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7522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docx

《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docx

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

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

  大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美丽吉林、促进农业发展进入良性发展轨道的必然选择。

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产粮大省和商品粮输出大省,加快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为贯彻落实《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指导全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

  

(一)主要成就

  新世纪以来,全省上下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和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为根本方向,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繁荣稳定目标,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长。

“十二五”期间,以稳产、高产优质粮食工程为重点,全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克服自然灾害影响,推进粮食均衡增产和优质高效技术不断创新,粮食生产连年丰收。

五年来,全省粮食产量提高160多亿斤,连续跨越500亿、600亿、700亿三个百亿斤台阶,连续三年超过700亿斤,总产从全国第五位跃升到第四位,单产连续五年保持全国第一,粮食商品率、调出量和人均占有量保持全国前列,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肉蛋奶、果菜鱼等农产品稳定增长,2015年,全省畜禽养殖业产值达到1350亿元,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800亿元,生猪、肉牛、肉羊、家禽分别发展到3100万头、755万头、900万只和5.8亿只,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308万吨、113万吨和55.6万吨,成为国家重要的畜产品基地。

园艺特产业快速发展,2015年实现总产值1432亿元,比“十一五”期末翻一番。

农产品加工业超过石化成为第二大支柱产业,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4835亿元。

  2.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

严格控制耕地资源占用,提高水资源、农业投入品的利用率,推广实施了一批资源保护及高效利用新技术、新产品、新项目,水土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启动黑土地保护治理工程,遏制了耕地质量下降趋势。

大力推进科学施肥施药,重点推广控肥控药控水、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等技术。

化肥和农药的利用率达到35%左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6。

  3.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能力逐年增强。

农田生态、林地生态、草原湿地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通过大力造林、科学营林、严格保护等多措并举,森林面积稳步增加,森林覆盖率达到43.9%,森林碳汇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增强,森林质量显著提升。

通过西部河湖连通工程,中部引松供水工程,松原灌区工程,松花江、嫩江干流治理和月亮泡蓄滞洪区“两江一区”工程建设,草原湿地生态保护等工程措施,稳步建立自然、循环、无污染、可持续的现代农业生态体系。

  4.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改善。

按照建设生态省的总体要求,以构建生态文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主攻方向,增大乡镇村屯绿化量,突出美化,打造精品。

目前60%以上的村屯绿化覆盖率大于30%以上,县级公路、铁路和乡级公路50%以上达到绿化美化标准。

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创建美丽乡村的战略要求,启动实施了“绿化美化村屯、创建绿色家园”行动,全面推进农村村屯“四旁”绿化美化,提高村屯绿化美化水平。

  

(二)面临挑战

  在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全面提升的同时,耕地资源质量不断下降、农业生态环境呈现加速恶化趋势,特别是农业对化学投入品过度依赖、地下水超采等问题相互叠加,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

  1.土地资源。

吉林省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伴随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耕地减少趋势难以扭转。

耕地资源质量基础较好,优质黑土区总面积1248万亩。

土壤类型主要是黑土、黑钙土、淡黑钙土、草甸土和冲积土,土壤养分贮量较高,肥力较高。

但是近年来土地超强度使用,土地质量下降十分明显,黑土腐殖质层厚度已由上世纪50~60年代的平均60~70厘米,下降到20~30厘米。

土壤耕作层逐渐变浅、变硬,土壤蓄水能力明显下降,造成“十年九春旱”,而且伏旱和秋吊经常发生。

据调查,吉林省耕地的耕层厚度已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25~30厘米减为20厘米左右。

施用大量的化肥,少用或不用有机肥,造成土地生态系统失衡,部分土壤出现酸化现象,土壤养分的不平衡、化肥利用率不高和肥力普遍下降。

同时土壤污染不容忽视。

  2.水资源。

吉林省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省份,水资源总量约为399亿立方米,全省人均占有水量约为1500立方米,约占全国人均占有水量的50%,亩均占有水量约为477立方米,约占全国亩均占水量的30%。

按国际标准来衡量,吉林省属于中度缺水地区。

水资源生态环境总体良好,但呈现出恶化趋势。

现有水力侵蚀面积3.47万平方公里,风力侵蚀面积1.35万平方公里。

全省20条主要江河的74个监测断面中达到水质控制目标要求的监测断面52个,占断面总数的70.3%。

其中,Ⅰ~Ⅲ类水质监测断面45个,占断面总数的60.8%。

中西部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强度过高,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河流干涸。

