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自然辩证法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54791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由自然辩证法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由自然辩证法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由自然辩证法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由自然辩证法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由自然辩证法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由自然辩证法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由自然辩证法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由自然辩证法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由自然辩证法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由自然辩证法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由自然辩证法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doc

《由自然辩证法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由自然辩证法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由自然辩证法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doc

自然辩证法概论结课论文

用自然辩证的观点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摘要:

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大自然。

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几千年来人们一直致力探寻的问题。

19世纪以来,随着马克思原理的发展,辩证的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渐被人们接受,它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较为科学、系统、全面、客观地反映自然界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观点与看法。

近年来,伴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于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对自然的开发和改造力度在逐渐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平衡问题的出现,正是这种不平衡关系的表现。

本文采用自然辩证的观点来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结合新时期出现的问题,进一步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

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Natureisthebasisforallthesurvivalofhumanlifeactivities

andactivitiesofhumanlifeisinseparablefromnature.Howtotreattherelationshipbetweenmanandnatureisaproblemwhichpeoplehavebeenlookingforanswerforthousandsofyears.SincenineteenthCentury,withthedevelopmentoftheMarxprinciple,thedialecticalmaterialistviewofnatureisgraduallyacceptedbypeople.Itisbuiltonthefoundationofmodernsciencetechnologyresearchesanditcould

morescientific,system,comprehensive,objectivelyreflectthenatureofoccurrence,developmentandunderstanding.Inrecentyears,withtherapid-growthofpopulationandtherapiddevelopmentofeconomy,China'sdemandforresourcesismoreandmorehigh,thedevelopmentandrehabilitationeffortsinnaturegraduallyincreased.Thisdamagedtheharmoniousrelationshipbetweenmanandnaturetoacertainextent.Theappearanceofenergyproblems,environmentalproblemsandecologicalbalanceproblemsisthereflectionoftheunbalancedrelationship.Thispaperstudiestherelationshipbetweenmanandnaturebyusingnaturaldialecticalpointofview,combinedwiththeprobleminthenewperiod,furtherexplainstherelationshipbetweenmanandnatureandhowtoensuretheharmonybetweenmanandnature.

Keyword:

manandnature,ecologicalenvironment,harmony,sustainabledevelopment

一、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自然界指统一的客观物质世界,是在意识以外、不依赖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李林,薛景华,阎广强.自然辩证概论[M].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

自然界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的自然界指的是整个客观物质世界,既包括自然科学所研究的无机界和有机界,也包括社会科学所研究的人类社会;狭义上的自然界是指自然科学所研究的无机届和有机界整个宇宙,不包括人类社会,即人类的生存环境。

1.1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逢锦剧,陶得麟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自然界的物质性决定了物质世界所具有的内在统一性——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现象、变化和过程都遵循一定规律。

不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精神、意识,尽管表现各异、特点不同,但都源于物质,都是物质存在方式或机能。

这正是世界统一性的一种表现。

1.2物质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物质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物质系统具有不可还原的整体性质。

任何物质系统都是由相互联系的物质要素构成的结构和性能相统一的有机整体。

整体性是系统的基本特征。

物质系统的整体性,首先反映了物质系统的整体和它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一方面,整体由部分组成,因此,整体中部分的性质和行为必然影响整体的性质和行为;另一方面,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的性质和行为不同于孤立状态下部分的性质和行为,必然受到整体的支配和制约。

恩格斯指出:

整个自然界是统一的,其中各个物质形态和运动形式都是普遍联系的。

也就是说,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对立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变动的。

自然界中的任何一种物质形态和运动形式都处于永恒的变化和转变过程之中。

又由于物质系统具有整体性,因此自然界在演化发展的过程中是一个稳定而具有统一性的整体。

现代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不仅深刻地揭示了作为存在自然界的物质性、系统性和层次性,而且揭示了作为演化自然界的过程性、方向性和规律性[]秦志敏.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

兵器工业出版社,2002.70~77.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让我们认识到自然是客观存在的,人与自然必须是和谐统一的。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关系反映的是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

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也影响到自然的结构、功能和演化过程。

人与自然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和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和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以及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等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2.1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

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象性关系,即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审美与被审美的关系。

人依赖于自然,又能动地认识和改造自然,使自然界适合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历史。

在这段历史中,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也经历了三个阶段:

自然崇拜阶段、人类中心主义阶段、反人类中心主义阶段[]王晓燕.从自然崇拜到反人类中心主义——人类对人与自然认识的三个阶段[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2.1.1自然崇拜阶段

在远古社会,人类的技术力量极其有限。

人类主要依靠农业和畜牧业维持生存,大自然是人类生活资料的直接来源。

强大的自然力对人类的生存与生产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人类在主观上对自然产生了畏惧感,导致了人类对大自然的崇拜。

当时人类与自然发生矛盾,无论是人类国度采集与狩猎而被迫迁徙,还是过度垦荒而使沃野变成荒野都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基础上的矛盾。

