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8415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6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7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7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7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7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7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7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7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7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7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7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7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7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7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7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docx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docx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

2020-2021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

人有负盐负薪者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①重担息树阴。

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②之物。

惠③遣争者出,顾州纪纲④曰:

“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

”群下⑤咸无答者。

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

“得其实⑥矣。

”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注释】①释:

放下。

②藉:

垫衬。

背:

藉是坐卧之用;背是披背之用。

意思是经常使用之物。

③惠:

李惠,中山(今河北定县满城一带)人,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

本篇选自《北史·李惠传》。

④顾州纪纲:

回头看着州府的主簿。

州纪纲,州府的主簿。

⑤群下:

部下,属员。

⑥实:

事实,真相。

【译文】有负盐的和负柴的,两个人同时放下重担在树阴下休息。

要走的时候,争一张羊皮,都说是自己坐卧和披背用的东西。

李惠让他们出去,对主簿说:

“敲打这张羊皮能够查出它的主人吗?

”部下都没有回答。

李惠叫人把羊皮放在席上面,用杖敲打,见到有一些盐末,就说:

“得到实情了!

”再让争吵的双方进来看,负柴的人才承认了罪过。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黑的词语。

⑴藉背(垫、衬)⑵顾州纪风(回头看)

⑶咸无答者(都)⑷得其实矣(结果、事实)

2、翻译下列的句子。

⑴同释重担息树阴。

一同放下重重的担子在树阴下面休息。

⑵以杖击之,见少盐屑。

用手杖(棍子)击打羊皮,看见有少量的盐屑。

3、评价一下李惠。

聪明机智,生活常识丰富、经验多。

4、你还读过像李惠这样智者的故事吗?

试讲述一例。

如:

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狄人杰审案等等。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dàn]菱,并角入口。

或曰:

“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

“北土亦有此物否?

”答曰: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

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②坐:

因为。

【译文】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有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

有的人说:

“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

”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

“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

”问的人说:

“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

”他回答说:

“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

”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东西当做知道的东西。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或曰:

“食菱须去壳。

”(有的人、有人)

(2)其人自护其短。

(短处、缺点)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我之所以连着壳一起吃,是想用它来驱除身上的热气。

3、本文给人多方面的启示,请你选择一个方面,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

①人人都有缺点,但不要掩饰缺点。

②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

③要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3:

杨布打狗

杨朱之弟曰①布,衣素②衣而出。

天雨,解素衣,衣缁③衣而反。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杨布怒,将扑之。

杨朱曰:

“子无扑④矣,子亦犹是也。

向者⑤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选自《列子》)

【注】①曰:

名叫。

②素:

白色的。

③缁(zī):

黑色。

④扑:

打、敲。

⑤向者:

刚才。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天雨()

(2)子亦犹是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3.从这则小故事中你领悟到了什么?

译文

杨朱的弟弟叫杨布,他穿着件白色的衣服出门去了。

天上下起了雨,杨布便脱下白衣,换了黑色的衣服回家。

他家的狗没认出来是杨布,就迎上前冲他叫。

杨布十分生气,正准备打狗。

杨朱说:

“你不要打狗,如果换作是你,你也会像它这样做的。

假如让你的狗离开前是白色的而回来变成了黑色的,难道你能不感到奇怪吗?

1.

(1)下雨

(2)这样

2.假如让你的狗离开前是白色的而回来变成了黑色的,难道你能不感到奇怪吗?

3.凡遇是非,切莫忙于责怪他人,应首先从自身找原因。

或任何事情,应透过现象看本质,既要辨别其外在形式,更要注重其内在本质。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4:

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①日持久而不得兽,入②则愧其家室,出③则愧其知友州里④,惟⑤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劣也。

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⑥。

人曰:

“君宜致力于耕作。

”猎者曰:

“何为?

”人不对。

猎者自思,得无欲吾数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⑦?

于是还疾耕⑧,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⑨得良狗。

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

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旷:

历时久远。

②入:

在家,③出:

在外,④知友:

朋友。

里:

邻里。

⑤惟:

思考。

⑥无以没有办法。

(没钱买狗)⑦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难道不是要我努力耕作赚来钱,然后就可以买好狗了吗?

⑧还疾耕:

回家努力耕田。

⑨市:

买。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好:

()

(2)对:

()

2.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

(2)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3.这则寓言讲述了什么道理?

译文

齐国有个爱好打猎的人,花费了很长时间也没有猎到野兽。

在家人面前感到惭愧,在外面的好友和邻居面前也感到惭愧,他思考打不到猎物的原因,认为是因为狗不好他想得到一条好狗,可是家里没钱,于是别人对他说:

“你应该努力耕田劳作。

”猎人说:

“为什么?

