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练习卷答案详解.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8682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练习卷答案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练习卷答案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练习卷答案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练习卷答案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练习卷答案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练习卷答案详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练习卷答案详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练习卷答案详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练习卷答案详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练习卷答案详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练习卷答案详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练习卷答案详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练习卷答案详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练习卷答案详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练习卷答案详解.docx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练习卷答案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练习卷答案详解.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练习卷答案详解.docx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练习卷答案详解

【最新】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练习卷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A.履行(lǚ)核心(hé)横行(hénɡ)

B.框架(kuànɡ)管束(shù)契约(qiè)

C.纽带(niǔ)困扰(ráo)吞噬(shì)

D.给予(jǐ)亟待(jí)牟取(móu)

2.选出下列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

A.协调赚钱制定翻天复地

B.竞争脊梁权益明目仗胆

C.垄断膨胀假账假冒伪劣

D.磨擦涨价克制潜移默化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________________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的现象仍然存在。

(2)人口多、资源少和严重的环境污染成为______________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3)学习古诗词,应当在理解的基础上认真背诵,使自己____________受用不尽。

(4)有的教师还运用音乐帮助学生作文,借以_______________学生的想象和思维,收到良好的效果。

A.法治限制终生激励B.法治制约终生激励

C.法制限制终身激发D.法制制约终身激发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教材对听、说、读、写这些建立在文学基础上的要求,应该说是具体而微的。

B.为我们的文学事业呕心沥血的人,为我国人民革命鞠躬尽瘁的人,他们的英名和业绩是永存的。

C.她的眼睛里面仍然蒙着一层泪,但是想起同学们近来对她无微不至的照料,从她内心深处涌出了一丝微笑。

D.大多数的院士是孔子曾提倡的“道不行派”,被称为“隐君子”的陶潜,却是一位身体力行的实践家。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道德观是一个人判断是非,每一个人都会按照自己的道德观来行事。

B.而市场经济中的道德观,并不否定无私奉献,但十分重视个人的利益,因而真正驱动市场经济的力量是个人的利益。

C.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

D.实行市场经济,承认个人追求利益的权利,这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基本权利。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句是()

A.规则是外在的约束,信用是内在的自律,二者都是市场经济的基石,缺一不可。

B.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要进一步开放市场,发展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不断提高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

C.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猛增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垃圾不断增加,“城市垃圾处理”已成为环境保护的一大难题。

D.我到大连出差,有位管自来水的同志对我讲:

大连非常缺水,每个家庭一个月只能够用三吨水(北京好像可以用七八吨)。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规则是指人们有意识创建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包括从宪法到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到特殊的细则,直至个别契约的正式制度。

它是保证市场有效运作的基本原则,它决定着市场内部的结构和安排是否适当,市场交易和企业内部交易是否协调,从而保证社会分工、合作不断发展和扩大,使市场经济制度得以正常运转。

没有一个好的市场规则,市场就难以发展它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

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要进一步开放市场,发展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不断提高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

虽然正式制度的建立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前提条件,但现实经济生活中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国家的法制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即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多样性,无法完全容纳市场经济社会利益要求的多元化和利益结果的复杂性,仅靠法制还难以形成人们之间的社会合作力和聚合力。

在这种情况下,非正式制度安排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道德约束的力量是十分必要和十分重要的。

信用是道德约束的核心。

信用原则要求具有独立经济利益行为的主体之间的经济往来,要讲信用,杜绝欺诈行为;要求以信用为核心来构造道德秩序。

①市场规则是保证市场有效运作的基本原则。

②市场规则的建立,离不开完备的法律规范,也离不开有效的道德支撑和约束。

它们共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和价值取向,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一种社会秩序和为社会大多数人认同的准则,二者共同作用,相互促进,对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行起到重要作用。

③比如,市场交易要通过契约来完成。

④因此,必然要制定、实施有利于契约履行的各种“游戏规则”,这就是法治的表现。

⑤然而,仅止于此还是不够的。

⑥任何契约的履行,无不建立在“诚”“信”的交易理念上。

⑦如果其中一方不讲信用、不守信义,再好的契约也会是一张废纸,即使诉诸法律解决,也会损失市场效率,而且从整体上说也会加大整个社会的运行成本。

⑧市场经济既要讲法制,也要讲道德;既要讲规则,也要讲信用。

⑨规则是外在的约束,信用是内在的自律,二者都是市场经济的基石,缺一不可。

7.什么叫规则?

