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的创新之路的读后感word范文模板 10页.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7547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为的创新之路的读后感word范文模板 10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华为的创新之路的读后感word范文模板 10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华为的创新之路的读后感word范文模板 10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华为的创新之路的读后感word范文模板 10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华为的创新之路的读后感word范文模板 10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华为的创新之路的读后感word范文模板 10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华为的创新之路的读后感word范文模板 10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华为的创新之路的读后感word范文模板 10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华为的创新之路的读后感word范文模板 10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华为的创新之路的读后感word范文模板 10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华为的创新之路的读后感word范文模板 10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华为的创新之路的读后感word范文模板 10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华为的创新之路的读后感word范文模板 10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为的创新之路的读后感word范文模板 10页.docx

《华为的创新之路的读后感word范文模板 10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为的创新之路的读后感word范文模板 10页.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华为的创新之路的读后感word范文模板 10页.docx

华为的创新之路的读后感word范文模板1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华为的创新之路的读后感

篇一:

华为创新之路

田涛:

华为是如何创新的?

来源:

i黑马

华为是一家创新型的企业吗?

前不久,欧洲一家通信制造商的高管在一个非正式场合这样讲道:

过去20多年全球通信行业的最大事件是华为的意外崛起,华为以价格和技术的破坏性创新彻底颠覆了通信产业的传统格局,从而让世界绝大多数普通人都能享受到低价优质的信息服务。

然而,令人纳闷的是,“创新”一词在华为的“管理词典”中却不多见,在任正非20多年来的上百次讲话、文章和华为的文件中,“创新”是被提到最少的。

尤其在近两年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大行其道、风靡整个中国产业界的氛围下,任正非却在华为15万员工中大谈以乌龟精神追赶龙飞船,要求上上下下“拒绝机会主义”,沿着华为既定的道路,并且不被路旁的鲜花所干扰,坚定信心地朝前走……

那么,这一切背后到底反映着什么样的企业哲学观,以及在哲学观基础上的华为的创新理念和创新实践、创新故事?

一、关于创新:

追随·连续·颠覆

追随型创新

就是模仿。

中国大量互联网公司、科技企业的所谓创新,都应该属于追随型创新,包括华为的早中期,甚至在今天,很多产品都属于追随型创新。

这跟我们的文化有很大关系。

中国教育与美国教育的不同是,美国从孩子开始,就让他们展开大视野,培养他们领袖精神的成长。

而中国重在培养孩子的循规蹈矩的工匠精神,工匠文化的背后是模仿型思维。

由于历史、文化、制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东方民族在模仿式创新方面非常有智慧——日本人在这方面尤其突出。

但在颠覆性创新方面,在另辟蹊径的创新方面,我们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相比,有很大的缺陷。

但是,这也不完全是坏事。

几年前有两位美国学者在一篇相对客观严谨、不带偏见的报告中评价说,中国人的创新本质不在常规的突破层面上,而在于对现有突破的商业化运筹方面。

换而言之,美国人认为,创新应是一次大飞跃,而中国式创新是通过一连串的增量式步骤逐步完成的。

这里面包含了两层意思:

一个是中国式的追随型创新,更多是建立在商业层面。

第二,它是一种增量式的突破,而非爆炸式的突破。

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做“建立连接——中国电信巨人的崛起”,文章对中国电信企业尤其是华为的创新实践是充分肯定的。

连续型创新

一部人类的文明史是由一个一个的鬼神构成的,耶稣、孔子、释迦牟尼、穆罕默德、柏拉图、华盛顿、卢梭,包括爱因斯坦等等,他们是神,当然也是鬼。

有些人更多是鬼,有些人更多是神,但是历史记住了他们。

他们从不同的领域,政治、学术、科技等领域,无不对他们所处的时代带来了某些爆炸性的破坏,或者爆炸性的进步。

从短镜头来看,历史充满了断裂,但是从长镜头看,一个一个的断裂,使得大事件都不过是文明一个一个的连接点,连续性才是文明的常态。

也就是说,那些伟人们——伟大的政客、哲学家、科学家——他们在某一阶段的某一方面带来了爆炸式的创新,或者说颠覆,但是,一个技术、一种观念,最终要真正形成对人类历史进程影响的时候,需要很多准伟人,亚卓越的普通人——普通的政治家,普通的科学家,普通的商人们——把爆炸性的东西,进一步细化、进一步逻辑化。

颠覆性创新在它出现的早期一般都是粗糙的,小众的,离市场化比较远的。

当颠覆性创新期待达成对历史进步、对商业生态的巨大改变时,就需要很多很多的人,对其进行来自不同方面的细化、逻辑化、商业化。

所以,科技进步的逻辑是什么呢?

