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基础知识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9045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19 大小:1.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科基础知识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内科基础知识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内科基础知识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内科基础知识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内科基础知识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内科基础知识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9页
内科基础知识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9页
内科基础知识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9页
内科基础知识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9页
内科基础知识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9页
内科基础知识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9页
内科基础知识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9页
内科基础知识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9页
内科基础知识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9页
内科基础知识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9页
内科基础知识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9页
内科基础知识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9页
内科基础知识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9页
内科基础知识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9页
内科基础知识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科基础知识资料.docx

《内科基础知识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科基础知识资料.docx(1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内科基础知识资料.docx

内科基础知识资料

发热、咳嗽、咳痰、咯血、发绀、胸痛

症状与体征这门课程占整个卫生资格考试基础知识的10%的出题量,约10题左右。

重点为发热,

水肿,黄疸,意识障碍。

发热

  在致热原的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机体产热增多,散热减少,

体温超出正常范围,称发热(fever).

  

  一、发病机制

  1.致热原性发热外源性致热原→血液中的N、E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形成内源性致热原→通过血

-脑脊液屏障→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定点上移

  2.非致热原性发热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体温调节过程障碍→产热大于散热→发热

  先外后内先系统后屏障

  二、病因

  1.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急性或慢性、局部性

或全身性感染,均可出现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必考)

  常见于:

  

(1)无菌性坏死物质吸收

  

(2)抗原-抗体反应

  (3)内分泌与代谢障碍

  (4)皮肤散热障碍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3.热型及临床意义

  稽留热

  体温持续在39-40℃以上达数天或数周,日波动不超过1℃。

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高热期。

弛张热

  体温常在39℃以上,日波动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

结核及化脓性感染等。

  

  间歇热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骤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

期反复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咳嗽、咳痰

  一、咳嗽的作用

  反射性保护作用

  清除痰液和异物

  保持气道洁而畅

  阻止气道感染扩散

  二、痰的产生

  正常支气管黏膜腺体和杯状细胞能分泌少量黏液保持呼吸道湿润。

  炎症时黏膜充血水肿,黏液分泌增多,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浆液生出。

  

  三、咳嗽的病因

  1.呼吸道疾病

  2.胸膜疾病:

胸膜炎、气胸

  3.心血管疾病:

二尖瓣狭窄、肺栓塞

  4.中枢神经因素:

脑炎、脑膜炎

  5.其他因素所致慢性咳嗽:

ACEI(必考)、胃食道反流

  咳嗽的病因:

心血管疾病

  

  四、咳嗽的音色

  声音嘶哑:

声带炎症、肿瘤压迫喉返神经

  鸡鸣样:

百日咳、会厌喉疾病、气道受压

  金属音:

肿瘤、支气管癌压迫气道

  声音低微无力:

肺气肿、声带麻痹、极度衰竭

  五、痰液的性质

  黏液性痰:

急性支气管炎、哮喘、大叶性肺炎初期、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

  浆液性痰:

肺水肿

  脓性痰:

化脓性细菌所致下呼吸道感染

  血性痰:

呼吸道粘膜受损、血液渗入肺泡

  六、痰量

  痰量增多:

支气管扩张、肺脓肿、支气管胸膜瘘

  分层现象:

  泡沫

  脓性

  坏死物质

  七、痰的颜色

  铁锈色痰:

肺炎球菌肺炎

  黄绿色或翠绿色:

铜绿假单胞菌

  白粘稠,拉丝,难咳出:

真菌感染

  粉红色泡沫痰:

肺水肿

  恶臭痰:

厌氧菌感染

咯血

  一、病因

  支气管疾病:

支扩、肺癌、结核、慢支炎

  肺部疾病:

肺结核、肺炎、肺淤血、肺栓塞

  心血管疾病:

二尖瓣狭窄、肺栓塞

  其他:

血液病、急性传染病、风湿病、子宫内膜异位症

  二、咯血量

  小量:

<100ml

  中等量:

100~500ml

  大量:

>500ml,或一次咯血100~500ml

  

  三、咯血与呕血鉴别

 

咯血

呕血

病因

支扩、肺结核、肺癌

溃疡、肝硬化、胃癌

出血前症状

喉痒、胸闷、咳嗽

上腹不适、恶心、呕吐

出血方式

咯出

呕出,可为喷射状

颜色

鲜红

暗红,咖啡渣,有时鲜红

  

