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历史诸葛亮南征.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8999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说中的历史诸葛亮南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传说中的历史诸葛亮南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传说中的历史诸葛亮南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传说中的历史诸葛亮南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传说中的历史诸葛亮南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传说中的历史诸葛亮南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传说中的历史诸葛亮南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传说中的历史诸葛亮南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传说中的历史诸葛亮南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说中的历史诸葛亮南征.docx

《传说中的历史诸葛亮南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说中的历史诸葛亮南征.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传说中的历史诸葛亮南征.docx

传说中的历史诸葛亮南征

传说中的历史——诸葛亮南征

关于武侯南征,史书说法不一,除陈寿《三国志》里只字片语的描述外,《华阳国志》、《汉晋春秋》乃至《资治通鉴》等史书都出现了“七擒七纵”的字样,甚至在《旧唐书》、《新唐书》附《南蛮传》中出现了“武侯平六诏”的记载。

可谓众说纷纭。

鉴于如此众多的分歧,本文将对以上各种史料进行综合阐述。

一、风雨飘摇

季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兵败夷陵,虽然史书上对这次战役中季汉投入之兵力记载模糊,但是从之后的种种迹象看来,季汉因为此战而大伤元气。

刘备诏诸葛亮去永安之前,曾经命其在成都南北郊驻兵,以防不测,由此可见当时情形异常动荡。

时汉嘉郡太守黄元闻刘备病重,首先举郡反叛,火烧临邛县,会诸葛亮东行省疾,时任益州治中从事的杨洪,临危不惧,奏请太子刘禅,命将军陈曶、郑绰领太子亲兵前往征讨,又因兵力不足,杨洪命二将守于南安峡口,幸而获斩黄元,诸葛亮归后对其大加封赏,季汉用兵捉襟见肘可见一斑。

刘备不久后便薨于永安宫,临终托孤于诸葛亮、李严,并令李严驻永安。

刘禅即位,改元建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后领益州牧,季汉自此出现了所谓“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的政治局面。

当时黄元之乱刚平。

闻听蜀中大变,吴左将军、武昌太守士燮在孙权的授意下,诱使益州大姓雍闿举郡民遥附,雍闿纠集益州郡内蒙舍诏(后称南诏)渠帅孟获等叛乱,杀太守正昂,又将继任太守张裔流放到东吴。

孙权另任命刘璋之子刘阐为益州刺史,进驻交州、益州界首,紧接着,建兴元年夏,牂牁太守(一说郡丞)朱褒,越儁郡夷王高定(《华阳国志》作高定元)又分别起兵于各郡,以为呼应之势,南中三郡皆乱。

东吴又以雍闿为永昌太守,欲使其乱永昌,永昌郡原太守不知去向,府吏吕凯、郡丞王伉率郡民死守不韦县,并坚壁清野,闭境拒敌,使雍闿不能入,于是,雍闿又使孟获煽动周边诸夷,诸夷皆反。

南中四郡自此为叛军所据。

不但如此,“是岁,魏司亣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各有书与亮,陈天命人事,欲使举国称籓。

可以说,诸葛亮面对的是一个自夷陵战败之后,新旧交替,政局动荡,叛军割据,魏国施压,东吴挑唆,民心不稳,百废待兴的几乎无法收拾的烂摊子。

二、南中对策

考虑到时下复杂的国内外周边形势,诸葛亮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首先加强整顿政务,擢拔贤才,比如杜微就是在此期间提拔的,对内作《正议》,抚恤夷遗属,以安民心,同时派邓芝修好吴国,并索回张裔,东吴、季汉再次联盟。

接着,鼓励农桑,兴修水利,建设路桥,发展经济,闭关息民,为后面的南征乃至北伐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李严于永安书于雍闿,陈述利害,试图劝解其罢却刀兵,前后六纸书信,雍闿只傲慢地回了一纸,拒绝招降。

三、南征

季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春三月,诸葛亮率兵南征。

临行遣陈震再次出使东吴,巩固汉、吴关系,留丞相长史向朗代理政务,以绝后患。

诸葛亮命庲降都督李恢引一军向益州郡,又以马忠(狐笃)为牂牁太守,引一路军道向牂牁,诸葛亮则自引一军,自水路向越巂。

此次战役诸葛亮没有启用镇东将军赵云、镇北将军魏延等宿将,应该是出于对东吴以及曹魏有备无患的考虑,史书上对诸葛亮南征双方兵力没有记载,那么,根据各种记载估算一下也未尝不可。

