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鄂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8630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鄂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鄂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鄂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鄂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鄂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鄂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鄂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鄂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鄂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鄂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鄂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鄂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鄂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鄂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鄂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鄂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鄂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鄂教版.docx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鄂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鄂教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鄂教版.docx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鄂教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鄂教版)

鄂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食物

“做”科学,从身边开始

教学目标

1、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提出问题并参与到做科学的过程中。

2、通过亲历过程,了解做科学的基本方法,知道做科学的基本过程,对做科学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为每个小组准备蜡烛一支,香一炷,火柴一盒,粉笔,记录纸等。

2、学生准备:

钟表,尺子等。

教学过程

本的教学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完成。

第一个部分为启发学生对自己一天的学习生活进行有意识的回顾并作充分的表述。

第二部分为引导学生亲历做科学的过程,获得做科学的初步感受。

第一部分的教学以“说”为主。

可以把教材中最开始描述性的语言转化成问题,如“我们每天都经历了哪些事情?

”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范围内,相互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要注意两点:

一是要尽可能地启发学生说出一些他们认为不值一提的事情,如吃什么,太阳早晨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方落下等。

应鼓励学生就身边的事情提出问题,综合全班同学的意见,他们提出的问题会涉及到包括物质、生命、地球与宇宙等各方面的内容。

二是要启发学生讲出一些有趣的事情或发现。

讲得有趣,大家才爱听,爱听才会有兴趣。

作为教师,也要在自己的生活经验里,有目的地准备一些既平常、又蕴涵了科学道理的事情和同学们交流。

在师生这种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告诉大家,在我们的身边,在这些平常的事情中,都蕴涵着科学,当我们对这些事情和现象进行观察、思考时,我们就是开始做科学了。

第二部分的教学以“做”为主。

当我们对事物和现象进行观察、思考时,我们就已经开始做科学了。

但怎样进行观察、思考,这才是“做”的重要内容。

所以,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就是要以一个具体的问题为切人点,让学生经历观察、提问、实验、整理、思考、讨论等一系列的活动。

具体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根据前面的交流,提出自己的问题。

这个提间的过程可以放开。

要使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问题,但又要防止学生信口开河,要有意识的强调要有根据地提出问题。

2、在学生所提问题中,选择一个较普遍且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这是本教学的关键。

如果问题自学生本身,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大不一样,但教学难度可能会很大。

所以,教材从这个角度也提出了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但教师首先应把自己作为研究者中的一份子,并和大家一起做科学:

3、结合所提问题用所想到的办法试一试:

这一过程的基本教学原则就是,只要是学生想到的就要尽可能让他们试一试。

但试之前,要让学生讲一讲自己的理由。

在试的过程中,要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比如,小组内怎么分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观察什么,怎么记录等等。

4、在试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在试过的办法中,哪些是可以用测量时间的。

在这里,就要把怎么测量的过程说清楚。

关于用影子测量时间的问题,如果学生在前面的“试一试”中已涉及到,这里就直接作为讨论的内容;如果没有涉及到,则可以作为一个问题提出讨论。

、交流讨论并把结论写下。

6、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的过程进行反思,提出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说出进一步研究的思路。

教学后记

2、食物的色香味

教学目标

观察认识食物的色香味,并通过活动认识感觉器官子观察物体中的作用。

认识人体的感觉器官,如眼、耳、鼻舌、皮肤等。

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认识物体的不同特征,并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观察结果。

在观察研究中愿意与他人合作。

教学准备

米饭、面包、包子、馒头、各种水果等等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食物、

其他物品:

鲜花,玩具,乒乓球,冰棒、复读机、等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出示:

一满桌丰盛色香味俱全的饭菜,让学生观看。

问:

面对这样一满桌丰盛的饭菜,你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自由的回答,然后共同个归纳:

色香味俱全的食物能够引起我们的食欲,“色香味”中的“色”是指食物的不同颜色,“香”是指食物发出的气味,“味”是指食物各种各样不同的味道。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并描述食物的色香味、

(1)、分小组观察所准备的食物

每个小组一张观察表格,讲解怎样看懂表格,和如何填写表格,并将观察到的填写在表格中,

(2)、集体交流观察到的食物特点,教师进行板书。

(3)、引导学生从观察的现象中去归纳

通过眼睛看,知道了食物的颜色,通过鼻子闻,知道了食物的不同气味,通过用舌头尝,知道了食物的味道……

引导学生运用感觉器官对其他物体进行综合观察

我们除了用眼睛、鼻子、嘴巴观察问题以为,还可以用哪些器官和方式观察物体?

分组实验:

每个小组分给不同的鲜花、玩具、冰棒、乒乓球、复读机、水果等材料研究,要求:

用多种方法观察这些物体

观察,然后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进行描述,观察物体还要用到听觉器官耳朵,触觉器官皮肤、如:

观察复读机除了用眼睛看,还要用手摸,用耳朵听等等方法辨别

归纳总结

说说我们今天观察物体要用到那些器官?