市场经济规则有何作用?

8.为什么有了市场经济规则还不行?

市场信用原则有何要求?

9.第三段分为三层,用“‖”标出。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10.第三段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时下,信用问题已然成为我们社会的焦点话题之一。

所谓信用,即委托(方)与受托(方)之间的责任承诺。

信用既是一种严格的道义伦理要求,也是一种需要社会制度提供普遍法制保障的社会伦理规范,甚至在一种强道义论意义上说,信用伦理本身就是社会制度伦理的重要向度之一。

它首先是对承诺双方的责任要求,且在现代社会中介化、公共化程度空前提高的情况下,责任承诺需要社会法制规定、社会中介机构来给予确认和担保。

但这并不意味着信用伦理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规范性伦理,如同任何一种伦理规范及其实际效应都需要确定坚实的道德主体基础或内在道德条件一样,信用伦理也具有个人美德伦理和社会规范伦理的双重特征。

事实上,现代社会的信用体系本身就是由个人人格信用系统和社会信用系统两个基本方面所构成的。

信用问题的突显是现代化社会公共化程度不断增长的自然反映。

在传统社会里,由于自然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的关系领域往往局限于自然人伦关系所能延伸的有限范围,由这种关系所构成的生活社会具有“熟人关系”的性质,道德伦理正是在这样一种“熟人”社会文化中逐渐形成的调节和规范着人们各种关系和行为的规范系统。

应该说,在传统的“熟人社会”范围内,道德伦理规范已然程式化、礼仪化,成为人们的日常行为准则,有较强的约束力,在许多情况下,“熟人社会”显示出较高的社会信用。

这种社会信用主要靠乡土社会的“规矩”“行规”一类的强道德规范约束建立起来的,而不是靠具有普遍公正约束力的法律或契约建立起来的。

任何违背“规矩”的不讲信誉的行为都可能受到较法律制裁更为严厉的惩罚。

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的社会,其人际社会交往或交易是普遍的、无确定界限的,也是以普遍的人际平等和社会公正为基本交往或交易原则的。

“熟人社会”的“规矩”不能保证普遍的人际关系平等和社会公正。

同时更值得关注的是,习惯于“熟人社会”之信用“规矩”的人,不仅难以很快熟悉“陌生人”社会的信用规范,而且常常会产生某种“欺诈陌生”的投机心理。

因为对于一些缺乏社会伦理意识的人来说,很难对“陌生人”和“陌生人”的社会产生一种自觉的责任意识和伦理认同感,自然也就更难产生诚信的“责任承诺”了。

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重建有了希望,但是还需要社会法制系统、社会信用伦理、公民诚信道德的支持。

面对我国目前较为严峻的社会信用困境,我们不仅要清醒地了解出现这一信用困境的特殊社会背景和复杂原因,而且要理解社会转型过渡期社会法制、社会伦理和公民道德等方面建设的急迫性和艰巨性。

(摘自《孔子研究》2002年第5期)

11.下列对“信用伦理”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信用伦理即委托(方)与受托(方)之间的责任承诺。

B.信用伦理由个人信用系统和社会信用系统两个基本方面构成。

C.信用伦理具有个人美德伦理和社会规范伦理的双重性。

D.信用伦理是规范有信用关系的双方承担信用责任的道德准则。

12.(小题2)下列对“信用伦理本身就是社会制度伦理的重要向度之一”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信用伦理具有自然人伦的特征。

B.信用伦理受到社会制度伦理的规范。

C.信用伦理也可以说是一种外在的规范性伦理。

D.信用伦理需要社会法制、中介机构来给予确认和担保。

13.(小题3)根据文意,不能成为“‘熟人社会’显示出较高的社会信用”的依据的一项是()

A.传统社会的基本社会关系形式是由血缘、邻里、宗派等关系组成。

B.“熟人社会”中,法律或契约同样具有普遍公正的约束力。

C.靠“规矩”一类的强道德规范建立起来的行为准则比法律更有约束力。

D.“熟人社会”中,道德伦理规范约束人们的日常行为。

14.(小题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A.信用问题在任何社会中都与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B.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普遍存在“欺诈陌生”的心理,缺乏诚信的“责任承诺”。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建立比传统社会更为普遍可靠的社会信用体系提供了可能。

