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明的管理方法如何让品质可久可远.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7797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戴明的管理方法如何让品质可久可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戴明的管理方法如何让品质可久可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戴明的管理方法如何让品质可久可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戴明的管理方法如何让品质可久可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戴明的管理方法如何让品质可久可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戴明的管理方法如何让品质可久可远.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戴明的管理方法如何让品质可久可远.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戴明的管理方法如何让品质可久可远.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戴明的管理方法如何让品质可久可远.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戴明的管理方法如何让品质可久可远.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戴明的管理方法如何让品质可久可远.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戴明的管理方法如何让品质可久可远.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戴明的管理方法如何让品质可久可远.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戴明的管理方法如何让品质可久可远.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戴明的管理方法如何让品质可久可远.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戴明的管理方法如何让品质可久可远.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戴明的管理方法如何让品质可久可远.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戴明的管理方法如何让品质可久可远.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戴明的管理方法如何让品质可久可远.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戴明的管理方法如何让品质可久可远.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戴明的管理方法如何让品质可久可远.docx

《戴明的管理方法如何让品质可久可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戴明的管理方法如何让品质可久可远.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戴明的管理方法如何让品质可久可远.docx

戴明的管理方法如何让品质可久可远

戴明的管理方法-14要点-如何让品质可久可远

第一点建立恒久目标,改善产品和服务

戴明博士认为,管理的问题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眼前」的问题,一类是「将来」的问题——这种分类是假设公司未来仍有前景,也有意继续经营下去。

所谓「眼前的问题」与公司立即的需求有关;包括如何维持品质、如何让产销配合,以及预算、用人、获利、服务、公关、营业预测等。

大多数美国公司都相当重视这些问题,而疏于着眼未来。

因为公司经理人每两三年就跳槽一次,所以他们重视的是短期的利益——只关心努力提高下一季的股利,而不管自己五年后还在不在位。

但这对一家五年后惨遭淘汰的公司而言,让眼前的单季股息增加二五%,又有什幺意义呢?

「我们很容易就埋首于解决今日盘根错节的问题中,面对着这些挑战,让自己的效率愈来愈高。

」戴明博士说。

但他强调,对未来没有任何计划的公司,不可能在业界屹立不摇。

员工面对着一家肯对未来投资的公司,也会更有安全感,更不可能跳槽到其它看似前景较佳期的公司去。

有些公司也许自认为已经画面定宣示恒久目标了。

但戴明博士要问:

「他们经常想到这些宣言吗?

」「这些画面宣示总是放在架子上,满布鹿埃。

」他奉劝那些认真顾念未来的公司,要发展出一套计划以及实施方法,以使自己在业界屹立。

建立起恒久一致的目标意谓着要:

(1)创新;

(2)研究与教育;(3)持续不断的改善产品与服务;(4)维护既有的设备、家具、固定装备,并添加新的辅助设备,提高工厂及办公室的生产力。

创新

创新的意义不在于推出某种耀眼的新产品,好让公司有新玩意儿可卖。

产品或服务本身不但必须有自己的市场,也必须能在某些方面,具体增进人类的生活。

有意在业界永续经营的公司,在进行有关创新的决策前,必须先拟订计划,并答复以下问题:

·我们需要哪些原料?

成本会是多少?

·我们的生产方法是什幺?

·我们需要增聘哪些新人?

·我们的设备必须作哪些变动?

·我们需要哪些新技术?

多少人需要?

·如何训练现有员工具备这些新技术?

·如何训练监督者?

·生产成本为何?

·行销成本为何?

服务的成本与方法为何?

·客户将如何使用这些产品或服务?

·公司如何得知客户是否满意?

