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阳实验高中初一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7626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阳实验高中初一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宁阳实验高中初一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宁阳实验高中初一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宁阳实验高中初一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宁阳实验高中初一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宁阳实验高中初一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宁阳实验高中初一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宁阳实验高中初一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宁阳实验高中初一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宁阳实验高中初一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宁阳实验高中初一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宁阳实验高中初一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宁阳实验高中初一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宁阳实验高中初一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阳实验高中初一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docx

《宁阳实验高中初一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阳实验高中初一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宁阳实验高中初一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docx

宁阳实验高中初一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

宁阳实验高中初一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

试题

(时间:

120分钟满分:

120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寒战(zhàn)嫩芽(nèn)调皮(tiào)荫蔽(yīn)

B、树杈(chā)霎时(sà)依偎(wèi)祷告(dǎo)

C、熬(áo)背起(bèi)粼粼(lín)菡萏(hàn)

D、拆散(chāi)蹲下(dūn)攲斜(qī)匿笑(nì)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B、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奇斜。

C、我要悄悄地开放花辩儿,看着你工作。

D、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端。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我们俩形影不离,语文老师管我俩叫“合二而一”。

形影不离——形容彼此关系密切。

B、“我妈是婆婆嘴,她要是知道,早晚也会让你妈知道。

”婆婆嘴——老太婆的嘴。

C、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

仗义——讲义气。

D、她却满不在乎地说:

“算了吧,反正我已经站了一个钟头……”

满不在乎——完全不放在心上。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了提高学习成绩,我无时无刻都在努力学习。

B、通过老师的教育,使我懂得了做人要讲诚信。

C、他的语文成绩不仅在全校很突出,而且在我班也名列前茅。

D、新兴香荔远近驰名,是岭南佳果之一。

5、下列句子语言运用得体的一项是()

A、当同学向你请教问题时,你说:

“有何见教?

请问吧。

B、当老师到你家家访时,你说:

“你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啊!

C、当你骑车碰了别人的车时,你说:

“对不起,没碰坏哪里吧?

D、当朋友要你看球赛时,你说:

“快考试了,没空!

6、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B.对/子骂父

C.下车/引之D.俄/而雪骤

7、下列成语使用有误的一组是()

A、他这次的考试成绩使老师喜出望外。

B、她翻来覆去的想,仍想不起来把钥匙放在哪里了。

C、家长们常常自作主张,不让孩子接触大人认为可能带来坏影响的事物。

D、这次活动顾全大局,是大家各得其所,所以有一小部分人不是很满意。

8、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冰心,原名谢婉莹,我国著名诗人、作家、儿童文学家。

B、泰戈尔,日本诗人,民族主义者,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C、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除编有《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D、谢道韫,字令姜,东晋时人,是宰相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

9、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A、她长得很像她的妈妈。

B、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C、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D、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

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后来发生了分歧: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

“走大路。

④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

“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⑤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

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

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0.“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的意思是()

A.母亲老了,她依赖长大了的我,就像小时候我依赖她一样。

B.母亲老了,没有自己的主见,就像小时候我没有自己的主见一样。

C.生活的担子已经从母亲肩上转到了我的肩上,母亲依赖我,就像小时候我依赖她一样。

D.母亲老了,只能听从我的安排,就像小时候我只能听从母亲的安排一样。

11.第③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A.语言描写B.行动描写

C.心理描写D.细节描写

12.母亲改变主意要走小路的原因是()

A.想要欣赏小路美丽的风景B.因为儿子愿意背着她

C.拗不过孙儿的强烈要求D.对孙儿的呵护和关爱

(二)、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题目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看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养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

”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

“我活着有什么劲!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的肝常常疼得她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她说。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

”我说。

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那就赶紧准备。

” “唉呀,烦不烦?

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

“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这样。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想到那竟是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

“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3、“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意思是()

A、母亲很难过我的双腿瘫痪了B、母亲怕我心里难过

C、我的双腿瘫痪后,母亲变得神经质D、母亲怕刺痛我的心

14、“她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意思是()

A、她离开家了B、她死了

C、她生气了D、她住在医院里了

15、母亲昏迷前说的话,说明()

A母亲最爱自己的两个孩子B母亲最想自己的两个孩子

C母亲最不放心自己的两个孩子D母亲这时已经不清醒了

16、当“我”摔东西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我”的动静。

因为()

A、母亲怕东西砸到自己身上。

B、母亲理解“我”的心情,但又关心“我”,怕“我”做傻事。

C、“我”的脾气已经无法控制,母亲想等“我”能控制自己时再出来。

17母亲推“我”去看花,是因为()

A、她想让“我”通过看花来散心。

B、北海的菊花很漂亮,不看可惜。

C、她爱花,可她身体不好,想让“我”陪她一起去。

(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题目。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与儿女讲论文义 。

俄而雪骤 ,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

”兄子胡儿曰  :

“撒盐空中差可拟  。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

”公大笑乐  。

即公大兄无奕女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 ,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

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 。

客问元方 :

“尊君在不  ?

