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办农村交通安全意见与市政办农村服务业发展规划汇编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7793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政办农村交通安全意见与市政办农村服务业发展规划汇编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市政办农村交通安全意见与市政办农村服务业发展规划汇编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市政办农村交通安全意见与市政办农村服务业发展规划汇编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市政办农村交通安全意见与市政办农村服务业发展规划汇编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市政办农村交通安全意见与市政办农村服务业发展规划汇编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市政办农村交通安全意见与市政办农村服务业发展规划汇编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市政办农村交通安全意见与市政办农村服务业发展规划汇编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市政办农村交通安全意见与市政办农村服务业发展规划汇编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市政办农村交通安全意见与市政办农村服务业发展规划汇编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市政办农村交通安全意见与市政办农村服务业发展规划汇编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市政办农村交通安全意见与市政办农村服务业发展规划汇编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市政办农村交通安全意见与市政办农村服务业发展规划汇编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市政办农村交通安全意见与市政办农村服务业发展规划汇编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市政办农村交通安全意见与市政办农村服务业发展规划汇编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市政办农村交通安全意见与市政办农村服务业发展规划汇编doc.docx

《市政办农村交通安全意见与市政办农村服务业发展规划汇编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政办农村交通安全意见与市政办农村服务业发展规划汇编doc.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市政办农村交通安全意见与市政办农村服务业发展规划汇编doc.docx

市政办农村交通安全意见与市政办农村服务业发展规划汇编doc

市政办农村交通安全意见与市政办农村服务业发展规划汇编

市政办农村交通安全意见

一、充分认识当前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预防道路交通事故“五整顿、三加强”工作措施,大力整治路面行车秩序,加大事故隐患路段整改力度,广泛宣传交通安全法律法规,道路交通安全总体上保持平稳态势。

但是,我市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尤其是农村地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存在很多薄弱环节。

一是“政府主导,部门监管,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农村交通安全宣传不够深入,农民交通安全意识比较淡薄,违法载人、无牌无证、报废车辆上路、人货混装、超速行驶、超载运输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普遍存在。

二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拖拉机、低速载货汽车及三轮汽车等交通工具已普及农村家庭,目前全市共有拖拉机、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约40余万辆,占机动车总数的20%以上,由于这些车辆安全性能、稳定性能差,存在较大交通安全隐患。

三是农村“村村通”工程虽然使农村道路通行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不到位的问题依然普遍存在。

四是农村公交客运不能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很多县城、乡镇与村庄之间未开通短途客车,现有客运班车运行时间短、线路少,搭乘不便,致使农民外出经商、务工、接送学生等普遍乘坐拖拉机、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极易引发群死群伤的重特大恶性交通事故。

据统计,近几年全市发生涉及拖拉机、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造成的特大道路交通事故7起,死亡36人,分别占特大道路交通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的50%和56.25%。

道路交通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

做好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是构建和谐平安的重要内容,是各级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基本要求。

各级各部门要从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注民生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紧迫感,把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落实各项措施,切实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

各级各部门要积极借鉴云南经验,强化源头管理,加大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狠抓路面交通秩序管控,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大力发展农村客运市场,努力解决农村交通安全存在的问题,预防和减少农村道路交通事故,为农村群众出行创造安全畅通的环境。

(一)强化源头管理。

公安、交通、农机部门要对辖区拖拉机、低速载货汽车和三轮汽车等车辆的技术状况进行检验,对不符合安全运行条件的,严禁上路行驶。

对达到报废标准的,坚决依法予以强制报废;认真做好驾驶人培训、考核,车辆登记和年度检验,驾驶证申领、换发、审验等工作;要对辖区内拖拉机、低速载货汽车和三轮汽车驾驶人培训机构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和清理,取缔违规培训机构,杜绝违规办班现象。

安监、公安、交通、公路部门要组织人员对全市农村道路进行一次集中摸排,对排查出的交通安全隐患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及时予以整改。

教育部门要加强对校车安全管理,与辖区学校签订交通安全责任状,坚决杜绝使用拖拉机、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及报废车辆接送学生;严格学生集体出行手续的审批及车辆、驾驶人安全管理;公安部门要联合交通、公安、农机部门适时开展校车专项治理活动。

