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然草吉田兼好.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3766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徒然草吉田兼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徒然草吉田兼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徒然草吉田兼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徒然草吉田兼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徒然草吉田兼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徒然草吉田兼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徒然草吉田兼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徒然草吉田兼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徒然草吉田兼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徒然草吉田兼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徒然草吉田兼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徒然草吉田兼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徒然草吉田兼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徒然草吉田兼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徒然草吉田兼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徒然草吉田兼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徒然草吉田兼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徒然草吉田兼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徒然草吉田兼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徒然草吉田兼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徒然草吉田兼好.docx

《徒然草吉田兼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徒然草吉田兼好.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徒然草吉田兼好.docx

知堂老人序

《徒然草》是日本南北朝时代(1332—1392)的代表文学作品。

著者兼好法师(1282—1350)本姓卜部,居于京都之吉田,故通称吉田兼好。

初事后宇多院上皇,为左兵卫尉,1324年上皇崩后在修学院出家,后行脚各处,死于伊贺,年69岁。

今川了俊命人蒐其遗稿,于伊贺得歌稿五十纸,于吉田之感神院得散文随笔,多帖壁上或写在经卷抄本的后面,编集成二卷凡二百四十三段,取开卷之语定名《徒然草》。

近代学者北村季吟著疏曰《徒然草文段抄》,有这一节可以作为全书的解题:

“此书大体仿清少纳言之《枕草子》,多用《源氏物语》之词。

大抵用和歌辞句,而其旨趣则有说儒道者,有说老庄之道者,亦有说神道佛道者。

又或记掌故仪式,正世俗之谬误,说明故实以及事物之缘起,叙四季物色,记世间人事,初无一定,而其文章优雅,思想高深,熟读深思,自知其妙。

关于兼好人品后世议论纷纭,迄无定论。

有的根据《太平记》二十一卷的记事,以为他替高师直写过情书去挑引盐冶高真的妻,是个放荡不法的和尚;或者又说《太平记》是不可靠的书,兼好实在是高僧;又或者说他是忧国志士之遁迹空门者。

这些争论我们可以不用管他,只就《徒然草》上看来,他是一个文人,他的个性整个地投射在文字上面,很明了的映写出来。

他的性格的确有点不统一,因为两卷里禁欲家与快乐派的思想同时并存,照普通说法不免说是矛盾,但我觉得也正在这个地方使人最感到兴趣,因为这是最人情的,比倾向任何极端都要更自然而且更好。

《徒然草》最大的价值可以说是在于他的趣味性,卷中虽有理知的议论,但决不是干燥冷酷的,如道学家的常态,根底里含有一种温润的情绪,随处想用了趣味去观察社会万物,所以即在教训的文字上也富于诗的分子,我们读过去,时时觉得六百年前老法师的话有如昨日朋友的对谈,是很愉快的事。

《徒然草》文章虽然是模古的,但很是自然,没有后世假古典派的那种扭捏毛病,在日本多用作古典文入门的读本,是读者最多的文学作品之一。

以下所译是我觉得最有趣味的文章,形式虽旧,思想却多是现代的,我们想到兼好法师是中国元朝时代的人,更不能不佩服他的天才了。

(刊于1925年4月刊《语丝》22期,署名周作人,后收入《冥土旅行》)

1无聊之日,枯坐砚前,心中不由杂想纷呈,乃随手写来;其间似有不近常理者,视为怪谈可也。

2人生在世,最是贪图名位。

天皇固然尊贵之极,皇亲国戚也都是金枝玉叶,不是寻常人可以高攀;摄政关白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当然不容奢望。

至于身在大内,号称“舍人”的诸贵人,也不能等闲视之。

其子孙即便破落,也自有其清姿贵格。

相比之下,有一点身份就小人得志、自命不凡的人,就不足道了。

世上怕没有多少人把法师瞧得上眼吧。

清少纳言就说过:

人视之“犹如木屑”。

说得很客观。

法师一辈子高座说法,俯临众生,似有无上的权威,但对他来说,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增贺上人似乎说过,一心求名,是有违佛陀教义的。