部分地区草原被过牧滥垦,湖泊湿地被围垦,江河行洪滩地被侵占。

  3.气候变化影响。

吉林省是典型的雨养农业区,粮食产量受干旱影响波动大,农业生产抗灾能力弱。

建国以来,旱灾发生57多次,平均全省年受灾面积近2400万亩,因旱灾而造成的减产达20%~40%。

近年来干旱和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危害程度越来越重。

  4.劳动力资源。

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呈加快趋势,农村高素质劳动力外流较快,加之新生代农民工在思想、技能、生活习惯等方面均发生巨大变化,离农意识强烈,从事农业生产的妇女和老人比重上升。

据调查,目前从事农业生产妇女占42%,5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36%。

农村劳动力季节性短缺和素质结构性下降并存,一些地方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趋势明显。

  5.农业科技。

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抗性强、产量高、品质好、适合机械收获的作物新品种。

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公益性植保体系建设和高效生物防治技术体系研发滞后,病虫害减产损失居高不下。

种植结构单一,种植结构调整存在技术瓶颈限制。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存在技术瓶颈并缺少产业政策支撑,秸秆田间焚烧和畜禽养殖废弃物随意堆放普遍。

固碳增汇型土壤培肥技术、环境友好型施肥技术研发滞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突出。

适应气候变化的作物生产技术研发滞后,作物稳产丰产风险加剧。

  (三)发展机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一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日益形成广泛共识。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全社会对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高度关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集聚了社会共识。

二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日益雄厚。

我省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持续加大,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连年增产,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弥补国内农业资源不足的能力不断提高,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提供了战略空间和物质保障。

三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日益坚实。

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广泛传承,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和先进装备等日新月异、广泛应用,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技术模式不断集成创新,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日益完善。

随着农村改革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健全,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将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提供保障。

  农业是国家稳定和安全的重要基础。

我们必须立足世情、国情、省情、农情,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全面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习总书记关于“吉林省要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坚持产能为本、保育优先、创新驱动、依法治理、惠及民生、保障安全的指导方针,坚持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紧迫任务,以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环境友好”为核心目标,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业,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依靠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经营,尽快转到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集约经营上来,确保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持续增收。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生态恢复与农业开发并重的原则。

把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第一位,稳步推进农业开发,加强农田环境监测,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加强面源污染、企业污水、畜牧业污染等重点污染物治理,把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有机结合起来。

  2.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筹的原则。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着力加强生态脆弱地区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绿色农业,逐步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3.技术创新与技术示范推广相结合的原则。

依据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将长期技术发展趋势与近期技术需求相结合,构建“高效―生态―可持续”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不断为我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同时,更加注重实用技术的示范、推广,构建与展示适于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

  4.坚持市场驱动与依法治理相协同的原则。

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责任分配机制、“谁受益、谁付费”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要求,着力构建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积极引导鼓励各类社会资源参与农业资源保护、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着力调动农民、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

强化法治观念和思维,完善农业资源环境与生态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构建市场驱动和法治保障相得益彰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初步成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

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积极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结构更加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农业资源保护水平与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森林、草原、湖泊、湿地等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有效恢复和增强,生物多样性衰减速度逐步减缓。

  到2030年,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供给保障有力、资源利用高效、产地环境良好、生态系统稳定、农民生活富裕、田园风光优美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基本确立。

  三、重点任务

  

(一)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1.优化调整种养业结构。

要与规模化养殖相结合,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试点,支持苜蓿和青贮玉米等饲草料作物种植,扩大专业饲料作物种植面积。

加快研究草业产值核算方法和指标。

在西部白城市开展粮改饲试点,建设50万亩优质苜蓿饲草种植基地,在中西部长春市、四平市、吉林市、白城市、松原市奶牛、肉牛养殖大县开展青贮玉米种植,建设100万亩青贮玉米种植基地。

  2.优化调整农作物区域布局。

中部要与节水增粮和灌区改造提升相结合,积极发展玉米、水稻主粮型种植业,依托灌区实施“旱改水”,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西部要与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相结合,因地制宜发展杂粮杂豆、油料及饲料作物,发展生态适应型种植业,积极推行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

东部积极发展人参、中药材、食用菌和休闲旅游、生态健康产业,发展特色型种植业;要与农作物轮作相结合,在东部地区开展玉米大豆轮作,提高基础地力。

要与发展城郊设施农业相结合,发展设施高效型种植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园、采摘园等休闲旅游农业。

  3.加大结构调整政策扶持力度。

认真落实国家对调减玉米种植实施粮改饲等相关政策,调动农民种植青贮饲料和大豆的积极性。

制定结构调整扶持政策,对新型经营主体结构调整、适度规模经营、粮改饲和规模化养殖等方面加大信贷担保支持力度。

  

(二)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1.集中力量建设高标准农田。

制定省级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平台,整合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资金、测土施肥资金、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投资、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投资,统筹使用资金、集中力量建设、统一上图入库,整合田、水、路、林、土、电、技、管等各类规程,大力改造中低产田。

