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证简答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7898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师资格证简答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简答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简答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简答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简答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简答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简答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简答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简答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简答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简答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简答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简答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简答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简答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简答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简答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简答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简答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简答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教师资格证简答题.docx

《小学教师资格证简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师资格证简答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教师资格证简答题.docx

小学教师资格证简答题

第一章

1、新课程规定,教师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要求老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要注意学生发展已有的水平,更要考虑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并采取合理教学手段和措施。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意味着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成人之间都有差异性,要求教师全面、辩证的眼光看学生,因材施教。

③学生是独立意义的人。

学生是独立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要求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学生兴趣出发,创造情境,让学生发挥自我能动性,充分发展。

2、新课程要求的教师观和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教师观:

①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②教学与研究关系看,要求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③教学与课程关系看,要求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④学校与社区关系看,要求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①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②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③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④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强调合作。

3、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简述理解?

①自主学习,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即主动的自觉自愿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不情愿的学习。

②合作学习,是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地互助性学习。

③探究学习,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4、简述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①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②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③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5、简述确立小学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②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③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6、简述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①国家的教育目的。

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者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②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③教师的教学目标。

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7、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关系?

/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

1.教育与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①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速度和规模。

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结构变化。

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②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①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受教育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内容。

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促进作用: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人才。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与精神文化的相互关系。

①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②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③学校文化。

Ⅰ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质形态,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Ⅱ学校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Ⅲ学校制度文化(规范文化)主要指保证学校运行的组织形态、规章制度和角色规范。

8、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①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优秀教师在授课方式和对学生问题的处理方法上都值得老师去学习的地方。

每一位教师只有不断地向优秀教师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够使自己积累更多的知识和方法,提高应对问题的能力。

②反思教学经验。

有助于教师逐步培养和发展自己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为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提供有效的途径。

教师只有通过反思才能不断剖析自己在课堂教育中的优缺点,细致冷静的总结,对后续教学产生积极地影响。

③进行专门训练。

不断学习更多专业知识。

教师既要掌握丰富的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也要积累完成教学实践活动所必备的实践性知识和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

④开展微格教学。

9、简述教育报告的一般结构?

包括题目、引言、正文、结论以及参考资料和附录。

题目是指报告的标题或者课题名称;引言往往简明扼要的说明目的、背景、价值和意义;正文是报告的主体部分,一般要求客观、真实地对研究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结论就是对问题给出答案;参考资料和附录是对报告中所引用的资料注明出处来源。

3、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①确定研究课题。

②查阅文献与阅读文献。

③提出研究假设。

④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

⑤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

⑥做出结论。

⑦撰写成文。

10、简述杜威的教育观点?

①新三中心:

儿童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②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及社会;

③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这是教育思想的基础和核心;

④五步教学法,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一种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⑤提出教育无目的论。

第二章

1、简述皮亚杰理论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分为四个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是智力与思维的萌芽阶段,具有客体永久性,感觉和动作分化。

②前运算阶段(2-7岁),出现了语词或其它符号,开始出现表象和形象图式;没有获得长度、体积、重量合面积等方面的守恒关系(思维具有不可逆性,不守恒);儿童的概念是具体的,动作的,而非抽象的;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外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泛灵论。

③具体运算阶段(7-12岁),思维中形成了守恒观念;具有可逆性;思维运算中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

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遵守规则,不敢改变;去自我中心。

④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上),从具体逐渐向抽象过渡,能够理解并使用相互关联的抽象概念。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分为四个阶段:

①自我中心阶段(2-5岁),也叫无律期,这个时期儿童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分开来,而把外在环境看做是他自身的延伸。

规则对他来说不具有约束力。

是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

②权威阶段(5-8岁),也叫他律期,这时期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制定的规范,把人们的规则看做固定不变的,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

③可逆性阶段(8-10岁),也叫自律期,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把它看做同伴间共同的约定。

④公正阶段(10-12岁),公正观念是从可逆的道德认识脱胎而来。

开始支持公正公平。

2、简述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

/简述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特点?

①儿童最初对学习的过程、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渐对学习的内容、需要独立思考的学习作业更感兴趣;

②从不分化到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分化性兴趣。

③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对有关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对有抽象因果关系的知识的兴趣在初步发展着;

④游戏因素在儿童学习兴趣上的作用逐步降低;

⑤在阅读兴趣方面,一般从课内阅读发展到课外阅读,从童话故事发展到文艺作品和通俗科学读物;

⑥对社会生活的兴趣逐步在扩大和加深。

(①由直接兴趣逐渐向间接兴趣转化。

②兴趣的广度逐步扩大,但缺乏中心兴趣。

③由不稳定性向稳定性发展。

3、简述如何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的习惯?