这些问题看似极为简单,但令人惊讶的是,竟有许多公司在还没提出答案时,就开始贸然前进了。

挹注资源于研究与教育

本质上,公司必须对未来有信心才可能创新。

戴明博士也说,除非最高经营阶层「展现对品质与生产力无可撼动的决心,创新才会成功」。

但光是创新还不够。

新产品并非解救衰颓公司的仙丹妙药。

公司如果要放眼未来,现在就必须投资。

不进行研究,就不可能创新;没有一批受过适当教育的员工,也不可能从事研究。

持续改善产品与服务

这点说的是:

对消费者的怛久义务。

不断改善既有产品的设计与功效,好处极大;即使是那些看起来似乎深陷问题丛林的产品也不例外。

保持现状是绝对行不通的。

戴明博士曾以语带反讽的笔调写道:

「如果有人以为,只要有效率地制造产品、提供服务,就一定可以使公司动作顺利、在竞争中保持领先,他就错了;这是错误的假设。

事实上,如果一家公司制造的产品不对,提供的服务类型不当,都很容易导致公司走下坡,乃至惨遭淘汰——即使全体员工全力以赴、运用统计方法,以及采取各种可能提高效率的措施也无济于事。

花钱维护既有的设备、家具与其它装置,并添购新的辅助设备,以提高工厂及办公室的生产力。

公司当然不能用功能不佳的设备来改善产品,或用落伍的机器来引介新产品。

在这些方面,投资都是必要的。

戴明博士说:

「人人都开心未来。

但一般人针对未来,顶多只做九十天的打算,甚至毫无打算。

许多人打从心里认为,事实上或许根本不会有所谓的未来。

这么想可不是长久经营之道,也不是求取突破的态度。

我们必须花时间为未来铺路。

假如抱持着『反正今天做不出什么成绩,拖一下没关系』的心态,将会一拖再拖,永远一事无成。

 

第二点采纳新哲学

品质必须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信仰」。

日本人已经为世人开创了一个讲究可靠与作业流畅的经济新纪元了。

这些都是新标准。

如今我们再也没有本钱容许错误、瑕疵、技术欠佳、原料粗劣、运送伤害、员工恐惧、畏缩、资讯不足、训练不够(或全然没有训练),经理人跳槽成风,也不能容许对顾客漫不经心、态度恶劣了。

「缺点」是要付出代价的。

「同样一笔钱买到的产品与服务愈好,生活开销就愈低。

」戴明博士指出:

「可靠的服务降低开销,延迟与错误则增加开销。

戴明博士以一家啤酒制造商为例,说明这个论点。

该啤酒商夸称,他的啤酒罐绝对不会有问题,因为供应商会把有瑕疵的换掉。

他从来无需支付这些有瑕疵酒罐的费用,因其成本已包含在售价中。

同样的道理,美国的消费者也认为,如果三哩岛核电厂关闭之类的工业意外发生,最后付费的必然是消费者。

他们甚至以此相互取笑:

「你知道嘛,谁是最后付钱的大爷!

所以,产品与服务发生延迟与错误,最后负担费用的还是消费者——从而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水准。

很少有哪家企业主动了解客户的不满。

戴明博士说,客户不会抱怨,只会流失。

如果我们能反过来,让客户为我们的产品吹虚,带来新生意,不是更好吗?

类似这些东西出了差错,或是对抱怨充耳不闻的可怕经验,相信每个人都有一大堆苦水可说。

未雨绸缪迎竞争

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美国本土制造的、符合「规模经济」要求的产品,在市场上称霸。

一直到日本在一九五O年代末期大举入侵后,企业才遇到「竞争」这个问题。

那段期间,演员里根(RonaldReaan)打响了奇异电子的一句口号:

「『进步』就是本公司最重要的产品」(Progressisourmostimportantproduct。

)早在那个时代,奇异公司所谓的「进步」,其实就是让客户有一大堆他们买得起的产品可挑。

价格低廉,而且似乎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电力更是幕后功臣之一。

当时每个人都崇尚进步,并认为所谓的进步,就是持续不断的提升生活水准。

戴明博士认为,我们必须崇尚品质,正如当年我们崇尚进步一样。

戴明博士说:

「『第二要点』在我心目中真正的意义在于,管理架构必须大幅转型。

管理阶层必须拆除重组。

这套管理架构已经不适用二十年了。

其实它们一开始就不对,可是当年的市场持续扩张,怎么做都不会是输家。

竞争一出现,弱点就浮显出来了。

我们必须全面拆毁美国式的管理架构;但不幸这套模式已经传遍所有西方国家了。

事实上,由于美国公司把这套管理模式,强迫推销到加拿大附属公司及其它国家的附属公司,所以『恶疾』已传遍全球了。

真是悲哀!

