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8463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91.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docx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docx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研究对象

1.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包括:

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两个心理学的分支。

2.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儿童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及其教学应用的科学

1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的研究是基础

2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条件的揭示是重点

3将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应用于教学实践是目的

二、研究内容

五个要素: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个过程:

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三、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

(一)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从新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

(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研究

四、新手教师易存在的三类错误:

(1)认为教学就是传递知识

(2)认为具有某种学科的知识就能教授这门学科

(3)认为学会教学仅仅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

教师从新手到专家的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

新手水平、高级新手水平、胜任水平、熟练水平和专家水平

专家型教师:

学科知识专长、课堂管理专长、教授专长、诊断专长

课堂讨论:

新老师与老教师有哪些不一样?

五、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验法、作品分析法

第二章

心理学发展的主要理论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心理变化过程。

(广义)

心理发展(狭义)一般指个体的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整个成长过程。

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二)发展的方向性与顺序性

(三)发展的不平衡性

(四)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三、发展的关键期:

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关键期的最基本特征是,它只发生在生命中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

四、个体的心理年龄特征:

是指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具有普遍性)、本质的(表示具有一定的性质)、典型的(具有代表性)心理特征。

心理年龄特征并不意味着每个年龄都有相应的年龄特征。

五、年龄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1.年龄是心理发展的一个维度;

2.心理发展的水平同年龄之间有大致对应的关系;

3.心理的发展有一个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

4.心理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会出现本阶段所特有的典型特征,这些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5.心理发展与年龄的关系不是因与果的关系

六、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的心理年龄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等环境的改变,也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七、年龄特征对于教育工作的启示:

1.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来安排教学内容;

2.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来选择教学方法;

3.注意儿童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八、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辩证的观点)

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并奠定了个体心理发展差异的先天基础,规定了发展的高低限度,但它不能限定发展的过程以及所达到的程度。

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辩证的观点)教育和社会环境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速度和方向

遗传和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的辩证关系(心理发展的辩证观)

1遗传素质和生理基础(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遗传素质为人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没有正常的遗传素质,人的心理就得不到正常发展。

2社会环境和教育(决定作用)

心理的发展是在人(社会)的活动中实现的。

3在活动中产生的心理内部矛盾(内因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九、华生的儿童心理学观

(一)机械主义的发展观

1.否定遗传的作用

2.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华生从刺激——反应的公式出发,认为教育和环境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

首先,华生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断,即构造上的差异和幼年时期训练上的差异就足以说明后来行为上的差异。

其次,华生提出了教育万能论。

(二)行为主义对心理发展的解释:

行为主义将人类的思维、情绪等都看作是不同的行为,并且认为人格也是由各种行为组成的。

既然人格是由行为组成的,那么它的产生就要依靠行为的一次次出现并最终稳定下来。

华生认为,人格是人的各种习惯系统的产物。

十、华生的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对于儿童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1.重视在教育中培养儿童的学习习惯

2.发挥教育强化作用,运用奖惩

3.反复练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耐心反复教育学生

十一、弗洛伊德总结出了自己的心理发展本能论:

认为存在于无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一)意识与无意识:

人的心理活动或精神活动主要包含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

意识是指人能直接感知到的心理活动,对于人类心理活动的作用非常有限;

无意识则主要包括个体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欲望,这些过程虽不为人所觉察,却在人的一生中占有重要的支配地位

(二)人格的结构:

弗洛伊德从他的无意识理论出发,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个基本成分。

名词解释

本我(潜意识)、自我(现实)、超我(监督角色)

本我——无意识层面,是原始的、本能的、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同时它又是最强有力的部分。

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

(本我受快乐原则的支配。

在心理发展中,年龄越小,本我的作用就越重要。

自我——人格中有意识的成分,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与现实世界反复作用的过程中从本我中分化出。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功能:

寻找能够满足本能需要的现实的方法。

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部分,它能够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

超我反映儿童生长的社会所具有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良心是超我成分中的一部分。

超我是父母权威和职责的内化。

(三)心理发展的阶段:

弗洛伊德认为,性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本能。

在性本能逐渐成熟的过程中,这些产生性快感的地方会从身体的一个部位转移到另一个部位,因此形成了相应的心理发展阶段:

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十二、自我、本我、超我的关系:

人格的这三个成分在不可避免地相互冲突着;

在个体成熟后,健康的人格应该是一个平衡的动力系统:

本我传达着基本的需要,自我压抑着冲动的本我,直到找到了满足这些需要的现实方法,而超我则负责确定自我所找到的解决方法是否被道德所接受。

这三者之间维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

十三、弗洛伊德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1、引导小学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游戏和运动中去,使他们在这样的活动中体验到快乐和精力的释放。

