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自然常识课堂教学中.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8110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自然常识课堂教学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谈小学自然常识课堂教学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谈小学自然常识课堂教学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谈小学自然常识课堂教学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谈小学自然常识课堂教学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浅谈小学自然常识课堂教学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浅谈小学自然常识课堂教学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浅谈小学自然常识课堂教学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浅谈小学自然常识课堂教学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浅谈小学自然常识课堂教学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浅谈小学自然常识课堂教学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自然常识课堂教学中.docx

《浅谈小学自然常识课堂教学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自然常识课堂教学中.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谈小学自然常识课堂教学中.docx

浅谈小学自然常识课堂教学中

小学自然课堂教学中

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

惠水县鸭寨小学——吴大勇

小学自然教学论文:

本研究根据主体性的基本理论及创造力多因素理论,提出了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即在操作训练的实践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树立创造个性这些途径培养了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实践表明。

通过上述途径,能培养学生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与各种能力的提高,最终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

关键词:

创新  创新性学习能力

一、研究缘由:

21世纪将是一个知识创新的世纪,新世纪正在召唤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国际间的竞争实质是人才创造力的竞争,教育犹如双刃剑,使用得好,具有培养创造力的功能,使用得不好,则具有抑制创造力的功能。

我们有些教师往往只欣赏那些善于做标准答案,考试分数高的学生,而对个性较强,不墨守成规,相对难管束的富有创造力的学生,则常常挑剔和非难。

整齐划一的教学要求与呆板僵化的教学方法充斥着教育领域……这一切使学生只懂得模仿和继承,不懂得创造和发展,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

这是值得我们反省的问题。

现在的学生,肩负着祖国未来繁荣、发展的重任,他们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祖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因此,必须从小学阶段,就培养他们的创新性学习能力。

自然常识课作为深受学生欢迎的课,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重要地位。

如今,在自然教学中,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现状普遍存在,这与当今创新教育大潮不相适应。

自然常识以学生周围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和器材,动手,动脑,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让学生在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掌握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并且会运用知识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题作为杭州市重点课题《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实践研究》的子课题,旨在通过研究,探索自然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学习与构建,能用比较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学习中碰到的各种问题,探索出培养小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基本途径。

二、研究构想

1. 理论依据

(1)关于主体性的基本结构理论

根据哲学认识论及教育学和心理学有关理论,认为主体性是人作为社会活动的本质属性,是指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个基本本质特征。

独立性即自主性,是对自我的认识和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主动性实质是对现实的选择,对外界的适应的能力性;而创造性是对现实的超越。

独立性是人成为主体的前提和基础,创造性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

因此,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必须从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着手,改革课堂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应用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为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创新性学习能力提供氛围和条件。

(2)创造力多因素理论

创造力多因素理论是斯腾伯格和洛巴特在分析以往关于创造力构成成分的各种理论和实验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的。

他们认为,个体的创造力能否充分发挥,受到6个因素影响:

A、智力。

它是创造力充分发挥的必要条件;B、知识。

即有关经验体验知识结构,个体的知识背景可能会约束创造力的发挥。

C、认知风格。

即认知活动过程的风格和倾向性。

D、人格特征。

个体人格特征对创造力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

E、动机。

这是驱使个体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动力。

F、环境。

环境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创造力,也可以抑制创造力的发挥。

这六种因素对创造力的作用,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影响,以综合效果发挥作用。

(3)心理学家韦特海默认为,在创造行为中,应关注人类思维等高级心理现象,不要受已经发展的习惯所束缚;不要机械工作,首先和最重要的是须将注意力放在整体问题上,必须以开放的思想逼近问题的解决办法。

2. 概念界定

(1)创新性的学习能力:

创新性是一般学习能力上发展起来的高级智能。

它的形成需要以一定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创新性学习能力是一种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是一种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改变环境,创造重要条件的应变技能技巧综合形成的新颖独特地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

(2)小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

小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是指小学生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创新的激情、勇气和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下,在掌握一定的知识经验和一般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发挥思维的批判性和发散性,设想出新颖独特的学习方法,积极探求创新性学习结果的一种学会学习和能力。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参加实践研究的三位任课教师所在的三(1)班、四(1)班、六(1)班。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三.研究内容