「竞争带来『挤压』的效果。

高层管理人员则提出各种借口。

他们什么都说,就是不肯承认美国已被打败的这项残酷事实。

其实被打败的是公司最高经营阶层,他们一向只注意帐面结果。

 

第三点停止倚赖大量检验

「因企图找出不良品予以剔除,而进行的检验,总是太慢、太无效率、代价太高昂。

」戴明博士说。

「从一方面来说,我们根本不可能找出所有不良品。

另一方面,这么做费用也太高。

」实施检验之后,结局不外乎是抛弃、降级、修改;这种作法不但浪费、效率差,也无助于改善流程。

「品质不是来自检验,而是来自于不断的改善流程。

「老方法要我们检验出坏品质。

「新方法则要我们建立起『好品质』的观念。

戴明博士指出:

就实务观点视之,进行某一程度的检验是必要的,它会让我们了解目前的工作进展如何。

也就是说:

要「先开车灯,再上路。

」才看的清楚。

当然我们惟有透过检验及复查,才能取得管制图表上所需要的数据——「检验」的确是一种了解工作现况的途径。

在某些情况下,进行百分之百的检验,是为了保险、为了避免出丑起见;甚至为了要把总成本降至最低。

他补充说:

「这些情形这所以存在是因为:

要完全『符合要求』,及完全『无误』是超出人的能力范围之外的。

」银行就有必要完全正确无误的比对所有算出的利息与罚款数字。

不过,戴明博士提醒我们:

「检验必须由专业人士进行,不可只靠三脚猫工夫。

其它情况之下,公司应以「不靠检验求品质」为目标。

无误不代表完美

即使不在最后才检验,改在不同的生产阶段检验,同样不可取。

由于没有人喜欢花力气修改,往往导致瑕疵品堆积如山,除非将就使用。

品质开始提升,但不良品尚未少到无须检验的时候,不可停止检验。

例如,检验或测试进料,以判定供应商提供的品质是否最佳,就可能仍有必要进行——在这个阶段,许多问题都可以及早消除。

一般而言,不要拖到成品完成才检验,因为我们很难判定,瑕疵究竟是在哪一个阶段发生的。

戴明也提醒大家,要求「符合规格」这项常用的生产标准,作法荒谬。

因为它所隐含的意义好像是:

只要是在规格以内的都对,不合规格的都错。

他说:

「一九六O年的戴明奖得主田口博士,发现此一假设荒谬,并提出一条重要的改善原则。

」这位日本人发现,不断减少变异当然会使总成本下降;但两件同样符合规格的产品,其最大的差异却在于:

一件堪用,一件不堪用。

戴明博士说:

「顺着这条路走下去,你会看到一家贩售音乐相关产品的商店。

店里可以买到需要一百四十件乐器才能演奏出的乐谱——贝多芬的第五号交响曲。

同样的曲目,由伦敦交响乐团演奏起来多么曼妙。

再听听地方乐团的演奏,并注意两者间的不同。

伦敦交响乐团/地方乐团;相同的音乐/相同的规格。

两者都没有失误,两者都很完美。

但请听听两者间的差别,请注意倾听,用心体会。

第四点不再以价格为采购的单一考量

价格挂帅的采购模式,在美国相当普遍,但它有三大缺点。

第一,这种作法几乎势无可免的会导致供应商泛滥。

戴明博士说:

「每家供应商都不免有坏毛病。

同样的品项,如果供应商同时有两三家以上,很容易让个别厂商习于原有恶习,让它们呈倍数增加。

」不仅如此,他还发现,就算只有单一供应商,不同批货之间,也可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同一批货中也可能如此。