这些器官能认识到物体的哪些特征?

归纳这些器官的作用:

视觉器官(眼睛)——看到物体的外形、颜色、大小等

听觉器官(耳朵)——听到物体发出的声音,辨别声音的高低、强弱等

嗅觉器官(鼻子)——闻到物体发出的不同气味、

味觉器官(舌头)——尝到物体不同的味道、

触觉器官(皮肤)——感受到物体的冷热,现状,光滑粗糙。

3、食物从哪里

教学目标

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食物、

能按食物的将食物分为动物类食物及植物类食物。

能按照食物的对常见的食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通过对食物的认识,认识到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

教学准备

鸡蛋(熟)、面包,肉类的食物,大米饭、蔬菜、水果等学生常见的食物。

教学重点

区分动物类食物与植物类食物

教学过程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品种

(1)、分小组进行交流,并将生活中常见的食物记录下。

(2)、全班交流归纳,

提示学生注意:

食物是指于动物和植物,并且经过一定的加工后可以直接吃的食品。

2、认识食物于哪些动植物

(1)分小组进行,将带的不同食物进行分类,看看这些食物分别自什么动物和植物,在将研究的结果记录在书中的表格里面。

(2)学生反馈

注意:

A、食物要说出具体的动物和植物名称。

B、既含有动物成分的有含有植物成分的食物,可以将食物所含有的成分放开写。

(3)、问:

根据食物的,可以将食物分为那几类?

动物类和植物类

对食物进行分类

给所带的食物进行分类,并将结果填写在书中的表格里面,

对书中P13页的食物图也进行分类,并将结果记录下

交流并修正

总结归纳:

动物性食物:

植物性食物:

既有动物性食物又有植物行食物:

全总结,拓展应用。

4、食物的营养

教学目标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所含的主要成分淀粉、蛋白质、脂肪等。

能正确的使用酒精灯等实验材料。

用火烤、滴碘酒、按压等方法研究生活中常见的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

能按照食物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对常见的食物进行分类。

能用所学的食物营养知识改善自己的营养结构,培养健康科学的饮食概念。

教学准备

酒精灯、镊子,碘酒、滴管、白纸等

馒头、米饭、熟土豆、熟鸡蛋、肥肉、瘦肉、蔬菜等学生常见的食物。

常见食物的营养成分的资料。

教学重点:

常见的食物中含有那些营养成分

教学过程

新引入:

列举平时爱吃的食物

在小组里面交流,对爱吃的食物进行统计,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统计。

汇报统计情况,根据学生的有无偏食的情况引入对食物中有哪些营养成分的研究。

揭示题

二:

实验探究常见食物的营养成分

介绍酒精灯及用途,边介绍边演示酒精灯的用法,

实验:

(1)实验要求:

将自己所带食物分成三分,分别放在火上烧、滴碘酒、放在纸上面按压,等方法进行实验。

(2)分组进行探究,边观察边记录,

注意:

对食物进行按压时,许多食物会留下痕迹,肥肉留下的是油迹,蔬菜留下的是水迹,使用酒精灯要注意安全,火烧的要尽量避免黑烟,要放在火的外焰烧,

归纳实验现象

问:

你在研究食物营养的实验中观察到哪些现象?

瘦肉鸡蛋——在火上面烧了有臭气味。

米饭、馒头、土豆——滴碘酒了变成蓝色

肥肉、花生——在纸上按压有油迹

蔬菜——有水分

介绍食物的营养资料

瘦肉、鸡蛋等在火上烧过有烧头发的气味,这是因为食物里面主要含有蛋白质,它是构成身体的主要材料,在食物上面滴上碘酒变成深蓝色是食物中主要含有淀粉,按压后有油迹,是因为食物中主要含有脂肪。

对常见的食物进行分类

分小组完成,将分类的结果记载下。

汇报结果,并说出理由。

拓展、运用

1、阅读书中的资料。

2、回家对自己吃的食物进行鉴别,有哪些营养成分。

收集有关食物营养的图片资料进行展览。

、设计一日食谱

教学过程

能根据一天所需的食物营养设计一日食谱。

能利用图书、网络等方式获取制定“一日食谱”的相关资料。

通过收集资料、与他人交流等形式,制定一份教为科学的“一日食谱”

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自己的生活,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准备

有关膳食结构的资料

教学重点:

学生自己设计一份合理的一日食谱

教学过程

新引入

问:

如果每天都吃一样或2样的食物,这样行吗?

为什么?

学生反馈并揭示题:

设计一日食谱

学生设计一日食谱

讨论:

我们怎样才能设计一份合理的一日食谱?