不过真心舍弃现世、归皈佛门的人,倒颇为令人钦羡。

人都想有秀美的姿容。

不过谈吐招人喜爱而并不多话的人,也让人整天面对都不觉得乏味。

姿采虽然炫目,德行并不相符的人,就着实令人惋惜了。

德性与容貌都是天生的,姑且不论。

思想境界,通过持续不断的修习,能够日复一日地精进。

天生容貌气质不错的人,如果腹中并无才学,又常与品貌俱无的人在一起,甚至被其习性品味所浸染,比他们还不如,就实在是我所不愿看到的。

我对于世上男子的期许,在于有修身齐家的真才实学,善长诗赋文章,通晓和歌乐理,精通典章制度,而能够为人作表率,这是最理想的。

其次,工于书法,信笔挥洒皆成模样;善于歌咏,而能合乎音律节拍;对于席上别人的劝酒,如果推辞不了,也能略饮一点,以不伤应酬的和气,对于男人来说,这也是相当好的事。

3不谙熟上古圣明时代的善政,不了解今日民间的疾苦与国家的忧患,只知贪图豪华奢侈,唯恐穷街陋巷箪食瓢羹的人,真是懵懂不明之至啊!

九条殿在对子孙的遗训中说过:

“从衣冠到车马,有什么用什么,不要不自量力地去贪求鲜美豪华。

”顺德院曾著书记载皇宫里的事,也曾说过:

“天皇御服的标准,以粗简朴素为佳。

4事事能干却不解风情的男子,好比没有杯底的玉杯,中看不中用。

相比之下,彷徨无计、流离失所,整日里晨霜夜露、疲于奔命,既怕听父母的训诫,又担心世人的讥讽,时时刻刻心中慌乱不安,而常常孤枕难眠,这样的日子,倒是其味无穷。

只要不一味沉迷于女色,且让女子们知道自己不是随意苟且之人,就比较得体了。

5心中不忘来世,日日不离佛道,是我最赞赏的态度。

6遭遇不幸而忧愁深重的人,轻率地就削发为僧、皈依佛门,实在不足取。

在我看来,还不如闭门谢客,绝来断往,在方生方死、无欲无求中清静度日。

显基中纳言说,要在无罪之时,遥想于流放之地赏玩月色。

这话真是深得我心啊!

7倘若无常野的露水和鸟部山的云烟都永不消散,世上的人,既不会老,也不会死,则纵然有大千世界,又哪里有生的情趣可言呢?

世上的万物,原本是变动不居、生死相续的,也唯有如此,才妙不可言。

天生万物,而以人之寿命最长。

其它如蜉蝣,早上出生晚上即死;

如夏蝉,只活一夏而不知有春与秋。

然而抱着从容恬淡的心态过日子,一年都显得漫长无尽;抱着贪婪执着的心态过日子,纵有千年也短暂如一夜之梦。

人的寿命虽然稍长,但仍不可能永留人世。

以过客之身,暂居于世上,等待老丑之年的必然到来,到底所图为何呢?

庄子有云,寿则多辱。

所以至迟四十岁以前,就应该瞑目谢世,这是天大好事。

过了这个年纪,还没有自惭形秽的觉悟,仍然热衷于在众人中抛头露脸;等到了晚年,又溺爱子孙,奢望在有生之年看到他们功成名就,把心思一味地放在世俗的名利上,对人情物趣一无所知,这样的人,想起来就觉得可悲可厌。

8世上最能迷惑人心的,莫过于**。

人心实在是愚昧啊!

明知薰香并不能常驻,虽暂时附着于衣物之上,闻着也不禁心襟荡漾,难以自持。

昔年有位久米仙人,能够御空而行;当他飞过家乡时,看见河边洗衣女用双脚踏踩衣物,裸露出雪白的小腿,心中起了**,顿时丧失神通之力,从天上掉了下来。

不过女人手足的丰满美艳如凝脂,是其天然的本色,能够让人心迷惑,倒在情理之中。

9女子美发的修饰,最引人注目。

至于她的人品、气质之类,就算隔簾相语,不睹其面,也能从二三语中听出大概来。

女人的作为,能让男人心襟荡漾、神魂颠倒。

她自己也常为春思所催,不能安眠,以至于不惜自荐于枕席之间,行苟且之事。

这都是心怀**的缘故。

人心的爱欲,根自本性,其源也远。

能令人沾惹六尘的嗜欲虽然不少,舍而弃之,是可以办到的。

唯有爱欲,不论老幼贤愚,莫不为其所惑,不能了断。

是以用女人的发丝搓为绳索,能够拴住象腿不令其动;以女人的木屐削而为笛,横吹之声能令秋日之牡鹿集于眼前。

想来这**之惑,是最须警戒惧怖的。

10住所要舒适自在,虽说浮生如逆旅,也不妨有盎然的意趣。

高人雅士幽居之所,月光流入时,自有一股沁人心脾的气象;