爆炸性发明与建立在填补空白基础上的完形化研究,以及不断扩大化的市场应用,这两者的互为补充和完善,才能构成对人类发展的广泛改变和深刻影响。

这也就是说,我们既需要颠覆性创新,但更常态的东西则是对颠覆性创新的应用化、市场化,包括进一步完善化。

二者缺一不可。

客观地说,华为的20多年更多的是追随式创新加连续型创新。

到201X年,华为累计获得授权的中国专利是2万1千多件,累计获得授权的外国专利是8千多件,201X年似乎更多了一点。

但是在核心芯片、操作系统、核心元器件方面,华为还必须依赖于美国。

颠覆性创新

包括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人们通过锻炼肌肉可以举起一架汽车,但总有极限,因为骨骼的支撑是有限的。

所以,必须寻求新的超越路径,技术如此,商业模式也是如此。

在过去30年,信息产业领域到底有哪些技术可以称作颠覆性技术呢?

多数看法认为,Windows当之无愧,高通的CDMA、欧洲的GSM、Google的Android操作系统,苹果的操作系统都可归于此类,因为它们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行业标准,确立了新的标准,除此之外,还有多少技术可以被称为颠覆性的呢?

充满着争议。

什么样的创新在互联网时代才能被称作“能够广泛影响人类的生活”?

大约更多的是商业模式的创新。

乔布斯去世之后,美国《时代周刊》发表了一篇文章《当今时代谁最性感》。

谁最性感呢?

那些战略资源的整合者,而不是技术创新者。

他们是狂野的理想主义者,关注并挑战潜在的

市场。

《时代周刊》是这么说的:

他们有想法,善于包装并完善他人的想法,善于利用并优化他人的发明,直到这些想法和发明,成为令人难以抗拒的新产品,从而改变整个商业模式和商业生态。

他们是混音的艺术家,是指挥家,是战略家。

“发明家曾经很酷。

他们曾经是卓越而浪漫的人物。

比如达·芬奇、本杰明、富兰克林和尼古拉·特斯拉那样的流氓天才”——美国人埃隆·马斯克的电动汽车起名叫特斯拉,就是用以纪念这位“流氓天才”——“引下闪电,偷走上帝的神圣之火。

但现在一切都变了。

究竟发生了什么?

发明家为什么失掉了他们头上神圣的光环呢?

科学发明何时不再性感……”,《时代周刊》指出,“我很不情愿地把责任归咎于刚刚离世的、伟大的史蒂夫·乔布斯身上。

谁是发明第一台电子音乐的可怜混蛋,谁发明了平板电脑,谁发明了智能手机,我不知道,你也不知道,他们从来没有登上过时代周刊的封面。

100年前,可以被称作发明家的时代,但今天,是技术过剩和技术廉价的时代。

大多数发明创造在互联网时代,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变为商业化产品、进入大众生活,甚至加速度完成从“钻石价格向萝卜白菜价格”的起跳与跌落。

所以,战略资源的整合,建立在商业模式基础上的创新,可以说是创新之根本。

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互联网行业的新兴巨头,快速成为巨无霸,其实大多是靠资源的整合——技术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以及各种资源的快速而有效的商业整合,而不仅是靠某一项技术带来的颠覆。

二、华为的创新实践面面观

华为的创新实践之一:

技术创新

华为到201X年年底拥有7万多人的研发队伍,占员工人数的48%,是全球各类组织中研发人数最多的公司;从1992年开始,华为就坚持将每年销售额的至少10%投入研发,什么事情都可以打折扣,但“研发的10%投不下去是要被砍头的”——这是华为主管研发的负责人说的。

201X年华为研发投入12.8%,达到53亿美金,过去10年的研发投入,累计超过200亿美金;华为在全球有16个研发中心,201X年又成立了面向基础科学研究为主的201X实验室,这可以说是华为的秘密武器。

另外,数学在华为研发上有重大贡献。

10多年前,任正非就有明确认知:

中国人擅长数理逻辑,数学思维能力很强,这跟中国人的哲学有关系,中国哲学是模糊哲学——儒、道基础上的模糊哲学。

缺乏形而上学的思辨传统,太多辩证法。

基于这一点,华为在材料学研究、物理领域尽量少地投入,但在数学研究方面的投入是巨大的。

华为的俄罗斯研究所和法国研究所,主要从事数学研究。

俄罗斯人的数学运算能力也是超强的,在华为的2G、3G研究方面有重大贡献。

华为在欧洲等发达国家市场的成功,得益于两大架构式的颠覆性产品创新,一个叫分布式基站,一个叫SingleRAN,后者被沃达丰的技术专家称作“很性感的技术发明”。

这一颠覆性产品的设计原理,是指在一个机柜内实现2G、3G、4G三种无线通信制式的融合功能,理论上可以为客户节约50%的建设成本,也很环保。

华为的竞争对手们也企图对此进行模仿创新,但至今未有实质性突破,因为这种多制式的技术融合,背后有着复杂无比的数学运算,并非简单的积木拼装。

正是这样一个革命性、颠覆性的产品,过去几年给华为带来了欧洲和全球市场的重大斩获。

一位国企的董事长见任正非时说了一句话,“老任,你们靠低价战术怎么在全世界获得这么大的成功?

”任正非脱口而出,你错了,我们不是靠低价,是靠高价。

在欧洲市场,价格最高的是爱立信,华为的产品平均价低于爱立信5%。

但高于阿尔卡特—朗讯、诺基亚—西门子5%-8%。

所以,201X-201X连续两年,当欧盟的贸易专员发起对华为的所谓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时,华为的欧洲竞争对手,包括爱立信、阿朗、诺西等,全部站出来为华为背书,说华为没有低价倾销。

即使如此,为了获得在欧洲的商业生态平衡,华为最后还是做了妥协。

任正非说,我要做投降派,要举白旗,我提升价格与爱立信一样,或略高一些。

什么叫投降派、举白旗呢?

华为要想在这个世界进一步做强,做大,就必须立足于建立平衡的商业生态,而不是把竞争对手赶尽杀绝。

当华为把其他竞争对手赶尽杀绝了,华为就是成吉思汗,就是希特勒,华为一定会灭亡,这是任正非的观点。

创新是广义的,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还应该包括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等。

华为的创新实践之二:

“工者有其股”的制度创新

这应该是华为最大的颠覆性创新,是华为创造奇迹的根本所在,也是任正非对当代管理学研究带有填补空白性质的重大贡献——如何在互联网、全球化的时代对知识劳动者进行管理,在过去百年一直是管理学研究的薄弱环节。

从常理上讲,任正非完全可以拥有华为的控股权,但创新一定是反常理的。

在26年前,华为创立的第一天起,任正非就给知识劳动者的智慧——这些非货币、非实物的无形资产进行定价,让“知本家”作为核心资产成为华为的股东和大大小小的老板,到今天为止,华为有将近8万股东。

最新的股权创新方案是,外籍员工也将大批量的成为公司股东,从而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工者有其股”,这无疑是人类有商业史以来未上市公司中员工持股人数最多的企

业,也无疑是一种创举,既体现着创始领袖的奉献精神,也考验着管理者的把控能力:

如何在如此分散的股权结构下,实现企业的长期使命和中长期战略,满足不同股东阶层、劳动者阶层、管理阶层的不同利益,从而达成多种不同诉求的内外部平衡,其实是极富挑战的——前无经验可循,后面的挑战依然很多。

从这一意义上看,这种颠覆性创新具有独特的标本性质。

华为的创新实践之三:

产品微创新

早期,不管西方公司还是华为给运营商卖设备都是代理商模式,是华为改变了当年中国市场的营销模式,由代理模式走向了直销模式。

这个模式首先是被逼出来的——产品差,不断出问题,然后就得贴近客户去服务。

华为的老员工经常说一个词,叫做“守局”,这里的局指的是邮电局,就是今天的运营商。

设备随时会出问题,华为那些年轻的研究人员、专家,十几个人经常在一台设备安装之后,守在偏远县、乡的邮电局(所)一个月,两个月,白天设备在运行,晚上就跑到机房去检测和维护。

设备不出问题是侥幸,出故障是大概率。

这就逼出了华为的微创新文化。

举个例子,曾经,华为交换机卖到湖南,一到冬天许多设备就短路,什么原因呢?