  四、临床表现----总结(常考)

  青壮年:

肺结核、支气管扩张、二尖瓣狭窄

  40岁以上长期吸烟史:

支气管肺癌

  儿童慢性咳嗽少量咯血:

特发性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大量咯血:

空洞型肺结核、支扩、肺脓肿

  支气管肺癌:

痰中带血,持续活间断性

  慢支炎、支原体肺炎:

痰中带血,

  伴剧烈咳嗽

  总结

  鲜红色:

肺结核、支扩、肺脓肿

  铁锈色血痰:

肺炎球菌肺炎

  砖红色冻胶样痰:

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

  暗红色:

二尖瓣狭窄

  粉红色泡沫痰:

急性左心衰

  黏稠暗红色血痰:

肺栓塞

发绀

  毛细血管中脱氧血红蛋白≥5g/dl,使皮肤、粘膜呈青紫色。

  

  一、概述

  血液中还原Hb增加(真性发绀)

  中心性发绀

  周围性发绀

  混合性发绀

  血液中存在异常Hb衍生物

  高铁Hb血症

  先天性高铁Hb血症

  硫化Hb血症

  二、发生机制

  是缺O2的典型表现

  当SaO2<90%或PaO2<50mmHg时,可在血流量较大的部位如口唇、指甲、舌等处出现发绀

  发绀的程度与还原型血红蛋白含量相关,红细胞增多者发绀明显,贫血病人发绀不明显

  

  三、伴随症状

  1.伴呼吸困难常见于心肺功能严重受损的疾病。

  2.伴杵状指常见于先天性发绀性心脏病、肺动静脉瘘和特发性肺纤维化。

  3.伴意识障碍常见于中毒、休克等。

胸痛

  胸痛一般由胸部疾病引起,少数其他部位的疾病亦可引起胸痛。

由于个体对疼痛的耐受性不一,

胸痛的程度与原发病的病情轻重不一定相平行。

  一、常见病因

  1.胸壁疾病

  2.心脏与大血管疾病

  3.呼吸系统疾病

  4.纵隔疾病

  5.其他

  二、临床表现

  1.发病年龄:

  青壮年胸痛多见于结核性胸膜炎、自发性气胸、心肌病、心肌炎、风湿性心瓣膜病;

  中年以上胸痛应警惕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支气管肺癌等。

  2.胸痛部位:

包括疼痛部位及其放射部位。

胸壁疾病引起的胸痛,部位局限固定,局部有压痛;胸壁

炎症局部可有红、肿、热、痛表现;带状疱疹为成簇的水疱沿一侧肋间神经分布伴剧烈神经痛,疱疹不超

过体表中线;非化脓性肋骨软骨炎多侵犯第一、二肋软骨,患处隆起,有疼痛但局部皮肤无红肿;肋骨骨

折部位有明显的挤压痛;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的胸痛多在胸骨后及心前区或剑突下,常放射至左肩、左

臂;

  3.胸痛性质:

  带状疱疹呈刀割样痛或灼痛;肋间神经痛呈阵发性的灼痛或刺痛;食管炎多呈烧灼痛;心绞痛呈压榨

性伴窒息感;急性心肌梗死时则疼痛更剧烈而持久伴濒死感;干性胸膜炎常呈尖锐刺痛或撕裂痛;支气

管肺癌及纵隔肿瘤常表现为闷痛;肺梗死表现为突发剧烈刺痛,伴有呼吸困难和发绀;夹层动脉瘤为突发

难忍、撕裂样剧痛。

  4.持续时间:

  平滑肌痉挛或血管狭窄缺血所致疼痛为阵发性;

  炎症、肿瘤、栓塞或梗死所致疼痛呈持续性。

  5.影响胸痛因素:

  心绞痛易在劳累、过强体力活动、精神紧张时发生,硝酸甘油可使其很快缓解,而对急性心肌梗死所

致的疼痛无效。

  胸膜炎、心包炎、自发性气胸的胸痛则可因咳嗽、深呼吸而加剧。

  反流性食管炎的胸骨后烧灼痛常在饱餐后出现,仰卧或俯卧位加重,服用抗酸剂和促胃动力药物

(如多潘立酮等)后可减轻或消失。

  三、胸痛的诊断流程

  