(一)、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教授认为,创新精神是最重要的,创新精神强而天资差一点的学生,往往比天资强而创新精神不足的学生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所谓创新精神,它是一种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刻意求新的精神。

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 积极正面引导,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不安于现状,执意于追求创新的强大的推动力。

在信息时代,得到知识不难,难得的是好的创意。

在教学中,要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引导,使学生产生不满足于现状,积极投入创新活动的意愿。

如介绍我国“神州号”试验飞船顺利升空,中国人即将登上月球,迫切需要大量地优秀的信息技术人才;介绍身边的小发明,小创造的故事等,使学生感到“创造既不神奇和发明也不深奥,我们也能行”,使学生有一种追求成功的紧迫感,激励其不断进步。

2. 变革学习方式,营造创新氛围

自然常识教学,强调学生不仅要获取科学的知识,更要掌握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

科学、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因此,教师应放弃权威,主动转变教育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生生关系,以利于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参与学习,要给学生一个动手操作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思空间,给学生动口讨论的时间,使个体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倡导学生间相互合作,相互支持,使个体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实现思维、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3. 激励创新热情,培养创新情感

创新情感,是指对创新活动的一种体验和积极的情绪反应。

教师要善于借助录音、录像、电脑课件、演示实验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使学生绐终有饱满的情绪,兴趣盎然、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求知活动中去。

例如,在上《鱼》一课时,采用录像,介绍人类从鱼的结构特点的启发下,制造了多种多样的舰艇,为人类进步做出了贡献;在上《动物怎样保护自已》一课时,利用讲故事形式,介绍聪明的人类从动物身上学到了许多知识,发明了迷彩服,探测器等等,以此激励学生的创新热情。

4.  设置创新逆境,培养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指能自觉的确定创新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已的创新活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创新目的的心理活动。

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耐挫折、自控能力,把困难和挫折当作人生的财富,从而充满信心地从事创造活动。

例如在讲《水稻》一课时,介绍水稻专家袁隆平经过十几年的研究,无数次的试验,培育了优良的水稻品种,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爱迪生也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无数次的试验,才发明了钨灯泡。

以此教育学生创造活动中会遇到困难和失败,但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

在实验教学中,要训练学生不怕失败,刻苦钻研的精神。

如“霜的形成”模拟实验,学生小组屡做屡败,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分析失败原因,讨论如何改进,学生在找到原因后,及时做了改进,使实验获得了圆满成功,学生从中感觉到成功的来之不易和胜利的喜悦。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什么是创造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的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情或表达事物的思维过程。

创造思维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

小学自然常识课是将学生引入科学大殿的入门学科。

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巧设问题,培养思维的敏锐性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问,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途径。

发现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开端。

教学中要巧设实验,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的机会。

例如,在讲《热胀冷缩》时,先做一个实验,用一个铜球穿过铁板上的圆孔,然后给铜球往酒精灯上加热一会儿,铜球就不能穿过圆孔了,再把铜球往冷水里一浸,铜球又能穿过圆孔了。

学生通过观察,会迫不及待的提出问题:

为什么加热后铜球不能穿过圆孔?

为什么冷水一浸又能过圆孔了呢?

学生通过推测、讨论、尝试,得到了答案:

铜球加热后,体积增大,所以不能穿过圆孔,往冷水一浸,温度降低了,体积变小了,就又能穿过圆孔了。

这时,许多学生又提出,其它物体是不是也有铜球的特点呢?

这是为什么?

等等。

可见,善于发现问题是创造的起点,它本身就含有创造成分。

2.引申问题,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表现为,善于深入思考问题,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善于探索问题之间的联系等。

它反映了思维的深度。

例如,在讲《水的三态变化》时,布置实验,将三杯体积相同的水,一杯放在常温下,一杯放在冰箱中,一杯加热,观察三杯水在相同的时间内的变化?

再比较三者的体积。

学生了解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紧接着可以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它们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再让学生猜测为什么水蒸气体积大,而水结成冰后体积也会变大呢?