(二)加大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

交通、公路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抓住农村“村村通”工程实施的有利时机,大力改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通行条件,不断加强、完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确保农村公路安全畅通。

规划、财政、交通、公安、公路等部门要认真履行各自职责,确保信号灯、标志标线标牌和减速设施等交通安全设施与交通规划、道路设计、道路建设和改造同时设计、同时预算、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三)狠抓路面交通秩序管控。

公安、交通、农机部门要组成联合执法队伍,以查处拖拉机、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无证驾驶、无牌上路、违法载人、人货混装、超载超限、超速行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为重点,不间断地开展农村地区交通违法行为集中整治行动,努力压降农村交通事故。

公安部门要不断深化和拓展农村交警中队和社区交警警务室建设,将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纳入日常管理范围,健全完善农村道路安全防控网络;要积极探索乡村道路交通安全由交警大队牵头、派出所协助管理的新模式,延伸管理触角。

乡镇(街办)、村居(社区)要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加强专职协管员、兼职协管员、义务协管员、交通安全志愿者“四支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四)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各级宣传部门要把道路交通安全宣传纳入公益事业,通过各类新闻媒体大力宣传道路交通法律法规。

公安部门要以“文明交通行动计划”为载体,深化道路交通安全宣传“五进”、“保护生命、平安出行”活动,针对农村特点,采取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对车主、驾驶人和村民的安全教育,增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交通法制观念和安全文明意识。

农机、安监部门要充分发挥“平安农机示范乡(镇)”、“平安农机示范村”、“平安农机示范户”的示范作用,开展“平安农机”宣传教育活动,采取送“平安农机”倡议书、宣传挂图、知识手册、放映警示教育片、上安全知识课等形式,广泛普及交通安全知识。

司法部门要将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纳入普法内容,组织开展经常性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教育活动;健全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司法援助和司法救济政策。

(五)大力发展农村客运市场。

市交通局及各县市区政府、市属开发区管委会要紧紧围绕农村群众平安出行这一目标,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农村客运发展规划,通过采取政策引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政府监管、税费减免等措施,吸引社会投资,整合社会资源,不断延伸公交线路,大力扶持和发展农村客运交通,加大农村线路客运力量,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群众出行需求,积极稳妥地实现乡村客运运力科学化、营运区域化、管理规范化、出行便捷化的“四化”目标,构建覆盖全市的公交城乡一体化大格局。

三、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责任制

各级要把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完善“政府领导、部门监管、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责任制,健全市、县、乡、村四级道路交通安全网络。

(一)健全完善交通安全领导责任制。

各县市区政府、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主要负责同志对本地交通安全负总责,要切实承担起辖区内交通安全工作的领导职责。

各级要积极加大投入,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撑。

各乡镇(街办)主要负责人是本辖区内交通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对道路交通安全负领导责任,分管交通安全的乡镇(街办)是直接责任人,负直接领导责任。

各乡镇(街办)要拟定年度交通安全工作计划,组织实施日常交通安全工作,落实交通安全制度,组织实施交通安全检查和事故隐患整改工作。

要落实乡镇领导分工包靠制度,副乡镇长包片,乡镇干部包村,对辖区农村车辆进行全面摸排,逐一登记造册,实现“一车一档”管理制度;要加强对辖区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拖拉机及其驾驶人的管理,实行“一盯一、一帮一”的监督管理机制。

各乡镇(街办)要协调好公安、交通、农业、农机等基层部门,使其认真履行职责,搞好资源优化整合,切实形成工作合力,确保每个乡镇(街办)、村居(社区)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方面领导到位和队伍到位。

各村居(社区)要经常组织辖区农民进行交通安全学习,定期开展安全检查评比活动,掌握本村(社区)机动车及其驾驶人安全行车情况,建立驾驶人跟踪教育制度,详细记录驾驶人交通违法情况。

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与乡镇(街办)政府、乡镇(街办)政府要与村居(社区)负责人、村居(社区)负责人与机动车主和驾驶人之间,要层层签订道路交通安全目标责任书,切实将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责任落到实处。

(二)健全完善部门监管责任。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谁受益、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认真落实农村交通安全监管责任制。

各级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委员会要加强对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指导、协调、督促,组织好道路交通安全责任制目标管理考核、评定工作;通报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情况,督促县市区(开发区)、乡镇、村落实防范措施,消除安全隐患;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总结推广交通安全防范的工作经验。

