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1知识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8659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亭集序1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兰亭集序1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兰亭集序1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兰亭集序1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兰亭集序1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兰亭集序1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兰亭集序1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兰亭集序1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兰亭集序1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兰亭集序1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兰亭集序1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兰亭集序1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兰亭集序1知识点.docx

《兰亭集序1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亭集序1知识点.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兰亭集序1知识点.docx

兰亭集序1知识点

兰亭集序(晋)王羲之

【原文】

永和

(1)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kuài)稽

(2)山阴之兰亭,修禊(xì)(3)事也。

群贤(4)毕至,少长(zhǎng)(5)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6),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7)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8)。

或取诸怀抱,晤言(9)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10)。

虽趣舍(11)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12);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13)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14),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dào),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15)为虚诞,齐彭殇(shāng)(16)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注释】

1、永和:

晋穆帝年号,345—356年。

  2、会(kuài)稽:

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

山阴:

今浙江绍兴。

  3、修禊(xì):

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

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4、群贤:

指谢安等三十二位与会的名流。

贤:

形容词做名词。

  5、少长:

指不同年龄的社会名流。

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是长。

少长:

形容词做名词。

  6、流觞曲水:

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

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

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

流:

使动用法。

  7、骋:

尽情施展,不受约束。

骋:

使动用法。

  8、俯仰一世:

周旋应酬度过一生。

俯仰:

指社会人事的应酬。

  9、晤言:

面对面谈话。

《晋书·王羲之传》、《全晋文》均作“悟言”(“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

亦通。

  10、放浪形骸之外:

行为放纵不羁,形体不受世俗礼法所拘束。

  11、趣舍:

通“取”。

舍,舍弃。

  12、老之将至:

语出《论语·述而》: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3、俯仰之间:

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很短。

  14、死生亦大矣:

语出《庄子·德充符》。

判断句。

  15、契:

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

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16、一死生:

把死和生看作一回事。

语出《庄子·德充符》:

“以死生为一条。

”又《庄子·大宗师》:

“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为友矣。

  17、齐彭殇:

把长命的和短命的等量齐观。

彭,彭祖,相传为颛顼帝的玄孙,活了八百岁。

殇,指短命夭折的人。

《庄子·齐物论》:

“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古今异义】

  其次

  古义:

其,代词,指曲水。

次,旁边、水边。

如:

列坐其次。

  今义:

① 次第较后;第二。

  ② 次要的地位。

  斯文

   古义:

这次集会的诗文。

如:

亦将有感于斯文。

  今义:

文雅;文化或文人。

  怀抱

  古义:

胸怀抱负。

  今义:

①抱在怀里;②胸前;③心里存着;④打算。

  以为

  古义:

把……作为。

如:

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今义:

认为。

  所以

  古义:

①所用来。

如:

所以游目骋怀;

  ②……的原因。

如:

所以兴怀。

  今义:

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句式】

  古汉语句式:

  a)判断句:

死生亦大矣。

  b)倒装句:

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即状语后置)

  c)倒装句: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置)

  d)省略句:

引(之)以为流觞曲水

  【词类活用】

  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少,年龄轻的人,长,年龄大的人。

均是形容词作名词。

贤,贤德之人,形容词作名词。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数量词作动词,等同,把……看作一样。

  ③齐彭殇为妄作。

“齐”字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④少长咸集。

少长,形容词作名词,年龄大的和年龄小的人。

  【一词多义】

  

(一)之

  

(1)动词,往,到达。

例:

所之既倦。

  

(2)代词,回指上文中的事。

例:

以之兴怀。

  (3)结助,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

夫人之相与。

  (4)结助,定语标志。

例:

极视听之娱。

  (5)音节助词,衬足四个音节。

例:

暮春之初。

  

(一)一

  

(1)一起。

例:

若合一契

  

(2)一样。

例:

其致一也

  (3)看作一样。

例: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一边……一边……。

例:

一觞一咏

  【通假字】

  趣舍万殊“趣”通“取”,取向。

或通“趋”,趋向。

  【涉及成语】

  群贤毕至、崇山峻岭、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游目骋怀

《兰亭集序》逐句翻译讲解...

