,将微课建设列入教科研项目,形成研究课题,组建研究团队,开展集体攻关;

同时把微课建设列入对教师课堂教育教学改革的考评内容,以考评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转换教学模式,在新的教学平台上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选派专家为教育行政人员开展微课建设辅导讲座,普及微课基础知识,提高微课的知晓率和普及率,形成微课建设的整体氛围,从而带动教育教学的综合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和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1.微课程的研发经验

在研究中,我们深切体会到微课程应用研究的苦与甜,也摸索出属于自己的微课程创作模式与经验。

一是建立专业建设团队,团队分工明晰,各司其职,明确各方任务及完成的时间点,团结协作,才能按质按量完成课程建设。

二是明确知识点。

选题时明确细化各知识点,在统一贯穿知识线路的引导下,学生能循序渐进掌握每个知识点。

三是考虑学科特点。

实操性较强的内容重在展示思路、实践演示;

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注重生成和拓展,演示与讲解相结合。

四是统一教学结构。

微课程的教学过程简短完整,包括教学问题的提出、教学活动的安排、探究解决问题等环节。

五是引导而非教导。

课程的串词、语言编排精炼、生动、有亲和力,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为目的。

六是把握内容焦点。

微课程是将教学目标聚焦,利用最短时间讲解一个知识点、教学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或作业题、考试题、模拟题等的一种微型教学资源。

我们努力把握课程焦点,内容集中在“知识点”这一最基础的部分,而不是试图解决学生数学学习的全部问题。

2.建立了适宜的微课程应用体系

到目前,我们已经针对小学数学易错题、重难点、课后作业等层面,研发了33个微课程,教师组织学生应用,反响良好。

我们通过开展对各个年级和学科老师的调查研究、与学科老师的座谈以及对学生的问卷等一系列活动,将研究成果进行理论提升,初步探索出“微课程”应用下,对小学生数学重难点学习的指导策略,如:

找准切入点,巧设问题情境,制作层层分解的微视频,引导学生学习;

充分发挥微课程优势,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将课后作业在文本导学作业的基础上,辅以微视频线上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

充分发挥微课程优势,将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易错题直观化,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

通过对这些策略的实施,学生在微课程环境下学习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微课程的结构由自主学习任务单(以下简称“任务单”)、配套教学资源(含“微课”)和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等三大模块组成。

微课程基本结构图

在三大模块中,“任务单”和配套学习资源(含“微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架。

教师设计“任务单”,实际上是设计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

教师制作“微课”,实际上是制作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单”给出的任务的学件。

因此,两大模块在单位课时教学活动中的实施,标志着“演员型教师”开始向“导演型教师”转型。

课堂教学方式创新是自主学习之后的课堂组织形式的必然选择,微课程应用能否成功,关键就在于课堂教学方式能否创新。

为此,课题组老师进行每月一次的磨课活动,如高丰英老师执教的《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在这节数学课上,高老师将学生非常难理解的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这一难点,用微课程的形式播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姜梅芳老师执教的《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一课,在这节课上,姜老师充分发挥班级QQ群的优势,把视频传到群空间,学生根据视频线下学习高质量地完成了作业,使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有了很大的自主空间,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3.促进教师教科研水平和职业幸福度的提高

在研究中,我们注重与校本教研相结合,发挥教育技术装备中心与学校的引领作用,也注重对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逐渐形成了学校引领、教师研修、学生自主参与的良好局面。

首先进行了录屏软件camtasiastudio培训,然后将教师第一次录制的微视频进行了交流,切实掌握技术,最后以上学期和本学期的课堂赛课活动为契机,要求课题组的数学教师都利用微课程进行授课,并与之前的文本式授课方式进行后续调研。

这个过程,很好地促进了教师教科研水平和职业幸福度的提高,教师们积极撰写精品课例、教学设计和教学论文、参加小课题研究和各种班班通优质课比赛活动。

在这期间,高丰英老师撰写的《将阅读融于学科教学》发表在《烟台教育》期刊上,修洁老师执讲的《比例尺》被评为烟台市级电化教学优质课,山东省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优质课一等奖。

课题组成员参加北京师范大学组织的翻转课堂教学法“在线慕课”学习,全部合格,两位老师成绩优秀。

同时,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和比赛活动,如修洁和徐静静老师设计的《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和《抓住单元主题,集中识记单词》参加烟台市第二届微课程设计大赛;

高丰英和姜华老师每学期寒假和暑假学习都参加海阳市教育装备与技术研究中心开展的微课程培训;

于洁老师获得烟台市第一届微课程设计大赛一等奖;

修洁老师在海阳市教导主任赛课活动中,利用微课授课,获得第一名的佳绩,并在全市执讲示范课;

修洁老师执讲的《比例尺》一课被评为山东省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优质课一等奖;

修洁老师撰写的《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表于《烟台教育》;

高丰英老师撰写的《将阅读融于学科教学》发表在《烟台教育》。

回首课题研究历程,我们愈加深刻地感受到,科研是完善教育、完善人的重要载体与途径,是学校得以持续发展的强大驱动力,是显示现代教育魅力之所在。

我们将不负众望,求真务实,积极创新,努力谱写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特色建设的新篇章。

三、问题与思考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以实践研究为主的原则。

坚持理论研究为先导、实践研究为主体的原则,是由本课题研究的性质所决定。

因此,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子课题一直坚持“学习——研究——实践”“再学习——再研究——再实践”的方法和策略,使之循序渐进,形成良性循环。

同时,坚持学习借鉴与发展创新相结合、以发展创新为主的原则。

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我们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我们发现课题研究仍存在着诸多不足,如:

1.由于部分数学老教师对微课程的设计开发的不足,在对学生进行指导学习时往往只局限于表面化的东西,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由于学生家庭环境的不同,导致学生运用电脑的能力参差不齐,因而影响了课题研究策略的实施,最终影响到课题研究的成效。

为此,我们在下一阶段课题研究中应改进方法,进一步提升课题研究成果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