今天的时尚,追逐的都是些恶俗的风格,一无可取。

此间则是古木缭绕、园草杂生,一派天然野趣。

篱围与墙垣的造设,要考虑到周边的景致宜人;日常器物的措置,也一定富有古朴之趣,没有一丝做作的痕迹,才可以让人到此则雅兴勃发。

唐土与日本之器物,有极精致的,都是工匠们费尽心思、百般雕琢而成,如果将它们错杂并陈,又将庭前的草木,一律违拗其天性,肆意摧残,看了真让人心生厌恶。

这样的地方,又怎么能长住呢?

我每见到这样的庭户,就想,搞得这么精致,谁知道它哪天不会顷刻间付诸一炬呢?

11与志趣相投的友人从容闲谈,不论所谈为饶有趣味之事,还是琐屑无聊之事,都能以性情相见,真是一大快乐。

不过这样的人很难遇到。

如果谈话的对象,意见与自己一味相同,则与自己独坐有何差异。

我辈倾谈之时,有完全倾向于对方意见的,也有意见略有分歧的,要争论起来,说“我的看法不是这样”、“因此我的结论是”等等,在闲来无事时,都挺有意思的。

有人对世道人心颇为不满,而我的想法则迥然不同,与之论辩一番,也可稍慰寂寥之心;然而毕竟心存隔阂,不能尽兴,和与知己晤对时的感觉不同。

12在孤灯下独坐翻书,与古人相伴,真是乐何如哉!

书籍当中,《文选》的各卷都是富于情趣的作品。

除此之外,如《白氏文集》、老子《道德经》及庄子《南华真经》等,都是佳作。

本国历代诸博士的著述中,也常有高妙之作。

13隐居山寺,虔诚事佛,不止一无烦忧,也洗净心中浊念。

14人如果立身简素,不慕豪奢,不敛财货,不贪图功名利禄,则可谓人中之上品也。

自古以来,很少见到富贵贤人。

唐土有个许由,没有任何身外之物。

有人见他用双手捧水喝,就送他一个水瓢。

他将水瓢挂在树上,因为风吹得响动,听了心烦,就弃而不用,仍然用手捧水喝。

此人心中,何其清澈啊!