把一台出故障的设备拉回深圳,一帮人黑天白夜琢磨到底是什么问题。

最后发现外壳上有不知道是猫、还是老鼠撒的尿,就研究是不是症结在这儿?

好,试一试,在设备上撒一泡尿,电一插发现没问题,又苦思冥想。

到了第二天有人突然说不对,昨天那个谁谁撒尿之前喝了水,人也年轻,找一个老一点的同事,几个小时别喝水,撒一泡尿再试试。

果不其然,撒完尿,电源一插崩一下断了。

最终确定,尿里面所含的成分是断电的原因。

湖南冬天的时候老鼠在屋内到处窜,交换机上的污渍可以肯定是老鼠尿,撒尿导致断电,华为的工程师们就针对这一具体问题进行产品改造,很快问题就解决了。

华为能够从一家小公司成长为让全球客户信赖的大企业和行业领导者,必须承认,20多年不间断的、大量的贴近客户的微创新是一个重要因素。

有一位华为老员工估计,20多年华为面向客户需求这样的产品微创新有数千个。

正是由于华为跟客户不断、频繁的沟通,正是由于西方公司店大欺客,尤其在中国市场的早期把乙方做成了甲方——那时候买设备要先交钱,半年以后能给你设备算不错了——构成了华为和竞争对手的重大区别与20多年彼消此长的分野。

华为创新实践之四:

市场与研发的组织创新

市场组织创新。

“一点两面三三制”是林彪80多年前的发明。

什么叫一点两面呢?

尖刀队先在“华尔街的城墙”(任正非语)撕开口子,两翼的部队蜂拥而上,把这个口子从两边快速拉开,然后,“华尔街就是你的了”。

林彪被称为常胜将军,“一点两面三三制”是一个很重要的战术思想、战术原则。

“三三制”当然指的组织形态。

早期,任正非要求华为的干部们就“一点两面三三制”写心得体会。

前副总裁费敏、以及还在基层的今天的常务董事李杰,对“一点两

篇二:

华为创新之路给中国通信企业带来的启示

华为创新之路给中国通信企业带来的启示

易经六十四卦中有一卦叫大过卦。

易经专家解析,大过卦意为创新、改革,中间四阳、上下两阴的爻看似一座棺材,对于大智大勇的人来说,则是一座桥梁——通往未来成功的桥梁。

成功或成仁,就在同一卦之中,真正能够走向成功的是少数,走向成仁的一批又一批。

在中国企业或行业的创新中,走向成功的也为数极少,无数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成为先烈。

究其原因,不外乎几种:

一,因为有国外现成的技术和产品可以引进,导致企业不想创新、不愿创新。

产品同质化严重,同样严重的是同赴黄泉的竞争后果。

比如中国计算机产业开创者们长城电脑、实达电脑,同创,东海,康佳,熊猫,创维等等;二,不能立足市场持续创新。

比如推出04机万门程控交换机开启中国通信业兴起之路,但现在已经消失的巨龙通信;三、创新战略和创新机制不健全。

如中国人首次运用数字压缩和解码技术研制的VCD整机技术发明,由于该技术发明人没有申请专利,导致国内几百个厂家生产VCD,市场一片混乱的结果是整个产业的凋零;四、产业崛起之后遭遇国外利益集团以高昴专利池收费、贸易保护措施等形式加以阻挠和削弱。

比如201X年中国DVD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2/3时,向中国DVD厂商收取专利许可费的跨国企业由最初的1家增加到40家,总共专利许可费用超过20美元,中国DVD企业生产一台DVD利润仅为30元人民币,中国DVD企业难以为继,最终导致从辉煌走向没落。

中国通信业发展30年,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就,通信业的创新也走在了所有行业的前面。

历程中虽然充满艰险,典型例证有巨龙的消亡、凯明的轰然倒下,但也成就了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这类在国际通信舞台上长袖擅舞、独领风骚的中国企业。

201X年华为实现全年300亿美元的销售额,成为全球第二大移动设备商;在光传输、光接入、移动宽带核心网、移动基站等诸多领域,华为201X年的出货量位居全球首位。

如今的华为,不仅成为中国通信企业的成功典范,其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的努力和成绩,也使它正在成长为全球通信行业的引领者。

企业在创新方面的大智大勇体现在能不能创新(是否有创新环境、和创新背景),想不想创新(创新动力在哪里、动力足不足),敢不敢创新(是否敢投入、投入力度有多大),会不会创新(创新管理和机制是否健全、创新策略是否正确)等方面。