呼吸困难

  指患者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呼吸活动用力(重者辅助呼吸肌也参与活动,甚至出现紫绀)并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异常。

  

  【病因】

  1.呼吸系统疾病

  肺源性呼吸困难

  吸气性呼吸困难

  混合性呼吸困难

  呼气性呼吸困难

  2.循环系统疾病

  3.中毒

  4.血液病

  5.神经精神因素

  1)肺源性呼吸困难

  吸气性呼吸困难

  混合性呼吸困难

  呼气性呼吸困难

  

  2)心源性呼吸困难

  临床上常见呼吸困难有端坐呼吸及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经典例题

  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白色泡沫粘液痰多见于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

  B.黄色脓样痰为化脓性感染所致

  C.铁锈色痰是肺吸虫病的典型表现之一

  D.大量脓性泡沫痰是肺脓肿和支气管扩张的典型特点

  E.尘肺痰呈灰黑色

【正确答案】C

  下列哪项表现对于肺炎球菌肺炎最有诊断价值( )

  A.咳嗽、气促

  B.突起寒战、高热、全身不适

  C.咳嗽、咳铁锈色痰

  D.一侧胸痛向肩部放射

  E.一侧胸痛、叩诊浊音【正确答案】C

  肺炎球菌肺炎与其他肺炎鉴别,下列哪项是最主要的( )

  A.肺部实变征

  B.血液免疫学检查

  C.稽留热

  D.咳嗽、咳吐铁锈色痰

  E.起病急促、寒战、高热

【正确答案】D

水肿

  人体组织间歇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

不包括内脏器官的水肿,如脑水肿、肺水肿等。

  一、病因:

主要是右心衰。

  二、机制:

钠水潴留、静脉瘀血、毛细血管滤过压升高、组织液回吸收减少。

  三、特点:

  ①首先出现于身体下垂部位

  ②颜面部一般不肿

  ③水肿为对称性、凹陷性

  ④通常有颈静脉怒张、肝肿大、胸水、静脉压升高

  表1心源性水肿与肾源性水肿的鉴别

疾病特点

心源性

肾源性

起病

逐步形成

发生较快,迅速出现全身肿

部位

由下肢而全身

由眼睑或下肢而全身

性质

可凹性,坚实难移动

可凹性,较软,易移动

原发病特点

呼吸困难(经左心衰竭或肺疾病而右心衰水肿心脏病与心衰史及体征):

心脏大,静脉压高,肝大,颈静脉怒张

肾病史及蛋白尿、血尿

肾衰史及贫血,肾功能异常与肾缩小

  表2肾病性水肿与肾炎性水肿的鉴别

疾病特点

肾病性

肾炎性

特点:

起病

较缓

急性者急骤起病,慢性者不定;急性始自眼睑等

部位

从下肢而全身或“同时”

稀疏组织及全身,慢性则下垂部位多见

并发症

易合并静脉血栓

可有急性肺水肿

血容量

正常或低血容量多见

正常或高血容量

机制

低白蛋白血症为主

因GFR下降或低白蛋白血症

肾病特点:

尿常规

大量蛋白尿(>3.5g/d)

血尿明显

常见病因

肾病综合征,原发或继发

急性,急进性,慢性肾炎或肾衰

恶心呕吐

  

  一、常见病因

  

(1)中枢性呕吐

  1.颅压增高

  2.化学感受器触发区受刺激

  3.脑血管运动障碍如头偏痛可发生严重的恶心、呕吐。

  4.第Ⅷ颅神经疾病临床常见者如梅尼埃病(Ménière)、

  5.神经性呕吐

  

(2)反射性呕吐

  1.腹部器官疾病

  1)胃及十二指肠疾病

  2)肠道疾病等

  2.胸部器官疾病

  3.头部器官疾病

腹痛

  腹痛(abdominalpain)多数由腹部脏器疾病引起,但腹腔外疾病及全身系统性疾病也可导致腹痛。

腹痛不仅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也是病人就诊的重要原因。

临床上一般按起病缓急、病程长短把腹痛分为急性与慢性腹痛。

  

  一、常见病因

  1.急性腹痛

  