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以奖代补试点,扶持实施整村流转、托管经营、股份合作、订单农业等适度规模经营的农业经营主体,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鼓励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民筹资筹劳,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坚持“主攻中部、提高西部、保护和开发东部”的原则,优先支持粮食主产区高标准农田建设。

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奖惩机制,落实管护措施。

  2.切实加强耕地和黑土地保护。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升耕地质量,促进耕地永续利用。

坚持耕地占补平衡,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

加快提升耕地质量,以县为单元,全面推进黑土地保护整治行动,在中部黑土区11个县(市)推行秸秆还田、深松、少免耕、地膜覆盖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和粮豆轮作、粮草轮作、测土配方施肥、盐碱化耕地改良等农艺措施,配套实施修筑截流沟、小塘坝、谷坊、坡式梯田等工程措施,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加大防护林更新改造力度,充分发挥防护林生态屏障作用。

调整政策导向,对作物轮作、秸秆还田、有机肥、绿肥和生物肥等有利于养地肥田、提高地力的农业措施进行补贴,加大对保护性耕作的补助力度。

  3.大力推进农田水利项目建设。

继续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和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推广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开展榆树市松榆灌区、松原市前郭灌区、吉林市昌邑区土城子灌区、舒兰市小城子灌区、白城市洮儿河灌区、大安市月亮泡东灌区和延吉市朝阳灌区等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续建配套工程建设。

  (三)建设节水型农业,提升水生态文明水平

  1.提高防洪抗旱减灾能力。

实现工程防御能力标准化、雨水工情监测自动化、洪水预报预警精准化、信息交换快速化、决策指挥科学化。

到2020年,大江大河和水库工程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防汛决策指挥系统初步建成。

到2025年,建成完善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高效的决策支持系统和抢险救援机制,有效控减洪涝干旱损失,基本实现防汛抗旱现代化。

  2.强化水资源优化配置。

持续推进供水工程建设,水资源配置和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城乡用水与工农业用水、生态用水之间矛盾基本解决。

到2020年,全省新增供水能力16亿立方米。

实现农村自来水普及率、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达到70%~80%。

到202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进一步提高,基本建成城乡供水网络。

  3.建设完善农田灌排工程。

建立高效利用的蓄、引、提、调相结合的供水系统,洪、涝、碱、淤兼治的排水系统,实行渠、沟、田、林、路综合治理。

到2020年,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000万亩,其中水田面积在1100万亩的基础上,新增加200万亩,达到1300万亩。

旱田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700万亩。

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所需4998万亩灌溉面积的60%。

部分区域农田排涝标准达到5年一遇。

到2025年,实现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其中水田面积再增加200万亩,达到1500万亩,旱田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500万亩,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所需灌溉面积的80%以上,全省稳定耕地面积中灌溉面积接近50%。

  4.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加大全省粮食主产区、严重缺水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力度,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积极推行农艺节水保墒技术,改进耕作方式,调整种植结构,推广抗旱品种。

在全省半干旱、半湿润偏旱区积极发展雨养农业,建设农田集雨设施,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开展粮草轮作、带状种植,推进种养结合。

到2020年,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56提高到0.6。

到2025年,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2以上。

依托灌区实施旱改水,贯彻落实水利部《关于加强农业取水许可管理的通知》,基本建成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的节水机制,逐步完善农业取水许可管理,加强农业用水监测、统计和计量。

到2020年前,完成大中型灌区农业取水许可工作,基本实现主要取水口取水在线监控。

  (四)治理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优美田园风光

  1.加大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

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普及和深化测土配方施肥,鼓励使用有机肥、生物肥料和绿肥种植;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先进施药机械,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

深入推进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工程,加快土壤污染、小流域综合治理,解决化肥、农药、工业污染等突出问题。

到2020年,努力实现全省化肥、农药施用量零增长。

综合治理地膜污染,开展废旧地膜机械化捡拾示范推广和回收利用,加快可降解地膜研发。

综合治理养殖污染,启动实施循环农业建设项目,探索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和基料化等秸秆“五化”综合利用技术,普及推广秸秆还田、秸秆养畜、秸秆沤肥、秸秆栽培食用菌、秸秆工业利用、畜禽粪便综合处理处置等技术,建立“猪―沼―菜”、“玉米秸秆多元化应用”等农牧结合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开展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和生态修复,推广高效安全复合饲料,逐步减少使用冰鲜杂鱼饵料。

  2.大力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修复。

加大草原、水域等农业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强化畜禽遗传资源、农业野生植物和水生生物资源保护,遏制生物多样性减退速度。