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相互协作,相互补位,建立完善工作协调、信息共享、隐患排查、安全防范等长效工作机制,齐抓共管,综合整治,集中解决一批影响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的难点、热点问题,整体推进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有效提升我市农村道路交通管理的综合能力和水平。

(三)健全完善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问责制。

要将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纳入地方各级政府年度安全工作考核内容,建立完善严格的考核和奖惩制度。

各县市区政府、市属开发区管委会每年要组织交通安全考核评比,对农村交通安全工作成效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安全责任制度落实不力的部门、单位、个人予以通报批评。

对发生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严格按照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四不放过”原则,由市政府安监部门牵头,组织监察、公安、交通、农机、公路等部门认真开展事故调查工作。

重点查清是否违反规定的条件、程序作出审批决定或者给有关事故当事人发放牌证、许可证;是否按照法律法规和上级规定要求,进行安全检查;是否对存在的重大交通安全隐患及时进行整改等内容。

经调查认定,对负有领导、管理、审批、监督职责的政府有关部门存在以上不按规定履行职责、义务情形之一的,或者对事故的防范、发生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应当依照有关规定追究其行政责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处理结果。

对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要追究市级相关职能部门、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分管负责人、县级职能部门、乡镇(街办)政府主要负责人和村居主要负责人的领导责任和直接领导责任,分别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或者撤职处分;对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要追究县级职能部门、乡镇政府分管负责人、村居负责人的领导责任和直接领导责任,分别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或者撤职处分。

市政办农村服务业发展规划

一、全市农村服务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经济发展,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工作重心,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稳定农业生产,大力建设具有特色的现代农业,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五年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204.74亿元增长到300.85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从43.17亿元增长到79.08亿元;林业总产值从1.87亿元减少到0.87亿元;牧业总产值从28.69亿元增长到53.02亿元;渔业总产值从128.80亿元增长到162.83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从2.22亿元增长到5.06亿元。

农村第三产业总收入从257.91亿元增加到396.84亿元。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快速提高。

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提高是农村服务业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得到快速提升,省级以上龙头企数量从全省中游偏下水平跃居全省前五位。

5年来,全市共争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各类财政贷款贴息6000多万元;从年起,财政每年安排8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企业上档升级。

通过扶持,全市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由144家发展到302家,企业资产总额由205.48亿元增长到553.21亿元,固定资产由117.34增长到260.79亿元,销售总收入由296.38亿元增长到654.68亿元。

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由68家发展到120家,10亿元以上的由5家发展到12家。

新增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2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36家,其中国家级、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分别达到6家、50家。

以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契机,通过宣传发动、政策推动、典型带动、服务促动等方法措施,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从年起,财政每年安排400万元,用于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争取中央、省财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资金500多万元,对一批规模大、运作规范、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奖励扶持。

20个合作社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荣成花山果蔬合作社被确定为全省8个部级示范社之一。

农民专业合作社由55家发展到968家,注册资金达到2.8亿元,入社成员3万多户,辐射带动农户10万户。

(二)农业标准化、品牌化水平大幅提升。

市及市区全部成立了农业综合执法队伍,设置了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办公室,所有农业镇全部设立了农安办,2600多个村设置了监督员。

1332家农资生产经营单位、所有“三品”认证基地及各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全部被纳入监管范围。

市及三市分别建立了质检中心,形成了以市级检测平台为龙头,以县级检测中心为主体,以市场、企业检测室为补充的质量检测体系。

建立了新型农资配送体系,设立农资配送中心76处,实行市区专营、镇级配送、村级直供的农资经营模式,杜绝了市场上的违禁农资。

出台了《市农产品质量认证奖励办法》,累计发放奖励资金1085万元。

全市新建标准化基地90多万亩,累计达到130万亩;新增认证“三品”811个,是之前历年认证数量的8倍,总数达到933个;野生刺参、大花生等17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注册和登记。

农产品质量自检合格率保持在98.5%以上,省厅历次抽检的合格率始终居全省前列。

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65件,其中著名商标25件,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省名牌产品35个。