(1)腹部空腔脏器阻塞或扩张:

如肠梗阻、肠套叠等。

  

(2)腹腔脏器急性炎症:

如急性胃炎、急性肠炎等。

  (3)腹膜炎症:

多由胃肠穿孔所致,少部分为自发性腹膜炎。

  (4)腹腔脏器破裂或扭转:

如肝、脾破裂、卵巢扭转等。

  (5)腹壁疾病:

如腹壁皮肤带状疱疹、腹壁挫伤及脓肿。

  (6)腹腔内血管病变:

如夹层腹主动脉瘤、缺血性肠病和门静脉血栓形成。

  (7)胸腔疾病:

如心绞痛、心肌梗死肺梗死、胸膜炎、胸椎结核。

  (8)全身性疾病:

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腹型过敏性紫癜等。

  2.慢性腹痛

  

(1)消化性溃疡

  

(2)消化道运动障碍

  (3)腹腔脏器的慢性炎症:

如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结核性腹膜炎等

  (4)腹腔肿瘤的压迫及浸润:

以恶性肿瘤居多

  (5)腹腔脏器包膜的牵张:

如肝淤血、肝脓肿、肝癌等

  (6)腹腔脏器的扭转或梗阻

  (7)中毒与代谢障碍:

如铅中毒、尿毒症等

  二、腹痛的诊断流程

  

 

 腹泻、呕血、便血、黄疸、腹水、肝大、淋巴结肿大、紫癜、脾大、尿量异常

 

腹泻

  概述

  腹泻指排便次数增多(>3次/日)或粪便量增加(>200g/d),粪质稀薄(含水量>85%)。

腹泻

超过3周,即为慢性腹泻。

  常见病因

  急性腹泻:

主要是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蠕虫等感染所引起的肠炎、痢疾、霍乱、小儿腹泻病

等。

  2)慢性腹泻:

①消化系统疾病:

肠道感染(如慢性细菌性痢疾);肠道非感染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

炎和克罗恩病);肠道肿瘤(如结肠癌)等;②全身性疾病:

内分泌及代谢障碍疾病(如甲状腺功能

亢进);③肠功能紊乱:

如肠易激综合征。

  临床表现

  1.炎症性肠病慢性腹泻,多数每天排便数次,可为稀便。

  2.肠易激综合征大便多呈稀水状或稀糊状,带有不同程度的黏液,无脓血。

排便次数不定,一般每日

2~4次,多至6~7次。

腹泻不在睡眠状态中出现,所以不干扰睡眠。

部分患者腹泻与便秘间歇交替

出现,有时以腹泻为主,有时以便秘为主。

  3.直肠癌直肠刺激症状便意频繁,排便习惯改变;便前肛门有下坠感、里急后重、排便不尽感,晚期

有下腹痛。

  4.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青年女性最多见,症状累及多个系统。

  5.细菌性痢疾为急性起病,高热常见,腹痛、腹泻较明显,每日排便10次以上,粪便呈黏液脓血样,

每次量很少,只有脓血而无粪质,血液呈鲜红色,常伴里急后重,左下腹压痛或脐周压痛。

粪便镜检

可见大量脓细胞,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6.肠炎(腹泻病)肠蠕动亢进致肠内食糜停留时间少,未被充分吸收所致的腹泻为动力性腹泻。

  呕血、便血

  呕血(hematemesis)是指血液经口腔呕出,是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形式之一。

上消化道疾病

(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器官,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疾病)是呕血的常见原因,

全身性疾病也可导致呕血。

呕血的同时可因部分血液经肠道排出体外,形成黑便。

  常见病因及出血部位

  1.上消化道疾病

  

(1)食管疾病

  

(2)胃及十二指肠疾病

  (3)门脉高压:

可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或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

  

  2.上消化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疾病

  如肝癌、肝动脉瘤或肝脓肿破裂出血等。

  3.全身性疾病

  呕血常见的病因依次为消化性溃疡,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

当病因未明时,

也应考虑一些少见疾病,如血友病、血管畸形、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临床表现

  呕血与黑便

  出血位于食管、出血量多、在胃内停留时间短则呈鲜红色,或混有凝血块,或呈暗红色;出血在胃内

停留时间长或量较少,则因血红蛋白与胃酸作用形成酸化正铁血红蛋白,呕吐物可呈咖啡渣样或棕褐

色。

呕血的同时可因部分血液经肠道排出体外,形成黑便。

  出血量的估计(必考)

