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模块学习指导.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8239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革模块学习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改革模块学习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改革模块学习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改革模块学习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改革模块学习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改革模块学习指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改革模块学习指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改革模块学习指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改革模块学习指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改革模块学习指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改革模块学习指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改革模块学习指导.docx

《改革模块学习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模块学习指导.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改革模块学习指导.docx

改革模块学习指导

改革模块学习指导

一、改革含义:

改革即是以自上而下、和平的方式,革除已经过时的旧制度、旧文化和旧思想,创造富有生机的新制度、新文化和新思想,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二、改革的模式

1、改革=背景(为什么改)

2、内容(怎样改)

3、影响(改的怎么样)

三、改革高考回眸

2010年刘晏榷盐法改革

2011年满清八旗改革

2012年王莽币制改革

2013年清末新政

2014年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改革

2015年唐代币制改革

2016年唐太宗谱牒改革

2017年隋朝法律改革开皇律

四、改革题型特点

(3)从考查特点上看:

命题依标不依本,不拘泥于教科书;古代史试题与选修教材无直接联系,近现代史试题与必修教材有一定的联系,如清末新政、80年代工资改革

(1)从考查内容上看:

以中国的改革尤其是中国古代改革为主,着重经济领域的改革,也涉及了政治和法律领域的改革;突出热点,特别是时政热点。

如2012年“王莽币制改革”和2015年的“唐币制改革”体现当下经济体制改革的热点,2013年考查的“清末新政”,体现当下政治体制改革的热点;2014年考“查魏晋时期的法律改革”,体现当下民主法制建设的热点

(2)从考查方式上看:

以横向或纵向对比、类比为主。

(3)从设问方式上看:

一般为两问(分值分配为8、7分或6、9分);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很强,第

(1)问和第

(2)问之间有一定逻辑关联性,学生若在第

(1)问判定失误很容易导致第

(2)问答案偏离

(4)从考查角度上看:

主要以考查改革之背景(原因、目的)(近五年高考3次)、内容或措施(3次)、特点(2次)、影响(作用、评价)(8次)、比较类(2次)为主。

(5)从能力要求上看:

主要考查学生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概括分析能力。

提高概括能力有三招:

先做小学数学题,再做小学语文题,后做初中代数题。

第一句是指以句号、分号和删节号为标志,先数一下解析的材料有几句话,一般每句话都有独立的信息。

第二句是指提炼每句话的关键词、每段材料的段落大意、整段材料的中心思想。

第三句是指一段材料中可能有几句话的内容相近,这就需要合并同类项。

五、题型分析

●题型1考查某一改革的背景(原因)

(2015全国卷Ⅱ)材料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

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

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

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

“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

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

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

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

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两千两左右。

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

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度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

(8分)(先数材料共有几句话,找出每句话的关键词,最后总结每句话的大意)

原因:

(1)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顿整治。

◎分析背景类

历史背景=(经济+政治+文化+…)或(国内+国际)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分析原因类

(1)广度:

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2)深度:

直接:

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民族矛盾、内忧外患、统治危机严重

主要: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根本:

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阻碍了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发展

●题型2考查某一改革的目的

(2009年新课标全国卷)(15分)

材料一北宋初年规定:

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

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

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

“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

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

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

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

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等

材料二知大名府韩琦言:

“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

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摘编自《宋史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中制度规定的目的。

(10分)(先数材料共有几句话,找出每句话的关键词,最后总结每句话的大意)

目的:

材料一:

规范租佃关系,抵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产正常进行。

材料二:

保护自耕小农,抵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15分)

材料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

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

“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

(5分)

目的:

(1)缓解社会危机,树立“新”朝形象,巩固政权。

◎分析目的类

改革即是国家和政府以自上而下、和平的方式,革除已经过时的旧制度、旧文化和旧思想,创造富有生机的新制度、新文化和新思想,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直接目的:

缓和社会矛盾,增加国家收入。

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

根本目的:

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如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根本目的为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题型3考查某一改革的内容(措施)

(2015年全国Ⅰ卷)(15分)

材料:

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

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

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

币值混乱,影响流通。

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

“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

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

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贷币史》等

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6分)(先数材料共有几句话,找出每句话的关键词,最后总结每句话的大意)

