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汇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7755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3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汇总.docx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汇总.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汇总.docx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汇总

第一单元走进科学

1校园寻“宝”

学习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模仿科学家一样地去寻“宝”能寻到合适的探究材料。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学习和实际体验,让学生对科学探究和科学学习有初步了解。

学习重点:

引领学生学习达尔文的探究方法来开展自己的寻宝活动

学习难点: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

学习准备:

纸和笔、一个小盒子

学习时间:

一课时

学习过程:

学习导入

一、学习卷首语,介绍指南车,我们从校园开始走进科学。

二、介绍科学家达尔文。

学习新课

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

1、4页的内容。

二、达尔文是怎样寻宝的,谁能给大家说说?

认真观察—了解记录—采集标本—整理资料—分析研究

三、学习达尔文进行寻“宝”游戏。

1、介绍游戏要求。

(活动范围及安全事项)

2、查看寻宝清单。

3、开始校园寻宝,用纸和笔记下寻宝时的发现。

4、“百宝箱”收集宝贝。

四、流寻“宝”发现。

l拓展延伸

一、教师检查“百宝箱”。

二、总结全课。

布置学生保留“百宝箱”,下节课带来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校园寻“宝”

1、了解科学家:

达尔文

2、寻“宝”游戏

学习后记:

 

2观察宝贝”

学习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学习并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能用语言或简单的文字、图画记录被观察物的特征,同时提出问题并试着作出初步的假设。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观察与思考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浓厚兴趣。

(三)科学知识目标:

观察、认识一些自然物的性质。

学习重点:

学习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并了解观察物的特征

学习难点:

能抓住被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

学习准备:

放大镜、前一课找到的“宝贝”、记录单

学习时间:

一课时

学习过程:

学习导入

一、展示找到的宝贝

二、你们为什么觉得它是宝贝呢?

它有什么特别吗?

你是怎样发现它的特别之处的?

你们很不错,发现了那么多。

l

学习新课

一、只有细心观察的人才会有收获,我们这节课就带大家学习达尔文观察宝贝。

板书:

观察宝贝

二、学习讨论达尔文的观察方法

1、观察的基本过程:

观察、记录、提出问题(初步猜想、解释)

2、观察的基本方法:

看、摸、闻、听、尝

三、观察宝贝

1、如果每组选一样你们最感兴趣的宝贝观察,你们选哪一样?

打算用什么方法去观察这个宝贝?

(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教师指导完善,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

3、学生观察宝贝,教师巡视指导。

4、讨论交流。

(1)小组成员整理好桌上的“宝贝”,填写记录单。

(2)分组说说你们的宝贝的特点及运用的观察方法。

(3)对于你们的宝贝,有些什么问题,有什么解释吗?

(4)小结:

哪个宝贝最有价值?

l拓展延伸

一、活动:

认领宝贝

1、观察一颗宝贝石头

2、上交石头

3、认领宝贝

4、小结

二、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观察“宝贝”观察的基本方法:

看、摸、闻、听、尝顺口溜:

眼耳鼻舌手人人身上有帮我认东西是我好朋友

学习后记:

3整理百宝箱

学习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事物的共同特征,对它们进行简单分类或排序,并能叙述自己分类的理由,懂得给事物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

2、能简单处理收集到的研究材料。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独立观察和思考,能乐于和其他同学合作。

2、善待被寻来的小动物,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观念。

(三)科学知识目标:

了解什么是分类,分类有什么好处,了解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

学习重点:

指导学生学习“在事物的各种特征中找共同特征”,以共同特征为基础进行简单分类。

学习难点:

能根据事物的共同特征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分类或排序

学习准备:

纸盒或瓶子作标本容器、标签纸、胶水、真标本

学习时间:

一课时

学习过程:

学习导入学生拿出“百宝箱”,引导学生模仿达尔文的做法,整理自己的“百宝箱”。

l

学习新课

一、给“宝贝”分类

1、学生检查“百宝箱”,想出自己的分类方法。

2、小组交流分类方法,全班汇报讨论。

3、说说自己分类的理由,说出分类的标准。

4、教师小结活动情况,强调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

二、制作标本

1、科学家为了长期研究“宝贝”把它们制成标本,我们也来试试。

2、老师出示石头标本或树叶标本,激起学生的制作热情。

3、介绍标本的制作方法。

4、分小组制作标本,教师指导。

l拓展延伸

一、标本展览,成果交流。

二、“走进科学”单元评价

板书设计:

整理“百宝箱”

一、给“宝贝”分类

二、制作标本

学习后记:

 

第二单元身边的动植物

1身边的植物

学习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在观察活动中,能够调动各种感官识别常见植物,描述常见植物的特征,会依据不同标准对不同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2、能做一份植物的观察记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多角度观察植物,激发学生参与科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想了解与植物有关的事情。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字。

2、知道植物的特征,包括颜色、气味、外形等内容。

学习重点:

识别常见植物,描述常见植物的特征

学习难点:

会依据不同标准对不同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学习准备:

观察记录表、放大镜、植物卡片、各种奇异植物的资料

学习时间:

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导入提问:

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上有多少种植物?

那你知道咱们校园里有多少种植物吗?

l

学习新课

一、认识周围的植物

1、谁能说说我们周围有哪些植物?

向同学们介绍它的名字及其特征。

2、看教材活动图例,让学生了解可以通过手摸、鼻闻、眼看来掌握植物特征,认识植物。

3、提出课外观察的任务及注意事项,并填写好观察记录表。

4、分小组进行课外观察活动,教师巡视。

5、学生汇报,检查观察记录表的记载情况。

5、教师小结。

l拓展延伸继续了解认识本地的一些植物。

第二课时l

学习导入

1、介绍我国明代医学家和药学家李时珍。

2、李时珍认识了上千种植物,在《本草纲目》里还给植物进行了分类。

l

学习新课

一、给身边的植物分类

1、请同学们按照不同的标准,试着给下面这些植物分类,将同一类植物做上相同的记号。

2、与同学们交流自己的分类标准。

3、把自己上节课观察到的植物按照自己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4、学生汇报,教师记录。

5、教师小结。

二、有趣的植物

1、学生了解书中介绍的四种有趣的植物。

2、学生展示搜集的有趣植物的资料并相互交流。

3、教师补充、小结。

l拓展延伸课后继续搜集了解植物的有关资料。

板书设计:

身边的植物

一、认识周围的植物

二、明代医学家和药学家李时珍

三、有趣的植物

学习后记:

2常见的动物

学习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在观察活动中能运用各种感官识别常见动物,观察描述常见动物的特征,会依据特定标准对不同动物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类。

2、能观察记录。

3、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条件下的定性观察。

4、知道进行科学研究,先要选择并确定研究的题目。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多角度观察植物,激发学生参与科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促进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形成。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更多常见动物的名称,在对动植物进行分类的过程中体会动物分类的标准;初步意识到要抓住动物的典型特征来认识动物。

2、在对动物进行特征描述的过程中增加对动物的了解。

学习重点:

识别常见动物,观察描述常见动物的特征

学习难点:

会依据特定标准对不同动物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类;知道进行科学研究,先要选择并确定研究的题目

学习准备:

观察记录表、放大镜、动物卡片、相关动物的资料

学习时间:

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导入

1、自然界中动物的种类很多,大约有150万种。

2、我们认识哪些动物呢?

l

学习新课

一、认识常见的动物

1、分小组交流自己知道的动物名字及其特征。

2、学生汇报。

3、把你知道的常见动物填写在书上记录表中合适的位置。

4、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填写理由(自己的分类标准)。

5、教师小结。

二、猜动物

1、想一想,怎样才能让别人很快就能猜到结果?

2、用语言描述一种动物的特征,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

3、合作游戏。

教师准备动物卡片。

出示后请两个同学为一组一个说特征一个猜动物名称合作游戏,在规定时间内哪一组猜的动物多。

l拓展延伸指南车信箱公告:

征集有关动物的谜语。

第二课时

学习导入猜谜语活动。

学习新课研究一种常见动物的特性

1、请每一小组选择一种合适的动物进行研究,并确定好研究的题目。

2、小组交流确定研究选题。

3、学生汇报,教师对选题的确定进行指导。

4、分小组进行研究,并把研究结果写下来。

5、学生汇报,互相交流。

6、教师小结。

l拓展延伸出示指南车信箱,学生探讨:

蚯蚓会唱歌,这是真的吗?