在东部农业生态圈实施长白山森林生态修复工程,大力推进森林经营工作,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森林综合效益和产出功能,研究制定国有林区改革方案,逐步禁止国有林区商业性采伐;在西部农业生态区实施生态补水工程和绿色生态屏障工程,推进退耕还湿、退牧还林和退耕还草试点,建立和完善查干湖、松花湖、龙湾湖等重点湖泊和江河的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突出东部地区河源地保护,强化中西部地区水环境整治。

到2020年河湖生态用水状况得到改善,重要江河水功能区主要水质指标达标率提高到69%以上,地下水超采得到遏制,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

到2025年,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江河、湖、库、泡塘水质持续改善,基本建成区域、流域各具特色的水生态保护体系。

  (五)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1.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全面提升农业产业标准化生产能力,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标准制定,有计划制定水稻、玉米、大豆、人参、肉牛等农产品系列标准规范。

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结合气候、水质、土壤等自然条件,支持中小规模生产经营主体改善基础设施生产条件。

创建国家、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扶持和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

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规模,打造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品牌。

  2.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按照统一采集指标、统一编码、统一传输格式、统一接口规范、统一追溯规程的“五统一”要求,构建省、市、县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务平台体系,与全省食品药品可追溯监管平台对接,信息共享、资质互认,逐步实现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餐饮服务全环节全链条的可追溯监管,确保“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

建立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机制,为规模化新型经营主体提供自律管理软件和终端设备,加快信息技术在生产加工和流通销售各环节的推广应用,强化上下游追溯体系对接和信息互通共享,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3.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

健全完善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落实监管责任,构建分工明确、高效运作的工作责任体系和监管机制。

建立完善市、县、乡(镇)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实现三级检测网络“上下贯通、运行高效、参数齐全、支撑有力”。

积极改造升级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实验室,补充完善质检机构检验检测仪器设备。

全面建设市(州)级综合质检中心和县(市、区)级综合质检站。

强化省级综合性质检中心的风险监测与信息预警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省市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机构,加强属地管理和责任追究,全面落实监管责任。

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认证队伍培训计划,构建一支“懂政策、懂法律、懂技术、懂管理”的复合型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队伍。

  4.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

推进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收储运环节全链条监管。

突出开展农药及农药使用专项治理,严厉打击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

大力推行投入品安全使用制度和农产品生产记录制度,督促和指导农产品生产者依法、规范、科学使用农药等投入品。

开展植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

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行动,全面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示范活动。

深化监测检验,扩大农兽药残留、水产品药残、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监控范围。

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

加强风险监测预警能力,确保将“菜篮子”产品、大宗鲜活食用农产品纳入监测范围。

加快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四、区域布局

  

(一)优化发展区

  中部松辽平原典型农业区。

吉林省中部位于松辽平原腹地,是国家重要的黑土带,典型的雨养农区,现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产量占全省的85%。

  本区农业发展要大力普及实用技术,使科技成果变成生产力。

按照市场需求,稳粮兴科,大办加工,多层次开发生产,建立发展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农业。

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以便有更多的农业劳动力从事多种经营和二三产业。

提高经营效益,缩小农业与工商业等其他产业间比较利益的差距。

要紧紧围绕粮食资源过腹转化和秸秆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实施”粮变肉”工程,发展肉牛、奶牛、生猪、肉鸡产业,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稳步推进标准化现代饲养小区建设。

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优势,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

重点研究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动植物新品种,建设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以及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工程。

要发挥承东启西的承载和拉动作用,进一步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提高农民组织程度,开发精深加工产品,为发展现代农业发挥先导和牵动作用。

依据“十三五”时期在9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及长春市所辖县(市、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统筹推进中部松辽平原典型农业区加快发展。

  

(二)适度发展区

  东中部水资源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区。

吉林省东中部半山区地处长白山山地延伸地带,属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交错区,松花江部分江段、东辽河上游、白山湖、红石湖、松花湖等都位于本区,中小型水库密集,地表水资源丰富。

本区耕地利用面积较小,但对中部松辽平原的商品粮基地起着天然生态屏障作用。

  本区要以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推进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为重点,加快实施松花江流域和东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确保重要水系水体达到功能标准。

抓好小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搞好“三湖”、松花江、辽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

完成松花江流域、东辽河流域、浑江流域等重点水土流失区的治理任务。

合理开发林上林下资源,大力发展天然和绿色有机食品、健康滋补产业、生态旅游和木材精深加工等生态经济产业,加快草业科技攻关和技术推广应用步伐,不断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加快发展有机食品原料生产基地,扩大绿色产品销售网络。

  (三)保护发展区

  东部长白山资源保护区。

东部地区位于长白山脉核心区域,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