人类不是自觉地去应对自然,而是完全由自然来支配。

在自然崇拜阶段,人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但他们更希冀的是消除人与自然的对立面,获得更多的生活资料和生存机会。

在这一阶段,人类还处于“自在”阶段,人类顺从于自然,是自然控制人类力量最强大的时期。

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原始的、纯朴的和谐统一。

2.1.2人类中心主义阶段

人类社会进入到农业社会之后,社会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人类逐渐从依赖自然发展到主动改造自然。

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与控制力也不断的提高。

但由于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有限,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改造力度并不是很强。

人类在这一时期逐渐产生人定胜天、主宰自然的思想意识。

而到了工业革命时期,自然科学得到了迅速发展,人类探索自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深与扩展,人类对必然不再抱有神秘感与畏惧感,取而代之的是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去征服自然、奴役自然。

人在自然面前变得唯我独尊,认为自然界的价值仅仅在于满足人类的需要,离开了人,自然界的存在就毫无意义。

这种偏激的认识被称为人类中心主义。

2.1.3反人类中心主义阶段

这是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问题和生态系统破坏问题越来越严重而被逐渐提出的一种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主要观点有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一,尊重生命。

其他生物与人一样,应有在地球上生存和繁衍的权利。

它们与人类一样,都是大自然的一员,都是平等的。

二,自然界不仅具有工具价值,也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固有价值。

即使自然离开了人类,自然仍具有价值。

三,应该用道德态度来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将道德对象的范围及人类道德的规范扩展至整个生态系统。

当然,这一思想也存在偏颇之处,但是它所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思想,应该是我们所推崇并且必须加以重视的。

2.2人对自然的依赖性

人对自然界具有先天的、本原的依赖性。

人是自然界长期演化发展的产物,是直接的“自然存在物”。

人类作为自然存在物,不能离开自然界而生活。

人类的出现使自然界深深地打上了人类活动的印记。

但是,人类在自然界中并不处于特别优越的地位,自然界是人类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永恒的物质前提。

人同其他生物一样,是自然界的非生命物质发展演化的结果,人的生命在发生、存续、终结的过程中,始终受自然的规定和制约,自然界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造就了人类。

一、人是自然界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二、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三、自然界为人类提供劳动对象和资源。

四、自然界为人类创造精神文明提供了原材料。

2.3人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

人的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以及其他存在物的内在标志,能动性的人类活动实践是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纽带。

人的能动性实践活动是造就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本质原因。

人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是通过社会生产活动来实现的。

人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变“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使自然变得适合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人具有自觉能动性,能够认识和驾驭自然规律为自己服务。

人类的生产劳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人在进行劳动之前,能够设定目标,规定一定的活动程序和方式、方法,预见自己活动的结果,通过劳动引起外部自然界的种种变化,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三、现阶段我国人与自然的关系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建设进程逐步加快,人均国民收入逐年增加,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但是在中国高速发展的背后,也暗藏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将会影响我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将阻碍我国进一步的发展。

3.1人口问题

中国人口因素造成的制约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庞大人口造成的数量制约和平均受教育程度低下造成的质量制约[]武坚.人口、环境、资源约束-决定现代中国社会演进的四个因素[J].光明网-光明观察-学术观点,2005.

巨大的人口数量是诱发当今中国社会生存困境的一个重要因素。

人口数量的过度增长首先造成人口的供养问题。

据有关资料推算,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中国目前全部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是每年32亿吨生物性干物质,在确保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良性运转前提下,合理的人口承载量为6─8亿人。

中国土地资源潜在的自然生产力是每年约72.6亿吨生物性干物质。

按温饱计算,其理论上的最大人口承载能力约为15─16亿。

即使在严格控制人口生育的条件下,中国人口将在2030年达到或接近土地资源最大承载能力对应的人口极限。

人口数量的过度增长,造成自然资源与劳动力资源配置比例的严重失衡。

在有限的自然资源条件下,过量的劳动力供给造成日益严重的就业问题。

根据调查表明,在未来几十年内,中国每年将新增劳动力700万人左右,同时,农村有2000万左右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这样,每年需要安排的就业人数在2700万左右。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预算,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约能增加100万个就业岗位。

如果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8-9%的话,每年新增就业人数在800-900万左右。

根据预估计算,每年都会有1600万左右的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

这表明在未来几十年内我国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矛盾将始终存在[]柳云飞.中国就业问题的现状、特点和原因分析[J].前沿,2009,(10).