”那个人没有回答。

猎人自己思考,难道不是要我努力耕作赚来钱,然后就可以买好狗了吗?

于是他就回家努力耕田,努力耕田家里就富了,家里富了就有钱来买好狗,有了好狗就屡屡打到野兽。

于是打猎的收获,常常超过别人。

不只是打猎如此,许多事情也都是这样。

1.

(1)喜欢、喜爱

(2)回答

2.

(1)在家人面前感到惭愧,在外面的好友和邻居面前也感到惭愧。

(2)不只是打猎如此,许多事情都是这样。

3.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办事要考虑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或要能及时发现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5:

李泰伯改字

范文正公①守桐庐②,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记③,其歌词④曰: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既成,以示李泰伯。

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起而言曰:

“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

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

"公瞿然⑤,握手⑥扣之。

答曰:

“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⑦,而‘德’字承之,似局促,拟换作‘风’字如何?

”公凝⑧坐颔首,殆欲下拜。

(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

[注释]①范文正公:

即范仲淹。

他谥“文正”,故世称范文正公。

②桐庐:

古地名,今浙江桐庐市。

③记:

传记。

④歌词:

指记文后的赞词。

⑤瞿然:

惊讶的样子。

⑥握手:

拱手。

⑦溥(pǔ):

大。

⑧凝:

注意力集中。

[文化常识]

严子陵。

上文说的“严先生”,即东汉时的严光,他字子陵,今浙江余姚人。

严子陵与刘秀早年是同学。

刘秀击败王莽军队称帝后,邀请他到京城洛阳任谏议大夫(皇帝的顾问),可去后不久,发觉朝中多猜忌,于是隐居浙江桐庐附近的富春江边,常钓鱼赏景。

今建有严子陵钓鱼台,并有严子陵传碑文。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守②泱泱③已④易⑤盛⑥扣⑦颔首

2.翻译:

①既成,以示李泰伯

②必将名世③殆欲下拜

3.上文“秦伯读之三”中的“三”,是指

4.理解:

以“风"字换“德"字,它好在哪里?

请说出一二点。

【译文】范仲淹在桐庐做太守的时候,最早在钓鱼台建了一个严先生祠堂(纪念严光),自己做了一篇记文,文章内说: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德,山高水长;写完之后拿给南丰的李泰伯看,李泰伯看了好多遍之后,回味赞叹不止,站起来说:

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出来之后,必将会在世上成名,我大胆的想(帮你)换一字,使它更完美;范公很高兴的握住他的手请教。

(李泰伯)说:

云山江水那一句,意义和文字很大很深,用他来修饰“德”字,好象有点局促了,我想把德字换风字,你看怎么样啊?

范公坐在那里点头,几乎要下拜!

【参考答案】1.①做郡太守②水浩大的样子③停④改换⑤大⑥问⑦点头。

2.①写成后,把它给李伯看;②必定将会在世上留下名声;③几乎要跪下拜谢。

3.多次。

4.①1“风”是平声字,不感局促;②“风”就是流行、传播及“风范”之意。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6: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

“何不炳烛

(1)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

“盲臣

(2)安敢戏其君乎?

臣闻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3);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4)昧行(5)乎?

  平公曰:

“善哉!

”(刘向《世说新语》)

  【注释】

(1)炳烛:

把蜡烛点燃。

(2)盲臣:

瞎眼的臣子,师旷是个瞎子所以这么说。

(3)阳:

这里指阳光。

(4)孰与:

一种固定格式,用来比较,相当于“比……怎么样”。

(5)昧行:

在黑暗中行走。

  【译文】晋平公向盲乐师师旷请教说:

“我现在七十岁了,准备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吧。

”师旷回答说:

“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习呢?

”晋平公说:

“哪里有做臣下的跟他的国君开玩笑的呢?

”师旷说:

“盲臣怎么敢跟国君开玩笑呢?

我听说:

少年时爱好学习,像太阳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爱好学习,如同中午时的阳光;老年时爱好学习,就像点燃蜡烛的光亮。

在烛光下行走,跟在黑暗中行走,哪一种好呢?

”晋平公说:

“说得好啊!