(三)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示范推广成果丰硕。

全市共取得农业科研成果9项,其中市科技攻关奖2项,市科学技术奖7奖;获省农牧渔丰收奖4项。

市农科院承担“无花果抗寒优质丰产集约化栽培技术体系研发”科研课题,年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无花果现代产业技术体系集成示范与推广”项目被国家科技部列入年度国家星火计划。

建立了省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实验站、种质资源库、无花果和草莓引智成果示范基地、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等一批良种选育平台,每年引进、试验花生、玉米新品种上百个。

引进的“秦优8号”油菜品种年通过了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成为全省第一个通过审定的油菜品种;选育出高产多抗玉米新品种威玉308于年通过了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入选省年中央财政玉米良种补贴项目推介品种名录;引进筛选出高附加值加工专用型甘薯新品种6个,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3000亩,带动全市年甘薯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

联合科技、财政等部门,组织实施了新农村建设科技行动计划,重点示范推广农作物良种良法配套生产技术、果品优质套袋技术、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户用沼气综合利用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可控缓释肥技术、EM菌土壤改良技术等十项先进实用的农业新技术,新增直接经济效益16.8亿元。

(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取得新进展。

争取国家、省农村沼气建设项目资金4247.8万元,市及市区配套3623.6万元,推动全市农村沼气快速发展。

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5万户,适宜农户沼气普及率由0.6%提高到31%;新建小型沼气工程290处、大中型沼气工程12处;创建村级沼气服务网点209个,配备沼气出料机80辆,服务范围基本覆盖所有建池农户;建设沼渣沼液综合利用示范基地10处。

全市沼气池年可消化利用畜禽粪便80余万吨,产生沼肥近2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7.05万吨、二氧化硫610吨,年节支增收6580万元。

累计投资1.1亿元,在午极、下初、泽头、大水泊、宋村、大疃、桥头等20多个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20.5万亩,项目区农户平均年增收400元。

所辖市区实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面覆盖,累计在XX多个村推广测土施肥面积400万亩,惠及40万农户。

项目区肥料利用率提高3%—5%,累计减少化肥折纯使用量1万吨,为农民节支增收近亿元。

(五)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迅速。

全市各类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数量发展到到555个,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规模园区有5个,休闲观光农业从业人员达到8800多人,年接待游客数量为66.1万人次左右,年营业收入达9400多万元。

其中:

农业科技示范园11个,从业人员310人,年接待游客1.6万人次,年营业收入2060万元;农业观光采摘园100个,从业人员7000多人,年接待游客27.4万人次,年营业收入2700多万元;休闲农庄9个,从业人员150多人,年接待游客12.4万人次,年营业收入3310万元;农家乐(渔家乐)接待点400多个,从业人员1300多人,年接待游客24.4万人次,年营业收入1200多万元;农活参与体验园1个,从业人数20人,年接待游客3000人,年营业收入70万元。

(六)农民科技培训深入开展。

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农民34049人,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22099人,农业职业技能培训11950人。

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培训农民技术辅导员6600名,带动示范农户4万户,培训农民约22万人次。

年,在文登市组织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与改革建设示范县项目,围绕小麦、玉米、花生、果树和蔬菜五大主导产业,建立了10处科技试验基地,筛选100名农业技术人员和1000个科技示范户,开展科技进村入户指导,主推技术和主导品种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5%以上。

(七)农村商贸流通业持续繁荣。

“十一五”期间,全市商贸流通行业用于农村商业设施投入的资金总额达27.2亿元,是“十五”期间投资额的6.5倍,年均递增40%以上。

全市建设改造专业化配送中心9处,累计新建、改造各类“农家店”2200多处,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及70%以上行政村,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基本建立,农村消费环境明显改善。

到年底,全市农村可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0亿元,是“十五”末的2.4倍,年均增长16.5%,呈现出消费规模不断扩大、消费档次不断提升的良好势头。

各承办企业以配送中心为纽带,依托庞大的销售网络,大力发展订单农业,8家主要超市公司共对接基地3万亩。

“农超对接”既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了物流损耗,保证了消费安全,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实现了多方共赢的局面。

(八)农村供销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年,全市供销系统完成销售(营业)收入40.3亿元,实现利润4528万元,分别比年增长50.7%和37.8%;所有者权益由XX年初的4.3亿元增加到5.9亿元;上缴国家税费总额由XX年的3739万元增加到4376万元,五年累计达2.4亿元。