让学生自由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考虑设计科学的一日食谱,通过什么渠道,获取所需要的营养,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家庭实际、经济情况等设计。

出示:

有关食物营养的的资料,让学生进一步的获取设计一日食谱的信息。

为设计食谱提高依据。

学生自己设计“一日食谱”。

学生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交流设计的“一日食谱”

交流设计的食谱,在交流的过程中说出自己设计的理由,以防出现不合理的食谱。

学生相互评价设计的食谱。

相互比较评价出设计合理的食谱,进行肯定,对不合理的食谱进行完善、修改。

根据交流和评价的结果,更加完善自己设计的食谱。

引导学生统计进三天的食物品种,对照设计的一日食谱,改正自己的饮食习惯。

统计最近三天吃的食物,记录下。

根据自己统计的结果与设计的一日食谱进行比较,找出要改进的地方。

这样是营养的结构和食物的数量。

相互交流,说出改进的理由。

特别是自己平时爱挑食偏食的同学改进饮食习惯。

五,总结

6、食物的消化

教学目标

知道人体的消化器官以及食物在人体内的主要消化过程。

知道如何保护人体的消化器官。

回顾进食过程并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消化器官及其作用。

能用不同的方式表述对人体消化器官的研究结果。

意识到现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面包、水果、纯净水等食物

消化器官的、消化过程的资料

教学重点:

认识人的消化器官,食物在体内的消化过程。

教学过程

新知引入

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入身体里后,只有消化了才能被身体吸收利用,你知道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吗?

这节我们就探究“食物的消化”。

探究人体的消化器官

问:

你知道消化器官分布在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吗?

我们用吞咽食物体验并推测消化器官的消化过程。

学生吞咽食物,慢慢感受并用手摸颈部等部位,体验食物在身体的运动过程,吃进去的食物到哪里去了,注意要细嚼慢咽。

(2)、相互交流吞咽食物时的感受。

三、认识消化器官及其主要作用。

(1)出示消化器官图的,阅读中的资料,认识消化器官及其作用。

(2)说一说,人的消化器官有那些?

并在自己的身体中指出,看看它们是什么样?

(3)小结;人的消化器官有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等。

口腔在人的头部,内有牙齿,舌等。

食道是一根管子,位于胸腔里面,是口腔到达胃的通道。

胃在腹腔的上部,进入体内的食物首先到达这里。

小肠在腹腔的下部,连着胃余大肠,大约——6米长,弯弯曲曲的。

大肠比较粗,下端余肛门连接,肛门是粪便的出口。

四、描述并且填写消化器官

(1)在书中填写流程图。

(2)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表述

五、进行饮食卫生教育

(1)问:

消化器官是我们人体的重要器官,应该怎样做保护好它,使身体更健康?

(2)学生讨论,然后归纳出基本方法。

(3)小结:

保护消化器官要做到:

吃饭时要细嚼慢咽;定时定量;不要狼吞虎咽;暴饮暴食;这会增加胃肠的负担,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饭后不要立即写字,做剧烈的运动。

六、总结拓展

7、食物的变质

教学目标

知道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延长食物保质期的方法,并开展相关的研究活动。

认识生活中变质食物的特征以及食物变质的原因

能自主探究香蕉等食物变质的原因。

初步形成科学卫生的饮食习惯。

教学准备

一组变质发霉的食物,如;米饭,馒头,烂水果、变质的肉等,一组是没有变质发霉的食物。

香蕉变质的过程图片。

教学过程

比较认识变质的食物有哪些明显的特征

出示两组食物,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比较,

要求:

充分应用感觉器官观察比较变质食物的特点,将变质的食物与没有变质的食物充分的进行对比,(严禁用口尝)

2、将观察的结果记录下。

食物名称外在的不同特点

没有变质的食物以变质的食物

米饭

馒头

水果

对变质食物的共同特点进行归纳

变质食物有变色、出现异味、霉点、软化等特点,

探究食物为什么会变质

猜测:

这些食物为什么会变质?

原因可能有那些?

提示:

利用平时的生活经验去猜测、假设。

对猜测进行归纳;可能与食物放的时间的长短有关;与温度的高低、食物中的水分的多少、食物外表的损坏等等因素有关系。

出示香蕉变质过程的,观察香蕉逐渐变质的过程。

在让学生进行描述。

认识食物变质对人的危害

讲述:

根据自己生活中经验和我们刚才看的资料,说说你认为食物变质了会对我们的身体有那些危害呢?

学生自由发言,然后再归纳。

探究哪些方法可以延长食物的保质时间

1、讨论,

(1)生活中你看见爸爸妈妈是怎样让食物保存很长的时间的?

(2)在超市里面买的方便食物又是怎样保质的?

(3)我们吃的一些干果,大米又是怎样保质的?