  【赏析】本文通过晋平公与师旷的对话,阐述师旷对学习的见解。

文中把人生中的三个不同时期的学习喻为“日出之阳”、“日中之光”和“炳烛之明”,告诫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暮(晚)戏(戏弄,开玩笑)闻(听说)善(好)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B)

 A、臣闻之B、如日出之光C、默而识之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文言句子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哪里有做臣下的跟他的国君开玩笑的呢?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老年时爱好学习,就像点燃蜡烛的光亮。

在烛光下行走,跟在黑暗中行走,哪一种好呢?

4、这则短文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

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7:

永某氏之鼠

  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①异甚。

以为己生岁值子②,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xù]猫犬,又禁僮③勿击鼠。

仓廪[lǐn]庖[páo]厨④,悉以恣[zì]鼠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

某氏室无完器,衣⑤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余也。

昼累累⑥与人兼行,夜则窃啮[niè]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

其人曰:

“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

”假五、六猫,阖[hé]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日乃已。

  呜呼!

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导读:

永某氏之鼠以为“其饱食无祸为可恒”,“窃时以肆暴”,虽能得意于一时,终究要被扫除干净。

【注释】①拘忌:

拘束和禁忌。

②值子:

值,碰到。

子,农历的子年。

③僮:

未成年的仆人。

④仓廪庖厨:

仓廪,粮仓。

庖厨,厨房。

⑤衣:

衣架。

⑥累累:

一个接一个。

【阅读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不畜猫犬(养 )2.悉以恣鼠不问( 全、都)

3.某氏室无完器(完整 )4.假五、六猫(借 )

二、翻译。

1.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粮仓厨房中,都放纵老鼠恣意妄为而不过问。

2.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

从此,老鼠互相转告,都来到某氏家,吃得饱饱的却没有危险。

三、这则寓言故事中的永某氏之鼠比喻:

“窃时以肆暴”的得志小人。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8:

文征明习字

  文征明临

(1)写《千字文》,日

(2)以十本为率[lǜ](3),书(4)遂(5)大进。

平生于(6)书,未尝(7)苟且(8),或(9)答人简札[zhá](10),少(11)不当意,必再三易(12)之不厌(13),故(14)愈老而愈益(15)精妙。

(《书林纪事》)

  【注释】

(1)临:

临贴,照着字画模仿。

(2)日:

每天。

(3)率:

标准。

(4)书:

书法。

(5)遂:

于是,就。

(6)于:

对,对于。

(7)尝:

曾经。

(8)苟且:

敷衍了事,马虎。

(9)或:

有时。

(10)简札:

信件,书信。

(11)少:

稍微。

(12)易:

改换,更换。

(13)厌:

嫌麻烦而讨厌。

(14)故:

所以。

(15)愈益:

愈加,更加。

  【译文】文征明临贴写《千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符合心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巧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

(书法、于是,就)

②平生于书。

(对于、对、写字)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临摹、临贴,照着字画模仿)

④或答人简札。

(有时)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

稍微有一点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②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巧妙。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赞扬了文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9:

鸲鹆效言

鸽鹆①之鸟出于南方,南人罗②而调其舌。

久之,能效③人言,但能效声而已。

终日所唱,惟数声也。

蝉鸣于庭,鸟闻而笑之。

蝉谓之曰:

“子④能人言,甚善;然子所言者,未尝言也。

何若⑤我自鸣其意哉!

”鸟俯首而惭,终身不复效人言。

【注】①鸲鹆(qúyù):

俗名八哥,经过训练,能模仿人说话。

②罗:

张网捕捉。

③效:

模仿。

④子:

你。

⑤何若:

哪里比得上。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甚善()

(2)鸟俯首而惭()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终日所唱,惟数声也。

(2)鸟俯首而惭,终身不复效人言。

3.“蝉鸣于庭,鸟闻而笑之。

”想一想“鸟”笑蝉什么,发挥想象,把它要对蝉说的话写下来。

4.从本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译文

有一种叫鸲鹆的鸟出生在南方,南方人捕捉它并教它说话。

时间长了,它能模仿人说话,然而只能模仿几句。

一天到晚所模仿的,只是那几句而已。

有一只蝉在院子的树上叫,鸲鹆听了便讥笑它。

蝉对鸲鹆说:

“你能模仿人说话,很好;然而你所说的,不曾有一句是表达自己心意的话,哪里像我自己叫的都是表达自已心意的声音!

”鸲鹆低下头很惭愧,终身不再模仿人说话了。

1.

(1)很

(2)惭愧

2.

(1)一天到晚所模仿的,只是那几句而已。

(2)鸲鹆低下头很惭愧,终身不再模仿人说话了。

3.示例:

你真笨,整天只会发出一种声音。

你看我,能说不同的话。

4.不要一味地去模仿别人,应该勇于发出自己的声音。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0:

四面楚歌

项王军壁垓[ɡāi]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①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②,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王则夜起,饮账中。

有美人名虞[yú],常幸从;骏马名骓[zhuī],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③。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④!