古人的这种结论可信吗?

板书设计:

2常见的动物

一、认识常见的动物

二、猜动物

三、研究一种常见动物的特性

学习后记:

 

第三单元土壤

1本地的土壤

学习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采集土样。

2、能够采用不同的方法观察土壤。

3、能够用自己设计的方式分离土壤里的物质,并填写实验记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验观察土壤的乐趣。

2、意识到保护土壤要从小事做起,能将研究后的土壤及其中的动植物放回原处。

(三)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土壤的概念。

2、知道本地土壤的组成。

学习重点:

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学习难点:

了解土壤的成分

学习准备:

小铁铲、塑料袋、标签、笔、记录纸、托盘、报纸、筛子、水、烧杯、玻璃棒

学习时间:

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导入提问:

有谁知道土壤是什么吗?

理解土壤的概念

学习新课

一、认识土壤

1、哪些地方有土壤呢?

2、土壤和植物、动物、人类有些什么关系呢?

二、采集土样

1、想去看看土壤吗?

2、教师宣布采集时的安全事项。

3、学习生做土壤标本的方法(18页)

4、带工具采集土样

三、活动总结

四、课后准备将土壤样本交给老师保存。

第二课时

学习导入提问:

我们采集来的土壤,你想知道些什么?

有些什么问题?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该怎么办?

要靠大家认真地、仔细地观察

学习新课

(一)观察土壤成分

1、你已经知道土壤里有哪些东西?

2、你是用什么观察方法发现的?

3、讨论:

我们还可以用些什么方法观察土壤?

4、用自己的方法观察土壤。

5、汇报观察结果。

(二)设计方法分离土壤

1、讨论:

你怎样把土壤中看到的物体分离开来?

2、汇报分离方法。

3、分组按照自己的方法分离土壤。

4、学生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自己的发现。

(三)教师小结(四)拓展应用

1、整理器材

2、留心观察不同的土壤。

板书设计:

1本地的土壤

(一)观察土壤成分:

土壤里有小石子、泥土、沙、腐烂物、水等

(二)设计方法分离土壤:

沉淀法、筛选法、挑拣法

学习后记:

 

2土壤的种类

学习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会做土壤鉴别类型的实验。

2、能够开展小调查活动,了解本地土壤类型。

3、能够做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土壤里的实验。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关注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2、乐于用所学科学知识、技能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土壤的一般分类标准。

2、理解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的土壤里。

学习重点:

1、知道土壤的一般分类标准。

2、引起对家乡的关注。

3、通过中长期观察培养学生的坚持性。

学习难点:

能够做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土壤里的实验、

学习准备:

上节课所采土壤、笔、记录纸、种子、花盆、不同类型的土壤

学习时间:

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导入通过你们的观察,所有的土壤都相同吗?

学习新课

(一)认识土壤的类型

1、土壤的类型是根据砂和黏土的含量来划分的。

2、开书21页自行了解。

(二)鉴别土壤

1、讨论:

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土壤中砂和黏土的含量?

2、学生汇报。

3、教师补充“手捏法”。

4、学生分组对上节课采来的土壤进行鉴别。

5、学生填写实验记录。

拓展延伸小调查

1、了解本地的土壤类型。

2、了解本地的土壤适合种哪些植物。

第二课时

学习导入大家的小调查进行得如何?

学习新课

(一)科学调查讨论会

1、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进行调查的,有什么结果?

2、学生汇报,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3、教师宣布调查结论。

(二)研究不同的植物生活在不同的土壤里

1、了解仙人球、花生适合生长在什么类型的土壤里。

2、猜一猜,同一种植物生长在不同类型的土壤里会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吗?