”答曰:

“待君久不至 ,已去  。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

与人期行 ,相委而去  。

”元方曰 :

“君与家君期日中 。

日中不至 ,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 ,则是无礼 。

”友人惭 ,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C.“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

还不如化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9、对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友人十分惭愧,下车引导陈元方。

陈元方进入家门后不顾友人。

 B.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引导陈元方。

元方进门后不再看他。

 C.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去拉陈元方以(表示好感)。

陈元方进入家门后没有回头看(他)一眼。

 D.友人十分惭愧,下车去拉陈元方。

陈元方不顾友人自己进入家门。

20.对这段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陈元方反驳友人,可见他明白事理,聪明机智。

 B.友人迟到在先,责骂陈太丘在后,可见友人是个既“无信”又“无礼”的人。

 C.陈太丘不与友人打招呼就独自上路,陈太丘不讲信用。

 D.由陈元方的言行可看出其父陈太丘应是个守信懂礼的人。

2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B.“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C.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四)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题目

①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过我的心灵。

②我父亲那时候在军阀部队里,好几年没有回来,我跟母亲非常他,不知道他的死活。

③我的母亲常常站在一张褪了色的神像前焚起香来,把两个有象征记号的字条卷着埋在香炉里,然后磕了头,抽出一个来卜问吉凶。

④我虽然不像母亲那样,也略略懂了些事。

⑤可是在孩子群中,我的那些小“反对派”们,常常在我的耳边猛喊:

“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罗!

”那时的我,真好像死了父亲似的那么悲伤。

⑥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

⑧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

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22、在文中横线上依次应填入()

A.占有怀念慰问援助B.占据牵挂慰劳支援

C.占据牵挂劝慰支持D.占有思念慰问支持

23、“蔡老师援助了我”指的是()

A.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B.给“我”写了一封信

C.批评了孩子们D.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给我写了一封劝慰信。

24、“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这句话抒发了我对老师的()。

A.赞美之情B.热爱之情

C.感激之情D.感激敬佩之情

25这段文字所表现的是()。

A.蔡老师温柔、慈爱的性格。

B.蔡老师的慈爱、公平、伟大。

C.蔡老师对“我”的理解和喜爱。

D.蔡老师对“我”的理解、同情和鼓励,我对老师的感激和敬佩的心情。

卷(共70分)

三、默写(5分)

26、老骥伏枥,。

27、我寄愁心与明月,。

28、商女不知亡国恨,。

29、曲径通幽处,。

30、何当共剪西窗烛,。

四、文言文阅读(总分11分)

铁杵磨针(《方舆胜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

“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释]

(1)[媪]ǎo,年老的妇女。

(2)[卒]完成。

  31.解释文中划线词的意思。

(4分)

  

(1)去:

____________

(2)方:

____________

  (3)欲:

____________(4)还:

____________

  3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2分)

  

(1)问之,曰:

“欲作针。

”_____________

  

(2)下车引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14分)

童年读书

莫言

①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

②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

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

父亲反对我看“闲书”,大概是怕我中了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更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我就只能像地下党搞秘密活动一样偷着看书。

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

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仿佛我把书拿出门就会去盗版一样。

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那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光的郑伦、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孙、眼里长手手里又长眼的杨任……一辈子也忘不掉啊。

③记得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喂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

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许多疙瘩。

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

我听到羊在圈里狂叫,饿的。

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

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

我飞快地蹿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

④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

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

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的,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

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

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但我总是能把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找到后自然又是不顾一切,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去。

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

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

但我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

头肿得像柳斗,眼睛肿成了一条缝。

⑤不久,我从一个很赏识我的老师那里借到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晚上,母亲在灶前忙着做饭,一盏小油灯挂在门框上,被腾腾的烟雾缭绕着。

我个头矮,只能站在门槛上就着如豆的灯光看书。

我沉浸在书里,头发被灯火烧焦也不知道。

⑥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文化大革命”就爆发,我童年读书的故事也就完结了。

35、通读全文,根据提示,将A和B补充完整。

(2分)

我为了看《青春之歌》

被虫咬且耽误喂羊。

B

A

我为了看《封神演

义》给同学家拉磨

———

 

A.B.

36、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加点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4分)

(1)(我)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

 

(2)但我总是能把我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

3.选文第③段中说“那时我真感到幸福。

”结合上下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分)

37、请从人物描写或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④段画波浪线的句子。

(2分)

38、莫言在2012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莫言的成功给你什么启示?

(3分)

五、作文(40分)

请以“我的未来不是梦”为题写一篇作文。

想像要丰富,联想要合理,具有真情实感。

不少于600字。

 

宁阳实验高中初一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

答题纸

三、默写(5分)

26、老骥伏枥,。

27、我寄愁心与明月,。

28、商女不知亡国恨,。

29、曲径通幽处,。

30、何当共剪西窗烛,。

四、文言文阅读(总分11分)

铁杵磨针(《方舆胜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

“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释]

(1)[媪]ǎo,年老的妇女。

(2)[卒]完成。

  31.解释文中划线词的意思。

(4分)

  

(1)去:

____________

(2)方:

____________

  (3)欲:

____________(4)还:

____________

  3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2分)

  

(1)问之,曰:

“欲作针。

”_____________

  

(2)下车引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通读全文,根据提示,将A和B补充完整。

(2分)

B

A

我为了看《青春之歌》

被虫咬且耽误喂羊。

我为了看《封神演

义》给同学家拉磨

——

 

A.B.

36、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加点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4分)

(1)(我)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

 

(2)但我总是能把我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

3.选文第③段中说“那时我真感到幸福。

”结合上下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分)

37、请从人物描写或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④段画波浪线的句子。

(2分)

38、莫言在2012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莫言的成功给你什么启示?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