在明确“能创新”和“想创新”之后,华为在创新方面的大智慧更多地体现在坚定不移的创新大投入,规范化的创新流程管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理念,创新之后的进一步开放创新等等。

从创立之初注册资本仅有2.4万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到如今让人尊敬的国际通信巨头,华为的创新应该能给中国的通信企业带来一些启示和借鉴。

然而后起国家的企业和产业的崛起,必然会遭遇先机占据利益者的阻碍,来自国际环境的压力将会让中国企业的创新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我们也期盼,中国通信企业的创新之路和发展之路,能在政府和本土市场的保驾护航之下,涌

现出更多的“华为”。

到那个时候,中国通信业、中国通信企业屹立不倒的巅峰时代就将真正到来。

1持之以恒的创新投入

作为一个高科技企业,华为从成立之初就将使命锁定在通信核心网络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上,明确技术创新是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生命线。

拥有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是华为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目标。

华为明白,作为后起之秀,在科技含量高的通信领域,要实现与强大竞争对手的竞争力,一定要形成自己企业的核心技术产品,才能赢得市场支持。

通信设备的技术主要体现在硬件和软件上,而硬件和软件的核心技术又分别体现在芯片和核心软件(如基本算法、协议、信令等)上。

1993年华为成立了基础研究部,专门负责研发华为通信设备所需要的专用集成电路(ASIC)。

大量ASIC芯片的推出,不仅构筑了华为在硬件方面的核心技术基础,而且大大降低了成本。

1996年任正非提出了华为著名的“压强原则”,那就是通过持续的、大规模科研投入和集中精力突破一点的方法,使华为与世界著名公司相比,部分产品达到先进水平,局部领先,从而获得市场的支持。

201X年,任正非又提到了“深淘滩,低作堰”。

他说,深淘滩就是多挖掘一些内部潜力,确保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投入,确保对未来的投入,即使在金融危机时期也不动摇;低作堰就是不要因短期目标而牺牲长期目标,多一些输出,多为客户创造长期价值。

持之以恒、周而复始、心无旁骛的技术研发高投入为华为取得技术优势和产品核心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1993年起,华为坚持以每年超过销售额10%的比例投入到技术研发中。

截止201X年末,华为共有10,000多名工程师从事移动网络技术的研发工作,此外,华为5000多名的市场人员,又是技术研发的先导与检验人员。

2规范化的创新管理流程

“核心竞争力对企业来讲是多方面的,技术与产品仅仅是一个方面,管理与服务的进步远比技术进步重要。

华为取得既往成功的关键因素,除了技术、人才、资本,更有管理与服务”,任正非曾这样总结华为的管理经验。

“产品发展的路标是客户需求导向;企业管理的目标是流程化组织建设”,这两句话贯穿在华为20年的发展历程,也由此形成了华为在复杂、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卓越成绩的核心竞争力。

在技术研发管理方面,华为花重金从1998年开始总共用了5年的时间,来引进、推行IBM的IPD集成管理模式。

IPD让华为从技术驱动转向了市场驱动,彻底改变了华为的技术管理和项目研发流程。

华为的技术管理体系包含了业务与产品分层,技术与平台规划,研发流程与项目管理,CBB管理,技术管理组织与绩效管理等五大方面,使华为形成了从立项,到开发,到将产品推向市场,再到量产的项目管理,实现了公司范围内的跨部门协作,为华为在技术和产品上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IPD技术管理体系强调的核心思想如技术

开发是一项投资行为;基于市场的技术研发;业务分层管理;技术重用(CBB);跨部门团队技术研发;结构化的研发流程;开放式创新等,在华为的技术创新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IPD技术管理规范了华为的技术创新流程,保证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让华为的技术创新做到在准确理解客户需求之后,再将客户的需求准确传递,然后根据市场需求,准确进行创新取舍评判,并且保证了人力、能力的全面支持。

全流通的创新管理保证了华为能够快速响应市场,优良服务客户,成就了华为在满足客户需求方面“让客户惊叹,让对手心寒”的高效配合能力。

3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

任正非在201X年最后一天向华为内部员工发送题为“春风送暖入屠苏”的新年贺词表示,华为在全球的增长得益于“基于客户的持续创新”。

技术驱动型在通信业发展型期一度盛行,企业往往是先行研发出来产品,然后再去向客户进行推销,华为早期也习惯于这种模式。

但技术驱动模式在通信市场日益成熟,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之后,常常显现出技术与市场脱节的短板,往往企业埋头几年研发出的新技术新产品并不能为市场接受,不仅造成人才、财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也沉重考验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和发展能力。