首先,根据《三国志·蜀书·李恢传》,“诸县大相纠合,围恢军於昆明。

时恢众少敌倍,又未得亮声息……”云云。

其次,根据《后汉书·郡国志五》:

“越巂郡(武帝置。

雒阳四千八百里。

)十四城,户十三万一百二十,口六十二万三千四百

一十八。

益州郡(武帝置。

故滇王国。

雒阳西五千六百里。

诸葛亮表有耽文山、泽山、司弥瘗山、娄山、辟龙山此等并皆未详所在县)十七城,户二万九千三十六。

口十一万八百二。

牂牁郡(武帝置。

雒阳西五千七百里。

)十六城,户三万一千五百二十三,口二十六万七千二百五十三。

永昌郡(明帝永平十二年分益州置。

雒阳西七千二百六十里。

)八城,户二十三万一千八百九十七,口百八十九万七千三百四十四。

汉朝为了最大限度的收取人头税(包括口钱、算赋、户调等),非常注重人口的统计,据《后汉书》载,汉制每年案比一次,所谓的案比,就是现在的人口普查,自东汉安帝之后,时局混乱,因此不能正常案比。

由此可见,此四郡并非传说中的无人区,人口众多。

李恢道向益州郡,沿途诸县闻讯纠结兵力一路围追堵截,将李恢围在昆明。

也许有人会说,东汉末年著名的羌乱关中,会导致蜀中人口锐减,但是,根据《后汉书·刘焉传》载《英雄记》:

“初,南阳、三辅民数万户流入益州,焉悉收以为众,名曰“东州兵”。

”,可见,动乱时期,益州相对安全的多,虽然之后在刘焉、刘璋统治时期相继出现马相、赵祗、赵韪等数叛,一时蜀中纷乱,生灵涂炭,但都未涉及南中一带。

另外,东汉政权乃至季汉早期对南中地区控制薄弱,各郡均有出现刺杀郡守,不服汉统之举,从诸多记载看来,南中其实是一个针插不进,水泼不出的国中之国。

再根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

“西南夷者,在蜀郡徼外。

有夜郎国,东接交阯,西有滇国,北有邛都国,各立君长。

其人皆椎结左衽,邑聚而居,能耕田。

其外又有巂、昆明诸落,西极同师,东北至叶榆,地方数千里。

无君长,辫发,随畜迁徙无常。

自儁东北有莋都国,东北有冉駹国,或土著,或随畜迁徙。

自冉駹东北有白马国,氐种是也。

此三国亦有君长。

以及《新唐书·南蛮传》,“兵埒,不能相君”,均可佐证。

作为先锋的庲降都督李恢,被叛军围在昆明无法脱身,不得已诈降雍闿孟获联军。

因此“南人信之,故围守怠缓。

而诸葛亮领大军由水路道向越嶲,高定“以旄牛、定笮、卑水多为垒守”,亮“欲俟(定元)军众,并讨之,军卑水。

”,诸葛亮一路攻取邛都县,虏获了高定及其家人,初试马谡送行时所提“攻心为上”之策略,放任高定出逃至益州郡。

不久,益州郡叛军内部发生了内讧,“(定元)部曲杀雍闿及士庶,孟获代闿为主。

”高定杀雍闿的目的,我们不得而知,也许是内部分歧,也许是分赃不均,,也许是为了“军众合集”,笔者更倾向后一点,雍闿部全力围昆明,因而忽视了对高定的接应,此时诸葛亮大兵压境,攻陷郡治,高定面临决死一战,于是杀雍闿以求合军,不料孟获在此时站了出来,接替了雍闿。

高定以数千兵马再战而败,仍然不服,诸葛亮认为“邈蛮心异”,将高定斩首。

越儁郡光复,诸葛亮以龚禄为太守。

在此期间,马忠一路也收复了牂牁,朱褒授首,马忠以郡守留阵牂牁,抚恤当地居民。

这时被围在昆明的李恢探听到诸葛亮的消息,趁外围松懈,叛军彷徨之际,突然从昆明杀出,跳出了包围圈,“与亮声势相连”,追击牂牁朱褒残部于盘江。

注《华阳国志》载,“李恢败于南中”,应该是指李恢被围于昆明,等待时机。

诸葛亮闻李恢突围,决定乘胜而进,建兴三年五月,诸葛亮兵渡泸水,按《水经注》引《益州记》:

“泸水源出曲罗,巂下三百里,两峰有杀气,暑月旧不可行,故武侯以夏渡为难。

”,《后汉书·西南夷传》李贤注:

“泸水,一名若水,出旄牛徼外,经朱提至僰道入江,在今嶲州南。

特有瘴气,三月、四月经之必死。

五月以后,行者得无害。

故诸葛亮《表》云…五月度泸?