还有个名叫孙晨的人,冬天没有被褥,只有蒿草一束,晚上睡在上面,早上便收起来,唐土的人视之为高士,记入书中传之后世。

此等之人若在我国,是无人记述的。

15万物随四季的更替,各有其不同的情趣。

人都说,秋天的事物最有情趣——这话确乎不错。

然而最使人心潮涌动的则莫过于春色。

当此之际,啾啁鸟鸣中饱含春意,和煦的阳光下,幼草在墙根悄然萌动,而春意随之渐浓。

此时霞光遍洒,众花含苞欲放,如不幸遇上连日风雨,则又仓皇殒落、飘散一地。

此后则草木繁滋、天地转绿,其中触动人心、惹人愁思的,就多了。

桔之花,本就令人怀旧了;梅之香,也让人思虑往昔,牵惹旧情;何况还有棣棠之花的艳光明丽、藤花的娇弱无依、我见犹怜。

凡此种种,都令人逡巡流连,不能忘怀。

灌佛日与祭日的时候,到处装饰着葵花,初发的新叶与嫩枝,透出欣欣的生意,让人有清凉之感。

于是有人说,这是人世间的情趣与人的恋世之心最为浓郁的时候,此话不假。

五月间,要在门上插菖蒲驱邪,稻田里开始插稻秧,水鸡的鸣叫笃笃如叩门之声,都让人为之心动。

六月里,穷人家的墙根开满了白色的夕颜花,到处燃起了驱赶蚊虫的烟火,很有味道。

六月末的大祓也很有意思。

七夕的祭仪很是优雅。

夜晚逐渐转凉,大雁飞来,在天际鸣叫,芦荻之叶开始变黄,早稻收割、晾晒等事务接踵而来。

秋日,乃是农事最多的时节;劲风吹拂的晚秋之晨,也有趣。

这样的情景,在《源氏物语》、《枕草子》等书中都有过描述,然而相同的事物,亲身经历后,不妨自己也来描述一番。

心中有所感触而不把它表达出来,不免会腹胀气闷,郁积不堪,所以就信手写下来。

不过也没有必要拿给别人看,随手扔掉就是了。

冬日草木枯萎的景色,不下于秋色。

早上起来,水边的草地上,散落着红叶,泛着白色的霜气;庭院的流水之上,寒烟缭绕,颇饶意趣。

就要到年终了,看着世人忙着备置货物,心中也不免有所感触。

过腊月二十日后,月亮就见不着了,静夜里面没有什么可观赏的,只有一天的澄澈清寒,令人有寂寞之感。

佛名会、祭陵使诸事都很有意趣,也让人心怀崇敬。

这个时候,朝中政事繁忙,又要为新春到来时的诸事务作好准备,还真不轻松。

除夕夜宫中的追傩仪式与紧接着元日早上皇上的四方拜仪式,都非常有意思。

除夕,众人于午夜前手持松枝火把狂呼乱叫,四处叩门,奔跑起来好像双脚都没有着地,哪知道为了什么呢?

天亮之后,到处寂静无声,只有旧年的余味在心头萦回,令人有怅然之感。

除夕之夜原本是祭奠亡灵的时间,但现在京城已经没有这个风俗了,只在关东地区还有人这么做,这也是个让人产生兴趣的事。

元日的早晨,晴空万里,景色与昨日并无两样,但心情却大不相同,真是奇怪。

京城里,通衢大道的两旁,家家户户都摆出了门松,一眼望去,绵延不绝,充满盎然的生机,令人心生喜爱,真是有味道啊。

16有遁世者说:

“我在世上已经了无牵挂,只对于时序节令的推移,还不能忘怀。

”此话我深以为然。

17赏月的时候,万物也随之更加感人。

有人说:

“没有比月更富有情趣的了。

”也有人分辩说:

“最有情趣之物,该是露珠吧?

”这样的争论,也很有趣。

然而在不同的场合下,万物各有其天然的情趣。

月与花不必说了,便是风,也令人为之心动,而清溪巉岩相与激荡,则无时不令人逸兴遄飞。

我还记得这样的诗句:

“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

”真是意境深远。

嵇康也说:

“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

”大约在人迹不到、水草清茂之处徜徉容与,是人世间最为赏心悦目的事。

18古人的东西才谈得上有味道,今天的种种,都着实粗俗简陋。

这一点,单从古人木工手艺之精湛上,就看得出来。

至于文章词采,古代留存下来的,就算残章断简都很有可观。

反观一些常用语,演变至今,则已日见乏味。

比如古语之“起车兮!

”、“撩其炬”,今天则说为“抬吆”、“拔吆”;主殿寮以前“传众备燎”的说法,今天则已经变为“点火把吧”;以前天皇听最胜讲的地方,称为“御讲之庐”,现在则简称为“讲庐”。

老一辈的人,听到这些说法,莫不深以为憾。

19人心是不待风吹而自落的花。

以前的恋人,还记得她情深意切的话,但人已离我而去,形同路人。

此种生离之痛,有甚于死别也。

故见到染丝,有人会伤心;面对岔路,有人会悲泣。

堀川院的百首和歌中有歌云:

旧垣今又来,

彼姝安在哉?

唯见萋萋处,

寂寞堇花开。

这种寂寞的景况,谁说没有呢?

20仔细想来,世间万事都能忘怀,唯有对故人往事的眷恋,最难放下。

夜深人静的时候,为了消磨时间,就着手整理杂物。

在大堆故纸中,竟看到过世友人的书信手迹,以及当时乘兴而作的画儿,内心即沉浸于对当日情景的回忆中。

至于在世者的书信,看起来年代久远了,也一边回想着是哪年、哪月的事,一边不禁感慨万千。

过去常用的器具,虽然平日里不太爱护,倒没什么损坏,看着,也让人黯然神伤。

21死后的情景,是最令人伤心的。

死后中阴期间,遗体停在山寺里,亲戚朋友从各处云集而来,举行法事。

一时间这里就显得拥挤嘈杂,让人心绪不宁。

时间过得很快,不觉就是最后一天了,大家都意兴阑珊,彼此之间也没什么话说了,于是收拾行李,各自返回来处。

回家之后,让人伤心的事恐怕会更多吧。

有人说:

“这种事不要随便谈论,多考虑下活着的人吧。

”这世道竟然有这样的言论,想起来真让人感到遗憾。

对亡人的追思,并不随岁月的流逝而消减,但古话说“去者日以疏”,其哀伤之情,已不如当初深切,乃至说起往事时,已是言笑如常。

遗骸葬于了无人迹的深山之中,只有在忌日才去洒扫一次。

不久,坟上的碑碣便长出青苔,落叶也覆盖了墓地,来访的只有日暮的风、夜半的月罢了。

怀念者在世时尚且如此,当其逝世之后,子孙只是听说其人,又如何会有由衷的缅怀呢?

从此墓地就再无人凭吊,沦为无名荒坟,只有年年春草,令善感者望之动情。

呜咽之苍松,不待千年就已伐而为薪,古墓也犁为田地,从此再无形迹可寻,可悲啊!

22字写得不好,还无所顾忌地到处题字作书的人,勇气可嘉;称自己书法不好就请人代笔作书的人,反而做作得让人讨厌。

23被名利驱使,一辈子紧张劳累,是何等不明智的事啊!

只顾积累钱财,忽略了修身养性,钱财就只是招累买烦的东西。

而“身后堆金拄北斗”,又把烦恼都留给了后人。

凡夫俗子们就喜欢看到家中堆金砌银,十分无聊。

乘高车、坐大马,穿金戴玉,在明白人看来,不仅讨厌,而且愚不可及。

最好还是“捐金于山,沉珠于渊。

一味沉迷于利欲的人,可谓愚蠢之至。

人都想有不朽的盛名能够传诸后世。

达官贵人,不一定都是忠贞正直的人。

名门之下,也有拙劣之辈,靠出身和运气跻身庙堂,甚至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

相反,杰出的圣贤,一生地位卑下、怀才不遇的,也不乏其人。

因此,一心渴慕高官显位的人,其愚蠢的程度,仅次于沉醉利欲的人。

还有想以出众的智慧与品行留名后世的人。

然而这也是经不起推敲的:

一般喜爱名誉的人,都喜欢听到世人的赞扬。

只是不管是赞扬你的人,还是诋毁你的人,在世上都呆不久,替你传名的人,也要不多久就消逝了。

害怕愧对谁,希望得到谁的认可,又有什么意义呢?

诽议随声誉而起,身后之名毫无用处,执意去追求,实在也是愚蠢之举。

一心想变得智慧或者成为贤者的人,要知道虚伪出自智慧,一身才能让人一生烦恼。

不管是经别人传授而掌握知识,还是经自己勤学而掌握知识,都不能说有了真智慧。

什么是真智慧呢?

即是要明白可与不可都一样的道理。

至人无智、无德、无功、无名,没有人知道他,也没有人替他传名于后世。

这样的人,并不是有意要变得大智若愚,而是已经超越贤与愚、得与失的区分,达到了更高的境界。

追逐世间浮名与虚利的痴愚之人,大略就有以上几类。

实质世上万事皆非,没必要在意,也不值得期盼。

24有一人与一位老尼同行去清水寺。

一路上,老尼一直喃喃自语地说:

“嚏哉、嚏哉……”那人就问:

“师太为何口中念念不止?

”老尼并不作答,依然念诵不绝。

那人又反复问了数次,老尼才生气地说:

“你这人真是烦人。

没听说过打喷嚏时,如果不反复念这个,就可能死去?

我有个养君,托寄在比叡山做沙弥,我估计他此时要打喷嚏,才不停念诵。

”如此用心,可谓大慈也。

25“莫待老来方学道,古坟多是少年人”。

身患意外之疾而将不久于人世时,才省悟自己的过错,在于缓急不辨:

当急的事没急,当缓的事没缓。

然而此时后悔,又有何用呢?

人应该切记于心、时刻不忘的,是死期的迫近。

唯其如此,才能看淡俗世名利而一心向佛。

过去曾有一位高僧,每当别人有紧要之事向他通报时,他就说:

“我这里也有件十分紧要的事,需争朝夕!