主要内容:

(1)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

(2016年全国Ⅰ卷)(15分)

材料唐太宗决心从族谱入手,改变这种状况。

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

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

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

“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

”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

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

(9分)(先数材料共有几句话,找出每句话的关键词,最后总结每句话的大意)

内容:

(1)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

◎从主要内容来看,改革可分为局部调整和全面改革:

局部调整涉及政治或经济军事等某一方面,如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就是整顿吏治;全面改革则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等各方面内容,如商鞅变法

◎概括归纳:

分层划点圈答案、缩写、文言文→白话文

用词恰当,语言简练

充分使用教材中的历史学科术语,少用文学语言

●题型4考查某一改革的特点

(2017年全国Ⅰ卷)(15分)材料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

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

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

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

(8分)(先数材料共有几句话,找出每句话的关键词,最后总结每句话的大意)

(1)特点:

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

(2017年全国Ⅲ卷)(15分)

材料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

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

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

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

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据《隋书》

(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

(7分)(先数材料共有几句话,找出每句话的关键词,最后总结每句话的大意)

(1)特点:

改变了北周的严刑竣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

◎可以依据材料直接概括归纳。

如:

2017年全国Ⅰ卷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

◎可以结合改革前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然后概括归纳新的变化。

如2017全国Ⅲ卷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

●题型5考查某一改革的实质

(2013年全国Ⅰ卷)(15分)

材料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

“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

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创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

“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

”“著军机大巨、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巨、各省督抚,各就砚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时政,当因当革,当有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

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与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行政工作。

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

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

(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先数材料共有几句话,找出每句话的关键词,最后总结每句话的大意)

(2)实质:

维护专制统治,抵制革命

◎可以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角度。

如:

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题型6考查某一改革的作用(影响)

(2016年全国Ⅱ卷)(15分)

材料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讲师领取饷银。

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

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练新式枪炮。

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

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

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

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

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

——据《清史稿》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6分)(先数材料共有几句话,找出每句话的关键词,最后总结每句话的大意)

(2)影响:

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

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

改革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工程,其作用或影响必会延伸较长时期,因此对其作用的分析要做到全面。

◎可以从3个层次: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民族关系以及对外关系方面

对本国及世界方面

在当时及对后世方面(直接作用或影响、深远意义或影响方面)

◎全面分析:

可以从进步作用、消极作用等方面归纳概括。

一分为二,既要看到积极影响,也要看到消极影响或局限性,还要分清主次。

●题型7比较类改革题

(2013年全国Ⅰ卷)(15分)

材料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

“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

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创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

“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

”“著军机大巨、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巨、各省督抚,各就砚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时政,当因当革,当有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

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与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行政工作。

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

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6分)(先数材料共有几句话,找出每句话的关键词,最后总结每句话的大意)

(1)共同之处:

向西方学习;

自上而下的改革;

侧重制度改革

◎外显比较题的解题方法:

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题要求材料和所学知识的联系,然后按要求回答问题。

如2013年全国Ⅰ卷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内隐比较题的解题方法:

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

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

◎利用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确定比较项。

如2017年全国Ⅲ卷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

六、总结

1、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②是否采取了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措施。

③是否有强大的政治力量作后盾,得到统治者或民众的支持。

④是否有支持改革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⑤改革者的政治素质和意志是否坚强。

2、万能答题术语

•政治:

阶级(势力、矛盾);缓解危机;社会腐败;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中央集权;民族危机;政策;稳定社会;加强管理;巩固统治;巩固政权;加强皇权;社会动荡;对后世影响深远;社会转型……

•经济:

促进/阻碍经济(农业、商业)的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加重人民负担;生产力……

•思想文化:

思想统一;思想繁荣;教育……

•民族:

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融合;汉化;封建化……

•军事:

军队战斗力;军事近代化……

学习改革史的基本方法

1.要抓住生产力这一标准和文明史观。

2.要结合必修史所学知识。

3.抓住改革的时代特征。

4.一分为二的分析历史上的改革。

5.认识改革的价值,学习改革者的精神。

6.认识人类史上的改革充满了复杂性与多样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