变异带来生产上的问题,对品质构成损害,并产生滚雪球效应,导致品质日益恶化。

(反之,有时好品质也会有滚雪球效应,让品质愈来愈好。

「所以说,瑕疵衍生瑕疵,好品质衍生好品质。

第二,这种态度会让买主不停的转换卖主。

第三,它会造成我们对规格愈来愈倚赖,规格反成为持续改善的障碍。

戴明博士强调:

「价格本身是毫无意义的——如果我们无法用它来衡量进料品质。

采购人员与供应商

采购人员所能对公司作出的最大贡献就是,和单一供应商发展出忠实互信的长期关系,并与工程部门及其它部门合作,藉以削减成本、改善品质。

戴明博士观察到:

「要和单一供应商开发出单一品项,需要投入相当可观的心力与时间。

很难想象同时和两个厂商要怎么进行。

和最便宜的供应商达成协议,是美国过去普遍可行的生意经。

节俭固然是美德,成本也很重要,但若压低成一会使供应源「处处」品质恶劣,最后制成品的成本纵使低廉,品质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事实显示,成品品质不佳往往可溯及当初的进料有问题。

戴明博士发现,「费用追加」是另一个必须防范的陷阱。

玩弄这种手段的供应商,往往提出超低标以取得订单。

生产到中途,客户发现必须变动时,供应商虽同意照办,但却要求灌水加价,即使客户想另做安排,也已经太晚了。

政府部门最熟悉这种成本暴增的情形。

所以戴明坚信:

「和单一供应商建立起长期的依赖关系,就不可能发生这种强取豪夺、任人宰割的事情。

错误的责任不在采购人员,因为他们只不过是执行公司的政策而已。

好品质加好价格

戴明博士发现,认定价格的作法毫不模凌两可,因此深护人心。

但判定品质则全然不同,它需要一定程度的知识与技巧。

采购人员必须懂得如何判读统计例证,并辅以经验。

采购人员也必须了解原料是如何使用的,才能由供应商处取得必要的资讯。

有时原始物料虽然符合了规格标准,生产过程中依旧出现问题。

举例来说,波士顿有座摩天楼就有扇窗户竟从铜制窗框里进了出来——例子中的窗户与钢制窗框都符合规格,两者却搭配不良。

与其依手册里规定繁杂的要点审核卖主资格,还不如去看看供应商的管理阶层是否积极实施戴明的「十四要点」;尤其是「第五点:

不断改善流程」。

戴明博士强调:

「『积极参与』可不能和『开会定案』相提并论。

戴明博士承认自己对于如何选择单一供应商,也没有万全的答案。

他说:

「这件事要费思量。

但无论问题能否弄清,都必须做。

「供应商经验够不够?

知识够不够?

他是否有长久立足的打算?

他自己的供应商有几个?

」弄清这些问题显然对我们有好处。

承诺长期契约关系的供应商,比较可能花精神去承担风险、进行创新或修改生产流程。

反之,签下短期契约的供应商,便难以针对买主的需求去量身订制、修改产品。

建立长期关系还有其它好处;由于供应商数目减少,交货点减少,会计处理及其它纸上作业都可以跟着简化。

采购人员或许会担心,假如公司货源全由某公司一手包办,供应商是否会占尽客户便宜、予取予求。

其次,他们也同样担心,此种安排是否会导致买主过度倚赖单一货源;万一供应商发生罢工或失火怎么办?