学生可以去请教家长,也可以去查阅资料,获得答案。

问题的步步深入,使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3.丰富想象,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思维的发散性。

思维的发散性是指多角度、新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

学生的思维方式往往比老师更发散,更有创造性。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它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

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给他们广阔的驰骋想象空间。

例如,在教《植物的根》时,在研究植物的根一天吸多少水时,学生讨论出把根放入试管较合理,同时,启发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控制试管中水的蒸发,学生积极思考,想出了许多方法,如在试管上加橡皮塞,在水面上滴一些油,等等。

更有学生认为不用控制水的蒸发,只要找两只同样的试管,倒入同样多的水,一支有要根吸水,另一支没有根吸水,一天后观察,就能知道根一天吸收了多少水。

学生通过想象,开放了思维。

4、突破常规,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创造性思维的根本特征。

它指敢于超越传统习惯束缚,摆脱原有知识范围的羁绊和思维定势的影响,善于把头脑中已有的信息重新组合,从而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

例如在讲《杠杆》课时,通过实验,我问学生,用木棒去撬大石头,怎样才能更省力些?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很快说出了方法:

支点离石块越近,离用力点越远,就越省力。

我又追问有没有别的方法了。

这时,有学生站起来说:

如果石块移到水中,撬起来就更省力了,因为水有浮力。

受此启发,又一名学生说:

如果石块在月亮上,撬起来更省力,我知道月亮上的东西都很轻。

学生思维不仅限于改变支点,用力点的位置来省力,而且联系自己的知识,想到了改变环境状态来达到省力目的,确实难能可贵,令人欣喜。

(三)树立学生创造个性

学生有了创新的意识,灵活知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要真正成为一个创造者,必须具有良好的创造个性。

陈至立同志指出,在培养创新能力的同时,还必须大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

个性品质作为一种内在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一个人创造思维的发展和创造才能的发挥。

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勇气和意志,以蕴育创造的火花。

1、享受成功,树立信心

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也相信自己有力量有能力去实现这一正确的目标。

自信心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教师要爱护学生创新的自尊心,多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要对学生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例如,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不应以简单的“对”或“不对”来评价,每个学生都有其思维的闪光点,教师要保护其自尊,发掘其思维的闪光点,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在教师的期望,同学的鼓励中完善个性品质,健康自信的成长。

2、分层设置,因材施教

人的个性差异普遍存在。

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能力各不相同,如果教师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衡量层次不同的学生,势必会使一部分学生无法体会学习的乐趣。

因此,教师要全面了解每位学生,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学生智慧的闪光点,有针对性的设计各种教学活动,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成功机遇。

有的学生学习基础扎实、思维敏捷,教师应为他们选择难度大,较开放性的练习;有的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但反应快,充满想象力,教师也要为他们创造展示才华的机会,为他们安排基础性的作业,及时鼓励,让学生一步一步迈向成功。

要鼓励学生在自己的起点上,在个人优势发展,扬长避短,为个性成长铺路架桥。

3、打好基础,发展个性

古往今来,无数名人志士的个性发展都离不开坚实的基础,小学教学尤为重要。

因此,在自然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掌握知识越丰富,越灵活,就越容易产生新的思想,新的智慧。

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灵活的知识体系,只有形成知识体系,才能快速储存和提取,才有了创新的基础,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必须有一些基本技能,这在自然教学中非常重要要使学生具有必须的动手操作能力。

如解剖动物、植物,设计简单实验来解决实际问题,还必须会用心观察,让学生多渠道地广泛吸取新的瞬息万变的信息,培养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为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4、战胜挫折,磨练意志

创新能力是一种容易受到环境影响,最容易受到压抑和挫折的能力,没有坚强的意志,就无法抗拒挫折,无法坚持创新。

毕升、祖冲之、诺贝尔、伽利略等无一不是意志坚定、百折不挠的人。

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意志训练。

如坚持认真完成学习任务,遵守实验纪律,做实验要充分准备,细心观察,手脑并用,直至发现规律才罢休。

要多向学生介绍科学家成才的经历,尤其是他们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以提高学生的荣誉感、上进心,增强意志力。

四、研究效果与分析:

一)效果

为了验证本研究所提策略在自然常识教学中是否具有一定的效果,也为了能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我们改革了传统的以分数为标准的单一的评价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建立了一套小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根据对创新性学习能力的理解,并结合国内外有关量表,将小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分为强(A级)、一般(B级)、弱(C级)三级标准,具体如下表:

小学生创新学习能力评价标准

A级指标 B级指标 A级标准 B级标准 C级标准

创新精神 1、独立自主意识 自尊自信,自我调控独立判断决断,自觉自理,有成就动机,竞争意识强,有强的兴趣和求知欲,主动参与和社会适应性强。

 有一定的自信心和自制力,但不能抵制较强的诱惑和干扰,能按学校要求参加竞赛活动,对名次不太关心。

 没有自信产,做事难。

自我约束和控制畏缩,很少表现自己。

 2、创造的激情 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 能在教师启发下,跟着同学的问题思考。

 没有创新欲望。

 3、勇气和意志 坚持创新,能抗拒挫折,不拒嘲笑反对,经得起失败打击。

 有时能创新,但遇到困难面对失败会动摇。

 经不起失败,没有毅力,怕困难。

创新技能 1、思维的批判性、独立性 在吸收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不盲目从众,坚持独立思考,有个必。

 有时有自己的主见,能进行独立思考。

 很少独立思考,易人云亦云。

 2、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 具有创造性和活跃性,不满足于常规思考,能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

 在教师引导下,才能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思考。

 思考问题相当被动。

创新结果 1、选用的学习方法 选用学习方法较灵活,常能设想出新颖、独特的方法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有时能设想一些新颖独特的方法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想不出独特的方法。

 2、获得的学习效果 在课堂回答、作业与考试答案中追求新意,不机械重复。

 有时能有比较有新意的答案。

 满足于知识的记忆与机械重复。

根据这一新的评价标准,我们对实验班三乙、四乙、六乙班分别进行了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前测和后测(主要以观察课堂表现,检验学习成果来评价),现列表对比如下:

级别

数据

班级 前    测 后    测

 A级 B级 C级 A级 B级 C级

三乙

40人 3人 12.5% 30人 75.0% 5人 12.5% 8人 20.0% 29人 72.5% 3人 7.5%

四乙

45人 8人 17.8% 30人 66.6% 7人 15.6% 12人 26.7% 29人 64.4% 4人 8.9%

六乙

60人 10人 16.7% 40人 66.6% 10人 16.7% 14人 23.3% 39人 65.0% 7人 11.7%

从上表可以看出,实验进行一年后,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具体表现为:

1、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

现在学生在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中,能积极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能自主学习,勤于独立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改变了实验前上课教学气氛平淡、严肃紧张有余,生动活泼不足,学生学习被动的局面,在课堂上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多种参与的机会和个性发展的自由空间,学生课堂参与率高,学习效率提高了。

2、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了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合格率达100%,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信息的获取、整理能力、动手实验能力、交往合作能力明显提高,学生思维敏捷,富有创造力。

(二)分析

我们的研究,之所以在实践中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的常识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一手设计、操作。

对学生来说掌握知识靠得是记忆和反复的练习,而不是靠思考、想象探索来发现,学生的主动性受到抑制,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而我们的实验,注重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注重提高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及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创造性地、主动地发展,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与教师一起选择、设计和完成多种教育活动,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2、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们在实验中,强调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以一种平等、宽容、友爱的思想创造民主的教育环境,影响每个学生,使学生身心自由的表现和舒展。

注重培养学生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自信心和获得创新成就的勇气,善于使用夸讲的言辞,友好的微笑,热情的鼓励,去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机会,教给学生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验:

如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设计、小论文等活动,使学生具有开展创新活动的开阔的空间,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结论:

1、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根本是转变教育思想。

首先,要摆正教与学的位置。

学生的“学”,是学生主体在一定的环境中通过自己的经验积极主动的构建对客体的认知过程,是让其己有经验和认识的重新投入和改组的再创造过程;教师的“教”是对信息和环境的安排和协调,其目的是达到对学习的促进。

其次,要从重知识传授转变为重能力的培养:

自然常识教学的知识点并不深奥,学生死记硬背不难记忆。

我们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从而锻炼其各项能力,即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2、人人都具有创造的潜能

教师要为每一名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重视每一个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让学生大胆发问质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运用开放的课堂教学,真正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

小学自然常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研究需要有丰富的理论作为指导,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我们课题组的实验,仅从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途径进行了初略的研究,还有许多理论的、实践的问题需要探索,如怎样对小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进行量化评价,如何科学、全面的评价学生等等,这些有待于大家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