怎样才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

篇三:

华为创新之路给中国通信企业带来的启示

华为创新之路给中国通信企业带来的启示

在中国企业或行业的创新中,走向成功的也为数极少,无数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成为先烈。

究其原因,不外乎几种:

一,因为有国外现成的技术和产品可以引进,导致企业不想创新、不愿创新。

产品同质化严重,同样严重的是同赴黄泉的竞争后果。

比如中国计算机产业开创者们长城电脑(000066,股吧)、实达电脑,同创,东海,康佳,熊猫,创维等等;

二,不能立足市场持续创新。

比如推出04机万门程控交换机开启中国通信业兴起之路,但现在已经消失的巨龙通信;

三、创新战略和创新机制不健全。

如中国人首次运用数字压缩和解码技术研制的VCD整机技术发明,由于该技术发明人没有申请专利,导致国内几百个厂家生产VCD,市场一片混乱的结果是整个产业的凋零;

四、产业崛起之后遭遇国外利益集团以高昴专利池收费、贸易保护措施等形式加以阻挠和削弱。

比如201X年中国DVD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2/3时,向中国DVD厂商收取专利许可费的跨国企业由最初的1家增加到40家,总共专利许可费用超过20美元,中国DVD企业生产一台DVD利润仅为30元人民币,中国DVD企业难以为继,最终导致从辉煌走向没落。

中国通信业发展30年,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就,通信业的创新也走在了所有行业的前面。

历程中虽然充满艰险,典型例证有巨龙的消亡、凯明的轰然倒下,但也成就了像华为技术有限公

司(以下简称华为)这类在国际通信舞台上长袖擅舞、独领风骚的中国企业。

201X年华为实现全年300亿美元的销售额,成为全球第二大移动设备商;在光传输、光接入、移动宽带核心网、移动基站等诸多领域,华为201X年的出货量位居全球首位。

如今的华为,不仅成为中国通信企业的成功典范,其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的努力和成绩,也使它正在成长为全球通信行业的引领者。

企业在创新方面的大智大勇体现在能不能创新(是否有创新环境、和创新背景),想不想创新(创新动力在哪里、动力足不足),敢不敢创新(是否敢投入、投入力度有多大),会不会创新(创新管理和机制是否健全、创新策略是否正确)等方面。

在明确“能创新”和“想创新”之后,华为在创新方面的大智慧更多地体现在坚定不移的创新大投入,规范化的创新流程管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理念,创新之后的进一步开放创新等等。

从创立之初注册资本仅有2.4万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到如今让人尊敬的国际通信巨头,华为的创新应该能给中国的通信企业带来一些启示和借鉴。

然而后起国家的企业和产业的崛起,必然会遭遇先机占据利益者的阻碍,来自国际环境的压力将会让中国企业的创新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我们也期盼,中国通信企业的创新之路和发展之路,能在政府和本土市场的保驾护航之下,涌现出更多的“华为”。

到那个时候,中国通信业、中国通信企业屹立不倒的巅峰时代就将真正到来。

1持之以恒的创新投入

作为一个高科技企业,华为从成立之初就将使命锁定在通信核心网络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上,明确技术创新是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生命线。

拥有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是华为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目标。

华为明白,作为后起之秀,在科技含量高的通信领域,要实现与强大竞争对手的竞争力,一定要形成自己企业的核心技术产品,才能赢得市场支持。

通信设备的技术主要体现在硬件和软件上,而硬件和软件的核心技术又分别体现在芯片和核心软件(如基本算法、协议、信令等)上。

1993年华为成立了基础研究部,专门负责研发华为通信设备所需要的专用集成电路(ASIC)。

大量ASIC芯片的推出,不仅构筑了华为在硬件方面的核心技术基础,而且大大降低了成本。

1996年任正非提出了华为著名的“压强原则”,那就是通过持续的、大规模科研投入和集中精力突破一点的方法,使华为与世界著名公司相比,部分产品达到先进水平,局部领先,从而获得市场的支持。

201X年,任正非又提到了“深淘滩,低作堰”。

他说,深淘滩就是多挖掘一些内部潜力,确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