戴明博士承认,这些事情可能发生,但客户总有办法找到替代的供应商。

财务人员喜欢拥有数个卖主,以便相互比价,压低价格。

但戴明博士说,这种作法如果不考虑品质与服务,只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把好的供应商与好的服务赶跑。

戴明博士说:

「『采购』应该是团队合作。

而团队中最重要的一员,就是我们挑选出来的供应商——假定我们能主动选择。

挑选的标准一方面根据过去『改善』的实绩,一方面则要看他学习及奉行『十四要点』的努力程度。

「这个团队的成员要包括产品工程师,以及制造、采购、销售或其它与该产品有关的部门代表。

其它重要成员还包括了该设备的使用人。

「此外还要有一种长期的关系——一种『君子协定』。

我们所谓的『长期』,并没有么白纸黑字的定义。

为期一年的价格约束就不包括在内。

我们所说的这个协定更强而有力。

虽然有『君子协定』的双方只能靠自己,但约束力比法律协定还强;你随时都可以借助律的力量,规避法律合约的束缚。

「采纳以上建议建议的公司,影响力将会到达无远弗届的地步。

因为能令某家客户满意的供应商,必然也能令其它人满意。

它们能提供愈来愈好的品质,带来愈来愈经济的结果。

最后大家都能在自己的行业里拔得头筹。

「问问采行这套方法的人。

他们会告诉你,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第五点持续不断的改善生产与服务系统

「改善」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工作。

管理阶层的天职在于持续不断的进行改善。

至于「品质」,戴明博士则说:

「在设计阶段,就必须植人脑海。

」在此过程中,团队合作也是不可或缺的。

一旦计划正式付诸实施,任何改变都将所费不赀,而且造成延误。

公司里的每一个人及每一部门,都要致力于持续不断的改善,不能只限于制造或提供服务的系统——采购、运输、工程、维修、销售、人事、训练,及会计系统统有份,都有各自的任务要达成。

戴明博士强调,改善必须由管理阶层带头。

唯有高层管理人员才能动员改善品质与生产力。

单靠生产线上的员工,所为有限。

去除某个捣乱祸源,或解决某特定问题,都不算是改善流程,而只是单纯的「灭火」。

戴明讲述自己出席某类奖典礼时的小故事。

当天获得最高荣誉的一位男士,得奖原因是因为他发现了一批既将交运的疫苗,瓶底没有贴标签。

他当场发现时,还能辨识内容物;再晚几分钟,情况可就完全不同了。

这位仁兄就这么为公司省下了二十五万美元。

第二奖得奖人获奖的原因,是发现某批货出厂前受到污染。

该批货当然被宣告废弃。

戴明博士说,这些奖项都只是奖励「灭火」而已,不算改善品质或系统。

改善胜于防堵

统计型的思考对于改善「系统」非常重要。

惟有正确的诠释资料,才有可能做出明智的决定。

但是单单倚赖统计,早晚会被「被判出局」。

公司必须完全遵循「十四要点」。

想办法符合规格也无法带来持续的改善,只能确保现状。

「零缺点」是个容易误导的观念。

把它作为一个目标,毫无意义。

重要的是「方法」。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面对竞争的观念,戴明博士质疑道:

「你认为他人急起直追的同时,日本人会原地踏步吗?

戴明博士认为,以下想法比较恰当:

检讨贵公司目前的表现,是否较一两年前进步?

行销手法是否较有效率?

顾客的满意度是否提高?

员工的荣誉感与表现是否有所改进?

凡遵循「第五要点」的公司,对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应该是肯定的。

戴明博士说:

「灭火不等于改进。

发现某个地方失控,或发现某个特殊成因并予排除,不过是将流程推回原始状态而已,流程本身并未改善[戴明博士称,这项结论是另一位品管大师裘兰博士(Dr.JosephM.Juran)多年前的发现].」

「投宿旅馆时,假设你听到有人高喊失火,并拿起灭火器失火,启动警铃通知消防队,让所有人最后都安全逃出——看来他似乎做对了.但扑灭火焰本身并未改善旅馆.」

「这不是改善品质的作法,这只是灭火.」

第六点训练再训练

我们最常听说:

员工多半自其它员工身上学到工作,或不得不倚赖语焉不详的操作手册学习。

在这种情形下,员工不是极少受过训练,就是根本没受训练。

员工同样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做对了工作。

但是我们要知道,今天还算过得去的方法,不表示明天过得去。

举例来说,今天工头突然发现自己无法达成工作量目标,就必须改变方式。

戴明博士发现,要把不正确训练的影响清除干净,非常困难。

唯有采用全然不同的新方法,或以一套全新的技巧训练当事人从事不同的工作,才有可能消弭。

用来判定流程是事处于统计控管范围内的管制图,也可以判定员工的绩效表现。

(但是当产出量渐趋稳定时,进一步的训练也不会让员工更进步。

)这是测试员工是否获得足够训练的有效衡量法。

这种管制图还有其它用途。

例如,物理治疗师可以运用管制图,画下病人学习走路的进步情形。

图形显示进入统计控制范围(稳定状态),就表示「不可能再进步」了,此即治疗师应该转而照顾另一名病人的时候。

反过来说,戴明博士也强调,只要绩效表现尚未进入统计控制范围内,就仍有进步的空间,训练就不应停止。

所有员工都必须接受若干统计训练,了解变异的重要,同时也必须学习有关管制图的基础知识。

引进新设备新流程时,也必须再训练。

戴明博士说:

「有位女士说,她无法认清自己的工作是什么?

我问她:

『你应该知道?

』她说她是靠同事帮忙的他们教她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然而,这些同事除了知道本身正在用的工作方式外,还能教她什幺?

对错教师自己都不知道,学生自然也不会知道。

这就好像找一个从未学过琴的人学弹调琴一样。

由于弹琴技术完全来自自行摸索,跟着他上课,必定会学到许多错误——当然也会学到一些正确的东西;但师生都无法辨明。

「你可知道,这种训练愈训练愈糟?

偏偏我们周遭四处可见。

就好像大家所熟悉的游戏一般:

大家坐成一圈,一个人向旁边的人耳语,再依序传话给下一个人,等到绕一圈回来,原来的意思已经被传到完全走样、认不出来了。

由员工训练员工,结果也是如此。

 

第七点实施领导

「领导」是管理阶层的工作.任何妨碍员工「以工作为荣」的因素,管理高层都有责任把它们找出来.员工很清楚这些障碍是什么:

强调数字、不重品质;生产只求快速,不求正确;对员工的听若罔闻;花太多时间重作;工具不良;进料有问题等。

大多数主管不但没有办法帮员工正确的做好工作,反而帮倒忙。

大部分监工都是学院一毕业就直接上工的新人,对工作根本不了解,而且从来没有做过这些工作。

很久以前的美国以及今日的日本,工头都由内行人担任。

(戴明博士说,这种作法当然也有问题。

)担任监工的一般都是表现优异的工人,他们期望别人做得和他们一样好。

然而,这种作法在今日并不见得同样受欢迎;在工作内容频频翻新的现代,不断出现的新工作,对工人或监工都一样陌生。

山不转路转

这些监工虽然不熟悉工作本身,却长于计算。

他们没有别的判断依据,因此有一套依数字或工作量管制的系统,工作起来会格外自在。

但在评定员工时,这些人很容易就忘了——员要有人在平均水准之上,就会有人在平均水准之上。

戴明博士很喜欢举一个例子说明这类推理谬误。

美国历史学会(AmericanHistoricalSociety)曾要求会员替美国的三十七位历任总统打分数,回收满意的宣布:

半数总统的表现都在平均水准之上。

报章杂志对这项调查结果还大加赞扬。

戴明博士问:

「如果他们的表现都在平均以下呢?

报上竟然说,想想总统选取举的方式这么随便,就知道我们都实在是太幸运了。

经理人的职责就是领导别人,帮助员工把工作做得更好。

雇用员工的时候,管理阶层都要为他们未来的成败负责。

戴明博士坚信,大多数没有做好工作的人,都不是装做无能,逃避现实;他们只是被摆错了位置。

身为经理人,发现部属无法胜任时,便有义务为这名部属找个新职位。

戴明博士说:

「有些人从学院踏进公司担任监工开始,就边工作边认识公司。

被这种人监督的工人真可怜!

因为他们根本得不到协助。

他们没资格得到帮助吗?