2、在学习和各种活动中,我们应该注意有意识地对儿童多给予一些表扬,促进他们社会情感的发展。

3、要引导小学生移情能力的发展,帮助他们去尝试体验别人的情绪情感,从而学会助人与分享。

4、要重视关于纪律、规则等方面的教育,使这些东西逐渐内化到学生的超我中,以此指导他们一生的行为。

5、对于小学生所出现的一些缺点、错误,要注意积极引导,而不能一味地惩罚,更不能以此对孩子的道德品质定性。

6、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应把这种问题的性质看得过于严重,不要因此而否定孩子的品德和人格。

7、要注意及时地发现、规范孩子的行为,不要使这种行为逐渐成为习惯。

弗洛伊德理论启示:

1给予孩子表扬,促进他们社会情感发展,引导其移情能力发展

2积极引导他们的错误、缺点,不能一味惩罚与随意道德品质定性

十四、埃里克森理论与弗洛伊德理论的异同:

联系:

埃里克森接受了弗洛伊德人格发展学说受到生物学(性)影响

区别1、与弗洛伊德不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的因素。

2、埃里克森将孩子看作是自发地去适应环境的积极的探索者,而不是生物冲动的奴隶。

十五、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1、根据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论,小学生所面临的主要危机是“勤奋与自卑”之间的冲突。

2、在这一阶段,他们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3、学生成人后对于学习和工作的态度都与这个阶段所获得的勤奋感有着密切的关系。

4、在小学教育中,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引导他们体验通过艰辛努力而获得好成绩后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5、对于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落后和不足,不能一味地批评,而要多给予鼓励。

小学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平等而公正地对待学生,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因为老师对待自己的态度而感到自卑。

对于那些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要特别注意培养其自信心,引导他们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去努力学习。

而当这些学生获得了一定的进步后,一定要及时表扬、鼓励,使其充分体验此时内心所获得的快乐。

埃里克森理论启示:

1小学阶段为“勤奋与自卑”的冲突,主要任务为使他们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2培养勤奋态度,多予鼓励。

公正而平等对待学生,注意其一言一行。

(“勤奋与自卑”阶段是自我发展的决定性阶段)

十六、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

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

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1图式:

儿童对环境作出适应的认知结构。

2同化:

将周围的环境因素纳入到机体已有的图式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图式。

3顺应:

指主体改变已有的图式以适应客观的变化。

4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简答):

成熟物理环境(自然经验)社会环境平衡

成熟:

主要指神经系统的生长。

生理上的成熟为儿童的某些认知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平衡:

就是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它才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这种平衡是动态的平衡,具有自我调节的作用。

通过这种动态的平衡,儿童的心理结构才能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5皮亚杰心理发展的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三、具体运算思维(7-11岁)

四、形式运算阶段(11岁后)

6皮亚杰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1、在小学教育中要重视对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

2、尽可能地使用一些图片、模型等教具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有助于思维的表象。

3、尽量多给学生一些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学习和探索活动中掌握知识。

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增加他们学习活动的自发性和自主性。

根据皮亚杰活动教学理论,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开展活动课程的实践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创造有利于活动课教学的环境和条件,正确地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

第二,拟订活动课的教学目标,并依据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体现出年龄要求的阶段性。

第三,要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编好活动课程的教材。

第四,活动课程教学的评价原则,应重视过程并承认差异。

十七、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1.语言在认知发展的两种作用:

1.语言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帮助成人将已经形成的概念、原理、解决问题的办法等传递给儿童。

2语言本身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思维工具。

2.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简答):

1.最近发展区:

指介于儿童能够独立完成认知任务与儿童在成人的指导下所能够完成的认知任务之间的差距。

针对这个最近发展区所进行的教学,才容易受到明显的效果并且可以较准确地预期结果。

(名词解释)

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最近发展区是指介于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认知任务与儿童在成人的指导下所能够完成的认知任务之间的差距。

(名词解释)

3.学习的关键期。

维果茨基认为,每一种技能的学习都有其关键年龄,一旦错过了这个最佳年龄,就会对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

因此,教学时间非常重要,针对任何一种认知能力的教学都应该以儿童的成熟和发育为前提,在相应的关键期内进行。

(名词解释)

3.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1、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既不要超越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过深过难的内容强加在学生身上,同时也要注意提供略高于学生发展水平的内容,给予学生一些挑战。

2、在教学中要充分重视语言符号的作用,与学生充分交流。

3、要重视教师在学生学习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适时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

第三章

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概况、注意、感知与观察、记忆、思维

一.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条件:

(一)小学儿童的生理发展

1、身体外形的变化

2、体内机能的发育

3、神经系统的发育

(二)小学儿童的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

二.学习活动对小学生的意义:

1、学习活动增强了小学儿童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2、学习活动增强了小学儿童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自觉性

3、学习活动促使小学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不断发展

4、学习活动促进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三、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一)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迅速性

(二)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协调性

(三)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外露性

(四)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可塑性

四、

1.注意: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它不仅是一切认识过程的开端,而且伴随着心理过程的始终

2.注意的两个特点:

指向性、集中性

3.注意的种类:

1.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3.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4.小学儿童注意有意性的发展:

(一)有意注意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逐渐提高

(二)注意的有意性由被动到主动

5.小学儿童注意品质或特性的发展:

1注意广度在不断拓宽(小学儿童注意广度比较小),存在特别差异,女孩注意广度高于男生;

2注意稳定性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具有性别差异(女孩稳定性高于男生);

3注意分配能力比较小,随年龄提高;

4注意转移方面,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习快(转移速度为评价转移好坏标准),男生注意转移发展速度高于女生。

注意稳定性的发展影响儿童注意稳定性的因素多种多样:

一是概念的难易程度;

二是活动形式的丰富程度;

三是学习内容的新颖程度。

6.儿童注意的培养:

1、在教学中组织儿童的注意

注意分散的表现及成因

注意分散的避免与控制,

2、在教学中培养儿童的注意

合理组织教学,运用注意规律培养儿童的注意

培养儿童的相关心理品质

7.感觉:

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

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观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小学儿童视觉的发展儿童颜色视觉的发展

小学儿童听觉的发展

8.知觉:

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观,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知觉与感觉一样,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

知觉以感觉作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成分的简单总和。

9.小学儿童空间知觉发展特点:

10.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

1、感觉通道的性质

听觉>触觉>视觉

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3、人的态度和兴趣

11.观察:

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

小学儿童观察力的发展阶段:

1认识个别对象阶段2认识空间联系阶段3认识因果联系阶段4认识对象总体阶段

(小学低年级儿童大部分处于认识2、3阶段,中年级处于第3阶段,高年级处于第4阶段。

12.小学儿童观察品质的发展特点:

1、观察的目的性方面:

初入学的儿童,观察的目的性较低。

三、五年级有改变,但不显著。

2、观察的顺序性方面:

低年级学生观察事物零乱、不系统,常常东看一下西看一下,看到哪里算哪里。

中、高年级学生观察的顺序性有较大发展,把观察到的点滴材料进行加工,使观察内容更加系统化。

3、观察的精确性方面:

低年级小学生观察事物极不细心、全面,常常笼统、模糊,只能说出客体的个别部分或颜色等个别属性。

对事物间细微的差别难以觉察,不能表述。

三年级观察的精确性明显提高,五年级略优于三年级

4、观察的深刻性方面:

低年级学生对所观察的事物难以从整体做出概括,他们往往较注意事物表面的、明显的、无意义的特征,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关系,更不善于揭露事物的有意义的本质特征。

三年级有较大提高,五年级有更大发展。

13.儿童观察能力的培养:

一、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

教师给学生提出;培养学生主动提出。

二、具备相关知识

三、掌握观察的方法和技能

四、重视观察结果的处理

五、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14.记忆:

是人脑对经历的事物的反应,它由识记、保持、再现(回忆或再认)三个环节构成。

记忆的分类:

①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划分:

形象、语词逻辑、情绪、运动记忆

2根据保持时间的不同划分:

1瞬时记忆2短时记忆3长时记忆

15.小学儿童识记的特点:

(一)由无意识记为主向有意识记为主转化

(二)由机械识记为主向意义识记为主转化

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效果都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意义识记的保持量总高于机械识记

16.小学儿童保持的特点:

(一)保持材料由偏重于具体类型发展到抽象类型

1、具体材料的保持优于抽象材料的保持

2、具体材料和抽象材料保持的区别随年龄增长逐渐缩小

(二)保持时以视觉加工为主

(三)逐渐使用复述策略来保持信息

17.、小学儿童回忆的特点:

(一)从不会搜索和追忆向开始会搜索和追忆发展

(二)从不会评价自己的回忆向学会自我评价发展

18.小学生元记忆的发展:

人对自己的记忆过程的认知和控制,叫做元记忆。

小学生的元记忆发展很快,但水平有限。

19.儿童记忆的培养:

(一)、明确记忆的目的和增强记忆的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在积极的思维过程中识记

(三)、正确地组织复习:

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防止材料之间相互干扰

复习多样化

20.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朱智贤)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但这种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21.小学儿童概念的发展:

儿童在概念的掌握上表现为三级水平

第一级:

用“具体实例”和“直观特征”来解释概念。

第二级:

用“重要属性”和“实际功用”来解释概念。

第三级:

用“种属关系”和“正确定义”来解释概念。

22.小学儿童判断和推理的发展:

(一)小学儿童判断的发展

一年级儿童的判断大多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

二年级儿童能对同一事实作不同解释。

中年级起能比较独立有根据地论证一些比较复杂的判断。

(二)小学儿童推理的发展

林崇德的研究成果:

第一,归纳和演绎两种推理能力的发展既存在年龄差异又表现出个体差异。

第二,随年龄增长,小学儿童推理能力发展很快。

第三,在运算能力发展中,归纳与演绎推理形式的趋势和水平是相近的。

23.小学儿童的思维品质:

(一)深刻性

(二)灵活性(三)敏捷性(四)独创性

24.小学儿童性思维培养:

1、发展小学儿童的言语

2、丰富小学儿童的感性经验

3、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25.小学儿童想象的发展:

1、想象的有意性的发展

2、想象的创造性的发展

3、想象的现实性的发展

4、想象的概括性的发展

26.小学儿童想象的培养:

1、丰富表象储备

2、利用生动的言语描述

3、结合各种活动训练想象

4、指导儿童阅读文艺作品

第四章

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情绪情感人际关系自我意识性格

小学儿童的情绪情感:

情感功能(作用):

1调节行动2信号交际(信号交际通过表情实现,包括肢体表情、言语表情、面部表情)

一、

1.小学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一)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

1、多样化的活动丰富了小学儿童的情绪情感(学习活动交往生活、劳动体育活动)

2、小学儿童的情感进一步分化:

相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小学儿童的情感分化逐渐精细、准确。

3、小学儿童的情感表现手段更为丰富

(二)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

深刻性是指情绪情感产生的原因所涉及的本质程度

1、对儿童恐惧的研究证明

2、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儿童的归因能力不断增加,愤怒的情绪开始逐渐减少,并更加现实化。

3、小学生的情感体验逐渐内化了社会规则和道德标准。

(三)情绪的稳定性不断加强

1、强度——易冲动、爆发快

2、速度——变化快

3、情境性——易受暗示

(四)情绪的可控性不断增强

小学低年级儿童可控性较差

到高年级时,能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

2.小学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

(一)小学儿童道德感的发展

(二)小学儿童理智感的发展

(三)小学儿童美感的发展

3.小学儿童积极情感的培养

(一)扩大知识面,提高认识水平

(二)创造情境,加强情感体验

(三)培养调控情绪的能力

(四)升华学生的社会情感,培养他们的同情心、羞耻心和自尊心

培养学生的自尊心的途径是及时肯定他们的成绩和长处,即使是微小的进步,也要表场,但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成绩,表扬过分,以防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情绪的产生;

同时也要向学生提出期望和更高的要求,鞭策他们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此外,教师要帮助儿童克服消极情感。

小学儿童的消极情感主要有害怕、焦虑、妒忌感、自满和自卑等。

在生活中,对某些东西感到害怕,是正常的,但是有些害怕是完全不必要的,甚至有损于身心健康的,这往往与成人不正当的教育有关。

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害怕的情绪。

如何帮助小学儿童克服自满和自卑情绪?

二、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活动过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

2.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

1、零点接触阶段2、单方相识阶段(注意阶段)3、表面性接触阶段4、亲密、融合阶段5、漠视、冷谈6、疏远7、分离

3.亲子关系,即父母子女关系。

在法律上是指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父母和子女是血缘最近的直系血亲,为家庭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亲子关系的变化:

1、交往时间的变化

2、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减弱。

父母的教养方式:

四种教养方式:

权威型、专制型、忽视型、放纵型。

权威型父母对儿童的态度是什么?

  权威型父母对儿童的态度是积极肯定和接纳的,对儿童有明确的要求。

专制型父母对儿童的态度是什么?

  专制型父母对儿童严厉、粗暴、缺少温情。

忽视型父母对儿童的态度是什么?

忽视型父母对儿童缺少关注与爱,很少提出要求和控制;

放纵型父母对儿童的态度是什么?

放纵型父母对儿童高度接纳和肯定,允许儿童自由表达思想和感情,很少提出要求和控制,偶尔对儿童提出纪律要求却不能坚持下去。

讨论:

  父母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养方式,才能促进儿童的发展?

4.依据被同伴接纳的程度:

可以把小学儿童分为人缘型、嫌弃型、孤立型以及中间型。

5小学儿童选择朋友的标准、择友的特点

标准:

1直接接触2接受关系3敬慕关系4空间距离5传统关系(“两家关系好”)6传递关系(“朋友的朋友”)

特点:

同质性、趋上性

6从总体上来说,小学儿童的择友表现出同质性和趋上性。

同质性即选择与自己各方面相似的人做朋友;

趋上性即选择品行得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