3、教会学生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对比实验)

4、学生动手实验。

5、嘱咐学生做一个有科学精神的有心人,坚持给豆子浇水、记得每天察。

拓展活动

1、学生自己阅读了解无土栽培技术的知识。

2、教师补充说明相关知识。

板书设计:

2土壤的种类砂质土:

含砂较多。

颗粒大,渗水快,保水性差,透气性好黏质土:

含黏土较多。

颗粒小,渗水慢,保水性好,透气性差壤土:

含砂和黏土的量差不多。

颗粒居中,渗水居中,保水性居中,透气性居中

学习后记:

3土壤的保护

学习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会推测土壤遭受破坏的严重后果。

2、能够参与保护土壤的活动。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意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保护土壤的方法。

学习重点:

意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能主动参与到保护土壤的行动中去

学习难点:

能设计保护土壤的活动

学习准备:

图片资料

学习时间:

一课时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已经知道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但是人类却在破坏它。

学习新课

(一)了解土壤被破坏的方式

1、出示人们破坏土壤的图片资料。

2、这样做为什么破坏了土壤?

3、列举本地土壤被破坏的情形。

4、破坏本地土壤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5、生开展讨论:

这样下去我们的大地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二)保护土壤

1、开书26页,讨论这些做法是否正确。

2、你能想到一些什么办法来保护土壤?

3、我们可以开展哪些活动保护土壤?

?

拓展延伸

1、角色扮演(土壤的申诉)、小实验(埋垃圾)

2、校外宣传

3、土壤改良

板书设计:

3土壤的保护

(一)了解土壤被破坏的方式

(二)保护土壤

学习后记:

 

第四单元

奇妙的水1认识水

学习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获取证据,能用语言、文字、绘图等方式描述对一定量的水的形状变化的观察结果。

2、能设计比较水的多少的实验方案,并实施。

能对各组实施的方案及效果进行评价,在了解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易操作性、简便性的基础上,评出1~2个最优方案。

3、学会使用量筒进行测量。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1、尊重证据,用证据来说明问题。

2、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在设计方案时,能积极思考,方案严密、可行。

(三)科学知识目标:

认识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学习重点:

认识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学习难点:

能设计比较水的多少的实验方案,并实施。

学习准备:

水、烧杯、量杯、漏斗、水槽、量筒、瓶子、不同形状的其他容器若干、尺、调匙、滴管等。

学习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导入

一、阅读单元页,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二、提问:

关于水,我们有哪些认识?

有哪些问题?

学习新课

一、拿出清水、杯瓶等各种容器。

二、试猜想:

将水倒入这些容器中,水的形状会是什么样子?

三、学生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四、交流汇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容器内水的形状。

拓展延伸你能画出容器里水的形状吗?

第二课时

学习导入

学习新课

一、提出猜想。

1、出示三瓶大小、形状、颜色不同的水。

2、谁的肚子里装的水最多呢?

(学生回答)

3、教师统计学生所持观点情况。

二、实验验证。

1、你们有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

2、学生分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

(根据现有材料选择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4、办法可行吗?

这需要咱们亲自动手试一试。

学习过程:

温馨提示:

1)你们小组准备使用哪种实验方法?

需要什么材料呢?

2)小组内的同学怎样分工?

5、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6、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三、反思猜想。

通过刚才的猜想和动手实验来验证,说说你有什么想法呢?

四、认识量筒。

1、为了精确地测量水的多少,我向大家推荐一个专门用来测量水的仪器——量筒,它是测量液体多少的仪器之一。

2、小组观察量筒,认识“毫升”。

3、介绍量筒的使用方法。

4、比赛:

教师说出多少毫升水,学生马上量出水。

比一比,哪个小组倒得快?

5、先估测,再用量筒测量一号瓶的水,并填写实验记录单。

拓展延伸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有刻度的物体,可以来测量液体的体积呢?

板书设计:

1认识水

一、关于水,我们有哪些认识?

有哪些问题?