整体人口素质和现代化社会建设进程不相匹配。

为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实行强制的计划生育政策,在文化教育落后的农村和偏远地区允许出生的人口数量要远远大于教育水平较好的城市。

这造成了在过去若干年间部分人口受教育质量难以保证,文盲半文盲在社会劳动力中占了相当一部分比重。

同时,由于由于相关的道德和法治教育的匮乏,造成现在一部分人道德素质和人文精神的缺失。

科学文化素质整体的低水平和道德精神素质的滑坡将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

3.2资源问题

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但是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43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并且60%以上的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在水资源匮乏或水土流失、沙化、盐碱化严重地区,补充耕地潜力有限;44种最重要的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其中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铜和铝土矿等重要资源人均储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4.5%、42%、18%和7.3%;中国森林面积列世界第五位,森林蓄积列世界第六位,但森林覆盖率只相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的61.3%,人均森林占有面积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1.3%,并且超限额采伐问题严重,年均采伐消耗量为3.65亿立方米,林龄结构趋于低龄化,可采资源持续减少;中国人均淡水资源排在世界第88位。

仅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联合国确定的1700立方米用水紧张线,其中10个省(区、市)低于500立方米严重缺水线,农业缺水每年达300亿立方米,2300万人饮水困难,据估算,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300亿元[]彭冬玲.中国在资源约束下的可持续发展[J].商场现代化,2011,(36.)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也许可以乐观地寄希望于通过资源进口解决暂时的短缺,但是在全球性的资源短缺背景下,中国对资源需求量的剧增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原材料价格飙升的重要原因。

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对粮食、石油和矿产资源的巨额采购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严重关注。

3.3环境问题

我国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全国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40%,都市的粉尘量达到100微克/立方米,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我国占了16个,在11个特大城市中,每年因大气粉尘造成的死亡人数达50万,40万人患有支气管炎,中国每年空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0000亿元以上;水资源污染问题突出,目前全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污染,有7亿人在饮用大肠杆菌含量超标的水,1.7亿人饮用被有机物污染的水;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和危险废弃物呈持续增长趋势,我国城市人均产生的生活垃圾约440公斤,大部分集中在人口较多的重点城市,这些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不到20%,另外每年全国工业废弃物排放量超过2000万吨,其中超过3000吨的危险废弃物未经任何处理便排入环境,造成严重的工业污染;海洋总体污染严重,我国近海岸越25%的海域水质处于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状态,造成大量的海洋生物的死亡;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面临的新的环境问题:

室内空气污染、地面臭氧、汞污染等,这些新的环境问题导致了许多疾病的出现,如地氟病、砷中毒、克山病、大骨节病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杨锐.浅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J].活力,2010,(4).

中国环境问题的形成,表面上归因于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谋求私利,以及政府有关部门执法力度不严,深层次的原因是人类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无知和僭妄、对于人的欲望无节制的纵容。

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一致,让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资源环境。

同时包括:

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

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反之则应予以摈弃[]志文,史文山.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一个思想形成的漫长历程[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6).

正式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江泽民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指人类为了摆脱目前全球性问题所造成的困境,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相过渡的战略。

它定义为既能满足当前需要,又不损害满足子孙后代需要能力的发展。

它既有对人类文明模式的深刻反省和历史选择的自觉性,更有人类正在进行的伟大探索实践和辨证唯物哲学的支持和论证;它立足与全人类的根本利益,以摆脱目前困境和实现社会稳定持续发展为根本宗旨;它走向国家和国际的均等、建立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维护和合理使用并提高自然资源基础、关注和考虑生态环境的基本思想原则,是符合当前国际情况和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因而是正确的务实的、可取的。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要树立协调的发展观。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主体,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是通过人和自然的活动来实现的。

历史上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往往都是观念上的失误造成的,树立人和自然持续、协调发展观念是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前提。

要增强人与自然的整体性认识。

当代科技发展与人类实践表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相互依存、辨证统一的整体,这种整体性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因此人类在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时必须从人与自然的整体出发,以依存互利、协调发展的整体效果最佳为最高准则。

不能再走只重视经济发展而忽略环境和资源的保护的老路。

其次,要发展科学技术的调控作用。

科学技术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认识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手段。

科学技术的发展揭示了人与自然动态平衡的内在机制与规律,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只要人们从社会与自然的整体观念出发,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努力发展科学技术的调节作用,是可以消除恶性循环,保持、建立良性循环,使社会与自然协调一致向前发展的。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重视时。

可持续发展观在中国也被逐渐的接受和重视。

我们的党和政府为了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把可持续发展列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下大决心、大力气,以改变当前中国尖锐的人口、资源和环境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改变以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向依靠科学与技术为主导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努力实现经济的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经济发展,人民富裕,生态良好的新的发展之路。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阶段、新历史时期制定的宏伟政策,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它是可持续发展观在中国的具体体现,要求协调城乡经济发展,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协调人与自然发展,协调对外开放与国内发展来进行市场经济建设。

是我国进行市场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国家和民族持续发展、永恒而稳定的基石,具有重要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重道远,要改变目前已经造成的资源环境的问题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辛勤的工作。

但是我相信,只要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能付出自己的努力,为改善我国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能得到有效的改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将会早一天到来!

参考文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