2、交流归纳食物的保质方法:

冷冻冷藏;晒干;用盐腌制,做成罐头食品,隔绝食品与空气接触等等。

五、拓展延伸:

研究馒头怎样保存的时间更长

鄂教版三年级第二单元

8、水是什么样的

教学目的:

1、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水,并用语言描述所观察的水的形态特征。

2、运用比较的方法辨别物体的特征。

3、认识水是什么样的。

4、了解物质三种常见的状态:

固态、液态、气态。

、愿意合作与交流。

6、养成全面细致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1、各种不同形状的装水容器、注射器、塑料袋、玻璃板等。

2、酱油、醋、盐水、清水、糖水、油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水是我们天天都能见到的物体,下面我们就研究什么样的物体是水。

(板书题)

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1、实验一

(1)将酱油、醋、盐水、糖水、清水分别注入烧杯里,用眼、鼻、舌辨别它们的颜色、气味和味道。

(2)在每杯液体的背后放置一支白色的粉笔,让学生观察它们的透明程度。

(3)讨论:

水是什么样的物体?

(4)归纳:

水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

2、实验二:

(1)将清水慢慢地滴在水平放置的玻璃板上,观察水是否向各个方向流动。

(2)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具盒、橡皮、本等,它们能在桌面上流动吗?

(3)把水倒入不同形状的的容器里,观察水有没有固定的形状,有没有一定的体积。

(4)观察自己的铅笔、橡皮、本有固定的形状吗?

()小结:

水具有流动性,有一定的体积,没有固定的形状。

3、让学生比较水(液体)与木块、玻璃珠(固体)和空气(气体)有哪些不同。

(1)水与木块、玻璃球比较:

不同点是,水没有固定形状,而木块、玻璃球具有固定形状。

(2)水与空气比较:

实验:

将水和空气分别装入注射器中(溶积相等),堵住注射器嘴,再按压活塞,表现出水的体积不易改变,而空气的体积易改变。

(3)归纳出什么是液体、气体、固体。

(见教材29页)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我们常见的物体中,还有哪些是液体?

哪些是气体?

哪些是固体?

2、对学生进行“水是生命之”的教育。

教学后记:

9、怎样使水变清

教学目的:

1、能用感官直接感知浑浊的水,并用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2、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

3、学会使水变清的方法。

4、知道自水的净化过程。

、愿意合作交流。

6、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准备:

1、烧杯、铁架台、塑料瓶等。

2、浑浊的水,洗干净的小石子和砂。

3、做好参观自水厂的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一杯浑浊的水,问:

怎样使浑浊的水变清?

2、围绕“怎样使浑浊的水变清?

”进行讨论。

3、学生进行推测。

4、汇报交流学生的推测,师生共同评议并小结。

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1、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推测,设计实验研究方法。

2、分小组汇报实验研究方案,集体交流评议,完善实验方案。

3、组织实验:

(1)实验一:

将浑浊的水静置,存放一段时间后,观察有什么现象。

(加明矾后,效果更明显)

(2)实验二:

a、用绳将一个去底的空塑料瓶倒吊着;

b、在吊着的瓶中装入洗净的石子和砂;

、将已沉淀的还比较浑浊的水慢慢倒入瓶中,从瓶的下口渗出了相对清洁的水。

4、学生将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并小结:

实验一采用的是沉淀的方法;实验二采用的是过滤的方法,这些方法都能使浑浊的水变清。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提问:

还有哪些使水变清的办法?

2、讨论后,合作做一做。

3、引导学生小结:

能使浑浊的水变清的方法有过滤、沉淀、消毒、蒸馏、离子交换等。

4、参观自水厂净化水的程序。

教学后记:

10、烧开水

教学目的:

1、能全面细致地观察烧开水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现象。

2、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3、利用统计的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4、了解温度的改变可使物质(水)的状态发生变化。

、知道水的沸点。

6、会使用温度计测定水温。

7、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烧瓶、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

经过前面实验中那样净化处理的水还不能直接饮用。

怎样得到能饮用的水呢?

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将水烧开。

(板书题)

2、提出问题:

烧开水是常见的事情,你注意观察过烧开水时的现象吗?

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1、组装实验装置,并介绍实验器材的使用。

2、讲述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手要拿在温度计的上端;

(2)眼睛要平视;(3)液泡不能接触杯壁或杯底。

3、实验操作:

(注意观察烧开水时所发生的现象,并在本33页图中的相应刻度上用点做记号)

4、汇报交流烧开水时所观察到的现象。

(如水面逐渐上升,水底渐渐冒泡,加热到一定时候水面冒“白气”,沸腾一会儿,水会变少等等)

、讲述:

水烧开了,我们也可以说水沸腾了,水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水的沸点在通常情况下是100摄氏度。

水沸腾后,水温保持不变。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交流:

水温的变化过程。

2、除了水温的变化,还观察到了哪些现象?

把观察到了的现象和大家交流。

3、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