言其艰苦也。

”《晋书》载晋将军姚崇等追叛军至泸水,溺死千余人,因而不敢渡泸。

五月已至夏日,河水暴涨,诸葛亮之所以选在五月渡泸,目的是为了避开瘴气,以保汉军安

全为先,不失军机为次。

诸葛亮渡泸之后,孟获合益州雍闿旧部及本部属众,与泸水之南扎营,诸葛亮再试攻心,凡七擒七纵。

终于使孟获臣服。

不少人对于七擒七纵是否属实提出了异议,大体分为以下几点:

1、孟获是否确有其人。

2、七擒七纵是否存在,是否真是七次。

孟获者,不见于《三国志》,但据笔者所查阅的史料,在三国时期,南中地区存有六诏,分别为“蒙秀诏、越析诏、浪穹诏、登睒诏、施浪诏、蒙舍诏”,其中“南诏蛮本乌蛮之别种,也姓蒙氏。

蛮谓王为诏。

自言哀牢之后代居蒙舍州为渠帅在汉【永昌故郡】东,姚州之西。

”永昌郡在建宁(益州)郡以西,与《华阳国志》中的【建宁孟获】吻合。

孟与蒙音近,盖为蒙之谬误,孟获即为南诏渠帅,并称自己的属众为“南人”。

不过,笔者认为,孟也有可能是诸葛亮所赐的汉姓,据《炎徼纪闻·卷四·云南记》载:

“部中有仁果时者,九隆八族之四世孙也,强大居昆弥川,号太白子国,传十七世至龙佑那。

蜀汉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平益州,封龙佑那为酋长,赐姓张氏,诸夷慕武侯之德,渐出山林,徙平地。

”,诸葛亮至南中时,“分其羸弱配大姓焦、雍、娄、爨、孟、量、毛、李为部曲;置五部都尉号“五子”,故南人言“四姓五子”也。

孟获官至御史中丞,按照陈寿的记史笔法,这样的官职显然不足以立传著名,陈寿对蜀书记载之草率,有目共睹,就连身为骠骑将军的胡济,他也只是一笔带过。

更不用说“赵云之亚”陈到,“庞统之亚”习祯,还有对马谡结局的三种记载,由诸如此类的现象看来,孟获不见《三国志》的原因大概就清楚了,《诸葛亮集》中所载:

“虎步监孟琰”,就是《华阳国志》里的“朱提孟琰”,而朱提郡后由诸葛亮复置,部分为原建宁郡。

因此笔者推论,孟琰和孟获有至少为同宗的可能。

还有一条有趣的记载,孟获在泰族史上称为崩黑,据说是著名的阿育王的后代。

这条记载笔者无法证实,权且当一花絮。

而对于七擒七纵,除了各种史料都载有明数为七外,唐朝时期南诏《德化碑》也载有:

昔十万横行,七擒纵略,未足多也。

还有南中地区关于武侯遗迹的记载中也多次提到数擒孟获。

比如《读史方舆纪要》里载:

“……万胜冈(在州治西山势起伏环绕州治。

相传诸葛武侯擒孟获还师至此冈下人聚观之因名)。

“……《滇记》:

诸葛武侯六擒孟获驻兵怒江之浒。

“……《滇记》:

天宝中鲜于仲通讨南诏下兵南溪石门道遂闭。

韦皋通云南以蛮经北谷近吐蕃乃复治石门道繇黎州出邛部直达云南谓之南道。

今详见四川重险清溪关。

其地亦名天威径以武侯七擒孟获而名。

“……安南坡(在县东南。

《滇程记》:

自镇南州普淜驿六亭而达云南县界所经有桃树坡、金鸡庙、孟获箐、安南坡坡有巡司。

下坡地复坦夷相传古云南郡治此。

土人称为小云南以别于云南治城云)。

“……豪猪洞(州东二十里山顶有石墙遗址下有龙潭。

《滇志》:

孔明纵孟获于白厓获引所部至银坑。

坑一名豪猪洞险绝非人力可到。

孔明出奇策擒之。

是也。

洞南有诸葛寨相传武侯驻兵处。

《滇纪》云:

寨在州东三十里)。

“……佛光寨(在州北三十里与浪穹县佛光山相接。

《滇志》:

初孟获自豪猪洞被擒丞相亮复纵之。

获走佛光寨据险坚守。

汉兵不得进乃繇漾濞江而北出砦后遂破之。

明初傅友德等既平大理余孽普颜笃复叛据佛光寨先不华据邓川。

友德自七星关回军大理平邓川破佛光砦。

遂过金沙江下北胜、丽江巨津之境是也)。

“……诸葛营(在城南七里。

一名诸葛村。

旧《记》:

孔明既擒孟获移师永昌即金齿也。

城南八里西山下武侯尝屯兵其间。

师还民构祠祀之因名。

《志》云:

元时有四川军万户府在

诸葛营后土人居于营前。

小海子内有土阜一区周遭三十三丈高六尺随水高下巨潦不没。

相传为孔明竖标台。

《一统志》:

武侯旗台在东岳堰内。

金鸡村或云在城东五里有金鸡泉一温一凉四时可浴。

泉北有将台高丈余广倍之。

相传蜀汉时永昌掾吕凯筑此以拒雍闿。

村后有蒙古千户所废址土人居之)。

“……普坎(《志》云:

在缅甸司西三百里旁通蒲甘。

《滇纪》:

诸葛丞相六擒孟获复纵使去。

获携重赂入缅、木鹿等国借安都鲁兵来战大败复就擒。

自是不复反。

武侯乃于普坎立碑纪绩遂班师。

另《水经注》载:

“左思《蜀都赋》曰:

漏江洑流溃其阿汨若汤谷之扬涛沛若蒙氾之涌波。

诸葛亮之平南中也战于是水之南。

叶榆水又迳贲古县北东与盘江合。

盘水出律高县东南盢町山东迳梁水郡北、贲古县南水广百馀步深处十丈甚有瘴气。

朱褒之反李恢追至盘江者也。

盘水又东迳汉兴县。

山溪之中多生邛竹桄榔树,树出面而夷人资以自给。

故《蜀都赋》曰:

邛竹缘岭;又曰:

面有桄榔。

盘水北入叶榆水,诸葛亮入南战于盘东是也。

凡此种种,可见七擒七纵并非虚谈,对笔者而言,七擒七纵之于夷汉分治,则如萤火之于皓月也。

三、战争后的政治大战

诸葛亮降服孟获后,其余部族渠帅闻风息兵,南中地区粗安,一时间皆向季汉纳贡,比如“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等。

诸葛亮考虑到孟获在当地盘根错节的势力,以孟获为御史中丞,又立另一蛮王张龙佑那为渠帅,大致相当于现在港澳行政区的“特首”,对夷人皆教以农桑,蜀锦之技艺,精选士卒以为季汉所用,组成了传说中的无当飞军,并且加大对龙佑那部的扶持,从而使之成为各夷之首,龙佑那部(原孟获部)就是后来统一六诏的著名南诏国王皮罗阁部的前身,龙佑那部一直传至十七世,直至唐贞观年间,张乐进求逊位。

又陆续封赏讨孟获有功的部族,据《读史方舆纪要》载:

“水西宣慰司(在贵阳府西北二百里),土酋安氏世守其地。

其先济火之后也。

蜀汉建兴三年,诸葛武侯南征,牂牁帅济火积粮通道以迎武侯,表封罗甸国王居普里,即今普定卫。

从建兴三年八月到滇池,到十二月返成都,诸葛亮利用这四个月的时间,对四郡政务进行了集中整顿:

首先,他考虑到南中特殊的民族构成,将南中四郡,分为六郡,新增兴古郡、云南郡,又复置朱提郡。

其中对永昌郡进行了格外调整,以加强统治。

划出叶榆、邪龙、云南三县归属新设置的云南郡,新增雍乡、永寿及南涪三县。

这一措施不但缓解了各部族的矛盾冲突,而且加强了与今缅甸地区的交流,缅甸国境内有武侯庙和诸葛亮的很多传说,因此“深入不毛”在史学界的另一种解释就是缅甸地区。

注:

缅甸位于中印之间,缅语称自己国家为不毛,英译Burma。

其次,诸葛亮实地考察各郡资源,以便于以后开发,为国所用,所谓的“军资所出,国以富饶”,比如汉嘉金,朱提银,不韦铁,以及盐、茶、漆等各项军需,民用物资,诸葛亮都进行过考察和估算。

至于任免官吏,七郡太守除当时任命吕凯为云南太守,王伉为永昌太守,马忠为牂牁太守,龚禄为越儁太守外,其余三郡太守皆有空档,比如李恢建兴七年以原籍领建宁太守,李丰后领朱提太守,至于兴古太守,陈寿未有记载,诸葛亮之所以虚设建宁等郡太守,盖因为此三郡为张龙佑那所辖,无须加派官吏管辖。

这也与他“夷汉分治”的宗旨相吻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关于龚禄的记载,《三国志》内部就出现了分歧,《三国志·蜀书十五》所载《季汉辅臣赞》言:

“建兴三年,为越巂太守,随丞相亮南征,为蛮夷所害,时年三十一。

而《三国志·蜀书十三·张嶷传》言:

“初,越巂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后,叟夷数反,杀太守龚禄、焦璜”,这里的问题就在于,所谓的“叟夷数叛”到底是发生在诸葛亮征高定中,还是发生在其后的两种解释,笔者无法妄自断言,因为史书自相矛盾的现象是相当普遍的,就

看读者如何理解。

四、南中方略:

首先,按《汉晋春秋》载:

“(诸葛亮)遂至滇池。

南中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

或以谏亮,亮曰:

“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耳。

再次,推行“夷人治夷,高度自治”的策略。

各郡虽仍按汉郡制,设郡守等官吏,但只是统辖各郡汉人,夷人则各依其帅而治。

故终季汉之世,唯有越儁叟夷部、刘胄、北徼捉马、苏祁邑君冬逢的小众叛乱,诸葛亮以张嶷为越儁太守、马忠为庲降都督,皆讨平之,蛮众畏服,保证了南中地区的长治久安。

据《新唐书》载柘东城(一说南宁州州城)有诸葛亮所立碑文,大概是盟誓的时候所立,碑文大致为:

“此碑即仆,蛮为汉奴”,蛮夷畏誓,常加修葺。

可见诸葛亮对南中恩威并施,影响深远。

说到碑文,还有另外一个碑的传说,《隋书》等史料记载:

“入自蜻蛉川经弄冻次小勃弄、大勃弄至于南中。

贼前后屯据要害万岁皆击破之。

行数百里见诸葛亮纪功碑,铭其背曰:

“万岁之后,胜我者过此。

”万岁令左右倒其碑而进。

”,笔者查阅了相关记载,见《古今书刻》载有:

“诸葛亮纪功碑(亮斩雍闿。

禽孟获。

回军经此立碑。

岁久文不可辨。

在耒阳县东。

)”云云,于是作罢。

建兴三年十二月,诸葛亮回师成都,南征之役就此画上句号。

南征意义:

1、基本使南中地区结束纷争动荡,为诸葛亮日后北伐省却了一份后顾之忧。

按《云南志》载:

“永昌城,古哀牢地,在玷苍山西六日程。

西北去广荡城六十日程。

广荡城接吐蕃界。

隔候雪山西边大洞川,亦有诸葛武侯城。

城中有神庙,土俗咸共敬畏,祷祝不阙。

蛮夷骑马遥望庙即下马趋走。

2、“军资所出,国以富饶”,诸葛亮着力开发南中地区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矿藏物资,实现了在季汉数次北伐的大背景下,季汉仍然能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乃至亮殁后,“百姓巷祭,戎夷野祀”,“西南夷大率椎髻跣足,或衣斑花布,或披毡而背刀带弩,其髻以白纸缚之,云犹为诸葛武侯制服也,武侯之烈远矣哉!

3、南征攻心战,将政治和军事等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为诸葛亮北伐乃至后人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成为津津乐道的经典战例。

4、扩展了季汉的实际统治区域,诸葛亮南征后,实际控制区一直延伸到缅甸边界。

当然,诸葛亮南征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比如因为前期对南中的不设防,导致了越儁郡的不安定,“是后太守不敢之郡,只住安上县,去郡八百馀里,其郡徒有名而已。

”直到张嶷“将所领往之郡,诱以恩信,蛮夷皆服,颇来降附”才得以解决。

如此看来,成都武侯祠门口那副由赵藩所写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虽然无心插柳,倒也一语成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