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教案与教学反思连连.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8541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90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教案与教学反思连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教案与教学反思连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教案与教学反思连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教案与教学反思连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教案与教学反思连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教案与教学反思连连.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教案与教学反思连连.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教案与教学反思连连.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教案与教学反思连连.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教案与教学反思连连.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教案与教学反思连连.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教案与教学反思连连.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教案与教学反思连连.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教案与教学反思连连.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教案与教学反思连连.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教案与教学反思连连.docx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教案与教学反思连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教案与教学反思连连.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教案与教学反思连连.docx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与教学反思连连

3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侯、章”等7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3.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的表达方法。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吗?

(学生回答)你们知道寒食节吗?

寒食节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韩翃的《寒食》。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解诗题,知作者。

(课件出示介绍,寒食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在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在字音教学上,要注意本课的多音字:

“纤”读“xiān”;“”读mò”。

在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先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诗句中去,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点拨即可。

2.阅读理解

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三个不同的节日,描写了不同的风俗习惯。

学习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

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丰富学生对古诗中美好感情的感悟。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

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

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寒食》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教学过程块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

(指名学生答)那么,你们知道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

(寒食节)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韩翃的《寒食》。

(板书:

寒食)

2.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谈话导入,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同时,有利于学生节的具体时间,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础。

板块二理解诗题,走近作者

1交流资料,了解寒食节。

(1)同学们,通过预习查资料,你们对寒食节一定有所了解,谁来分享一下呢?

(2)指名学生说。

(3)教师小结:

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通常在冬后的第105天。

过去在这一天,人们禁烟火,只吃冷食。

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斗鸡等风俗。

课件出示

寒食节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2.了解作者韩翃。

课件出示

韩翃(719—788),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考中进士。

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3.指名学生读诗。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设计意图】交流资料既是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又培养了他们收集资料的良好习惯。

同时,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有于学生感悟诗情,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板块三初读古诗,把握大意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

2.解词语。

课件出示

春城:

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

皇城里的柳树。

汉宫:

这里用汉代皇宫来借指唐代皇宫。

传蜡烛:

指宫中传赐新火。

五侯:

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3.解释诗意。

(1)指名学生说。

(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天的京城到处都飘散着落花,寒节里皇城中的柳树在春中摇曳。

(3)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落天黑,皇宫里忙着传送蜡烛,蜡烛燃烧时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

板块四化诗为画,体会意境

1.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春意?

指名学生答。

(课件出示: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开阔,将全城景物尽收眼底。

“春城”一词,高度凝练而华美。

“春”是自然气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2.诗人说“无处不飞花”而不说“处处飞花”,为什么?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是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无处不飞花”,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地增强了肯定的语气,有力地烘托出城内春意之浓郁。

3.谁能说一说“飞”字用得好在哪里?

“飞”字极富动感,不仅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措辞之精当。

“飞花”就是指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意蕴深远。

总:

由此我们可以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可以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得益于其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引人注目的,就在于一个“飞”字。

4.“寒食东风御柳斜”这句诗的重点是什么?

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花园。

园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

风是无影无形的,我们只能从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

照此说来,“斜”字也是在间接写风。

5.探讨:

《寒食》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指名学生回答。

按从白天到夜晚的时间顺序描写的,描写了落花飞舞、杨柳摇曳、轻烟四散等景色。

6.寒食节那天全国禁火,夜幕降临后,大地一片漆黑。

但在皇宫里却出现了一个怎样奇特的景象呢?

是谁可以享有如此特权?

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赐新火。

(不满,轻蔑)

7.“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有何深意?

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8.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9.总结: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寒食节里,全城处处飘飞着落花,皇城里的柳枝随风飘拂。

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赐新火,轻烟飘进了权贵豪门之家。

诗人借古喻今,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设计意图】“一切景语皆情语。

”先逐句理解,再分析诗中描绘的景色,由这首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从所写景物分析寄托的情思,是对主题的一个升华,环环相扣,便于学生理解,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迢迢牵牛星》

▶课时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相关常识。

2.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体会诗中蕴含的相思之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导入诗题

1.教师谈话:

大家一定诵读过这样的句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是《诗经》中人们的浅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是汉乐府中人们的歌咏。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取法于《诗经》和汉乐府,但也有它独特的魅力。