”歌数阕[què]⑤,美人和之。

项王泣[qì]数行[háng]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导读】项王夜起悲歌,盖世英雄的穷途末路在形象地描写中呼之欲出。

【注释】①诸侯:

指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等。

②楚歌:

楚人之歌,用楚国方言土语唱的歌。

③不逝:

是说被困而不得驰骋。

逝,向前行进。

④奈若何:

把你怎么安排。

若,你。

⑤数阕:

几遍。

乐终叫阕。

【阅读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和)(几)2.项王则夜起(就 )

3.自为诗曰( 自己、亲自 )4.莫能仰视(不敢 )

二、翻译.

1.汉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

汉军都已经取得了楚地吗?

为什么楚国人如此之多呢!

2.歌数阕,美人和之。

唱了好几遍,美人随歌声应和起来。

三、项王兵败垓下,在乌江自刎,有关历史上这一典故,李清照曾写诗: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表达对项王的惋惜之情;毛泽东也写过一首诗,其中有: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1:

龚遂为渤海太守

汉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①不能禽制。

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

时遂年七十余,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

谓遂曰:

“渤海废乱,朕甚忧之。

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

"遂对曰:

“海濒②遐远,不沾圣化③,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④

中耳。

今欲使臣胜之耶?

将安之也?

"上闻遂对,甚说,答曰:

“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

”遂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

移书敕属县:

“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⑤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

”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⑥,盗贼亦皆罢。

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

遂见齐⑦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

约,劝务农桑。

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

“何为带牛佩犊!

"春夏不得不趋田亩,秋冬课收敛,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

(选自《汉书•龚遂传》)

[注释]①二千石:

年俸禄为二千石的官吏。

此指郡太守。

②海濒:

海边。

③圣化:

皇帝的教化。

④潢池:

即池塘。

此比喻濒海的渤海郡。

⑤钩:

镰刀。

⑥翕(xī)然:

一下子平静下来。

⑦齐:

渤海郡古为齐地。

[文言知识]“饥"、“劝"及其他。

“饥"本指灾荒,上文“渤海左右郡岁饥”,“岁饥”即荒年。

又,《嗟来之食》: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大饥”即大规模灾荒。

但“饥"后来也指“饥饿”,上文“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其中“饥寒"即指饥饿与寒冷。

再说“劝”。

上文“劝务农桑”中的“劝",解为“鼓励"、“勉励",句意为勉励(百姓)从事农业生产。

“劝学”即勉励(他人)学习。

但后代也有将“劝”作为“劝阻”用的。

文言中的这种词义现象要特别注意,一不小心就会搞错。

再如“恨”,它既可指“怨恨”,又可解为“遗憾"。

《前出师表》: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汉桓帝、汉灵帝是“先帝”(刘备)的祖上,纵然他们昏庸,刘备也不可能“怨恨”他们,因此“痛恨”要解释为“痛心与遗憾”。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并②禽③举④副⑤恤⑥说⑦遣还⑧罢⑨得⑩躬⑩犊⑩课

2.翻译:

①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

②臣胜之耶?

将安之也?

③移书敕属县④遂乃开仓廪假贫民

3.理解:

“好末技"中的“末技”是指

【译文】汉宣帝即位后,过了很长时间,渤海郡及其相临地区闹饥荒,盗贼四起,太守不能制止。

宣帝要选一个能胜任的人,丞相御史推荐了龚遂,皇帝任命龚遂为渤海太守。

当时龚遂已七十多岁,皇帝召见时,见他身材矮小,宣帝见到后,认为龚遂并非像人们说的那样,不免对他有轻视之感。

宣帝问龚遂:

“渤海郡一片荒乱,我十分担忧,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平息那里的盗贼,而使我不再忧虑呢?

”龚遂回答:

“渤海郡地处偏远,没有沾沐圣上的恩惠教化,那里的百姓为饥寒所迫,地方官不知加以救济,致使陛下的子民偷盗陛下的兵器,在池塘岸边需弄耍弄罢了。

您打算让我去剿灭他们,还是去安抚他们?