  成人消化道出血大于5ml可出现大便隐血阳性。

出血量达50~70ml以上可发生黑便。

  上消化道出血短时间内达250~300ml,可引起呕血。

  出血量小于400ml,由于机体的代偿,可无明显全身症状。

出血在400~1000ml时,可出现头晕、心慌、乏力、出汗、四肢冷和脉搏快等循环血量不足的表现;短时间出血量超过1000ml或循环血量的20%,则称之为消化

道大出血,病人出现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

脉搏频数微弱、血压下降、呼吸急促及休克。

  上消化道或高位小肠出血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中的铁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

合成硫化铁,故粪便呈黑色,更由于附有黏液而发亮,类似柏油,故又称柏油便。

若短时间

(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1000ml,则大便可呈暗红色,易与下消化道出血混淆;低位小肠或右半结肠

出血,一般为暗红色或果酱色。

若量少、速度慢,在肠道停留时间较长(超过14小时)时,大便亦呈

黑色,注意不要误诊为上消化道出血。

  黄疸

  黄疸为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由于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概述(必考)

  正常人血清胆红素浓度最高为17.1μmol/L(1.0mg/dl),其中结合胆红素3.42μmol/L,非结合

胆红素13.68μmol/L。

如总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L(2.0mg/dl),临床上可发现黄疸;总胆

红素浓度超出正常范围,但肉眼难以发现的黄疸(在17.1~34.2μmol/L之间),称为隐性黄疸。

  胆红素的来源

  衰老红细胞所释放的血红蛋白为胆红素的主要来源。

  溶血性黄疸

  能够引起溶血的疾病都可产生溶血性黄疸。

由手溶血导致大量红细胞破坏形成大量非结合胆红素,

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与排泌能力;同时,溶血造成的贫血、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用,

削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使血中非结合胆红素超过正常水平而出现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

  能够导致肝细胞广泛损害的疾病均可发生黄疸,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

中毒性肝炎等。

结合胆红素一部分经毛细胆管从胆道排除,一部分经已损害或坏死的肝细胞反流入

血中;也可因肝细胞肿胀、汇管区渗出性病变与水肿以及小胆管内的胆栓形成使胆汁排泄受阻而反

流进入血循环,使血中结合胆红素增加导致黄疸。

  胆汁淤积性黄疸

  可分为肝内胆汁淤积和肝外胆汁淤积。

前者见于肝内泥沙样结石、癌栓、寄生虫病、毛细胆管型病毒

性肝炎、药物性胆汁淤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

后者可由胆总管的狭窄、结石、炎症水肿、蛔虫

及肿瘤等阻塞而引起。

  胆汁淤积性黄疸病人皮肤呈暗黄色甚至黄绿色,并有皮肤瘙痒及心动过缓,尿色加深,粪便颜色变

浅灰或呈白陶土色。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1.Gilbert综合征系因肝细胞摄取非结合胆红素功能障碍及微粒体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足,致血中

非结合胆红素增高而出现黄疸。

  2.Dubin-Johnson综合征系因肝细胞对结合胆红素及某些阴离子向毛细胆管的排泌功能发生障碍,致

血清结合胆红素增加而发生的黄疸。

  3.Rotor综合征系因肝细胞对摄取非结合胆红素和排泌结合胆红素存在先天性障碍致血中胆红素增高

而出现黄疸。

  4.Crigler-Najiar综合征系因肝细胞缺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致非结合胆红素不形成结合胆红素,