二、水的特点:

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一定的形状

学习后记:

2流动的水

学习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材图示,小组分工合作制作小水轮模型。

2、对如何使小水轮转得快做出设想,并用实验证明。

能找到两种以上的办法使小水轮转得快。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积极思考,大胆设想。

2、注重实践,尊重事实。

3、能意识到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都有有利和有害的一面,科学能帮助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能帮助人们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自然力量,趋利避害,甚至化害为利。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列举实例说明流水有力量。

2、能初步了解人类科学利用流水的历史。

学习重点:

小组分工合作制作小水轮模型。

学习难点:

对如何使小水轮转得快做出设想,并用实验证明。

学习准备:

红萝卜、小塑料片若干、铁丝支架、水槽、烧杯或可乐瓶、与流水有关的图片和声像资料等

学习时间:

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导入

一、阅读指南车信箱,介绍古时水磨及这一技术发明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和它创造的价值。

二、提问:

水磨是怎样利用水力的?

学习新课自制小水轮。

1、教师出示一个小水轮范例。

2、介绍制作小水轮的材料及基本制作方法。

3、学生动手制作。

4、简单测试后展示自己的作品,交流制作经验。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课后做出更多的各具特色、新奇有趣的水水轮。

第二课时

学习导入

一、展示学生课后制作的作品。

二、让小水轮转起来,想想,怎样才能使小水轮转得更快呢?

学习新课

一、研究讨论。

1、小组讨论:

小水轮转得快的条件和原因有哪些?

试做猜想。

2、汇报交流,互相补充。

二、实验探究。

1、提问:

我们的小水轮还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

2、学生实验尝试,教师指导。

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控制变量。

3、汇报交流。

通过实验体验“流动的水有力量”和如何用好这种力量。

拓展延伸

1、教师展示有关水利和水害的图片,让学生谈谈水力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

2、我们应该怎样合理利用水力,减少水力的危害?

板书设计:

2流动的水

1、水磨是怎样利用水力的?

2、自制小水轮

3、流动的水有力量

学习后记:

3溶解

学习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2、经历简单的猜测,验证活动过程。

3、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并将科学探究中得到的发现用于生活中。

(三)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溶解现象。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学习重点:

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学习难点:

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

学习准备:

水、烧杯、搅拌棒、粗盐、糖块、高锰酸钾、红糖、沙子、石子、粉笔、肥皂、洗衣粉、橡皮、面粉等

学习时间:

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导入

一、教师出示一杯清盐水。

提问:

透明的水中能“藏”东西吗?

(学生回答)

二、请几个学生尝杯中的水。

提问:

水中藏没藏东西,“藏”的是什么?

学习新课

一、观察实验:

盐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1、教师出示实验的器材:

水、烧杯、搅拌棒、粗盐。

2、指导学生认识实验的器材,并教给学生正确的搅拌方法。

3、提出观察实验的要求:

1)按照“没有放入水中时”、“刚放入水中时”、“搅拌一会儿”、“搅拌较长时间后”的观察顺序进行细致的观察。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填写观察记录表。

(记录表附板书设计内)3)安全提示:

实验的液体不能随便尝,这样很危险。

只有经过老师确定无危险,且得到教师的允许才能尝。

4、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二、汇报交流。

1、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进行汇报交流。

2、认识盐在水中的变化过程是:

由大颗粒→小颗粒→微粒→“化”在水中。

三、对比实验。

1、观察沙子和高锰酸钾放入水中的情况。

2、理解溶解的科学含义:

溶解就是像盐这样,在水中慢慢消失、慢慢溶化的现象。

3、使学生知道:

有的物质在水中容易溶解,有的物质在水中不容易溶解。

拓展延伸

1、你还有什么问题?

2、归纳问题,引导感兴趣的学生课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第二课时

学习导入学生汇报交流上节课后深入研究的情况。

学习新课

一、提出猜想。

1、学生拿出准备的材料:

石子、红糖、粉笔、肥皂、洗衣粉、橡皮。

(允许学生补充其它的材料)

2、学生预测这些材料放入水中后将如何变化,并说出预测的根据。

二、观察实验:

其他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

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1)实验过程中细心观察,并且做好实验记录。

(记录表附板书设计内)2)实验完毕整理观察结果,得出哪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