告诉我,哪里可以找到这种知道如何关照个别部属需求的监工?

除非某人知道如何监督、如何指导,否则他无法当监工,也不该当监工。

「把员工安置在他们不知道怎幺做的职位上,管理阶层难以卸责。

大部分所谓混水摸鱼、看似怠惰、漠不关心的员工,都是由于他所担任的工作始终不适合他,要不然就是管理者奇差无比。

 

第八点排除恐惧

戴明博士说:

「大多数在职人员,特别是位居管理阶级的人,都不了解自己的职责所在;也不了解怎么做才对,怎么做才错。

更糟的是,他们并不清楚如何找出答案来。

他们多半不敢问问题,也不敢表明立场。

「恐惧所造成的实际损失,相当惊人。

许多人不敢问问题的原因,是因为害怕引发争端,更怕因而受到责备。

而一般人提出问题以后,也甚少获得解决,更使用权人们找不出理由去揭露。

此外,我们多半欠缺一套解决问题的制度;在这种环境下提出新主意,实在非常冒险——许多人害怕因此影响了加薪或升迁,甚至丢掉饭碗。

许多人害怕被分派边疆,或遭受其它形式的歧视与骚扰。

他们也担心,如果自己的态度太坚决或问太多问题,都会使上司觉得倍受威齐,而采取某种方式的报复。

他们害怕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公司的前途,一方面也怕自己工作不保。

许多人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以致它们永远无法改正。

在大多数受雇者心中,保持现状才是唯一安全的作法。

免于恐惧的成就

戴明博士说,要提升品质与生产力,便有必要让人们拥有安全感。

他指出,在英文里,「安全」(secure)这个字,是由拉丁文se(无)和cure(恐惧、担心)构成的。

也就是说,「安全感」的意思是「免于恐惧」——「不怕表达看法,也不怕是问题。

员工不应害怕提报设备受损、请求进一步指示,或指醒上司注意各种干扰品质的情况。

戴明博士说,只要管理阶层有所改进,同工也能培养出对领导阶层的信心,恐惧感就会消失。

戴明博士说:

「人们怕什么?

他们怕对公司有所贡献。

他们觉得自己最好循规蹈矩,不要违反程序,安全照现状做。

「有些东西明进厂时已有瑕疵,不堪使用,员工为什么还不向制造部门抱怨呢?

无论再怎么卖力,由于时间有限,就是无法生产出品质优良的东西来时······他们为什么不开口呢?

「因为向工头抱怨以后,他一点帮不上忙。

他全然无助,只会让你的名字登上黑名单榜首。

下回裁员,你就会被优先考虑,因为惹人嫌的员工是第一个会被考虑剔除的人选。

而问太多无法回答的问题,也会令他难堪。

其它人当然不抱怨,就因为他们都不抱怨,所以可以保住工作。

「我们要为恐惧所付出的代价相当可怕。

而且恐惧无所不在,它不仅剥夺员工的自尊,伤害他们,也剥夺他们贡献公司的机会。

如果能让人们挣脱恐惧,结果将令人无法置信。

第九点撤除部门藩篱

戴明博士喜欢举一则鞋子的例子来说明此一要点。

他说,一家鞋厂的技术人员设计了一款他们自认为绝对畅销的新鞋,并制作了八套样品提供销售部门展示。

推销人员果然不负所望,接回了好几千又鞋子的订单。

但这个故事是否说明了「成功」?

一点也不!

因为订单太多了,多到工厂无力承接——因为设计人员和销售人员从来就没有征询过制造部门的意见。

工厂厂长断然拒绝合作,销售人员只好告诉经销商,他们无法交单。

美国的每一家公司或机构,大概都可以举出一些例子,说明部门之间如果目标不同,无法共同解决问题、设定政策、规划方向,会造成什么后果?

例如,采购部门通常都会根据白纸黑字写定的规格下单。

而采买的人并不了解他们所买的原料做何用途。

结果一旦发生问题或出现瑕疵,他们不一定能了解,却通常必须为此负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