日用品连锁超市从年的39个发展到100个,覆盖全市所有镇域,并向村庄社区延伸;文登长江汇泉超市有限公司、荣成和乳山农资公司成为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依托企业;新建了占地49亩的荣成农资配送中心,改造了乳山农资配送中心,新上了乳山农资技术服务中心,新成立了广丰园农资有限公司;全系统农资农家店整合到550多个,年农资经营额达5.3亿元,化肥联采直供开始启动。

拥有再生资源和旧货交易市场5处,回收网点发展到210多处,年废旧物资回收额2.8亿元。

成立了市县两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供销社领办合作经济组织总数由29个增加到109个,涉农专业协会达到20个,10个专业合作社被纳入全国总社“千社千品富民工程”。

发展了滕家镇孔家等41个新型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二、“十二五”服务业发展环境和展望

总体来看,我市农村服务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等方面还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区域发展不均衡。

受区位、资源、环境、文化、习惯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各地服务业发展差异较大。

城郊镇、村以房屋租赁、餐饮住宿、交通运输、旅游业为主,经济效益较好。

偏远镇则以批发零售贸易业为主,经济规模和效益相对要差一些。

二是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我市农村服务业基本处于自然发展状态,存在档次不高、效率低下、小而散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现有农村服务业以传统的第三产业为主,新兴行业如科技服务、教育培训、休闲观光、信息服务等发展的能力较低。

服务业经营方式大多以单家独户的农户经营为主,经营规模小,有实力的农村服务企业少,缺乏竞争力。

三是产业发展重点未突破。

旅游业是当前农村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但从全市来看,除景区、樱桃采摘节等个别的景区和活动外,农村、农业休闲游、体验游的规模还比较小,吸收游客数量有限,旺季、淡季的差别较大,还未真正形成规模效应。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很多有利条件:

国家关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市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向“三农”调整和倾斜的力度逐年加大,公共财政越来越多地惠及农村,政府支农强农力度空前加大;经过建市2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全市基本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为农村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市委、市政府建设高端产业聚集区和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两区”发展规划,为农村服务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少,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客观需求;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步伐加快,对专业技术人才的服务需求不断增加;生产成本快速上涨,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仍十分突出,促进了生产要素从一二产向三产的转移。

同时,农村服务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不确定因素逐年增多;农村“散”而“小”,不利于服务业生产要素的集聚;土地流转进展不快,农业规模化经营和产业结构调整受到制约;农村年轻劳动力大量转移进城,农村科技人才日渐匮乏;农民收入的不平衡性突出,农民与城镇居民、沿海与内陆地区收入差距呈拉大趋势。

三、“十二五”期间农村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思想,将发展农村服务业作为加快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以人为本、普惠公平,进一步完善覆盖农村、功能合理的公共服务体系和机制,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水平;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促进农村服务业拓宽领域、增强功能、优化结构;坚持统筹协调、分类指导,发挥比较优势,合理规划布局,构建充满活力、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农村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坚持创新发展,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发达地区和国外的先进经验、技术和管理方式,大力提高我是农村服务业竞争力,实现全市农村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市场主导、政府推动。

发展农村服务业首先应以市场为主导,强化基础建设。

在投资上,主要靠吸引民间资本和市场化运作,政府则要抓好公共服务和平台建设,创造宽松环境;要围绕当地特色优势产业来发展配套服务业,促进农村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增效;在招商引资上,政府的职能是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环境,不能再担当主角,应当走“以商招商”的路子;政府要积极优化发展环境,打破城乡壁垒,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要加强农村人才引进工作,积极引进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网络技术等适用人才,建立起以市场原则为基础的用人机制。

2.因地制宜、城乡统筹。

要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合理配置服务资源。

要将农村服务业纳入各级政府制定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加大财政对于农村公共服务业和基础设施的支持强度,加大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

尤其注意要结合农村城镇建设规划和当地优势特色产业,制定农村服务业发展规划。

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吸引城市服务业对口支持农村服务业,扩展城市服务业在农村的市场和网点。

要统筹城乡服务业资源配置,积极组织和鼓励人才、资金、信息服务行业向基层、农村倾斜发展,使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能共同分享科技、市场和信息资源。

3.龙头驱动、合作社带动。

要强化基础性、生产型服务行业的建设,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和合作社。

目前,农业龙头企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