导致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增多而出现黄疸。

本病常见于新生儿,由于血中非结合胆红素甚高,可产生核

黄疸,预后极差。

  黄疸的鉴别诊断

检查项目

溶血性

肝细胞性

胆汁淤积性

TB

增加

增加

增加

CB

轻度增加

中度增加

明显增加

CB/TB

<0.2

>0.2>0.5

>0.5

尿胆红素

阴性

阳性

强阳性

尿胆原

增加

轻度增加

减少或消失

血红蛋白尿

可阳性

阳性

阴性

ALT、AST

正常

明显升高

可升高

  黄疸的鉴别诊断

检查项目

溶血性

肝细胞性

胆汁淤积性

ALP

正常

升高

升高明显

GGT

正常

升高

明显升高

PT

正常

延长

延长

对维生素K反应

胆固醇

正常

轻度增加或降低

明显增加

血浆蛋白

正常

白蛋白降低

球蛋白升高

正常

抗线粒体抗体

阴性

可阳性

可阳性

  腹水

  多种原因可以引起浆膜腔积液,常见的浆膜腔积液包括胸腔积水、腹腔积水(简称腹水)、心包积水

等。

  正常腹腔内仅有少量液体,一般不超过200ml。

当腹腔液体代谢失调时,可造成腹腔内积液过量形成

腹水。

腹水量超过1500ml会引起明显的症状和体征。

  病因

  1.心血管系统疾病

  2.肝脏及门静脉系统疾病肝脏疾病是引起腹水最常见的病因。

  3.腹膜疾病:

如各种原因引起的腹膜炎、恶性肿瘤。

  4.胰腺疾病:

如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

  5.肾脏疾病

  6.女性生殖系统疾病:

如肿瘤、炎症等。

  7.营养不良性水肿

  检查方法

  

  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腹水比较

并发症

腹水常规特点

进一步检查

性质

细胞分类点

漏出液改变

白细胞<100×106/L

 

自发性腹膜炎

漏-渗液之间或渗出液改变

白细胞常>500×106/L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

腹水培养

结核性腹膜炎

渗出液改变

白细胞增多,以淋巴细胞增加为主

腹水ADA抗酸杆菌检查

原发性肝癌

常为漏出液改变

常以红细胞为主

细胞学检查

鉴别点

漏出液

渗出液

原因

非炎症性因素所致

炎症、肿瘤、化学或物理性刺激

外观

淡黄色

不定,可为血性、脓性、乳糜状

透明度

透明或微混

多浑浊

比重

低于1.018

多超过1.018

蛋白定量

小于25g/L

多超过30g/L

葡萄糖定量

与血糖接近

常低于血糖水平

  腹水漏出液与渗出液的鉴别要点

续表

  肝大

  常见病因

  感染性肝大

  1.病毒性感染;2.衣原体性感染;3.立克次体性感染;4.细菌性感染;5.螺旋体性感染;6.真菌性感染

  7.原虫性感染;8.蠕虫性感染

  非感染性肝大

  1.中毒性;2.淤血性;3.胆汁淤积性;4.代谢障碍性;5.肝硬化;6.肿瘤和囊肿;7.结缔组织病;8.血液病

  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2.尿检查其中的胆红素、尿胆原对于判断黄疸的性质有重要意义。

  3.粪便检查

  4.十二指肠引流

  5.肝功能试验

  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

  

(一)病毒感染;

(二)酒精性肝病

  (三)自身免疫性肝炎;(四)肝硬化

  (五)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六)原发性肝癌;(七)肝性脑病

  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为体内重要的免疫器官,淋巴结中充满着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发挥着体液和细胞

免疫应答功能。

淋巴结分布全身,包括浅表淋巴结和深部淋巴结,一般体检只能发现浅表淋巴结,而深部

淋巴结(包括纵隔、肺门和腹部内肿大淋巴结)只能通过X线片、B型超声和CT检查等发现。

  常见病因

  1.良性淋巴结肿大

  

(1)各种感染

  

(2)免疫反应

  (3)其他:

如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嗜酸粒细胞淋巴肉芽肿等。

  2.恶性淋巴结肿大(必考)

  

(1)淋巴瘤:

包括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2)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包括急性和慢性。

  (3)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等。

  (4)各种恶性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如胃癌转移到左锁骨上淋巴结,肺癌转移到右锁骨上淋巴结等。

  3.介于良恶性之间的淋巴结肿大

  见于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症(又称Castleman病)等。

  淋巴结肿大的诊断流程

  

  紫癜

  紫癜是出血性疾病的常见皮肤表现,除过敏性紫癜外,一般紫癜均不高出皮肤表面,直径约2~5mm,其颜色随时间推移由红色逐渐变暗,7~10天后逐渐消失。

与其有相同临床意义的是皮肤出血点(直径<2mm)和淤斑(直径>5mm)。

  常见病因

  

  临床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