让我们一同走入《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

(板书诗题:

迢迢牵牛星)

3.指名学生读诗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回忆所学或所了解的古诗,将学生带入学古诗的氛围中。

板块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1.学生自由读全诗。

教师提出要求:

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

2.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

迢纤泣涕盈脉

3.指名学生读字。

重点强调:

“纤”读“xiān”;“脉脉不得语”中的“脉”读“mò”。

4.读出节奏。

指名读,读出古诗的停顿和节奏。

课件出示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5.读出韵味。

关注字音的同时,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味和自己的理解。

6.教师范读。

7.自由练读。

8.学生齐读。

小结:

学习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让我们伴随着朗朗书声开始这首诗歌的学习。

【设计意图】读得正确,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使学生在逐层提升的诵读中感到学习古诗十分有意思、有情趣,为熟读知意打下基础。

板块三探究内容,品味诗情

1.导入:

读懂诗,读出诗里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诗的正式开始。

诗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品味一番吧!

2.自读自悟。

通读全诗,思考:

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3.讨论汇报。

织女(河汉女)思念牛郎。

织女是全诗的主人公。

这是一首相思之作,感情基调较为哀怨。

4.读完这首相思之作,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抒发你读后的感受,你会用哪个词语呢?

指名学生回答。

(板书:

伤感)

5.如果用一个词语将诗中传递的情感描摹出来,你认为哪个词语最合适?

(板书:

相思)

6.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诗歌,体会一下,诗歌借助了哪些语句来传递这份相思的伤感与哀怨呢?

指名学生答。

(1)课件出示诗句: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这个词语在今天仍然富有生命力,我们形容路途遥远,会说“千里迢迢”。

“迢迢”和“皎皎”两个词相互呼应,相互补充,意思是牵牛星和织女星相距十分遥远,都很明亮。

牵牛星在遥远的地方,这遥远的距离使得主人公内心起了相思之情。

可是,牵牛星真的离她那样遥远吗?

在诗句中有没有其他的发现?

(2)课件出示诗句: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①“札札”是象声词,形容织布机工作时发出的响声,给人一种静谧中的杂乱之感。

而“弄”这个字,是摆弄、抚弄的意思。

一个动词就透露了此时织女的心境,写出了她心不在焉、心神不宁的样子。

②札札机杼乱人心,最是织女愁肠时。

其实,《木兰诗》中有一句与此句类似,同样抓住了“机杼”这个意象,来写女子的愁情。

是哪句呢?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同样是用有声来衬寂静,以有声来传悲情。

(3)课件出示诗句: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①弄懂“不成章”。

这三个字蕴含着一个“思”字,揭示了织女的内心动态。

②“泣涕零如雨”更是织女悲苦内心世界的表露,她神思恍惚、心不在焉,终日劳作却“不成章”。

③“泣”的本义是眼泪,特指无声流泪或低声地哭。

“涕”也是指眼泪。

④“零”本是指雨缓缓而降,引申为降落、落下。

这里落下的不是雨,而是如雨水一般无法抑制的织女泪。

这里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织女相思之苦。

⑤有感情地朗读。

(4)课件出示诗句: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银河清澈且水不深,他们相互之间的距离又能有多远呢?

(5)课件出示诗句: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①“盈盈”写出了水之清澈,既能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能表现女子的魅力,还可以想象出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令人回味无穷。

“盈盈一水”至此也成了阻隔两情的象征。

②“脉脉”指相视无言的样子。

织女只能深情地凝望着对方,却不能说话。

7.齐读古诗。

8.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传人间之情。

再读诗歌,让我们体会一下这首诗歌“深深的话,浅浅地说”的语言之美。

叠字是指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又称复字、重言。

这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方法。

两字相叠被称为单叠,四字相叠被称为双叠。

在本课中,运用了“迢迢、皎皎、纤纤”等6个叠词。

这些叠词无论是用于描摹景物,还是刻画人物、叙述情境,都在反复吟咏中创设出缠绵的意境。

9.指名读诗,读出叠词的韵律美。

【设计意图】诗词的教学重点在想象、品读、悟情。

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交流,在关键处给予指导。

最后紧扣人物心情,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反复品读诗句,读出诗词背后的那份情,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设计

▶板书设计

第3课时

《十五夜望月》

▶课时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并背诵古诗。

2.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3.学习生动形象又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在这个传统佳节里,我们会做些什么呢?