第一段: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翻译:

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在)三月上旬(的某一天),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祓禊活动。

讲解:

“永和九年”是用年号纪年法纪年,即:

使用帝王确立的年号加上序数词纪年;“癸丑”是用干支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进行依次组合(甲子-乙丑-丙寅-等)来纪年;这一年为东晋穆帝确立“永和”这一年号的第九年,也是“癸丑”年。

两种纪年方法一般单用,这里叠用有清晰纪年的作用,但更重要的要算是音韵上的作用。

“暮春”是用孟仲暮纪月法纪月,即:

三月。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

“禊”为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

《兰亭集序》还有个别称叫“禊帖”。

鉴赏:

一语道尽时地事也。

原文: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翻译:

有贤德的人都来(到这里),年轻的、年长的都(在这里)会集。

讲解:

“贤”“少”“长”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为“有贤德的人”“年轻的人”“年长的人”;“至”“集”后都省略了介宾短语“于此”,作状语。

鉴赏:

八字写尽来人,更写尽修禊之盛事。

原文: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翻译:

这里有高大险峻的山岭,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

讲解: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三个短语都使用了互文的修辞,翻译时都需要调整。

“映”为动词“辉映”,“带”为致词“环绕”,其后省略了介词“于”。

鉴赏:

二十字写尽幽美环境。

原文: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翻译:

(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人们)在它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饮一杯酒,赋一首诗,也足够用来痛快地表达幽雅的情怀。

讲解:

“引”后省略了宾语“之”,代“清流激湍”;“以”为承接关系的连词,不译;“列坐”后省略了介词“于”;“一觞”“一咏”为动词性短语“饮一杯酒”“咏一首诗”;“以”为介词“用来”。

鉴赏:

三十字写尽饮酒赋诗之盛况。

原文: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翻译: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微风和暖。

鉴赏:

一张一弛,此为弛。

原文: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翻译:

抬头观望辽廓的宇宙,低头品察繁盛的事物,所用来放眼四望、舒展胸怀的(景观),(都)足够用来让人尽情享受视听的欢乐,实在快乐啊!

讲解:

“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品类”为名词“世间万物”;“所以”为固定结构“所用来……的景观”,“极”为动词“尽情享受”。

鉴赏:

此为“游”,有景物、有游踪。

第二段:

原文: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翻译:

人们彼此相处,俯仰之间(就是)一生。

讲解:

“夫”为助词,不译。

“之”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

“俯仰”用两个动作表示时间短暂。

鉴赏:

所有的生命感悟实自一“夫”字始。

原文: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翻译:

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

讲解:

“诸”为合声词“之于”,“之”代所言内容,“于”与其宾语“怀抱”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晤言”“放浪”后省略了介词“于”,“于”与其宾语组成的宾语介宾短语作状语;“因”为介词“通过”,与其后面“寄所托”一起形成介宾短语作了状语。

鉴赏:

读此句有“物喜”“己悲”之感。

魏时的弥衡,西晋时的刘伶等人为典型代表。

此实为政治黑暗,残害屡起时,文人生活的畸变。

原文:

虽趋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翻译:

虽然(人们的人生)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也不相同,但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暂时得意,快乐自足,竟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待到他对于自己所到达的地方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就会随之而来。

讲解:

“取”有两解,一为“趣”,一为“取”,这里取“取”意。

“欣于所遇”为典型的介宾短语作状语的倒倒装句,“所遇”为名词性的所字短语。

鉴赏:

此境而有此感,古今同也。

原文: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翻译:

以前感到欢快的事俯仰之间已经变为陈迹,仍然不能不因此产生感慨,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终将以生命的结束为最终结局。

讲解:

“之”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助词“的”,在句中译为状语,实因古今汉语习惯不同;“之”为代词,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情况;“修”为形容词“长”;“期”为“以……为最终结局”;“尽”为“生命的结束”。

鉴赏:

生命之痛感由此而出也!