”宣帝听了龚遂的回答很高兴,说:

“选贤良之臣前去,本来就是想对他们进行安抚。

”龚遂又说:

“我听说治理不守秩序的百姓,如同理顺乱绳一样,不能着急,只能慢慢来,才会达到目的。

我希望到任后,丞相御史们对我的工作暂时不要按常规加以限制,一切事要允许我见机行事。

”宣帝答应了这一要求,并特别赐给龚遂黄金,还为他增派了驿车。

龚遂进入渤海郡的地界后,郡府的官吏们听说新上任的太守已到任了,便派兵迎接,而龚遂让他们都回去,并命令所属的县把专管追捕盗贼的官吏都撤除。

那些手拿农具的人都是良民,官吏不得对他们问罪,携带兵器的人,才属于盗贼。

接着龚遂独自一人乘车来到郡府,很快郡中就安定了下来,盗贼也停止了活动。

渤海郡中还有一些结伙抢劫的人,听到龚遂的教令后,便自动解散,放下了手里的兵器而拿起了锄头和镰刀。

这样偷盗抢劫之事便都平息了,老百姓开始安居乐业。

龚遂于是打开粮仓,把粮食借给贫民,还选任了一些好官吏对百姓实施安抚管理。

龚遂发现齐地的民俗好追求奢侈的生活,喜欢从事工商之类的末技,不重视耕种田地。

于是他便以身作则,追求俭仆的生活,鼓励老百姓务农,命令每人都种一棵榆树、一百棵薤、五十棵葱、一畦韭菜,每家养两头母猪、五只鸡。

老百姓有持刀带剑的,龚遂就让他们卖掉,购买耕牛,并说:

“为什么不带牛佩犊呢!

”于是春夏之季老百姓都要下地劳作,秋冬之季检查督促老百性收获,鼓励人们多积蓄农副产品。

(龚遂)还巡视劝勉百姓努力耕作,(自此)渤海郡内,家家有积蓄,官民都富裕起来。

老百姓也就不再打官司了。

【参考答案】1.①同时②同“擒”③推荐④符合⑤周济、体谅⑥同“悦”⑦打发(他们)回去⑧撤去⑨能⑩亲自11小牛12督促2.①你想用什么办法平息那里的盗贼,而满足我的心意?

②如今想要我战胜他们呢,还是安抚他们?

③发信告诫下属各县;④龚遂便打开粮仓将粮食借给贫穷的百姓。

3.指工商业。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2:

黄庭坚论书法

幼安①弟喜作草②,携笔东西家,动辄龙蛇满壁,草圣之声欲满江西③,来求法于老夫④。

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无万缘⑤,如蚊蚋⑥聚散,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较工拙与人品藻讥弹⑦,譬如木人⑧舞中节拍,人叹其工,舞罢则又萧然矣。

幼安然吾言乎?

(选自宋•黄庭坚《余家弟幼安作草后》)

[注释]①幼安:

北宋著名文人黄庭坚的内弟,今江西人。

②草:

草书。

⑨草圣之声欲满江西:

想让草圣的名声满江西。

草圣是古人对草书大家的敬称。

④老夫:

作者黄庭坚自称。

⑤无万缘:

意为没有一定的缘分。

⑥蚋(rul):

一种吸血的小虫。

⑦品藻讥弹:

评论好坏。

⑧木人:

木偶人。

[文言知识]

说“工”。

“工”指“工作”、“工匠”、“工艺”,古今同义。

而它在文言中又指“好”、“精妙”、“擅长”,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上文“亦不较工拙”与“人叹其工”中两个“工”,均指“好”、“精妙”或“巧妙”。

成语“同工异曲"或“异曲同工”,是指曲调虽不同,但同样美妙,比喻所做的虽然不同,成绩却一样好。

“工书"、“工画",即擅长书法及擅长绘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法②已③拙④中

2.翻译:

①未尝一事横于胸中

②幼安然吾言乎?

3.理解:

“动辄龙蛇满壁”中的“龙蛇",是形容_____

【译文】我的弟弟幼安喜欢写草书,拿着笔到别人家里的墙壁上乱写乱画,把人家的墙壁差不多都写满了,因此大家都称他为“草圣”,名声几乎传遍了江西。

他来向我请教写毛笔字的诀窍,但我平常写字本来是没有什么诀窍的。

然而世间的万事虽然纷繁错杂,如同蚊子聚集起来又飞散开去,但我从来不让他们横亘在我的心中以乱了真气,所以我写字是不在乎笔墨的,碰到什么纸都可以写,把纸写完尽兴就可以了,也不在乎是写得好还是写得坏,不在乎别人的品评与讥讽。

就如同木人舞和着节拍,人们都惊叹他的高超的技巧,结束后表演者和观众就又都一切如前。

幼安你觉得我说得有道理吗?

【参考答案】1.①章程②停③差④符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