”说罢就捂住耳朵,只顾念佛,最终得赴往生净土。

此事记载于《禅林十因》一书。

另有名为心戒的高僧,因参透世事的无常,平素静坐之时,双膝从不落地,只是蹲着。

人问其故,答曰:

“三界六道无可安坐处也。

26与人久别重逢,就一五一十地说起自己的情况,实在无趣得很。

最推心置腹的朋友,如有一段时间没见,也会稍有隔阂之感。

没有教养的人,偶然在外面见到有趣的事,回来后,连气都来不及喘,就滔滔不绝地说起来。

涵养好的人说话,虽然在座的人多,他也只面对一个人说,但其他人都在仔细聆听。

涵养差的人则喜欢扎在人堆中,对着众人高谈阔论,引得阵阵哄笑,十分嘈杂烦人。

有的人说有趣的事,听起来却不觉得有趣;有的人说无趣的事,也让人听得开怀大笑。

由此可以判断一个人品格的高下。

品评他人容貌之美丑与学问之高下时,总拿自己来作比较,是可厌的事。

27有人谈论诗歌,专捡写得很差的诗歌来品评,令人遗憾。

于诗歌稍有修养的人就可以看出这些诗并不是好诗。

凡事一知半解而好发表高论者,总会让人听起来不舒服。

28有人说:

“心中有佛的人,住在哪里都一样,即使四邻都是世俗之人,所为都是世俗之事,要修得往生净土,也并不难。

”说这个话的人,对于来世,其实一无所知。

简要地说来,看破红尘而欲超脱生死的人,哪有心思去侍奉君上,操心家务?

外务萦心,则心为所动,不得安宁,更不能潜心修道了。

在器度境界上,今人远不如古人。

隐居山林之后,食不能果腹,衣不能御寒,心中就要动摇,不时会眷恋俗世的安乐。

于是有人就说:

“既然遁世的境况如此不堪,又何必舍弃凡尘呢?

”此话也大谬不然!

舍弃现世而皈依佛道的人,即便心有所欲,也不如诸权贵那般贪得无厌。

一张纸衾、一袭麻衣、一钵藜羹,足矣。

对常人而言,施舍这些是不需要花费多少的。

出家人既然易得到,也就易满足,如果内心还有所奢求,也能够惕然自省而远恶近善。

人应以遁世避俗为要务,如果一味贪婪于名利,不诚心向佛而渐入菩提之境,则与牲畜何异?

29有志于出家参悟佛乘,圆满功德的人,心中纵有万千难以舍弃、不能心安之事,也要当即放下。

有人或者会想:

“这件事随手就可以办了。

”“那件事也随手就能办妥。

”“这些事,为了不给将来留下麻烦,也免得让人嘲笑,还是先处理妥当为好。

”“这么多年都忙碌过来了,这点事也不太费时间,还是不急这一时片刻吧。

”如果这样,则无可逃避的事反而会越来越多,无穷无尽,最终永无修行之日。

世间略有慧根而有心向佛的人不少,但都耽误在这样的想法中,枉度了一生。

遇到火灾要逃命时,哪有说“再等一等”的道理?

为了保住性命,总会顾不上羞耻,抛下家中财物就跑。

生命的迫促,也像大火一样不会等人。

无常相逼,比水火之灾还要紧迫,也更难逃脱。

死期一到,家中的老人、幼子,身受的君恩、人情,一切难舍之人事,也都不得不舍弃了。

30真乘院有一位德高望重的智者,名叫盛亲僧都,嗜食芋头,而且数量巨大,就是在讲诵经义时,也要在膝边放一个大钵,里面盛满芋头,边讲边吃。

偶尔有身体不适时,就用一周或二周的时间,独居一室,自己选好上等的芋头,大吃而特吃,用这种方法来治病。

僧都极其贫寒,所以上任主持法师去世时,留给他二百贯钱和一所寺舍。

他将寺舍出售,得钱一百贯,合那二百贯共为三百贯钱,都存放在京师某人处,作为购买芋头的资金,一次取出十贯来尽兴。

这笔遗款后来全部用在了芋头上,没有一毫一厘花在别的地方,有人说:

“在困窘之际得到三百贯钱,又用这种方式来花掉,真是罕见的有道心的人!