原文:

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

翻译:

古人说:

“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

鉴赏:

千古同此一叹!

原文:

岂不痛哉!

翻译:

怎能不悲痛呢?

鉴赏:

此痛感为文学史上最初的痛感!

西晋时阮籍的穷途而哭为其先声!

第三段:

原文: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翻译:

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

讲解:

“合契”:

古代的契分为两半,各执其一,相合为信。

“喻”为动词“说明”;“于怀”介宾短语作为后置了的状语。

鉴赏:

此为阅读之真境界!

原文: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翻译:

(我)本来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讲解:

“一”“齐”为意动用法,意为“把……看作一样”。

鉴赏:

生命之痛更加重一层哲学感矣!

原文: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翻译:

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

讲解:

“之”为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

鉴赏:

生命之痛更加一层厚重的历史感矣!

原文: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翻译:

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

讲解:

“时”为“当时的”,指“参加这次聚会的”;“其”为人称代词“他们的”。

鉴赏:

补录兰亭集之成因,实因生命之感,实因修禊始也!

原文: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翻译:

即使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

鉴赏:

补录兰亭集之理论依托。

原文: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翻译:

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

鉴赏:

补录兰亭集序之目的,其间显示着极其强大的自信心。

【文章赏析】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

蓝煜欣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

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

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

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

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

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

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

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

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

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

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

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

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

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蓝煜欣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

他曾说过:

“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蓝煜欣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

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

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

  总之,这篇文章体现了蓝煜欣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给后人以启迪、思考。

【《兰亭集序》的思想】

 一、写兰亭集会的盛况以突出生之“乐”。

  文章的第一段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

本段共六句。

第一句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目的,第二句交代了与会的人物,第三句写了兰亭之优雅的环境,第四句写盛会上人们的活动情况,第五句写晴和的天气,第六句抒发感慨。

显然,六句中,有些是惯常的必要的交代,有些是写自然造化之美,有些却是写集会的“盛况”。

名士们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着和煦的春风,可远眺可近观可仰视可俯察,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

快哉!

乐哉!

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其作用在于“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这里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

 本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

  二、写静者躁者的异同以突出死之“痛”。

 文章的第二段写了两种人,一个是喜欢“静”的人,一个是喜欢“躁”的人。

前者“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后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

但是,两者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快乐的时候,得意忘形,感觉不到自己在悄悄地衰老,等对高兴的事物感到了厌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什么感慨?

有两个:

一个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述”;另一个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它告诉我们三点:

其一,事物有生就有灭,有乐就有悲;其二,事物由生到灭,由乐到悲,其时间很短暂,倏忽之间,正如白驹之过隙;其三,生命之长短之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

由此说来,生命是何其宝贵!

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才引用古训“死生亦大矣”;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慨叹:

“岂不痛哉!

  三、文章为批评名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而作。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

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

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

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

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

  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

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无闻,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

司马迁说: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臧克家说: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毛泽东说: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

生与死怎么可以等同呢?

正如作者所说的: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作者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

  四、文章以“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来警醒“后之览者”。

  综上所述,文章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阐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批评了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显然是有感而作,缘情而发。

但是,作为一篇文集的“序”,除了批评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之外,还要对结集的目的说一说。

参加兰亭集会的是当时社会上的名流,如谢安、孙绰等人。

正如上文所说,他们引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

快哉!

乐哉!

然而,“向其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对此,作者认为“岂不痛哉”!

所以,把他们赋的诗收录下来,不至于使其泯灭,而让其流芳百世,使“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如作者一般,生发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因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这不能不令人慨叹作者有一副多么好的心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