/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①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②课堂中正确的引导;

③注重激励与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

④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⑤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庭和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合力;

⑥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⑦建立小学生学习习惯评价体系。

4、简述小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①小学生情绪情感的丰富性不断扩展。

与学习活动和学校活动相关的事物内容构成了小学生情绪的主要内容。

②情绪情感的稳定性逐渐增强。

随着儿童进入小学,在集体生活和独立学习生活的影响下,儿童控制情绪的能力逐渐提高。

③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增加。

小学生的情绪与学前儿童相比,不但在内容上丰富多彩了,而且情绪体验也更加深刻了。

5、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有四个因素,分别是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其中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等,是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①遗传素质提供了人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②遗传素质的心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

为什么说环境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不起决定性作用?

①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影响是广泛的,但常常是偶然的、片段的、分散的,他没有既定的目标,也不能按照既定的方向持续、系统产生影响。

②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影响是自发的,盲目的,既有有利的积极影响,也有不利的消极影响。

③随着儿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其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被动、消极的,而是积极、能动的过程。

6、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①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

②早起教育的影响;

③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影响;

④个人勤奋的影响。

7、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教育启示?

①顺序性,遵循有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有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

②阶段性,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分阶段教学。

③不平衡性,要抓住学生发展的关键期。

④互补性,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⑤个别差异性,要注意对个体实施因材施教。

简述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论的条件?

①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②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9、简述小学德育实施的主要途径?

途径:

①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②课外、校外活动;

③劳动;

④少年队活动;

⑤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⑥班主任工作。

10、简述小学德育的方法?

①说服教育法,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使其明辨是非,提高思想认识的方法。

②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等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要求:

a选好学习的榜样;b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c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③陶冶教育法,教育者自觉创设良好的教育情景,使学生在道德和思想情感方面收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的方法。

要求:

a创设良好的情景;b与启发说服相结合;c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

④指导实践法,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练和考验,培养优良的思想品质的方法。

要求:

a坚持严格要求;b调动学生的主动性;c注意检查和坚持。

⑤品德评价法,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方法。

⑥品德修养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

德育的原则?

①导向性原则;

②疏导性原则(长善救失的原则):

是指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要求:

a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b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c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③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是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基本要求:

a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b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c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的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④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⑤因材施教原则;

⑥知行统一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是指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基本要求:

Ⅰ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认识;Ⅱ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Ⅲ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Ⅳ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⑦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⑧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Ⅰ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Ⅱ有意识的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Ⅲ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Ⅰ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知即道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情即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知行转化的“催化剂”。

意即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Ⅱ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的,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②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变化的过程。

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③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④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11、简述如何利用记忆规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①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主动性;②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③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④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⑤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质量;⑥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第三章

1、班主任的常规工作内容?

①了解、研究学生。

是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它包括了解学生思想品德、学习、身体状况、心理及家庭环境。

②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工作目的和主要任务。

它包括ⅰ确立班集体发展目标;ⅱ建立班集体核心队伍;ⅲ建立班集体正常秩序;ⅳ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③建立学生档案。

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掌握的材料进行分析处理,进行整理分类存放。

四个环节:

收集——整理——鉴定——保管。

④班会活动。

包括班级例会和主题班会两大类。

班级例会是定期举办对学生常规教育,强化学生纪律观念、商讨和解决班级生活中的问题,形式有晨会、周会、民主生活会和班务会;主题班会是在老师指导下,围绕一个主题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班会。

形式有专题讲座、主题报告会、讨论会、纪念会、知识竞赛、展览会、社会调查、文艺演出等。

⑤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ⅰ学校与家庭协调,班主任和家长合作,保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同步,方式有:

家访、班级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沙龙。

ⅱ学校与社会的协调,广泛的社会资源实现整合,形式有依托社区的教育委员会,邀请社区委员会成员参加班级活动;建立校外教育基地,如少年宫,科技站,博物馆及业余学校。

⑥操行评定。

以“学生守则”为依据,对学生一学期学习、劳动、品行等方面小结和评价。

⑦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分为学期、月、周计划及具体活动计划。

2、班主任个别教育工作内容?