(吃月饼,赏月)

2.圆月,是中秋的象征。

中秋的月亮,总是带着些平日里没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对月提笔,一抒己志。

3.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古诗《十五夜望月》。

(板书课题)

4.交流:

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中秋夜赏月的情景)

5.了解诗人王建。

课件出示

王建(768—835),唐代诗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

王建是大历进士,早年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

20岁左右,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并开始写乐府诗。

他写了大量的乐府诗,同情百姓疾苦,反映时政弊端。

他的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所作《宫词》百首,在表达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

本诗选自《王司马集》。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发展。

思,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第二遍做到字正腔圆。

2.指导朗读,读准字音。

(1)第一句中的“栖”读作“qī”,在这里是指“乌鸦在树上休息”。

(2)“湿桂花”的“湿”是翘舌音,“冷露”的“冷”是后鼻音,“尽”是前鼻音。

3.赛读古诗,读出节奏。

读诗不光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

请男女生比赛读,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课件出示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由读得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再到读出音韵美。

朗读要求逐步提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古诗的美。

板块三把握大意,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

课件出示

十五夜: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中庭:

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

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

2.指名读第一、二句,并理解意思。

课件出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1)指名读。

(2)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交流:

中秋的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树枝上栖息着乌鸦。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3.指名读第三、四句,并理解意思。

课件出示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指名读。

(2)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交流:

今夜人们都望着明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身上?

4.理解诗句,全班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让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古诗。

板块四精读古诗,感悟诗情

1.为什么诗中写的是桂花?

桂花是中秋时节有代表性的花。

桂花常在农历八月,也就是中秋时节盛开。

2.“人尽望”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描绘出了中秋之夜人们争相赏月的情景。

3.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景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景物?

为什么?

4.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冷”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它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的?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冷”字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的。

这两句诗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的中秋之夜的图景,表现了诗人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情。

5.诗歌后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深切的思乡之情)

6.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诗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全诗营造了月圆人缺、静寂孤苦的氛围,抒发了诗人的离别之情、思念之情。

7.《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将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有表现力?

“落”字更有表现力,“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凸显月夜的静。

而“在”字则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8.齐读全诗,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

9.用多媒体展示从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亮,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边望月等,学生根据令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

10.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1.请同学们课下收集其他有关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古诗,并注明作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并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优秀传统文化经典。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本课三首古诗皆包含着传统节日的习俗。

韩翃的《寒食》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了寒食节时皇城内美丽的春色和宫廷的生活场景;《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隔开,只能在七夕相见一次的故事,抒发了女子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描绘了月朗风清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1.读中理解。

在古诗的教学中,朗读和感悟古诗意境是重点。

首先就要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在读准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文中注释理解诗句。

2.读中感悟。

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读出韵味,感悟古诗所传达的情感。

例如,在读中感悟诗人韩翃借古喻今,对现实不满的情感;在读中感受诗人王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倍感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3.读中想象。

让学生通过寻找诗中描写的景物,结合自身感悟和课件展示的美景图等,再用自己的语言把想象的画面描绘出来。

在读中想象,能帮助学生较好地感悟诗中的意境。

 

【素材积累】

1、冬天是纯洁的。

冬天一来,世界变得雪白一片,白得毫无瑕疵,白雪松软软地铺摘大地上,好似为大地铺上了一层银色的地毯。

松树上压着厚厚的白雪,宛如慈爱的妈妈温柔地抱着自己的孩子。

白雪下的松枝还露出一点绿色,为这白茫茫的世界增添了一点不一样的色彩。

2、张家界的山真美啊!

影影绰绰的群山像是一个睡意未醒的仙女,披着蝉翼般的薄纱,脉脉含情,凝眸不语,摘一座碧如翡翠的山上,还点缀着几朵淡紫、金黄、艳红、清兰的小花儿,把这山装扮得婀娜多姿。

这时,这山好似一位恬静羞涩的少女,随手扯过一片白云当纱巾,遮住了她那美丽的脸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