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范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8278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3.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范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范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范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范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范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范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范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范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范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范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范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范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范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范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范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范文.docx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范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范文.docx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学院

毕业论文

 

题目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以J市为例

学院法政系

专业社会工作

班级社会工作班

学生

学号

指导教师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已经成为了各界关注的焦点,已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理论框架。

运用既成的理论框架,以J市为例,旨在重点突出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的区域性和具体性;全面分析农民工在社会层面、经济层面、文化层面和心理层面的城市融入。

制约农民工城市融入主要客观因素是经济和制度两方面,主观因素主要是心理层面,因此,农民工城市融入是客观与主观的结合,其中客观因素在农民工城市融入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同时心理层面又是不可忽略的主观因素。

关键词:

农民工;边缘人;城市融入;户籍制度;二元性

 

ABSTRACT

WiththecontinuousprogressofurbanizationinChina,migrantworkersintothecityhasbecomeafocusofpublicattention,hasformedarelativelycompletestudyofmigrantworkersintothetheoreticalframeworkofthecity.Theoreticalframeworkusingtheready,toJCity,toafocusedstudyofmigrantworkersintotheregionalandcityspecificnature;comprehensiveanalysisofthemigrantworkersatthesociallevel,economiclevel,culturalandpsychologicaldimensionsofurbanintegration.Restrictingthemainobjectiveofmigrantworkersintothecityisaneconomicandinstitutionalaspects,thesubjectivefactorsareprimarilypsychological,soUrbanSocietyisacombinationofobjectiveandsubjective,ofwhichtheobjectivefactorsintheintegrationprocessofmigrantworkersplayakeycityrole,whilethepsychologicallevelisthesubjectivefactorcannotbeignored.

Keywords:

migrantworkers;marginal;urbanintegration;householdregistrationsystem;duality

一、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地从农村涌入城市,形成了一股群体庞大的民工潮。

据统计,1989年之前,进城农民工达2000-3000万人,1992年南方谈话后,经济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工开始进城打工,平均每年增长1000多万人,据国家统计局调查结果显示,在2003年农民工数量已经达到1.1亿,2006年农民工人数已经是1.32亿。

[1]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中,农民工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充当着主力军作用,他们用自己最辛勤的汗水在最底层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作出贡献,可以说改革开放的城市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农民工的参与。

然而,在农民工为改革开放作出贡献的同时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甚至农民工只是城市的“边缘人”,或是社会排斥的一个弱势群体。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工问题越来越突显,为了保障农民工的权益,学术界围绕着农民工各方面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和提出解决对策和建议,其中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是一个研究的热点。

(二)国外研究状况

1.国外研究现状

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在国外没有针对性的研究,现在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由于受国家的体制决定和经济结构的影响,农民工这群体几乎不存在,但在国外研究的相似群体是migrantworker(外来移民务工者)。

同样在国外,外来移民务工也是一个弱势群体,也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有研究这群体的城市生活保障、疾病卫生等具体性问题,也有很多研究移民群体的文化融入问题。

比如:

斯蒂芬·安佐文描述了移民在融入社会时的生活、制度以及文化上的困境;罗杰·丹尼尔斯提到外来移民融入当地民族生活是一种差异性民族文化融合。

[2]国外对外来移民者的研究从开始的具体的生活状况关注到逐渐关注移民者的文化和民族融合的研究,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研究体系。

因此,国外对外来移民务工者的研究对我国农民城市融入问题研究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2.国研究现状

在我国,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在当前时期受到各界学者的关注,分别从社会学视角、经济学视角和政治制度视角去研究。

具体而言,社会学视角下研究的是农民工心理行为、群体习惯和整个社会的关系,如再社会化,社会网络,社会分层,社会排斥

和文化中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

如“农民工能否真正融人城市取决于其化城市的文

化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在心理上获得认同,在情感上找到归宿”;[3]经济学视角则从社会保障等方面去反映农民工就业、劳动保障、最低生活水平等状态。

如“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解决要从逐步把农民纳入城市社会保障网络,建立统一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4]政治制度视角一般从国家的政治制度如:

户籍制度改革、国家政策方针来研究农民工这群体阶层的政策受惠与否。

“农民正在城市融入中面临的制度性排斥包括:

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文化制度、法律制度等制度排斥”,[5]“农民工的户籍问题导致农民工就业难、无社会保障、地位低、弱势化、边缘化的重要因素,更是农民工不能市民化、融入城市难的主要原因”。

[6]

关于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又分为差异性研究和综合性研究,当前这两方面研究相对比较少。

具有代表性差异性研究有:

电芝,鲁迟和杜宏认为“不同性别、不同行业间的差异显著,在融入效能感上,男性农民工高于女性;而工业领域低于商业服务行业”。

[7]而在综合性研究方面朱考金和吴磊学者认为“学界对当前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研究主要从这三个层面着手:

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心理层面或文化层面”。

[8]

综合以上研究分析得出:

在国关于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有两大特点,即:

以专业学科为视角的单一性研究,这类研究主要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视角去分析农民工城市融入;第二个特点是:

围绕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进行差异性和综合性研究,这类研究的围比较广。

此外,从以上的研究看出,有些研究从社会,经济,制度等客观因素出发,忽略了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主观感受,因此,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受到客观与主观因素的影响。

因此,本文在实证研究基础上分析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从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和心理等层面分析制约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即“非农非工”的城市边缘人,农民工城市融入已经成为时代必然趋势,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目的在于:

通过对农民工融入的现状了解,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提出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有效对策和建议;最终为了消除农民工“边缘人”的无奈处境和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

2.理论意义

理论上更加丰富关于农民工城市融入在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方面的研究理论,同时加入社会学理论如:

马斯洛需求理论、文化认同等理论,从而完善既成的理论框架,拓宽农民工城市融入理论研究领域,为农民工城市融入寻求新的理论视角。

3.现实意义

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从而做出对策构想,促进农民工迅速融入城市当中,这样可以让农民工在城市化作出贡献的同时享受到现代化的成果。

农民工城市融入有利于统筹城乡平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同时消除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分割的二元局面,实现国民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

这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从而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研究方法和对象

1.研究思路

通过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方法收集关于农民工城市融入方面的资料,并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农民工城市融入出现的问题和不足。

最后,针对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提出促进对策和建议。

2.研究方法

文献法,通过查阅数据文献库和从学校图书馆借阅图书来收集关于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相关研究思路和研究理论。

问卷调查,以J市为例,通过自编的《关于农民工城市融入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资料,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具体实施:

依据农民工聚集地,把J市划分6个城区(槐荫区、天桥区、历城区、市中区、历下区、长清区),在6城区各抽取15个农民工作为调查对象,样本总数为90人。

发放问卷为90份,全部有效问卷80份,有效率约为88.89%。

3.研究对象

以J市6大城区的农民工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年龄分布:

25岁以下为16人,占总人数20%;25岁—35岁为36人,占总人数45%;35岁以上为28人,占总人数35%。

文化程度分布:

小学或小学以下的占55%,中学或高中占38.8%,高中以上占6.2%。

(五)相关理论概述

1.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是社会化的一个类型,它是指全面放弃原已经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

[9]

2.社会排斥

“社会排斥”最早是由法国人雷纳尔在1974年提出的,他认为“社会性地排斥”是指人体与社会整体之间的断裂。

[10]后来,社会排斥被定义为:

社会成员从个人整合于社会系统中被排斥出来的现象,这些系统有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

[11]

3.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12]

4.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将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化并产生归属感,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的社会心理过程”。

[13]农村与城市具有两个不同的文化气氛,文化认同在农民工城市融入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节,这是两种文化碰撞时,一种文化对别一种文化作出的妥协。

(六)相关概念界定

1.农民工

本文研究的农民工是指户籍身份是农民,职业身份是工人的从农村进入城市打工的人员。

2.城市融入

城市融入是指异质的个体参与城市社会互动中,其思想意识、生活方式、行为认识被同化,从而对城市产生认同和归属感的过程。

3.边缘人

边缘人是指是对两个社会群体的参与都不完全,处于群体之间的人。

或指脱离主流社会的经济生活形态、社会交往形态、文化心理形态的个体。

[14]

 

二、农民工城市融入区域性分析——以J市为例

通过调查问卷收集所得数据分析,先对J市农民工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即基本资料、生活、工作状况的描述,然后对农民工在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心理层面、政治层面、文化层面和融入需要进一步阐述反映J市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现状,进而对所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J市农民工现状

1.基本情况

性别以男性为主,文化程度以小学或小学以下居多。

在对J市调查中发现,外出打工主要以男性为主,人数为70,占总数的87.5%;农民工文化普遍比较低,小学或小学以下的人数为44,占总数的55%,高中以上只占总数的6.2%。

具体数据见(表1)。

表1性别与文化程度

性别

文化程度

男性

女性

小学或小学以下

中学或高中

高中以上

人数(人)

70

10

44

31

5

占百分比(%)

87.5

12.5

55

38.8

6.2

此外,农民工进城打工时间集中在4年左右,往两边递减;年龄主要在25岁以上,正当体力旺盛阶段。

具体数据见(表2)。

表2工作年限与年龄

工作年限(年)

年龄(岁)

2以下

2—4

4—8

8以上

25以下

25—35

35以上

人数(人)

28

32

16

4

16

36

28

占百分比(%)

35

40

20

5

20

45

35

2.生活状况

消费偏低,居住地以工地和工厂居多。

数据显示:

月消费为300元以下占56.3%,很明显农民工消费水平普遍很低;居住工地和工厂总共占75.3%,只有13.8%农民工是自己租房子在小区生活。

此外,居住工地工棚的农民工其月消费在300元以下的占的比例最多,反之亦然。

具体数据见(表3)。

 

表3月消费与所在住所交互分布

所在住所

月消费(元)

300以下

300—450

450—600

Total

工地工棚(人)

29

4

0

33

占百分比(%)

36.3

5.0

0

41.3

自己租房(人)

2

9

0

11

占百分比(%)

2.5

11.2

0

13.7

集体宿舍(人)

14

20

0

34

占百分比(%)

17.5

25.0

0

42.5

小区楼房(人)

0

0

2

2

占百分比(%)

0

0

2.5

2.5

Total(人)

45

33

2

80

占百分比(%)

56.3

41.2

2.5

100.0

3.工作状况

(1)从事行业以建筑业制造业为主。

数据显示:

从事建筑业制造业分别占42.5%和27.5%。

农民工普遍工资很低,600—900元占67.5%;900元—1200元占21.3%,而全国各省的最低工资水平一般是900元左右,因此,可以看出农民工工资水平主要集中在最低工资水平上下。

此外,从事建筑行业和制造业的农民工月收入在600—900元占人数比例最多。

具体数据见(表4)。

表4从事行业与月收入交互分布

从事行业

月收入(元)

600以下

600—900

900—1200

1200—1500

1500以上

Total

建筑业(人)

4

24

5

0

1

34

占百分比(%)

5.0

30.0

6.2

0

1.2

42.4

餐饮业(人)

0

8

1

1

1

11

占百分比(%)

0

10.0

1.3

1.3

1.3

13.9

家政业(人)

1

4

3

0

0

8

占百分比(%)

1.3

5.0

3.8

0

0

10.1

制造业(人)

0

15

6

1

0

22

占百分比(%)

0

18.7

7.4

1.2

0

27.3

其它行业(人)

0

3

2

0

0

5

占百分比(%)

0

3.8

2.5

0

0

6.3

Total(人)

5

54

17

2

2

80

占百分比(%)

6.3

67.5

21.2

2.5

2.5

100

(2)农民工工作时间大多数比8小时的标准工作时间长。

数据显示:

一天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上的一共占75%。

具体数据见(表5)。

 

表5一天工作时间(小时)

8以下

8

8—12

12或以上

人数(人)

8

12

20

40

占百分比(%)

10

15

25

50

(3)农民工不签订劳动合同居多数。

数据显示:

农民工在每次工作时多数签订劳动合同的只占20%,很少签订的占15%,而没有签订的占65%,显然农民工大多数没有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其合法权益也得不到足够的保障,同时有助滋生拖欠农民工工资这种坏现象。

实际上这是经济学视角中的就业歧视的表现:

企业无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同工不同法,把农民工看成“二等公民”与城市居民区别看待,农民工享受不到同等国民待遇。

具体数据见(表6)。

表6签订劳动合同情况

签订劳动合同情况

多数签订

很少签订

从没签订过

人数(人)

16

12

52

占百分比(%)

20

15

65

(4)农民工购买工伤保险状况不理想。

数据显示:

农民工在每次工作时雇主帮购买工伤保险只占20%,偶尔帮购买的占30%,而没有购买过的占50%,可见农民工在人身安全方面和享受的保障方面得不到切实的保证,这与我们城市居民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形成鲜明对比。

具体数据见(表7)。

表7购买工伤保险情况

每次工作雇主帮购买工伤保险情况

都买

多数买

很少买

没买过

人数(人)

16

8

16

40

占百分比(%)

20

10

20

50

(二)J市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和需求

1.经济层面的融入

据上述调查显示,J市农民工生活于底层:

工作累,岗位差,月收入以600—900元居多,月消费以300元左右居多,甚至工作没保障,即:

在很少签订劳动合同和购买工伤保险的环境下工作,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保障。

一方面,根据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得知:

低层次需求影响到高层次需现。

因此J市农民工在这种物质基础的低层次需求得不到很好满足时,其往上的高层次需求如归属感很难实现,于是农民工很难顺利发展到城市融入阶段。

此外,J市农民工与该市城市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具有明显的城乡二元性。

这种收入和消费的差异型二元性严重制约农民工的城市融入。

具体数据见(表8)。

表8J市城市居民收入和消费情况[15]

收入消费

年限

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元)

人均每月可

支配收入(元)

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元)

人均每月消费性支出(元)

2007

18005

1500

12390

1032

2008

20802

1733

13905

1158

2.社会层面的融入

在“是否愿意与城市人交朋友”调查数据可知:

愿意的占30%,不愿意的占45%,态度不很乐意的占25%,农民工在交际选择上大多是选择自我隔离型,只有一部分是接纳型,可以看出农民工与城市居民没有进行良好的社会互动,也没有形成相互间的社会网络,这都会影响到农民工的城市融入。

好的社会互动能促进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相互了解与关系的融洽,改变旧的以“地缘”和“血缘”为主的封闭型关系网,从而与城市居民形成良好的开放型的社会网络。

这种社会网络又为农民工提供了社会资源,包括信息和人际关系资源,为农民工向上流动提供可能性。

具体数据见(表9)。

表9和城里人交朋友的意愿

非常乐意

不是很乐意

不乐意

人数(人)

24

20

36

占百分比(%)

30

25

45

此外,在对“喜欢农村的原因”调查显示,选择“有田耕作”有40人,占50%;选择“亲戚多”有24人,占30%,这表明了农民工受到明显的地缘和亲缘的固化作用,不利于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建立良好的社会互动和社会网络。

具体数据见(表10)。

表10喜欢农村的原因

亲戚多

有田耕

压力小

其它

人数(人)

24

40

10

6

占百分比(%)

30

50

12.5

7.5

3.心理层面的融入

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交际时产生的感受和看法的调查数据显示:

总是不自在感受占36.3%,有时感觉到占44.9%,只有18.8%感觉很自然,可知,从心理上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存在有隔阂,难以形成顺畅的信息交流,进而产生一种相互排斥感;农民工自己感觉在城市居民中的印象调查显示,好印象占30%,坏印象占48.7%,只有21.3%处于中性,所以农民通过自己感觉从而形成了与城市居民的相对距离感以及融入意愿。

从心理上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存在有隔阂,难以形成顺畅的信息交流,进而产生一种相互排斥感。

此外,“总是不自在感受”和“有时有不自在感受”农民工认为被城市人看成“很乡下人”占比例最多。

具体数据见(表11)。

表11感受与看法交互分布

城市人对自己的看法

与城里人交谈时的不自在感受

总是有

有时有

没有

Total

和蔼可亲(人)

0

1

3

4

占百分比(%)

0

1.2

3.8

5.0

乐于助人(人)

1

3

3

7

占百分比(%)

1.2

3.8

3.8

8.8

勤俭朴实(人)

3

5

5

13

占百分比(%)

3.8

6.2

6.2

16.2

很乡下人(人)

22

16

1

39

占百分比(%)

27.5

20.0

1.2

48.7

不好不坏(人)

3

11

3

17

占百分比(%)

3.8

13.7

3.8

21.3

Total(人)

29

36

15

80

占百分比(%)

36.3

44.9

18.8

100.0

4.政治层面的融入

表12文化程度与参政意识交互分布

文化程度

参加小区选举的意愿

荣幸地参加

无所谓,特有空才去

和自己没关系

Total

小学或小学以下(人)

1

10

33

44

占百分比(%)

1.2

12.5

41.3

55.0

中学或高中(人)

1

10

20

31

占百分比(%)

1.2

12.5

25.0

38.7

高中以上(人)

5

0

0

5

占百分比(%)

6.3

0

0

6.3

Total(人)

7

20

53

80

占百分比(%)

8.7

25.0

66.3

100.0

参与政治方面,农民工是以一种过客心里来看待。

数据显示:

66.3%农民工表示不愿意参与社区政治活动,25%处于无所谓态度,只有8.7%农民工表现出积极心态。

此外,“和自己没关系”选项中文化程度是“小学或小学以下”的农民工占比例最多,其次是文化水平是“初中或高中”,而有7人选择“荣幸地参加”中文化水平是“高中以上”占了5人。

由此可知,不同的教育程度会有不同的政治意识,甚至农民工受教育程度影响到其参政意识,文化程度高的表现出积极参政意识。

文化程度低的表现出消极的参政意识。

具体数据见(表12)。

5.文化层面的融入

数据显示:

多赚钱有漂亮房子占总数50%,说明当农民工有条件在城市居住时他们会更趋向于在财富方面让人承认是城里人,从而融入城市。

此外,在学习城市文化方面表现为农民工对城市的文化认同。

学习城市文化只占20%,表明农民工在接受城市文化意愿不强烈,反映出其对城市文化认同程度低,在文化层面的融入不够。

具体数据见(表13)。

表13成为城市人的方式

多赚钱有漂亮房子

多读书提高素质

学习城市文化

和城市人交朋友

人数(人)

40

16

20

8

占百分比(%)

50

20

25

10

6.融入需求

(1)农民工在城市融入时需求最强烈的是提高农民工最低工资标准和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两者共占80%,这也反映出只有在最低生存需求得到满足时才能够发展更高层次的需求,这也是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最低层的需求。

具体数据见(表14)。

表14希望当地政府出台政策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公平的社会保障

农民工廉价房政策

打击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