P150

①对先进生工作。

先进生自尊心强,自信,充满荣誉感,强烈愿望及竞争意识。

对其教育应ⅰ严格要求,防止自满;ⅱ不断激励,弥补挫折;ⅲ消除嫉妒,公平竞争;ⅳ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②对后进生工作。

后进生学习动机不强,意志力薄弱,是非观念模糊,不适度的自尊心。

对其教育应ⅰ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ⅱ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ⅲ提供范例,增强是非观念;ⅳ根据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③对中等生工作。

他们信心不足,表现欲不强。

ⅰ重视对中等生的教育,对中等生的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自己的发展,还关系到班级的进步;ⅱ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教育;ⅲ创造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其自信心。

3、简述小学生班主任的作用?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扮演多重角色,发挥特殊作用。

①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②班主任是校长、教导主任的有力助手。

③班主任是各任课老师的协调者。

④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

4、简述如何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如何将乱班转化为优良的班集体?

(材分)

①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②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③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④培养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⑤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6、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应做到?

答:

①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通过班级管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②教师必须要转变观念,把学生当做班级管理的主任,充分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③只有树立科学班级管理理念,采取有效的班级管理措施,才能发挥班级管理的功能,是学生充分全面发展。

7、简述我国小学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

答:

①常规管理,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②平行管理,指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③民主管理,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方法。

④目标管理,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管理的管理方法。

班级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原则:

①方向性原则;②全面管理原则;③自主参与原则;④教管结合原则;⑤全员激励原则;⑥平行管理原则。

方法:

①调查研究法;②目标管理法;③情境感染法;④规范制约法;⑤舆论影响法;⑥心理疏导法;⑦行为训练法。

常用的心理辅导方法

①强化法;②代币奖励法;③行为塑造法;④示范法;⑤暂时隔离法;⑥自我控制法;⑦惩罚法。

8、简述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措施?

答:

①发挥班主任的表率工作;②发挥舆论阵地的宣传作用;③发挥身边榜样的作用;④发挥任课老师和家长的作用。

9、简述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

P145

答:

存在的问题:

①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式;②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解决策略(简述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新机制的要求?

):

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①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学生的发展是班级管理的核心;②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学校管理的宗旨;③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10、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方法和原则?

P47(2012.下.材分)

答:

原则:

教育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冷处理原则。

方法:

沉着冷静面对(鼓励性评价)、机智果断应对、公平民主处理、善于总结引导。

11、教师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应注意哪些方面?

(2012.下.材分)

答:

①要用幽默的方式打开气氛,解决课堂突发事物。

②解决完问题后,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③解决问题要不影响正常的教学。

④制止原则,有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要进行及时的制止,防止破窗效应。

⑥在处理突发课堂问题时,要注重保持师生关系。

(①注意处理好教师与当事学生的关系,正确对待当事学生的行为;②应处理好其他学生与当事学生的关系,对其他学生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第六章

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原则。

两者关系:

ⅰ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ⅱ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②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两者关系: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③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两者关系:

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ⅲ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④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两者关系:

ⅰ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ⅱ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的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ⅲ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有机结合。

2、教学原则和方法?

原则: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量力性原则(可接受原则)。

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问答法)、讨论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自学指导法、实验法、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简述循序渐进原则及其实施要求?

含义:

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要求:

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的教学。

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教学过程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①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②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③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3、简述讲授法运用的基本要求?

①讲授既要注重内容的科学性、科学性、思想性,既要突出重、难点,又要系统、全面。

②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③注意启发,要善于提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他们的认识活动积极开展,自觉领悟知识。

④要讲究语言艺术,语言要生动、形象、准确、通俗易懂,讲授的音量、速度要适度,以姿势助说话,提高语言感染力。

4、简述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答:

定义:

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管判断,最早由班杜拉提出。

影响因素:

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信息、情绪和生理状态。

最主要的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教学实施的环节

(1)备课: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

(2)上课

简述一堂好课的标准?

①目的明确;②内容正确;③方法得当;④结构合理;⑤语言艺术;⑥气氛热烈;⑦板书有序;⑧态度从容。

(3)作业的布置和修改。

(4)课外辅导。

⑤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5、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的培养人才。

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系统的传授知识,④有利于学生集体作用。

缺点:

①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一定的限制。

②强调系统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

③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6、简述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和训练要求(培训要求)?

操作技能有四个形成阶段,①操作定向:

也称作操作的认知阶段,即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和程序的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

②操作模仿:

学习者通过观察,实际再现特定的示范动作或行为模式。

③操作整合:

是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依据内在联系联接起来,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分成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④操作熟练:

是操作技能掌握的高级阶段,所形成的动作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程序化、自动化、完善化。

训练要求:

①准确的师范和讲解;②必要而适当的练习;③充分而有效地反馈;④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7、简述培养心智技能的几点措施?

/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答:

由于心智技能是按一定的阶段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培养方面必须分阶段进行,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

为提高分阶段训练的成效,必须充分依据心智技能的形成规律,采取有效措施。

为此,应注意几个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