D.国家法制、社会伦理规范、公民诚信道德是社会信用体系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条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注

李汉荣

人,在人群里行走寻找他的道路,在人群里说话寻找他的回声,在人群里投资寻找他的利润,在人群里微笑寻找回应的表情。

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虽然,喧嚣膨胀的人群有时是那么令人窒息,让人沉闷,但我们终不能一转身彻底离开人群。

人群是欲望的集结,是欲望的洪流。

一个人置身于人群里,他内心里涌动的不可能不是欲望,他不可能不思考他在人群里的角色、位置、分量和份额。

如果我们老老实实化验自己的灵魂,会发现置身人群的时候,灵魂的透明度较低,精神含量较低,而欲望的成分较高,征服的冲动较高。

一颗神性的灵魂,超越的灵魂,丰富而高远的灵魂,不大容易在人群里挤压、发酵出来。

在人群里能挤兑出聪明和狡猾,很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

我们会发现,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多的是小聪明,绝少大智慧。

在人群之外,我们还需要一种高度,一种空旷,一种虚静,去与天地对话,与万物对话,与永恒对话。

伟大的灵魂、伟大的精神创造就是这样产生的。

孔子独对大河而感叹时间的不可挽留: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神游天外寻找精神的自由飞翔方式;佛静坐菩提树下证悟宇宙人生之般若智慧;法国大哲帕斯卡尔于寂静旷野发出哲人浩叹:

“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使我恐惧”;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他不羁的诗魂飞越无限,把多半条银河引入人间,灌溉了多少代人的浪漫情怀;爱因斯坦把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科学探究和哲学思考的对象,他认为人的最大成就和最高境界不过是通过对真理的求索,获得与宇宙对称的灵魂,由此,人变得辽阔而谦卑,对这个无限地存在着也永恒地包裹我们的伟大宇宙献上发自内心的敬意……正是这些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为人群带来了太丰盛的精神礼物,在人群之上利益之外追寻被人群遗忘了的终极命题,带着人群的全部困惑和痛苦而走出人群,去与天空商量,与更高的存在商量,与横卧在远方也横卧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绝对”商量,然后将思想的星光带给人群,带进生存的夜晚。

为此我建议哲学家或诗人不该有什么“单位”,在“单位”里、在沙发上制作的思想,多半只有单位那么大的体积和分量,没有普世价值。

把存在、把时间、把宇宙作为我们的单位吧,去热爱、去痛苦、去思想吧。

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我也不愿总是泡在低处的池塘里,数着几张钱消费上帝给我的有限时光。

我需要登高,需要望远,我需要面对整个天空作一次灵魂的深呼吸,我需要从精神的高处带回一些白云,擦拭我琐碎而陈旧的生活,擦拭缺少光泽的内心。

我正在攀登我的南山。

目光和灵魂正渐渐变得清澈、宽广,绿色越来越多,白云越来越多,我正在靠近伟大的天空……

注:

这是作者《南山》系列散文中的一篇,南山位于作者故乡。

15.作者认为“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

16.孔子、庄子、释迦牟尼、帕斯卡尔、李白、爱因斯坦在作者眼中是“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你如何理解文中“似乎”一词的含义?

文章列举这些人物有何作用?

17.从全文看,“精神的天空”具体指什么?

请概括作者期望自己“接近精神的天空”的原因。

18.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以排比的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个人与人群之间的紧密联系,接着笔锋一转,写人群“令人窒息”“让人沉闷”,为后文提出远离人群的主张作了暗示和铺垫。

B.第二段中“挤压”“发酵”’“挤兑”等动词的运用,避免了与下文“提炼”一词的重复,并使文章的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富有变化。

C.通过深沉的思考、努力的探索,“我”的眼界变得开阔,思想变得澄明,琐碎而陈旧的生活也由此得到改变。

D.作者建议哲学家或诗人不该有单位,认为这种机构限制了人们的思想,很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使人无法达到精神的高处。

E.“低处的池塘”和“高处的白云”在文中是一对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作者借它们含蓄地表达了对两种不同境界的理解。

三、语言表达

19.请你根据以下信息代校长室拟一则通知。

通知对象:

龙江中学各处室、级组、科组、社区通知事由:

元旦放假及假期前后课程调整。

通知内容:

初一到高二年级12月30日下午5:

20后离校,31日、元月1、2、3日休假;元月3日下午到校晚修(周二晚修教师下班)。

元月7、8日(周六、周日)调整上周一、周二的课程。

高三12月31日上午课程结束后离校,元月1、2日休假,3日早上7:

00到校早读。

元月7、8日按高三正常秩序补课。

所有教学辅助人员休假时间为12月31日——元月3日。

通知时间:

2005.12.29

参考答案

1.B

【解析】试题分析:

B项“契”应读“qì”。

考点:

本题考查常用字字音。

点评:

难在有些字形近不易区分。

所以答此类题,要注意平时和累积,如学习教材是要注意总结那些多音、多义字,及形近而音同或音异的字。

2.C

【解析】试题分析:

A项,复—覆;B项,仗—张;D项,磨—摩。

考点: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的字形。

点评:

本题有点难度。

此类题一定要因义辨形,如果没有掌握意义,那么选出正确答案不易。

3.D

【解析】试题分析:

法治:

依法治理国家。

法制:

法律制度。

限制:

规定范围,不许超过。

制约:

指一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以另一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那么,前者就受到后者的制约。

“终生”和“终身”都是一生,前者多就事业说,后者多就切身的事说。

激励:

激发鼓励,范围较宽。

激发:

刺激使奋发,范围较窄。

考点:

本题考查词语辨析的能力。

点评:

本题需要对各个词语的意思及各组词语间的区别分辨清楚,然后根据语境进行筛选。

4.A

【解析】试题分析:

A项,具体而微:

各部分大体具备而规模较小。

呕心沥血:

常用来形容为了工作或是某些事情而穷思苦索,费尽心血。

无微不至:

微:

微细;至:

到。

没有一处细微的地方不照顾到。

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

身体力行:

身:

亲身;体:

体验。

亲自去做,努力实行。

考点:

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能力。

点评:

本题稍有难度。

首先需要对每个成语的意义及用法搞清楚,其次要根据不同语句的语境判断该成语是否适合该句子。

5.D

【解析】试题分析:

A项,“是”前后陈述对象应一致,应加上“的标准”;B项,不是推论出结果,而应该是原因。

应为“因为”。

C项,搭配不当,“理论”对应“深刻的说明”,“政策”对应“详细的规定”。

考点:

本题考查语病的辨析能力。

点评:

语病分为:

缺少宾语、主语,偷换主语,词语搭配不恰当,不合逻辑,语意重复或矛盾等。

本题只要根据不同语病的特点加以分析即可。

6.C

【解析】试题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猛增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中间的逗号改为顿号。

考点:

本题考查正确动用标点符号。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

一般设误类型有以下几种比较常见,如引号误用,书名号误用,顿号的误用等。

7.规则是指人们有意识创建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包括从宪法到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到特殊的细则,直至个别契约的正式制度。

作用:

它是保证市场有效运作的基本原则,它决定着市场内部的结构和安排是否适当,市场交易和企业内部交易是否协调,从而保证社会分工、合作不断发展和扩大,使市场经济制度得以正常运转

8.①国家的法制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即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多样性,无法完全容纳市场经济社会利益要求的多元化和利益结果的复杂性,仅靠法制还难以形成人们之间的社会合作力和聚合力。

②信用原则要求具有独立经济利益行为的主体之间的经济往来,要讲信用,杜绝欺诈行为;要求以信用为核心来构造道德秩序。

9.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10.例证法和反面论证。

【分析】

7.试题分析:

规则是指人们有意识创建的一系列政策法规,......

考点: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点评:

本题较简单,文章原句便给出了答案。

8.试题分析:

“离不开完备的法律规范,也离不开有效的道德支撑和约束。

”国家的法制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

考点: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点评:

本题较简单。

二三段给出了答案。

9.试题分析:

①②句说的是市场秩序离不开法律规范。

③④⑤⑥⑦是说市场经济除了需要道德的支撑,还要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⑧⑨句是说市场经济既要讲法制,也要讲道德;既要讲规则,也要讲信用。

考点:

本题考查为文段划分层次的能力。

点评:

此题首先要读懂文段的意思,根据文段意思判断层次。

10.试题分析:

第三段中有明显的字眼例如,所以有举例论证。

如果其中一方不讲...这是运用反面论证的方法。

考点: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运用能力。

点评:

本题首先要知道论证方法的分类,根据不同论证法的特点判断此题属于何种论证方法。

11.D

12.A

13.B

14.B

【分析】

11.试题分析:

所谓信用即委托(方)与受托(方)之间的责任承诺。

以下便讲的信用伦理的问题。

考点:

本题考查对文句的理解能力。

点评:

此类题首先要找到相关的语句,然后根据语句意思逐项进行排除。

12.试题分析:

A项,具有“个人美德伦理”特征。

考点: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点评:

对文句的理解要建立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文句的把握基础之上。

不能任意添加或减小文句意思。

13.试题分析:

B项,不具备“普遍公正的约束力”。

考点: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点评:

本题要读懂原文,在此基础上,对此句的依据判断准确即可。

14.试题分析:

B项,错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普遍存在”。

考点: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点评:

本题要根据文章内容逐项判断排除。

千万不可任意夸大或缩小句意范围。

15.人群是欲望的集结,而我们无法泯灭欲望。

(或:

人总在人群里寻找道路、回声、利润、表情。

16.“似乎”一词的含义:

①他们行为上远离人群,思想上超越大众;②他们带着人群的全部困惑和痛苦走出人群,又将丰盛的精神礼物(“思想的星光”亦可)带回给人类,因而实际上并未远离人群。

作用:

①表明了伟大的灵魂和精神创造是如何产生的,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②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17.

(1)超越欲望,以追求普世价值为目标的生存境界。

(2)①现实的欲望使他觉得压抑。

②他希望逐步改变庸俗的生活状态,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18.AD

【分析】

15.试题分析:

分析原因类的问题要根据文章内容来理解,一般答案在文章便可找到。

学生感知文本,学会在文章中找出照应的内容,又要学会概括内容的能力。

能总结和答出“有人聚集的地方,就有欲望”即可。

考点: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试题分析:

这里应从表面意思呵内在含义来理解和组织答案,“似乎”从表面行为上远离人群,从精神层面上,说明他们带给人类以更多的思想和精神食粮,学生能理解此意,表述合理即可。

考点: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试题分析:

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学会理解和概括作者期望自己“接近精神的天空”的原因,即能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来摆脱现实生活对自己的压抑,学生理解和表述合理即可。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试题分析:

A中有现处错,一是“以排比手法含蓄地表达”,排比的作用不是“含蓄地表达”;二是“后文提出远离人群的主张”,属“无中生有”。

D处也有两处错,一是文中的“单位”不同于生活中的含义,如用在此处表述,要用引号;二是“很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使人无法达到精神的高处”表达不当。

考点:

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关于元旦放假及假期前后课程调整的通知

各处室、级科组、社区:

根据上级有关元旦休假的通知精神和我校临近期末的教学实际,学校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元旦期间初一—高二休假2天,调休2天,共4天;高三休假2天,不调休。

具体安排如下:

初一到高二年级12月30日下午5:

20后离校,31日、元月1、2、3日休假,共4天;元月3日下午到校晚修(周二晚修教师下班)。

元月7、8日(周六、周日)调整上周一、周二的课程。

高三12月31日上午课程结束后离校,元月1、2日休假;3日早上7:

00到校早读。

元月7、8日按高三正常秩序补课。

所有教学辅助人员休假时间为12月31日—元月3日,共4天。

如学校有工作需要,请听从安排。

【解析】试题分析:

通知的格式,包括标题、称呼、正文、落款。

①标题:

写在第一行正中。

可只写“通知”二字,如果事情重要或紧急,也可写“重要通知”或“紧急通知”,以引起注意。

有的在“通知”前面写上发通知的单位名称,还有的写上通知的主要内容。

②称呼:

写被通知者的姓名或职称或单位名称。

在第二行顶格写。

(有时,因通知事项简短,内容单一,书写时略去称呼,直起正文。

)③正文:

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正文。

正文因内容而异。

开会的通知要写清开会的时间、地点、参加会议的对象以及开什么会,还要写清要求。

布置工作的通知,要写清所通知事件的目的、意义以及具体要求和作法。

④落款:

分两行写在正文右下方,一行署名,一行写日期。

考点:

本题考查通知的写法。

点评:

写通知要注意它包括的内容及格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