31没品味的事有:

坐席四周常用之物多;砚上笔多;佛堂内佛像多;庭院草木山石多;家中子孙多;与人见面话多;祈愿文中自述的善行多。

虽多而百看不厌的物什有:

文车上的书卷;尘冢上的积尘。

32世上的传闻,多为不实之词,因事实往往无趣,故口口相传时,不免言过其实。

况时过境迁后,更是信口开河,以至于信笔写来都是“信史”。

名手之技,由门外汉说来,都神妙无比,然而精通此道的人却不轻信其溢美之词。

凡耳闻之事,目睹之后,无不相差甚远。

太过离谱的话,即刻就知道是谎言。

也有本不信其事,而为之推波助澜的人,但这谎言,倒非肇始于他本人。

振振有词之谎言,听来极为逼真,其间有含糊破绽处,说者也能巧舌回护,自圆其说。

这种谎言,最为可畏。

凡于一己之声誉有利之谎言,人皆乐于任其传布,不置一词。

为众人喜闻的谎言,若只你一人声明“事实并非如此”,也奈何它不得。

若听后默然不语,则又成为谎言之证人,而使谎言更近于事实。

总之,世间的谎言纷纭不绝,若能等闲视之,则终归不为所惑。

浅俗之人好说耸人听闻之事,唯士君子不谈怪异之事。

然而神佛显灵之事、转世菩萨之传记,也不可全然不信。

在这类事上,世俗之荒诞说法固然不值一哂,一概否认其不曾有过,也不妥当。

只需心正且诚,不盲信其有,不妄讥其无,就好了。

33我不知道人为何要为无聊所苦。

不要用心于外物,最好的办法,是一个人独处;一旦把心放在世俗,就免不了被它迷惑,失去自主。

比如和别人交谈,总想博得别人的好感,就做不到言为心声了。

又不免有和人嬉闹的时候,有和人争执的时候,以至于喜怒不定,妄念丛生,得失之心就再难放下。

如此执迷于尘世,陶醉其中,且又好发痴心梦想,全不悟我佛真谛。

就算无法彻悟佛理,只要能了断俗缘,让此身清静;澄清俗务,让此心安宁,也还可以暂得此生之乐。

生活、人事、技艺、学问诸般,都得放下,《摩诃止观》如是说。

34任何事情上,都表现出自己并不知道多少的样子,是令人赞赏的姿态。

有修养的人虽然心里知道,表面上,也是一副谦然不明的样子。

反而远乡僻壤来的人,在谈吐之间,似乎无事不晓,令听者一脸愧色,他则一脸得色,颇可鄙也。

明于事理的人,必然慎于言辞,人不问,则己不答,可谓善也。

35屏风、障子上的书画,如果出自拙劣的手笔,不仅看着面目可憎,还显出此家主人的粗俗。

因为从日常用具上,是可以推断主人的缺乏情趣的。

但我的意思,也不是说家中之物都必须精美无伦。

有的人只求坚实耐用,家具器物就都粗笨不雅。

有的人为夸耀家中的珍宝,就为它添加多余的装饰,这种做作的繁琐,尤其不可取。

家中的物品,古朴稳重,花费不大,但格调清雅,就可以了。

36人心不能纯善无伪,但也并非无正直之人。

见贤而思齐,是人之常情,只有愚顽的人遇见贤者会心生憎恨,还出言诋毁说:

“他是为贪图大利,才假意不计较小利,欺世盗名而已。

”此种议论,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也可见下愚之人,顽性难改。

这样的人,就算让他假意舍弃小利,他也做不到。

所以愚人愚性,是万不可学的。

学狂人奔走于大道,就是狂人;学恶人谋害人性命,就是恶人;学骥就是骥种,学舜就是舜徒。

所以哪怕是虚伪的人,而能够效仿贤人,他也可以称为贤人。

37附着于他物而最终毁坏他物的东西,有无数种。

比如身上有虱子,家里有老鼠,国有贼,小人有财,君子有仁义,出家人有戒律佛法。

38曾读过一本记载高僧言论的书,名字似乎叫《一言芳谈》,其中有些话我颇有同感,所以还记得:

一、做还是不做某事,犹豫不决的时候,最好暂时不做。

二、要想往生的话,就连糠酱瓶都是多余的;在随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